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品加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产品加工范文1
水产品不仅具有健康机能性、丰富的食感风味,还是廉价的蛋白质来源。与畜禽肉相比,食鱼健康长寿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日本和冰岛都是水产品消费大国,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约为60kg,同时也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1]。1990年后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滑坡,高级鱼的购买力也开始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购买力。世界的水产品消费量在增加的同时,日本却开始出现水产品消费量减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偏食肉类,慢慢远离鱼类消费[2]。本文对日本食鱼文化的历史和形成背景以及发展演变作简单介绍,着重从最新的水产品家庭消费统计数据和具体的水产加工制品的消费变化来介绍日本最近的食鱼文化的动向,希望能给我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行业及关联业界提供参考。
1日本食鱼文化的历史和形成
日本的食鱼文化有很长的历史。19世纪日本明治时代,考古学家在大约3000年前的古遗迹中就发现了日本人的先祖开始利用水产品诸如贝类等的证据,当时也有了比较原始的捕鱼工具[3]。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人们更多地食用淡水鱼类诸如鲤鱼、香鱼和鲑鱼,但那时鱼贝类并不是主菜。进入古墳时代(公元3世纪后半期—5世纪后半期)以后,渔业逐渐繁盛,人们开始较多地食用生的贝类,也开始制作将生鱼肉放在米饭和盐里发酵作为最早的寿司,称为熟寿司[4]。这也是当时一种保存动物蛋白质的手段。此外,还开始将鱼放在盐里盐渍后再干燥成为盐干品,另外也开始将海产品用来进贡朝廷。由于干鱼、干鲍鱼等具有很好的保存性,也用来作为祭祀用[5]。从6世纪初,佛教传入日本,人们开始忌畜肉,而更多地食用鱼肉。在奈良时代(8世纪前后),逐渐有了酒、醋的制作,同时使水产加工品种多样化。进入平安时代(10—11世纪),人们已经制作盐渍水产品、干制品、酱制品,也有吃海藻和裙带菜的记录。在镰仓时代(12世纪前后),在京都出现了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从室町时代(15世纪)到江户时代(1705—1867年),日本渔业繁盛,基本形成了日本食鱼文化的雏形[5]。从江户时代开始,经过发酵的熟寿司开始转变为使用醋的寿司,其他日本料理诸如天妇罗、烤鳗鱼、鲣鱼节、佃煮料理(长时间加糖加酱油的一种煮食)也相继出现。这时的水产资源主要为鲱鱼和沙丁鱼。真鲷作为高级海水鱼为供奉朝廷珍品。在江户末期,当时的上流阶层并不喜欢生食鱼片,而只有普通平民生食一些特定鱼种,那时也不能吃到金枪鱼。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在沿岸海域以鱼贝类为食材,加工成寿司、天妇罗、烤鳗鱼、生鱼片的食鱼文化,另外捕鲸也在一些地方出现,鲸鱼肉也作为庆祝用食物开始进入一般民众饮食[6]。从明治时代(1868—1911年)以后,北洋渔业昌盛,鲑鱼、虹鳟鱼、蟹在渔获后就直接在船上制造成罐头,作为重要的出口品而获得外汇。一般平民吃鱼贝类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在宴请的时候才能吃到。人们日常的蛋白质来源还是大豆制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渔业迅速复兴,从沿岸到近海再扩大到远洋,渔业制品的发展丰富了日本人的食生活。当时远洋冷冻鱼的品质还非常低,1955年日本成立冷冻水产品检查协会,鱼肉火腿肠协会也相继设立。另外,为了避免吃生鱼片导致食物中毒,1950年设定了冷藏库的温度规格在10~-2℃,这在当时是最低温的冷藏库[7],这个规格一直延续到现在。1961年,北海道水产试验场狭鳕冷冻鱼糜技术的开发成功,给整个水产品加工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尤其是1973年蟹的开发成功,引发了全球鱼糜制品的制造加工消费热潮[8]。在1970年后到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好转,国际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冷藏链的完善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鱼贝类的消费量有了飞速增加。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各种食品都可以进口到日本,人们开始只关心自己喜欢的食品,日常工作、育儿等繁忙的现代人更倾向于制作简单的料理,对于鱼贝类需要花时间的料理也慢慢减少,这也成为人们渐渐吃鱼少的原因[9]。
2日本水产品消费变化和食鱼文化最新动向
2.1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化从1960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变化(图1)[10]可以看到,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在1989年是高峰期,曾经达到72.6kg,而此后由于经济发展减速和停滞,到2008年下降到56.0kg。图1显示,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出现下降,而欧盟、美国、印度和我国都出现消费量增加,尤其是我国近30年水产品的年人均消费量增加了5倍。尽管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减少,其数量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依然没有动摇日本是第一水产品消费大国的地位。日本渔获量总量曾在1988年达到1278.5万t,为世界首位,此后逐年下降,2000年为638.4万t,2008年下降到559.2万t[11]。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量的下降,只能依靠进口水产品来满足国内水产品消费的需求。但是,由于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提高以及供求关系和外汇的变动,真鳕和大西洋鲑鱼的价格升高。日本经济下滑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导致日本的进口能力减弱[12]。自2005年以来中国水产品的进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品进口大国[13]。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水产品价格形成和水产品消费动向。
