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华成语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华成语故事范文1

黑龙江绥化靖宇小学二年六班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精神上的财富。所以我特别爱看书。我看的书有很多,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最吸引我的是《中华成语故事》。

这本书的成语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欢<<囊萤映雪>>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家里很穷,买不起油,没法看书,他就用一个小袋子装萤火虫来看书;还有一个小孩家里也是这样的情况,冬天他就到雪地上用雪光看书。他们学习多么辛苦啊!

中华成语故事范文2

关键词:古代汉语 文化传承 汉字 文史知识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涵盖的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还涉及天文、律历、姓氏名号、礼仪风俗、车马宫室、职官地理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典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讲授对象就是文言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以实现古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一些看法。

一、从汉字入手,注重解析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没有断流的文化,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利用汉字表意性强的特点,结合字形分析,不仅能让识记古词汇的过程更容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为对学生来说,从汉字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以下略举几例。

1.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宫室建筑。

《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之王天下)载:“上古穴居而野,後世}人易之以宫室。”《说文》:“穴,土室也。”字形从“宀”,像房顶,下应为“凵”,组合起来,其实“穴”是一个半穴居的土屋,下“凵”是向下挖掘成口袋状的洞穴,“宀”是在地面上用草扎制的屋顶。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孔窍皆为穴。”《说文》:“宫,室也。”徐复《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据半坡圆形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之上部覆以圆锥形屋顶,又于墙中部开门,门与屋顶斜面之气窗孔呈‘吕’形,此种形制房屋,屋顶似穹庐,墙壁又似环形围绕,故名为宫。”

通过字形分析可见,最初人们是选择天然的洞穴居住的,后来发展到半穴居的土屋,后来才有地面式建筑。

《晋灵公不君》载:“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这里有两个动作“登”“下”“趋登”,教材注释:“快步走上堂去。”那为什么要有“登堂”和“下堂”之说呢?“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字形从“土”,意思是堂下有用土夯成的地基,所以“堂”是有屋基的正室,因为地势较庭为高,所以有阶,进入堂就有一个登阶的过程,堂后有室,故而成语有“登堂入室”,文选中也就有“登堂”和“下堂”之说。

2.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车战。

《烛之武退秦师》载:“晋军函陵,秦军锬稀!苯滩淖⑹停骸熬,用如动词,屯兵。”《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一军。从车,从包省。”段玉裁注:“包省当作勹,勹,裹也。,勹车,会意也。”“军”是个会意字,从“勹”从“车”。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从》:“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

古代以车战为主,以战车为中心,一辆战车上有甲士三人,有步卒七十二人,合称一乘。军队驻扎时,用兵车作为掩体,围绕在军队驻扎地的周边。所以,“军”可作动词表示“屯兵”,后引申作名词。

3.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礼仪。

《晋灵公不君》有“稽首”这种礼节,如何行礼?《说文》:“稽,留止也。从,从尤,旨声。”“稽”是“停留”的意思。孔广居《疑疑》:“,木之曲头止不能上者也;尤者,色之美者也;旨,食之美者也。美食、美色皆足以留滞人。此三体会意也。”可见,“稽首”这种礼节在行礼时,头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应当是一种比较郑重的礼节。

二、合理补充教材,注重文史知识的讲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汉语文字繁难,学生很容易有畏难情绪,常常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若能将生涩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让课程妙趣横生,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略举几例。

1.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

《宫之奇谏假道》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有学生追问:“第一次借道是什么时候?”教师就需要补充《左传・僖公二年》所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君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从中,学生既了解了第一次借道的经过,也对虞侯的贪婪以及宫之奇劝谏不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齐桓公伐楚》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齐桓公伐楚,为什么要侵蔡呢?补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有关记述:“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通过《韩非子》的记述,我们既了解了文选所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对管仲的深谋远虑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2.适当补充相关风俗的讲解。

《段于鄢》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武公在申地娶女子为妻,为什么要到申地娶妻呢?原因是“同姓不通婚”的风俗。郑国是西周王朝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最早的诸侯是郑桓公,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郑国以“姬”为姓,这就意味着,郑国的诸侯不能从周王室以及其它的姬姓诸侯国娶妻。而申国为姜姓国,符合异姓通婚的风俗习惯。

