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简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根随笔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根随笔简介

培根随笔简介范文1

[关键词] 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古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广泛阅读对其知识构成和人格养成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当学生爱上阅读以后,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教育部规定了必读名著篇目,要求课外阅读量400万字以上,中考逐年增加名著考察的分值。应试压力下,学生人手一套必读名著,然而学生爱读吗?有学生曾对笔者说:“不喜欢看这些名著,没意思……”不少学生只看名著导读或缩减本,为考试死记硬背,味同嚼蜡。苏轼那种“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情壮志已是天方夜谭。究其原因,堆积如山的作业、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这些都挤占了阅读时间,消磨了阅读意愿。如何拯救学生的阅读,使其爱上阅读呢?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更喜欢做“轻松愉快”的事,如玩游戏、看电视,而不是阅读。因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解放稚嫩的肩膀,才能让他们有时间精力发展兴趣爱好,尽情徜徉书海。而且,不少家长、老师甚至学生自己都觉得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若能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名著,其学习潜力一定不容小觑。教师要竭力传播阅读的重要性,家长要以身作则,关闭电视电脑,亲子共造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

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元化的时代,相比电子游戏和漫画书,厚厚的名著显得“生硬无趣”。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唤醒学生对名著的兴趣,激励他们的阅读热情,这是教师的职责。

1、灵活利用课本资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其阅读热情。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是种有效尝试。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时,笔者给学生放映了电影《城南旧事》片段,播放了插曲《送别》,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音乐旋律使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汲取了营养,也对原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充满了好奇。课后有不少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了《城南旧事》。再如讲到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向学生展示《小王子》的漫画插图,可爱的卡通形象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看小王子的冒险历程。

2、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同学间的交流讨论

学生易受同龄人影响,相互讨论是营造良好阅读风气、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叛逆期的孩子,大抵讨厌强迫,喜欢自由。与其苦口婆心强调名著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不如以读书经验交流会、写书评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受到感染。笔者将课前五分钟定为读书交流时间,学生轮流把新近读的书介绍给其他人,畅谈所思所想。读过的人也参与讨论,没读过的则产生好奇心,进而去阅读。又如有学生反映《昆虫记》都是各种昆虫习性的描写,太枯燥。笔者于是举办了昆虫知识竞赛,先给学生两周准备时间。竞赛形式果然激发了阅读热情,也检验了阅读效果。

三、教会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

仅有兴趣是不够的。没有方法的阅读,好比随意捡起散乱的珍珠,难以串起知识的项链。“学贵得法”,读书的成效,不仅在于读什么,更在于怎么读。朱熹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对于阅读方法,见仁见智,笔者在此仅谈些个人见解,以抛砖引玉。

1、读法因书而异

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书不同读法也不同。课文需研读,好书需精读,可引导学生采用背诵、摘抄、旁批等方法,加深记忆。一般的书可速读、略读、跳读,引导学生采用“筛选式阅读法”,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抓片段阅读等方法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精读和略读互补,既能保证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效果。

2、熟读而精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俗话说“眼口心”到,即读书时伴随思考,逐步推求其立意所在,由此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只会沦为知识容器。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边读边想、边圈画的习惯,并做好读书笔记,以加深记忆,提高感知力。

让学生爱上阅读、善于思考,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心愿。努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多种手段激发其阅读兴趣,同时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定能跳出课本的囚笼,到更广阔的书山学海中纵情驰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培根.培根随笔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9月.

[4]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期.

[5]焦英泽.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