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文学常识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1

回到根本,学生的要务是读书,读好书。针对以上问题,教学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针对当前职高的生源特点与职高教育教学形势,就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职高语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彻底改革。唯此才不至于让职高语文教学陷入死胡同,学生也能学点儿有用的知识,积累一些语文修养。根据笔者的经验,对职高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第一,灵活选取职高教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课程资源。因人选材,这是职高语文教学适应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倘若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心理,一味跟着普高的路子走或者是循着家长盲目圈定的方向走,职高语文教学就将永远难以走出死胡同。为孩子前途与社会发展计,在职高语文教材一贯如一的定位与选择上,家长要开明理解,学校须举措得力,社会应鼎力支持,教育教学不可理想化,要从现实出发。

第二,职高语文教学内容应重新选择与核定。这与语文教材的选择有交叉也有区别。职高语文课堂上,应增加写字的课程,使学生练出一手好字。在标点使用这块,很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与提高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标点的习惯与能力。拼音、字形、词义、词语(含短语)的运用及造句教学应有所偏重,增加学习时间,拉长学习跨度,必要时可贯穿职高三年。在阅读欣赏、诗歌、作文训练这些板块,应选择与职高生语文水平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多教于他们有实际作用的内容,像收条、单据、通报、广告、总结、计划等这类文体应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特征与写作技巧。在此之外,还应加一些课外阅读与口语训练的教学内容。总之,在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选择与确定上,要一切以学生为本,全盘考虑,细处着手,始终把提高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摆在第一位。

第三,教学方法彻底革新,以改变职高学生贫乏的知识现状与懒散的学习习惯。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核定相对应,方法改变也势在必行。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有事可做,一节课,哪怕某个学生学会写一个生字,或学会用一个生词,或学会造一个好句子,或能当众举手发一次言,这节课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一节有收获的课了。表扬的标准可以细化、低化、量化,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赞赏,“老师一身轻学生忙不停”这样美好和谐的语文教学局面就会出现。

课堂上,得体的教态、自然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对课堂气氛的有效的营造与调控,对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准确把握与科学推进,都是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有的素养,这些有待一点一滴地历练养成。想方设法营造一节节轻松、平等、愉快、充实的真实课堂就是最好的方法,才可达哲人常言“教是为了不教”之高度。总之,勤师出好法,好法出好徒。

第四,职高语文教学还应与专业课、课外活动和实训协调配合。职高的教学核心在专业课与实训教学,语文及其他文化课教学只是它们必要的补充与陪衬。尤其语文教学应担起服务于专业课与实训教学的重任,为其提供必要的语言知识与写作能力支持。实训教学重在通过实践的操作行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他人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和积累操作的经验。这些认知与经验必须及时地借助于语言文字形成文字材料保存下来,变为新的知识,为新的生产实践提供技术经验支持,指导与修正今后具体的实践操作。实训过程细节的记录,经验的留存与传承,语文对其功不可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要考虑到职高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的时间不能像普高那样丰盈,要让出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给课外活动与实训教学。学生才有更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与从事实训教学,从而在充足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若为参加对口高考,文化课教学时间可适当延长。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数学;高职数学改革;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一、“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开设背景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高职数学课程的课时普遍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个专业通常开设一学期、60课时左右的高等数学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传授数学知识,又让学生感受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对其所学专业的基础价值,是数学教师较难实现的问题.

同时,我们的教师课堂上多以讲授数学知识为主,对于数学的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一些内容很少涉及.作为学生,虽然学习了多年的数学,却缺乏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数学素养偏低,很多人不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不理解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实际上,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那些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大多用不上,而那些欠缺的数学素养反而是数学让人终生受益的精华.这样看来,我们的高职数学教学并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作用,我们对高职数学的教学理念就不能只停留于知识层面,不能把高职数学教育仅作为知识教育而取代整个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显得必要且意义重大.近些年,数学文化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许多中小学和高校都开展了数学文化教学,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开设的数学文化选修课,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对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挥着广泛的积极示范作用.而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开设了“数学文化赏析”课程.

二、“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实践

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数学文化赏析”课定位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对选课的学生没有专业和年级限制.课程共30课时,2个学分.

1.教学目标

“数学文化赏析”课程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和数学历史,传授数学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品味数学、欣赏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该课程不过多地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比较讲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比较讲究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2.授课内容

根据对相关内容的研究,我们把“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

模块1:数学与数学文化.什么是数学与数学文化,数学发展简史与国际数学家大会,约4课时.

