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夏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夏的诗词

立夏的诗词范文1

《发如雪》的歌名来自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出自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伊人”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

“红颜”一是指年少、青春;另指女性、美女。李白《长干行》里“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中的“红颜”指的是年少与青春。清朝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红颜”则是指女性、美女。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

这里的“青”指的是竹简,“史”是指历史或史书。古人用竹简来记载历史,所以后世以青史作为史书的代称。如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为:弱水有三千里那么长,水量虽然丰沛,但我只取其中一瓢来喝。引申为:可以交往的对象虽然很多,但我却只喜欢你一个人,指一个人的感情专一。

青花瓷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离愁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中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

论意境,《青花瓷》宛如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飘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张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天青色”语出宋徽宗。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成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

立夏的诗词范文2

【关键词】认知图式 英语 词汇习得

一、引言

随着大量交叉学科的涌现,各学科间的联系得到了增强。其中认知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词汇是语言中的重要元素。而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的广泛采用下,词汇释义和理解等习得方式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本文结合认知心理机制理论,探讨认知图式理论对于英语词汇习得方式的启发意义。

二、认知图式理论

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提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施良方,2001)。输入的信息与图式相互作用,原有的图式又能促进信息的分类输入,使得新旧信息在图式中被激活、空位被填充,从而完成对材料的理解。图式理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建立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三、认知图式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模式的启发

外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使用从知觉到理解记忆再到直觉的过程。学习者如果能够为词汇建立心理图式,主动获得词的各种内涵以及外延意义,他们对词汇的习得就会从输入变为吸入。学习者不仅要沉浸在词汇的表征上,还要将词拓展到其所涉及的上下文中,并在一定的语境中揣摩该词的感彩。

1.词语―意义图式。根据认知图式理论,词汇是在发散性的思维网络中储存和记忆的。这些思维网络可有许多类型,并与其他很多的认知通道相连接。在通过词形知觉形成语言表象之后,学习者进行语言理解的第一环节就是理解词的,即透过词的表象去发现、加工和总结关于词的词性等语法和语义信息。学生已有的关于英语词汇的图式,即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知识,会影响到这一理解环节完成的程度。透过激活已有图式并扩展相关的图式,词汇习得的效果将得到改善。词语―意义图式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同义词、反义词以及上下义词等。通过融合这些元素,学习者不断激活扩散其认知图式,将会以更庞大的网络收罗习得更多的词汇。到随着词汇网络越来越发达,当学习者需要使用某个词时,认知图式会自动接入相关网络激活这个词,被激活的这个词又向外带动相关词汇进入学习者的接受阀,认知图式就是这样通过网络的不断扩张和延伸,使词汇不断被激活。在不断的提取和使用过程中,学习者词汇习得深度将会得到加深,词汇量也得到扩大。

2.词语―语境图式。此图式强调在学习和体验英语词汇的语境中将该词和其他部分都彼此相互联系起来。词语―意义图式帮助学习者了解了该词的一般词义,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基础。然而,英语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词汇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就失去了具体明确的意义,也不利于学习者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语境的选择是建立在关联和推理基础上的。学习者在进行词汇记忆过程中,在理解基础上识记表层形式之外,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预构成词块以及句块。这些语言材料共同构成语义网络认知图式。这个图式又会与词语―意义图式一样,储存在学习者的记忆里。这就像整理网络中的文件夹一样,将一类相互关联的知识有序地储存在一起,一方面减轻了记忆负担,又可免去面对庞杂语言词汇记忆任务的心理焦虑,并且当学习者在遇到相关词汇在其他语境中出现时,其头脑中的词语―语境图式就比较容易被激活,从而很快地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3.词语―风格图式。除了建立词语―语义以及词语―语境图式外,要加强词汇习得效果,正确恰当地使用词汇,学习者还要利用词语―风格图式来体悟英语词汇的风格特征。英语词汇的风格一般涉及三个方面。学习者可以从这些方面建立风格相近或者相异的词汇,以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灵活地使用该词汇。首先是词语的感彩,是指附加在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其次是形象色彩。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即使是指示同样的事物或者具有相近的指代意义,中英词汇中有些词汇的形象色彩也不尽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异。尤其是颜色、动植物、吉庆语与忌讳语方面的词汇能够体现出中英语言中形象色彩的不同。此外,词汇还存在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和特征。从词汇分类来分,一般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汇时,如果能够根据词语―风格图式去为词汇建立风格网络,将能够赋予词汇更多的生命力。

