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新闻报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1

【关键词】体育新闻 体育报道 娱乐化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闲暇时间对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地以娱乐性的新闻为主,对体育新闻也不例外。受此趋势影响,当今体育新闻的报道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趋势。所谓“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是指在报道体育新闻时,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而是将更多的报道空间留给运动员以及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消息上,尤其是热衷于报道运动员场外生活的另一种现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些报道内容都属于软新闻的层面,也就是说,体育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硬件越来越硬的同时,报道内容却越来越软。

一、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原因

1、娱乐性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

这是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内因。从体育运动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种休闲的娱乐活动,人们借助自己或别人的体育活动,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满足,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活动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众所周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运动员在赛场上以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为目标,广大观众以欣赏运动员挑战自我与极限的过程而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体育运动对于运动员和观众来说,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参加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快乐和满足,其实质上就是一种娱乐活动。

2、市场化、商业化推动了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为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体育运动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被赋予了很浓厚的政治色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忽略了体育活动本身的娱乐性特征,而仅仅把其当作一种政治传播的工具。在这种大背景下,体育新闻的报道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硬新闻报道,体育活动的娱乐性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传媒比较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体质已经基本确立,此外,市场机制的确立也使得各新闻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像企业一样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体育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商品”,那就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无疑能够满足相对大量受众的需求,因此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也是体育新闻媒体对待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必然选择。

3、受众的需求是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推动力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工作时间会十分紧张和忙碌,因此在闲暇时间,人们渴望通过媒介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放松。面对这一要求,传统的硬新闻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在这一需求,而能满足受众这一要求的软新闻就会自然地越来越多,体育新闻也不例外。结合上文所说,体育活动本身就带有娱乐性质,具有可视性、刺激性、悬念性等特征,观赏体育活动能够带给受众无限的乐趣,那作为报道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为主的体育新闻报道,以娱乐化的方式对其进行报道,从而呈现出一种娱乐化趋势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如何应对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

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内,由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许多国家的体育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对于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媒体赋予其类似“民族英雄”的形象,受到广大受众崇拜甚至是敬仰。其实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运动员和普通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却已经明显脱离了体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现在看来并不是十分可取。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不等于说娱乐化的体育报道十全十美,与政治宣传式的体育报道相比,它也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因此在面对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大趋势下,还是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坚持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失去了这两点新闻也就丧失了其本质,体育新闻也不例外。具体来说,体育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证体育新闻的来源真实,二是保证体育新闻的反映真实。所谓来源真实,是指媒体所报道的体育新闻,无论是否带有娱乐性的特征,都是来自正规的传播方式,有条件的媒体最好能够亲自通过采访报道获得,即使不能全部亲自取得,也应该从正规的传播渠道获得;对于所报道的体育赛事和体育事件,必须都是确实存在、确有其事的,不能凭空捏造和杜撰。所谓反映真实,是指媒体所报道的体育新闻,其报道内容无论是赛程赛果,还是与报道相关的场下花絮,或是运动员、教练员赛场外的相关活动,都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证所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与真实性和客观性相对应的,是假新闻的报道。在新闻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体育新闻报道越来越呈现娱乐化的今天,有个别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不惜利用体育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刺激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将赛事本身特别是赛场外的一些不相关事件任意联系在一起,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运动员个人的一些家庭、生活问题来进行大肆联系和渲染报道。这样做不仅会伤害运动员和误导读者,而且更加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最基本原则,是极其不可取的。

2、注重新闻报道质量,提高新闻的深度和厚度

在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否认的一点是新闻价值标准仍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 仅仅有娱乐效果而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不可取的。正如上文所说,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某些媒体可能为了迎合受众需求,制造一些噱头去吸引读者,如现在所谓的“标题党”、“预测帝”等等,这些报道除了能够偶尔吸引读者眼球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作用。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吸引更多受众,反而会使自己的媒体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对媒体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

