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桂花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琦君桂花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琦君桂花雨范文1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

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的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生:因为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师提醒读出儿化,学生再读)

师:(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二、品味香气迷人.

师:香气味儿令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生:课文中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没有不”就是说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我觉得“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以看出很多家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两个同学发现了同一句话,看(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是指沉浸。

生: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感受?

生: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呀!

生:桂花真香呀!我都想摘一些下来泡泡茶!

生:如果我在吃饭,我会觉得饭都特别的香。

生:我真得想多摘一些下来,做糕饼、桂花卤、各种好吃的。

师:其实你用不着摘,琦君的母亲会送给村上的你们!

生:我觉得这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上的人都分享到了。

师:是呀!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这时,请你们再次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

师:我刚才看到你边读边摇头,请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都要陶醉了。还有谁来读?(一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是呀!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板书:“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一学生闭着眼睛读了一遍)

师:你怎么闭着眼睛读呀?

生:因为我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三、学习摇花乐。

师:真是香啊!前后左右的邻居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琦君一家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这节主要写了琦君缠母亲摇桂花。

生:这节主要写了缠母亲摇桂花、怎样摇桂花、和父亲的一首诗。

师:你真会概括。还有谁来说!

生:这节写了摇桂花的情景。

师:刚才第一个女生说小时候琦君缠母亲摇桂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开始急了。

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学生做动作摇)

师: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分别说:“高兴、快乐、开心”

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来喊一喊?

(三位学生喊。)

师: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约二十秒)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拿出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终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着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真是太美了呀!

生: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我跳起来喊:“太好看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生:我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这一刻永远陪伴着我。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师:好,那就让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为永恒。

生:我还说一个比喻,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生:啊!桂花真香呀!飞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这幅美景让我陶醉,真想天天闻到桂花香。

师:对呀!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这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雪呀!我沉醉在其中,不由翩翩起舞。“桂花雪!桂花雪!你快快下吧!”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

师:你们想象真丰富呀!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变成了桂花雪。真的使小琦君陶醉了。这时,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最后一句读得那样轻,看来你真的陶醉了。谁再读?

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读得真如陶醉一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引生齐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这首诗请各自再读一读。(生读)谁来读?

(有三位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教师评点最后一位学生“梦”字读得很甜。)

师:课件出示:(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梦见,多甜啊!)

生:她会梦见自己在吃桂花糕、桂花卤。

生:她梦见桂花丰收的情景。

生:她梦见自己随桂花雨一起翩翩起舞。

师:是啊!摇桂花非常的快乐!梦多甜呀!

生: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和桂花一起飞舞。

师:对,正如你们所说,她梦见了摇桂花的喜悦,桂花的丰收,摇桂花一家人的欢乐。(板书:乐)这时(指板书)你再读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除了香,还有什么?

(三名学生欢快地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品味生活香浓。

师:是啊!梦里是香的,现实生活中更香。

(出示第四节,音乐起,让一学生读,接着请三位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话)

师:同学们看,有这样两句话。出示:(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一句是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中,后面一句是整个村庄浸在桂花香中,范围扩大了。

生:这两句都写香的。

生:我发现这两句都有“浸”,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师:她认为是同一个意思,你呢?

生:我觉得前一个只是浸在,后一个是指渗透进去了。

师:对呀!桂花香还渗透到了桂花糕、桂花卤里去了。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是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而下面一句是全年都浸在花香里了。

师:一年中除了闻花香,还能尝花味,吃上桂花糕、桂花卤,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

五、感受乡愁。

师:(深情怀念般地)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师饱含深情的范读(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母亲其实非常想家乡的那棵桂花树。

生:琦君的母亲认为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要香,要好。

师:这里的“金桂”就是“金贵”,为什么母亲心中的桂花树如此金贵呢?

生:因为母亲也很怀念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该生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母亲非常的思念家乡的桂花。

师:这棵桂花有童年的欢乐。

生:(哭着)因为这桂花是全家人悉心照料的,包含着母亲的心血,所以外地桂花比不得。

师: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板书:情)这树如此金贵,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板书:根)

外地的桂花再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根”哪?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泥土里!琦君漂泊台湾,年纪大了,她多想叶落归根啊。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会梦见什么呢?

