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科技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科技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科技发展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1

[关键词]科技进步;物流产业;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5.20.018

1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装备设施、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物流产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研究生产函数法来测算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中,采用的是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A(t)KαLβ,其中Y为产出量,A为技术;K为资本;L为劳动,α,β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采用该函数模型,经济学研究意义在于: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这就得到物流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科技进步使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我国技术革新和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的需求不断上升

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种电子设备、通信手段技术的提高,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更方便的联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使得交易更加快捷,提高了商品经济的流通速度,从而对物流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经济发展大格局环境下,电子商务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之一,它对物流发展的需求体现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信传输商品,这就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需求;另外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间接促进经济在不断增长。

2.2 科技进步对物流组织形式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领域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变化中无法预测买方市场,通过重视物流成本、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分销管理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在科技进步中对所有原材料与制成品存储和运输实施战略性管理方案,这就加强了物流组织形式。运用科技,将产品集中管理。

2.3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产业发展更加迅速

科技进步对物流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对其作业环境的影响,使得各类运输工具、搬卸搬运设施以及信息化技术得到优化,具体内容是:交通运输工具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由于交通运输是物流运输的重要途径,它改变了物资的空间位置,但是在运输过程中,其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潜在因素。因此交通运输科技的进步,通过将运输合理化、高效化以及多样化的改革,进而保障物流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得到提高,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并且在物流产业中得到综合体现,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信息促使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物流科技的进步对于产品的集成以及在配送方面有推动作用,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运输效率。在物流作业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中,能够快速对货架进行挑选,科技应用中,动态地提示被分挑的物品和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并且提高了货物挑选的准确性和速度。物流信息的应用加强了对物品信息的采集和跟踪。能够对物品的种类、数量快速完成信息交互。整个过程中根据物品的条形码、射频或者是视觉等快速、准确地读取动态货物的信息,提高物流效率。在对运输进行跟踪和控制中,使得货主与车主都能够及时了解到物品及车辆的位置,整个动态过程得到保障,提高物流运输的过程性保障以及服务质量。另外在物流产业中,科技进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强和完善物流增值服务来提高产业效率。在科技进步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使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以及物流方案设计等环节得到改善,为物流增值服务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2.4 物流装备技术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物流装备主要包含:仓储、包装以及装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物流产业,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现状,加快了物流整个产业的进步。例如在仓库管理中,由单一的形式转变为托盘、货架多种多样,构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节省了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这种物流装备的改善,促使物流企业资金流动以及客户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好转,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3 科技进步中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步伐

物流在发展中,其与各个产业联系紧密,因此为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就要做到全面发展物流产业。从物流科技进步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物流与科技紧密相连,使得效益最大。由于科技进步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产业投入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只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2 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物流产业的发展

现今社会中,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物流产业整体发展。例如在物流产业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建立GPS物流监管管理系统、射频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科技,提高这些因素在物流产业中的运作水平,改善物流产业的生产效率,促使管理方式不断进步。

3.3 加强科学管理,改善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各项物流在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改善,因此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物流设置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进步下,促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延长设备使用的寿命,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做到设备使用完成之后要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所有设备分配使用和保管工作。另外是加快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在科学技术进步中,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要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使物流产业更加专业化、合理化以及智能化。

4 结 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从科技进步入手。最终使得物流成本降低,该产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物流产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重视科学进步来加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竞争力。以科学技术来提高信息传达、运输效果以及自动化水平,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先进性奠定一定的科技基础,推动我国物流产业不断进步,促使国民经济总值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王志东,赵素巧,廖云茹,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研究,2014(5).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2

关键字 逆向物流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1 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逆向物流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逆向物流管理才刚刚起步。从企业的角度看,好的逆向物流不仅可以积累产品数据,为预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是使顾客保持忠诚的重要营销手段;从宏观角度看,良好的逆向物流可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逆向物流管理对于我国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逆向物流的内涵

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最早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简单的讲,逆向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过程中,一些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及包装废弃物从消费地到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其目的是重新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正确处置废弃产品。

其主要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逆向物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是对最终的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处理;②逆向物流的流动对象是产品、用于产品运输的容器、包装材料及相关信息,将它们从供应链终点沿着供应链的渠道“反向”地流动到相应的各个节点;③逆向物流的活动包括对上述流动对象的回收、分类、检验、拆卸、重新包装、再制造和报废处理等活动;④逆向物流由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部分构成。