2.2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减少的原因分析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调查结果[14]表明,1980年日本年人均鱼肉的消费量为35.0kg(去除鱼废弃物的鱼肉纯消费部分),2000年为37.2kg,2010年为31.5kg,而年人均食肉的粗消费量1980年为30.0kg,2000年增加到42.0kg,2010年为44.2kg,纯肉类消费量为28.6kg。由此可以看出,食肉的消费量明显增加,相对来说鱼肉的消费量却在减少。与此同时,韩国和我国的鱼肉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其中韩国的年人均鱼肉消费量已经超过50kg[15]。日本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减少现象,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讨论。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日本家庭食物消费模式和食物消费支出内容的变化从日本家庭饮食生活消费模式的变化(图2)[16]来看,在过去的30年里外食餐饮的比重明显增加,由7%上升到18%,同时购买调理食品(熟制加工成品,诸如冷冻食品、蒸煮袋加工食品)的比例也在明显增加,由3%上升到11%。而家庭内烹饪的消费模式比例减少,由1970年的46.0%减少到2010年的28.9%(家庭内烹饪以大米、肉类、水产类、蔬菜类为统计对象,不包括奶制品、水果等)。这些变化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进一步分析日本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内容可以看到,在各项消费支出中,猪肉和鸡肉的消费比例在增加,而牛肉、水产品和大米的消费比例在减少(图3)[17]。这主要是由于猪肉和鸡肉价格比较便宜,而相对来说水产品和牛肉比较贵。全世界的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也是明显增加,由1960年的6kg上升到2010年的15kg。近年来日本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购买力下降,人们往往会减少相对比较高价格产品的支出。由图4[17]可以看出,尽管用于食肉消费和水产品消费的支出都有所减少(1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但是水产品的减少幅度更大,下降了34.0%,而食肉消费仅下降了16.8%。
2.2.2日本家庭水产品购买形态和购买场所的变化在日本人食物消费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日本家庭水产品购买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以购买切片鱼段(89.8%)、生鱼片(69.7%)和干制品(59.3%)为多,其次为调味半处理品(腌渍加工水产品)(28.1%)和未调味半处理品(去除内脏处理)(24%),以减少在家里处理鱼的繁杂事项[13]。另外,从消费者购买水产品场所的变化(图5)[18]也可以看到,在大型超市购买的消费者明显增加,6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而在一般商店(便利店、量贩店等个人商店)的购买者则逐年减少,下降到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增加了消费者从量贩店(专门折扣店)和网络购买的统计,发现通过量贩店和网络购买、邮购的消费明显增加,由2004年的2.4%上升到2009年的3.6%。消费者购买鲑鱼和金枪鱼数量增加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些购买形态和购买场所的变化反映出来。这些变化也都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冷藏链的发展、流通模式的改变密不可分的。
2.2.3日本水产品消费地域性差别的淡化日本周边海域由于有暖流和寒流的交汇,是一个非常好的天然渔场,全国共发现有3300多种鱼类。因为日本有很长的海岸线,孕育了不同地域丰富的食鱼文化。日本渔获量的90%里包含了28种不同鱼种,而同样是渔业大国的挪威,其90%的渔获量中只有8种不同鱼种[13]。正是由于日本鱼贝类的多样性,在地区的鱼种消费特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来。东北地区主要购买金枪鱼、牙鲆鱼和秋刀鱼,而九州则以鲷鱼、鲹鱼和沙丁鱼较多。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发达、流通途径的多样化、进口量的增加,以及家庭饮食生活的变化,原来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也慢慢表现不明显,尤其是主要依靠进口的三文鱼和金枪鱼,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购买到,消费地域性的差别也几乎淡化[13]。日本渔获量最多的前5位为鲭鱼(11.8%),秋刀鱼(8.1%),片口沙丁鱼(8%),扇贝(7.1%),金枪鱼(6.6%)(2008年日本水产统计)。从日本家庭购买鲜鱼鱼种的变化来看,1965年购买数量最多的鱼种依次为鲹鱼、鱿鱼、鲭鱼、牙鲆鱼和金枪鱼,1982年则依次变化为鱿鱼、金枪鱼、牙鲆鱼、鲹鱼和沙丁鱼,而在2010年依次为鲑鱼、鱿鱼、金枪鱼、鰤鱼和秋刀鱼[13]。这些变化不仅反映水产资源的变化和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同时也与水产品贸易国际化、经济发展变化密切相关[12]。