《触龙说赵太后》载:“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有学生奇怪,为什么要握着脚后跟哭泣呢?据刘向《说苑・修文》的记载,古人亲迎时,男方要带上“屦二两”即鞋两双到女家,出嫁女的母亲要在夫家送来的两双鞋子中取一双给女儿穿上,然后整理女儿的发笄和衣裙。在穿鞋、正笄、整衣的同时,母亲就要作最后的叮嘱,让女儿善待公婆,对丈夫不要生出二心,千万“无敢回也”。然后,出嫁女拜辞母亲,母亲在房门口亲自把女儿交给女婿。接着,女儿在堂上拜辞父母,在大门口拜辞诸母,最后随夫上车。“持其踵为之泣”正是母亲“取一两屦以履女”时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因为要亲手给女儿穿鞋,自然要“持其踵”,而“为之泣”就是一边给女儿穿鞋一边叮嘱说:“无敢回也”。

3.适当补充相关礼仪的讲解。

古人的见面礼分为揖、拜、稽首等。这些见面礼在文选中经常出现,如不加区别,对理解文选会有较大的影响。揖,又称揖让,是最普通的见面礼,行礼的时候,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左掌与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向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于胸前,拱手为礼。这种礼节多用于文官。拜,也称拜礼,古人一般拜两次,称为“再拜”,如《齐晋之战》:“韩厥执絷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这种礼节较揖礼更为恭敬,行礼时,下跪后两手拱合,低头至手与心平。稽首则是最为恭敬的见面礼,多用于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臣子拜见君王。行礼时,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头要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整个动作比较缓慢。《齐晋之战》所载“执絷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是春秋战国时期,战胜国的将领俘虏战败国的国君时所施的礼仪,手持绊马索进前,行再拜稽首之礼,恭敬地进献美酒。可结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子展执{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子展在俘虏陈侯时以同样的礼仪对待陈侯。

4.适当补充车马制度的相关知识。

《齐晋之战》提及齐军和晋军主帅所在的战车以及车上三人的位置,若不明白他们各自的职责,对下文的理解就会有障碍。所以要补充古代战车中位置的相关规定:古人坐车,以左为尊,所以战车也是一样,一般尊者居左,主射;御者居中,主驭;车右自然在右侧,手持长矛或长戟,除了保护尊者,防止敌人靠近战车以外,还必须在车受到阻碍时,让车子顺利前行,故而车右一般都是孔武有力之人。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有指挥作战的战鼓,所以尊者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仍然在车子的右侧。

《齐晋之战》还有“骖\于木而止”一句,所以要补充说明骈、骖、驷。两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骈,三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骖,四匹马拉一辆车为驷。驾车的马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马和服马之分,中间负责驾辕的,为服马,两边的马叫骖马。

三、转变观念,采用多种先进手段和教学方法,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古汉语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更应当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的品格,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授《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时,要能结合当前的大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为人处世的准则:《论语・学而》中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论语・微子》中“我行我义”的精神风范;《礼记・教学相长》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发现不足,发现困惑,然后不断进步;《孟子》:中“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内容都反映着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体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运用多样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片、视频再现古代历史、诗词画面,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利用互联网,通过QQ群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通过提供自学参考书和网站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通过古汉语的教学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张淑琴.谈高师古代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中华成语故事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评估机构;全球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评估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国际组织日趋壮大和成熟;各个国家和地区评估机构的组织和运作的国际化;出现了全球普适的评估机构“行为规范指导原则”。

一、推动高等教育评估全球化的INQAAHE

在高等教育评估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INQAAHE)无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机构是世界范围的高教评估机构联盟,于1991年在香港成立,其宗旨是收集、宣传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现行的和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享其成员在高教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其成员开展国际合作,以期在高等教育评估上建立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和评估机构的行为规范。联盟成立至今,其首要使命就是促进世界各地高教评估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教评估的国际化。

1991年INQAAHE只有8个成员,如今,该联盟的正式成员已经超过160个,分别来自70个国家。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也是其成员。

