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护理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同期收治的2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年龄19~39(27.9±19.3)岁,住院时间(4.57±1.26)d,男婴71例、女婴61例。对照组年龄18~40(36.7±18.6)岁,住院时间(4.23±1.17)d,男婴72例、女婴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家属简单介绍母婴注意事项,且产妇及其家属不参与新生儿的护理,整个护理过程由护理人员在沐浴室内独自完成。

1.2.2观察组

实施床旁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床旁健康宣教:产妇入院早期护理人员就向产妇介绍产科环境,并就分娩相关常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得产妇对分娩情况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分娩后向产妇及家属介绍产妇保健知识,告知产后康复相关科普知识,并鼓励产妇之间互相讨论和提出问题,及时予以解答。②床旁沐浴: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床旁沐浴,通过实际操作,向产妇及家属示范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使产妇及其家属充分掌握新生儿沐浴要领,并鼓励产妇及家属亲自为新生儿沐浴。③床旁抚触: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新生儿沐浴前后,当新生儿处于较为平静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新生儿抚触,不但详细告知抚触步骤和抚触的好处,同时积极鼓励产妇及家属参与到抚触操作中,保证其熟练掌握抚触技术。④床旁脐部护理: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每天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脐部护理的相关操作要点,使其充分掌握脐部护理方法。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对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生儿护理能力。其中,采用我科人员设计的初产妇产后自我保健调查问卷,了解初产妇对产妇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心理状态、产褥期卫生、异常症状、产后饮食以及产妇休息环境等问题,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70~80分为良、60~7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出院前1d,由两名护士考察产妇对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正确情况,记录操作正确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新生儿护理范文2

新生儿在生理、病理方面与婴幼儿有很大的区别,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特殊性,因此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和护理。

1体温护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不够完善,离开母体后,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过度保暖、持续哭闹等多种原因,都可引起新生儿发热。对一般情况良好而偶尔有1次体温升高者,常常并发病理状态,可检查原因对症处理,但对病理性发热的患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体温不升患儿,就加强保暖等。总之应综合分析,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环境温度对新生儿体温有直接影响。夏天新生儿室应注意通风和保持60%的湿度,冬天应保持室温在24℃~25℃。

2皮肤的护理

新生儿皮肤非常娇嫩,表层发育不健全,皮下脂肪较薄,保护能力差,易擦伤而招致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败血症。新生儿出生时的护理应在保温情况下进行,可用消毒软纱布蘸温开水将头皮、耳后、面部、颈部、腋下及其他皮肤皱褶处揩洗干净。每次换尿布后都应以温开水清洗臀部,并用清洁纱布或毛巾吸干,然后涂鞣酸软膏或消毒植物油,以防尿布疹或红臀;倘若已发生尿布疹,可用达可宁散剂治疗。

另外,应注意新生儿皮肤色泽的观察与保护,新生儿皮肤正常是红润有光泽的,如出现苍白、灰暗无光、青紫、黄疸等要引起重视,对各种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新生儿沐浴时,动作要轻,自上而下。脐带未脱落时要注意保护脐部,预防感染。

3精神及神经系统的护理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大脑皮层发育很不成熟,容易疲劳,因此新生儿要有充足的休息,才能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所以新生儿除了吃奶以外,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睡眠。新生儿如有饥饿、尿布潮湿、衣服不适、包被过紧、环境吵闹等均可影响新生儿睡眠而致哭闹,这种哭闹可以称为生理性哭闹,但过度兴奋、哭闹不安惊厥、抽搐、两眼凝视、嗜睡、抢奶等,这些可能是异常表现,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体会,生理性哭闹的声音响亮连贯,并有一定的节奏。

4对疑有病理反应的新生儿,随时观察病情,若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5随时注意新生儿安全,加强对母亲及陪护的安全教育。

6新生儿患病时,按以下常规处理。

6.1专室隔离,病室温度应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55%;保持空气新鲜。

6.2对体温低与体质量不足者,放入保暖箱保温。

6.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应戴帽子、口罩;检查、护理、治疗时,必须先用消毒水洗手,穿隔离衣后放可进行。

6.4入院头3 d,测体温4次/d,体温平稳后改为2次/d;置暖箱者,每4 h测体温1次。

6.5有计划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一般患儿应抱起喂乳,喂奶前换尿布,防止呛咳,喂毕抱起轻拍背部,使其侧卧。