2.2.4日本鱼糜制品消费状况在日本,水产加工品的消费喜好也在发生变化。传统鱼糜制品的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生鱼片的消费量呈现增加趋势。在此以日本水产加工制品的代表产品———鱼糜制品为例加以详细说明。鱼糜制品在水产加工品中占的比重最大(30%),从1992年到2004年,日本人均购买鱼糜制品的支出从5000日元下降到3150日元(1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因此,日本生产鱼糜制品经营体的数量由1992年2868个下降到2004年只有约2000个;日本鱼糜制品总的生产量由高峰期的103万t下降到只有65万t。鱼糜制品品种主要以鱼竹轮、油炸鱼糕和蒸煮鱼糕为主,三者占了总的鱼糜制品的90%左右,蒸煮鱼糕的生产量也从15万t下降到10万t[19]。根据日本总务省家计调查统计结果,进一步对鱼糜制品的购买群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购买鱼糜制品多的人群大多为50岁以上,年轻人购买量明显少,而购买季节主要集中在新年前后。这主要与鱼糕是日本一种典型的年货有关[17]。据调查,日本人食鱼最多的年龄层为50岁以上男性,其消费量约是7~14岁男子的2倍。男女之间消费量的差别主要从20岁以后开始拉开,50岁的时候差别最大。男性消费较多可以考虑为在居酒屋下酒菜肴多为水产类的缘故。
2.3当前日本发展食鱼文化的最新动向在世界渔业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产资源的有限性。为确保水产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推进日本食鱼文化发展和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日本政府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阶段实施了多项政策保障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措施:(1)发展互联网,推进水产品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网站建设,建立电子杂志的发行机制;(2)水产生态标志(生态系统、资源、安全性为基础的渔业活动所收获的水产物的证明标志)的推广;(3)日本农业标准(JAS)的制定及推广;(4)农林水产省及地方农政局,通过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加强消费者对农林行政的理解。通过推进“食育”,促进地产地销,促进具有营养平衡的“日本型食生活”的普及[20]。
水产品加工范文2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工艺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86-02
《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是一门讲授水产品原料基本知识和水产品各类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加工技术,使学生掌握水产品各种加工技术原理和一般工艺的专业课。目前,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为4890万吨,占全球渔业总产量的40%,我国水产品总量已连续19年位居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6.4 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水产蛋白消费占我国动物蛋白消费的l/3,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增进了人民健康水平;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由建国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1,2]。渔业的发展必然极大促进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因此这门课程对沿海地区学生的开设尤为重要。而现实教学中,这门课程学时仅有36个理论学时和6个实验教学,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水产品加工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了[2]。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水产品加工工艺学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更好的掌握其知识点和基本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分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探究和认知事物的心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个问题或学科产生兴趣,他们的认识状态就会由潜伏状自然上升为活跃状,就会乐此不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会自觉接受知识,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发挥无限的创造力[3]。要提高《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教与学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使兴趣变为求知的先导,变为求知和探索的内驱力,变为索取知识的乐趣。第一次上课,教师根据学科特色、内容等精心设计,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上第一次课的时候,我首先问学生那种食品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为什么日本人在战后发展很快,是与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吗?对吃什么食品可以让发育中的小孩子变得很聪明?答案就是水产品,但不同水产品营养成分有何不同,有些水产品有毒素如何去除,以及如何才能将水产品加工成美味、营养、便捷的食品,这些答案就穿插在我们要学习的《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这门课程里。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下面各章节内容。
2 利用多媒体