INQAAHE的主要工作除了不断发展新成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以外,召开高教评估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以国际标准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及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工作也是其重要任务。

2007年4月,INQAAHE两年一度的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会议主题是:“迎接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时代的到来――过去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对策”。数百名成员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近6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很多论文探讨评估机构的国际化趋势,“international presence(机构的国际化)”和“transnationaleducation(跨国教育)”成了被与会代表广泛提及的热门词汇。

2007年,在INQAAHE印刷的各种论文集上,被各国研究者们反复讨论的议题是对于质量保证机构的评估问题,特别是以INQAAHE制定的评估机构行为规范指导原则为标准,对各国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问题。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接受国际标准的评估还是一个新鲜的事情。

INQAAHE邀请了一些接受过国际评估的评估机构介绍经验,与其他评估机构共同探讨得失,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交流使这种国际评估的方式被广泛接受,这样就可以为不同国家的评估机构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有利于相互的交流与合作。

INQAAHE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进程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世界各地的评估机构自身的国际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二、质量保证机构运作方式的国际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评估机构的国际化也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般来说,建立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是为国家需求服务的。但是,高等教育的不断国际化使得以服务国家为定位的评估机构,也需要不断加入国际元素。在这种趋势下,一个评估机构至少应该包含3个国际定位的元素。一是评估机构需要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往来――跨国办学以及引进外国学校;二是评估机构要提供跨越国界的评估服务:三是评估机构自身要达到国际标准,以此证实自己的专业水准。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评估机构国际化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模式的不断产生,都超越了地理上的边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评估机构同样需要在定位、评估方法以及业务范围上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可以在教学和科研中引入国际或跨文化的标准,鼓励国际学生入学,在全球范围聘用员工,这就是所谓的“校内的国际化”:二是,大学可以向国外输出教育。不仅如此,大学还可以与国外学校结成伙伴关系,从国外引进教育项目。以上这些方面的国际化发展非常迅猛,这就要求评估机构也与时俱进,跟上国际化进程,为高校服务。

当高校与国外的伙伴合作时,他们自然希望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也与境外评估机构合作为他们提供服务。如果评估机构在这个方面没有跟上的话,它们的工作效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评估机构需要加强与境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特别是与本国教育的输出国合作。

同时,政府也希望本国的评估机构能够关注外来办学的情况。因此,评估机构理所应当地要对本国出口以及外国进口的教育质量负责任。

第二,评估机构需要为国际客户提供服务。与高校提供跨国教育一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许多国家都认为评估机构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评估机构的能力建设。亚太地区的柬埔寨和斯里兰卡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国家的评估机构都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帮助。越南也在利用外国的评估机构对本国的大学进行评估,这也是世界银行的一个项目。

2 有些国家比如一些小的岛国,他们自身拥有的高校数量很少,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但是又需要有一个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持久的系统,对于他们来说,利用其他国家现成的评估机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正在讨论中的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评估机构对南太平洋12个岛国的大学进行评估的项目。这项事宜已经进入到互签备忘录的阶段,澳新两国的评估机构将为这些岛国提供评估服务,包括帮助大学准备自评报告,对大学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而毛里求斯大学的评估模式是由毛里求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下属的评估机构任命一个国际评估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

3 评估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即使是成立较早运转良好的评估机构,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希望采用新的方法,在更多的领域取得成功。于是,评估机构也开展了咨询服务。例如,当菲律宾的评估机构要总结评估工作的经验和不足的时候,他们就向其他国家的评估机构进行咨询。马来西亚的评估体系的建设得到过新加坡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帮助。澳大利亚大学品质管制署刚刚启动了第二轮评估工作,本轮的评估重点是教学的标准和结果,而这种新尺度正是该机构向一些外国机构咨询后作出的决定。印度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已经吸纳了其他国家的专家作为其成员考察其工作并给予反馈。很多评估机构在自身的改革中希望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与其他国家在标准上具备可比性。

第三,评估机构希望通过接受国际标准来证明其专

业性。当评估机构希望评价自身质量,或者了解自己是否符合国际行为规范的时候,通常会接受国际标准的检验。而评估机构获得国际声誉的方法就是接受国际评估专家组的评估。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评估机构接受了这种评估。