生:她会梦见一家一起摇桂花的情景。

师:甜中带着苦涩。

生:她会梦见尝美味的桂花糕。

师:可是她不能回到故乡了。

生:会梦见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情景。

师:梦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学生低沉、深情地读,进入了情境)

师:(教师带着无限地眷恋讲述并朗读)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配乐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师:你想说什么?

琦君桂花雨范文2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学情分析

文中字里行间带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强烈的个体情感,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十岁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因此,必须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贴近文本,并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生活体验、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作用只是组织与引导。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实践活动,重视析文品句、入境悟情,将语言文字还原到其本身所体现的场景和感情中,融合课内外知识,引导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表现方式,从而整体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重点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在交流中运用语言,锤炼表达,充分感受桂花给童年时代的“我”和全家带来的欢乐。

(2)在前后对比读思中,悟得母亲说的话的含义,体会母亲与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运用课文表达特点,回忆自己童年的快乐,仿写童年趣事的片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摇花乐”、“桂花雨”的乐趣,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和“我”的思乡情感以及“我”对童年生活乐趣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领悟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前预学案设计

1.进一步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及作品,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她的作品。

2.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朗读并想象文字背后所描绘的情境,适当做一些批注。

3.搜集桂花相关的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深情,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并展开想象,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导入——“桂花雨”

桂花,自古至今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描绘与赞美的景物之一。学生交流与桂花相关的诗句。

·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 山云漠漠桂花湿,梅花翛(xiāo)翛荔子然。

二、 交流分享——“摇花乐”

这节课琦君将带着我们去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这一童年趣事?

1.理清顺序。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按“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的顺序将本段分成了三层,哪组来交流一下?(指名一组学生汇报。)

(2)小结指点:这样划分你们同意吗?我们写一件事就要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有理。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儿让学生理清顺序的同时也暗含了写作的指导,读写相机结合却不露痕迹。

2.话题讨论。

(1)引出话题:同学们,我们常说一段文字一幅画,这就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读着这一段文字,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把想象到的情景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2)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话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推动课堂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为主,让学生个体在小组中交流,评议推荐或合作练习展示,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开放的展示空间,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3.交流。

预设:

(1)摇花前。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来说一说。

师:组织小组间互动,并引向对“缠”的关注。让学生从动作语言表情展开合理想象。

朗读体会。

(2)摇花时。

四人小组学习互动交流。

预设:

①乐:仿佛看到小琦君乐得一蹦三尺高,嘴里喊着:“噢,摇桂花啰,终于可以摇桂花啰!”(联系体验想象。)

②“帮、铺、抱、摇、喊”几个动词。

③桂花很多,很香,“沙沙沙”,真的像下雨,落在头上,像……

师:真想永远留住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随着文字再走进画面,美美地读一读。

播放摇桂花的情景等课件,齐读“摇花时”,进一步体验摇花乐。

(3)摇花后。

小琦君是快乐的,她的父亲也乐此不疲,忍不住吟诵起了一首绝句——(出示)自己吟诵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小组交流、补充。)

预设:

①“花雨缤纷入梦甜”。(所有这些快乐都会进入她的梦乡,留在……)

②“细细香风淡淡烟”:母亲的“撮”,父亲的“点”,包含着对桂花的什么情感?(珍惜、尊敬、敬重。)

把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诗句,一起来吟诵。

设计意图: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导得恰到好处,方能唤起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丰富的想象,激发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

二、 细细品味——“桂花香”

1.过渡:这缤纷的桂花雨带给全村人的又是什么呢?读第四自然段,找到最关键的一句话。

2.交流:出示“全年,整个村庄”。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比较一下,两句中的“桂花香”完全相同吗?

预设要点:

相同:都写出了桂花香的浓,从 “浸”、“沉浸”中体会到的。

不同:时间不同;范围不同;香的不同。

学生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 桂花香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摇花的“乐”及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这一环节通过“桂花香”的前后对比体会,既从内容上进行了整合贯通,更巧妙地延伸了“乐”的内涵,学生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 深入感悟—— “思乡情”

1.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母亲说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读。)

2.学生个体交流:

预设要点:

(1)外地的桂花也香,但家乡的这棵金桂是母亲亲自种的,家乡的金桂给一家人,给全村人带来了乐趣。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月是故乡明,那花呢,那人呢?

