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媒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范文1

关键词: 高校;校园媒体;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19-04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师生员工,在较长时期内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既体现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行为准则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上。大学校园文化既对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伦理规范、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可以说,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传媒是高校内部及其与社会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常州工学院为例,学校拥有网站、校报、团刊、校园广播、学生社团自办刊物等众多的校园媒体,多年来它在引导舆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校园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及作用,为培育优秀的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校园媒体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校园媒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传播系统,虽不同于一般的大众媒体,但其新闻媒体自身的特性和使命依然决定了它同样担当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构建文化的责任。因此,校园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平台,也应该是学校的舆论中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更发挥着传承、发展、繁荣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对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传递

当前身处校园内的师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当多,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来自于大众传媒。尽管如此,校园媒体在特定信息传播方面依旧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常州工学院传媒班进行的调查发现,学生最常接触的校园媒体是校园网站、海报和校园报刊,这类校园媒体在传递校园资讯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使他们很方便能接触到这些校园媒体,更主要的是这些信息的校园媒体多依托于校方组织,对其传播的信息进行了必要的筛选与加工,信息与师生学习、教学、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正式性与权威性。这些校园媒体是满足师生对学校相关事务的知情权,掌握学校发展动态和促进学习、教研的主要渠道。在某些特定情境下,通过这些媒体的信息还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发展中这些媒体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对健康、向上的舆论进行培植与引导

校园传媒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信息交流、文化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与大众传媒一样,亦具有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由于在校大学生和校园媒体的接触度较高,因此,校园媒体可以通过新闻引导舆论,化解校园矛盾、塑造学校形象、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校园的舆论环境中既有由校园内部事务、事件引发的“高校校园舆论环境”[1],又有对校园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社会事件所引发的“高校社会舆论环境”[1]。对于前者,校园媒体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如可以利用专题、专栏等形式,诸如同学、朋友、师生等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生活、工作等关系的协调,专业、道德、心理等素质的提高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辩理。对于后者,校园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时事政治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家大事的关心,可以通过报道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引导学生对社会民生进行关注。特别要善于利用校园媒体评论这种有力且有效的形式,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约请校内专家、学者、学生骨干发表看法,以消除思想上的分歧与偏向,尤其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事务面前学会理性思考、理性对待和科学处理。

(三)对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积极建构

对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传递,对健康、向上的舆论进行培植与引导,校园媒体与此同时行使着它的教育功能。校园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加工后所进行的报道、分析、评论,使得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信息得以在师生之间传播和再现;借此契机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处事方式进行培养,培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塑造人格,濡养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使这种校园文化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此外,校园媒体本身在新闻实践中是按照特定的规范来进行其传播活动的,包括秉承的基本理念、遵循的采编准则、坚守的采编人员行为规范等,因此校园媒体本身就展现了媒介文化的先进性、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或者说,它亦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校园文化面貌和精神实质。与此同时,校园媒体经历的每一次发展、创新与变革往往又会极大地推进了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

二、加强校园媒体自身建设,提升媒体影响力之对策

高校校园媒体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确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校园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传媒班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校园媒体的接受度普遍不高,最突出的是他们不愿接受校园媒体过于正经的面貌和过于保守的传播方式。因此,发现问题并以恰当有效的对策应对才能有效实现校园媒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校园媒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媒体自身建设,提升媒体影响力。

(一)整合校园新闻资源,“软化”校园新闻

目前,校园媒体总体接受度不高、影响力渐弱是不争的事实。校园媒体内容缺乏吸引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般而言,各类校园媒体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分别拥有独立的一套采编班子,采写各自的稿件,由于校园范围内新闻源有限,因此各媒体间新闻撞车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内容大同小异,缺少新鲜感。而且,为了在有限的版面或时间段里容纳更多的稿件,校园媒体往往较多采用篇幅短小的消息稿,新闻信息量偏少,缺乏深度、广度,缺少可读性。再加上校园媒体内容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部门领导和老师的审核,出于谨慎的考虑,内容多呈现出严肃性、教育性、宣传性等特点,尤其又以宣传性内容为最,各个部门、二级学院大多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围绕宣传展开报道,因此,会议报道、活动报道、成就报道、典型人物报道等充斥校园媒体,加上程式化的写作方式,缺少亲近性。因此,校园媒体令人生厌也就不足为怪了。