6.6注意皮肤皱折部分、五官、腋部、臀部及会阴等部之清洁、干燥。

6.7脐带未脱落时,换药1 d/次,保持敷料干燥,防止污染。

6.8每3~4 h为患儿更换1次。

6.9经常巡视观察病情,若发现有气急、发绀、高热呕吐、面色苍白等,立即会同医师处理。

6.10每周测体质量2次。

新生儿护理范文3

1 新生儿护理的主要风险因素

1.1生理机能的特殊性

对于出生未满28d的新生儿来说,其生理机能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病情特殊且复杂。新生儿机体防御性不高,生理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力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疾病,其娇嫩的皮肤容易被擦伤和抓伤。加上新生儿无法支配语言和意识,不能表达身体所出现不适症状,难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显然增加了新生儿护理的风险。很多新生儿疾病具有发病快、急的特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造成病情的延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1]。

1.2护理差错

正是由于新生儿生理机能存在特殊性,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证护理质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能力的技术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新生儿护理工作较为复杂和繁琐,护理人员承担着新生儿健康的重要责任,但是工作压力较大,加上其自身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很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查对和交接的过程中出现疏忽,病房巡视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延误治疗时机。一部分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业务生疏,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不熟练,未能达到职业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护理风险。

1.3医院护理管理水平不高

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具有很高的风险,承担着新生儿健康安全的重大责任,这无形当中给护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对于其身心健康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儿护理质量。对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而言,需要根据护理的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安排。但是很多医院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护理管理水平不高,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既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同时也会对临床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安排和搭配和不合理,难以应对繁琐且复杂的护理工作,无法做到有条不紊。病房和硬件设施亟待更新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对于感染及非感染等不同类型疾病的患儿,未能有效的予以区别,反而同住一个病房,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容易引发新的疾病[2]。

2 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防范办法

2.1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规范进行护理病历的书写,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生儿护理知识,加强技能培训,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提升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能够从容、冷静的应对和处理突况,不受个人情绪干扰。从细节着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风险预测和防范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以有效诊疗,控制病情发展,进而确保新生儿护理的安全,保证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3]。

2.2建立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方案

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方案,保证新生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提升新生儿护理干预效果,加强对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监测,积极观察其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做好预防和应急预案。加强病房巡视,避免出现漏针、烫伤以及窒息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完善医院硬件设施,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降低安全风险。医疗设备需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预防新生儿皮肤发生擦伤、抓伤以及感染。不同类型疾病的患儿需要合理进行病区安排,建立早产儿、感染以及非感染病房,收治患有相应疾病的患儿,避免出现交叉感染,进行保护性隔离。

新生儿护理范文4

1.1材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做为研究对象,出生时孕周在37-40周之间,阿氏评分为7-10分,其中男婴为27例,女婴为23例。将入选的50例新生儿随机分对照组25例和试验组2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阿氏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新生儿接受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为:①一般护理:主要包括对新生儿实施的大小便观察、脐带护理、科学合理喂养、舒适护理、病情观察与监测、正确执行医嘱、并发症防治等护理内容。②亲子关怀护理:在母亲与新生儿之间,出生时的早期接触以及之后的亲密接触对于母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亲子接触可以帮助母亲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并有利于新生儿安全感的建立。为母亲和新生儿提供亲密接触的条件,让母亲亲吻、触摸、拥抱以及面对面注视新生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母亲参与为患儿更换尿垫,实施母乳喂养,进行皮肤密切接触等有利于促进母婴关系的活动。③健康指导干预。教会母亲正确的喂养、接触、照顾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帮助母亲提高对新生儿的照护能力。

1.3评价标准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百分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评分大于70分为满意,以评价为满意的新生儿家属人数占总新生儿家属人数的比例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所得的各项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干预后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新生儿干预后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干预后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

3讨论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于实现护患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引入新生儿护理实践工作中,在对新生儿实施大小便观察、脐带护理、科学合理喂养、舒适护理、病情观察与监测、正确执行医嘱、并发症防治等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亲子关怀护理和对家属的健康指导干预,提高了母亲对新生儿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增加了母亲与新生儿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母亲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增进了母婴感情,达到了对新生儿护理服务的个性化、整体化及人性化的优质护理目标。将对新生儿的关爱护理和安全护理理念贯穿于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提供全程化的优质护理服务,降低了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新生儿护理的整体质量。

