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1

其中,小学四年级的作品《可爱的虎皮鹦鹉》一文,曾在《校园周刊》发表(2003年5月26日,第18期),现又在《当代中小学生优秀习作精选》一书中发表(2004年6月7日);

小学五年级的作品《迷人的南湖公园》一文,曾在《校园周刊》发表(2005年10

月5日,第1期);

小学五年级的作品《做人要讲诚信——读<季子挂剑>有感》一文,曾在学校举办“传统美德”读书感悟文章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4年3月);

初中二年级的作品《文字人生——记我的投稿生涯》一文,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金奖(2007年5月),后又发表在吉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刊《校园文化》上(2007年12月,2008年3月),并在2007年度“金翰林”杯青少年文学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初中二年级的作品《人生如梦》一文,在第三届“小天鹅”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5月);又在第六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中,荣获金奖(2007年7月);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2

【名家寄语】:好文字好故事,会种到心里,以后会发芽。

名家简介

郑春华,女,1959年生,浙江淳安人,回族。中国作协会员。高中毕业曾去过农场,当过保育员。198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81年调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编辑。后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出版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小豆芽芽》、《圆圆和圈圈》。中篇小说《紫罗兰幼儿园》,童话集《郑春华童话》等。其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年畅销,已成为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孩子们喜爱。

主持人语

和郑春华老师通电话之后,有一种感动。这种感动耐人寻味。

通话的那天,是世界读书日的第二天,我以为郑春华老师会稍微空闲一下,没想到她匆匆地说,还要赶往校园和孩子们一起做活动。

当我提及书稿刊发后,稿费寄到哪里时,郑春华老师迅速回应:不要给我寄了,全部稿费都买了书,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六一送给孩子们吧。

电话匆匆结束,“大头儿子”的“妈妈”郑春华老师的每句话都让我温暖、回味着。

看着郑春华老师的文字,读着她在问题泡泡的回答,我想小读者定会从大作家这里有珍贵的收获。

名家故事

在心里,种一颗阅读的种子

种故事、写故事,读童诗、写童诗。

我今天的创作和童年的阅读分不开。

埋一颗故事的种子很美好

我有很多的宝贝,但最多的是泛黄的薄薄小书。我经常带着它们到小读者当中去。每一次,我都对它们心存感谢。因为,神奇的故事,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扎了根,发了芽,还开了花。

有一个故事叫《小红马的故事》,大致内容是:“小红马是个小玩具,幼儿园里只有一个,小朋友每天都想得到,他就把它种到泥土里,希望可以长出小马树,结出很多小马分给大家。”我那时候就觉得这个想象太奇特了。于是我的心里也尝试着种了好多的东西。我一边看故事书,一边玩我的玩具,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我给我的洋娃娃做了好多的衣服,在做各种各样衣服的同时,我开始种故事了:洋娃娃来自哪里,怎么会穿这样的衣服……慢慢的,我总能把故事里的情景和文字,讲在我的洋娃娃身上。于是,我的好朋友多了——薄薄的小书、长长的故事、换着衣服的洋娃娃和它的新故事……所以,在幼年,做布娃娃和写布娃娃成了我的爱好,这爱好,来自书本,跃然纸上。

读几本薄薄的好诗集作启蒙

我童年美好的记忆,是一本本好书。其中有《给海边的孩子》,柯岩的《大红花》,还有《马戏团演员》。它们都是父亲“给”我的礼物。

我生于1959年,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我的父亲是个诗人。记得当时在我的家里,有一个类似红木做的书柜,上面有三层,是玻璃门,父亲用来放书;下面有两层,是木门,用来放我们全家人平日里替换的衣服。

父亲的藏书大部分是诗集,记得有徐志摩、闻捷、李瑛、臧克家、张志民等中国诗人的诗集,也有济慈、普希金等外国诗人的诗集,还有唐宋诗词。在这许许多多的诗歌集子里,只有两本是儿童诗:一本是柯岩的《大红花》,一本是于之的《给海边的孩子》。两本书都很薄,才二三十页,我一读就喜欢得不得了。《给海边的孩子》里都是短诗,写得好玩有趣又充满想象,比如《白浪里钻出来》《小胖》《救生裤》等,让我一边看一边直笑,真想也到诗中的大海里去玩一玩;《大红花》里有短诗有长诗,而让我更喜欢的是那带有故事情节的长诗,比如《小弟和小猫》《小红马的遭遇》《看球记》等,诗中的人物有的像我的同学,有的就像我的弟弟,反正越读越觉得亲切。

也许是因为一开始阅读就读到了中国最优秀的儿童诗,所以后来对一些杂志上的儿童诗非常排斥,觉得不好玩、不好看。那时正是“”初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围绕这个主题,写得很空洞,我实在不爱看。