目前,绝大数高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教学,但不能将多媒体课件等同于讲义的电子版,也不等同于在有所删节的电子版讲义中加一些与课程内容关系不太大的图片。制作图文并茂的高水平课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素材及各种与水产品有关的图片及视频。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不仅能全面系统的概述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鱼油的加工工艺中会讲到如何判断鱼油质量的优劣。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每周质量报告有关真假鱼油的鉴别方式,学生兴趣昂然的看完视频,相关知识也有就轻松记住了。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好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在每次多媒体教学后在一点点的提高。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
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学科。在当今,各高校都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学科。《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实验内容也经过多次调整,除了开设一些常规传统性水产品加工项目,如鱼类鲜度评定、鱼丸、鱼面的制作,鱼松的制作,还开设了综合性设计实验。大约5人一组,小组自行设计方案,初步方案提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提出相应修改意见,通过反复的修改,将方案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系统掌握,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以往老师提供所有方案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做一遍实验,学生没有动脑,也没法融进来,学习兴趣无法体现[4]。
4 课堂上穿插小故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穿插一些相关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5]。同时也可以介绍我国渔业的发展史,介绍全国各地沿海地区饮食习惯,介绍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比如在讲水产品中收到有机汞污染后对人体产生危害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讲个小故事,日本在1953-1956年间,有一个叫水俣湾的地方的日本人都是耳聋眼瞎外加精神失常,那地方的猫也一个个的向河里跳。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后来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是当地人和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汞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对有机汞的危害知识有所加深。
5 开展课程内工厂见习活动
食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还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接受。学生只有对这门课程理解接受了,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保持下去,因此课程学习过程中同步选择一些典型的生产线、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实习研究,以配合课程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水产品加工专业实践性教学。
我们教研室在相关章节教学结束的时,由教师组织学生去工厂实地见习,在工厂内每15个同学聘请一个厂方工程师作为见习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机器,操作参与程度高,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产操作,并让他们思考工厂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和工艺缺陷,并对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让他们将方案提交给厂方技术主管,部分有建设性的方案得到了厂方的支持和采纳,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表示通过工厂见习,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所带来的乐趣,深切的感觉到掌握和运用这门知识对实际生产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意义,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进取出,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取到了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2]。
6 多与学生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这门课程,不仅仅要认真备课,同时也要和学生多进行交流。上课时要充分发现、发挥、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的细微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后走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对于课堂上的难点易错点的掌握及时了解以便更好的提高。留下电子邮箱地址,一旦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尽快的知晓,进行答疑辅导[5]。
总之,在《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扎实,使命感强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海文.中国渔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渔业经济,2009(5):49-52.
[2]刘春娥,刘峰.《水产品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36-38.
[3]王长秀.浅谈学习兴趣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7):125-126.
