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代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区代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区代理范文1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金衢丽地区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省政府《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金衢丽地区加快发展注入活力。三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该规划的实施十分关注。在今年省人代会上,三地省人大代表分别提出建议,要求加大金衢丽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力度。代表们要求,省政府要把加大组织实施《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力度,提高到省政府战略高度,列入2006年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代表们建议:一要建立省级组织协调机构,协调解决金衢丽产业带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二要加快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临金、杭新景、龙丽高速公路建设,及早启动有关公路、铁路,水运、机场建设工作。三要研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对金衢丽地区产业带规划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指导、政策扶持、市场研究和信息咨询。四要加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五要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办理结果:加大支持力度 实现协调发展

对三地区代表的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把它们作为今年的重点建议,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点办理,并在今年第一次接待代表日活动中,专题安排接待金衢丽地区的代表,徐宏俊副主任率有关承办单位领导听取了代表的意见和要求。

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地区代表们的建议,王永明副省长亲自领办。6月8日,王永明副省长召开座谈会,当面征求提出建议的部分省人大代表的意见。主办单位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办单位省财政厅、省农办、省教育厅等部门负责人汇报了办理工作情况。

座谈会上,代表们对进一步办理好建议提出了具体意见。

承办单位表示,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办理意见,并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金衢丽地区产业带2006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和重点项目的推进。金衢丽产业带2006年度实施计划共有60个项目,根据三地的申报要求,省里共安排金衢丽地区2006年新增省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136亿元,省发改委将会同三市发改委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一批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金衢丽地区搞好大型核电站规划选址,并加快前期工作。同时积极与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民航总局联系,争取早日批复杭新景建德至白沙关段、龙丽高速公路项目建议书,争取将衢州机场迁建、钱塘江中上游水运开发列入国家建设规划。

三、加大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一是积极推进“四项工程”建设。省财政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实施分类补助,对金衢丽地区列入一类地区、二类地区的县市区,省财政分别给予50%(食宿改造工程60%)、30%的补助。二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加大对金衢丽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预计省财政对金衢丽转移支付达1.6亿元。三是继续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并对金衢丽地区倾斜安排。四是突出对金衢丽地区的倾斜政策,促进金衢丽地区职业学校建设。

四、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今年4月,省政府下发了《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经过考核,对开化、江山、衢江、常山等9个钱塘江流域干流和一级支流源头所在地的经济欠发达县(市、区),实行省级财政专项转移补助,以帮助上述地区全面落实生态建设与污染整治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研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省发委改已于2006年5月出台了《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省直其它有关部门也已经根据自己的职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地区代理范文2

目的 探讨本院以发热待查收住患者的病因,旨在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性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待查住院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0例患者中,感染83例(63.85%),结缔组织疾病15例(11.54%),肿瘤14例(10.77%),其他2例(1.54%),原因仍未明确16例,占12.31%。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温州地区伤寒感染尤为高发,其次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诊断 回顾性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onwn origin,FUO)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国内学者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为发热期限>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1]。据统计,有200多种疾病可引起FUO[2]。根据已有的病因分类来考虑患者可能的病因,对临床医师有较大帮助。现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FUO 130例作一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其中男81例,女49例,年龄23~73岁(平均46.7岁);体温38.5℃~40℃(弛张热28例,稽留热7例,间断热46例,不规则热49例);发热时间10d~2个月(平均37d)。

1.2 确诊方法

筛选及确诊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及诊断性治疗三类。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微生物病原学及有关抗原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抗体,胸片,B超。特殊检查:细胞学,病理学,CT,MRI,心脏彩超,HIV 抗体及其他特异性抗原抗体等。诊断性治疗:主要为抗结核治疗。