3 逆向物流的系统功能

(1)回收。回收是企业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收回顾客退回的产品或包装物,并进行物理移动,将其移至某地等待进一步处理。这里的顾客可能会是供应链下游的配送商、零售商,也可能是最终消费者。

(2)检验与处理决策。该环节要确定回收产品是否具有再次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使用的作用过程,即根据产品结构特点以及产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确定可行的处理方案,包括捐赠、直接再销售、重新制造、整修和报废处理等。然后,对各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确定最优处理方案。

(3)重新制造、整修。把已使用过或存在问题的回收产品进行修理、整修、重新制造、拆卸和循环利用。前三类涉及产品的修理和升级,拆卸只是将一部分可重复使用的部件从使用过的回收产品中拆除以恢复、整修。循环利用则是对产品中的某些部件的再利用。

(4)再分销、捐赠。是将可再使用的产品进行物理转移,返回潜在市场,把它们送到使用者手中的过程。如果回收产品没有被使用过,可通过重新包装,作为新产品再次出售。如果回收产品库存太大,可通过“批发商店”打折和出售。

(5)报废处理。对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严重危害环境的回收产品,则表明其不能被再次使用,故要将其有计划的报废丢弃,如运送到指定地点,通过机械处理、地下掩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销毁。

4 逆向物流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被各国所重视并达成共识,而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4.1 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物资利用率是降低社会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物资管理仅限于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外部废旧产品及其物料的回收和有效利用,造成大量可再用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整个地球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加上以往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森林过渡砍伐、石油过渡开采、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问题,这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相吻合的。而逆向物流的开展为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利用架设了桥梁,通过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废旧产品的回购价格较低,来源充足,对这些产品回购加工还可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物料成本。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来进一步降低市场的原材料成本,已成为许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措施之一。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日益加重,资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逆向物流将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4.2 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对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环境破坏不像教育、医疗卫生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善,它有时会由于这种发展而遭到破坏。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而生产、消费及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废旧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城市的生活垃圾带着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渗入地下或进入下水道,严重污染水质和土壤等。有些企业由于从自身成本考虑,忽视废旧产品的处理,往往忽视环境保护,最终损害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逆向物流的开展将这些对环境有破坏的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加工处理,为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

4.3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单向的正向物流由于没有构建逆向物流,其流程是开环的。经济活动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取资源开始,经过生产、流通、消费,将废旧物直接丢弃。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旧物质和生活垃圾直接丢弃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造成了资源消耗的浪费,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加大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严重背离可持续发展。

逆向物流的本质在于通过产品或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翻新、改制和再生循环等,重新获得废气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包含循环经济的理念,同时,它也是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和基础。

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使资源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的流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流程中增添了回收、回收物处理、可再利用资源再投入到生产的逆向物流,使得在正向物流中产生的边角料、废旧物品和生活垃圾等经过逆向物流,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变废为宝,形成可再利用资源,部分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废物经过焚烧或填埋等处理后再回到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它的实现需要逆向物流作为支撑,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封闭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断裂,物质无法循环,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5 我国实施逆向物流的难点及对策

5.1 我国发展逆向物流的难点

在我国,由于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政策的不完善,使逆向物流营运难以开展,具体难点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逆向物流的认识还不充分,居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偏弱,加之又是人口大国,消费量偏大,产生的废弃物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仅仅回收经济利益较大的废金属、废纸张,而对废电池、废塑料等不感兴趣,居民只好将其扔入垃圾中,使垃圾总量增加,垃圾处理工作难度增加。一方面是人均资源的极度短缺;另一方面是有限资源的大肆浪费,导致我国环境与发展长期存在矛盾。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不得力。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体制主要有3大部分:①物资部门管理的物资再生利用公司;②供销社系统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这两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系,属于再生资源回收的主要渠道,是按行业、行政区划建立的回收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差”的情况,多数属于小型流通企业;③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个体回收企业,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一些政策和制度不得力,使再生资源行业成为微利或者无利的行业,一些企业存在做得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

(3)回收网点设置不尽合理。尽管这些年我国从事废旧物品回收的个体户逐渐增多,但仍存在回收物资品种单一、回收环节多、回收网点偏少、回收渠道不畅、管理混乱和设施之间不能配套等弊端,难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机制。

