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归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恐归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恐归族范文1

恐归族范文2

关键词:河50;丛式井组;防碰

1 引言

原《河50丛式井组》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七.五”攻关项目,1987年12月至1989年4月共打45口井。经过20多年的开采,进入高含水期,整个区块产量已不到80吨。为了提高该区块的产量和采收率,搞好二次开发,该区块相继布署了34口井。是油田2009年增油上产的重点区块之一。

该区老井45口比较密集,由于当时仪器精度低,老井眼数据准确性偏低,给防碰带来难度。此区块于1989年投入开发。目前由于多口井套管破损、管外窜槽,导致油水井沙三段不能正常开采。随着地质专家对该区块地层的不断认识,为完善井网,恢复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在该区块部署7个平台,油水井34口,新老井总计 79口井。新老井网相当密集,防碰难度高。

2 井身轨迹控制与防碰技术

河50所有井的靶区半径都设计在15m之内,而且有20口井设计为双靶,这就对井身轨迹控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不能够采取大范围的绕障措施,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防碰施工。

“尽量避免相碰,不能损坏临井套管”,这是河50项目参战各方在充分考虑诸多客观不利因素后达成的共识。针对河50的防碰难题,我们特别制订了以下防碰措施:

2.1 防碰扫描

每口井接到设计后,在开钻前利用landmark软件的防碰扫描功能,把整个河50区块所有老井新井进行全盘扫描,做到一览无余,输出报告并画出扫描图,做出防碰预案,给现场监督汇报后进行技术交底,重点提示防碰危险井段。

2.2 直井段施工

直井段全部使用塔式钻具组合配合牙轮钻头钻进,其目的即使发生两井相碰,也不容易碰穿邻井的套管。直井段每钻进200~300m利用漂浮测斜仪测斜,井斜偏大时采取吊打措施。井队加强震动筛处的坐岗,观察返出岩屑;司钻操作时,遇到憋、跳钻等情况立即停钻观察,确定原因后恢复钻进。由于该区块布置的调整井为丛式井,井距为3米左右,井眼防碰成为这类井的首要任务。针对这类井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同台井都使用相同的钻具结构。

(2)同台井直井段都采用同一班组人员施工操作。

(3)同台井都使用相同的钻井参数进行施工。

(4)同台井都使用相同的钻头和喷嘴组合。

(5)加密测斜,起钻前测多点,修正井眼轨迹。

2.3 斜井段防碰

(1)调研邻井钻井资料,作出井眼轨迹图和井眼轨迹防碰图。

(2)对一些老井在做井眼轨迹防碰图时预留充分的余量。

(3)当钻至与邻井轨迹相距50米时,使用牙轮钻头钻进,密切注意钻具蹩跳钻情况,发现异常果断停钻分析。

2.4 减小仪器误差

同井的直井段测YSS多点,造斜段以后使用MWD仪器测量,两种仪器在同一个平台尽量使用同一根探管,最大限度的减小仪器误差。

2.5 加强测量对比

如果防碰扫描的结果与邻井距离小于5m,很可能出现磁干扰。解决办法就是定向时在同一个井深测量三组以上的数据,若数据相同,则进行定向钻进,若数据有差异,考虑租用陀螺测量仪定向施工。

2.6定向钻进过程中的 “四个停钻”

(1)定向工程师和测量工程师密切关注测量磁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反扭角的变化情况,若有异常立即停钻,分析原因,找到原因后在继续钻进。

(2)钻台司钻及相关人员密切关注钻进参数的变化情况,若有泵压、扭矩、机械钻速、憋跳钻等情况发生异常,立即停钻,分析原因,找到原因后再恢复钻进。

(3)震动筛处,钻井队的坐岗职工随时观察泥浆返出情况,若有老浆、老井水泥、铁屑等返出,立即停钻,查找分析原因后继续施工。

(4)随时观察最近距离的临井井口情况,若邻井出现异常,立即停钻分析原因,查清原因后恢复钻进。

2.7 防碰技术措施

(1)根据实钻数据,随时预测待钻井眼与临井的距离,输出防碰扫描报告,做出防碰扫描图,及时调整井身轨迹或采取其他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井眼相碰。

(2)如果待钻井眼与防碰井眼距离比较近,用牙轮钻头带常规旋转钻具钻进,钻进过程中适当减小钻压,严密监视钻进参数变化和返出岩屑情况。钻过复杂防碰井段后,恢复正常钻进。

(3)防碰井段的待钻井眼,设计方位在东西方向(即90°和270°方向)附近要特别注意,在这个方向受地磁参数干扰,测量仪器读数偏差较大,必须加大测量密度,保证测量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3 达到的技术指标

该区块自2008年10月12日上第一台钻机以来,先后有5支钻井队参与会战,到5月16日已全部完成。共计开钻34口,完井34口井,进尺88792米,平均井深2611.5m,平均钻井周期11天3小时,平均建井周期16天16小时。

所交34口井,井身质量全部合格,设计靶半径小于15m,实际施工中,22口井靶半径小于10m,最小靶半径1.37m。

4 认识和建议

1、在地面条件受限、防碰难度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河50区块的开发,为油田的增油上产做出了贡献。

2、完成的34口井,未发生钻井事故,累计节约钻井周期67天,节约钻井成本128万元,节约占地80多亩。

3、在中心城区施工,做到了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

4、该区块的成功开发,为类似区块的开发提供了借鉴经验,推广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恐归族范文3

【关键词】青东5;人工岛;丛式井组;防碰;轨迹控制

青东5人工岛密集丛式井组是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项目,位于东营市莱州湾西部极浅海海域,平均水深约3.6m,由一条8.48公里的进海路和一座150×90平方米的海油陆采平台组成。设计钻井61口,规划新建产能23.2万吨。由四部钻机同时在岛上进行钻井施工任务,实施批量化钻井施工模式,地面钻井设备多、井口间距小,地下井眼轨迹交错,4口井眼轨迹同时延伸,防碰任务艰巨,探索形成多钻机联合施工情况下的密集丛式井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成为该井组能否安全高效完成的重要技术保障。