四、结论

可见认知图式理论适用于英语词汇记忆以及理解等习得行为,能够使学习者加深对词汇获得的认识。将其融入到词英语词汇习得中,积极利用学习者的已有图式去创建新的图式,同时采用记忆原理中的多渠道输入和信息深度加工法,能够使知识图式更完善、更丰富、更深刻,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对英语词汇实现从外显知觉、认知图式加工理解、内化记忆系统再到直觉运用的主动建构过程,最终使词汇学习成为联结句块、句型、语法、篇章等学习的纽带。

参考文献:

[1]李明远.图式理论与外语词汇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4).

立夏的诗词范文3

【作者简介】李娜,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南京,210000)英语学科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长期以来,小学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小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阅读策略,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从阅读层次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的阅读课,探讨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层次理论认为教学阅读可以分为语言、信息、思想三个层次。在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三者可以并存,也可以有所侧重。

一、语言层次

语言层次指通过阅读,帮助学生体会、掌握并积累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话题等。语言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案例1】绘本《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教师通过根据首字母猜颜色、根据拼图猜动物等活动,带领学生熟悉本课的目标词汇。在学生齐读单词、小组开火车读单词的过程中,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然后对关键短语“I see ...”“looking at”做动作示范,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在绘本学习后,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模仿语音、语调进行朗读。最后,教师让学生走到台前进行表演。

该绘本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且目标句式重复出现,这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教师通过听读、跟读、指读、仿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连读、节奏、重音等英语语音意识。美中不足的是,在“跟读”环节中,学生的齐读“南腔北调”,但教师并未给出评价,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文本特征,选择适宜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并通过认读、指读和朗读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快乐朗读。

【案例2】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4 Seeing the doctor

学生自主阅读语篇,划出医生的建议。在该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遇到生词时可互相学习,并在卡片上写1―2个难读的生词,教师收集全班的卡片,逐个展示、询问,并给出“brush”“teeth”“medicine”“rest”等单词的中文释义。

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教学指令不清晰,会让学生产生:生词是阅读的障碍,阅读前必须解决生词的假象,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流畅地阅读。小学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猜词的能力,另外,词汇教学不能脱离语境。教材中brush your teeth,take some medicine,have a rest等短语可以进行整体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词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时的逻辑性与准确性。

本课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自主阅读,遇到生词时,可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生活常识或教材配图自行猜测、组内交流。然后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文本理解的程度,对理解有困难的词汇,再做适当的指导。

二、信息层次

信息层次指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包括信息识别、信息理解、信息转述、信息应用以及理解不同信息间的逻辑结构等方面。信息层次的学习在小学中、高学段非常必要,这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1.信息识别。

【案例3】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How do they find out 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边读,边记录相关信息。

Mike:   Wang Bing:

Liu Tao: Yang Ling:

信息识别是最基本的阅读活动。该环节中,学生有可能在不理解字面意思的情况下,摘抄课文内容,即没有做到信息识别。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推测“If you want to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what will you do?”激活相关图式后,再进入该环节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记录相关信息,接着用阅读作为刺激的手段,用说的形式来呈现答案。

2.信息理解和转述。

信息转述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用文本的或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出有关信息,再根据文本判断所给信息是否正确。让学生将对话或故事进行表演是信息转述教学的常见方法。

【案例4】译林新版《英语》四下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

教师让学生阅读“at the party”部分,然后划出关键词,完成以下表格。

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用笔在文本上划出相应的源信息。最后,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在PPT上呈现关键短语。

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寻找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信息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厘清句子间的关系与层次。信息归纳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之上,这也是信息转述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3.信息间的逻辑结构。

文本的逻辑结构指语篇的主题、层次、段落、句子、主题词在概念意义上所形成的逻辑关系,通常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表示。理解信息间的逻辑结构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行为。小学阶段的文本虽然篇幅短小且逻辑结构相对简单,但教师同样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内部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从语篇层面理解文本。

