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拼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千字文拼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千字文拼音

千字文拼音范文1

对于丰子恺来说,因为“食肉”这一件事,他也被人所不理解。他认为“食肉者鄙”,这对于“无肉不欢”者来说,也许是另一个极端,汪曾祺就有“肉食者不鄙”的说法,认为吃肉是人之常情,无需辩驳①。实际上在《食肉》一文中,丰子恺即坦言从小就无法接受猪牛羊肉,食之即吐。他曾在《蜀道奇遇记》中回忆,在战乱逃亡的途中,提出过希望厨子用素油烹炒的请求,自称“生来吃不进肉和猪油”,最后当然难以如愿。丰子恺对于食肉的排斥,可以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天生的生理因素。在《食肉》一文中,丰子恺自述他“从小不吃肉,猪牛羊肉一概不要吃,吃了要呕吐”。二是他的老师李叔同后来也是吃斋念佛之人。在《与青年说弘一法师》中,丰子恺回忆起李叔同为了学佛而“断食十七日”,节衣缩食时,认为这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此外,与许多人认为学佛无用的观点相反,丰子恺认为真正的佛家“崇高伟大,胜于一切”,可见佛家思想与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除了佛学思想的影响,丰子恺笔下的“吃”,还与他崇尚自然的天性有关。在京海派作家中,乐于写“吃”之人不在少数。比如汪曾祺写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昆明那些让他流连忘返的吃食,写的精致有趣,令人读来口舌生津,那里面寄托着作家对于过往读书生活的美好怀念;像梁实秋笔下的吃食,又充盈着学者的风趣与渊博的知识,就连吃一锅排骨汤,都能悟出做文学也要“少放萝卜多放肉”这样的道理来②。丰子恺天性平和自然,常在生活的平淡处寻觅到独特的乐趣,在其笔下,“吃”具有独特的情味,也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在此方面,丰子恺和鲁迅先生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虽然都常写吃,但是大多都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鲁迅先生写茴香豆,写鲁镇的黄酒,写人血馒头,都是托物言志,以食物讽时事。丰子恺也是如此,比如在《吃瓜子》一文中,他戏称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称得上三种博士: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在他眼里,中国人尽管生活困苦,但吃瓜子的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而他又十分担忧国人把时间都花在了嗑瓜子上面,言语之间的讽喻之意非常明显。

再如丰子恺写酒,他很少写酒的口感如何,价值如何,而是写酒的来历,饮酒时的心情,仿佛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酒文化。丰子恺在《吃酒》一文中自叙,其年轻时在日本留学,常和友人去江心小舟吃酒,他此时怀念起故国,所以忍不住拿日本酒与家乡的绍兴黄酒相比,赞叹这日本酒“色香味都不亚于绍兴酒”。后来他在日军侵略中国时举家逃往桐庐,寄居一老翁家中,也常遭到主人酒席款待,后来常遗憾“没有报谢他的酒惠”。丰子恺并不沉迷于酒精,他喜欢那种半醉微醺的状态。在《沙坪的酒》一文中他直言自己不爱白酒,偏爱黄酒。因为白酒易醉,“吃酒图醉,放债图利”,丰子恺是不赞成这种功利的吃酒,他认为“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假如因为吃酒而“胡言乱道,诽谤唾骂,甚至呕吐,打架,那真是不会吃酒,违背吃酒的本旨了”。他在重庆沙坪坝居住时,经常晚酌,喝的是沙坪的黄酒,这种酒如果论口感和地位,当然比不上绍兴黄酒,但是丰子恺老年回忆起来总是念念不忘,因为这里面有他羁旅异地的患难感情;加上当时战局好转,丰子恺的酒量越来越大,他喜不自胜地坦言自己酒量的增大是“抗战局势的好转”带来的。这份赤子之心在中华文人志士里屡见不鲜,比如李白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杜甫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都满怀着一腔热血和爱国者的赤诚。