现在,评估专家组的国际化越来越普遍。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的评估机构都做到了这一点。在亚太地区,香港、新西兰和日本的评估机构的理事会中都有外国成员。香港学术评审局有1/4的理事会成员是来自海外的。

综上所述,目前,几乎每个评估机构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全球化进程,其中包括:评估机构评估国内大学的国际引进项目;评估机构评估本国大学的输出教育;评估机构评估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情况;评估机构向国外输出评估专家;评估机构在接受评估时使用国际标准:评估机构在自身评估和管理中实现国际化。

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下,INQAAHE试图提出一个全球普适的评估机构行为规范,使得全球评估机构能够目标一致、标准统一,且更具可比性。

三、INQAAHE力推普适行为准则

INQAAHE的中明确地写着:在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倡导规范行为。

2006年10月,INQAAHE向该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寄送了(INQAAHE2006行为规范指导原则(INQAAHEGUIDELINES OF GOOD PRACTIC 2006) 的小册子。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该组织时任主席理查德(RichardLewis)写道:此次行为规范指导原则的修订经过了65个国家的充分讨论,制定这些原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全世界的学生们能够享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执行这些原则将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INQAAHE制定的行为规范指导原则共有几条,包括:评估机构的宗旨、评估机构与高等学校的关系、评估决策过程、机构外的专家委员会、公众知晓情况、文件管理方式、经费来源、申诉系统、对评估机构的评估、与其他评估机构的合作情况、跨国高等教育情况。INQAAHE在这11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

在INQAAHE的研讨会上,就评估机构行为规范指导原则的讨论是一个热门话题。一位代表在发言中提到:这个行为规范指导原则对评估机构提出了更具体更专业的要求,并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对行为规范给予了统一的定义,给那些学术词汇赋予了实际应用价值,对以前思考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明确答案,确保了评估程序的合理性,为新建的评估机构树立了样板,加强了运作的透明度。

澳大利亚评估机构的评估主管罗伯特先生(RobertCarmichael)的论文专门讨论了评估机构的国际标准问题。他比较了德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3个国家的评估机构的组织框架和评估程序,这3个国家的评估机构都在2005―2006年间进行了自我评估,同时接受了外部的评估,并且被认为其具有采用国际标准的良好基础。罗伯特认为,如果采用国际标准,那么各个评估机构就在框架上具有可比性,因此,INQAAHE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是一个全球化的尺度,可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迅速增长的流动的学生群体的需求。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样的行为规范对于一些国家的评估机构是不恰当、不符合国情的,即使这个行为规范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将它付诸实施也是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的,其成本甚至会高出它所带来的好处。

四、高等教育评估全球化对中国的启示

高等教育评估的全球化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

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在经历了1985―1994年的理论研究阶段和1994--2002年的评估试点阶段以后,目前第一轮(2003―2008年)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在进行之中,大约有700多所高校需要在这5年之内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国的评估机构在这种全球化趋势下也在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评估机构都有互访与合作,还聘请了一些境外专家参与国内高校的本科评估工作。笔者认为,在这种国际化趋势下,中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1 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评估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成果新动向,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借鉴。

2 加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机构建设方面,借鉴国际通行的评估机构的工作规范,扩大与其他评估机构间的合作范围,更加国际化。

3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领域充分发挥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作用,以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加大中国评估机构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在亚太地区发挥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中华成语故事范文4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典园林; 借鉴; 传承发展

Abstract: the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 form, styl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analysis and focu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urban planning philosophy foundation, the mixtur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method, the families thought, pay attention to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e tao to border. Summarized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of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so on many levels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make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ity get bett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 urban planning;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eferenc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通常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组成。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更是一个名族文化、名族性的外在传承与体现。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里先着重说一下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一、我国的古典园林采用的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我国的古典园林包涵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 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3、再从城市总体看,园林渗入所有建筑类型,加上城内与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结构。园明三园、颐和园、杭州西湖等便是很好的的佐证。近年来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趋之若鹜,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亭台乱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顾现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相宜,是否允许,结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通过上述对中国古典园林外在和内在的介绍,面对当今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城市规划。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思想要求参照、对比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思想,便产生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对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而这些思路从一开始就是讲究“天人合一”的,这些必须横贯于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