1、青东5井组概况

1.1地质情况

青东5井组构造位置位于济阳坳陷青东凹陷西斜坡青东5断块,储层压力系数1.00左右,为正常压力系统。青东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东临潍北凸起,西北以青坨子凸起、垦东凸起与沾化凹陷相隔,西南与东营凹陷相望,两侧为郯庐断裂分支断裂所支持,凹陷内发育沙三、沙四两套重要烃源岩,主要目的层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滩坝等沉积砂体。钻遇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平原组(340m),上第三系明化镇组(810m)、馆陶组(1115m),下第三系沙三段(1450m)、沙四段(

1.2井场部署情况

青东5人工岛长150m,宽90m,61口井分为双排四部钻机钻进,1号钻机和2号钻机一排,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整拖,3号钻机和4号钻机一排,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整拖。排距50m,井距2m,1号钻机14口井,2号钻机15口井,3号钻机17口井,4号钻机15口井。

1.3井身结构设计

青东5区块60口井全部为定向井,井身结构分为普通定向井(如图1)和大位移定向井(如图2)2种:

(1)普通定向井为二开井,共47口。一开表层为直井段,造斜段在表层套管以下,二开后定向。

(2)大位移定向井为二开井,共13口。一开表层开始造斜,一开结束造斜完毕。

两类定向井一开表层井眼直径346.1mm,表层套管外径273.1mm;二开井眼直径241.3mm,油层套管外径273.1mm。

1.4井眼轨道设计

出于对青东5密集丛式井组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防碰绕障、双靶点和后期作业开采的实际需要,井眼轨迹类型分为“直-增-稳”和“直-增-稳-降-稳”两种。,尽量选用简滑、易于实现、工艺技术成熟、工具配套的轨道类型。[1]

2、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难点分析

(1)表层大井眼定向,造斜点浅。该井组共有25口井的造斜点在平原组(100~340m),平原组位于地表,地层岩性疏松,并且为了满足无线随钻测量信号的正常传输和井下安全必须建立一定排量的循环系统,井眼扩大率大,造斜率不易掌控。

(2)井斜大,斜井段裸眼段相对较长,水平位移大。整个井组有25口井水平位移超过1000m,6口水平位移超过1500m,其中青东5-9-斜4侧井最大水平位移达到2106.36m。整个井组设计全部为定向井,井斜角在50°以上的井有14口,60°以上的有4口,最大井斜角达65.6°。这类井施工难度很大,起下钻和电测都会遇到困难。

(3)井眼密集,防碰难度较大。该井组槽口间距只有2m,各井与邻井防碰工作尤为突出,每口井必须沿着特定的轨迹进行施工,如果施工过程中侵占了其他井的轨道空间,则会增加后期施工的困难。除此之外,还要密切注意与青东5块已钻井青东5-2、青东5-斜3、青东5-斜4、青东5-斜5和青东5-斜6井的防碰。

(4)一口井地质调整影响整个井组的防碰和轨迹调整。由于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平面连通状况及无井控制区储层展布存在不确定性,难免存在地质调整,会影响后续井的轨迹,需要全部调整,四部钻机同时施工,需要一体化考虑,工作量和难度大。

3、密集丛式井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借鉴邻井施工经验,认真分析地层岩性和特点,确定施工重点和施工难点,细化施工措施,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在井眼轨迹控制过程中,集成应用了“表层直井段防斜打直技术”、“大井眼超浅疏松地层定向技术”、“长稳斜段导向钻井技术”、和三维绕障防碰技术。

3.1表层直井段防斜打直技术

表层Φ346.1mm井眼一开直井段打直、不碰和不串,为后续井的施工打好了基础。如果表层直井段偏离了原设计井眼,而占用了其它井的井眼,会给后续施工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保证表层井段钻直,给后续施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采用了塔式钻具:Φ346.1mm钻头+630×630+Φ203.2mm钻铤×3根(其中无磁1根)+631×410+Φ177.8mm钻铤×3根+Φ127mm钻杆。采用小钻压、低排量进行吊打,确保直井段打直;钻井中不划眼,不中途循环,打完进尺立即接单根等措施,保证了井眼规则,不出现大肚子井眼现象。

3.2大井眼超浅疏松地层定向技术

表层大尺寸井眼定向技术是密集丛式井组成功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给后续施工井留下足够空间,需要确保表层1次定向成功。由于Ф346.1mm井眼尺寸是油田非常规井眼,施工经验少,定向钻具组合、钻进参数及螺杆结构型号等都需要进行优选。钻具组合:Φ346.1mm 牙轮钻头+Φ244.5mm1.50或1.75°单弯螺杆(扶正块Φ343mm)+Φ127mm无磁承压钻杆×1根+MWD短节+Φ127mm加重钻杆×10柱+Φ127mm钻杆。优选柔性钻具组合,钻具组合中不加钻铤,增加加重钻杆数量,减少钻具刚性,提高造斜能力;同时优化螺杆扶正块外径尺寸,常规Φ244.5mm螺杆钻具本体扶正块为Φ308mm,优化为Φ343mm,确保在非常规尺寸Φ346.1mm井眼中的造斜能力。定向钻进过程中跟足钻压,一般在40kN以上,若出现放空现象,则加快送钻速度,确保钻头能保持一定的钻压;初期定向适当降低排量至40L/s,不划眼、不定点循环,待井斜增至3~5°后,逐步提高排量,直到造斜率满足轨迹控制要求。[2-3]

