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之情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乡之情的诗句

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1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意象;情感

诗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中,优美的诗歌语言、陶冶情操的修辞美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青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了良好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高考说明》中已明确指出:“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周围环境的形象。诗歌的鉴赏过程不仅包括对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还要善于联系作者所在环境,所寄之物,即所谓的“意象”。意象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的,诗歌脱离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意象是情感艺术表达的包装

意象是融入了文人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而物象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意象则是客观存在的且融入了文人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事物。意象赋予了诗歌生命力。与诗歌紧密联系的可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就是意象。滔滔江水、蔚蓝的天空虽然只是物象,但是只要在诗歌的领域中提及,就赋予了其为意象。在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春水”一词中寄予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属于意象。

载体是事物存在的支撑。任何艺术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外在的载体,在诗歌的领域中,意象就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心灵的外在形式。在高中的诗歌意象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情景交融、融情与景、借物寄情的描法,其就在于将外在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实现诗歌的表达意境。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界可以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是借助自身对外物的感受,将物与心灵相融合,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诗歌的鉴赏时,学生要善于打开诗歌的包装,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诗歌的真谛。

二、高中生诗歌意象的教学方法

1 以诗歌为中心进行学习

在高考试卷中,我们遇到的诗句并非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诗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情感探究的能力。在不熟悉的诗词面前,我们要将学习的焦点放在诗词上,而非诗词的作者。如果我们将思考的重心放在作者上,同时结合平常的诗词积累,往往会造成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不恰当。例如,可能会将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混淆,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则是豪放派的代表。婉约派有时可以呐喊一下人生,而豪放派有时也会抒发一下儿女情长。因此,在诗歌鉴赏时,学生要明确重点,将重心立于诗歌本身而非诗人。同时也要注意,同一物象可能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意象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

2 注重情与景的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即在诗歌中大都包含对诗人所处环境或者某一物象的描述。在诗歌的学习中,只要我们找对了诗人所描述的物象,就能顺藤摸瓜地找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诗人描述的环境形象地闪现在脑海中,抓住重点物象,烘托出诗歌意境。通过意境描述诗人所表之情。其中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阔、凄凉、恬静、思乡悲痛等,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描述要能将景物的特点准确地描述出来。例如,通过诗句我们不仅要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更要理解诗人为何会哀伤,为何会抒发思乡的感情。然后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用质朴的词语将其表述出来,进而对此进行分析整理,从诗人的表达情感中受到启迪。

总之,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的高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诗歌意象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意象探寻诗歌真谛,使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力争做一个高尚的、有审美情趣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3

短 歌 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本诗的第一句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文中提到的“酒”指的是()。

A.朝露 B.杜康 C.明月 D.周公

2.请你解释最后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评价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评价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结合本诗,说说你是怎样评价曹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句“双袖龙钟泪不干”中“龙钟”和“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中具有相同意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往往成为诗人笔下的绝唱,如本诗的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为什么?请你再举一例类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早春》,回答问题。

早春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与《钱塘湖春行》比较,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首诗都是写_____景色的;从表达情感上来说,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____之情。

2.“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一下写春的古诗,请你再默写出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天净沙・秋》,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把本诗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比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与《天净沙・秋思》同样是写“秋”的词,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你各写出一句表现“悲”与“喜”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4

一、问世间乡愁为何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初别故土的思乡情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被俘押解到长安后的思家之泪;“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漂泊在外的思乡吟唱。徜徉于溢彩的唐诗华章中,手指间亦有了淡淡的油墨香气,更平添了那份已在心中发芽的乡愁!

明月高悬,思亲怀乡。大家是否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当听着孩子清脆的童声,就会让人想起李白流浪的一生,他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在这首诗中,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皎洁,月影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杜子美这位饱受苦难而在苦难中愈发真诚伟大的诗人,人生的苦难淘尽了他生命的铅华,他的乡愁是这样的凄美,人们会随着他的诗韵一起颠簸流浪,一起伤心落泪,唏嘘感叹之后,便觉得他的乡愁竟然这般美好!《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芦笛孤雁,触景生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本诗作者被贬滁州,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触景生情,心中的思乡之痛较之常人又深了一层。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传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直教游子生死相许

诗人笔下的故乡,常散发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想象魅力。当一个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于家乡可歌可记的人事时,其所贯注的不只是斯人斯土的写实心愿,更是一种今非昔比的异乡情调,由过去寻找现在,就回忆(幻想)敷衍现实。漂泊异地,遇见老乡,必然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那个家园,那份亲情,那种无穷无尽的乡愁,早已在千年的吟唱中升华为精神与灵魂的家园,诗人的情感不正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依然是王维,也曾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呀!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图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啊!不承想,竟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乡愁缠绵恋故国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