与此相对应,在体育新闻报道日趋娱乐化的今天,面对受众进行报道,仍要坚持较高的新闻报道质量,注重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在报道体育事件时,我们既要着重报道体育赛事和体育事件的过程、结果、精彩程度,以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同时,体育新闻报道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因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及宗教的影响子,体育既受它们的影响和渗透,也反过来影响它们”,所以体育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尽量挖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故事,当然这不同于早期体育新闻报道的政治宣传,只是能够使受众在接受娱乐性质的体育新闻报道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些教育意义和启示,例如在观看运动员精彩比赛的同时,除了感觉热闹、过瘾这种肤浅的娱乐,还能够体会到运动员那种不畏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这种深度娱乐报道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①刘红霞,《体育新闻娱乐化――娱乐因素及表现方式》,《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

②冯艳丽,《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及娱乐化》,《新闻爱好者》,2010(6)

③林凯,《当今体育新闻报道日趋娱乐化》,《新闻知识》,2004(8)

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2

记者出镜报道做好了,可以增加新闻的现场感、亲切感和可信度。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作品中。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出镜记者的报道让节目增色。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记者出镜的频率增多,出镜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也在增多。

一、导语式出镜

导语式出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持人口导后紧接记者出镜,出镜内容和口导内容重复。二是出镜报道模式化地概括新闻事件。

电视新闻也是有导语的。导语的功能是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同时吸引受众继续观看。电视新闻导语和平面媒体新闻的导语不一样的是,导语这部分的内容一般由主持人来播报,也就是业内说的口导。口导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新闻的主体内容。既然电视新闻的导语已经由主持人完成了,那么。在主体部分出镜记者就没有必要再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了。

我们看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主持人说完口导后记者马上现场出镜,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甚至有些记者出镜的内容和口导的内容基本一样。这样的出镜报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口导与出镜内容的重复反而使信息累赘。

还有一些新闻。即使口导与出镜没有重复,但是形成了导语式出镜模式: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某某位置为您做报道,我的身边正在发生着什么事。在这样的出镜报道中并没有体现出镜本身应有的功能:现场感、生动性与形象性。出镜不能仅仅让受众知道这条新闻是哪位记者采访的,而应该在你的带领下走进现场,感受现场,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才达到了出镜的目的。

二、缺少现场感

缺少现场感的表现之一是,在动态新闻中记者站在现场一动不动。没有和新闻事件融合,让整个画面静止下来。比如说:运动会、招聘会、抢救现场等新闻,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和动态性,记者完全可以随着现场的变化在现场移动性报道。这一点,陕西都市频道《都市快报》节目的记者做得是比较好的。他们将记者的角色完全融入了事件当中,在现场就像给受众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他们的出镜不仅有同一现场的移动,同时还有多个事件现场的变化出镜报道,空间变化感强,达到了出镜记者报道的目的。

缺少现场感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记者在现场背诵已经准备好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生硬,背稿迹象严重。这样的记者并没有领会出镜报道的目的,也没有真正融入整个事件中去,是为了出镜而出镜。这种情况最多的是出现在重大会议的报道中。

当然,还有一些记者又走人了另一个极端:为了凸显现场感,不顾生命的安危。比如说当年台风“桑美”袭击浙江的时候,当地台的记者体现出很强的职业精神,有一个记者紧抱大树,差点被台风吹走,还有一个记者是从车上拉个绳子,拽着绳子坚持做报道,整个报道语言非常吃力,让受众为他们担心。这个报道现场感很强,却让我们深思:为了达到这样的现场感记者有没有必要连命都不要了?当受众为你生命担忧的时候,报道的主题也就转变了。

三、随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记者做现场报道,事件的发展和当事人的采访不一定是按照记者事先预想的结果进行,这就要求记者提高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有些记者一旦现场和自己估计的情况有所不同,应变能力就有所欠缺。