读趣味横生的儿童文学

后来我又在父亲的书橱里发现了一本《中国十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选》(1949-1959),在这里面我读到了任大星的《吕小刚和他的妹妹》、任大霖的《蟋蟀》、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刘真的《我的小荣》等。这些作品有的让我笑,有的让我哭,有的让我无比感动。后来我又读到了《过年》《山岗上的星》《我的朋友容容》《浙东的孩子》《大肚子蝈蝈》《小布头历险记》《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等优秀的中长篇儿童文学作品。

一本本儿童文学,更让我从诗的精炼走进了故事的丰盈、简练和细致,在诗歌故事间游走,这种文字间的流动,让我积淀了很多。我的笔下,波兰雨后的黄昏、上山和钻树林的孩子、提着篮子采蘑菇的情景、收获之后的喜悦……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我都在用文字一次次感受、收集着,于是,生活中的素材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有趣味了。所以,我还有一点建议,亲近一下大自然,还要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用你的身体和心灵,构筑你的文字城堡。

一点感悟说给你听

我想我今天能写出让小读者喜欢的作品,一定与自己童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在那时,我的童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尽管那时我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书好在哪里,不喜欢的书不好在哪里,但因为心里已经充溢着优秀的作品,自然就没有地方去存放“假大空”的东西。

也因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欢和对书中弥漫着的美丽生活的向往,使我在童年时代常伴有孤独感,会在灿烂的阳光下默默走进自己的内心,编织童年的梦……我想我的情感和想象就这样丰富起来,以至于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会倾注感情,赋予它们与我同样的生命。

我对写作文有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要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现在有很多同学害怕写作文或写不出作文,我想这是因为情感世界的贫乏造成的,因为他们不会感动,不会想象,不会编织自己的梦,如果你没有这一切,即使去读再多的作文技巧书,也是徒劳。

问题泡泡

郑老师您好,您发表的最早期的作品是什么?

郑老师回答:

我以前没想过能当儿童文学作家,那时候只是有兴趣,无意中的一些事情启发了我当儿童文学作家的想法。小学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还被拿到学校广播电台去读,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有个诗歌大赛,我投的作品《小床》获得一等奖,当时他们告诉我几千首诗歌里只发现这首以儿童为题材的。那时候我在工厂托儿所当保育员,那首诗写的是一个小朋友随着年龄长大,小床会睡不下,别人来抬床小孩子死死拉住,因为对小床有特殊的感情。这应该算是我发表的最早的作品吧!

郑老师您好,您喜欢什么书?

郑老师回答:

我非常喜欢国外的儿童文学,基本上我的阅读也都是国外儿童文学。它们和国内的儿童文学差异大一点,对我来说有意思、好玩。

郑老师您好,您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非常著名,我们想知道它给您带来了什么。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刊物 亮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53-02

作者简介:刘晓露(1971―),女,山西万荣人,本科学历,中级编辑,山西教育出版社第五策划室主任,曾就职于《山西青年》《新作文》杂志社。研究方向:小学生作文。

近年来,国内少儿图书报刊市场充斥着大量低俗读物,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作为出版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少年儿童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相关刊物应该积极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我们应该让少年儿童在优秀读物的熏陶下,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关键阶段。

笔者曾多年策划、编辑小学生作文类刊物,深感其对少儿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笔者从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主题策划、选文标准等方面,谈一谈作文类刊物应如何打造亮点,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一、关注作文,关爱成长

任何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理念,少儿刊物亦不例外。少儿刊物有综合类、生活类、学习类等。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作文类刊物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拥有广大的市场和众多的读者。不少人认为,作文类刊物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孩子们写作文。而事实上,言为心声,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可以探知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天地,这正是文章与人性、人品、人格的天然联系。因此,如果有心,如果用心,作文类刊物完全可以做成孩子们的心灵读本;可以通过策划、组稿、选文、编辑等一系列环节,向孩子们传递正面的信息、正向的能量。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作文类刊物中,《新作文》(小学版)的办刊宗旨与理念十分明确,杂志封面上醒目的“阳光作文,快乐成长”标示出这是一份关注作文、关爱成长的读物。其定位可以理解为:一、首先,它是国内一流的精品作文刊物;二、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心灵读本。可以看出,《新作文》(小学版)将办刊宗旨与理念蕴含在看似简单的八个方块字中,她期望长期阅读《新作文》的少年儿童,不但能够写一手好作文,而且童年会更加快乐温馨,成长会更加清新美丽。

二、打造亮点,创造精品

无拘无束、自由天真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少儿刊物只有避免面孔呆板、表情乏味,才能打造亮点,制造精品。虽然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们学作文、学做人,但是“说教”要坚决摈弃。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用其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刊物具备“真、纯、趣、新”之特色。真,即情感真实;纯,即文字洁净;趣,即内容好玩;新,即新奇、新颖、新潮。这样的作文刊物才会得到孩子们的青睐,才能实现办刊者所有的美好初衷。而“真、纯、趣、新”如何实现,正是对策划和编辑人员功力的考验。其实施方式需通过栏目设置、主题策划和选文标准来体现,此三者是办刊者落实自己思路的重要途径,是决定一份刊物品质的关键保障。也就是说,它们如果“亮”起来了,刊物就向“精”品靠拢了。