25口表层定向井中造斜点最浅的是青东5-1-斜2井,造斜点井深55m,表层定向井设计造斜率一般在10~15°/100m,而实钻平均造斜率最小的为10.51°/100m,最大的为15.69°/100m,可以满足轨迹控制的需要,实现了密集丛式井组井位优化的目的,确保了青东五块密集丛式井组的顺利实施。

3.3长稳斜段导向钻井技术

二开长稳斜段是提高全井机械钻速的主力井段,优质快速施工本井段对于一口井的提速提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采用了导向钻井技术来施工本井段,随时调整井眼轨迹,实现“一趟钻”钻井技术。采用柔性钻具组合:Φ241.3mmPDC钻头+Φ197mm 1.25°单弯螺杆(扶正块Φ238mm)+531×410转换接头+411×410回压阀+Φ127mm无磁承压钻杆+MWD短节(411×520)+521×410转换接头+Φ127mm斜坡钻杆(若干)+Φ127mm加重钻杆10柱+Φ127mm钻杆。钻进过程中以复合钻进方式为主,钻压30~50kN,排量40L/s,通过调整钻进参数控制井斜增降情况,调整钻进参数若达不到轨迹控制要求,则采取滑动钻进方式调整,采取“勤调微调”方式,原则上调整幅度都在±2°以内,决不让井眼出现拐角,保持井眼光滑。同时加强固控设备的利用率,及时清除钻井液中的大量砂子,降低摩阻扭矩,每150~200m进行一次短程起下钻,及时破坏岩屑床,提高井眼净化程度。通过采用导向钻井技术,青东五井组所有定向井二开仅需两趟钻完成,井深在1800m以内的井(不含粗砾石层)甚至一趟钻即可完成,大大节约了钻井周期,达到了提速提效的目的。[4]

3.4三维防碰绕障技术

密集丛式井顺利施工最关键的工作是井眼“防碰”,面对“蜘蛛网”一样的地下井眼轨迹,制定了“精、准、细、严”四字防碰方针,全方位加强三维防碰绕障工作。

(1)精确防碰扫描设计

青东5岛上不仅有新部署的61口待钻新井,还有5口已钻老井,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口井的实钻井眼轨道都要与其他已钻井实钻轨迹和待钻井设计轨迹进行防碰扫描,既考虑完钻井轨迹绕障,又要为后续井留有充分防碰余地,确保三维空间中每一口井都有最安全的通道。

(2)减少系统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

①加强定向仪器质量控制,严格按规程进行仪器室内校验,完钻后测多点校验MWD数据,减少仪器测量误差;

②为减少仪器测量系统误差,固定使用同一种、同一套探管,以保证探管测量数据的稳定;

③全程监测磁场强度,排除邻井套管的磁干扰影响,提高数据准确性。

(3)细化防碰技术措施

①采取表层深度和造斜点深度错开法,利用椭圆锥形理论优化防碰总体设计,做好防碰预案;

②开钻前,通过对施工井与完钻井实钻轨迹和待钻井设计轨道进行防碰扫描计算,提前做好防碰图,标明防碰井段;

③对于直井段,坚持边测斜、边监控、边扫描和边记录的“组合拳”措施,确保直井段防斜打直;

④对于斜井段,缩短测斜间距加密监测,对防碰危险井段,采取绕障措施提前进行避让;

⑤重点井段加密测斜,提高轨迹精度,勤预判轨迹趋势,做到心中有数;

⑥重点防碰井加测陀螺,与MWD测量数据比对,防止出现较大偏差。

(4)强化防碰意识,严格技术规程

①强化现场人员防碰意识,定向、工程技术、现场监督三方相互沟通,紧密协作,将防碰工作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

②严格执行防碰技术规程,施工中遇憋跳等异常情况立即停钻并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后再恢复钻进,不得盲目打钻,造成严重后果。

通过强化三维防碰绕障工作,青东5井组多口井实现了空间距离在2m以内的小间距防碰绕障,例如青东5-3-斜12井在30m范围内防碰井多达17口,与青东5-3-斜7、青东5-3-斜6和青东5-6-斜2井最小空间距离均在0.5m左右,成功的绕过了3口井的层层“阻扰”,顺利钻达油气储层,实现地质开发目的。

5、实钻数据及效果

(1)青东5井组完成定向井61口,总进尺124671m,平均井深2043.79m,平均水平位移1019.65m,平均井斜角44.08°,平均机械钻速34.7m/h,平均钻井周期8.08天,比设计缩短15.09天。

(2)整个井组比计划提前156天完成,无任何井眼轨迹相碰或其它复杂事故,创造了胜利油田台井数最多纪录。

6、结论与建议

(1)青东5密集丛式井组的成功实施,总结了一套多钻机联合施工条件下密集丛式井组井眼轨迹高效控制技术,为滩浅海油田的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2)建议开展基于震动信号分析及磁测距等防碰钻井技术研究应用,提高密集丛式井组井眼轨迹防碰主动性,有利于密集丛式井组更加安全高效钻井施工。

参考文献

[1]曹向峰,吴明波.非常规致密砂岩长水平段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5

[2]韩志勇.定向井悬链线轨道的无因次设计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1997,19(4):13-16.

[3]韩志勇.关于大位移井轨道设计问题的思考[R].石油工程学会大位移井理论研讨会,西安,1997.