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24小时直播,大量的节目都是记者现场报道。当时有一名女记者在报道震后人民生活时看见一家人在帐篷外面吃饭,她就问小孩子:“菜是很丰盛的,好不好吃?”按正常来讲,面对镜头大多数采访对象都会说好吃,但是,没想到孩子很直接地回答说:“不好吃!”这名女记者就有些不知所措了,语言都没有之前的流畅,最后来了一句:“据我们了解,这个菜是从自己家田里拿过来的。可能没有那么好吃。”受众听后就觉得有点牵强,菜不都是从田里种出来的吗?后来画面交回演播室,主持人赵普补充说:“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不是妈妈的厨艺不好,是的的确确现在灾区条件有限。孩子:困难是暂时的,相信不久你一定会吃上好吃的饭菜。”

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3

一、 理论方法与样本说明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创始人麦库姆斯和肖恩的观点,“通过选择和播发新闻;编辑、编辑室全部成员和播音员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①也就是说,传媒组织具有为普通受众设置“议程”的功能,媒体赋予新闻议题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次序将会影响到普通大众对相关新闻议题的感知和重要性的判断。

本研究选择新浪网作为研究对象。新闻网站将成为“2008北京奥运”报道中的重要资讯和服务平台②,新浪网作为中国创建较早、影响力较大的国内门户网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本次研究跟踪采集了2007年9~11月新浪网“体育”专栏下“奥运报道”页面(.cn/)中“官方新闻”、“各方动态”“、建设进展”三个子栏目中的所有奥运新闻报道③。三个月的新闻报道量共计约4000余条,由于样本数量过于庞大,因此,笔者又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④,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10月2日~11日举办的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最终以不同月份中连续的10天作为抽样时段(即9月20日~30日,10月11日~20日,11月1日~10日),抽取到新闻报道样本总计1342条。

二、新浪网奥运报道的样本分析

1.新闻来源分析

从新闻来源看,如图1所示,新浪网转载自中央级媒体的新闻报道311条,比例为23%,来自省市级媒体的新闻报道量合计为627条,比例高达47%,来自专业体育媒体的新闻报道总量为155条,比例是33%。从量上看,省市级媒体是新浪奥运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它们占到了几近一半的份额。专业媒体的力量也比较显著,已经达到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专业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参与度及影响力,其中尤以《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足球-劲体育》《竞报》最具代表性。与省市级和专业媒体比较,尽管中央级媒体作为消息来源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是它们的集中度非常高。统计数据显示,中央级媒体出现的一共只有7家,分别是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央视国际、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中国青年报和报,其中又以新华网、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所占比例最大,这种集中密集的结构提升了中央级媒体的总体影响力。另外,在省市级媒体中,《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等党报占有大部分的份额,可以说,官方媒体构成了新浪奥运新闻报道中最主要的消息来源。

图2显示了三个月中新浪网奥运报道消息来源的不同媒体类型,可以发现,报纸媒体显然是其主要的新闻来源,三个月中总计达到了896条,所占比例为66.8%。同时,我们发现,网络媒体也开始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力量,总量已经达到446条,所占比例为33%,几近三分之一。统计中出现的网络媒体大部分都是以报纸为依托而形成的,比如京报网、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大洋网―广州日报、荆楚网―楚天金报、金羊网―新快报等等,呈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媒体融合趋势,网络与报纸媒体的互动已经初现端倪。

2.议题类别分析

在文本内容考察的基础上,并根据报道主题的特征,笔者将新浪网奥运新闻所涉及的议题分成了如下13个类别:

(一)官方行动。主要指对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政府等官方机构相关活动的报道,包括政策决议的实施、对外发言以及领导视察等;

(二)场馆建设。主要指对北京奥运会重要体育场馆建设情况的报道;

(三)服务。主要指与奥运会筹办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社会服务方面的报道;

(四)赛事。主要指对我国举办的与奥运会相关的体育比赛的报道;

(五)社会宣传。主要指对官方或社会组织发起的奥运宣传活动的报道,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奥运知识竞赛、奥运博物馆展览、全民健身运动等;