5.2 我国发展逆向物流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的观念,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

(2)尽快出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再生资源行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有关措施。

(3)抓好示范试点。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回收物流网络,但需要一些中心城市培育几个大回收企业,以便发挥集聚效应和发散效应。

(4)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鼓励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零件的易于拆解,把多次使用、翻新生产和废物回收作为实施环境保护计划的指导方针,致力于实质性的“变废为宝”。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3

内容摘要: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物流系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市场无序和环境污染。本文以广东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物流业可持续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物流业 可持续发展 主成分分析法

问题提出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作为一个跨地域、跨时域的复杂系统,物流系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广域性,而且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物流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以及自身的结构失衡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面对如此的机遇与挑战,物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多关注物流可持续发展模式(如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生态供应链等)和物流系统某些环节的单项技术上,对物流可持续发展缺乏深入系统的量化分析与评价。惠玉蓉、董千里等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我国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DEA法在处理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分析因素过多,计算复杂。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太多易导致分析问题过于复杂,因此,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物流业可持续问题,既可客观准确反映其可持续发展态势,又可有效地避免问题分析的复杂性。

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

(一)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1.评价指标。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物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的一种平衡。以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来看,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发展、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因此,本文从发展、资源、环境角度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原则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便能够恰当客观准确地反映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变化特征。主要指标有:X1物流业增加值;X2全社会货运量;X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X4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X5交通网密度;X6载货汽车拥有量;X7完成每吨货运量的能源消耗量;X8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其中:X1、X2、X3说明物流业的规模;X4说明物流业的投资力度,即发展潜力;X5、X6说明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X7说明物流业对能源的依赖性,代表绿色物流;X8说明物流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

2.样本数据来源。本文以广东省物流业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信息网,某些数据是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分离、整理而得。根据国家标准《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国家标准(20068839-T-469),物流相关行业是指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商务服务业。物流业增加值样本数据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业面板数据近似替代。交通网密度=(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通车里程+内河通航里程)/全省土地面积;完成每吨货运量的能源消耗量=物流相关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全社会货运量;物流业占第三产业比例=(当年物流业增加值/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00%。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

(二)SPSS分析结果

1.指标数据标准化。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必须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它们都转化成无量纲数据。变换公式为:,其中:Xij表示第i年的第j项指标值。,。

2.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运用SPSS 16.0 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KMO值=0.635,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可以接受因子分析(0.6

3.因子分析。从相关系数矩阵中找出物流业增加值与其他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X1与X2、X3、X4、X5、X6、X7、X8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870、0.985、0.952、0.864 、-0.710、-0.827。多数指标相关程度比较高,且为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物流业增加值的增长既依赖于“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载货汽车拥有量等指标)的增长,又依赖于“质”(固定资产投资、交通网密度等指标)的提高,更受限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协调。

另外,X1与X8指标呈强烈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偏低,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物流业规模集中化程度低,尚未发挥先导作用。物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广东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中尤其要重视现代物流业,对其积极培育和引导。

基于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采用正交旋转后提取主成分因子。此处提取的主成分个数为3个,特征值分别为3.755、2.852、1.102。3个主成分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6.368%,其权重分别为46.941%、35.649%、13.778%,信息损失量仅为3.632%,这说明主成分分析的可信度和可靠度非常高,其统计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确立主成分因子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即:

4.计算特征向量及主成分表达式。利用公式(i为主成分个数,i=1,2,3;j为指标个数,j=1,2,…,8)可以计算出特征向量的表达式,其中cij为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载荷量,λi是第i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由此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5.计算广东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根据主成分的因子值,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系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可得到综合评价函数F=(46.941F1+35.649F2+13.778F3)/96.368。经计算可得到综合评价指数,如表2所示。

评价结果分析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F1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影响比较大的指标为物流业增加值、全社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载货汽车拥有量,其权重均在0.78以上,第一主成分F1可视为规模因素。规模因素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面。在第二主成分F2中,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网密度所占权重较大,在0.88以上。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依赖于物流系统资源要素的投入,故第二主成分F2可视为资源因素。在第三主成分F3中,完成每吨货运量的能源消耗量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达到0.99,第三主成分可视为环境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正在逐年提高,评价指数由2000年的-2.991提高到2008年的3.096,这充分说明广东物流业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广东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培育物流市场且扩大物流需求