校园媒体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扩大影响力,首先需要把握好传播的内容,要改变校园媒体稿件普遍存在简单、重复、枯燥、生硬等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软化”校园新闻是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可以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搭建一个全校性的新闻管理平台,类似于新闻中心的模式,统一管理校内媒体和采编队伍,并建立一个新闻库,汇总校园资讯,各媒体可以在这个库里根据自己的特点按需录用,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同媒体的新闻撞车现象,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新闻线索的集散地。比如,一条短消息或许可以为校报的深度报道、广播站的人物专访、网站的视频报道提供线索;又比如,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可以发表不同的评论,甚至可以形成争鸣。这样,既可避免新闻的简单重复,又可在不同媒体间形成亦竞争亦合作的关系,从而全面提升校园媒体报道质量,这将有助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校园文化建构。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软化”校园新闻这个方法来改变校园新闻缺乏吸引力的弱点。首先,校园媒体记者要有专业的新闻眼光,关注校园内及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重大事、突发事、疑难事,善于捕捉热点,扩大报道面。以大学生的视角展开报道,让校园媒体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学生们思维活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会以不同的姿态呈现,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产生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行为和话题,而这些极少甚至几乎从没有出现在校园媒体中,这些话题是否能在校园媒体中呈现,如若呈现又该以何种面貌呈现这非常值得探讨。其次,在写作手法上要灵活多样,除了常见的短消息、人物通讯外,可以多采用视频新闻、图片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并着力打造有特色的品牌栏目,提升报道质量。此外,要改变校园媒体程式化的写作方式,要充分借鉴当前大众传媒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特别在报道视角上鼓励创新。

让校园新闻回归“新闻”,让校园文化宣传“软”下来,将教育性、宣传性与新鲜性、亲近性、可读性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

(二)扬不同媒体所长,加强传受互动

对于大部分为月刊、半月刊、旬刊的校园媒体而言,时效性永远是短板,再加上传统媒体在互动性方面的弱势,校园媒体关注度持续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如何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扬不同媒体所长,合理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提高校园媒体的互动性或是值得尝试的解决之道。

校报、校刊等纸质媒体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虽有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弱等劣势,但它也具有报道形式灵活、阅读时间自由、长于深度报道和言论发言,更便于反复阅读与保存的优势,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如这些媒体出版周期较长,但利于复杂事件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其纸质的特性利于反复阅读,可刊登需深入思考、反复咀嚼的评论文章;其阅读时间自由的特性,利于校园原创文学作品、科研成果介绍、思想交流等小型文章的刊登等等。

校园广播身处校园这个有限制的环境中,播出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安排在一日三餐时间。作为一种伴随型的媒体,广播的强制性收听的特点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因此是否利用好了这个特点决定了校园广播媒体是否受欢迎。因此,必须在“对的时间”安排“对的节目”。午间是上下午课时的间歇,轻松的音乐节目、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会受欢迎;早间、晚间则可以有区别地安排新闻节目,早间以梳理国内国际短消息为主,重在量;晚间则利用时段较长的特点安排校内新闻,选题可紧追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做成新闻专访、专题等进行深度报道,重在质。

而校园网站因其迅速快捷、服务功能强、图文声像并茂、信息丰富及全时性等特点使它成为颇受师生青睐的校园媒体,而且因其联网的特性使之成为高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媒体形式。它除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大平台,也是大学生交流思想的大平台。如,常州工学院网站上就开辟了多个专题,“30周年校庆”、“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第43个校风建设月”等等,校园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校园媒体传受互动的缺失有不少意见。除了校内媒体记者,一般学生无法参与到校园媒体中,没有自由发言、自由展示的空间,即便是作为受众,与校园媒体传播者间信息交流的渠道也不通畅,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学生不愿与校园媒体互动。的确,对于习惯了使用QQ、微博、微信的这一代来说,校园媒体传统的“编读往来”类的互动方式的确太缺乏吸引力了。

因此,引入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兴媒体,创办手机报,打造微博校园,利用微采访、微寻访等新的采访形式,增加传受互动的新途径,让学生充分感受线上线下互动的传播体验。“开放、平等”的互动媒体将提升媒介行为的影响力,“对话式”的媒介行为将改变以往校园媒体“结论式”的宣传和教育,多样化的意识、观点、态度、情感得以呈现,在“和而不同的意见生态”[3]中,在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中自觉体现教育价值,实现教育目标,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校园媒体采编队伍建设也不容忽视。对于像常州工学院这样拥有传媒专业的学校来说,校园媒体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活跃在校园媒体一线的传媒专业的学生,热情、专业、尽责,了解大学生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也了解自己服务的校园媒体。要合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践行者与推动者,使其在校园媒体建设、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媒体,但是校园媒体只有做到态度、深度、温度并存,学生才会与之亲近,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才会得以有效传播,身心和谐精神家园才有可能真正建立。

[参考文献]

[1] 郭晓桐.加强校园媒体创新提升新闻传播效果[J].新闻世界,2011(7):55.