(六)历史文化。主要指关于奥运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物札记的报道;(七)申奥/国外。主要指对其他国家申办2012年奥运会及有关情况的报道;

(八)外评。主要指国外人士对2008北京奥运相关评论的报道;

(九)评论。主要指国内新闻媒体或个人针对北京奥运会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的报道;

(十)社会参与。主要指对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奥运会情况的报道;

(十一)文艺。主要指对文艺界所开展的奥运活动的报道,比如文艺明星的演出等;

(十二)商业。主要指与奥运相关的商业活动,比如奥运纪念品的市场销售等;

(十三)特奥会。主要是对上海残疾人奥运会情况的报道(11月份的报道不包括这个类别)。

如图3所示,不计“特奥会”类的新闻报道,从9月份到11月份,新浪网奥运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议题共有四类,分别是“官方行动”(17%)、“社会宣传”(16%)、“社会参与”(17%)和“服务”(13%),三个月中它们的报道量合计达到了845条,占报道总数的63%,清晰显示出在奥运前期报道中传媒以政府宣传、组织动员和规划筹备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倾向。

事实上,根据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届奥运会都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赛事,它同时兼具社会宣传和社会整合的目的和作用。尤其在举办奥运会的准备期,各国政府都会花大力气,寻找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以获取民意支持,并提升国家的整体凝聚力。自北京申奥成功以来,我国政府也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尤其力图通过大众传媒引发社会各个阶层对北京奥运的注意,谋求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公众支持,以推进奥运会组织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新浪网奥运新闻议题类别的统计表明,传媒进行奥运宣传和社会动员的诉求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与传统的媒介动员方式(比如政府宣传、重要领导讲话等)相比,通过对“社会参与”议题的大量报道进行社会动员成为一种新的取向,比如在样本中多次出现的关于对奥运火炬传递手、民族使者,以及奥运会志愿者的报道。事实上,社会参与性议题与官方议题在社会动员方面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能引发普通受众的认同感,拉近私人议题与官方议题之间的距离,以更加温和有效的方式促使社会动员目标的达成。

3.议题关系分析

根据麦奎尔(McQuail)的观点,议程设置理论显示了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以及政策议题之间存在的一种优先次序和因果关系,它们三者之间可能形成多样的关系模式,并以复杂的方式互动。⑤通过对新浪网奥运前期报道样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官方政策议题、媒介议题以及公众议题之间呈现出了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见图4)。

首先,官方政策议题影响了传媒的议题设置。2001年,北京奥组委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并以此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价值特征与宣传核心,而新浪网在其议题设置中也相应地突出了这样的价值理念和宣传重点,比如在“场馆建设”议题中,出现了“沈阳奥体中心备好‘冬装’过冬,新技术确保草坪不黄”、“羽毛球馆特殊无风设计确保比赛在公平环境下进行”、“北京电视中心七层材质降噪,演播室噪音小于45分贝”等报道;在“服务”议题中,出现了“北京气象服务热线针对北京奥运会推出英文预报”、“消防队用上了陆虎雪跑车”、“‘电子眼’监控京城供水管线漏失检测仪覆盖奥运场馆”、“广播声太吵一号线降音量,调整后效果令市民满意”等新闻,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北京奥组委设定的关于2008北京奥运会环保、高科技和人文关怀的议题内容。

其次,公众议题对政策议题与媒介议题形成冲击。2007年4月,2008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启动,从那时起,“奥运门票”问题就开始成为普通公众关注和讨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公众议题。经过4~9月份“公开认购,抽签确认”的第一阶段,2007年10月开始进入门票分配的第二阶段。但是,在10月30日门票发售的当天,就发生了门票销售系统停顿的紧急事件,公众正常购票受到了广泛影响,这一事件迅速蔓延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11月1日~10日新浪网奥运议题的统计,我们发现,从11月1日开始,关于第二阶段门票销售停顿事件的相关报道迅速出现,到9日已发出报道23条,其中关于奥运票务中心及奥委会官员对门票发售系统故障对公众进行解释和致歉的相关新闻达到了12条,例如“奥运门票第二阶段首日售出4.3万张,奥运票务中心致歉”、“门票系统将扩容升级,奥组委票务中心再次道歉”、“奥运第二阶段售票改为抽签,已订门票依然有效”;同时,媒体本身也对此事件进行了积极的回应,比如“东方早报: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应吸收民间智慧”、“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方案,北京奥组委调整票务政策”等,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公众议题对官方政策议题和媒介议题设置的影响。另外出现的关于“北京奥运预算超支”等报道,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影响作用。