丰子恺乐于写吃,总是怀着一派天真又严谨的态度描写关于“吃”的回忆,除了对于生活的细致玩味之外,也在暗示“吃”这一动作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他从小与李叔同先生养成习惯,吃饭要迅速,几乎从不拖沓,“吃饭,洗碗,洗面,都要在十五分钟内了结”。人至晚年,他席间总要小酌,因为这样可以延长吃饭的时间,“一天的大团圆的晚餐,倘使我以十分钟了事,岂不太草草了?”丰子恺对于“吃”总是津津乐道,甚至在逃难途中也不忘此事。比如在《蜀道奇遇记》里,一家人逃难到蜀道一个小镇上,他首先是希望厨子能够以素油烹炒,后来又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食物款待,并听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仿佛不是在逃难,而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旅行。这最大的缘故还是丰子恺自然乐观的性格,他利用吃这一动作来消解人生的苦难和灾厄,再从其中获取一些非常朴实的乐趣,就像周作人先生唯独爱喝苦茶一样,目的在于“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③。由此可见,丰子恺对于吃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人在面对苦难时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苦中作乐的达观精神。

此外,江浙一带饮食素来讲究清淡新鲜,忌食辛辣。和北方人饮食的豪放爽快不同,江浙人更注重饮食的雅致,周作人先生在《南北的点心》里认为“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北方的是官礼茶食,南方的是嘉湖细点”,已经对两者的功能性做了大致的区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们总是会自觉地描写家乡的饮食风俗。比如梁实秋在《北平的零食小贩》中写北平的豆汁儿,直言“外省人居住北平三二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儿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番话里透着一些对于家乡饮食文化的自豪。同样,丰子恺也常怀念江浙一带特有的食物,比如他在《胡桃云片》里回忆家乡的小吃云片糕,认为“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更能联想到“人似秋云散处多”这样的古诗,文人的匠心与童真可见一斑。丰子恺性格中的淡泊随和,与家乡江浙饮食文化里的那份清淡雅致可谓相得益彰。所以丰子恺笔下的江浙吃食都很值得玩味,比如在《过年》一文中,作家对于儿时父亲最爱吃的萝卜油丝豆腐总是念念不忘,以至于成年后照做,却“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又如在《爆炒米花》一文里,他由爆米花悟出做文章的道理,文章只有经历一爆,才能变得“言简意繁,辞约义丰”,这是在启发我们做文章要尽量少说废话,字字珠玑。

“吃”是丰子恺作品里一个重要的表达形式。他以温情的态度写吃,也把吃作为开启回忆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他的笔下,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怀着佛教徒般的悲悯之心。同时,他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琐碎之中的乐趣,所以吃就有了更多值得玩味之处。经过丰子恺的发掘,吃既是苦中作乐的一种简单的途径,也是升华生活的一种高超的手段,更蕴含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厚底蕴。

 

注 释

①汪曾祺.《肉食者不鄙》.《家庭》.1993年第3期

②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梁实秋谈吃》.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③周作人.《喝茶》.《知堂谈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千字文拼音范文2

一、学习汉语拼音没有提高识字效率

小学的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的定位是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他们识字写字、阅读的基础。

现实的情况却与大纲的要求相去甚远,大部分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即使这样,大多数学校的汉语拼音教学还离要求差距较大。

我们曾对几个小学和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作过调查,它们现在普遍采用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拼音识字。结果显示,这些毕业生识字回生率高达约29%,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平均掌握1700~1800个汉字。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要求掌握2500个汉字。

多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很强烈,主要的问题有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枯燥乏味等。

几十年来,我们把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来学习的,现实的情况却是这工具并没有提高识字效率,反而大大降低了识字率。

二、汉语拼音抽象和儿童思维形象导致汉语拼音难学

(一)汉语拼音抽象,难读、难记

1. 借鉴拉丁文的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难读、难记、易混淆。

2. 发音部位,如“软腭”“硬腭”“齿龈”等深奥难懂。

3. 形近的声母、韵母比较多,难分辨。如b、d、p和q这四个声母等等。

(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调控不灵活,就把握不准声调。而且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粗糙,容易出现对形近的声母、韵母分辨力低以及拼读时丢掉介母的情况。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注音符号,对刚入学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来说,大部分教师、家长、孩子都认为汉语拼音的学习枯燥无味。