①花是故乡美。花是故乡香。②人是故乡亲。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呀,母亲这样说其实是她的一种感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本班新市民子女较多,这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相机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母亲思念家乡,那琦君呢?(读最后一节。)

师: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为什么会如此思念故乡吗?

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幻灯出示:

《烟愁》中作者写到:“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乡思》里,作者写到: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3.小结:

(1)同学们,其实这“摇花乐”、 “桂花雨”代表着什么?

(2)我和母亲思念桂花其实是在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借物抒情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带着琦君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去阅读她的散文集《桂花雨》或她的其他作品。

2.小练笔。

琦君桂花雨范文3

师:你们读懂了小琦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生:她非常急切。

生:她盼望着时间过得快点,好早点摇桂花。

师:因为摇桂花对她是件大事,所以心急如焚呀!再读读这句话,你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哪一次类似的经历?

生:记得去年期末考试前,妈妈答应我只要每门功课考到90分以上,暑假就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后来我考得很好,但是放暑假好几天了,妈妈还一点都没有带我去姥姥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天天缠着妈妈,要妈妈兑现诺言。

生:因为我对写作文挺有兴趣的,总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给自己习作的批语,所以每次一写完作文,就缠着老师快点批改我的作文。

师:你们不约而同都使用了一个“缠”字,让我感受到你们和小琦君有着一样的急切心情啊。再读一读这句话中的语言描写,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这是个问句,为什么结尾却用了一个感叹号呢?

师: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明明是个反问句,为什么要用个感叹号呢?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小琦君的语气非常坚定,所以用感叹号。

师:有一定的道理。既然是个问句,如果改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不是更好吗?读一读,再想想自己的经历,比较一下哪句话更合乎小琦君的心理?

(生自由读,辨析)

生:我知道了,小琦君表面上是问,但是又不希望妈妈否定,所以最后用感叹号。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

生:我还发现最后的“嘛”这个字很特别,通常情况会用“呢”这个字,但是这里用了“嘛”,我觉得更像我们小孩子的语气。

师:好一个“更像小孩子”!“嘛”字是轻声,通常情况下应该读得轻而短,这里应该怎么读?

(指名读,都读得重而长)

师:这样写,才是当时情况的还原,才能突出小琦君的急切心情,才更符合小孩子的特点。你们再读一读,认真体会体会。

琦君桂花雨范文4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被收入多种语文教材。《故乡的桂花雨》和《春酒》是她的名篇,很多初中生可能读过。这两篇散文语言品质很高:简洁、优雅、清新,表达鲜明,有珠玉的质地。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琦君作品的语言魅力来自哪里?我仔细读了她的这两篇散文,发现她的作品句子很简短。作者尽量用简短的句子表达信息,尽量让每一个要表达的信息,都独立呈现,耳语义前后勾连贯通。在她的作品中,那种多个信息纠缠在一起的长句,很少见到。我们以她的《春酒》为例,品析一下她的语言韵味。随便举一个例子:

我喝完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这句话里,有三个短句,每个短句表达一个信息,三个短句三个信息:一是我回来。二是母亲闻我的嘴,三是母亲问我。三个信息彼此独立,又前后联系紧密,鲜明突出。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把句中的两个逗号随便去掉一个。就会出现两个信息连在一起的长句,表达就显得不简洁、不鲜明了,因而也不清新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这一段话里,句子精短,主要信息都独立表达,绝不夹缠,并且没有多余的字词。顺便提一下,作者连续列出八样东西中的七种,第八种却单独列出:“再加两粒橄榄”。这样,除起到强调作用外,语调有了摇曳顿挫之感,有了喜悦兴奋的气息。要比八样东西连续列出显得活泼灵动。学语文读课文时,对这种语言的精巧处,应仔细体会。

