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大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大会范文1
尊敬的相里斌院长、樊代明院长、李平社长,
尊敬的张道宏副省长、董明珠董事长、李河君主席,
各位专家、企业家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在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乘着的东风,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这次大会,以“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为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精神,凝聚各方智慧,汇聚各方力量,聚焦硬科技,发展大产业,共同把西安打造成为“全球硬科技之都”,为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作出西安贡献。
硬科技概念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提出,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最基层是科技,科技上面是高科技,再往上是硬科技,再往上是黑科技。
可见,硬科技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比高科技还要高精尖的科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山寨、复制和仿冒,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硬科技”诞生在西安,顺天时、得地利、应人和。
所谓天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
所谓地利,是西安丰富的科教、人才、军工等资源,为硬科技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强大支撑。
所谓人和,是西安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理论界一直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举起了大旗、抢得了先机。
对西安而言,发展硬科技,既是国家使命,也是战略选择。我们认为:
第一,硬科技是追赶超越的新跑道。追赶超越是西安各项工作的总定位。而如张瑞敏所言,“弯道超不了车,因为规则是别人定的”。马云也讲过,未来30年是最佳的换道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变革的新时代。
在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西安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找到用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新跑道。
硬科技所涵盖的科技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一致。因此,硬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是中国的机会,更是西安的好机会。西安抓住硬科技,就能找到追赶超越的新跑道,就能抓住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第二,硬科技是创新发展的硬实力。从古代的长安到今天的西安,都是一座硬科技之都。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丝绸之路之所以叫丝绸,中国之所以叫CHINA(原意为瓷器),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最具代表性的丝绸和瓷器,就是中国向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的硬科技产物,古代长安就是当时的“全球硬科技之都”。
当前,西安科技力量和研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有普通高校63所,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两院院士60多位,科技大军100多万人,聚集了全国航空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
这些无疑都为西安发展硬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西安这座千年古城必将借“硬科技”重现“创新之都”的辉煌。
第三,硬科技是产业升级的发动机。今年以来,西安全力打造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即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当前,西安发展硬科技,确定以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八路军”为主攻方向,不仅能涌现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而且孕育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特别是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军民融合创新谷、西部云谷等一批硬科技示范小镇的建设,已经为西安硬科技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可以讲,硬科技是以后西安发展的“王牌”,发展硬科技产业,必将有力推动三大万亿级新产业发展,必将有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实现中高速,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大西安的城市竞争力。
当前,西安正依托国家中心城市、自贸区建设,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硬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西安——全球硬科技之都!我们将认真落实精神,按照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的定位,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先进制造业,以硬科技“八路军”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硬科技+”,努力把西安打造成硬科技资源集聚地、产业策源地、产品应用地、体制创新地,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区。
借此机会,我提出3点建议:
一是共同做响大西安硬科技品牌。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讲好硬科技的精彩,共同把硬科技打造成像杭州互联网一样的“城市IP”。
二是共同做大硬科技“八路军”产业。西安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就是大家创新创业的新空间、新机遇。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硬科技发展,把更多好项目投资在西安。
三是共同做优硬科技全链条生态。硬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西安正在以“五星级”标准、“店小二”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创环境、营智环境。让我们携手打造更强动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具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态系统,让创新创业的种子不断成长。
朋友们,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已经把西安推向了科技的最前端、世界的最前沿,必将引领全球硬科技发展的最新浪潮、最新趋势!
西安硬科技,中国强起来!
硬科技在西安,西安欢迎您!