2 结果

130例发热待查患者中,83例为感染性疾病(占63.85%,其中伤寒25例,败血症19例,结核13例,肺部感染10例,胆道感染5例,尿路感染4例,病毒感染3例,肝脓肿及恙虫病各2例),结缔组织疾病15例(占11.54%,其中亚急性败血症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恶性细胞组织病各2例),肿瘤14例(占10.77%,其中淋巴瘤9例,白血病3例,肝癌2例),其他2例(占1.54%),病因不明16例(占12.31%,其中2例病情趋向缓解后出院,随诊无复发,7例转上级医院,7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本组41%的患者仅靠病史、临床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B 超、CT、骨髓组织活检确诊率分别为3.95%、3.8%、8.9%。

3 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常见复杂病症,经过临床分析及血清免疫学、细菌学、骨髓细胞学、浆膜液、B 超、X线、组织活检和(或)CT等检查后,确诊率仍较高,本组确诊率为86.15%(112/130),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3,4]。由于FUO患者病程较长,多数已行各种常规检查及多种手段治疗仍未明确病因,尤其容易盲目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物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又延误和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治,因此病因诊断必须尽早作出。

本组资料中,感染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占首位,其中伤寒25例。有研究表明,在引起FUO的具体病因中,伤寒所占比例约为9.1 %~12.9%[5,6]。本研究伤寒比例显著高于一般资料,这与温州地区为沿海地区,海鲜食物供应较为丰富,而附近居民又喜食半生不熟海鲜有关。本组FUO最终确诊为伤寒的患者中,均进行了血培养,血培养阳性仅5例,这一结果考虑与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不同程度地应用过抗生素有关。25例最终确诊为伤寒的患者,绝大多数不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如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仅出现上述症状中的1~2项。如本组出现粒细胞正常或减少23例、相对缓脉12例、肝脾肿大6例、神情淡漠3例,甚至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持续发热(热型不典型),诊断上基本依靠的是临床诊断。故FUO患者若出现疑似上述症状,考虑到本地区发热患者伤寒比例较高,特别是出现粒细胞正常或减少的病例应考虑伤寒的可能性,并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FUO患者不宜随便给予退热剂,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尽量不予干预,以观察热型,协助诊断。

转贴于

感染性疾病中其次是结核病,本组13例中有9例依靠诊断性治疗确诊、4例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性确诊患者在应用其他药物无效后,详细询问病史,如患者多有乏力、纳差、盗汗、消瘦等结核病中毒症状,应考虑可能是结核感染,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在诊断性治疗观察期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其后的门诊随访中体温正常,未反复,视为试验性治疗有效,可确诊为结核病。本组这部分患者多数是肺外结核,说明肺外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应得到足够的关注。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升高,而且与肺外结核多发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吻合。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如PPD试验强阳性固然有诊断价值,但即使阴性也不能排除结核病。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的应用在诊断结核病时具有较大价值,通常一次扫描无异常结果,需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次复查才会有异常发现。本组中有1例脊椎结核患者,在应用一般抗生素2周后体温始终维持在38℃,且自诉腰疼,后经多次脊椎及后腹膜CT扫描才诊断为脊椎结核。

结缔组织病也是发热待查的常见病因。由于近年来免疫检验水平的提高,某些疾病早期即获得诊断,而以发热待查收住的大多是非典型的结缔组织病,尤其是变应性亚败血症(still病)相对突出。成人still病临床上较为常见,极易与败血症相混淆,其特点是:(1)长期高热(可>39℃,持续数周或数月,多发于傍晚至夜间),但无显著的毒血症状,且可有缓解期;(2)皮疹一过性,复发性,多形性;(3)血象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但嗜酸性细胞一般不减少。新近有研究提示,血清铁蛋白增高有助于still病的诊断[7],值得注意的是,诊断still病必须排除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肿瘤在发热待查中的比例国内外有不同报道,本组肿瘤患者均有贫血、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有黄疸,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均经多次骨髓检查而明确诊断。骨髓常规检查可提高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编. 实用内科学. 第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34.

2 Schneider T,Loddenkemper C ,Rudwaleit M, et al.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the 21st century. Infectious Diseases , 2005 ,130(47) :2708~2721.

3 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等.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 例临床分析. 中华内科学杂志,1998 ,37 (9) :605~607.