【案例5】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8 Birthdays

该文本一部分关于苏海和苏阳的生日,另一部分关于Mike的生日。教师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主题birthday先引导学生完成苏海和苏阳生日内容的结构框架,而对于Mike生日的信息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文本找关键信息完成。

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成就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的积极性。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了解篇章结构、弄清句际和段际的逻辑关系,能强化学生的语篇意识,夯实学生口头、书面表达的基础。

三、思想层次

思想层次是指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6】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本课介绍了4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教师创设了一个新的人物Mike,要求学生向Mike介绍一些中国节日。Mike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因此向他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设计合情合理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立夏的诗词范文4

高考生物学试题命制瑕疵笔者在对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进行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题目存在测试目标不明确、题干信息冗长、表述含糊不清、违背实验科学性等瑕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笔者下面撷取几例,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知识考查中的基本性有所偏差

例1.(2011年福建卷)右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

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得多

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速率相同

D.在18:30时,玉米既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讨论:题干以玉米和花生两种常见农作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内容。“净光合速率”不是课程所要求的内容,虽然多数学生可能在教辅材料中接触过该概念,但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记住和理解该概念。该题对“净光合速率”进行简要说明或注释,就是为了保证试题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和公正的。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应极力避免陌生的、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出现,以免造成考生的心理恐慌。

科学、公共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大基本原则,这就要求高考测试目标必须与课程标准的目标相一致,以规范和引导高中生物教师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试题编制中,需要遵循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对知识内容的基本要求,考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必需掌握的内容。当试题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超越基本性的情况时,试题需给予必要诠释,以确保对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二、命题素材的真实性不足

例2.(2007年广东卷)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B)。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讨论:该试题有多处值得商榷。首先,某同学发现的杜鹃花,是在公园,还是在野外?如果在公园里,则采摘枝条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其次,仅有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它很有可能是珍贵的变异类型,随意采摘将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要完成选项A、B、D中所述的实验过程,枝条数量要十分充足,很显然一株杜鹃花是很难满足需要的。第四,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矛盾。题干所表达的是“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其逻辑起点是该学生已经知道对该植物进行扦插所需要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处理时间等。而选项所呈现的信息则是该学生用这些枝条进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命题素材的真实性,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要求,而且,试题任务的真实程度,也极大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选择合适的试题背景材料”是高考命题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其中,真实性是素材选择的第一要素。传统选材渠道包括大学教材、中学教材、教辅、报纸和书评等,但多数源自课外资料的试题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试题的功能偏差。为保证试题的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等,可以选用核心刊物中的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

三、内容呈现应避免暗示性

例3.(2010年安徽)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须的结构

C.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ATP的酶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讨论:在例3中,B、C、D的叙述分别使用了“必须”“只”“自由”过于绝对化的叙述。选项的错误显而易见,使考生可通过猜测获得正确答案。为了增加备选项的迷惑性,各选项的语言的表述、长度、结构要尽量一致,同时注意避免出现绝对化的词汇。

“根据背景材料的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任务。同时课程标准提及,运用生物学原理进行个人决策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体现。因此,在素材选择之后,还需对材料进行处理,使问题解决过程贴近学生的思维和生活实际。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试题的设计不能仅仅立足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更应该考查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材料本身不该成为阻碍被试能力展示的因素,应该能被广大考生群体所理解。

四、措辞上应严谨

例4.(2006年上海)下列细胞中不进行有氧呼吸的是(C)

A.神经细胞B.心肌细胞C.红细胞D.小肠上皮细胞

讨论:人和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骆驼除外)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其他动物,如鸟类和两栖类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能进行有氧呼吸。试题的题干中没有对动物类型进行限定,容易使一部分真正掌握上述知识的学生产生迟疑或否定,造成错答或不答而失分的现象,从而导致测试目标的偏离,影响试题的效度。相反,有时为了提高试题的效度,可以根据测量目标,在试题的呈现时,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应答进行提示或暗示,以保证那些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生能够给出正确答案。

措辞是影响命题表达的第二项维度。措辞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考生思维障碍,不能真实地检测出某项心理特征,从而影响考试的效度。故试题风格应当保持清晰、准确,题干表述具有完整意义,且问题指向明确,避免产生歧意,切忌人为设置陷阱。