[4]崔红英,张建国,韩志勇.两维定向井轨迹设计的通用方程[J].钻采工艺,1999,22(4):16-19

[5]夏焱,管志川,史玉才.底部钻具组合参数设计的评价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48-51

恐归族范文4

[关键词]“恐归族” 构成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01-01

一、“恐归族”群体的构成

“恐归族”指在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害怕回家过节(尤其是春节)的人群。早在2012年,相关部门曾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调查,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在今年年前,由1840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1]从“恐归族”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是“80后”“90后”这一群体。从该群体的知识结构来看:一是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在大城市里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是少年辍学,跟着父辈或自身怀揣梦想到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工。

二、“恐归族”恐归的原因

一怕囊中羞涩,太伤。一项有611名网友参与的关于“恐归”原因的调查显示,57%的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最怕赚钱少而不够用;近八成的网友表示,过年回家的花费会超过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更有15%的网友表示“回家一次,损耗半年积蓄”。[2]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恐归族”,回家过年只能成为他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春节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期间,由于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相互叠加,导致春运客流量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激化。倘若遇上恶劣天气、地质灾害或交通意外事故等,更是让不少“恐归族”心生恐惧,舟车劳顿之苦让他们“望乡却步”。

三怕面对“江东父老”,太窘。多数“恐归族”来自农村小城镇,他们大都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怀揣着事业梦、淘金梦。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在事业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交不出满意的年终答卷。再加上“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让事业无成、囊中空空的他们“无颜见江东父老”。根据《2014年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47%的受访者表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3]

四怕父母逼婚事,太烦。对大龄未婚青年来说,“每逢佳节被逼婚”。根据《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曾遭父母逼婚。逼婚招数层出不穷:“唐僧模式”――不断地言语催促,发动群众――亲朋群体施压,赶鸭上架――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等。面对父母的逼婚,单身男女首选“躲”。

五怕饭局“车轮战”,太累。对“恐归族”来说,回家过年不再是纯粹的探亲访友,它承载着太多的繁缛礼节和既定程序。摆酒设宴、吃喝应酬等,一场接一场的饭局犹如“车轮战”,怎一个“累”字了得。

六怕春节“后遗症”,太愁。春节后,很多人内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失落、焦虑或恐惧感,出现失眠、全身乏力和无精打采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等病症,这就是春节“后遗症”。为了避免这些消极情绪和不良症状,许多人逃避回家。

三、应对“恐归族”恐归的建议

(一)从个人的角度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使“恐归族”克服恐归心理:首先,调低心理预期,接纳自身现状,放下心理包袱;不要把自己“拔”得太高,不要过分强调“衣锦还乡”;学会接纳现阶段的自己,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即便是事业无成、囊中羞涩,也要对自己满怀希望、充满自信。其次,正视困难,抵制攀比心理;要勇敢面对和克服春节期间春运、人情、红包等诸多困难;不与事业有成、收入丰硕的同学朋友攀比,做到理性消费,切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再次,理性地看待“江东父老”的关心,理解父母的关爱;要学会表达自己,要增强沟通交流,减轻心理压力。

(二)从家庭的角度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从不顾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让多数孩子产生恐惧和压迫感。面对“恐归族”孩子,家人应该给予孩子多一点的理解包容,少一些埋怨不满。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谅解他们的不易,尊重他们的人生观、婚恋观,支持他们的选择,给孩子一个最温暖的港湾。

(三)从社会的角度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因素是促成“恐归族”现象不可或缺的外因,所以社会应对其负一定的责任。首先,缩小地域差距、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增强社会人文关怀等是社会应尽的责任。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群体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是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最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理解包容“恐归族”现象是社会应有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恒.春节“恐归族”究竟在怕什么?[N].工人日报,

2014-1-29.

恐归族范文5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是胡庚申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翻译学理论。2001年至今,胡庚申教授在国内外发表了数十篇文章,2004年出版了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随着“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的成立,“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的举办,以及“生态翻译学学刊”的创刊,生态翻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生态翻译学研究在其第二个十年里的发展趋势将更为可观。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即把一种语言移植为另一种语言,正如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只有适应目的地的新环境才能有幸生存。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基本理念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构。

二、文化负载新词翻译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如今,网络与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于是许多带有时代印记的文化负载新名词应运而生。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负载新词的英译是译者对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在翻译实践中主要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的角度进行观察。

1.文化负载新名词在翻译时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例如网络热词“杯具”的英译,“杯具”一词原本是指盛水的容器,同时又与“悲剧”一词谐音,用来调侃让人无奈失望的处境或心情。如当下流行的句子“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中,如果将“杯具”一词简单翻译为tragic或tragedy,则夸大了词语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该词所带有的时代特征和要表达的幽默的语言效果也全然丧失。因为涉及到词语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社会、文化等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因此可以选择直接音译,译为beiju,并加以注释:drinking cup(beiju)is a homophone for tragedy in Chinese,and this usage fully reflects peoples dissatisfaction towards heavy pressure in modern society。这种直接音译法保留了源语发音,更好地传达了文化负载新词的“新”意,同时也体现了译者在不同语言间转换时做出的的适应性选择。

2.文化负载新名词在翻译时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因为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生态地域、、风俗习惯和文化思维等。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种特定现象的发生,出现了以“族”、“客”等字结尾的新词,用来指代有特定旨趣的一群人,如“恐归族”、“哈证族”、“月光族”等等。针对这些文化负载新词,如果仅从字面上翻译会给译文读者造成疑惑和困扰。译者只有适应此类词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才能成功地传达新词背后的文化含义,让译语读者了解到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新词。以“恐归族”为例,从字面是来看,是指恐惧回家的一群人。而事实上并不是这一群人对回家有所抗拒,而是因为他们在外地工作,春节这一特殊时期因种种原因和压力不愿回家过节。比如春运期间客运量太大,一票难求;节日回家花费更为昂贵;因个人感情问题未有着落不愿回家面对家人的逼问等等。因此将“恐归族”译为festival-reunion phobe较为合适。因为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的重大节日,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译为festival-reunion phobe,传达了中国节日团聚这一习俗的文化背景,同时道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新时代的人们对这一传统习俗的不同感受,也会引发译文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文化负载新名词在翻译时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负载新词的英译,其中一个目的是实现他的交际功能,使这些随时展诞生的新词在生活中得以交流与应用,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语言使用者之间也能借助翻译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新词热词的广泛传播。如网络上流行的“偷菜”游戏,就可以译为vegeteal,既符合英文中的构词法,将vegetable和steal两个词合二为一,又和该游戏的趣味性保持一致。该词简单明了,因此译语读者在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游戏的趣味性,也促进了文化负载新词的广泛传播,可见译者做这样适应性的选择,能够更加顺畅地实现译文交际意图。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语境概念,突破性地将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涵盖在翻译生态环境内,实现了从人类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语言学视角多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在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追求自身与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使翻译选择遵循翻译生态的动态变化规律,求得原文与译文、译文与译语文化、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间的平衡与和谐。而译品的优劣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主要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也就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际操作层面,最佳的译品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生态翻译理论为文化负载新词的英译提供了新的启示,译者需将文化负载词放在时代、社会、文化、译者、读者、文本等诸多因素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来考察,以求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译者与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2]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M].中国翻译,2008(6).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恐归族范文6