水产品加工范文3
一、工作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水产加工品专项整治活动,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得到落实,全县水产加工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加工行为。要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加工或超范围生产加工水产品行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短信和书面形式,提前6个月通知取证企业按期换证,对到期未提出申报的一律责令停止生产,并上报上级注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后仍继续生产的,一律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二)实行分级分等监管。要认真按照《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类分级分等监管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水产加工品企业的生产许可现场核查、监督检查、产品抽样检验、行政处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切实加强关键控制环节的管理,预防和控制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究、早预防、早控制,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三)开展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要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以“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为载体,结合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组织开展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不合格品管理及食品召回等制度,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立即责令整改,并予以通报。
(四)加强行政执法检查。要采取定期监督抽查和专项监督抽查形式,抓好质量不稳定食品的监督抽查,加强对定期监督抽查和专项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管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查处食品生产企业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生产环节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查和监测,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使用回收原料生产食品违法行为。
(五)抓好食品生产加工重要人员的教育培育。着力抓好食品企业质量负责人、安全管理员、检验人员的配备到位。一是对质量负责人,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中必须配备一人全面负责企业的质量工作,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二是对安全管理员,要求企业中层领导中必须配备一人全面负责建立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所生产食品的安全管理和对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三是对检验人员,要求企业实施检验人员登记制度,上岗培训制度,确保其操作技能能够满足出厂检验需要,把好食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卡。
(六)积极引导筹建行业协会。组建县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鼓励引导企业通过ISO22000或HACCP认证,切实提高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水产加工品专项整治的领导,决定成立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郑相春担任组长、方志成担任副组长,潘敦胜、倪碎平、黄昕岗、金国胜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潘敦胜为兼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
水产品加工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82-02
一、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现状
为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增值税优惠上,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方面。
1.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做出细化:所称农业,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这里的农产品,指初级农产品。
2.纳税人销售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农产品(初加工的农产品)以及销售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税率为 13%(销售部分饲料产品免税);而对于深加工的农产品适用税率为 17%;对农合社向其社员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
3.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
4.对直接用于农业科研、试验的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
5.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按照《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6.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中的个体户,销售额没有达到起征点的免税。起征点的规定为: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 5 000―20 000 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 300―500 元。
7.收购农产品允许扣抵进项税额。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或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的农业产品,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