目前,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等,都在影响着高考命题的方式和试题的形式和难度。2014年北京高考政策发生了调整,紧接着江苏等其他省份的高考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考改革的形势不可逆转。同时,高考科目的比重也发生变化,从英语科目的改革到现在对数学科目的意见都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专注。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生物科目,高考命题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偏、难的试题命制思路,要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更不要超越课程标准的范围,这对学生来说体现了一个公平性,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性,从而避免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所遇到的无所适从的状况。

参考文献:

立夏的诗词范文5

从心理学领域借鉴到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体―背景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主体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部分,背景是与主体相对,细节模糊、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主体。

认知语法认为主体-背景分离的认知原则可系统解释句法的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该理论对倒装句、谐音、双关、歇后语(汉语)等做了大量研究,显示出该理论在研究语言现象上的强大解释力。

文章参照主体-背景理论,重点探讨在固定短语这个背景中定冠词the的强调和转义两种主体功能。

二、强调功能

英语中关于定冠词的用法在任何一本传统语法书都有讲解,但有关它的强调功能书上却少有说明,学者对此研究也较缺乏,故对定冠词的强调功能进行探究很有必要。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认为,“语言的基本意义成分是功能成分,主要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

那么,定冠词在固定短语中强调的“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等内容,即其主体性强调功能的集中表现,“语言概念表达-the强调的内容”例析如下:

the sun-独一无二的事物;the Great Wall/break the ice-专有名词;in the east-明确指向;in the first place-排序;be the best-极端状态;have the courage-足够、恰好;of the day-当前的,本,此;the Spring Festival-中国传统节日;play the piano-演奏西洋乐器;the very-强调句型;等。

三、转义功能

主体-背景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在背景中感知既包含于背景中又突出于背景之外的主体成分。

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定冠词在固定短语中转变的语言表达内容的过程,即其主体性转义功能的集中表现。例析如下:

(do sth.) by day(在)白天(做某事)-(do sth.) by the day按天(做某事);Oxford Road牛津路-the Oxford Road通往牛津之路;in hospital住院- in the hospital在医院范围内;go to church做礼拜- go to the church去教堂;at school读书、做学问-at the school在学校;in case (that)以免、万一- in the case (that)在……情况下;in charge of控制,负责- in the charge of由……掌控;in front of在……前方-in the front of在……前部;out of question毫无疑问,没问题- out of the question毫无可能,根本不必讨论;等。

四、结语

文章介绍了英语固定短语中定冠词the的强调和转义两种主体功能,以期进一步深入探索外语词汇学习与识记、辨析与使用的高效方法,助力英语习得与教学提供有益尝试。使用者若能有效记忆无the和有the的关联词组,构建日渐完善的词汇知识体系,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著).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双娟.图形-背景理论概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2).

[3]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4]王玉强,田玉彬.浅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的三大元功能[J].学周刊,2010,(7).

立夏的诗词范文6

关键词: 位置动词 狭义处置式 自动词 他动词 形式类推

位置动词①是指动作都与某个位置相联系,施事在某处进行某个动作,使动作的某个参与者留存在该处。下面以唐宋时期的文献为例,谈谈这类动词处置式的两种特殊用例。

1.“跪”和“卧”的特殊用例

身体姿态类的“跪”和“卧”的用例比较特殊,一般处置式的结构是N +把/将+N +V结构。一般处置式的N 是受事,但“跪”句N 是对象,“卧”句N 是处所。且一般用于处置式的是他动词,但二者都为自动词。这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不合法的。

(1)跪:望儿孙,嘱神鬼,把阎王帧子千回跪。(唐:敦煌变文:角座文汇抄)

(2)卧:每将乾暖交儿卧,湿处寻常母自眠。(唐: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

与“跪”相关的论元(即N )可以有施事、处所和对象,一般处所论元和对象论元不能同时出现。当动作强调“跪”的对象,那么N 位置就会出现对象。对象的语义指向,使得广义“处置到”和带补语的狭义处置式就都不能适合这种语义,这种用例只能出现在不带补语狭义处置式中②。由于现代汉语中不带补语的狭义处置式使用受限,因此现代汉语处置式中不见这种对象作N 的用例。“跪”仅可以用于施事的一部分作N 的处置式,但用例也仅见于广义“处置到”或致使义处置式中。如“把腿跪在石板上”,“把腿跪坏了”。但是使用频率很低,不具备能产性。