校园媒体范文2

注重发挥校报的宣传功能。高校校报在报业大军中能拥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具有自身的独特功能和优势,主要原因就在于校报在报道校园信息、传递师生员工的心声、建设校园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校报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取得了高校系列报刊国内统一刊号,是高校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校报起着沟通信息、交流工作、展示师生业余创作成果的作用。校报有着报道形式灵活、阅读时间自由、可进行深度报道等优势,但也有出版周期长、新闻性弱等劣势。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发挥报纸的宣传优势,从学校重大新闻报道、科研成果宣传、言论板块、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展示等方面,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创建发挥作用。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和保存。校报的纸质效果和相对较长的出版周期,有利于进行校园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可利用报纸能反复阅读,具有稳定性的文字报道和评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使读者不仅了解事件的现状,而且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评论,以深刻透彻的分析,使读者澄清认识。利用校报阅读灵活性的特点,刊登经验交流、科研成果介绍、言论等既耐读又有启发性的文章,使读者在了解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所取得成果的同时,也了解到工作在自己身边的其他工作岗位上的同事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感受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校报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师生的原创文学作品与学校师生思想感情、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能从各个方面透露师生的心声,也能从许多方面影响师生的心理和生活。清新活泼、流露真情的校园原创文学作品,能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对师生精神和生活的影响。

重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及时报道校园最新动态。校园广播是校园新闻媒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校园宣传工作的主体之一。校园广播信息具有简短、快捷的优势,且时效性较强。近年来,高校的校园广播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普及无线调频广播系统,并且在管理和体制方面进行了革新,无论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学生方面。建立校园电视台的高校虽然不多,但校园电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电视媒体的优势是信息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大增强,更能有效地吸引广大师生。同校报相比,校园广播和电视台具有更快捷、更灵活的特点。但信息留存时间短、收听、收看受场所和时间限制的局限性,使它们更适合报道校园最新动态,可通过每日新闻给观众一天最新鲜的新闻。同时,广播、电视可以发挥直观性强、信息及时的优势,注重有生活、工作场景,有现场动感的通讯类报道,比如在人物通讯类报道方面,电视媒体拥有最大的优势,它可以通过人物采访、生活情景反映等形式来增强观众的现场感,使观众受到的感召力更强大;广播也可以将先进人物和听众联系起来,通过把两者请到演播室做节目或请听众拨打热线的形式,让听众自己了解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改变了听众没有主动获取信息权、只有被动接受节目内容的弊端。

占领校园网络阵地,为创建优秀校园文化服务。校园网络是随着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机遇。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师生关心的热点,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校园网络信息一经出现便显现出迅速快捷、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等特点,受到校园网络用户的欢迎和青睐,在师生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校园网络的另一个优势是通过与因特网连接,成为高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的最具潜力的一种媒体形式。就目前高校媒体来看,校园网络以快捷的速度、便捷的形式占了绝对优势。在宣传报道方面,校园网络的信息多为学校党政动态,同校报相比,它受时间、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但它不受容量限制,所以在宣传学校时可以进一步提供背景资料、相关报道、人物介绍等全方位的信息。校园网要利用这些特点,建设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访问人次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使高校校园网真正成为广泛吸引师生、为师生喜爱、受师生关注的主流媒体之一,成为师生上网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

校园媒体范文3

[关键词]高校 校园媒体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90-02

高校校园媒体是由高校主办、面向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于学校自身发展和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一种特殊媒体。高校校园媒体种类多、受众广,肩负着舆论引导、培育人才、思想教育、传承文化、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重任。高校校园媒体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展示高校形象、塑造高校品牌,加强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对高校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媒体间的互动与融合成为传媒业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媒体如何结合自身特色,顺应媒体发展潮流,找准自身定位,整合媒体资源,改革媒体技术,丰富媒体内容,搞好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发挥高校校园媒体作用,这是高校媒体管理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媒体作用

高校校园媒体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找准自身定位。高校校园媒体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具备媒体的各种功能,又是教育载体,为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必须正确定位,使高校校园媒体回归媒体本身,成为真正的媒体,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首先,高校校园媒体应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转变长期以来上情下达的舆论宣传模式,而既发挥校园媒体舆论引导、正面宣传的作用,又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育人优势。另外,校园媒体还要肩负起舆论监督作用,促进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构建和谐校园。

其次,高校校园媒体应得到充分的自,成为真正的媒体,按照媒体规律进行运作,利用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受众的标准来考核评判,将校园媒体和高校行政体系分离开来,减少行政权力对校园媒体的影响与干扰。

再次,校园媒体应注重倾听广大师生员工的声音,贴近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关注广大师生员工的需求,拉近校园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把校园媒体舆论宣传的导向、高校的育人目标和师生的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有的放矢”。