三、发现与启示

通过对新浪网奥运前期报道的内容分析,本次研究获得了有关媒介议程设置方面一些有价值的发现:首先,以新浪为代表的传媒机构积极参与了奥运新闻生产,有意识地发挥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内容分析也揭示出,主流媒体,尤其是官方纸质媒体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它们是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操盘手。第二,新浪网的媒介议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性,但是,“官方行动”、“社会宣传”和“社会参与”类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议题,表明在奥运前期报道期间,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诉求点是社会的宣传及社会动员,而且突出了通过“社会参与”议题进行社会动员的取向。同时,在议题关系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官方议题、媒介议题,以及公众议题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表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多场域力量交织下导致的不同性质议题之间的互动开始在新闻传播层面出现,它打破了传统上政策议题对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的优先顺序,体现出中国传媒积极的受众观念和不同以往的新闻理念,这些都揭示了新时代环境下中国传媒进步发展的特点。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传媒议程设置、2008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国际化”,项目批号[07BTY01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转引自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0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庹继光:《奥林匹克传播论》第303页,巴蜀书社2007年版

③事实上,“奥运报道”页面下共设置了12个子栏目,但是笔者通过初步的内容分析发现,其中集中体现媒介议程的是“官方新闻”、“各方动态年”和“建设进展”三个栏目,因此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样本均来自于上述三个栏目,同时考虑到网络新闻每日的连续更新性,因此固定在每晚8时到10时之间采集前一天的所有新闻,以达到全面、及时的样本采集要求。

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4

关键词:体育媒介 传播 交流与合作

在体育中,电视、报纸、网络传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媒介话语权的形成尤为重要。在媒介全球化时代,从事体育传播的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了解其历史、现实处境和未来发展趋向,同时做到主动利用先进的现代传媒方式传播传统体育文化,促使其早日融入全球化中。我国媒体体育传播需借鉴外国的做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权益,确立地位,注重体育精神和文化理念的传播。

一、相关理论研究

体育媒介是指具有新倡导的生活方式,自身备受关注的生活观念,与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相结合,通过体育精神、人物、组织、赛事等体现体育传媒,从传播角度而言,和媒体发生一定联系的聚合体。

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中起到了很好的效应和结果,它在人类体育文化信息传递的行为中或在体育文化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新兴学科普遍与现代体育、大众传媒相联系,相结合,是一门规律的社会科学。

在国外,媒介理论有四点:一是信息传播丰富。它强调传媒本身对人民群众的刺激,而并非是它所传递的内容。二是人体的延伸是媒介。它是对人感官中枢的传媒,影响整个社会与人类心灵的沟通。三是冷、热媒介的区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更明确,更容易理解接受。四是整个地球“地球村”概念。它应该是魔弹论:即非科学的理论,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

二、体育传播与报纸

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种传统媒介,报纸在传媒中从古至今的地位表明,报纸因所具有的独特的传播特性,使其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报纸担负着信息传播功能、舆论引导功能、社会教育功能、社会监督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报纸传播市场也进行了细分,出现了很多专业性的报纸,体育报纸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今流行的体育类报纸,如“体坛周报”“篮球先锋报”等等,使广大群众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了解体育动态、体育知识。