我们再举两个例子,与《春酒》的语言对比一下。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

这句话的后半句中,有三个信息:一是地点――林中,二是事情――百余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三是动物名称。这三个信息用一个长句表达,纠缠在一起,显得不简洁,也不鲜明。如果我们仿照《春酒》的表达方式,对句子进行拆解,重新组装,尽量用精短的句子表达信息,并且让主要信息独立呈现,又前后勾连,看会是什么效果: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林中繁衍生息着百余种野生动物,有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

这样语言是不是更清新些?再看: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

这里的两个句子都比较长,都是多个信息合在一起表达。现在我们也仿照《春酒》的语言形式,对其进行调整,把长句拆解开后再组装,让主要信息独立呈现:

20世纪30年代,斯文・赫定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在水面上饶有兴趣地转了几圈……

这样表达,和原句相比,意思没有改变,但语言是不是眉目更清楚一些?眉目清楚了,才会显得眉清目秀。并且句子拆解组装以后,“年代”、“船”、“水面”这些核心信息更突出。

琦君桂花雨范文5

描写花的好词:

浅紫 淡紫 淡青 鲜艳 艳丽 娇艳 娇美 娇嫩 娇弱 素雅 花瓣 花蕊 花蕾

芬芳 芳香 清香 幽香 甜香 浓郁 初开 盛开 绽开 开放 凋谢 枯萎 萎谢

芬芳 花朵 花粉 鲜花 野花 怒放 含苞 土蕊 盛开 绽开 粉红 嫩红 鲜红

深红 紫红 酱红 雪白 洁白 粉白 素白 金黄 嫩黄 淡黄 鹅黄 牙黄 深紫

委败 飘零 飘落 一朵朵 一瓣瓣 一串串 一丝丝 一团团 一片片 一簇簇

一连串 百花齐放 百花怒放 百花竞放 百花争艳 百花争春 鲜花盛开

白花吐蕊 百花盛开 百花绚丽 百花争妍 百花斗妍 百花争艳 鲜花怒放

百花吐艳 百花竞艳 百花飘香 百花凋零 百花凋谢 百花丛生 鲜花开放

万花竞艳 繁花盛开 繁花满园 繁花满树 繁花似锦 繁花争艳

描写花的好句:

1、蝴蝶花的叶子长而宽,又是那样多,颜色是深绿色的,面上有不明显的叶脉,叶子的边缘是波浪形的。蝴蝶花有的才展开两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淡黄色的小花蕊。花朵是黄色的,一朵花有四片花瓣,两片大两片小,每一片花瓣上都有黑黑的大圆点,只有两片花瓣上的黑点是爱心形的,组成了蝴蝶形,蝴蝶花因此而得名。如果有一只蝴蝶飞到上面,就会分不出哪个是花哪个是蝴蝶了!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爆裂似的。

2、描写芍药花的句子描写牵牛花的句子描写玫瑰花的句子

3、花盆里,有一株茂盛的郁金香,绽开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丝绒,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娇艳的海棠花,笔盈盈地竞相怒放。

4、蔷薇攀在路边竹篱上,在暗绿的叶片后,探出点点胭脂红,像女孩子半娇半嗔地嘟起来的小嘴儿,逗得人直想凑上去亲一亲。

5、那株紫丁香到了暮春,满树便开出字色的小花,那话并不艳丽,想笔尖大小,绽放开来,却纯净雅洁,犹如一片紫色的迷离的雾。

6、我喜欢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7、一株美人蕉,盛开着红色、黄色而带着黑斑的大朵的花,正伸张了大口,向着灿烂的春光微笑。美人蕉就像含羞的小姑娘,捧出红艳艳的花朵。美人蕉的花远看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近看像小姑娘头上的红蝴蝶结。美人蕉那宽大的叶子,像一把绿色的芭蕉扇。月季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首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8、雨后的白莲却另有一种风采。莲叶上水珠滚来滚去,闪闪熠熠,如断线的珍珠。苞子上清水滴滴,乍开的白莲,更出脱得晶莹可爱,银装素裹,光明似月。

9、梅花有五片花瓣,有单瓣的,也有双瓣的,它的花蕊是一丝一丝的,上面有一个比芝麻还小的小点,像一顶小帽子。

10、散在这草丛的各种各样的花,像星星一样调皮地朝你眨着眼睛。早晨,翠绿的叶片上凝着几滴晶莹的露珠。阳光下,显得特别耀眼。弯下身,掐来放在嘴里嚼嚼,清凉中还有点甜味呢!