4总结

新生儿护理范文5

关键词:母婴同室;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23-01

随着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已从过去长期实行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体护理转变为有家属和产妇直接参与的开放式护理。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感情特别投入,新生儿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此外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因地域、文化限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缺乏,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这给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2~2013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针对其护理难点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35 例产妇 其中初产妇577 例 经产妇58 例; 剖宫产441 例 经阴道分娩194 例。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胎龄37~42周,体重2500~5000g,住院3~7天。

2护理难点

2.1哺乳知识缺乏:(1)本组275例产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产后2~3天才开始有乳汁分泌,新生儿吸吮是"空吸",不能主动进行早吸吮,亦不能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造成吸吮次数少(

2.2对薪生儿生理表现知识缺乏: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女婴阴道分泌物、假月经、"马牙"或"板牙"等生理知识缺乏,易紧张焦虑。本组80例因上述原因导致焦虑。

2.3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缺乏:本组197例受传统观念影响出现以下情况:(1)认为室内不宜通风,对新生儿包裹太厚,保暖过度,导致体温过热。(2)注重新生儿睡头型(后脑勺扁平),常取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3)留恋传统"蜡烛包",用布带捆扎新生儿四肢。(4)为新生儿"清胎热",盲目使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5)对新生儿脐带的暴露法护理不够理解。(6)不熟悉新生儿触摸意义及方法。

3护理对策

针对以上护理难点,我院将健康教育与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以母乳喂养为重点,结合新生儿的特点,采取以下对策。

3.1对产妇进行授乳知识教育:(1)应早开奶,早吸吮。讲述初乳的重要性,及母乳哺乳的优点。告知初乳中所含各种的营养物质是初来人世的婴儿需要的最佳食物。对新生儿的呼吸道及皮肤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母亲给婴儿带来更多的母爱和关心,有利于刺激母亲早下奶,母婴同室有利于乳汁分泌,保证足够的乳量。(2)保持正确哺乳姿势和方法。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哺乳,采用母亲感到舒适的原坐着或躺着,母亲能感觉到婴儿吸吮动作缓慢而有力,婴儿显得轻松、愉快。母亲也不感觉痛,如果嘴及下颌部能紧贴。可看到较多的乳晕,吸吮动作小而快,婴儿出现烦躁甚至拒绝吃奶,则说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婴同室进行哺乳有利于产妇了掌握新生儿的饮食规律,产妇按需哺乳,可提高母乳成功喂养的概率,满足婴儿营养需要。如出现肿胀,乳汁分泌不畅可以热敷,进行按摩,让新生儿吸吮用手辅助乳汁排出,反复进行,直至乳汁通畅。

3.2及时讲明新生儿生理性表现:新生儿的生理表现也是产妇及家属关心的问题,应多为他们讲解这方面的知识。(1)生后1-3天,由于新生儿摄入少,排出水分相对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不超过6%-9%。3天后体重开始回升。如体重下降10%,要注意加强喂养。(2)生后2-3天,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出现生理性黄疸,5-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不需特殊处理。(3)生后3-5天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现乳腺肿胀,如蚕豆至鸽蛋大小,多于2-3周消退,男女婴均可出现。嘱产妇勿用手挤压,以防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分泌物或少量出血,1-3天自止。(4)少数新生儿在上颚中线或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米粒大小隆起颗粒,生后数周或数月消退。通过及时认真的讲解,80例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并解除了紧张焦虑心理。

3.3传授新的育婴知识摇及时向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使其接受新知识。传统的育儿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对护理知识缺乏和受传统观念影响,易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种病理状况。最常见的就是新生儿呛奶,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特点已发生溢乳,教育产妇采取合适的姿势和方法,减少溢乳造成的误吸或窒息。告知其哺乳后,将新生儿竖起,并拍后背2~3min,或哺乳后新生儿采取侧卧位;其次是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门窗紧闭,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新生儿的出生探视陪伴者众多,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带入,新生儿的防御机制未成熟,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要告知家属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保证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室内保持在22~24℃,55%~60%。对于新生儿的襁褓,应根据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不易包的太厚,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新生儿出生24h后应暴露其脐带,对产妇及家属讲明,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脐带的护理方法。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脐轮和脐线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也能预防感染。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讲明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的区别,减少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情绪。如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间歇期面色如常,属生理性,可能是不良刺激导致的新生儿不适,产妇无过度紧张。

4讨论

积极提倡教育母婴同室喂养,认真指导其正确的喂养方法,减少误区,有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少了新生儿在育儿室的危险,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同时为新生儿的护理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3]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的交流原则和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874.[4]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应.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3-56.