(一)栏目设置

《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很好地体现出了“真、纯、趣、新”四大特色。综观栏目设置,可见其脉络清晰、思路明确。刊物分四大版块,每个版块下又设若干子栏目。四大版块分别为作文太阳雨、作文星星梦、作文月亮船、作文彩虹桥。作文太阳雨是集中体现刊物理念的第一大版块。下设魔法作文课、阳光娃娃秀、童年小螺号等栏目。作文星星梦是刊物的主体部分,刊登的均为学生作文。下设七彩仙女棒、迷你日记簿、心语音乐盒、亲亲爱之屋、胖胖稚语园等栏目。作文月亮船是游戏娱乐版块。下设快乐溜溜球、开心可乐堡、小脚丫月报等栏目。作文彩虹桥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部分。下设栏目有小猪素材罐、七彩读书阁、我的动画伙伴、金色梦翅膀等。由以上生动活泼的栏目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新作文》的园地里,既能够实现无障碍自由书写,留下成长之初最真实动人的文字;还可以猜谜语、做游戏,让童真本色尽情流露;同时可以得到名师作文辅导、课外阅读指南、影视动画引导等等切实有效的帮助。刊物整体风貌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牢牢地锁住了孩子们的眼球。

(二)主题策划

主题策划是体现办刊者理念和宗旨的最佳载体。而主题的选择则需注意:1.具有关注度。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编辑必须认真思考的主题。《新作文》“小学456年级版”曾做过“男生女生”这一主题策划,标题为“男生女生,建立‘爱’的联盟”,这就是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2.具有典型性。这是指小学生成长中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例如《新作文》“小学456年级版”所做主题“辅导班,让我欢喜让我忧”“妈妈,请让我转学”等就属此类。3.具有引导性。利用这样的话题,编辑可以乘势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快乐成长的秘诀。这方面的主题,《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曾做过“幸福” “烦恼”“感恩”“独立”“梦想”“勇敢”等,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以上主题策划时,编辑时刻不可忘记自己的第一职责。那就是我们办的是作文刊物,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主题策划采取不同的形式,将最优秀的作文展示给孩子们。

(三)选文标准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4

一、要力避选材误区

1. 避“泛化”。一提及读书生活,一碰到诸如“ 伴我成长”“陪伴”“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就如数家珍般地罗列从幼儿园到初中所读过的书名、篇名,或全方位“展示”所读书的只言片语,或要言不烦罗列读书心得……书名或篇名泛泛罗列,没有了轻重详略,而阅读感受也只是蜻蜓点水。

2. 避“窄化”。一提及读书生活,就自然联想到语文课本,就写下《语文从我身边流过》……仿佛除了语文课本,就没有读过其他书籍,窄化选材,造成选材上屡屡“撞车”。要知道:纵使牡丹再美,如果遍地牡丹,难免让人审美疲劳;如果篇篇选材雷同,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大减。

3. 避“稚化”。欣赏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惊喜地发现,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连同他们的诗词一次次走进中考作文……如此,既厚实了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文章语言。但是,不少考生遇见“如星子滑过夜空”“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等文题,一提及李白,总是眉飞色舞地述说“铁棒磨成针”;一提及白居易,就想到他写诗修改,直到老婆婆都能听懂的故事……这些故事,小学作文就差不多写俗用滥,如今依然为初中学生津津乐道,未免幼稚化,与中学生身份明显不相符。

4. 避“俗化”。因为“凤姐”好附庸风雅却不知廉耻,人们对她厌恶之极。“凤姐”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也有“凤姐”似的考生,平常读书就没有品位,阅读的全是一些通俗化甚至低俗化的书籍,写起“好书伴我成长”“陪伴”等作文题,便透露出伴随他们的是通俗读物、“快餐”文化,甚至粗俗不堪的地摊读物、鬼怪小说,让人大跌眼镜。

二、要力避写法误区

1. 避“绕圈子,慢慢道来”。一提及读书生活,一碰到“好书伴我成长”“陪伴”,先要炫耀般引用名人的读书名言,诠释读书的好处,然后言及自己读书经历,一步一脚印,直到文章结束,才如梦初醒,才开始切入主题。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进步,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也不例外。因此,书成了我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的读书生活也给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第一次接触书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我5岁。幼儿园的老师发给小朋友一本崭新的童话书,我小心翼翼地给书包上新“衣服”,生怕弄脏了这可爱的书……

后面是讲述小学六年读书经历,一番兜圈子,写到五百字时才正式切入主题,“流水账”造成文章主次不明,详略不分,让人全然没有了阅读兴致。

2.避“借梦境,无限提升”。好书的魅力不言而喻,不少考生一旦遇到“我终于战胜自己”“陪伴”“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常常有意简化情节,神化书籍及名人的功效:只要一碰到困难,一遭遇挫折,耳边就会萦绕名人鼓励话语,这种情景常常在梦中出现。于是,勇气鼓了起来,信心涨起来,矛盾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大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不信,请看:

那天早晨,我正在树林边背英语单词,操场上时不时传来击球声和叫好声,弄得我心灰意懒。读来读去,英语单词总像调皮的蝌蚪在眼前晃来晃去,扰得我心神不宁。我向树林深处走去,坐下来静读。读着读着,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突然,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向我“走”来,微笑着对我说:“小朋友,遇到困难了吧?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泄气,振作点!”我一惊,醒了,哦!原来是一场梦。我振作精神,不一会儿就记住了所有单词。

且不说“读着读着,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是否可能,梦中张海迪几句话不仅让“我”精神大振,而且让“我”学习效率大增,真让人匪夷所思。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困难千差万别,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容易的,也有困难的。简单的,容易解决;困难的,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写文章要真实刻画人物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而不能简化故事情节。

3. 避“拼摘组合,一桌杂烩”。有些考生,遇到“好书伴我成长”“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仿佛是说书艺人,娓娓讲述看来的故事,然后抒发一些读书感受,谈一点读书好处;也有考生胡乱拼凑几个书上看来的故事,弄“一桌大杂烩”,“色香味”全无,让人看了没有“食欲”。

4. 避“所串珠链,珠质欠佳”。“一线串珠”即选用与文章主旨密切的句子,在文中灵活穿插,前后呼应;或将中心句独立成段,引领一片段,连缀全文,形散神聚,如翡翠珍珠,璀璨夺目。可以说,“一线串珠”每年都串联起一大批满分作文。但有不少考生没顾及“珠”的色泽、质地,“项链”质量不佳。如《书香让我宁静美丽》,要么随意串联几个低俗书名,要么胡乱拼凑几个语段。殊不知,除了注意书籍的品位外,在读书内容、读书的时间和具体写法上还要各有侧重,也一定要有所讲究。

三、要掌握好读书生活类作文四个要点

要写好读书生活类及相关作文,除了在选材和写法上要避免两大俗外,还要有所讲究,掌握并运用好读书生活类作文的四个要点。

1. 要新化。凡牵涉到读书生活,一是选材要力求新颖,要关注当下为人称道的、品位高的书籍及内容,二是读书要有新发现、新体验、新认识。可反弹琵琶,对前人某些说法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对前人的认识,挖掘崭新的含义。如《在记忆深处消逝》:

有一天,当我猛然看见龙舟,才想起那忧伤的江畔,屈原怀恨投江;繁灯初上的夜晚,我们吃着元宵,品味过去的时光……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不经意间离我而去了。

作者道出自己忧思,语言清新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写法上也要力求创新。可采用日记体、书信体甚至采用微博等形式;可变换视角,或以觉,或以物的视角切入,让人耳目一新。

2.要深化。若对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喜爱的文学文化现象颇有研究,不妨展示研究的深度,以深取胜。满分作文《一缕哀伤的阳光》,仅凭作者对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熟悉程度和深刻认识,就让阅卷老师惊叹。如

出名即热闹。年轻的张爱玲似乎就是这样。她才情洋溢,跋扈且自恋。爱玲就是如此恣情地活着。她与胡兰成恋爱,与赖雅结婚。她是纯粹的女子,从不矫情和做作。

她的文字是那么精致,精致到只有中国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她的文字是那么的迷茫,迷惘到只有40年代的中国才具备;她的文字是那么的冷静,冷静到只有她才能写出来。人们把她称为“40年代中国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花”。正当人们对她的过去锱铢必较的时候,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孤傲地独居。不接受访问,也不接任何电话。

爱玲就这样香消玉殒了。她一生虽绚丽多彩,却终究要平淡沉寂的。她是一缕阳光,一缕哀伤的阳光。

把张爱玲喻为“一缕哀伤的阳光”,形象而深刻;语言老道、凝练,遣词造句生动而贴切,显示出较好的文化底蕴。没有对张爱玲透彻了解,没有对其作品仔细深入阅读,要写出如此文章几乎不可能。

3.要雅化。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提升素养的重要渠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很难设想一个丢弃《诗经》《论语》《鲁迅全集》的孩子如何获得精神支柱?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浅薄之人,他的人生之路将缺乏文化的支撑;不知晓泰戈尔、莎士比亚的人,是可怜之人。中考作文,应尽力地展示高雅的读书情趣、高雅的阅读体验。

4. 要美化。既然是读书生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清新自然,文采斐然。如《今生与书相伴》文首: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相伴,亦无怨……”

一杯清茶,一盏黄灯,独处斗室之中,捧起一本书,静静地享受其中的韵味,有一种“举杯邀名著,对灯成三人”的飘逸与洒脱。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5

《语文世界》从创刊时的一株幼苗发展到如今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三版鼎立的格局,十年历程,她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是《语文世界》发展壮大的关怀者、见证者。为纪念创刊十周年特别策划的“聚焦十年”专题,记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采访他。

柳斌虽然从国家教委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还是那么的忙碌。听说是《语文世界》要采访他,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2003年11月28日下午,柳斌出差的前一天,记者在教育部他的办公室,和他面对面畅谈了两个小时。

我从小就对语文有浓厚兴趣

语文世界:您能不能先给我们的小读者简单地说一说您有关学习语文方面的经历?