二、整合校园媒体,提升管理层次

高校校园媒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多种媒体各自为战,在人员、信息和资源上缺乏系统整合,对事件的重复报道降低了校园媒体的效能,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无法得到集中。

由于自身滞后性的影响,校报受到了网络新闻的即时性和丰富性的严重冲击,高校校园媒体大多缺乏制度保障,采编水平参差不齐,其媒体记者和编辑人员以学生为主,思想与能力均尚不成熟,而且学生的流动性大,无法保证队伍的稳定性,所以,高校校园媒体的水准无法得到统一保证。

因此,高校应改变校园媒体各自为政、资源不均的状况,统一整合校园各类媒体,加快媒体技术融合,建设校园全媒体,使多种媒体优势互补,建设高校校园良性媒介生态系统,提升校园媒体在高校师生员工间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形成媒体合力。

三、改革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发展

当今,互联网已进入了广泛使用的新时代,博客、播客、微博、网络社区已成为互联网交流的潮流模式,新媒体成为了当今媒体发展的新方向。而校园网依然还徘徊在传统媒体宣传手段的网络化延伸阶段,这种现状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需求。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作为知识和技术发展前沿阵地的高校,其校园媒体却漠视于新技术的发展,不能引领媒体技术革命的潮流,反被媒体的新时代甩在了身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

高校校园媒体建设落后的现状说明,高校校园媒体建设从意识层面到管理层面乃至技术层面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必须一改以往对媒体新技术的漠视态度,加强技术、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注重开发并利用校园媒体新技术,加大媒体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校园媒体在媒体技术改革的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首先,校园媒体要增强自身的互动性,建立互动机制,维护好校内网络社区,开设校园博客、播客和微博;其次,增加个性化的应用,使广大师生员工可以通过RSS阅读器、邮件、手机订阅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增强媒体服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再次,提高高校校园网络资源的共享程度,增强校园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建立科研、学术及重要活动等信息的预报、传递的交流功能。

四、加大校际合作,增强竞争能力

新时代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改变了媒体和受众间的地位,广大受众从信息被供给状态转变为了自我选择状态。信息的丰富和渠道的多样,增强了受众的决定权与主动权,而加剧了媒体间的竞争,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为了求得生存,抗击风险,媒体机构的重组与融合已成为了一种趋势。高校校园媒体是典型的小媒体,在传媒融合的趋势下,校园媒体因规模和报道范围的限制而明显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了在媒体竞争中谋得生存与发展,高校校园媒体的校际合作成为了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必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最近十几年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群体的比例也逐年增高,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高校之间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各个高校校园媒体的合并技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全国各个高校的校园媒体的联合,实现同一地区或者同类型高校的资源整合,共同建立联合的校园媒体平台,实现跨校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更广泛的师生提供更广泛的服务。通过对高校之间的媒体资源的整合,建立的全新媒体平台,其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在校校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扩大了媒体新闻报道的范围,提高了报道信息量,加快了信息更新的速度,缩短了新闻的发行周期,全面提高了高校媒体整体的媒体质量,提升了其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后可以合理地调动资源的分配,无论是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资源,这样不但扩大了整体的规模,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优化资金的使用,增加了资金的有效使用率;校与校之间的合并在规模上得到了扩大,同时在体制上可以剥离单独高校;第四,校与校之间的媒体整合有利于高校之间各方面的交流,真正实现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全面交流,在交流中互相成长和进步。高校之间的媒体联合定将成为当前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3年.

[2]杜雪娇.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相应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4]王颖.论地方高校学报质量控制[J].现代交际,2012年11月,

[5]梁茵.略论校园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v.31;No.9702:104-106.

[6]刘明海.高校校园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J].沧桑,2010,No.10806:190-191,193.

[7]刘明海.校园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No.25918:45-46.

[8]寇斌.加强校园媒体建设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v.30;No.21910:58.

[9]刘明海,陈范华.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校园媒体建设[J].宜宾学院学报,2010,v.10;No.14211:112-115.

校园媒体范文4

网络信息多元化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则加剧了这一过程。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递的节奏,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人人等成了一个又一个更新型,更快捷直观的宣传板。这种环境下,发传单,印条幅等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形式发挥的作用变得越发有限,真正愿意到现场参加文化讲座,观看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少。部分形式内容相对单调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甚至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前去参加,因为他们更愿意在空闲时间利用新媒体去搜索观看相关文化活动的视频。其次,信息的随意性及互动性使得新媒体中充斥着大量重复、无效甚至不健康的信息,也使得高校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类似内容,从而对他们的思维观念产生不良诱导。新媒体视野下,校园文化很容易受到源自网络的消极情绪,错误舆论,非主流价值观念,不良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它在学生不断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进而导致传统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也是现下校园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归根结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增进群体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学习为目的的。新媒体的广泛使用,让学生们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向网络,让面对面的交谈变成了互动平台上的聊天。不少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次数少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少了,泡在网上的时间却多了。部分学生开始在闲暇,吃饭甚至课堂上使用新媒体,而忽视了正常的交际。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局限于互联网络,对新媒体产生极强的依赖,从而成为手机依赖症或电脑依赖者“患者”。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使校园文化成了平台上的文化———即只在移动终端商观看录像、图片,而不去参加现场活动的文化,导致交流环节的缺失。