三、体育传播与电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视媒介与体育产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密切合作,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电视媒体与体育产业相互扶持。电视媒介充分发挥其受众多、覆盖广、影响大、社会效益显著的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视来欣赏世界性的运动会、单项比赛项目。奥运会、足球世界杯、NBA篮球联赛等比赛项目,已经通过电视的转播,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接受和喜爱。

四、网络与体育传播

体育传播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和行为,被称为互联网体育传播,或称网络体育传播。网络体育传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新闻的传播,包含了赛事的报道、评论、深度报道、专题报道、背景介绍等等,体育新闻传播是体育传播的重要组成方面,也是受众关注度最高的;二是体育信息的传播,包括体育训练方法的交流,体育医疗、科研信息的传播交流,相关体育论坛等的开设等;三是体育相关规则的以及改动、体育比赛相关处罚奖励行为的公示等,例如:学校体育运动会相关的规则、竞赛情况、教师比赛奖励、学生奖品发放体现的传播信息。

网络体育传播的特征一是体育新闻报道的信息量丰富多样。网络的容量是无限大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站了解不同项目的体育信息。二是体育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性。它既有传统的文字类型,也有可看可听的视频。三是体育网络传播的迅速性。基本上,通过网络的传播,人们可以第一时间就知道自己想了解的比赛内容。四是体育网络传播的情感性和互动性。它不像传统的报纸和电视那样,通过网络传播,人们既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其他人知道,也可以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五是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信息的可检索性和可保存性。通过网络搜索功能,人们可以迅速地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体育内容,这比起传统的纸张类检索和保存信息要方便和快捷得多。

在网络体育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有:网络语言暴力;网络体育传播中的假新闻以及不实报道;体育传播中过度娱乐化倾向;网络媒体专业化不足。

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5

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匮乏。现如今的民生新闻,大都是一些交通事故、邻里纠纷、街头闹剧、垃圾污水、奇闻趣谈等,过于集中表现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琐事。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报道的新闻都似曾相识,只是时间、地点变化而已。不仅记者、编辑觉得新闻报道没新意,许多观众也出现了视觉疲劳。

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使新闻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只要一有新闻发生,数名扛摄像机的记者就会从不同地方赶往同一地点,当晚或第二天就会在相同时段播出相同的内容,而且新闻稿件也大致相同,写作毫无新意。同一城市的媒体都在争夺同一新闻资源,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与广播、报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民生新闻已成为各媒体之间竞争的利器,因此,以文字叙述见长的报纸尤其是晚报类的报纸,甚至开设几个版面刊登当地的民生新闻,而以时效性见长的广播,可以说事件正在发生当中,媒体就有了报道,而电视媒体由于自身要求――声音和画面同步的局限性,在“抢新闻资源”方面的优势则稍微欠缺,观众也会流失一部分。

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之间的新闻竞争也开始显现。新媒体――互联网络具有传播迅速的优势,它对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冲击力最大。网民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表言论、视频,许多人关注的事件在互联网上都可以看到,如在焦作地区的山阳论坛上就开设有时事焦点、山阳杂谈等板块。网民在这里就发生在焦作市解放区事业单位招考作弊一事发过帖子,点击率极高,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解放区政府宣布此次考试无效。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小国寡民”现象。那么,在此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新闻内容本身和新闻栏目上下工夫。

在当今社会,想要抢发独家新闻非常困难。那么,在新闻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作为电视媒体来说,就要充分发挥自身声画结合的优势,做好做足新闻。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独特的报道:

扩大民生新闻题材的报道范围。民生新闻除做好日常报道外,其选题还可以扩大到关注普通群众的生存状况、就业指导、消费、经济、股市等,还包括国家、省市的一些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如南京电视台的《大刚说新闻》就是一档采用非本土新闻资源集约化处理方式,但是又用本土的视点进行加工的民生新闻节目。节目包含国际、国内、娱乐以及生活动态等新闻内容,节目编辑在获取这些内容以后对这些看似生硬的内容进行软处理和再加工,最后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把一道精美的新闻大餐摆在了观众面前,节目开播以来一直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同时,民生新闻不能忽视对农民的关注。在各地的民生新闻中,对农民的关注一般仅限于对“农民工”的报道。其实,民生新闻所遗忘的农民恰恰是最庞大且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