楚族认为自己乃火正祝融之后。火正,火神也。亦为太阳神。①楚族乃前商太阳图腾部族“高阳颛顼”以及帝舜族之直系后裔。②楚王族熊姓即有熊氏之后。有熊氏,黄帝氏族也。楚亦黄帝(帝舜)之后。其祖居地在中原中心的“祝融之虚”及昆吾故地,即今河南郑州、濮阳间(新郑)。③楚族在商代封为“子”。(其首领称“楚”子,见之于周原甲骨出卜辞。)周灭商后,将先楚诸族中一部分(舜帝后人)封国建于陈(今淮阳)。另一部分徙于中原南界的南阳盆地,即丹浙水之间的“鄢郢”故地,此于西周为国之南界。故称南国。楚族被逐于此,守望南方,以备南蛮。④与楚族关系密切的商族被迁于商洛,即古商国。⑤此地乃商之宗社所在,亦为楚之“三户”、“三闾”、“三祏”、“三社”所在。⑥《史记商君列传》正义:“於商在邓州内乡七里,古於邑也,商洛县在商州东90里,本商邑,周之商国。”楚子在西周未始居丹阳(今南阳),地在今丹浙二水之间,所祀者,商社也。丹者,太阳别称。直到春秋,楚贵族死仍归葬于丹阳。⑦

①新郑古称“祝融之墟”。《左传》昭17年:“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曰:“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路史·国名纪》:“今郑州有祝融冢。”“郐,祝融之后,复居祝融之墟”,郑为“祝融之墟”,是祝融八姓的中心。楚,郑音通。

②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

③新郑古称“有熊”。其地传说不一。一说即在今陕西商县一带,《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四十里,齐桓公登之望汉也。”楚族在春秋时之活动范围,以南阳盆地南部边缘地带的浙川县为中心,西至陕西商县,南到湖北南漳和保康县一带。

④鄢奄故地本乃炎黄帝故地之号也。楚族起于炎黄,是一支南迁的分族。熊绎之居丹淅水间,因以郾、奄故地以名新邑,此即楚之鄢陵。楚人自中原南徙到丹江、汉水流域,同当地的土著蛮人杂处。遭到周人歧视,所以又被称作“楚蛮”或“荆蛮”。《周语·郑侯》:“祝融其后八姓,于周末有侯伯。昆吾为夏伯鲁,大彭、豕伯为商伯矣。当周末有。”昆吾即鮌(鲲)、禹之族,故称夏伯。夏亦祝融(帝舜族之后)枝族。大彭、豕伯二族为商伯。周人歧视祝融之族,故逐之,而不封之。

⑤值得注意的是在今陕西商县丹江上游地区,以“荆”、“楚”命名的山川甚多,如商山、秦望山均叫“楚山”,乳水叫“楚水”,清池水亦名“荆水”。

⑥三户,楚社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言楚虽失土只要宗社仍在,灭秦者必楚人。楚俗强悍尚复仇。

⑦《左传》昭9年,记载东周一个贵族追述西周全盛时期的情形时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楚被视作西周的“南土”。楚在“南土”的居地叫丹阳。《左传》桓2年“正义”引《世本》说:“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丹阳亦称丹淅,清宋翔凤《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云:“战国丹阳在商州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处,故亦名丹淅。鬻子所封正在于此。”丹淅入汉处,在今河南淅川县下寺附近。楚从始都丹阳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到了春秋战国之时,乃成为“五霸”、“七雄”之一。

从考古发现所见楚人的族属源流考察,其祖先最早亦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中部的郑州、新郑一带;在豫北的濮阳、滑县等地,也留下了楚先人的足迹。后来他们中间的一支逐渐南徙,来到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地区。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承继于有虞及有夏、殷商先祖的文化,南迁后乃同当地的南蛮融化结合,遂创造出一支生气勃勃的新文化——楚文化。

西周初年,楚定都丹阳,及春秋初,武王徙郢。标志着楚国早期历史的重大新起点,从此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於商、鄢郢故地接近中原,是楚族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之地。后来楚虽不断南迁,文化中心向中南及东南扩展,但对此先王故地,仍一往情深。

战国中期,楚宣王时,秦相商鞅趁楚中心南迁,吴楚争斗方酣无力北顾之际,袭夺楚商於地,并受封于此。楚深衔之,子威王立,威王名“熊商”,即以志之不忘故地也。屈原本为楚之司徒(左徒即左司徒),因谗被贬为三闾大夫,则乃曾任楚宗社之司祭也。

屈原年表及大事

周安王15年(前387年)

吴起入楚。悼王素闻其贤,任其为楚令尹,谋变法。

其变法主要内容是改革贵族子弟食税于公田的制度,而将贵族非嫡子弟迁往“广虚之地”去辟田垦荒。国家不再奉养独立的“武士”阶层,而招摹游民设立常备军。

《韩子·和氏》:“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喻老》:“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来绝(裁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此与商君之法有所不同,商君募平民垦荒,立军功者赐爵(赐地),而吴起则外迁贵族非嫡子辟远地垦荒。)