三、识字相当数量后,再学拼音效率高

低龄儿童学拼音字母,往往因抽象思维还未形成,不能理解将字母拼起来这个过程,拼音学习的效果就很差,弄不好孩子还会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

方块汉字,远比无意义的、相似处很多的拉丁字母容易辨认和识记。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因此汉字容易辨识,利于联想,这就为加快识字带来极大的便利。直接教学汉字的优势,还因为单个的汉字可编成为朗朗上口、又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和强记死背那些本身并无意义、相互间全无内在联系的拉丁符号,完全是两种情趣、两种氛围,自然也就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不仅是学习的效率不同,而且在儿童情趣培育上也不一样。

有些家长担心,认字的同时不教拼音,孩子的普通话会说不好。其实,让学生多听标准普通话的录音,就是南方方言区的孩子,其普通话也可以说得很标准、很流利。

实验小学的实践表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这不是他们学习普通话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是在初步学了普通话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学习汉语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而且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可大为节省。

我们的实验小学,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大量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两年内就识字达到三四千。在这之后的年级再学汉语拼音,效率大大提高了,三四周就学得很好,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音调。

因为有了大量识字阅读基础,可以让学生从汉字的读音中反推出拼音的拼音的拼读和读音,并能纠正拼读的错误。同时由于推迟了两年学拼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拼音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学习拼音,最终的目的还是学好汉字。如果拼音学习的安排,学习效率很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不宜把汉语拼音的学习作为识字的“拐棍”。

四、建议:恢复古代识字教育传统,先大量识字,汉语拼音只作为汉字发音和校正发音的工具

解放后,我国学校教育基本否定了古代教育,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贴近儿童生活,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

千字文拼音范文3

关键词: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民贫困;资源优势陷阱;教育移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82-04

一、关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农民贫困问题的研究看法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一般是指某类或某几类资源富集而经济不发达的区域(鲁金萍,2009)。这些地区具有资源丰富、生态脆弱、贫富差距大等特征。我国多个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普遍出现了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侧重于分析某个主要原因。如将之归因于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刘刚,2007)、二元经济(马晓晴,2008;白洁,2009),或缺乏损失补偿机制(苏迅,2007;张绪清,2010),也有人认为是分配制度造成了不合理的利益转移,即资源所带来的利益多数是上交省级和中央部门,却很少被当地得到(曹小星,2009)。二是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将生态环境、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程度、补偿、农业投入、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李志熙,2003);或者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马艳,2007;王喜荣,2009)。

上述研究基本都未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农民收入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二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为了将研究继续深入,我们选取陕西省榆林市(以下简称“榆林”)作为研究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榆林富有煤气油盐等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48种,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5亿元,现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基地(刘学敏,2010)。2002―2008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位。然而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农民贫困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全市12个县区中有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5%的行政村尚未脱贫;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为340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46%。

二、农民收入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

从当地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牧业,务工(即在农村非农产业、工业、第三产业中务工)所得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市场之外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因此指标选取及命名方式如表1所示。

以表1的6个指标为自变量,以榆林农村劳动力的人均纯收入(命名为PR)为因变量,利用Eviews5.0软件,对1990―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避免变量不平稳而导致伪回归,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经过调整,LH、TE、UA、PR的一阶差分序列趋于平稳,GI和PP先取对数值,再取一阶差分,可以实现序列的平稳。只有IN在经过两种方式的调整后,仍然是不平稳序列,无法用来进行检验。

由表2可知,CO、LH、TE、UA、PR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LN-PP与LNGI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可以分别进行协整检验。下面采取EG检验法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表3中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表明,牧业、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人均产值每增加1元,会给农民带来0.138元、0.524、0.367元的收入。也就是说,对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而言,三者排序应该是第三产业、农村非农产业和牧业。虽然无法从定量分析中验证政府投入对农民收入的作用,也无法得知种植业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但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政府投入每增加1元,会使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增加1.999元。