4 尹有宽,徐彬彬. 原因不明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 上海医学,2000,23(2):112~113.

5 李刚.不明原因发热171 例临床分析. 福建医药杂志,2005 ,27(3) :39~40.

6 王心祥. 发热待查241例临床分析. 淮海医学,2000 ,18(3) :198.

地区代理范文3

农村宅基地不可以抵押贷款。

《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一)土地所有权;

地区代理范文4

关键词:西南地区 立体气候 预报和服务 思考

1、引言

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我国天气预报与服务能力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不断提升的社会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该地区天气气候预报服务质量,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对于气象预报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

2、西南地区气候特点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总体降水量也较大。但受到地形、地理位置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地形破碎、海拔高度差异较大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干旱、冰雹、暴雨、雷电和低温冰雪等灾害频繁发生,在贵州山区还时常出现十里不同天的景观。这些灾害性天气给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而且不同地区的降水量级、降水强度以及持续的时间也随地形等因素的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该地区因地形、气候状况较为复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频繁,种类繁多,而且气候差异和立体气候明显,给该地区冰雹、干旱等气候预报与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西南地区地形地貌与气候的关系分析

该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形是喀斯特地形,该种地形具有生境、水分下渗严重等生态特征,生态系统较为微弱。该种地形因素所造成的干旱与普通地区的干旱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由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地貌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对于该地区干旱气候的预测还应考虑地形、地质等不同的因素,这也给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与服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该地区的冰雹天气也非常复杂,对于冰雹云的分析不仅受到其自身演变速度快、空间尺度小的影响,也受到这种特殊地形因素的影响,在对该地区开展预报时,常常因无法对地形、地貌等参数进行周全的考虑而导致预报不准或错误预报等问题的发生。

4、对于该地区气象预报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候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已明显提高,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4.1 对于该地区的气象投入不足

气象服务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象服务所蕴含的价值,特别是对于该地区的立体性气候而言,对于它的研究不能够像其他产业一样形成一个良性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对于气候的个性化预报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4.2 气象服务手段还有待提高

受到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多种原因的影响,对于该地区系统性气候预报服务产品的操作、信息获取、处理等综合性业务服务水平目前仍然较低,对于部分专业预报产品仍以主观定性预报为主,对于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状况,这也导致了对于该地区立体性气候预报与服务手段的落后。

4.3 缺乏高素质综合性的气象服务人才

气象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基层天气气候预报服务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否则很难完成该地区对于气象预报服务的高质量要求。在实际的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技能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部分工作人员专业面较窄,很难满足气象服务要求。

5、解决该地区气象预报与服务问题的对策

5.1 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理念

作为气象预报服务人员,首先要对当地的气候概况、气象灾害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也是作为气象服务人员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系统的培训来提升相应的服务理念与对服务流程的认识程度,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服务方法并拓展服务思路。

5.2 创新并完善该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手段

应当在现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气象服务手段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完善,以对各种途径的综合利用来提高该地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当受立体性气候影响而使该地区出现转折性或灾害性天气、气候时,应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短信等覆盖范围较广的服务手段来提高气象服务的周知度。当出现严重气象灾害时,仍然应积极采取多种服务措施将预报预警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播给尽量多的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同时还应继续加强对于现代化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气象观测、高分辨率遥感等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对于该地区立体气候的监测和预报,并注重新型气象监测仪器的引进和对预报分析理论的完善工作,以实现对该地区立体气候的准确、快速预报,为决策部门提供真实、确切的气象信息,真正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5.3 完善和创新该地区的气象服务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高质量气象服务手段的基础,因此应加强服务标准的创新和完善工作。气象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确保该服务行业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还应注重行业人士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更好地促进该地区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于人力、财力、物理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促进气象预报、服务等环节操作流程的准确化与规范化。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无线技术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该地区气象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应努力做好该地区气象预测预报与服务工作。为此,应在努力提高预测预报能力的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工作的开展。在现有预报服务条件下,应进一步做好立体气候明显、地形破碎地带的预报与服务工作。同时,在该地区应加强新型监测仪器设备引进与预报分析理论完善工作的开展,切实消除或削弱由立体气候因素给当地交通、农业等各个行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肖天贵,麻素红.西南地区气候季节划分及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30(1):35-40.