周安王21年(前381年)

吴起变法失败,死难。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欲,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

楚宣王17年(前353年)①

①关于屈原生年,异说殊多。参之余见各种史料及屈原著作,此从胡念贻、浦江清说。郭沫若说在楚宣王29年(前340)正月庚寅(初七)。刘帅培据王逸、顾炎武说推为楚宣王27年戊寅。皆过早。

正月初一屈原生于秭归。秭归,古称“归”,古夔国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史记正义》:“屈、景、昭皆是王族。”]

何按:屈当作“胐”、景、昭、胐(屈),皆以阳光为姓氏。王逸以为封屈邑受姓,臆测无据之说也。]

《水经》:“江水东过秭归县之南。”注:“故归乡。”《地理志》:“归子国也。”宋忠曰:“归即夔,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何按:归屈古音近,故王逸讹为以”屈“邑为氏。《水经注》明袁山松疏曰:“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②

②《永乐》本卷13第15页。

屈原虽出自贵姓,但非嫡子,而属庶族,早年身世孤寒贫贱。

[宋玉《九辩》说屈原早年,“坎廪(何按,即今语“可怜”)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即今语“旷浪”,孤独也)兮,羁旅而无友生。”]

楚威王元年(前339年) 15岁

屈原怀志高远,少年自励,有矫世远图之志。

楚威王7年(前333) 20岁

弱冠,行冠礼(男子进入成年礼),作“桔颂”而自勉。《桔颂》:

“后皇嘉树,桔来服兮。①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层枝剡剡[棘棘],圆果搏搏(团团)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纭宜(秀),姱(华)而不丑兮。

①徕服,旧失解。窃以为即烂斑、斑烂、斑驳语转。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②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②苏世,即逊世,逊,远也。

愿岁并谢,与长反兮。疏离不,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侍读楚太子熊槐于兰台(学宫)。

是年,越人伐楚。楚威王兴兵大破之,杀越王无强,尽取越及吴故地至浙江。越国以此散。诸王子弟或逃亡于海隅,或臣服于楚。③

③清儒黄以周以为楚灭越年应在楚怀王二十二年。(《史记·越世家》补并辨)

是年楚破齐军于徐州,威扬天下。

威王使将军庄乔将兵循长江西进,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开边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之尽归楚。庄乔以其众称王于滇,变服色,从其俗。今云南有地名“楚雄”,即庄乔故地也。

《史记西南夷传》载滇王庄乔故事如下: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乔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乔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系夺楚巴、黔中以西,乔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①

①徐中舒谓:“《史记》此说有许多可疑之处:秦夺楚巴、黔中在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二七七年),而楚威王的年代则为公元前三三九——前三二九年,早于秦夺楚巴、黔中六十年左右,杜佑在《通典》中早已指出其年代的差误。”

[此事后人有所异说。荀悦于汉献帝时奉命改编纪传体的《汉书》为编年体的《汉纪》,于《史记》中庄乔故事有所不同:

“初楚庄王使将军庄乔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乔至靡漠,地方三百里,其傍平地肥饶数千里。既克定之,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乔因以其众王靡漠,变服从其俗。”

荀悦改楚威王为楚庄王。战国文字,严、庄、威字通,故易讹乱。徐中舒以为:“荀悦所说的楚庄王即楚庄襄王的省称。楚顷襄王之顷原当作庄。古阳部字如享如印其后或转入耕部,楚倾襄王在《战国策楚策》中亦得省称为襄王,此庄王为顷襄王的省称亦可无疑。”

荀悦此文除改楚威王为楚庄王外,又改庄乔王滇为“王靡漠”。

常璩《南中志》:

“楚顷襄王遣将军庄乔沂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椓牂牁系船于且兰。既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因改其名为牂牁。”①

①常氏此文乃据《太平御览》七七一卷所引,同卷一六六卷及《北堂书钞》一三八卷所引内容大致相同,《史记正义》及《汉书地理志》颜《注》所引,以上唐、宋类书所引,应是常书《南中志》的原文。

《后汉书西南夷传》分伐夜郎的庄豪与滇王庄乔为二人。

“初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

《南中志》:“唐蒙为都尉,①开牂牁,以重币喻告诸侯王,侯王服从,因斩竹王,牂牁郡。”

①唐蒙即唐昧、唐明。威王、怀王时楚之名将,于楚怀王二十八年与秦战败被俘,被杀。故徐中舒、杨宽俱采纳《后汉书》、《南中志》注,认为楚之开滇,在庄襄(顷襄)王时。不可信。威、庄、严三字古文字中音近义通,隶变后常相讹乱。《汉书·古今人表》有“楚唐蔑”,梁王绳曰:“唐蔑始见《商子·弱民》、《荀子·议兵》、《吕氏·处方》,又作唐昧(楚策、秦亿、六周表、楚韩世家、屈原传。昧、蔑古通。)又作唐明(赵象),亦曰唐子(韩诗外传四),兵败见杀。”

诸说悉不可信,仍应以《史记》为准。]

苏秦说楚威王行合纵拒秦之略。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郁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臣闻治之其未乱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蚤熟计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寡王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楚威王采纳苏秦与齐魏合纵拒秦之战略,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以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联盟抗秦。