三、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

根据表3中对变量关系的分析,可以得知各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而若要探讨上述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农民贫困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对实际情况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一)农业自然条件差与矿产资源开发的损害

就先天条件而言,当地农业自然生态基础比较脆弱。榆林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且土地资源匮乏。全市农民人均平地仅1.4亩,水浇地不足0.5亩;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加上水资源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灌溉无法保证。

从生产活动的影响来看,生态灾害与资源开发不无关系。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开展,榆林水土流失、草原沙化、退化、碱化等现象日趋加剧。自2000年以来,除了用于退耕还林还牧之外,每年的耕地减少量中至少有10%是由于生态灾害造成的。当地主要河流,如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及多个水库受到资源开发的影响,水质均已经明显下降。煤矿和电厂的固体废弃物影响到堆放地及周围地区农田和其他植被的生长。煤田开发已造成17300hm2的植被遭到破坏,20000hm2的土地出现风蚀土地退化。资源采掘还造成地质灾害的增加。如地面塌陷,河道断流,水库、水井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等。能源化工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改变了原有的林地、草地和沙地的利用方向,诱发了新的荒漠化。因此,造成榆林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的因素中,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由于我国当前的税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使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主要流向中央、省级企业和上级财政。地方财政无力对资源开发破坏的环境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和治理。近年来,榆林地方政府在生态修复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但项目多局限于退耕还林、北部固沙防沙等领域,环境改善的重点也集中于城市。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当地自然资源仍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宋世杰,2010)。与此同时,中央和省级企业在资源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并没有真正承担起生态破坏修复的责任。1997年,陕西省颁布了《陕西榆林、铜川地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办法》,规定了开发和运输资源者缴纳环境补偿费的责任,但中央和省级企业拒绝执行。如神华集团给予地方的补偿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994年0.2元/f的标准。当地农民负担了生态恶化的成本,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这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业生产落后和特色优势产业的缺乏

2008年,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7.21%,而第一产业的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93%。榆林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表现有如下两方面。第一,从结构来看,1978年至今,农业内部种植业比例有所下降,畜牧

业比重略有上升,但农作物种植结构一直没有明显变化,粮食种植面积和产值一直居于支配性地位。当地虽然有种植小杂粮的优势,但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第二,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既小且散: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与农户缺乏密切联系,农民难以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利。

对当地农业而言,由于先天基础脆弱并遭受环境破坏,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外部推动作用尤为重要。榆林历来将中央及省级和外来企业作为发展重点,加上财政投入能力的限制,使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远远不足。2000―2008年,政府对农业的人均投入和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现实情况可以解释表3中的分析结果:农村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却与政府对农业的人均投入有密切关系。除了政府以外,当地金融部门也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放到一些大型国有或地方政府支持的能源产业项目及相关加工运输业。政府和民间投资的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都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是造成农民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力量薄弱

根据表3可知,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较高。榆林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近年来,上述三个行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农村劳动力在此类行业中就业的人数也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自身扩张能力以及吸纳能力有限,使其缓解农民贫困问题的作用还不明显。此外,榆林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与农民收入也呈现同向变化的趋势,但由于其总量较小,还不能显著地促进农民增收。

资源开发虽然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但也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资源产业迅速集聚了区域资本、人力、技术等优势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他产业要素投入不足,特别是具有明显劳动密集型特征的轻工业。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嵌入式”的发展方式,使农民难以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利益。从1996年到2008年,按现价计算的榆林工业人均产值增长了22.27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仅增长了近4倍。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为缓解农民贫困问题,榆林大力支持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全市农村劳动力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2年,文盲、半文盲占21.6%;小学文化程度占38.1%;初中文化程度占3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8%。7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无专业特长,80%的农村劳动者从事的是季节性劳务工作,缺乏长期性、持久性,收入水平无法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落后和教育投入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和农村经济的落后都与资源开发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资源开发是造成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也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由此形成了农民贫困问题的恶性循环。正像“资源优势陷阱效应”所描述的那样,资源富集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损失、产业结构失衡等多方面((英)奥蒂,2006),这正是农民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立足于区域内外,多方寻求解决思路,缓解“资源优势陷阱效应”的消极影响。