发展是可持续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物流市场,扩大物流需求是当前广东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此次金融海啸对广东制造业形成了强烈冲击,制造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其供应链运营效率已成为能够取得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物流业与制造业不可分割的供应链整体地位,广东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支持物流业与制造业进一步实现联动的产业引导政策和支持政策。以制造业为立足点,将生产领域物流社会化作为突破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流通领域各环节的综合物流能力,促使区域性物流和国际物流得到量和质的飞跃。

(二)优化配置物流资源要素并促进物流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

协调是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协调,从质上看强调和谐的发展环境;从量上看意味着各发展要素在适当的比例制约下合理发展。当前,广东物流业尚未实现协调发展,原因在于:一是客观上的物流业结构失衡,如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源分布的变化等;二是缺乏对物流服务以及物流系统本身合理结构的研究和判断,从而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优化调整。因此,应实时调整政策重点和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要素,促进物流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配合,使物流产业逐步趋向优化,带动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建立更高效率的物流产业配置结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物流产业区域结构,整合物流资源,并重点扶持“三机场四港口”(广州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汕头港)的发展。

(三)重视节能减排和能源消耗问题

可持续性表示物流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物流业发展与资源要素投入、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在新的形势下,不能一味增加物流资源要素投入,还应重视物流中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消耗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建立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动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构建循环物流体系。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强物流技术创新,强化技术应用和推广,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尤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应积极促进物流企业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鼓励物流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推行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惠玉蓉,董千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有效性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2.王长琼.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经济管理,2005.1

3.喻小贤.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J]. 经济导刊,2007.11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4

关键词 职业发展能力 物流管理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职业发展能力的内涵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应该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仅仅以就业为导向还不够,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能够就业,但是能否达到学生期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都应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学生们都希望在通过一定的基层工作锻炼之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着眼于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建立在职业素质基础上,能适应经济和职业发展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职业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既要具备本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否有自我学习与提高、改善旧问题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传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删减较难基础学科,导致重要的专业知识无法讲解。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不同程度删减了如高等数学、运筹学在内的比较难的课程,甚至根本就不开设,认为学生难听懂并且未来工作不需要这么高的理论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忽视了学生们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综合的管理技能和缜密的思维分析能力恰恰非常需要这些知识。

(2)师资队伍引进机制不合理。在我国,高职院校里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极少,目前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普遍做法还是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招收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缺少在企业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只是理论功底深厚。以学历为主要考虑因素的教师引进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3)教学内容简单,不同科目教学内容重复性高,教材大同小异,专业经典教材极少。当前各学校在选择教材时都是选用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者往往缺少对相关物流企业及行业的深入了解及系统的分析,因而编写的教材存在体系不明确、内容交叉重复性高、理论脱离实际等。以这样的教材为纲领的课程安排显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及物流行业飞快的进步,这样的专业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实践环节十分欠缺,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目前,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实训环节的安排上存在着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有的学校该专业甚至没有实训室及实训设备或设备陈旧,这样的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无法顺利开展或内容陈旧,效果脱离企业实际技能操作需求,不能达到培养目标。

(5)传统的考核方法单一,没注重过程及能力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方法,没有做到考核内容上的多元化及评价指标上的科学化,没有考虑到实际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没有注重过程及能力的培养。这种考核方法已成为制约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的瓶颈之一。

(6)培养目标过于保守,应注重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生毕业后都仅仅是到企业的基层岗位就业,这就导致过分强调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而轻视了理论知识或其它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高职培养的学生日后也可以成为中层管理者、规划者甚至高层管理者。我们不一定要按人才输入的质量来决定人才输出的质量、薪水、职业发展能力。虽然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但依然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3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法及思路

(1)对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分析,将职业发展能力转化为教学课程。任何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几位老师坐下来商量确定即可,一般应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应邀请物流行业及企业的权威专家一起座谈论证,对该职业群体发展过程中各层次岗位所需的工作任务、职业技能、综合能力进行解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各种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然后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将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提炼出来,形成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再根据此表设置专业课程及学习领域。