模块2: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算筹与筹算、九章算术、贾宪三角与增乘开方法、“物不知其数”与中国剩余定理,约4课时.

模块3:初等数学中的数学文化.从高次代数方程的根式解到群论、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连分数与历法、幻方,约4课时.

模块4:变量数学中的数学文化.有限与无限、微积分的创立与发展,约4课时.

模块5:数学猜想、数学问题中的数学文化.哥德巴赫猜想、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数定理、四色问题,约5~6课时.

模块6:现代数学中的数学文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与拓扑学、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几何学、欧几里得几何与非欧几何,约5~6课时.

另有多余课时作机动处理,由教师自行安排,可以放映数学电影或进行数学交流等.

3.课程实施的几点注意事项

(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教育.数学作为职业院校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价值并未被充分重视,不少学生对数学抱有成见,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而数学可有可无.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重要价值,力求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如:体育中的数学,以淘汰赛的场次计算为例;医学中的数学,介绍CT扫描与拉东变换;经济学中的数学,讲一元钱原则以及纳什的均衡理论;开心辞典中的数学,找数列的规律,不完全归纳的缺陷;社会学中的数学,婚姻指数与婚姻方程式;条形码及国际书号中的数学,等等.

(2)注重数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授.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应区别于一般数学课,尽管该课程也传授数学知识,但不能以知识为中心,而应更注重数学的思想和精神.课程在介绍数学知识时,不仅希望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结论,也希望学生能够体会这些结论如何被发现、被承认、被应用,又如何由此建立起科学的法则与原理.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在数学的某些“点”上作较为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掌握“思想、精神”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以便在终生学习中,在需要的时候,把这些“点”联结成“线”或“面”.例如,教师可以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载体,讲解“数学抽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要求“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大数学家欧拉提炼出问题的本质,把岛和岸抽象成点,把桥抽象成线,把“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的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不但解决了原来的问题,而且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

(3)重视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想素养的培养.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质疑、批判与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献身精神,求真、务实与合作的精神,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数学研究中理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全面系统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都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中我们预留了1~2次课,为学生放映有影响力的数学电影,如《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不仅使学生看到数学的严谨丰富,也看到了活生生的数学家的精神,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4)注意课程讲授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既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有思想性和应用性.例如在讲“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这一课题时,教师以兔子问题和斐波那契数列作引入,就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列举“黄金比”的美和“黄金分割点”在多方面的应用,以及华罗庚先生创造和推广的“优选法”,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和思想性.

(5)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参与度.如让学生在课后查阅文献、阅读资料,并在课上展示研究的成果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探索的能力,又可为教师进行学习评价提供参考.

4.考核方式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该课程的评价应积极主动、简单可行,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因此,我们更多地将评价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中.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上课秩序考核外,我们要求每名学生就一个数学课题作研究,完成PPT一份,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数学课题可以是六个模块中即将要讲的课题,也可以超出此范围.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两人一组完成数学小报一份,主题和内容自拟.教师主要结合两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进一步地思考

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数学文化赏析”课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数学原来的狭隘看法有了极大的改观,学生们都认同数学的重要性,也认同“数学文化赏析”课存在的价值,可见该课程的实施已有一定的成效.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该课程的开设和推广仍存在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切合学生实际.本次拟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六个模块共18个课题,但实际并未都完成教学.除了学生课堂交流占用时间外,由于部分教学内容较难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内容选择和进度安排的合理性.

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数学修养.尽管“数学文化赏析”是一门公选课,但该课程的备课并不轻松.“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得具备深厚的数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游刃有余,更清晰生动地传授知识,深刻全面地展示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开课前首先需将自己“全面武装”.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3

在完成了必修教材的课文教学任务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探究题:谈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下设四个专题: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妇女在传统婚姻中的地位、中国古代妇女不同命运的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每组选一个专题,给十天时间准备。学生领到专题后异常兴奋,立即开始讨论,并进行组内人员分工。我又适时地给予指导,建议他们从不同渠道收集资料,再由组长汇集后讨论整理。

到了汇报成果的那一天,同学们情绪高涨,发言踊跃。选中“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专题的同学,从中国古代婚姻的社会内涵(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婚姻除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之外,还担负着一定的政治与经济使命,所以中国的婚姻往往是强强联姻连横,弱弱联盟合纵,所谓的门当户对尽在其中)、结婚的基础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结婚年龄;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以示孝道)、缔结婚姻的程序(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无子,一也;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古代婚姻的类型(选婚、罚婚、赠赐婚、聘娶婚、转房婚、交换婚、入赘婚、童养媳、典妻婚、鬼婚)等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惊叹与掌声。