2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新媒体

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新媒体可以分为新媒体环境与新媒体应用两个方面。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得益于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实现和网络通讯工具的广泛普及。因为大众传播媒介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走向。是以,传播速度快捷的网络成了校方消息的最佳选择。不难发现,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信息传递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的更新、传递与保存也变得越发容易。这样的大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构设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如查询各类通知的教务信息公开系统;查找各类文献书籍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反映问题的信箱;校园电视台等等。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凭借互联网时效性强,共享信息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大大节约了原本只能通过口头转达、信函通知等方式所需的时间。校园文化中的新媒体应用建立在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之上。近几年,我们可以在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读书等平台上看到各大社团的公共主页,并从上面及时获取相关活动的最近通知。这类平台改观了传统宣传方式覆盖面窄,关注人数少的缺点,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交换意见,分享经历的互动空间。微信大概是手机平台上应用最广的新媒体之一,不少文化社团都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来完成活动信息的。手机的高使用频率实现了接收信息的时效性,保证了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高效及时。

3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

3.1构建信息化平台,信息传播更迅速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为各类信息的征集与提供了最方便最快捷的平台。各高校开始在继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文化特色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实现校内、校际、社团、学生组织之间的文化交流。利用互联网跟新媒体实现不同地域的校园文化的相互学习,以此积极促进不同思维文化间的借鉴与融合。通过构建微信、微博、豆瓣上的公共平台,校园文化不仅实现了更为快捷直观的宣传,也通过平台的转发分享功能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信息传播。随着相关信息在新媒体上的,关注人数不断提升,可以明显看出,信息的传递将呈现出更快的速度。相较于印刷传单、张贴海报等方式,这种辐射式传播在提高实效性的同时还能通过活动参与人数的增加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平台,使信息的来源范围、反馈速度、更新速率等得到保证。

3.2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正确引导学风舆论

校园文化活动对丰富课余生活,充实课余时间起到很大的作用。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校园文化信息传播,既能让学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起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的作用,也能起到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将学生的关注重心引入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当中,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都与新媒体息息相关,而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接触也大多源于相关网站上的图像、音乐、视频以及文字。BBS的建立让校园文化得以通过浏览新闻,分享经历,自由论坛的形式得以被更多学生分享。部分社团则在网络平台上开辟了吐槽、找茬、反馈意见的板块,这使校园文化活动不再止步于活动本身,还延伸到了活动参与者在事后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新媒体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集前期筹备宣传,中期追踪报道,后期回顾反思于一体的完整体系。与此同时,新媒体还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紧贴时代,更富创新色彩。通过引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各类综艺节目中的真人互动类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贴近大学生的文化兴趣,实现文化活动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还通过定期举行对时下热门话题的讨论,邀请文化名人,创建兴趣小组等形式的活动让舆论学风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进行校园文化宣传,让学生们意识到如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再是传统形式的讲座与报告,从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3培养校内新媒体人才,推进校园文化向外传播

校园媒体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校园媒体 媒体创新

媒体是社会中传播新闻以及引导舆论的重要信息载体。高校媒体作为媒体中的一员,以其跟大学生接触较多,在引导校园舆论,教育学生并提供信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校园媒体的发展问题为媒体和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定义与分类、功能、传播效果等方面。因此,如何通过校园媒体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资源整合、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实现有效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在现有的研究中,校园媒体的定义虽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内涵大致相同。研究者将校园媒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校园媒体主要指校园内的广播、有线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媒体。也有人认为校园媒体就是指校园内拥有一定读者的群体,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代表性新闻类、生活类媒体。一般来讲,校园媒体的研究主要采用狭义定义。广义的校园媒体涵盖上述种类之外,还包括校内的告示板、条幅、标语。有研究者指出,校园媒体是以在校的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媒介形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组成了如今的立体式信息传播渠道,构建了新时期的校园媒体。这个定义较其他研究者的定义更为全面。

校园媒体传统的种类主要分为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的校园媒体形式如校园新闻网等逐步出现,以及新出现的各种校园媒体在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学者们将视角转向网络校园媒体的研究,试图从传播渠道的更新上寻求校园媒体发展的新途径。“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概念随之出现。有学者指出尽管新媒体具有广泛参与性,表达形象性,信息多元化等特点,但其信息未严格把关,发展未进入正规化轨道。高校校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全国校报达1000余种。最正规和主要的传统常规校园媒体——校报仍占上风。

