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1
纳雍县第六小学
纳雍县第六小学共有小学生2807人、其中少先队队员2411人、成立少工委0个,全校共有少先队大队1个、中队43个、小队172个;目前共有辅导员44名,小队长172名、中队长43名、大队长1名。
自今年以来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我校在2020年9月8日举办纳雍县第六小学“感念师恩”演讲比赛,旨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全国第36个教师节,进一步推进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积极营造和谐、奋发向上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为了展示我校学生的文明风采,激发学生感恩老师的情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面向大众的胆量和礼仪,
二、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为实现“我的梦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们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增长才干,我校在高年级组织开展以“我的梦 中国梦”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学校于9月13号下发活动方案,学生进行准备,各班于10月13日下午两点半选派代表队参加比赛,10月14日进行评比。 四年级组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倡导步行、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五年级组以勤俭节约为主题(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粮食等)
六年级组以安全伴我行为主题(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等)
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2
一、升旗仪式,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声音,国歌激励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论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会出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能听见嘹亮的国歌响起。通过观看国徽,使学生体会到国徽的庄重。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大门口都悬挂有国徽,站在国徽下,想着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是当代人的任务,更是未来一代的重任,借以激发少年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的标志”是指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标志是祖国的象征,直观上是很形象的,通过形象寓予了深刻的“理”和深远的爱,这些标志是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二、校园文化,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学校通过电子大屏幕、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级文化墙等,精心设计“爱国主题标语、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文化墙等多种有效形式,让爱国思想教育随处能见,随时可学。班级举办祖国在心中、我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演讲会、朗诵会、图画创作展览等。宣传解读党史、革命史、先进英雄人物事迹、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祖国发展变化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使学生高尚情操得到陶冶,行为习惯得到训练,品德修养得到加强,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三、举行比赛,深化爱国情怀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更深刻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还开展了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主题为:探索革命发展新道路,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改革新形式,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爱国主义教育。这三大主题紧扣爱国二字,一方面能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传统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清明节扫墓,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花圈、花篮,为烈士庄重的送上深深地哀思,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与崇敬;十一国庆节,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牢记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五颗星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再次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做新世纪小主人的强烈愿望;端午节、党的生日、胜利纪念日……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操,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的情怀。
五、热爱家乡,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3
学校管理:
至于参与学校管理,除了担任初一四班的班主任以外,来到二中之后,我便成为了二中校报的编辑,帮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撰写新闻稿,并且负责校报稿件的校对和编辑工作。在实习期间,针对初一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现象,策划并举办了“有梦想才有远方”初一年级励志大会,以此激励同学们要拥有梦想,并从现在起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这一活动在学生中间的反响热烈,同时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认可,而对于我自身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教育调查和研究:
在实习中,渐渐发现这里的学生语文素养相对较低,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缺乏相应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也知之甚少。于是,借此机会,我在河西镇及其周围的一些村子中开展了关于基层中学开展国学教育情况的调研,并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里的学生接触到国学经典的途径很少,除了课本,基本上没有其他方式。尽管学校开设阅读课,但学生读的书都是图书馆给准备的,他们没有自己选择书籍的机会。在家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接受国学熏陶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课堂上,老师迫于成绩的压力,也很难对学生进行国学方面的教育。而调研却显示,很多学生想到学到这些知识,通过对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调研,针对这一问题,我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党团活动:
师大和二中组织的党团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师大组织的“学雷锋”主题活动,我不仅在自己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会,还带领学生们在校园里捡垃圾,为校园的整洁出力;征集“中国梦”,不仅在学生中间征集,我们九个人组成的小分队还就这一话题召开了几次会议,讨论农村中小学生的中国梦和自己的中国梦;“雅安,加油”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不仅唤起了同学们对于遇难同胞的同情,也让他们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实习期间,临西二中团委的活动也有很多,每两周一次的党团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我都组织班里的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使得我们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服务当地情况:
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4
一、探究分析,关注生本视野的德育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德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发点是现实的、鲜活的、具体的人。因此,德育工作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需要出发,关注生本视野的德育需求,逐步达到德育目标的统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需求既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和内在潜能发展的本性,那么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对学校德育来说,就意义重大。小学生正处在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我们既要关注德育对其成长过程需求的适应,也要关注需求的提升,旨在增强学生的发展内动力和生命自觉性,为其精彩人生奠定美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一般社会学界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而成长需要是主体与社会在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不断生成的。因此在德育活动的安排上,关注学生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奖励的需求、表现的需求、认知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创造的需求等,从社会角色成长的需求出发,更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激发引导,把握生本需求的成长导向
“文化引导,道德践行,德性培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策略,在充分探索解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再浸润学科课堂、环境、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领、修正、传承,才能把握学生的成长导向,实现育人价值。
德育应回归育人本原,以知识和课堂为载体,打破课程界限的藩篱,打通课堂渗透德育的主渠道,让教育的过程成为德智交融的过程、心灵沟通的过程乃至生命对话的过程。
学校还应树立“大德育观”,关注学生成长的大气候和大环境,建构“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学校一方面要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尽力贴近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追求“于细微处见精神”,积极开辟丰富多彩的楼道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区域小品文化等独具匠心而又饱含人文魅力的文化创意,丰富校园的人文资源。
此外,校园德育要遵循“活动中实践,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升华”的德育规律,以“发展能力、涵咏性情、修持道德”楦本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是注重体验感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清明节、劳动节、六一节等重要节日,重点组织开展“我与中国梦”中队会和“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礼仪常规、行为养成,开展“人人行动,人人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道德讲堂、升旗仪式开展“扬中华美德,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用伟大“中国梦”凝聚师生的爱国情感,培育道德情操。二是开辟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拓展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深入消防警营、工艺美术学院、文庙、校外活动中心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习生活和社会情感,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获得内化道德品质。
三、创新形式,促进生本主体的道德自我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为让学校德育活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拓宽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成道德自我建构,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
“实践体验”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旋律。学校可以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让德育融入学习生活,融入社会,融入生命。如:坚持“21天美丽行动”,将“守纪、节俭、礼貌、诚信”等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融入生活;开展“研学旅行”,开辟劳动、环保、科学等实践基地,与春秋游相结合,达到“游中学”的目的等。