选中“中国古代妇女在传统婚姻中的地位”专题的同学,从法律上地位不平等、婚姻的形式上体现着妇女地位的低下、离婚的权利不平等、在家庭中的地位极其卑下、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缠足之苦有口难言、贞节牌坊的树立把妇女推上了绝路等七个方面,结合具体朝代说明中国古代妇女滴血的生活,令人震惊。

选中“中国古代妇女不同命运的典型事例”的同学,结合历史与文学作品,介绍了王昭君寂寞汉宫无奈远嫁、貂蝉功成后却被诬为“祸水”遭杀戮、杨贵妃马嵬殒命、杜十娘遭弃后怒沉百宝箱、朱淑真郁郁而死、林黛玉婚姻难成等女性事例,生动具体,加上同学们适当的议论,自己的评价,增添了课堂活跃的氛围,听者掌声不断。

选中“中国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专题的同学,从经济上不能独立、政治上没有地位、礼教上奴化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这种命运的途径,即必须保证妇女独立的经济地位,必须赋予妇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必须有效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他们的发言受到同学们的高度赞扬,赢得阵阵掌声。

活动临近结束时,我做了总结,肯定了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做出的努力和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同时指出我们尤其是女性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美好与幸福,现在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尽一份力。

这次梳理探究活动圆满地结束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思这次梳理探究活动,我觉得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重视梳理探究活动。“梳理探究”是着眼于新时代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它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这些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是对学生长远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这些梳理探究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把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第二,提前布置活动内容,明确梳理探究专题。梳理探究课活动必须有较为充分的准备时间,即学生学习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外。因此,教师要提前把梳理探究内容布置下去,使得学生课后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有目的性地准备梳理探究内容。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后的指导工作,协调好同学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第三,重视梳理探究成果的汇报,给学生展示梳理探究成果的机会,提供展示他们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教师不能仅把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就放任不管了,还要规定一个汇报的时间,让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便于交流研究的心得与活动体会。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当然,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交流,可以是书面交流,也可以是板报期刊展示等。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4

以下是对安徽、北京、重庆、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天津、浙江15个省市,2009——2013五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试题中关于戏剧考查比例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五年来,高考试题涉及到戏剧知识的省市很少,而且只有江苏省每年都会对戏剧进行考核,安徽、福建、湖南、江西、辽宁、上海、四川、浙江五年来对戏剧的考核为0;从考核方式来看,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核居多,比如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每年都在附加题第二大题的名著阅读题里,以选择题选项的形式考核学生对戏剧文学常识的把握;从考核内容来看,以选入教材的《雷雨》、《哈姆雷特》、《窦娥冤》等为重点考核对象,考查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故事情节、戏剧艺术等的记忆能力;从考核比例来看,选择题一般只有三分,占整个试题的2%,有些省份会以写作、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这个分值会占到4%——6%。总之,从分析中可以发现,每年各省市高考试题对戏剧这一文体的考核力度很弱。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间,由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向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转变,但是面对中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大的现状,素质教育还只是一个方向,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得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当前好多教师的教学还是以考试为标准,考试考什么,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就是什么。就拿高考语文试卷来说,占大分值的阅读理解题主要是关于小说、散文、诗歌方面的,而作为四大文体之一的戏剧却几乎没有涉及,这也就造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教师认为戏剧文学作品在高考题中出现的几率很小,于是将戏剧教学的课时匀给了其他文体的教学,学生受老师的影响,在课外阅读中也很少关注戏剧文学作品。在一份关于戏剧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戏剧文学作品的名字”时,写出0个的占53%,写出1-2个的占45%,写出3-4个的占2%,写出5个以上的为0,可见学生对戏剧的陌生。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师生无形中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高考试题联系在一起,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将高考作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师生去关注戏剧文学作品。

高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高考语文试卷也不仅仅是呈现语文考查的基本内容,它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它发挥着社会对学生语文素质要求的重要导向作用。因此,高考语文试卷不能简单地以评价、选拔为目标,更应体现其导向作用。

戏剧作为语文四大文体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高考语文试卷应增强对戏剧文学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师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

首先,增加对戏剧文学的考查比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戏剧文学所占的考查比例多为2%,也即150分试卷,只有3分是作为戏剧考核的,这就很容易给师生造成这样的心理:戏剧文学不是高考的重点,不需要深入学习也可以得分。小说、散文、诗歌这三种文体会以阅读理解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所占分值比较大,所以师生会深入学习这类文学作品,那么高考工作者可以尝试将戏剧的精彩片段作为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运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增加考核比例,进而刺激师生去学习戏剧文学作品。