二、校园媒体的传播对象和效果

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发挥校园媒体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及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作用的前提。校园媒体的传播范围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或教职工,受众相对稳定、目标相对明确。不但如此,校园媒体也正日益突破校园局限,其影响正向社区、社会和学生家长辐射。

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媒体间缺乏相互协调;新闻形式虽然多,但优势特色不明显;同时出版周期过长,缺乏时效性而无法吸引读者。对于校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流于浅层消息,缺乏深度和自由度。目前对于大学生受众的研究只集中在心理学层面,有学者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学生对校园媒体的选择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求知心理需要的选择。如对学校系列讲座关注,对学习园地、英语沙龙的兴趣,这是源自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自我完善的探索;二是基于从众心理需求的选择。年轻人作为紧追潮流的一代,有偏重时尚的口味,期盼得到身边同龄人的认同和肯定;三是基于好奇心理需要的选择。即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成熟和成功,追求至善至美。但是大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宣传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很少主动关心其报道动态,往往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缺乏反馈和互动。有学者以武汉大学校园媒体为例,通过对“校媒到达情况”,“学生对媒体的关注度”,“学生对校媒的满意度”几个指标对高校媒体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主要受到硬件(如经费与设备)和软件(如内容与资源)制约。

三、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功能,提高传播效果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高校媒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传播功能、教育功能、舆论引导功能。

1、信息传播功能

近年来媒介不断发展,媒介形式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大众媒介向高校学生传播海量信息的同时,校园媒体也一直作为高校师生的传声筒,传播校内外的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的信息。学者们认为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推动信息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师生每天都面对着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可及时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转贴于

2、教育功能

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可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辅助教学功能,综合素质教育功能。学者认为重大事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校园媒体可借此契机对师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同时校园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促进学生在理论科研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助于新闻学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综合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处事方式培养、人格塑造等;学者提出高校媒体对大学生有着心理干预的作用,影响着其精神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应对外来因素影响时,校园媒体可对大学生的人格塑形产生“维模效能”。

3、舆论引导功能

校园舆情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影响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效果。高校舆论环境分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和“高校社会舆论环境”两部分。一个是基于校园内部的舆论,另一个是外部社会舆论对于高校环境的影响。以校园突发性事件为切入点,校园媒体可在此类事件发生时的舆论引导作用。校园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时可在第一时间事实,利用校内各种媒介开辟专题和讨论专栏,并充分利用高校团体,如学者教授或学生骨干等进行舆论引导。因此,校园媒体由于和在校大学生的接触度较高,对学生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成为塑造学校形象、培养人文精神、化解校园矛盾的主力军。

四、改善校园媒体的不足,提高并扩大其传播效果

为了改善校园媒体的不足,提高并扩大其传播效果,校园媒体应优化配置校园媒体资源,完善相关机制,统筹汇总校园信息,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引入媒体社会化运作,面向市场筹集经费,在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高素质传播团队,提高教师通讯员团队和学生记者的专业素养,提高报道质量;加强创新,开创校园媒体的特色;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兴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利于校园媒体传播效果提升的互动平台。目前广东省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校发展校园媒体的方式值得借鉴:他们借助社会资源,通过企业赞助和社会媒体合作的方式,以高校学生的视角报道社会事件,走出校园并扩大影响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加强创新研究,为校园媒体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校园媒体定义、功能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梳理,笔者发现高校校园媒体研究虽然覆盖面较广,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对高校媒体的研究同质性很强

从搜索到的2002年到2011年间的文献来看,虽然研究的重点已经细化并逐渐转移到工具和功能的研究上,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校园媒体的现状不足与发展策略为主,内容相似度较大,并未出现创新的发现。

第二,高校媒体的研究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

目前校园媒体研究多基于新闻舆论引导和传播与接受等理论研究实证调查,缺少具体的数据论证,可见有必要加强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有机融合。

第三,对高校媒体的研究多关注校媒发展的不足,而对于受众方面的接收效果关注较少

虽然校园媒体自身存在的资源和资金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媒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但很少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系统调查研究大学生受众对于校媒的接收效果和受众自身特点。

总体上说,目前在研究在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方面有待深入,因此发展校园媒体的创新途径可以着眼于如何优化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以及重视校园媒体报道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容易让高校师生接受,达到良好的舆论引导,教育和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①张晓冰、胡庆亮,《高校校园媒体实践与效能策略研究》,《新闻界》,2009(4)

②宫宇,《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新闻战线》,2002(8)