柳斌:我出生在江西一个农民家庭,我父亲没有读过书,但我祖父上过几年私塾,识得一些字,到我父亲上学的年纪,因为没有钱可供父亲读书,祖父就把自己看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一类的书教给父亲读。我的三叔父,是解放前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说是村里的文化人了,他和二叔教我父亲查字典认字。农活很忙,但只要有一点闲暇,父亲就挤出时间读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自学成才,后来甚至能通读《资治通鉴》。

我家里虽然穷,但却有良好的读书气氛,所以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对方块字产生了好奇和好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养成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现在回想起来,是“识字”改变了我的一生,是“阅读”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小时候的读书经历至今还记得很深刻,比如我叔父初中国文课本中的一些诗句“中,民众,主人翁,穆穆拥拥,万众一心同,不分南北西东,平等博爱自由风……”“华,华夏,早开化,国土广大,五族成一家,出产驴骡牛马,还有那米麦丝茶……”,至今记忆犹新。

语文世界:记忆中,您读过的哪些书对您影响很深?

柳斌:小时候,没有书籍。所谓读书,是父叔向我口头传授,也就是口诵心惟。《百家姓》《增广贤文》就是这样背下来的。许多唐诗宋词也是这样背下来的。我记得背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形式很美,这样的诗词,记得当然深刻。稍大一些的时候,读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读过《可爱的中国》《把一切献给党》《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还有鲁迅和朱自清的作品。这些书,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正是这些书,让我爱上了写作,我的作文常常受到语文老师的称赞。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语文世界:汉语言文字是我国文化、文明传承载体,您作为一届国家教委领导干部之一,又兼任过国家语委主任,把祖国的语言文字传统弘扬光大,可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您认为我们的语言文字与其他语言文字比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柳斌: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伟大了,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也是最优秀的语言之一。一是汉字是表意文字,有自己的特色,造字方法多样,组词功能强、字义、词义丰富,信息含量很大,汉语言可说是“言简而意赅”“词近而旨远”。中文表述往往是简洁而明快的,而用西方语言就很复杂,比如说7个9加起来是多少,中国小学生用乘法口诀“七九六十三”五个音节就解决了,又比如珠算“四退六进一”,包涵着多么复杂的内容啊,这些用英语表述起来就复杂多了。

二是汉语言还有比喻、借代、拟人、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我常讲一个诗谜: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骨瘦皮黄。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眼泪汪汪。这是一个猜一用具的谜语,答案是撑船用的竹篙。你看,多么贴切,多么形象。然而这岂止是一个谜语,它还和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让我们想到封建社会的童养媳形象,短短28个音节,表达的内涵多么广阔,这是其他语言所难以做到的。三是汉语言音调抑扬顿挫,富有和谐的音韵美、节奏美,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首好的音乐作品。

正因为汉语具有这些美好特性,所以我们更要爱护母语。现在英语虽然是国际通用语言,但我相信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一定会兴起中文学习的热潮。现在的青少年学好外语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好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是我们的根。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就与问题

语文世界:您曾经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从政后也一直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和以前相比,您认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柳斌: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学科的重要基础。往大处说,国民的语文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学好语文重要,所以我一直非常关注语文教育,我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首先由于推行了简化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大大加快了扫盲和各项文化普及工作,目前近13亿人口,有10多亿人能够识字;其次,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与时俱进,在教材改革、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我认为在各科的教学实验改革中,试验最早、试验最多、改革思路最活跃,同时也最有成效的,还是语文学科。例如:“注・提”“集中”“字理”“韵语”等新识字方法,“愉快教育法”“情境教学法”等等,这些改革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语文世界:当前有关语文教育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很多,比如不少地方还存在应试倾向,对此,您怎么看?

柳斌:我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绩是主要的,并不回避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你说的应试倾向,这涉及人事、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的体制问题,彻底改革,尚需时日。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全面、深刻、重大的变革,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譬如,要把课程、教材改革搞好,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不能老是单纯地用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要创造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改变干部、教师、家长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从教育行政部门讲,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问题。应试制度和应试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拦路虎,不改革它,素质教育寸步难行。

应试教育中的标准化试题是从美国引进的,现在美国已经在批判这种东西了,我们还在应用。这是一个问题。标准化试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在语文教育上。有一道填空题:秋天到了,树叶( )了。标准答案是“落”,如果填“黄”或者填“掉”,就算错;还比如,天空 ( )的,标准答案是“蓝蓝的”,填其他的哪怕是很有想象力的词语都判零分。这样的标准化就会把我们的语文教育引向死胡同,学生为应试而学,教师为应试而教,这不是素质教育的方法。现在的语文教育一方面束缚在应试体制上,另一方面是束缚在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层次、段落、主题等一套讲解模式上。我认为学好语文不仅仅是获得一种学习的工具,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思维的能力,创造的能力。

语文世界:谈到考试制度,您觉得目前它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柳斌:考试本来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检验自己哪些内容教得好,哪些内容教得不好,哪些地方讲错了,哪些地方没讲到,从而去改进教学工作。分数是给予学生适当评价,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使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但是,经过年复一年的统考、统测,使分数和考试的功能异化了,本质的东西被埋没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突出来了。考试已异化为对学生管、卡、压的工具,分数甚至已变成迫使学生挨打受骂、逃学,甚至出走、轻生的魔杖。

语文世界:目前高考这根指挥棒,似乎很难让家长和学生从分数中解脱出来,但是否就没有办法了呢?