中华成语故事范文5

[关键词] 化工项目建设; 管理模式; 创新

1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它是实施健康、安全和环境(HSE)管理体系、质量、进

度、费用和合同执行等方面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基础。氟化工和氯碱化工等化工工程建设项目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资金、技术高度密集,技术复杂,涉及专业多,关联范畴广,集成程度高,质量要求高,工程投资大,建造周期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投资效益,决定建设项目的成败,决定巨化股份的持续有效发展。少投入、多产出、快建设、高质量、保投产始终是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型化工项目建设中认真探索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将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与中国化工工程建设实践相结合,结合企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特点,创立了适用于化工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新的建设管理模式,即“IPMT + EPC + 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IPMT(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项目一体化管理组);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通过这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优化工程组织,确保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投资费用,加快工程进度,有力推动化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和投产。

2发达国家化工工程建设项目通行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大多采用(PMC + EPC)管理模式。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项目管理合同)是由业主通过合同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的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管理。对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工程监理、投料试车、考核验收等进行全面管理,并对设计、采购、施工过程的EPC承包商进行协调管理。EPC工程承包商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全面执行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行等工作。

从目前我国化学工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践来看,“PMC + EPC”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于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完善、合同管理系统完备的工程建设环境。而在我国目前的客观形势下,该管理模式照搬到国内则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PMC采用的是“成本加酬金”的合同方式,导致PMC承包公司及其执行人员普遍存在拖延进度的倾向,合同执行时间越长,成本越高,PMC承包公司赚钱越多;二是PMC承包的成本费用高(特别是国外承包商人工成本高);三是对各种合同履约信用的依赖性太强,施工过程中缺少对EPC承包商和各分承包商的过程监督,缺少制约机制。该模式实际执行的结果是项目管理成本高,对安全、质量、进度、投资、合同执行等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和制约。

国内化工工程建设项目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化工工程建设大多采用业主自营管理这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该模式有两种组织架构。一种是在项目建设指挥部或基建管理部门领导下,按照工程职能划分建立的职能式组织架构;另一种是在项目建设指挥部或基建管理部门领导下,按照工程项目的项目划分建立的项目式组织架构。这两种组织架构有利于利用业主现有资源和条件,实现行政协调,纵向管理比较顺畅。

但该模式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业主直接委托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开展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和工程监理。业主组织机构直接行使对项目的管理。业主既是投资主体,又是项目的管理主体,承担了项目的所有风险。二是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各个部分之间的界面管理工作量大而复杂,业主组织机构需要较庞大的管理机构和较多的管理人员。三是因项目管理工作量大,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项目管理领导者素质要求高,而业主内部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导致项目管理出现混乱局面。四是按照“做强主业,分流辅业”的改革要求,工程项目建成后,项目管理人员存在“转岗分流”的后顾之忧,造成工程管理队伍不稳定,难以培养和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工程管理队伍。

3巨化股份公司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

近几年来,巨化股份公司运用当代先进工程管理理论,特别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分析研究现阶段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化工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行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反复探索,提出并创立了适用于我国化工工程建设的“IPMT + EPC + 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 转贴于

实施“IPMT + EPC + 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是在项目管理层设立一体化项目管理组(IPMT)。IPMT是由业主方组织并授权的项目管理机构,代表业主对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投料试车、考核验收进行全面管理;选择项目前期咨询商、EPC承包商和监理承包商,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管理与协调。形成 “IPMT + EPC + 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是借鉴国外通用的“PMC + EPC”管理模式和国内流行的业主自营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化学工程工程建设实际,在项目管理模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国外先进工程管理理论与我国工程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这一管理模式首先在巨化股份公司与日本、美国公司合资的年产3万吨R134a工程中采用。建设初期,外方坚持采用“PMC + EPC”管理模式,但实施中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把整套工程合同分成专利合同、基础设计合同、技术服务协议、EPC或“EP + C”等4个开口合同分段进行签署,导致专利商、工程承包商漫天要价,商务谈判旷日持久。二是组织管理上,有关各方各行其是,很难进行全过程协调。三是外方承包商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惜大幅增加成本和延长工期,而中方则坚持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加快进度,双方矛盾十分尖锐。四是外方照搬照抄国外标准,国产化工作难以推进。这些矛盾使工程建设运转陷入了内部中外业主双方争论不休、外部业主与承包商无休止谈判的“两个怪圈”,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展,中外合资双方的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中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巨化股份公司下定决心探索和采用新的管理模式。经过与外国公司管理组织反复沟通,最终决定采用巨化股份公司提出的“IPMT + EPC + 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