四、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对策

面对农民贫困问题,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特点,考虑如何发挥地区潜在优势,并要充分借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

(一)资源开采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

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补偿机制,即“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国家及大型能源企业是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者,应该对补偿金的筹集、缴纳负主要责任。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既是对资源开发过程中受损农民权益的维护,也有利于缓解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及农村副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资源开采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明确补偿标准制定的依据。对资源开采的受影响区域开展生态损失评估,确定补偿额度和赔付办法,将生态环境损失的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制定的依据。

第二,进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建立“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有效地避免资源开发企业逃避责任。

第三,建立严格的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在补偿资金的使用上有两个重点领域。一是要用于生态修复。设立生态资金管理部门和生态监督部门,根据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资金预算,由相关部门实施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生态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实行定期核算。二是用于建立专项基金,采取项目建设、科技支农、为第三产业提供低息贷款等形式,与民间投资相结合,将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有利于农民增收,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去。

(二)“教育移民”和产业结构调整

榆林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落后的农业和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胁迫不会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者向区域外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见效最快的途径。

从区域内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越来越重要。1990年至2008年,二者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了20.39%。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当地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首先,在发展战略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在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领域实施支持性政策,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发挥科技对产业成长的支撑作用,促进传统部门改造,催生新兴部门。再有,要以城镇化为重要依托,积极发展中心城区周围的小城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从而增强小城镇吸引和容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从区域外来看,近年来,榆林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人数有明显增加,但具有品牌效应的对外劳务供给规模仍然较小,影响了劳务输出的效益。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建立“教育移民”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建设。“教育移民”是指结合开发扶贫实践,实施农村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让生存、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民子女能接受连续教育,以具备转移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学习、工作、生活的素质(魏奋子,2007)。“教育移民”的结果是“产业移民”。为此要形成以城区教育为主导,统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格局,针对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要求,免费或者收取很低费用,分门别类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建立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以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形成劳务输出的特色优势品牌。

(三)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地自然环境静态和动态承载力的约束下,彻底转变经营方式,发展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新型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为此要以地区生态环境的特征为出发点,以区域性优势产业培育和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兼顾提高农民收入,发挥本地优势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这三个目标。

榆林北部和南部在自然条件上有较大不同。北部风沙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宜过多发展种植业和牧业,应以建设生态绿色屏障为重点,在植被恢复,扩大林草覆盖率,防风固沙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一些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特色农业,如玉米制种、红枣等;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贫瘠,沟壑纵横交错,水土流失严重,多风少雨,气候干旱,灾害频繁,适宜发展经济和生态兼顾型农业,如桑蚕、红枣及其产品加工,可以考虑发展一些作物种植和加工基地。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有利于解决这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促进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延伸,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榆林农业生产的现有基础和自然条件,农业产业化应该立足于生态修复、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途径,发展立体、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并且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这样才既能充分开发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又能减轻传统粗放型种植方式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使农业走上有特色、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释:

①所用数据来自《榆林统计年鉴》(1997―2007)、《2008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八五”时期榆林统计资料》(1991―1995)以及调研所获取的资料。

②D表示一阶差分;检验类型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括常数、时间趋势和滞后的阶数;*和**分别表示5%和10%的显著水平,没有*的表示1%的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鲁金萍,基于“荷兰病”效应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诅咒”现象识别一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2):243―249

[2]刘刚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初探――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04)

[3]马晓晴,任保平,陕西资源富集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思路与机制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03):74―79

[4]白洁榆林市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J],时代经贸,2009(09):19―20

[5]苏迅,资源贫困:现象、原因与补偿[J],中国矿业,2007,16(10)

[6]张绪清,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利益补偿与生态文明构建[J],特区经济,2010,(01):118―120

[7]曹小星,延军平,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VA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92―6094

[8]李志熙,榆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3,13(04):22―25

[9]马艳,榆林市“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7,(02):136―138

[10]王喜荣,高军,资源富集区摆脱“资源诅咒”的对策研究VA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财会研究,2009,(20):76―79