柳斌:首先要改革高考制度,完善学生素质的评价制度,使高考多样化,增加可选择性。目前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高考改革的关键是科学化、合理化问题,现在正在若干省市搞改革试点。当前,我们要先把小学和初中从分数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制度和高考毕竟有原则上的区别。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应当服从于、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并可以探索多种多样的改革模式。

语文世界:作为中国新时代教育的亲历者,您认为要真正全面推行语文素质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该怎样努力?

柳斌:现在我们提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主动发展的教育。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从小学就开始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辅导、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这个基础打好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就顺理成章了。第二,要加强自身的大语文的素养,努力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教学能力,变灌输教育为引导教育,探讨教育;第三,有必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抛弃标准化试题,增加阅读、写作方面的试题;第四,在考试之外,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多种教育评价手段来综合评测学生素质,比如评测学生的品德、意志、实践能力等等。我认为未来的考试应该是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基础之上的,合理、全面、科学的检测,而不是一卷定终身。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梦范文6

“对于教育来说,让人知道知识的结构很重要”

在马未都眼中,知识是结构性的,有层次高低,“对于教育来说呢,让人知道知识的结构很重要”。

什么知识最“高级”?

是科学吗?

1966年,“”开始了,那时马未都11岁,上小学四年级,“从此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到学校读书”。回想这段短暂的“上学生涯”,马未都说:“和现在一样,都是先学算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为什么我们从小学数理化,这是因为科学是所有学问里最基础、最简单、最具体的,可以‘教’给你。比如说水烧到100℃就开了,就汽化了,这是非常容易观察到、也容易听懂并记住的知识。我们曾经认为科学可以救国,后来发现科学最不可以救国,因为它没有阶级性。从理论上讲,一个专利谁都可以应用。”

是文学,或是收藏所属的美学吗?

马未都也曾一路被时代裹挟着,“随父母去五七干校劳动,回家待业,然后去农村插队,最后回城当工人”,他是用文学进行了第一次命运突围。在工厂的时候,“小时候喜欢文学”的马未都搞起了业余创作。1981年8月20日,只有4个版的《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马未都一夜成名。两个月后,他被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成为社里最年轻的编辑。那一年,马未都26岁。

“年轻的时候,人很容易喜欢文学,喜欢文学以后就会让人觉得生活很美好。因为文学有个好处――理解度因人而异,有的人看得深一点,有的人看得浅一点,起码自己都觉得看懂了,所以文学也是一个很垫底儿的东西。”马未都的评论有时听起来格外扎耳,倒不是因为他的言语里带有什么情感上的强烈倾向,而是因为他的分析里透着一股子冷冽的理性。他如此“看透了文学界”,所以“就离开文学,走到文物这一级”。

收藏,帮助马未都又一次突破了命运的“圈套”。

马未都眯起他标志性的小眼睛,回忆起来:“收藏,我要是仔细想,大概从小学就开始喜欢了。我记得六几年的时候,‘’查抄,抄完人就走了,扔下来好多不知道是什么的物件儿,我拿着看,就喜欢这种旧东西,但那时候没意识。我真正开始收藏是在工作以后,20世纪80年代初吧,到现在有30年了。我总觉得,人生总是得有一点儿喜好,我只是喜欢破解很多历史的谜题,收藏就是慢慢地把历史搞明白。”马未都爱收藏,这从言谈间能感觉出来,但他话锋一转,说道:“很多人认为收藏是个不得了的技术,我认为是个‘小技’,就是你对一个物的敏感程度,多是天生的。有人对音乐敏感,有人对绘画敏感,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敏感呗。”

“第二个社会层面是文学。再往上走就是美学,美学就开始变得比较深奥,比较理性。”可属于美学层面的收藏仍是“小技”,到底什么是“大技”呢?

马未都说:“再往上走是哲学,哲学就包括了政治,我年轻的时候觉得政治高级。再往上是玄学,《易经》啊、宗教啊,它已经不是常规的‘学’可以解释的。”

人为什么要知道知识的结构?