在运用“IPMT + EPC + 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中, IPMT项目管理部由国内巨化股份公司建设行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组成,纵向以项目管理为主,横向以专业管理为主,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管理架构。这个组织架构一是汲取了PMC管理模式的专业化管理的优点;二是避免了聘请PMC承包商支付高额项目管理成本的弊病;三是鉴于当前国内工程承包商执行合同意识较弱的状况,该模式实施合同约束加行政协调的管理机制,以防止“以包代管”出现过程失控;四是聘请EPC工程承包商,避免了业主自营管理模式出现大量复杂的界面管理工作的弊病,使IPMT项目管理部人员数量大大减少;五是考虑了目前国内外EPC承包商、国内施工分包商和制造分包商的质量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状况,该模式采取业主自营管理模式的监理机制;六是IPMT项目管理部人员精干,来源多元化,主要不是来自于业主,避免了建设任务完成后,大量管理人员需要另行安排的弊病。IPMT项目管理部有利于培育巨化股份公司工程建设行业专业管理队伍。采用合同约束加过程协调的管理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既严格跟踪监督合同执行,发挥合同约束作用,又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协调管理。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调度会议制度,严格防止过程失控。慎重选择EPC工程承包商和监理承包商,充分发挥承包商的作用。业主牵头组织成立招标委员会,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商。明确要求EPC工程承包商按照相应的组织架构与IPMT项目管理部的架构相配套。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协调畅通。要求监理承包商设置总监理工程师、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EPC工程承包商的设计、采购、施工等阶段和安全、质量、进度、费用、合同执行等方面进行过程监督,从而实现了项目管理层和项目执行层的专业技术及管理相衔接,接口明晰顺畅,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上下左右协调畅通。

鉴于采用这个管理模式在年产3万吨R134a工程中的成功,巨化股份公司将其推广应用于氯碱化工离子膜项目中,也取得了很好成效。采用“IPMT + EPC + 工程监理”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巨化股份公司的集团化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业主单位、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分别在统筹协调、设计、现场管理上的优势得到互补。

多年工程项目建设实践证明,该模式在优化工程组织、确保安全、减少投资费用、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是有生命力的,为在重点化工项目工程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有益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成语故事范文6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今天我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习的情况分不开的。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习,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书,书中的每一个成语都讲了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故事是: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叫乐羊子的人去寻师求学。一年后,因为想家,他就回来了。妻子见状,就把织机上的绢帛剪断了,然后对丈夫说:“读书如果半途而废,跟剪断织丝一样。”乐羊子听了深受感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一去就是七年,终于学有所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没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来看这本《成语故事》书,你们一定能从书中学到很多成语喻意和人生的哲理。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成语故事》集合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这里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大的智慧。今天我扑在书上,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在这么多个故事,我尤其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他讲叙了战国时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大功,得到赵慧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官位排到老将廉颇大将之上。脾气暴躁的廉颇,因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战功卓著,不因该排在一个文弱书生之后。蔺相如出于对赵国着想,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随人甚为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我和赵将军,一旦我们俩内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侵略赵国。”手下听了,非常感动。这件事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生死之交。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蔺相如的博襟与廉颇的知错就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从《亡羊补牢》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书中有取不尽的知识,有取之不尽的做人的大道理。在书的熏陶下,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尽情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精神上的财富。所以我特别爱看书。我看的书有很多,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最吸引我的是《中华成语故事》。

  这本书的成语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欢《囊萤映雪》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家里很穷,买不起油,没法看书,他就用一个小袋子装萤火虫来看书;还有一个小孩家里也是这样的情况,冬天他就到雪地上用雪光看书。他们学习多么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