科技创新大会范文2
“十一五”时期,我省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工农城乡互动”的要求,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推广和应用一批对我省现代农村建设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力争到2010年,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就是要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三个优先主题,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特业和环境资源保护利用五个领域,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程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五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就是要按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实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星火和农村信息化五类引导性计划,大力推进现代技术对传统农村的改造,为现代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着力打造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按照公益类科研院所“一院两制”的改革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科研专业结构,形成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进一步增强涉农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功能。要大力鼓励涉农高等院校调整学科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要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要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着力促进优势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改变在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存在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按照“统筹布局、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共建,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制度先行、强化管理”的要求,集聚和整合省内乃至省外国外相关的优势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改善科技创新条件,让各类创新主体共享科技资源、共用科技人才、共攻创新项目,形成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是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重大举措。一是确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十一五”时期,省里将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科技领域,集聚和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水稻种业、茶产业、竹产业、木材工程、畜牧业、渔业、蔬果产业、饲料产业、园林产业、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等15个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任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要坚持“三大方向”、实现“六大功能”。坚持“三大方向”即: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提高我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坚持科研与推广应用并重,着眼于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第三,坚持以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目标,着眼于支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六大功能”即:第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形成本领域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条件及开放共享的服务机制,为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载体。第二,创新项目的建议功能,研究提出科技研发攻关的课题和项目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项目的咨询服务。第三,创新项目的研发功能,主动设计和协作开展相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攻关,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科技项目的研发。第四,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及时组织创新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五,创新成果的推广功能,及时向企业和农民推广转化成功的成熟技术,实现研发与需求的有机对接和相互促进。第六,创新人才的培养功能,发现、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团队。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各方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开放共享、利益均沾的多形式运营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件新生事物,省经有关部六和各承建单位要探索创新,实践总结,提升推广。
(二)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转化应用。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等院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大力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技术依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它们的科技优势和专业特点,形成新的农科教结合机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依托,重点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时和有效对接;三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的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技术依托单位的确定,要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一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在哪里,这一产业的技术依托单位也就定在那里,确保资源整合、力量集中、职责明确、运作高效。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公益与经营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县乡农林牧渔水利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产销挂钩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推广特色种养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设施、新肥药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它们成为新型的农技推广主体。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鼓励基层供销社把销售农资与推广农技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的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并在一乡一员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组建综合团队,为全县提供科技服务。上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根据产业的分类,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等相应的技术依托单位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有效的联合与合作,构筑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推广体系。
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产品新品种与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村生态涵养与恢复治理技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各类技术,以村庄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观设计、垃圾和污水处理、饮水清洁化和沼气、太阳能、风能利用等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型示范村。推进农村信息化,深入实施“星火计划”,支持乡镇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质量品牌、设备改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平合创建高科技农业孵化器,强化农业高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转化示范和孵化带动,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传统农业常规技术升级,努力建成若干个在国内高水平的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基地和辐射源。
