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的古诗范文1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家”的苏辙也曾作《踏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清明的古诗范文2
清明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祭奠已故的先烈与亲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由来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由来的传说故事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第二年清明,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各个地方的清明节习俗1、山西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时,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烧香、不焚纸,只是把冥钱、纸帛等物挂到坟头上或坟茔旁的树枝上,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这种民俗可能是来源于寒食节禁火的习惯,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间防火的意识。
不过,山西北部多数地方的民俗却截然相反,人们却要将冥钱等物烧尽,认为烧不尽就转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们则习惯于白天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纸。此外,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菜,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2、山东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
3、四川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插杨柳是全国各省份差不多的习俗,而四川地区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将杨柳枝挂在门口、坟前,爱美的四川妇女还会在清明节这天将柳条戴在头上,叫做柳叶符。由于四川产竹,竹子在清明节期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这天,家家户户会请道长画上纸符,挂在竹子上,然后挂到坟头,作为清明上坟的一个必要仪式和步骤,是为“挂青”。
火神门祭火神,这也是四川地区比较独特的习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人们把家里的火都灭了。人们在清明当天专门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以后再重新生火。
清明节禁忌1.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会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扫墓的问题,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吗,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生意场上陪同客户去扫墓。
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扫墓,因为各自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那么建议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则会犯了禁忌。
2.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
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期间买双鞋。
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
如果留意鞋店,那么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这天买鞋了,那么请这些朋友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4.与清明节前忌买鞋类似,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5.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的朋友,清明节当天尽量少些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
6.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
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7.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
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8.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9.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
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10.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节生日,那么提醒你要提前过生日。
清明的古诗范文3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的古诗范文4
Deep inside a forest, there was a pond. Many fishes, crabs1 and frogs lived in the pond. Theirs was a happy and peaceful life.
Among them lived two beautiful fishes named Sahasrabuddhi and Shatabuddhi. They were bigger than the other fishes in the pond. They were very proud of their good looks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same pond lived a frog with his wife. His name was Ekkabuddhi. The fishes and frogs were good friends. They all led an undisturbed life.
But one day two fishermen, returning from the river in the forest after fishing. came across the pond. It was late in the evening and as usual all the fishes and frogs were at play. Sahasrabuddhi, Shatabuddhi, Ekkabuddhi and many others joined the game. They leaped high into the air and chased2 each other.
Seeing the beautiful scene the fishermen were amazed3 and stopped in their tracks.
“How beautiful they look?" said one fisherman.
“Yes. And so many of them too," replied the other.
“The pond does not look very deep," said the first fisherman. “Let us catch some of them."
“It is already very late and we have a heavy load to carry a long way. Let’s come back tomorrow," suggested the other fisherman.
Ekkabuddhi turned to the others in the pond and said, “Did you not hear what the fishermen said? We must leave this pond for a safer place."
“Just because two fishermen said they would come back to catch us tomorrow, you want us to leave our home and flee. For all we know, they might not come back," said Sahasrabuddhi.
“Even if they come back to catch us I know a thousand tricks to get away."
“And even if your thousand ways fail, I know another hundred ways to escape," said Shatabuddhi. “ We will not let two fishermen scare us away from our me." All the others in the pond agreed with them.
“Well! I know only one trick," said Ekkabuddhi. “To leave the place before danger strikes." Ekkabuddhi and his wife left the pond in search of a safer place. All the fishes, crabs and frogs laughed at them as they left.
The next day the fishermen returned to the pond and cast their net. “Ouch! This net is too thick for me to bite through," cried Sahasrabuddhi.
“For me too," cried Shatabuddhi. “Only if I could get out, I could do something.
“We should have listened to Ekkabuddhi," cried a fish. “Now we are all doomed4."
清明的古诗范文5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跨越时空,历经岁月沧桑,从苍茫的古代到今天,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也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秋月扬明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思乡、怀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而月亮这一意象自然被赋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真是举不胜举。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此类诗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古诗中的月亮亦是美丽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清明的古诗范文6
名单一出,有人喜有人忧
今年的女排世锦赛很凑巧地和亚运会撞了期。今年年初,中国女排就确定了一队参加世锦赛,二队参加亚运会的参赛方案。世锦赛的参赛名额为14个,早些时候,主帅郎平确定了一支15人的集训阵容,但参赛名单却迟迟没有公布。就在所有人翘首期待时,9月17日,名单终于公布了。
此次参赛名单中包括三名二传、四名主攻、四名副攻、两名接应和两名自由人。他们分别是,二传:魏秋月、沈静思、王娜;接应:曾春蕾、杨方旭;主攻:惠若琪、朱婷、刘晓彤、汪慧敏;副攻:徐云丽、杨菁、袁心;自由人:单丹娜、陈展。
名单一出,既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本次出征的14人,只有魏秋月、徐云丽和沈静思参加过上届世锦赛,另外11人都是世锦赛新人。在三名二传手中,魏秋月是技术最佳经验最足的,这次在名单内并不意外。而魏秋月的旧伤也成了郎平的一大心病,保险起见,此次她另外带上沈静思和王娜两名二传手。
副攻人员此次采取的还是老带新的方案,老将徐云丽和杨菁都比较稳定,小将袁心在今年7月份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上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很好的潜质。此次让袁心参赛,郎平估计也抱着重点培养的心态。
在15人的集训队伍中,杨舟成了唯一落选的那个,对她来说,真是一件伤心的事。1米87的杨舟与队中其他队员相比不具备明显的身高优势,而她的进攻基本上以二传的身前球为主,这使得她在队中副攻球员中处于劣势地位。早在世界女排大奖赛后,就有人预测杨舟参加世锦赛的机会小于其他三人,此次名单出炉也确实印证了这点。
主教练郎平
力争进入第二阶段前六名
距离世锦赛还有4天时间,今天凌晨,中国女排将启程前往意大利。根据比赛规则,中国队将和日本、古巴、波多黎各、比利时和阿塞拜疆队5支队伍参加第一阶段的D组比赛,前四名的球队进入第二阶段比赛。据了解,第一阶段的抽签已经完毕,教练郎平表示,抽签结果还不错。
“前面比较强的有意大利、日本,古巴实力有些下滑。德国、比利时和多米尼加也得小心,这次大奖赛多米尼加在前面的比赛有几个主力没打,我看她们也有所保留。”郎平透露,在北仑进行的为期半个月女排集训时,球队花了大量时间针对日本进行专业训练。问及球员训练时表现如何,郎平说,队员们的进步和提升比较明显,目前球队最大的问题就是稳定性不够。如果这次比赛中,球员们能稳定下来,中国女排将会有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