(2)改变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一切要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要培养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基础岗位的工作,在未来还能胜任高精尖技术岗位的工作,还要具有一定的沟通、管理能力,拥有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所以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除了应设计传统专业能力知识外,还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模式,让老师主讲变为老师导讲,多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集体讨论,团队协作,当众发言及演说,锻炼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以学历论英雄,以多种选拔机制来招聘教师。高职院校在选拔教师时应转换观念,改变传统的主要看重最终学历及统一招考的选拔模式,还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招聘方式选拔那些即使学历不高但有丰富行业工作经验的技术能手或管理人员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员。所有专业教师应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物流管理相关企业的生产现场和作业流程,并能与企业保持联系并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对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合理解决同一课程中教学内容重复和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叠及衔接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同一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或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当提高教学起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注重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削弱或减少重要理论教学内容。

(5)注重实践环节,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多开展顶岗实践及校内外实训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真实的物流企业运作中。在实训方面,除了传统的自建实训室及购买设备之外,可以让企业看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使企业主动将高端设备放置到学校实训室供学生们学习、训练、创新,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利益,这是在香港一些大学普遍采用的可供借鉴的做法。

(6)改革学生考评机制,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课程应针对自身的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同一课程也可采用形式多样、系统科学的考核方法,既重平时训练又重最终考核,既重最终分数也重能力培养,好的考核机制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祝拥军,席中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探索.科教文汇,2010(21).

[2] 靳荣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开发.物流技术,2009.28(6).

[3] 郑文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1).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5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及湖北的现代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得出湖北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优势,思考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方向。湖北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下一步规划建设。

关键词: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十五”期间,以平台和网络化科技发展为特征;“十一五”以语音、视频信息推送为标志;“十二五”以移动信息科技发展为主流。迄今已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产品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主要包含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化科技、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科技几个方面。国内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已在多个系统和专业领域普及。目前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有综合栽培专家系统、水肥管理专家系统、育种专家系统、病虫测报与防治专家系统等;此外,大田精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与发达国家相似,可生成产量分布图和按处方图工作的国产信息化农作机械在国内得到部分应用;同时,农业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设施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传输、自动化控制,并与农业物联网平台相互结合,构建具有决策分析和内外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标准物联网农业生产工程。农产品加工领域信息化科技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研发应用:一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二是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的开发应用。三是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四是农产品包装自动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交易方面,国内目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Inter-net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等。另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供应技术协同四个相关信息系统已很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农产品质量溯源技术、条码技术、HACCP技术和农产品质量速测技术等。可实现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监督和监控,流通过程中运用条码技术,实现一对一的管理,若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或热线电话对问题进行溯源查询、质量安全咨询并加以解决。

2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专利方面,全省共取得涉农信息技术专利479项,其中,2000年前20项,2001至2013年底一共459项。在软件开发方面,2010年至2013年底登记的涉农信息技术软件共185件,2013年涉农信息技术软件收入40.6亿元。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科技方面目前取得主要成效的工作有:①农业专家系统开发;②3S技术研发与应用,如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3S技术在蕲春县等地应用示范;③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该技术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同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设备进行环境调控;④农业精准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华中农业大学贺立源等科研人员于2010年发明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发明成本低廉、扩展性强和实用性强,体现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的发展趋势。此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交易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主要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农药残留检测装置;华中农业大学发明的基于单片机的固体发酵过程中温度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板栗品质多源信息检测分选实验台、柑橘贮藏条件自动控制系统等;宜昌市三峡大学开发了交互搜索式在线交易平台;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用于手机移动支付的NFC组合天线、多通信端口IC卡安全终端、接入系统和金融交易支付方法。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方面,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监控信息平台于2011年建成,它由一个省级中心、十七个市级分中心和一个流动监测中心组成,能较为完善地覆盖全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2011年,湖北省工商局联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开发了“湖北省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到2013年6月,湖北省应用该电子追溯系统的食品经营户已达到4.8万户,备案供货商7.6万家,备案食品51.7万种,录入进货台账44万条、销货台账26万条。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在服务平台技术、信息资源开发科技、终端开发应用科技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

3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主要优势

(1)研发力量较强。湖北的教育科研力量在中部是“领头羊”,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全省每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为10.84,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0位。在涉农信息技术研发上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队,也有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代表队。(2)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学术研究实力雄厚。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论文数为14.07篇,位居全国第9位,九省中排第2位,中部第1位。(3)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专利数达到1.65件,位居九省第3位,中部第1位。