与“卧”相关的论元可以有施事、处所。动作强调“卧”的处所,那么处所就会出现在N 位置。和“跪”一样,“卧”也仅可用于带施事的一部分作N 的处置式,用例也仅见于广义“处置到”或致使处置式中。如“把身子躺(卧)坏了”,“把身子(躺)卧在床上”。但是使用频率也很低,不具备能产性。

“跪”和“卧”为什么会出现“非受事”作N 的处置式?为什么曾经存在的用例却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之所以会在处置式的历史中存在,是因为与当时的语法特点有关。当时处所宾语、对象宾语和受事宾语,形式相同、位置相同,都直接位于动词后,都不用介词引入。

“卧”在晚唐五代时期,处所及可以直接位于动词后面,也可以带上介词“在”或“於(于)”在位于动词后面。因为这种两可的情况,所以直接位于动词后的处所,也可以参照受事宾语提前的结构特征,出现处所宾语提前的用例。

2.“置放”类和“插戴”类动词的特殊用例

现代汉语位置动词中大部分动词所带的论元有受事和处所。这些动词既可以带受事宾语,又可以带处所宾语。上表用于不带补语的狭义处置式时,并不是两情况自由使用。“倚靠”类只能由处所充当N ,“置放”类和“插戴”类一般由受事充当N 。原因在于“倚靠”类动词是自动词,而“置放”类和“插戴”类是他动词。

现代汉语“置放”类和“插戴”类也可带处所作N ,如“把墙挂上画”。这一类与“把画挂到墙上”并驾齐驱。我们在历史上长期见到的是受事作N ,那么带处所的一类到底怎么产生的?在唐宋时期能否找到一些变化的痕迹?唐宋时期虽然没有“把墙挂上画”这样的用例,但是在不带补语的狭义处置式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动词带上N 表处所的用例,前文提到的“卧”,还有“骑”、“攀”和“倚靠”类等自动词都是这种情况。

位置动词中“置放”类和“插戴”类动词在唐宋时期狭义处置式的用例都是“把”带上受事宾语,动词对受事进行处置。但现汉中处所也可用于“把”和动词之间,条件是动词后面一般有受事,即“把+N (处所)+V+受事”。“把+N (处所)+V”是不合法的。比较下面动词“戴”在处置式中的使用:

(1)某云,是自家屋里事,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宋:朱子语类:卷第八十九)

(2)把围巾戴在脖子上。

(3)*把脖子戴。③

(4)把脖子戴上围巾。

上面是“插戴”义动词的例子。例(1)是受事用于“把”和动词之间的不带补语狭义处置式。例(2)是受事用于“把”和动词之间的带处所补语处置式。例(3)是不合语法的例子,是处所用于“把”和动词之间的不带补语狭义处置式。例(4)也是处所用于“把”和动词之间,但后面必须带上受事。

例(4)这一类的产生,离不开位置动词中自动词的部分(即前文提到的“跪”、“卧”等)。在这里形式类推起了很大作用。例(2)这一类他动词用于广义处置式很早就产生了。位置动词中自动词和他动词两部分,动词语义都和位置相关,动词语义类型的相似,决定了它们的语法特点也会相互影响。“跪卧”类自动词带上了施事的一部分作N ,形式和语义上和他动词带受事宾语相似。

自动词――靠:把身子靠在柱子上。

他动词――戴:把帽子戴在头上。

我们看到自动词自然而然具有了他动词典型的用法。相应地,他动词也会吸纳自动词的用法。所以他动词带处所作N 也就顺理成章。

注释:

①这里的位置动词多数是常说的状态动词,但用在处置式中强调“使……处于某一位置”,动作义增强。

②广义“处置到”即“把/将+N +V+到……”,带补语的狭义处置式即“把/将+N +V补语”,不带补语的狭义处置式即“把/将+N +V”。

③本文带*的句子是指通常不合乎语法的句子。

参考文献:

[1]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

[2]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