[11]刘学敏,敖华,榆林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2

[12]宋世杰,赵晓光,榆林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01):60

[13](英)奥蒂,资源富足与经济发展[M],张效廉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155―187

[14]魏奋子,李含琳,王悦,贫困县教育移民的政策意义和可行性研究VA西部地区四个干旱贫困县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03):7-8

千字文拼音范文4

楼层文化,彰显特色

为实现“文化熏陶、环境育人”的国学教育宗旨,学校的教室、走廊、主要干道到处充满着国学经典的气息,走廊文化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特色鲜明。

人物之美 学校在一楼中厅悬挂孔子、老子、孟子等名人画像,意味着对国学的尊重与推崇,目的是通过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简介,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人物所代来的震撼与启迪。一楼走廊主要是向学生们介绍《三字经》。学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目的是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能真正落实“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此学校开展了“晨读、午诵、暮省”活动。每天早晨20分钟的晨诵时间,让学生在充实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格调之美 二楼中厅主要是用拼音与汉字相对照的百家姓。学生通过读、记,引发对每个姓氏历史的兴趣。二楼的走廊内容设计是《弟子规》,引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学校早在两年前就从学前儿童到六年级学生对《弟子规》都背诵得滚瓜烂熟,每天课间操回班也都要跟着节奏背诵。学校从上学期起面向全校学生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讲堂。

声律之美 三楼中厅选取的是适合小学生的《论语》十则,目的是启迪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生活的态度。三楼走廊是声律启蒙节选。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为每个年级的学生编写了《古诗词选》《经典诵读》等校本教材。这学期,随着学生读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学校为各年级组制定了阅读行动计划,定时组织召开读书会等形式,把读书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

文字之美 学校在四楼走廊设计的是《千字文》,千字文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以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让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而在潜意识中成为知书达理、孝顺长辈、有教养的好学生。

大德之美 五楼走廊文化设计的是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五常三道,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代表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五种与人交往沟通的原则,温良恭俭让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也是中国传统优良精神文化的亮点。另一部分内容是师生教育教学成果展,学校在中厅和教室的几面墙上展示了近几年来学校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开展的特色活动和取得的成绩。

养成之美 一个具有近3000名学生的校园,每天学生入校、下课、放学,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就成了管理者最大的问题。学校在走廊上方设置小学生40个好习惯和楼梯间的安全常识及安全教育名言,学生每天抬头就能看见约束自己行为的条文,每天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拥有一种个体行为服从大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与控制。

班级文化,异彩纷呈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级应该是一个文化活动频繁、文化领先的班级,是一个精神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班级,是一个有凝聚力、有爱萦绕的温馨家园。

班级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学校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教学班的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各班按照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主题与特长相结合,特色与实效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布置教室。“软文化”环境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对学生的行为做到日考核、周评比,每学年评选一次“十佳少年”和“十佳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适时考核和对班主任工作学年度的评比不仅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班主任教师管理班级的热情,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建设优秀班集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学生的优秀品质形成了,安全工作才能有保障。

千字文拼音范文5

[关键词]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18-01

一、识字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

汉字是世界上被公认的极少数表意文字之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从殷商甲骨文到现行汉字系统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历史。自从有了汉字,也就有了用汉字记录信息和知识的实践,也就有了读书人与非读书人的区别,由非读书人到读书人,识字是一条必由之路。一个人如果识了字,他就能了解无限多的知识。因此识字教育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备受关注的。

古代关于识字教学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识字教材的编写上,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西周太史籀受命于周王,用大篆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史籀篇》,用于幼童的识字教学。此后历代的识字教材便层出不穷了,最著名的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撰写的识字读本《三字经》、南朝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等。

解放初期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扫盲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识字,要求不识字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识字教学后达到国家规定的1500~2000个汉字的脱盲标准。

二、建国以来对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建国以来小学识字教学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记忆规律,来分析这几种识字教学方法各自的记忆线索和规律。

(一)“集中识字法”

“集中识字法”的特点:先学500个常用汉字,便于学生尽早阅读;打好识字的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以“基本字带字”为基本识字方法,坚持“形音义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合、记比说兼用”。