让连续报道常态化。民生新闻节目在做好日常舆论监督的同时,还要注重事情的结果,对老百姓有个交代,这就需要做好连续报道。这里所说的连续报道也可以理解为“追踪报道”,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根据它的发生、发展、结果进行同步报道。这种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可以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在我们的报道中,像污水垃圾现象、乱收费治理等,都可以进行连续报道。

加大记者现场报道和体验式报道的分量。电视记者出镜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所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信息,准确、恰当地传达给观众。由于记者身处事件现场,观众可以更细致地看到、听到现场所发生的情况。这种记者现场报道尤其适用于突发性新闻报道。

记者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一同经历新闻事件发生的经过。这样的采访报道,可以使记者写出感同身受的文章,这里不仅有对事件经过的叙述,还可以有记者的体会。在去年12月份,焦作市解放路在高峰期时交通拥堵极为严重,市民对此意见极大,焦作电视台《零距离》抓住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派出三路记者,在解放路的不同路段进行体验采访。机动车随意抢道、行人横穿马路等画面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再加上记者的现场评述,使得整组报道感染力极强。

新闻写作的角度要独特,表现方式要多样。在新闻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哪个媒体写作的角度独特,与众不同,哪个媒体就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焦作电视台《零距离》曾播过一条《有趣的农民水上运动会》,按照许多人的写作思路,就是将比赛过程报道一下而已。而《零距离》的记者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重点放在了“有趣”和“农民”上,整条新闻采取了娱乐的方式,选取了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事和人进行报道,语言生动活泼,画面滑稽可笑,再配以音乐进行播出。《篮球宝贝小安迪》这条新闻报道了一个3岁的孩子特别喜爱篮球的事,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报道了小安迪在篮球方面的天赋。这样的新闻播出之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新闻的表达方式也要多样化。对于一些新闻,可以在后期制作中添加流行音乐,或者在片中采用动画的表达方式,播报有关动物新闻时可采用拟人化的配音方式等,都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如果说做好新闻是奉献给观众的一道可口的大餐,是增加民生新闻的内涵,那么办好栏目,则是扩大民生新闻影响力,提高新闻收视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声誉度。

实现跨媒体联动,扩大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任何一个栏目,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是有限度的。跨媒体联动,不仅使每种媒体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而且还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实现双赢。跨媒体联动主要有电视与广播、报纸、互联网之间的联动。

焦作电视台《零距离》栏目在实践中,就与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电视报、焦作广播电视网进行合作。在焦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中开办了《空中零距离》,在焦作广播电视报上刊登节目的解说词,在焦作广播电视网上刊登有视频和文字,便于观众从不同媒体上进一步了解《零距离》。在《零距离》扩大自己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的收听率、网站的点击率,实现了一档节目四赢的目标。

经常性开展社区活动,提高栏目的收视率。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信息交流、感知社会、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社区开展活动,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昆明电视台的《街头巷尾》在每天播出时,主持人走进社区,走进正在收看节目的观众家,提高了栏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扩大了市民掌握新闻信息的面,拉近了栏目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栏目还可以在社区举办多种活动,扩大与观众的交流。如安徽电视台的民生频道基本上一周做一个活动,邀请燃气、保险、商场、家装公司、建材等企业事业服务单位到社区进行服务,最终达到了宣传自己栏目的目的,提高了收视率。

开办帮办栏目,真正替老百姓解决问题。百姓有问题,不知该去找谁处理解决,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会求助媒体,而媒体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义务消除百姓的疑虑。