4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思考

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也要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方向。

4.1明确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任务要结合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规律,提出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系统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原始发展与集成发展兼顾,加强自主发展和集成发展能力建设,以掌握农业信息科技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形成重大突破性原创科技成果为目标,组织开展农业信息科技自主发展研究,加快发展成果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

4.2提升创新主体能力,扩大开发创新规模全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不足50家,还没有一家企业(公司)的涉农信息技术及设备年产值规模过亿元,数量少、规模小、成果少,缺少具有承担重大项目和系统开发的大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且研发项目重复分散。为此,应从机制上鼓励创新主体、开发机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建立相互促进的创新联盟。完善竞争机制,集中资源和人才,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4.3合理分布农业科技资源,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湖北省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武汉。全省3所涉农高校中的2家位于武汉,涉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全部在武汉,6家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中的5家位于武汉。现有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5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名,高级职称1781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需进一步培养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辐射带动作用、贴近农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和经营型农业科技人才。为留住人才,需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够使高素质人才扎根,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开发能力,使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及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重大开发项目。

4.4增加技术开发资金投入,拓展投融资新渠道湖北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院所靠少量的项目资金维持,缺乏配套资金。政府管理部门对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和企业缺乏扶持和引导,也缺乏固定的资金渠道。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广大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引进人才和先进的开发工具,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投融资渠道,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市场资金流入,使院所、企业有多种的资金配置渠道,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4.5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需求动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亟需各项政策扶持。需要建立针对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各地更需要完善面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农业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受自然条件制约度高,风险大,推广成本高,因此,创新互联网+推广模式,降低推广成本,通过多种渠道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秋丽.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

2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9)

3李灯华,梁丹辉.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15(5)

4程海梅.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策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5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6

昆山创联盛车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儿童自行车制造与销售一体的公司,于2015年明在昆山创立,公司―直坚持产品品质,以开发质量优、安全高的童车为己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旗下“童程”商标将始终坚持健康、环保、安全,创新,关爱的品牌理念,致力于为孩子童年的骑行旅程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公司的宗旨:品质―追求更好。你的要求和不满足是我们对品质不懈的追求和进步基础;

唐山市烯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唐山市烯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冀东物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资1000万元人民币,于2015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并于2016年1月19日在唐山市滦县台商园经济开发区成立滦县分公司。经过不断发展,公司集中力量推出7g,牌经营战略,实现企业从能源供应向品牌经营的方式转变。同时石墨烯油业务也在呈现井喷式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地位日趋显著,逐步引领油行业新风向。

天津鸿达有机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

金河滩高效有机农业园,是以生产有机大米为主导产业的有机农业生态园区。是全国灯光杀虫稻鸭共生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全国原生态稻米生产区;没有任何污染的黄河滩原生态地貌,为有机大米生产提供了优越的土壤条件;田问滋生的大量水生生物吸引了大群的天鹅、白鹭、沙鸥、野鸭等数十种水鸟在稻田里觅食、栖息、繁殖,解决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再造了人工湿地的优越自然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深圳市威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威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钨、钼等稀有金属及稀土材料制品研究和开发,拥有多项钨制品发明技术和自营进出口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先后投资成立了万奇太宝(杭州)钨业有限公司和兆恒威勒(石门)钨业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收购拥有五十余年历史的国家重点企业建德市横山钨业有限公司。威勒科技集中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生产及市场优势,目前已成为钨基新材料供应商。

青岛友客便利连锁管理有限公司

青岛友客便利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发展至今已成为包括友客便利店、益欣超市、美添食品、物流配送在内的综合零售企业。从生产、采购、物流到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经营模式,为公司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致力于做好中国品牌便利店,深耕青岛市场,店铺广泛分布于青岛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崂山区、李沧区、黄岛区、胶南区、城阳区,现有店铺200余家。

长沙市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长沙市康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美丽的湖南长沙。公司自成立之初,即秉持“一流品质,用心服务”为宗旨,以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艾灸产品为己任,打造适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艾灸产品。公司以“传播健康・传播爱”为企业理念,以“安全环保”为产品根基,突出“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经营思想,凭借产品的独特优势和先进的营销模式使爱艾贴自投入市场以来便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认可。

上一篇消毒设备

下一篇大学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