创新形式,还要落实“文化兴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把“文化”与“德育”有机整合,有效融合,引领德育建设,浸润生命内涵。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弘扬“读书文化”,坚持开展“月有读书周、周有读书日、日有读书时”学生读书活动,推行“课前三分钟诵读”,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竞赛等活动,丰富阅读积累,陶冶阅读情趣;二是传承闽南文化,把传统“闽南童玩”引入校园,举行“闽南童玩”手抄报展览、闽南童谣说唱比赛、“闽南童玩”之“滚铁环”“跳格子”等比赛让学生尽享运动乐趣,感受闽南文化独特魅力。
可塑性、趋向性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德育活动也要充分利用其特点,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弘扬正能量。可以通过“校园之星”立榜样的方式,精心打造“颁奖台”,以周、月考评评选出学习之星、读书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助人之星等,学期综合评定表彰“校园之星”并隆重颁奖,或是设立“积分奖励超市”,将常规、竞赛、表彰、好人好事等融合到评比标准中,让学生遵照标准获得积分,兑换奖品,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5
2021年我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区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根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和法治讲座,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局领导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责任,检查督促,适时调整,制定了《区教育局2021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小组。
二、主要工作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学校协调辖区所在社区、派出所扎实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并通过法治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未成年人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1、在课堂教学中,各校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选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3、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況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我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三)抓学困生帮扶促后进生转化提高德育工作感染力
“学困生”帮扶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大而言之事关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事关教育方针的全面贯落实、事关社会的和诸稳定。小而言之影响学生未来、个人前途、家庭命运我们充分认识“学困生”帮扶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提出了让“学困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总体要求并要求各校认真制定并落实“学困生”帮扶管理制度精心策划帮扶教育活动做到真心爱护学困生,充分尊重学困生对贫困生在师生中开展捐赠活动予以资助对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有偏差的“学困生”坚持鼓励、引导为主的正面教育不刺激、不歧视、不放弃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落实“四个环节”即发现寻找进步、肯定表扬转变、树立转化典型、感染后进同学:和学困生建立平等、融沿的师生关系和学困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以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果。
(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截止目前,各社区、派出所配合辖区学校开展“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深化学生“做小小志愿者”“红领巾爱绿护绿”“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等活动共计15次,对中小学生乱闯 红灯、乱穿马路、翻越栅栏、随地吐痰、乱丢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引导未成年人在参与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完善自我。
(五)拓展社会教育。1、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各司法所加强与学校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强化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利用开学第一课、升旗仪式、大手拉小手等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 2、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国旗下讲话、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崇德 向善、尊法守法。在各中小学校举办系列法治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征文、演讲、 手抄报等普法宣传方式,扩展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3、开展青少年假期实践法治教育系列活动。各派出所轮流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的青 少年假期实践法治教育宣讲活动,培养了青少年法治意识,提高了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小公民道德思想。 4、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全区各中小学严格实行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截至目前,法治副校长到学校上法治辅导课已达到36次,做到了人员、教材、教案落实到位。
三、活动效果
小学生中国梦手抄报范文6
关键词:幸福课堂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16-02
善于构建幸福课堂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梦想的故乡。幸福课堂的成功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就是给了每位孩子一个梦。没有梦想的教育,也是没有意义的;不能给人梦想的学校绝对不是好学校。对学生来说,幸福课堂的标准只有一个:给多数学生一辈子切实有用有益的知识、本领、思想越多,对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帮助越大,此学校越好。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成才梦,幸福课堂应成为孩子们一生的骄傲,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丰富有效的精神营养;幸福课堂的环境、氛围,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上自信、自强的烙印;从学校中获得的许多东西,应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幸福课堂的前提和保障。笔者对幸福课堂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谈粗浅的看法:
1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DD“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不良的行为习惯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成就幸福课堂的基础所在。
2 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认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从生命个体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如同一张白纸,应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画。从生命群体来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必须从小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而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养成教育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明理
所谓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之目的。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集体晨会、班队会活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采取老师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2.2示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树立示范榜样,以点带面。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示范法就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它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活生生的榜样,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另外,学生具有模仿和仰慕先进的心理特点,这些都是榜样示范法对孩子起作用的心理学基础。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时刻对照,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特别注重榜样的作用。
在榜样选择中应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学校、教师、学生中先进事迹。倡导学校把评选出的优秀少先队员的相片、事迹张贴在宣传栏里,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2.3强化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难成习惯。因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必须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为此,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我们注重“强化”二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又往往起着根本的作用。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2.4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进行反馈激励。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激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良好行为,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进行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主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手段,并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形成较强的正面影响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不经常反馈,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通过反馈刻意地提醒和巩固。
2.5建立长效机制
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引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良习惯养成,倡导班级个性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班级,利用具有个性特色的“班级简介”,科任课教师的照片、班主任寄语班级奋斗目标等内容引领,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创造、自主与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努力经营制度文化,做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器,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搭建多样平台,张扬学生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些科学家的说法,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也正是说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幸福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打好基础,其核心意义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与条件,使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的品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J].新世界出版社,2011-06-01.
[2]张兆红.好习惯成就好人生[J].同心出版社,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