地区代理范文5

[关键词] 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1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61-03

老年期痴呆是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主要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也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为了解老年人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现状,2011 年6~10月对漯河市城乡最大的8所福利院生活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痴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选取的抽样单位为漯河市城乡8所最大的福利院,共316例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男性254例,女性62例;中学及以上26例,小学130例,文盲160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100岁,平均(78.57±5.00)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以福利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个人健康状况和疾病史、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听力、牙齿、社会支持、日常生活习惯、体检情况等一般情况。调查采用二阶段法,(1)检出病例:应用AD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测量,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问卷等进行初筛病例。(2)痴呆诊断和分型分度:对初筛病例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痴呆诊断标准对痴呆作出诊断;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鉴别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痴呆(HIS ≤ 4分为非血管性痴呆;HIS ≥ 7分为VD;4分< HIS < 7分为混合型);用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的AD标准,做出可能AD和很可能AD诊断。用痴呆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评定痴呆严重程度。

1.3 痴呆诊断标准

痴呆的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标准,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标准,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依据NINCDS-AIREN标准。若病例同时伴有明确的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则诊断为其他原因的痴呆。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资料由专人录入计算机,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痴呆患病率和构成比例

结果显示,痴呆、AD、VD、混合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27.85%、18.04%、7.28%、2.53%。在确诊的88例痴呆患者中,AD患者57例,占痴呆人群的64.77%;VD患者23例,占26.14%;其他类型痴呆8例,占9.09%;其中AD和VD是老年期痴呆的2种最主要类型,占全部痴呆患者的90.91%,见表1。

2.2 不同性别的痴呆患病率比较

男性痴呆、AD、VD及混合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24.41%、15.35%、6.69%、2.36%;女性痴呆、AD、VD及混合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41.9%、29.03%、9.68%、3.23%,女性痴呆与男性痴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618,P < 0.01)。男性与女性痴呆中AD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06,P < 0.05),男性与女性痴呆中V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老年痴呆在不同年龄的患病率

痴呆、AD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AD患病率增长迅速,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247,P < 0.01)。AD和VD的患病年龄分别为(77.24±8.73)岁和(76.20±9.37)岁,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痴呆患者年龄平均为(76.53±8.72)岁,明显高于非痴呆患者[(70.03±7.09)岁](P < 0.01),见表2。

2.4 不同教育程度与老年痴呆患病率关系

痴呆患者的平均教育年限为(3.65±1.89)年,显著低于非痴呆患者的(6.97±1.32)年。痴呆和AD组不同教育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6,P < 0.01;χ2=19.111,P < 0.05)。AD和VD的平均教育年限分别为(2.66±1.74)年和(5.45±1.96)年,AD组明显低于VD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文盲半文盲组痴呆、AD及VD患病率最高,初中及以上组为最低,见表3。

2.5 不同日常生活能力人群的痴呆患病率关系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越明显,痴呆的患病率越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7.71,P < 0.01)。AD和VD患病率呈递增趋势,AD患病率增长迅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3.161,P < 0.01),V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较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6 婚姻状况与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关系

丧偶独身者痴呆的患病率为31.55%,明显高于配偶健在的患病率(20.91%)(χ2=4.044,P < 0.05);丧偶者AD的患病率为22.33%,明显高于配偶健在的患病率(10.00%)(χ2=7.374,P < 0.01)。丧偶者和配偶健在者VD的患病率分别为6.80%和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丧偶者患痴呆、AD的危险性高于在婚者,见表5。