“一个人啊,你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明白。”马未都意味深长地说。

“比如过去写陶瓷的书,一般卖个几千本就不得了了,我写《瓷之色》一卖几万本,这是很难的。是因为我可以用科学、文学、美学、哲学、玄学五个层面向你表述这个杯子。”马未都拿起桌上的青釉杯子,啜了口茶,继续说道,“这个杯子,科学的表述,它是以金属铁作为主要着色元素,含量大约是3%,如果超过6%,它就呈现黑色,如果低于1.5%,它就呈现白色。用文学表述呢,它‘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从美学角度说它这个青色,这是冷色系中可以让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的一个颜色。从哲学层面去表达,青釉是主观色,相对的,中国还有一种绿釉,是客观色,就是自然界中有的颜色。再到玄学层面,道家跟上天沟通写的祝文就叫‘青辞’,他认为这种颜色是能够跟上天沟通的。”

“你看,它可以从各个层面去表述,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层次去看,深者看深、浅者看浅。”马未都说,“我们现在都是隔空对话,站山上的人说‘一览众山小’,站山底就是‘悠然见南山’,你不能说哪句话对、哪句话错,只是看他站在哪儿。”所谓“站在高处”呢,“只是我能够准确地知道,哪个层面最容易受到大众的关注,哪个层面又有所提高。”

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马未都说:“这个就需要你悟出来。”

“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以身作则”

“我平生背下来的最后一首诗是跟我儿子背的。”马未都一说起儿子,整个人都不太一样,那种变化很难形容,却分明就是因为父爱。

“那时候我都40多岁了,儿子上中学了吧。当时他在家里念一首诗,我回屋一听,说:‘这是什么诗啊?我怎么不知道啊。’他说:‘我可倒霉了,我今天在班上抽了一道题,明天要第一个背这首诗。’我也不知道这首诗,我说:‘行,你爹都这岁数了,我跟你一块儿背吧。’是杜甫的一首诗,写在安史之乱之后,说‘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马未都一边回忆,一边流畅地诵出这首杜甫的《白帝》,他笑说,“我当时背完,这隔了多少年了。我儿子他比我背得快,但现在我问他,人家根本就不记得。”

马未都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我跟你一块儿背”,因为,“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这是肯定的”。

至于如何才能背而不忘,马未都也认同“从小诵读”的观点。他说:“古人就是诵读,不要求你懂,只要求你背,你背了一辈子忘不了。我们才能背多少。乾隆皇帝12岁四书五经全背得下来。”

因为有了儿子,马未都对教育的关注更具体。

“我记得我儿子,好像是小学三年级吧,开始学作文。老师出了个命题作文叫《铅笔盒》,他在那儿胡编乱造半天。最后在结尾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心里话:‘我最喜欢铅笔盒里的小尺子,它能帮我把等号画直。’这是多好的内心真实的表达,而且极富于个人情感。”马未都感叹着,转而感慨,“我觉得作文有这样一句话,作文该打满分,然后在这句话下画一条红线,告诉他,是因为这句话你得的满分。那么每个学生就知道该怎么去获得这个分。他知道什么是‘对’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那么多‘错’,也没有必要知道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你只要准确地表达出来你想表达的内容或者情感就可以了。现在小学生最怕的是作文,按理说,一个人在学科里最怕的不应该是作文,因为作文就是把说话变成文字嘛,这有什么难呢?是我们人为地设置了很多障碍,让小学生去获得一个高标准的得分。我们今天就是要求得太多,所以把小学生全给毁了。”

儿子16岁留学英国,马未都说:“把儿子送出去,第一是基于他自己愿意出去,第二呢,我愿意让他离开父母去生存。儿子尽管不为钱发愁,但是他一个人独立地在海外生活,尤其当时英语又不行,他能够在英国自己上7年学,自己选专业、自己考大学,什么都是自己弄,挺好,这是一个锻炼啊!孩子一定要有一个离开父母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时候,我觉着孩子都不能进步。”

说到现在的孩子,马未都格外地担忧:“过去呢,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体系指向一致,老师和家长都是这么教育的:‘我是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儿,我就在哪儿发光。’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是有理想的,我们的理想都是‘把红旗插遍世界每一个角落’。今天呢,学校、家庭、社会都变得非常功利,其实功利不可怕,可怕的是三个体系功利的方向不一致,这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的孩子是没有理想的,孩子是一个不停地转换角色的孩子。所以,今天的教育确实是一个难题。”

“社会应该有些美学教育”

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2002年,观复杭州分馆开馆;2005年,厦门再开新馆;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开始了私立博物馆的社会化之路。马未都说:“这个馆最终会成为社会之物,不是我的。”

当初创办博物馆,用马未都的话说,“是一个无心插柳的事儿”。

“我一开始就是喜欢收藏,当收藏的东西多的时候呢,我希望它公诸于世,希望它有一个教化作用。西方,尤其是欧洲,这方面的教育比重比较大。你到欧洲去看那些国家,都非常艺术,所以说它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应该有一些美学的教育。”

“我1992年申请注册,1996年批下来,这样说起来都20年了。那年我才30多岁,也不知道这事儿后面有多麻烦。让我老婆说就是:‘你摆着个好日子不过,非做这苦差事。’”博物馆做起来“辛苦”,马未都却不改初衷:“但人生总是需要一个精神支柱嘛。我不认为一个人背负这么多东西有什么好处,而我认为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吧,最终都应该为社会不唱高调地做一些事儿。”