由杜甫《江汉》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句,我们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边,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再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是对统治阶级奢侈荒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是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却招来贬谪之祸。尽管如此,可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诚如冰心在《往事》中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揉着头发,发上揉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唐代浩如烟海的伟大诗人中,个个都将游子的那种“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在长安》)的思乡之苦和“仰首欲攀低首拜”的爱国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同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维系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唐诗中的乡愁情结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诉尽所有离人的不尽乡愁!就让我们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体味如美酒般醇香的乡愁。

参考资料:

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激发 ;预设;朗读;体验;吸收;高效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中秋节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读大学的姐姐。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呢?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6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预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吟诵一两首诗。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生背诵交流。

教师小结,投影显示常见思乡诗: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思乡诗—《乡愁》。

二、欣赏歌曲,简介作者

1、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

教师: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作为歌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四十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教师:仅仅用了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诗,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诗人余光中的代名词。总理曾经在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就引用了《乡愁》中的诗句。他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愁。”道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声,这首诗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三、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思考:听着这样的一首诗,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明确: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方法指导: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带哀伤,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具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乡愁怎么会和坟墓联系在一起?

点拨:矮矮的坟墓表达了自己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思念(教师板书:坟墓---母子死别)。如果说前两种思念纵有万般愁绪,终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时,矮矮的坟墓却永远的阻隔了生者与死者,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无法感受儿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凄凄的别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乡愁”“小小”“邮票”)

我/在这头(重读“这头”,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头”,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乡愁”“窄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乡愁”“矮矮”“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乡愁”“浅浅”“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可以看出来。

2、诗人的思乡情感是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呢?

明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

3、作者为什么分别选用这四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

要求:同学们先自学,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乡愁怎么会和邮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小时候的余光中离开家乡在四川求学,身在他乡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来传达对母亲的思念,只能用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师板书:邮票---母子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乡愁怎么会和船票联系在一起?

点拨:长大后与妻子相隔两地,只好借助一张张的船票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家的思念(教师板书:船票---夫妻分离)。

全班齐读这一节,要求学生读出悲伤的情感。

(4)乡愁怎么会和海峡联系在一起?

海峡隔开了大陆和台湾,台湾人民有家难回,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湾浅浅地海峡。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教师板书:海峡---两岸隔离)。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还看不到两岸有交流的可能,思乡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陆,在1995年回母校厦门大学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回到台湾后,写下了绝唱《浪子回头》(投影显示):“鼓浪屿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离开大陆时还是英俊年轻,回到大陆时已是雪满白头。作为一个浪子对大陆、对祖国近半个世纪的期盼终于实现。让我们带着这份期盼齐读第四节诗。

小结:这首诗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长长的爱情,借矮矮的坟墓抒发了与母亲凄凄的别情,借浅浅的海峡表达对大陆深深的思念。诗歌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主题得到升华,这正是这首诗高于其他思乡诗的地方。而现在有些人试图将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割出去,这一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五千年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不可能被他们割断。余光中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投影显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陆,死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而当诗人得知温总理引用他的诗句时,75岁的老人哽咽着说:“三十年前的乡愁已让我慢慢化解,而历史的乡愁还摆在这里……”(投影显示)“历史的乡愁”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结。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一背。

五、放飞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丽的画面中飞翔。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描绘当时的情景。

学生想象描绘。

示例:

画面1:“生活还适应吗?学习还顺利吗?过节还回来吗?……”一声声的期盼、一声声的叮咛,满载着母亲的牵挂飞到我的身边,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小小的邮票也请你带着我最诚挚的爱,快快飞到母亲的身边吧。

画面2:亲爱的爱人,你还好吗?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紧紧地握着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时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别时你婆娑的泪眼,那一声“等你平安归来”一直萦绕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诗人为何要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体验到原来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画面3:“母亲,你的儿子看你来了!”我撕心裂肺地喊着。跪拜在母亲的坟前,我双手捧起掩埋母亲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儿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尽孝,而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矮矮的坟墓竟活生生地将我们分开了,母亲,让我再叫一声---母亲。

画面4:海风呼啸,掀动着我的衣裳,我伫立在海边,目光的尽头是海峡那头——大陆,我多想能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随着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陆;海浪啊,请你用尽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带到我亲爱的祖国吧!

六、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一起来回味品读《乡愁》的语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短句错落有致,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音乐上: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的基调。

2.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结: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

乡愁是。

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故乡那轮永远明亮的月亮。

乡愁是离家时父亲久久的伫立。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叮嘱。

乡愁是记忆中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八、结束全课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最后让我们静静地聆听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再次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感情。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隔离普遍家国之思

男生齐读这一节,要求读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