其次,考查内容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表中所呈现的对戏剧文学的考核多以教材中学过的戏剧文学常识为主,而课外的一些优秀戏剧文学作品却很少涉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后进生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时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量。”面对师生忽略戏剧文学作品的现状,高考这一催化剂,就应在考核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慢慢地增加对课外一些优秀戏剧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等的考核,从而刺激师生去教与学课外的一些戏剧文学作品。

以高考作为一种催化剂,刺激师生关注戏剧文学作品,提高他们教、学戏剧文学的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考的需要促使师生有了教、学戏剧文学的动机。“美国的奥苏贝尔认为,尽管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但几乎所有的学习动机都是同学生的学业成就相关联的,因此成就动机应该是学习动机的核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教学动机也是以学生的成就动机为基础的。面对高考试题中对戏剧的考查,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加强对戏剧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为了教学成绩,也会提高对戏剧文学作品的关注程度。

当然,高考不会永远作为一种催化剂,去促使师生教、学戏剧文学作品,随着对戏剧文学的了解,学生会逐渐感受到戏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于是会慢慢地、自觉地喜欢上戏剧文学作品,将戏剧文学作为自我提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奥苏贝尔将成就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以高考来刺激学生学习属于认知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即获取知识解决学业问题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而学生逐渐因为喜欢戏剧文学而去学习则属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赢得一定的地位和自尊心。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并让学生获得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会开始重视戏剧作品的教学。

总之,戏剧作为语文四大文体之一,走进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不仅仅是一种催化剂,增强师生教、学戏剧文学作品的动机,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激励着师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吸收古今中外戏剧文化的营养,继而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里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5

一、古今异义意识

阅读文言文要有“符号意识”,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认知符号――词,要一字一字地去认知。具体来说,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一定要有古今异义意识。有很多实词的词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已发生了变化,但学生却容易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理解古代实词。例如,“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的“再”,学生很容易理解为“再次”,其实在文言文中“再”是“两次”。又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这里的“恨”学生按现代汉语容易理解为“仇恨”,但是在文言文中,“恨”字词义比现代汉语要弱化,是“遗憾”和“不满意”的意思。

如果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有了这种古今异义的意识,那么在完成高考文言实词的理解题时会很有帮助。出题者常设四个选项,其中一个选项往往就是直接按学生的现代汉语思维习惯设计的。如2012年山东卷的文言实词考查,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选项,其中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把“躬”理解为“弯腰”,其实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躬腰”来理解文言实词,是错的,应为“亲自”,联系《陈情表》“躬亲抚养”,这个意项的错误就不难判断了。2012年广东卷的文言实词考查,同样要求找出一个错误选项,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这四个选项中的“擢”字是古代官职升迁常用词,教材有“过蒙拔擢”,容易判断;“卒”字“最终”意在文言文中比较普遍,教材中有“卒与尸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例子;“豁”字学生会有陌生感,但结合上下文可以判断;“举”字在文言中虽有“推举”之意,但在这里却是命题者按学生现代汉语思维习惯特意设置的陷阱,应为“兴修”、“治理”之意。

当然,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词不离篇,字不离句”,结合上下文是基本原则,但考试中多点方法和技巧也更容易获得高分。

二、迁移意识

不管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还是文言句子的翻译,高考所设计的题目大都是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范围内所能解决的,有很多内容学生在理解时有“似曾相识”之感,平时的阅读中注重积累、有较好的“迁移意识”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时常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愉悦感。

如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对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的“见”字常常理解不透,教师正好引导学生了解“见”的用法,让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迁移,联系《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和“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见”字的用法之一――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以译为“我”、“自己”,就更清楚了。学习《归去来兮辞》中的“感吾生之行休”,学生对“行”字的理解也有困难,联系成语“行将就木”,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行”就是“将要”的意思了。这样的迁移,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强化,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迁移能力形成的关键是积累,这种积累要从学过的文言文,从成语的运用中生成。学生有了这种意识,逐渐形成迁移能力后,在完成高考文言实词理解题时,自然会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2012年江西卷文言实词理解选项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学生稍有迁移能力就可以联系到《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012年山东卷文言实词理解题选项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学生可以很容易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再结合上下文意就很容易判断这里的“固”是“坚决”之意了。这种迁移能力的形成当非一日之功,对于教材,对于名篇越熟悉越好,平时多积累重点实词,多梳理句式知识,在此基础上向课外延伸,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积累意识