8.对农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率为 13%、11%和 5%几个档次。
二、现行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初加工与深加工农产品界定标准不明,难以使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对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农产品适用 13%的低税率,而其他农产品适用 17%的税率。这项政策本来是为了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而实际上由于注释范围狭窄并界定不明,使得很多加工企业很难界定农产品简单加工后的产品类别归属,从而无法适用税率,导致无法适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对以茶树鲜叶生产的初级农产品“毛茶”与深加工农产品“精制茶”仅从制作工序上作了界定:毛茶四道工序,精制茶六道工序,从工序角度看,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上都难以准确找出二者的本质区别。而对这两种茶叶则分别实行不同的税率,税收负担差别较大。
2.初加工与深加工农产品企业的税率不统一,造成企业税负不同
农产品增值税税率的不统一导致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增值税税负失衡,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1)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的一般纳税人,存在长期留抵现象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初级农产品加工业的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13%抵扣进项税额,而销售时按不含税价的13%计算销项税。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买价为含税价格,所以即便企业原价买进、原价卖出,也不表示企业增值税为零。以下用公式说明:
销项税额=不含税卖价×增值税率
=含税价÷(1+13%)×13%
进项税额=含税买价×扣除率
=含税价×13%
应交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含税卖价÷(1+13%)×13%―含税买价×13%
①当企业原价买进、原价卖出时,即含税卖价=含税买价
则:应交增值税额=含税卖价×(-1.5%)
以茶叶加工为例,茶叶企业收购农业生产者的茶叶100元,凭收购发票可抵扣100×13%=13元的进项税,当月将全部初加工的茶叶卖出100元,价税分离后应缴纳销项税100÷(1+13%)×13%=11.5元,则该月期末留抵为11.5-
13=-1.5元。
由此可见,企业若平价销售,其不但不需要缴纳增值税,而且相当于国家还需要给予企业 1.5%倍含税收入。
②若实现企业缴纳增值税,则必须使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即:含税卖价÷(1+13%)×13%≥含税买价×13%
推出:含税卖价≥含税买价×1.13
由此可见,企业的毛利率必须超过 13%才能实现增值税的缴纳,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实现这么大的利润。另外,如果再考虑电费、包装物及运输费用等其他可以抵扣的外购项目的进项税额,企业的毛利率还要相应提高才能实现增值税的缴纳。这种政策实质上相当于一种间接补贴。
水产品加工范文5
关键词:大连市;水产品;供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13
0引言
自1999年以来,大连水产品的产量一直持续在较高的水平,在辽宁省的相关份额中占主导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大连市的水产品产量未来仍然具有上升趋势。这将预示着在大连,冷链物流将有一个发展良好的空间。
1大连水产品主要内容
鲜活水产品类共有45个品种,多为贝壳类。冷冻品类产品多为鱼、虾类,共32个品种。干制品类产品有32个品种。
在批发市场上销售的品种中鲜活类有88.9%为大连本地产品。为保证水产品质量方便运输,一部分冷冻品被捕捞后直接进行冷冻措施;经过初步加工的鱼块类水产品,如鳗鱼块、银鳕鱼块、蝶鱼块等。在大连市中93.7%源自本地,出口的重要水产品品种更是在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的水产干制品。
2014年,辽宁省全年水产品产量7546万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332万吨,海水产品产量6813万吨。大连市水产品总产量4201万吨,占4841%。2014年,大连市海水增养殖业完成产量海水产品产量6813万吨。大连市水产品总产量4201万吨,占4841%。2014年,大连市海水增养殖业完成产量2334万吨,占辽宁省全年水产品产量的2934%,占大连市水产品总产量的6060%,而在海水增养殖业的产品结构中,优质高效海珍品占90%以上,海参35万吨、杂色蛤401万吨、虾夷扇贝216万吨。由此可见,在辽宁渔业和大连渔业中大连市海水增养殖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大连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技术优势以及基础设施。三面环海的大连,东边是黄海,西边是渤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开展水产增养殖业历史悠久。拥有1906公里海岸线的大连,其中1288公里长的陆岸线,618公里长的岛岸线,226个岛屿,均合适开展海水增养殖业。大连全市10个区县市,8个有渔业,104个乡镇,64个有渔业生产。渔区人口40万人,渔业劳动力16万人,是农业劳动力的118%。
2大连市水产品供给环节现状
2.1大连市水产品加工量
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水产品加工系列在大连市水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即食和小包装、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应经从传统的冻、干品逐步转变。
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大连实现了2773亿元,增长4.58%,年增长率为6%水产品,出口额持续增加,已经突破20|美元。在2015年大连市的渔业发展规划中,其海洋经济的总产值已实现294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为930亿元左右。分别增长百分之三点九和百分之四点一;渔民达到人均收入26800元,增长百分之五。
2.2大连市水产品供给情况
辽宁省水产品产地主要为大连市。同时,大连市也是东北地区水产品的集散地。大连市水产品主要产地为长海县、瓦房店市、庄河市、金州区、旅顺口区。自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期间,大连市水产品产量在稳定增长,维持在210万左右。以贝类和藻类养殖为主,流通渠道广的捕捞水产品,且受到禁渔区、休渔期的限制,大连水产品产量无法满足消费量,因此进口成为主要弥补方式。但是贝类和藻类有盈余向其他省市及外国进行出口。