(二)“分散识字法”

“分散识字法”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

(三)“注音识字法”

“注音识字法”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寓识字于读写之中,促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及早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字族文识字法”

“字族文识字法”:以母体字为识字教学的起点,以字族为识字教学单元,以字族文为识字教学课文;利用汉字形音义三维结构的特点,通过字形类推、字音类聚、字义类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科学地将现代汉字构字特点和规则、儿童识字特点和程式,有机地体现于教材和教学之中。

三、探讨识字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小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小学教学的前提。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当前我国对识字教学方法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识字量

识字的数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识字教育成果的直观体现。因此在识字教学的环节中要加强对识字量的关注。如采用集中识字法教学,在小学一、二年级识字量能达到2000字以上;六年识字量在5000个左右;采用分散识字法,学生一、二年级识字2014字,五年完成了六年识字3500个的教学任务。

(二)对汉字规律的研究

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每种文字都被赋予了其民族的特质。汉字也不例外,学习汉字应先从汉字本身着手,在掌握文字学的基础上,识别汉字最佳的学习途径。我们建国以来的识字教学方法,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

(三)汉字教学的现代化

汉字发展了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载体,它担负着重责,汉字与社会发展相依相傍。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也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对于汉字教学的现代化也是迫在眉睫,将现代科技手段与识字教学相结合是我们今后将要研究的新课题。

识字教学是我国现今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识字教学在我国古代社会就颇受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不断创新和发展,诸如心理学和教育学成果的引进、计算机的发明和利用、对国外相关教学成果的借鉴,种种因素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汉字而已,人们所赋予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识字教学不仅要关注汉字文化的内容,诸如识字教学与阅读、写作的联系;更要关注汉字文化以外的一切相关事物,诸如汉字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成果甚至计算机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教学等等。我们的识字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对识字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佟乐泉.儿童识字方法的理论探讨.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

[2]蔡富有.小学识字教学理论探微――兼论“字族文识字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4期.

千字文拼音范文6

浙江省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33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文”课程正式定名的年份是( )

A.1949年 B.1950年

C.1933年 D.1921年

2.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 )

A.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B.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C.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D.九年制小语大纲

3.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启蒙读本是西周的( )

A.三字经 B.史籀篇

C.百家姓 D.千字文

4.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的识字实验是( )

A.分散识字 B.集中识字

C.注音识字 D.韵语识字

5.语文课标规定,1-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为( )

A.120万字 B.100万字

C.145万字 D.60万字

6.传统作文教学的训练序列是( )

A.分步训练 B.分格训练

C.先放后收 D.素描训练

7.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是( )

A.课程的综合结构 B.整合各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C.语文学习规律 D.语文学习方式

8.用于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是( )

A.水平评价 B.成绩评价

C.综合评价 D.学能评价

9.主要在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是( )

A.基础研究 B.科学研究

C.行动研究 D.实证研究

10.Google是一种( )

A.搜索引擎 B.信息校对系统

C.网络数据库 D.教育网址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重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3.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具体要求。( )

4.传统识字教学主张先集中识字,后读书。( )

5.提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是孔子。( )

6.在功能和结构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有差别的。( )

7.中年级观察作文的形式是分格训练。( )

8.语文教学实验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 )

9.口语和书面语是一个动态的复合过程,互动性较强。( )

10.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个体性学习。(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工具性和_________的关系争论上。

2.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_________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3.目前中国主要的三套小语教材是_________版、北师大版和江苏版。

4.我国_________年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5.现行的阅读课模式有两种,一是知识理解型,二是_________。

6.从听、说、读、写看,语文素养综合体现在_________能力上。

7.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语文学习成就的评价方式是_________评价。

8.关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新课改中应更重视_________评价。

9.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可分真实验、_________和前实验。

10.根据调查对象,语文调查研究可分为全面调查和_________调查。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课程目标

2.语感

3.语文教学评价

4.语文教学实验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与历年相比,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方面的新变化?

2.写字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3.阅读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4.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