[5]Egli GE,Egli NS,Newton M.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reast feedings on milk production [J].Pediatrics,1961,27:314-317.

[6]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 例产妇需求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 封三

新生儿护理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0-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极低体重儿为干预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极低体重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男婴31例(占53.45%),女婴27例(占46.55%),平均孕周(32.1±1.8)周,体重(1 237±182.7)g,Apgar 评分1 min (8.5±1.9) 分,5 min (9.4±1.1) 分,其中阴道分娩30例(占51.72%),剖宫产28 例(占48.28%)。对照组:男婴28例(占54.9%),女婴23例(占45.1%),平均孕周(32.2±1.7)周,体重(1 225±178.2)g,Apgar 评分1 min (8.6±1.7)分,5 min (9.5 ±1.2)分,阴道分娩26例(占50.98%),剖宫产25例(占49.02%)。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孕周、体重、评分、分娩方式及发生早产的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在出生后采取常规的保暖措施,即环境温度按产房要求达到22~24 ℃,出生后立即置辐射床,设辐射床温度34 ℃,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处理完毕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儿室。

1.2.2 干预组

1.2.2.1 分娩前的准备:提高产房的温度至26~28 ℃,由于极低体重儿出生时暴露于室温状态下,室温应达到晨间护理时早产儿室的温度[3]。目前医院的供暖系统基本为中央空调,环境温度较难控制。为此,我院产房内另独立安装了分体式的空调,有利于控制产房内的温度。提高辐射床温度设置在36.8~37 ℃[4]。早产儿所使用的物品均提早置于辐射床上预热,包括婴儿被、婴儿帽、无菌布料、复苏器械等,避免接触使用尚未预热的物品而带走其身上的热量。

1.2.2.2 减少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对于体重较低的早产儿,一位助产士协助娩出胎儿后,另一位助产士给予配合,立即使用已预热的无菌巾包裹早产儿的身体,并立即断脐,将早产儿转置辐射床上,减少产床上的暴露时间。研究表明在22~24 ℃室温条件下,刚娩出的新生儿深部体温平均下降0.1 ℃/min ,体表温度下降可达0.3 ℃/min。出生后0.5 h深部体温平均下降2~3 ℃,皮肤温度下降4~6 ℃。因此,尽可能缩短新生儿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及时转移至辐射床上,避免体温下降过快。

1.2.2.3 出生后的保暖处理:国外有学者认为,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放置在塑料袋中有利于保护其体温。我院采取塑料保鲜膜包裹法,即从脚趾裹到肩胛,露出头部,并戴上已预热的婴儿帽,减少体表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

1.2.2.4 转运时的保暖:尽可能使用转运暖箱,提早半小时开启,调节箱温至35 ℃,将预热的治疗巾适当遮盖新生儿置入暖箱中。如果转运时使用暖箱有困难,就用预热的婴儿被尽可能将其包裹严密,避免透风,尽快将早产儿转往新生儿科。

1.2.2.5 对产房内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早产儿出生时的保暖意识:首先让其了解环境温度对早产儿体温产生的影响以及低体温对早产儿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产房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暖对早产儿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暖措施。其次,对每个环节的保暖措施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其操作,使其能够按照科室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1.3 评价指标 所有极低体重儿转入新生儿科常规测量肛温,体温低于36 ℃为低体温。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 结果 两组患儿入科时的体温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 讨论

2.1 极低体重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皮肤薄,体表面积大,导致产热少,散热快,尽管使用传统的保暖措施来减少热量的丢失,仍容易发生低体温。王丽岩等[5]对673例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常规的保暖措施采用腋温测定法发现: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体温均

2.2 有研究认为,极低体重儿低体温基本发生在产房和转运途中[1-2],我院新生儿科调查后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同。因此,在产房内及转运途中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维持极低体重儿的适中温度很重要。由于新生儿出生前生长在一个封闭且接近母体深部温度的湿性环境中,出生后的外界环境相对而言是一个干燥寒冷的环境,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低体温,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由于生理方面先天发育不足,更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最好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