马未都畅想着未来的“观复”:“当博物馆能够完整地、有效地、跟我无关地运营的时候,那就是我最大的愉悦。我老说,最佳状态应该是我偷偷地来,到门口买张票,进来以后觉得哪儿都特好,这就够了。”

“而且我不喜欢居高临下地做事儿。”马未都说,“我老想着有一个好地方,地上都是博物馆赞助人的雕像。我自个儿先做一个,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我坐一把椅子,空着一把,谁来了谁在这儿照个像――人生也就做到这事儿了,你死后就是这样了。美国有一个企业家叫盖蒂,他在美国做了最著名的盖蒂博物馆。我找盖蒂的像,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大铜像,坐或者站在一个大墩上面,结果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我请别人给我指,其实就在大厅里站在平地上,一个1:1的雕像,比我还矮,旁边写着‘盖蒂,××年生,××年死’,别的什么都没有。我觉得很震撼,远比把他举到天上还舒服,我就喜欢那样的。”

马未都也一针见血地指明:“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教育环境非常差,美学教育单靠社会环境浸染效果太慢。”这就需要学校美学教育来补充。“至少,”马未都强调着,“至少啊,应该从高中以后加强美学和哲学的教育。”

但现实却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过度地重视科技的教育,轻视甚至缺少文学、美学、哲学这些人文学科的教育,所以今天的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寡味。”

马未都理想中的美学教育形式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美学教育得有人会讲,不能它美在哪里都说不清楚。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完全可以讲一课,就讲它究竟好在哪里。”马未都一旦聊开某个话题,语速极快,但似乎仍跟不上他思维的速度,他几乎是紧赶着才来得及述说这些想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这么短的一句话14个字里,很自然地写出了4个颜色;‘鸣’翠柳满足了你的听觉,‘一行白鹭上青天’满足你的视觉,而且听‘黄鹂鸣’是倾听,看‘上青天’是仰视,这调整了你的角度;它从技巧上又这么自然贴切,你很难做到。下面一句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雪这个时间长度就有了,‘万里’船有一个可以供你遐想的地理长度,这是一个时空的跨度;同时呢,这个‘千秋雪’和‘万里船’不是孤零零的,有一个窗、一个门作为它审美的参照,这是一个三维空间,一直延伸到我这个屋子里。你想想,用四七二十八个字要描绘这么多的内容,我们谁有这个本事?”

“阅读是找到教育突破口的途径”

马未都说:“人应该接受系统教育,然后是不系统地学习,就是要打破这个系统。打破它肯定有一个口,你要找到那个口子,阅读是途径。”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读书都太窄。”马未都讲起自己的读书经历,“我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拿起来看着特别过瘾的书是大部头的医学书,看解剖、看人体,就是喜欢。这些书跟专业无关,我可能终身都用不上,但是不代表它不会在某一个地方有潜在的好处。”

马未都切切地叮嘱:“多看书,多看各种书,同时要多想。我有一句话老跟年轻人说,特别管用,叫‘凡事多想一步’。就像下棋,你只要能多想一步,就能赢很多人。怎么‘多想一步’呢,就是不要停留在已形成的一个局面,要把它冲出去。”

书究竟应该怎么读?

“我觉得,人在读书中最好的状态是一个既冷静、又能够设身处地地深入一点儿的状态。”马未都说起自己当年读《红楼梦》的情景:“我当时对曹雪芹崇拜得五体投地,看书的时候就想,曹雪芹写得有什么好。比如我去看他怎么描述这个贾宝玉,他说:‘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绦,系着一块美玉。’他一开始说脸色,‘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说毛发,下面形容的都是五官,你看他最简单的文学描写这种罗列啊;他下面两个动态描写,我觉得一般人写不出来,‘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曹雪芹这一段描写都非常精炼,我当时就说,‘哦,他是这么写’,就明白了,这是我十几岁的事儿。”

马未都自学成才,但他同时强调:“现在很多成功的人没有很好的学历,这会让人觉得好像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出不了这样的人,他成功就是因为冲出教育的框架。但是你要知道,大部分人是不能获得所谓‘成功人士’意义上的成功的,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基本能获得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所以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我们认为啊,像清华、北大这样的一类大学,毕业生成功率至少95%以上。”

因为仍将教育主要诉诸学校系统,马未都对于学校教育的现状也格外关注:“我喜欢对教育说话,因为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确实有问题。”

“过去教育人是把德育融进知识里面去,比如《三字经》把中国简史说一遍,《千字文》告诉你很多科学道理,同时也告诉你很多做人的准则。我们现在,知识是知识,道德是道德,分开教授,这就麻烦了。学生认为道德只在思想品德课上管用,这就是最坏的事。”马未都越分析,眉头皱得越紧,“我们今天的教育注重知识和技巧,但这个知识呢是不停地更新的,你也要不停地去学习。所以我觉得,教育主要是教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准则,这两条恰恰是中国教育中最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