(三)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调整学科结构,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充足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人才。浙江大学要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在进一步加强硕士生、博士生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扩大农业类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继续为培养我省农业科技人才作贡献。浙江林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农业类高等院校要在保持原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适应需求,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省培养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骨干基地。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让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村学生都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创业型农村人才的培养,努力在年轻一代的农民中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强适应性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流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要求的、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产业工人和营销人员。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的骨干作用,使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者拥有初级职业技术证书、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拥有绿色证书。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乡镇成人学校、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结合创新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项目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承担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引进人才、智力的工作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浙创新创业。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和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及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在规划和实施科技项目、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各级都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切实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大力引导金融、保险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保险服务,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认真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的成本。
努力改进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项目统筹,建立健全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大会范文3
提起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几年前还鲜有人知。如今,在全国多个省份,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芯片”,不仅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掌握领先核心技术,更在帮助企业集聚、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通过请院士专家“授业”、拜院士专家为师等,大批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学子“进站留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院士合作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12月,是一家集设计、制作、安装于一体的大型钢结构上市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早在2001年,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承接了河南省鸭河口电厂干煤棚网壳工程。该工程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三心圆柱面干煤棚网壳结构,跨度大,施工难度大。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董石麟院士、罗尧治教授等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通过深入研究,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合作创新出“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施工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鸭河口电厂干煤棚网壳工程。目前,通过“FRP-混凝土-钢双臂管柱的静力及抗震性能研究”、“预张拉结构索内力精确控制技术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的联合公关,双方建立了更紧密的技术合作。
2013年1月,董石麟院士对公司预开发的钢结构桥梁,从市场分析,到目前国内外钢结构桥梁制作加工、施工等技术水平等给予了大力指导,为东南网架承接钢结构桥梁工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和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脱硫石膏墙体大开间钢结构住宅成套技术”是东南网架和马克俭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一个课题。该项技术将“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每平方米建筑石膏用量约为0.22立方米。按照我国每年由磷转化的磷石膏和火电厂排烟脱硫后转化的脱硫石每年可利用工业废渣建造节能小高层钢结构住宅5.4亿平方米,按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可解决540万户住房问题,节约粘土资源1.176亿立方米,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院士进企点将、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在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中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企业留得住的研发人才。2013年,在院士工作站的联合培养下,企业共有48人晋升助理工程师,32人晋升为中级工程师,有5人晋升高级工程师,同时,新引进博士2人,硕士15人,为企业科研团队实力的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提高东南网架核心竞争力。
多方位入手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只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受益企业中的一家。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科协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委三大主线发展战略,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据统计,全区共建立了15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6家获省级认定,2014年4月底又完成了3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申报工作,建站数量居杭州市第一、省级站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把握助推转型升级主线以产业导向择优建站
结合萧山实际,以助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需求为导向,在汽车制造业、先进制造装备业、纺织业、先进规模农业上进行择优建站,合理布局。
据统计,目前萧山区已完成申报建站的18家建站单位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化工业5家;特色农业4家;汽车制造业3家;纺织、钢结构和生物医疗各2家。特别是浙江中科领航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协海智示范项目落户临江高新区着手产业化,该项目最近又入选浙江省第二批“装备电子(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企业”。以公司董事长金星为首的海外技术团队,主要从事车身智能控制系统及相关芯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另外还有万向集团公司、浙江亚太机电有限公司等,不少都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国家级实验室,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政策引导鼓励建站
在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和萧山区区委组织部人才办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萧山区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率先在杭州市出台《萧山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和《萧山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工作站资金扶持政策。加大了资助力度,实现了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配套资助,对建成国家级工作站,区累计配套资助不少于100万,有效调动建站单位积极性。