③赵殷,《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特征及运行策略》,《新闻界》,2001(4)

④姜巍,《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新闻大学》,2009(12)

⑤吕剑红,《校园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新闻与写作》,2010(2)

⑥叶磊,《高校校园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德育功能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9(1)

⑦李蓓,《校园媒体在净化高校舆论环境中的角色扮演》,《新闻知识》,2010(12)

⑧吕钊红,《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媒体功能创新》,《新闻界》,2009(12)

校园媒体范文6

〔关键词〕社交媒体;校园欺凌;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16-04

近年来,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欺凌问题多次成为社会热点。对于校园欺凌,人们一般想到和关注的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欺凌行为。但是广义的校园欺凌应该包括所有侵害到学生的在校利益,或者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因此,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园外,甚至发生在互联网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直播、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顺势而起,为人们搭建了方便快捷的提供、、分享以及获取意见和信息的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社交媒体,使得校园欺凌也蔓延到了社交媒体。欺凌者在社交媒体上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恶意伤害,称为网络欺凌。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欺凌事件通过社交媒体使传播更迅速、范围更广。因此,我们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必须关注社交媒体兴起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引导和应对。

一、社交媒体对校园欺凌产生的影响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校园欺凌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也很多,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校园欺凌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校园欺凌更具隐蔽性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匿名性是社交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社交媒体中真假信息难以辨别,许多虚假信息的发出者都使用匿名的方式,很难追溯来源。匿名带来的自由,让不少社交网站成为粗野言语、低级趣味的“垃圾场”,一个现实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网络暴民”。在以往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是谁很清楚。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匿名欺凌者躲藏在网络之后,处于“隐身”状态,利用虚假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名来掩人耳目。这就使得校园欺凌更加隐蔽、不易发觉。社交媒体所在的网络世界向来被称为“虚拟空间”,但是其实网络也是真实的社交空间,从数字格式上可说“虚拟”,带来的情绪和心理体验却十分真实。

(二)社交媒体的便利性使校园欺凌更具随意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一个智能手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App发出言论,满足自我表达欲望的释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由于势单力薄或者寡不敌众等原因,人们会自我遏制欺凌言行,表现得比较谨慎小心或比较善意。与在现实中的欺凌相比较,由于处于“隐身”状态,社交媒体上的欺凌更容易更随意,使得欺凌者较少甚至没有责任感和负疚感。青少年十分渴望被人认同、获得关注,“曝光别人的隐私”“人身攻击和谩骂”有时可能不是出于恶意,而仅仅是为了获得高转发率、高“点赞”率,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对于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有的欺凌者并不认为网上欺凌会造成伤害或是一种过错,只觉得这是开玩笑和嬉戏。

(三)社交媒体的快捷性使校园欺凌被更迅速广泛地传播

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较,社交媒体信息量更大,反应更加灵敏。信息更便捷,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率更广。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把校园欺凌事件以文字、图片或录像的方式放入社交媒体,其他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浏览转发使更多人看到,欺凌事件就会被迅速广泛传播,难以被阻断和控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而且一旦信息被广泛传播,则可能永久记载在媒体上,难以删除。正如前不久发生的中关村二小学生伤害事件,在短短几天中刷爆了朋友圈,原帖被众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连续转发,网上的争论迅速达到白热化,不到一周时间,仅原网帖的评论就超过3.6万次。中关村二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一夜成名”,成为承受校园欺凌这一社会问题的载体,成为众矢之的。

(四)社交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使得校园欺凌产生的伤害更严重

当欺凌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被迅速广泛地传播时,一方面一些网友会做出不恰当的回复,或恶语谩骂或嘲S贬损或散布谣言等等,甚至对被欺凌者进行二次伤害;另一方面可能有粗俗言语、不雅照片、视频等通过社交媒体流向相关人群,这无疑又会使当事人在心理上受到更严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可能还有一些人会因为接触这个信息而触动自己的内心创伤,引发消极情绪,陷入心理危机。

再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家长选择网络曝光,推动了社会对校园欺凌的重视和思考,其勇气可嘉。《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不》一文很能触动善良者的愤怒,引起网民热烈讨论,但留言大多愤怒、报复、火上浇油,一边倒地指责学校,鲜有客观理性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将学校、家长以及孩子们一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给明明带来的伤害远比那两个淘气男孩的伤害大得多,整个事件中相关各方满盘皆输,没有一个人从中获益。

二、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一再向我们敲响警钟,校园欺凌迫切需要得到高度重视,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遏制需要政府、社交媒体平台、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欺凌提供法律保障

面对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欺凌,首先应加强惩罚力度,提高损害赔偿标准以警示欺凌者;其次要保护欺凌信息不被散播,防止进一步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保护被欺凌者合法权益;最后法律中要明确社交媒体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