楚威王11年(前329年) 24岁

威王卒,太子熊槐立,是为楚怀王。

楚怀王元年(前328年) 25岁

魏背盟约,趁楚丧,袭楚,破楚军于陉山、丹阳(今南阳)。陉山、丹阳,乃楚先祖宗社所在地。魏惧楚报之,乃以所得地赂秦。张仪任秦惠文王相国。

屈原侍职兰台。①

①赵逵夫说。

楚怀王6年(前323年) 30岁

楚使柱国昭阳将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齐。

张仪初使楚,但连横略。楚怀王信之,秦、楚、齐、魏盟会于翟之啮桑。连衡拒秦之盟遂破解。

楚怀王5年(前214年) 31岁

屈原任楚“左登徒”,即“左徒”(登徒,升徒)。此官周制称“司徒”,位列三公。在楚国官制中,地位仅低于“令尹。”

《屈原列传》:“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缰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怀王11年(前318年) 37岁

《屈原列传》:“王使屈原造宪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疏,异本作流,流迁也。)

屈原晚年南流后作《思美人》怀思此际云: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畦。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日嬉。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彻其然否。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詹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何负臣之无皋兮,被离谤甘而见尤”。可与《史记》所记相参证。

怀王出屈原,去其左徒,谪任三闾大夫。①三闾大夫者,楚宗社之守、祭酒及学官也。“三闾之职,盖专守宗社之事,而以教胄子为主”。

①此下用姜亮夫说。《离骚序》:“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王逸)子兰、子椒,应于此时为屈原学生也。又,王逸。

三闾大夫,乃宗社之官祭酒。宗教之官也。楚宗社在鄢陵/夷陵(今宜城)。地在汉北。

鄢陵,即夷陵。《括地志》:“故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古郾子之国,邓之南郢也。”“又,率遂县南九里有故郾城,汉惠帝改曰宜城也。”楚郢都在荆州江陵纪南。

《楚世家》:怀王11年,苏秦再约合纵,会合山东六国共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

《新序·节士》:“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邻。”

怀王遣屈原初使齐。屈原羁旅异域,作《抽(愁)思》。诗中云:

“有鸟自南兮,来栖(集)汉北。好姱佳丽兮,泮独处此异域”。“道迢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望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楚怀王16年(前313年) 40岁

《屈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楚世家》:“16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楚王曰:‘……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怀王大悦。”

楚乃遣使绝交于齐。

楚怀五17年(前312年) 41岁

《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阳。”

《楚世家》:“17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

《张仪列传》:“秦齐共攻楚,斩首11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丹阳异本作“丹淅”。索隐曰:“丹、淅,二水名也,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皆为县名。在弘农、所谓丹浙是也。”]

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击秦,战於兰田,楚军再大败。

楚怀王18年(前311年) 42岁

“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再使于齐。①

①此用姜亮夫说,屈原曾两使于齐,为楚结盟。

屈原受命再使齐修盟。返楚,劝怀王杀张仪而绝秦。

《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为哀悼纪念丹阳、兰田大战中死去的楚国将士,屈原作《九歌·国殇》。

《楚世家》:“18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楚怀王19年(前308年) 43岁

张仪去秦,入魏,任魏相。

楚怀王20年(前309年) 44岁

《楚世家》:“20年,齐湣王欲为纵长(按:应为齐宣王),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遣楚王书。

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昭睢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

于是怀王许之,竟不和秦,而合齐以善韩。”

张仪病死于魏。“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楚怀王24年(前305年) 48岁

《楚世家》:“怀王24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

楚怀王25年(前304年) 49岁

《楚世家》:“25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

楚怀王再度采纳亲秦路线,屈原再被放。

作《惜诵》,《抽(愁)思》,《怀沙》诸篇,抒写郁闷,讥刺小人,意在讽谏怀王。怀王不听。

楚怀王26年(前303年) 50岁

《楚世家》:“26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於秦而请救。”

楚太子名公子横。

楚怀王27年(前303年) 51岁

楚世家:“27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楚怀王28年(前301年) 52岁

《战国策·赵策》:魏攻楚,战于陉山,楚军大败。将军唐明(昧)被擒。

《楚世家》:“28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眜,取我重丘而去。”

或说唐眜即公子椒,任楚司马。①

①赵逵夫说。

怀王令昭睢将兵以拒秦。

楚怀王29年(前300年) 53岁

《楚世家》:“29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援。太子横师傅乃慎到,与横同行。屈原复被招用。”

“秦取楚襄城”。

楚怀王30年(前299年) 54岁

《屈原列传》:“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弟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楚世家》:“30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

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怀王弟公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

于是往会秦昭王。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以怀王之远别,屈原悲痛而作《离骚》,寄情于怀王。①骚,又作“操”(藻)、“辞”,古赋之一体也。篇中力劝怀王迷途知返,曰:

①时年屈原约54—55岁。“《离骚》中多伤老叹逝、缅怀往迹之语,非壮仕之年所当有。则《离骚》之成当在晚年无疑。”(姜亮夫)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 55岁

《楚世家》:“怀王入秦,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国西境早已达金沙江上游流域,有地下遗物可据。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霸墓葬遗物,具有滇池地区特区而较江川李家山文化更为原始,其年代经碳14测定约在春秋中后期。李家山文化现在我们都认为是战国至西汉时代楚人遗迹。据此,知楚人到达金沙江及滇池地区皆有地下遗物可徵。]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子菽等)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诸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幼子公子兰)

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昭睢乃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

《楚世家》:“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屈原作《思美人》,以美人寄托对怀王的思念。

“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

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顷襄王2年(前297年) 56岁

屈原《离骚》。诗中讽刺公子兰。“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怒而迁之”,废屈原之闻大夫之守,而流放南楚洞庭。

行前辞于社宫,观望画法史,作《天问》。

公子兰,名黄歇。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元年任令尹,后封春申君,封地吴门,在今之苏州、上海之间。今松江县地名有春申浦。①上海故名“申城”,当即本此。

①参姜亮夫说。春申者,春神、东君也。兰乃春草。

屈原由汉北谪迁湘中。

《楚世家》:“2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

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

顷襄王3年(前296年) 57岁

《楚世家》:怀王拘困死于秦。秦归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威。诸侯由是不直秦。屈原作《招魂》,招怀王魂。