以技术研发为重心项目合作创新建站
主要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与院士专家团队解决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领域中领先水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期间:开发新产品73个,申请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已申报立项的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部级14个等科技项目;已获得部级以上科技大奖1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12个;完成项目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6项、国内领先8项、国内先进3项。
如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一能量回馈式电动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研究与开发。再如银宇控股公司通过与院士团队合作,先后研发了用于高速列车、军工和航天航空等尖端领域铝合金焊接材料等。
培养企业技术团队以人才引进培育建站
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通过引进人才来培育本土技术创新团队,从而提升企业技术研发队伍发展壮大。合作期间企业配套团队人员技术职称晋级有196人,其中晋级高级23人,直接引进院士团队成员进企业工作6人。
明确考核办法以动态管理规范建站
科技创新大会范文4
讲座内容全面新颖
通过大会项目委员会全球范围的协调工作及与学术研究机构、国际行业组织和专业活动组织者的深系,大会的主题论坛将由奥地利人造纤维研究院(Austrian Man Made Fibers Institute,AUSTRIAN-MFI)主席Weninger先生致开幕词。他的演讲将涉及行业面临的挑战及有待挖掘的潜力。接下来将由来自奥地利Vorarlberg和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的代表致欢迎词。在开幕式期间还将举办PAUL SCHLACK WILHELM ALBRECHT奖的颁奖活动并对获奖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人造纤维协会(European Man-made Fibres Association,CIRFS)将介绍欧洲人造纤维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随后韩国汇维仕(HUVIS)公司将介绍韩国人造纤维行业的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德国纺织和纤维研究院管理研究中心(German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Fiber Research,Center for Management Research)将以“纺织革命——纺织业新起点时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为题进行演讲;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可持续服装联盟(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 Inc)的题为“HIGG指数与服装行业的协作”的讲座将为上午的主题论坛画上句号。
以“市场概况”为主题的分会场将呈现104场讲座,包括对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土耳其等新兴市场的案例分析;“卓越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的创新成果;印度从绿色田野开始的世界级纺织生产。讨论最重要议题“纤维创新”的分会场将由欧洲服装和纺织联合会(EUROTEX)开场,介绍欧盟资助的纤维和纺织研究项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PSC)将介绍其与纺织领域相关的一些活动。另外,还将首次呈现关于通过纺丝工艺优化产品性能的关键技术讲座。
题为“纤维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分会场将包括生物聚合物领域新研究成果方面的讲座;“染整”分会场的讲座将包括原料的有效应用、节能染整解决方案等内容;“非传统纤维应用”分会场的讲座将涉及医疗应用、碳纤维的创新应用及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内容;“运动及功能性服装”分会场的讲座将涉及服装监测系统、耐气候服装(相变材料)、老年人服装和红外线反射服装等内容。
集聚效应概念变得日益重要
在本届多恩比恩国际人造纤维大会召开之前,ITMF将于9月8-10日在Bregenz召开年度大会。来自全球纤维、纺织、服饰、纺机行业的大约200名决策者将参加会议。大会旨在促进棉花用户与人造纤维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
美国纤维生产商协会(AFMA)、日本化学纤维协会(JCFA)和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KOFOTI)等行业协会将组高级代表团参会。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和德国IVC认证中心将联合举办多恩比恩国际人造纤维大会的平行会议。兰精公司(LENZING AG)也将在多恩比恩为其客户举办培训营。
科技创新大会范文5
大家都知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主体,如何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也期待着各位嘉宾、在座的各位能有一个破解这个题目的方法。
从昨天到今天,科技部正在开会,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我们今天创新论坛的这个题目——如何把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调动起来。国有企业不缺创新的能力,但是缺乏创新的动力。因此,在7月上旬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专门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国家行列”。温总理特别提出,要把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所以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当中应该起到领军的作用。
从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下,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重创了西方国家经济,同时也制约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长。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家也感觉到中国经济因此受到了影响。回顾历次国际重大的经济金融危机,每一次都是依靠科技创新、产业革命来摆脱危机。这一次我想也不例外。以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我相信它将会引领世界经济摆脱金融危机,迎来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
中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能否利用世界经济放缓的这几年,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抓科技创新,使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动力,使我国在培育战略,生信息产业,在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当中对我们经济产生明确的作用,大家对此拭目以待。
我国科技创新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如何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大家注意我说的是“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通常说的是“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什么把“经济”放在前面?我认为经济是需方,需方应该主动与供方结合。需方有需求的时候,供方才能够相应地提供。所以把它变成“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更恰当一点。
科技创新大会范文6
随着中国乳品市场从“有奶喝”向“喝好奶”的转变,早在几年前,蒙牛乳业就开始着手准备高端奶产品的研发,斥巨资建设澳亚国际牧场和全球样板工厂,为高端牛奶做好了奶源和生产工艺的准备。2005年年底,蒙牛乳业率先发力高端奶市场,推出具有国际一流品质的特仑苏牛奶,获得了海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在首届亚洲品牌500强评选活动中荣膺“亚洲品牌创新奖”。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乳业又一举摘得IDF(国际乳业联合会)创新大奖这一全球乳业最高荣誉,成为中国“三农产业”首次获得全球最高级别的创新大奖。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垂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产业取得的创新成就说明,“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只要产品能够更新,市场就不会出现落日。要善用传统产业的优势,它们其实是创新最好的产业。”蒙牛乳业从众多世界领先乳品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被誉为“乳业奥斯卡”的IDF全球创新大奖,标志着我国的三农产业,已经向国际创新竞争的最高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生力军。
作为民族乳业的领军企业,蒙牛集团走在了国内三农产业创新的最前列,率先引进先进的奶源和生产模式,先后建设“乳业联合国”澳亚国际牧场和大陆唯一的全球样板工厂,推出了具有国际一流品质的特仑苏牛奶。在此基础上,蒙牛又联合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院共同研发出全球领先的OMP(造骨牛奶蛋白)技术,并研制成功特仑苏OMP牛奶,开启了三农产业进军尖端科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