焦作电视台《零距离》栏目在节目中开设了《零距离帮忙》子栏目,由三名有经验的记者组成,带着百姓的疑问,有时甚至带着当事人来到政府职能部门,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个栏目自2005年开办以来,基本上每周都有一期,为百姓解决了大量问题。而这种帮办栏目在其他媒体的新闻节目中也都有类似的栏目,如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的《小莉帮忙》、安徽卫视七仙女《帮忙》等。这些节目由于贴近群众,急民所难,在当地都有较大的收视市场。

拓宽报道面,让所有市民都成为通讯员。一档新闻栏目,要拓宽自己的报道面,争取使自己的新闻覆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仅靠台里的记者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动广大市民,利用手机、彩信、家用摄像机等工具,记录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拍摄的新闻现场感强,有着较好的收视率。他们在拍摄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进一步提高观众的兴趣,赢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运动会新闻报道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学生记者 宣传 建设

学生记者团的学生们以独特的视角、敏捷的才思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高校新闻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目前,高校学生宣传队伍参差不齐,学生记者新闻素养较低。加强学生记者团的建设,对于充实高校宣传工作队伍,扩大宣传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加强高校记者团建设成为高校宣传部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需过“三关”。

一、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要过“选拔关”

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校新闻工作队伍的建设,必须严把“选拔关”,选拔的学生记者必须具有: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特殊,因此,学生记者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牢固的大局观,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对新闻宣传报道具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新闻宣传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提高写作水平,发现新闻线索,学习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知识。

(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基础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新闻采访、广播主持的必要基础,从选拔学生记者之初就应该挑选思维敏捷、沟通和表达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的学生,尽量做到优中选优。

二、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要过“培训关”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尚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记者来说并不容易,如何培养他们的新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课堂培训

课堂培训的途径包括:开设新闻写作选修课、邀请专家讲课、记者团的例会等课堂培训方式。做好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每次安排一个培训主题,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在讲解新闻作品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抓住要点,以事例带动理论。在选取事例时尽量多用校园各新闻媒体已发表的新闻稿。着重加强学生的新闻基础知识,新闻的写作知识,新闻采访技巧,新闻摄影知识和基本的编辑知识培训。

(二)通过活动培训

实践出真知,新闻写作水平迅速提高的捷径就是多写、多练。学生记者新闻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学校重大学生活动。学生记者的报道范围主要是围绕学校的宣传工作进行,因此在高校的迎接新生宣传、军训、学校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演出活动中要主动让学生记者融入宣传报道工作中,通过实战训练引导学生对校园新闻报道的范围和特殊性有所了解。二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报道团日活动、三下乡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记者有机会参加到社会媒体的新闻采写工作中去,无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之后再进行校园新闻采写就会更加有把握、有信心。三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通过与兄弟院校的记者团的交流,相互学习、提高。

(三)加强自我学习

新闻报道涉及的面比较广,记者的知识结构大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基本常识等,因此,做好学生记者必须加强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学习,丰富知识面,加强自我学习。

三、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要过“管理关”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新闻素养后,学生记者团高效、有序的运转还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

(一)建立制度

学生记者团成员多,分布广,要规范记者团的管理,避免其“形同虚设”,必须有一套规章制度作保证。根据记者团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记者工作章程、学生记者职责规范和活动制度、奖惩措施等。例如:制定学生记者例会制,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前期工作,对下一段工作进行分配和部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记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如:稿费、评优加分、授予“优秀学生通讯员”称号等提高学生记者工作积极性;对学生记者干部的选用采用竞聘制,通过竞争,使学生时刻存在危机意识,让大家在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让学生记者团时刻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二)健全团队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记者团有单独的办公地点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根据记者团的人员比例和分工,建立梯队管理模式,记者团设立团长、副团长、秘书等职务。在通讯员队伍中建立老带新的机制,使通讯员队伍本身就是个有效的造血机构。

(三)加强监督

密切关注学生记者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学生记者团队出现的问题,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有利于学生记者团在思想和行动上较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与规范。使学生记者团这支队伍充满活力。

总之,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记者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强、有一定难度,且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逐步建立起一支有较强新闻采写能力、精干、高效的学生通讯队伍,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