屈原作《惜往日》悼怀王。其辞略曰: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因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嬉。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辞。心纯庞(敦厚)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彻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避之。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率没身而绝名兮,惜瓮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弛谩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谅聪明不明而瓮蔽兮,使谗谀而日得。宁溘(可)死而流亡兮,恐祝殃亡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庸君之不识。”

篇中所责庸君,盖指顷襄王也。

怀王死,秦楚绝交。

彗星见。

顷襄王6年(前293年) 60岁

秦王胁楚,遗楚王书云:“楚背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饬士卒,得一乐战。”

襄王大惧,乃复谋与秦和好复交。

顷襄王7年(前292年) 61岁

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顷襄王8年(前291年) 62岁

《秦本纪》:秦昭王命“大良造白起攻魏、攻韩,攻楚,取宛。”(秦本纪)

宛,地在今河南南阳,古称丹阳,乃楚先祖兴国之地。

顷襄王12年(前287年) 66岁

屈原屡作辞赋,讥刺时政。襄王怒,再逐放屈原。远迁原于洞庭、湘中一带。

屈原已老,而竟悲愤南下,作《涉江》。道过夷陵,谒楚先祖宗庙,见图壁画,乃作《天问》。诗中多有讽刺时政愤懑之词。

顷襄王14年(前285年) 68岁

楚王与秦昭王会好于宛,结和亲。

齐灭宋,南侵楚。据楚淮北。

顷襄王15年(前284年) 69岁

楚与秦、三晋、燕共伐齐。

楚取齐淮北地。

顷襄王16年(前283年) 70岁

春,楚王与秦昭王会好于鄢。

秋,复会于穰。

鄢陵,楚故地也。

顷襄王18年(前281年) 72岁

楚复谋与齐、韩连横伐秦。

时昭子(睢)为令尹,计中辍,未行。

顷襄王19年(前280年) 73岁

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尽予秦。

秦将司马错伐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大发陇西卒,因蜀攻楚黔中。

顷襄王20年(前279年) 74岁

“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西陵即夷陵,属南郡。《水经》:“江水东径夷陵县,又东径西陵峡。”“应邵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后复曰夷陵。”

顷襄王21年(前278年) 75岁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资治通鉴》)

“烧楚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楚世家》)

“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资治通鉴》)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①

①五渚江,即虎渡江,江在郢南。洞庭、虎渡江南,即今之湘西资、沅、澧、油道通黔中地。说见卞鸿翔《洞庭五渡江南考辩》。

荆王君臣南走,东伏于陈。”(《韩非子·初见秦》)

郢城破日,屈原在湘中流放中,悲痛而作“哀郢”。②略曰:

②郢字从王从邑,即王邑之合文会意也。王邑即王都,凡楚王都所在皆称“郢”。楚先世居“丹阳”,“武王徙郢”。此郢即楚之中都,在今江陵。桓谭《新论》记:“楚之郢都,车毂击,人相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蔽”。可知当其全盛日郢都之繁华。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按:指楚王迁都东逃于陈事。]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旷不知其所蹠。哀见君而不再得,上洞庭而下江。将运舟而下浮兮,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厦)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忠湛湛而愿讲兮,妒被(披)离而鄣之。彼尧舜之抗行兮,杳冥冥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③

③《哀郢》云:“惟郢路之逐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郢都失陷时,屈原被放逐已达9年。(王夫之说)姜亮夫据《韩非子》:“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谓“此时屈子自沉长沙,亦入秦矣。”而疑王夫之之说不确。案,姜说谬。武安君先出西陵峡,烧夷陵,再袭郢,再沿江入洞庭,取洞庭、五湖、江南,乃一系列战役行动,非一朝一夕之事,无经年数月不可达目标也。此数月间,秦兵先破郢,毁楚先王故居庐墓宗社,屈原悲之而作“哀郢”。及秦兵向南逼近长沙,屈原遂于五月绝望沉江。姜说不足信也。

[此年屈原在避兵祸之中颠沛流离。郭沫若说,夏作《怀沙》。怀顾长沙。秋作《涉江》(戴震亦有此说)。]

或说屈原悲夷陵楚宗社之见烧,而作《天问》。

秦武安君拨楚巫山、黔中,秦初置黔中郡。

[何按:秦之进军路线自西陵峡沿江而下,先攻夷陵,再破郢(江陵),回兵沿江入洞庭,侵湘中。又回兵逆江复下三峡,入川黔,遂据有黔中。]

楚军兵大散,国势衰微。

顷襄王22年(前277年)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汩罗而死。终年76岁。①

①郭沫若说死于前278年端午,终年62岁。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说文》:古者“七十曰老”。

《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瞧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醇?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沈汩罗以死。①

①《水经》:“汨水又西经罗县北。”注:“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亡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经:“‘汨’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周圣楷注谓:“今湘阴县即古罗子国。汨罗一水,流经玉笥山下汇入湘潭,而以汨罗江名者,亦犹湘江之统称矣。其地在湘阴县北七十里。”

秦武安君论破楚事曰: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战国策中山》)

《楚世家》: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考烈王元年(前262年)

以黄歇为相(令尹),封为春申君。

楚世家:以左徒黄歇为令尹,封拟吴,号春申君。

前248年(考列王15年)

春申君请封江东,因城于吴故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

前241年,考烈王22年(秦始皇6年)

楚考列王从春申君计,去陈,徙都于寿春,亦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居相事。

楚王负刍3年(前225年)(秦始皇22年)

秦将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丘,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不克。于是引兵而西,项燕将楚军尾随之,突袭李信,大破李信军,李信奔还。

楚王负刍5年(前223年)(秦始皇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