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已就网络欺凌行为进行了立法。比如英国法律中规定:通过公共电子通信网络(包含网络社交媒体)恶意冒犯、猥亵、伤风败俗或者恐吓威胁等性质的讯息将构成犯罪(在社交网络上的发言是否犯法最终应当由法庭来定)。日本法律中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和家庭对防范学生受到有害信息侵害负有责任与义务。还规定,一旦发现诽谤中伤留言或接到受害者投诉,通信服务提供商要及时采取删除有害信息等措施。

在我国,2015年6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6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颁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这几个文件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社交媒体背景下校园欺凌的防治,但是原则性规定较多,具体运用时不得不借助于司法解释。未来我国的反校园欺凌立法应立足于实用目的,不论是校园欺凌的定义,还是校园欺凌的处理程序或者相关人员的责任,法律条文尽量具体、详实,凸显其可操作性,避免立法后仍旧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

(二)社交媒体服务商应承担社会责任,确保青少年获得安全的网络体验

目前社交媒体缺乏传统媒体的自我审查机制。一些社交媒体,尤其是营销公众号,为博眼球,增加点击率,就随意根据网友留言、论坛帖子撰稿,然后取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推送,最后传统媒体也不甘寂寞介入其中。由此导致谣言、假新闻满天飞,导致校园欺凌势态扩大化。

当今世界,关注网络媒体不良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由的背后是责任,社交媒体作为“准公共机构”,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发达的社交媒体,应该有自我审查的意识和能力,应该对其中传播的内容进行约束,做到自净。手机公司、网站等通信服务提供商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过滤软件,免费进行过滤服务。

例如,2016年11月16日,据路透社称,美国社交媒体巨头Twitter宣布,将升级部分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屏蔽关键词来阻止暴力和仇恨言论,以更好地打击网络欺凌。该公司还表示,将提供“一条更直接的途径”,让用户举报不当内容,并且已改进了内部管控,以有效处理用户举报的滥用行为。

另外,利用软件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进行监控,以提早发现网络欺凌、自杀威胁或犯罪活动,进而重点防范,这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等地区已经成功尝试。但这种做法涉嫌侵犯隐私权,引发了很大争议,将来可否继续实施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学校要大力开展校园反欺凌专题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

学校作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发生地,应当承担反欺凌的主要责任。学校应当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程序,配备专门的校园欺凌处理人员。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引起家长、孩子的不快和焦虑。在处理问题时,学校和教师应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去面对需要呵护的孩子,给家长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解决问题要充满人性关怀,不能冷冰冰地简单对待。当家长对学校处理出现异议时,更应审慎妥善地处理好,切记不可激化家校矛盾,甚至闹到两败俱伤。

除了常规的校园安全培训外,学校还应该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项培训。学校应将反欺凌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和年度重要工作中,每学年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反欺凌培训。首先是欺凌行为识别技能培训。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为迟到或旷课,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涣散、行为退缩、抑郁寡欢、焦虑不安、性格变化等症状。当发现身边的学生有类似情况时,教师要有所警觉并及时干预。其次是普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技巧,教给师生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可以将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编成漫画读本,发放到师生手中;可以开设系列相应课程,进行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传授应对校园欺凌的安全自护方法;还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校园欺凌的各方当事人邀请到一个团体中,聆听彼此感受,提升移情和应对欺凌的能力,促使当事人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上网、交友等习惯

中关村二小事件中,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疑似急性应激反应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笔者认为明明妈妈更可能是急性应激反应障碍,而且属于偏执人格。家长遇事不够冷静,得理不饶人,使得原本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演变成为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原本是想保护孩子,结果给孩子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和伤害。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明明家长这样成为校园欺凌事件推手的家长时有涌现。

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社会(社区)和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引导广大家长要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发挥榜样作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上网、交友等习惯,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网络活动,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及时管教,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也要避免溺爱袒护、教而不当。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要通过关爱陪伴,化解欺凌事件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帮助孩子重拾自尊自信,走向自爱自强。

总而言之,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生长于“E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他们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做好社交媒体这一新环境下的校园欺凌的防范与管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应该正确把握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正视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制定基于社交媒体背景下有效的校园欺凌防范与管理策略,体现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让教育有温度有尊严,保障和还原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杨岭,毕宪顺.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

[2]纪瑞.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J].科教导刊,2016,29(10):165-166.

[3]方海涛. 美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借鉴[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2):32-38.

[4]魏叶美,范国睿. 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16(2):20-23.

[5]孙晓冰,柳海民. 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与实践,2015(11):26-29.

[6]李惠君. 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心理干预[J].新教育,2016(15):7-8.

[7]厉恒. 企业危机公关的媒体策略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