11、昙花开了!在海带状的绿叶上,一枝娇嫩的花蕾正在微微颤动。那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美丽的昙花,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怒放了,悄悄散发着清香。

12、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花就缓缓地将自己的花瓣绽开,像是刚睡醒的孩子。而当太阳下山的时候,它也就慢慢地将花瓣紧紧地并拢在一起,仿佛是已经入睡的娃娃。

13、白玉兰大大的花朵,片片精巧的瓣,似在莹雪中浸过,似用玉石雕刻,美得高雅,美得朴素,溢满了人间的纯洁。依我看,颜色态度,既清雅而又高贵,谁都比不上玉兰,她贵而不俗,雅而不酸,这样白,这样美。那白白的玉兰花,素装淡裹,晶莹皎洁,亭亭玉立,看着它,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

14、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味,飘到了我和妈妈的头发上、身上、鞋上。我伸开双臂惊呼“桂花雨!妈妈,这就是桂花雨!原来书上说的都是真的……多么浪漫,多么奇妙,多少梦幻啊!”我仰起头,桂花落在了我的脸上,轻轻的,细细的,带着花香,抚摸着我的脸,对我诉说着。

15、在那浓密的绿叶丛中,盛开着一簇簇娇小的丁香花,它们互相偎依,竞相开放,细嫩的柄托着五六片浅绿色的花瓣,片片都小巧纤细,尽力向外舒展,时而露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蕊。从远处看,这些小花就像在碧空中的一颗颗星,它们挨挨挤挤,闪烁着亮光。要是在远处看,夜丁香的花五颜六色,一丛丛,一簇簇,真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用各种颜色画出来漂亮的画。夜丁香的芳香,不像蝴蝶花那样浓郁刺鼻,也不像喇叭花那样清淡无味,而是香中带有甜味。

16、夏天,蓖麻开出一一簇簇的小花,上边是雌花,为淡红色,下边是雄花,为淡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是两片美丽的彩云,互相追逐。

琦君桂花雨范文6

一、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很适应教师职业。

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教师能将课程标准要求内化并转化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

二、课堂教学

(一)以读为主线,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的重要性。同时,新课标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关于朗读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孙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本篇文章的特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时间,在读中进行感受与体会,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建议上课老师:

1.在针对文本中的某几个重点处语句或段落,采取自由读、个别读或范读等方式,由品赏朗读、对比朗读(对比朗读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比较高下,而在于学生在互相倾听的比较、鉴别、分析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相似的个性化理解,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来领悟作者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2.文中“杭州的桂花香”和“家乡后院的桂花香”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结论一定是杭州的桂花更香,但是目的不是比较哪个地方的桂花更香(也许一样香),目的在于引出母亲的“话”,达到表达“思乡”这一主旨的目的,“因为快乐就难忘,因为难忘就回忆,因为回忆才更思乡”。

3.要关注朗读的针对性,这就突显了“读”时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的重要性了,所以有问而读的“问”的设计就要尤为精心。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不仅仅是容器,更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就问及“你置身桂花树下的感受”;还有课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场景,让学生谈感受,这些都无疑是挖掘教材中想象的训练点,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体会,同时还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

建议:在品味“摇花乐”处,带着“你能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任务,让学生闭目倾听、默想,然后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读“摇花乐”一段,读完让学生(甚至可以延长一些学生默想的时间)说一说。这样坚持训练,一定会在丰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创设了安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现这一点的有:

1.教师友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关注期待的眼神。

2.全文共8个自然段,有个学生竟说“第9段……”老师没有批评、更没有生气。

3.老师尊重学生理解上的多元、感悟上的个性化。这些均能让学生感受到(听课者也会感受到)上课老师的爱心、宽容和民主,这样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也自然就为学生产生“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四)拓展资料,感悟乡情

1.上课伊始,学生展示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符合课标“积累”的要求。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