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用的文章必然涉及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地理政区等,掌握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逍遥游》,文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若学生了解“晦朔”是古代阴历表示月末、月初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学习《陈情表》,文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拜”、“除”是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学生若对此熟悉,翻译起来就轻松了。平时学习可以运用分类法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总结,如按古代地理知识、古代官职名称、古代教育考试、古代衣食什物、古代称谓谦敬等来归类,强化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意识。

2012年浙江卷中,“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仆有罪之人”中的“顿首”、“足下”、“辱”、“仆”都和古代表示谦敬的称谓有关。同样,2012年天津卷中,“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录其梗概以永其人”,“虽子之仇,无异词也”的“不禄”是死的委婉说法,“仆”、“子”也是古代表示谦敬的词语。高考文言文有很多是人物传记,涉及人物官职变迁的内容更多,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郭浩传记,2012年江西卷彻里传记,2012年山东卷阴兴传记等,若学生对古代官职及变迁的文化常识熟悉,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高考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 ; 高考语文 ;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9-01

语文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在每年的高考中是作为开考的标志性科目存在着,其考试的内容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由此可见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复习主要是老师们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所涉略的各类考点分门别类的整理、疏通。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夯实其语文基础。最后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高考语文复习质量,就应当根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考纲的变化,理解新的高考精神,从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好各个考点的复习。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推陈出新,并注重回归课本,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直以来,在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练习。对考点反复练习,总结经验,将学生训练成为解题得分的高手,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身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生们渐渐失去那股子对语文的热情和灵性,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有的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抵触,失去了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这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宗旨完全一致。因而,在面对高考语文复习的实际情况时,老师应该将“练”和“读”结合起来一起实施。在“练”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希望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诵读、吟咏,培养学生语感,情感共鸣。还要多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比如说《读者》、《青年博览》、《视野》、《美文》、《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其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言辞优美,阅读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发散思维,积累作文素材。[2,3]

针对高考语文复习,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蓝本,回归课本去复习。

“回归课本”除了需要提升对课本本身所包含的字音、字形 、字义和名家名篇之类的能力层次低的识记性内容的巩固外,还应该包括理解、分析 、 鉴赏、 表达应用、探究等较高能力的提升,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利用课本中所学习的解析古诗词的方法去鉴赏、分析课外的诗歌;运用古文学习中所积累的古文知识点去翻译和理解课外的古文阅读;将自己在课本中积累的字词句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另外,语文复习时还要将课后的课外阅读也一并纳入,因为在名家名句填空的选考题部分可能会涉及这一部分知识的考察。

二、夯实基础,明确重点

众所周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科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考纲安排,字音、字义、字形、病句、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仍是高考语文考察的几个方面。在复习时,老师要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衔接,面面俱到,各个击破,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善于积累和灵活运用,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尽最大努力去夯实基础,力争在考试时不心虚、不焦虑。

高考语文的复习还要注重明确重点,任何一个科目都有自己的重难点,语文也不例外,区分出重难点,有利于复习计划的安排,调整复习时间。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可看出,其阅读和作文所占分值的比例是绝对的,同时也是最能区分出考生语文能力的部分,尤其是作文,其语文功底一看便知。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必须重视这两部分的复习。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方面,可以加大阅读量,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训练,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或规律,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上。比如可以从整体上先了解整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和作者背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后,再结合训练时碰到此类文章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方法来具体分析。也可以根据试卷的侧重点来实际考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进行下一步分析。古文阅读方面,主要还是多读多记,回归课本。因为古文阅读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和翻译的考查,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其解决办法基本类似,只要古文基础扎实,应对高考不是困难。[4]

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由于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自选文体,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较为擅长的文体多多练习。如擅长想象的同学,可以尝试小说体裁;擅长实事求是的,可以尝试议论文、杂文等体裁;文学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尝试散文等体裁。

三、系统复习,综合运用

每年的高考,是出题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一场就较量。尤其是语文考试,纵观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说现代文阅读的可考范围有多广,就说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些经典之作,可用来考试的地方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不若理科考试那么固定,所以,对于语文的复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能暗藏侥幸。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点和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之,高考语文的复习要顾虑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帮助考生在考试中从容淡定的应考。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巩固,要注意的是回归课本,创新固本;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灵活运用,系统复习。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语文).

[2] 杨勤霞,抓根固本全面出击快乐学习[J].语数外学习,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