大连市的水产品主要来源有四大方式:首先,水产品从周边市区产地通过水路运送到的;二是水产品从福建、厦门、海南、舟山等省市通过水路并由中转船运送到的;三是水产品从瓦房店、普兰店、丹东及营口等市通过公路运送到的;四是水产品从海外产地通过空运进口到的。在养殖方面流通量最大的大宗食料鱼粉,出口小于进口。大连市长期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地区的固定水产品种是海藻类裙带菜类食品,进口量远小于出口量。
3水产品大连市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3.1滥用工厂加工添加剂
由国家相关责令部门公布的非法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共5批次)中非法和滥用添加剂与水产品相关的总共有24种,其中有20种非法添加剂,有4种滥用添加剂,9种(类)属于抗微生物药物;敌敌畏、五氯酚钠、敌百虫3种属于除(驱)虫剂;喹乙醇1种属于促生长剂。而在滥用添加剂中,硝酸盐、亚硫酸钠、亚硝酸盐3种属于化工产品;柠檬黄1种属于化工染料。
在国家公布的非法添加剂中,与水产品有关的违法添加剂有20种(类),国家暂未制定检测方法及规定残留限量的添加剂中,在这些违法添加剂中有一氧化碳、酸性橙Ⅱ、硼酸与硼砂、火碱、碱性黄总共5种,对于这类添加剂,进一步做判断可以借助外观、经验、质地等;但是虽然有监测敌百虫和敌敌畏及五氯酚钠的方法标准,而没有残留限量的制定;在食品安全非常突出时期的这些问题,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残留限量标准的国家,适应发展的形式。海水总体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各类海域的面积。
在一些工业排放物,如废水合金、化工等中,还会有残留一些如铜、锌、汞、铅、砷、铬等重金属,会造成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属于不易在水体中被轻易分解的类型。而被污染的水产品一旦被人类食用,则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在绿色养殖的过程中,对种子的选择,饲料的使用以及对药物的控制等等都有相应的标准。而供应商,包括养殖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对健康理念的了解都应有所提高。再加上环境监控的手段,育种领域的控制以及疾病和水产品质量的监测的具体工作可操作性的不到位,都造成不能够保证安全的水产品。
而当前由于有关执法部门监管不严,导致大量的工厂加工都出现了以上国家严厉禁止的添加剂。
3.2工厂加工技术创新
当前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水产品的全球贸易环境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恶化。过度集中的市场以及水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滞后深刻影响着大连市海产品的出口。竞争也随之而来,比如泰国、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大大影响大连的经济发展,也对水产品企业发展造成很多不利因素。
大连水产品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对技术进行创新。对此,国家的相关发展战略也是同步进行的,认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问题就是提高科技力量。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连市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技术水平落后,水产品加工方面投资较少,创新力不足等等。大连的水产品加工能力仍亟待提高。
科技创新方面,随着高科技研究所的介入,确实对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稀缺人才与水产品加工业联系并非十分紧密,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如发达国家发展得快,这使得大连市在相关行业的技术仍然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4大连市水产品供应环节发展对策
4.1加强技术创新在水产品加工
首先,加大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对重大关键性技术进行公关和突破。大连市水产品加工技术应该作为其发展重点,将龙头公司的技术手段进行重点升级,推动水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其次,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对其他国家先进技术进行引入,改进现有技术设备,使水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另外,争取在短时间内改善水产品养殖结构,带动整个养殖加工业在大连市健康的发展,优化各种高新技术。
4.2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对水产品品质进行重点监管,带动大连市水产品养殖业及加工业的完善,以增加国内需求。在此问题上要重点把握住三个点:首先是强化环保力度。这里面的环保力度不仅包括养殖方面,还有加工及运输方面。进行重点区域防控,环境实时监测,预防养殖产品及加工产品和运输产品的疾病,对水质进行重点监管。坚持绿色养殖和加工理念,提高养殖户和加工户的观念教育,使基层操作保证产品质量。其次是强化监管力度。先把源头的把控做好,对在养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投食、防疫药品等进行监督,对违禁药品等进行禁用。保证水产品的安全。最后,生产过程中,强化研究中环境的重要性。对渔业环境的重视影响着水产品质量。环境质量的保证能使水产品产出比增加,同时,能耗及碳排放率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确定了较好的方向,比如高效率,低能耗,较高的环保意识,等等的环保工作。近海环境的监控对养殖品的品质保证更有影响力。走一条无公害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4.3政府发挥职能主导市场
在水产品供应流通环节构建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相关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的运用,给市场的监管提供有力的保证。对有关行业的准入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养殖户和加工者以及商家的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对一些不法商贩牟取暴利的不良行径进行杜绝,维护市场秩序平稳高效的运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不良商户进行资格上的吊销并处罚。设立完善的水产品供求信息体制,对其及时性和实用性进行维护。水产品市场的卫生问题由相关部门进行充分完善后也是对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力推动。
参考文献
[1]慕光宇,⒀罚李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竞争力[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473476.
[2]汪之和.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食品科学,2013,(9):19,21.
水产品加工范文6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
一、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基础
2009年,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食品)发展规划》,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对我省发展绿色型食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省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水资源总量1416亿平方米,耕地面积4230万亩,林地面积15900万亩,森林覆盖率63.1%,鄱阳湖是全国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大型淡水湖,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江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且交通便利,有利于食品的运输与产销衔接。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绿色食品产业,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产业化水平较低,精深加工不足,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融资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市场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等等。
二、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长期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国内有影响、中部有特色的相对完整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初步完成食品产业的战略布局,精深加工程度稳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企业集团,粮油加工、肉禽加工、淡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白酒等特色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基本形成集约型、质量型和创新驱动型的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新模式。
预计到2015年,粮食加工全省大米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形成5个以上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植物油加工:精制山茶油产值达到60亿元,培育5户亿元的山茶油龙头加工企业、1户山茶油加工企业上市融资,肉禽制品加工:全省肉禽加工业产值260亿元,培育3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淡水产品加工:全省水产品加工产值达100亿元,年加工处理鲜活水产品100万吨。培育5亿元以上水产加工与出口示范企业5家,白酒:全省白酒产量达到30万千升,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利税达30亿元。四特酒销售收入实现百亿元突破,果蔬加工:蔬菜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吨的水平,全省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比例达90%以上,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果蔬加工业产值150亿元,茶叶:全省茶叶总产量达到10万吨,总产值达80亿元。
到2017年,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绿色食品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生产基地规模稳步扩大,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显现,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未来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和途径
(一)粮油加工
充分发挥江西省粮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适度发展国家政策允许的粮食深加工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系列化和多元化发展。
1、大米加工
稳步发展大米初加工。整合大米加工产能,稳步扩大加工规模,不断增加产品品种,加快发展主食产业。顺应消费节奏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趋势,以农超对接为抓手,加快发展主食产品的技术水平,适度发展大米精深加工。
2、植物油加工
壮大油茶的生产规模,采用和推进先进的压榨萃取技术,加大对新兴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提升油品品质,加大油品的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提升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开拓油品市场的完善和延生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二)肉禽制品加工
在全省畜禽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优秀传统肉类食品资源,大力推进肉禽产品的精深加工,促进肉类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做大、做强、做优生猪和家禽两大优势产业。
1、肉类加工
大力发展分割肉、冷却肉、包装肉,积极开发方便、安全的熟肉食品,采用先进技术规模化发展西式低温肉制品等产品,以现代化消费理念为导向,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食用的肉制品,开发肉类加工专用的生物技术,促进产业化示范,不断改善肉制品加工品质。
2、禽制品加工
培育和壮大禽类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方便、营养、安全的禽蛋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各式肉禽制品和再制蛋,研究开发发酵鸡鸭肉、鸡鸭肉肠及火腿肠,鼓励特色传统肉禽制品整合资源做细做精,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提高禽类副产品的深加工,加快淘汰低产、病残、无经济价值的产蛋鸡,并对该部分资源进行加工。
(三)淡水产品加工
依托鄱阳湖水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淡水产品加工,扩大加工能力,增加产品品种,推动江西省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扩大水产品出口,提升水产品加工利用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水产类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精深加工系列制品,进一步开发水产弃物研究,强化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力求做到生态环保。
(四)饮料制造
1、白酒制造
充分发挥江西省“特香型白酒”的优势,扩大传统固态发酵优质品牌白酒产量,改善和提高名优白酒质量和风味,以江西省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载体,开拓省外市场,利用生物技术对酒糟和糟渣进行深加工生产,利用异地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形式,突破国家的产能扩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