3 讨论

据统计,全球有2 000多万人患有老年期痴呆症。我国患有痴呆的老年患者500多万。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痴呆将有1 200万[2]。本课题对漯河地区8所福利院60 岁以上者进行整群抽样,研究结果显示痴呆患病率为27.85%,远高于以往报道的一般老年人群中调查的结果,这可能和研究对象中70 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有关。其中AD患病率为18.04%、VD患病率为7.28%、混合性痴呆患病率为2.53%。AD患者和VD患者合计占全部痴呆患者的90.91%,是老年期痴呆患病的最主要2种类型。调查中发现福利院AD大年龄组患病率高,90 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可达50.00%,其次为75岁以上的为40.00%,最低组为60岁以上占17.24%,考虑与福利院老人群体的特殊性有关,诸如年体弱多病、孤独抑郁、家庭状况差、经济水平低等众多因素。另外,调查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不同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婚姻状况等与AD患病率的关系,结果提示AD患病的性别分布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痴呆中AD患病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AD病,可能是因为女性大多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比较强,与儿女相处容易,更愿意在家庭形式中生活养老,来福利院的老年女性往往是子女没有精力照顾或无子嗣,这部分老年女性因种种社会原因,文化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人文关怀少,易孤独寂寞,思考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痴呆患病率远高于老年男性[3]。AD患病与文化程度关系密切,文盲的患病率可高达41.25%,其次是小学文化的老人患病率为15.38%,初中及以上的患病率为7.69%;同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越明显,痴呆的患病率越高,AD和VD患病率亦呈递增趋势,AD患病率增长迅速,V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较缓,亦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丧偶者AD的患病率为22.33%,明显高于配偶健在的患病率(10.00%)。因此在管理形式上应该尽可能让老人多参与日常管理,老人之间可以通过互助的形式增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增加老年的运动交际和活动范围,减少孤独,适当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应该引起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福利院老年群体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AD是当务之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老年孤独、心理压力、缺乏必要的脑力、体力锻炼与AD发生密切相关[4-6]。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加强防治措施,逐步建立并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增强专业医疗护理人员进行老年护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河浪,吴磊,胡祥炬. 南昌和九江市福利院老年痴呆患病率调查分析[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2):73-78.

[2] 张红,陈长香,赵春双,等. 唐山市养老院老年人认知障碍及危险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1,9(38):1684-1689.

[3] 屈秋民,乔晋,韩建峰,等. Alzheimer病患病率与患者性别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511-512.

[4] 唐牟尼,刘协和,云扬,等. 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22-25.

[5] 王新德. 老年人痴呆的定义分类诊断和鉴别[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1):5-6.

地区代理范文6

关键词:古代广州;交通;物流;特点;历史作用

交通物流是指把交通运输作为中心的物流运行程序,它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进步。广州地区由于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拥有着很好的水运条件。由于古代交通工具的落后与交通物流发展的缓慢,我国很多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广州地区以其水运条件取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个朝代都对广州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与支持。从朝代的更替的纵向角度,看古代交通物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能够为现今交通物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 古代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特点

由于广州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特殊,因此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比如开始时间早,突破自然限制、用途广泛、有人力的支持等。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这样特点的地区并不多,因此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 开始的时间早

早在陶器时代,南北地区之间已经开始通过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先秦时期出土的陶器已经带有中原的独特文化色彩,同时兼具沿海地区的特征。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的开展时间较早。

(二) 突破自然限制

第二个特点是,古代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突破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南梁将珠江与长江分割开来,这就对水路的连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古代人民并没有放弃对广州交通物流的开发与利用,反而因此开辟出了山路。利用山隘将长江支流与珠江的支流连接起来,扩大的运输的范围。同时开辟出了三条岭道,大庾岭道、越城岭道与骑田岭道,其中前两条岭道的曲折程度相对来说较小,但是距离北京等重要城市较远,需要一定距离的迂回;而骑田岭道虽然更为曲折险峻,但是确是连接南北的一条直径,因此现代广州交通物流的建设中,选择这一条线作为京广铁路的建设沿线。

(三) 用途极其广泛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一般用于贸易往来,其中既包括地区间的特产贸易交换,也包括与海外的贸易交流,其产品包括象牙、玛瑙、羽毛、名马、蛤蜊等多种商品。除此之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通过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来完成,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特殊时期,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还被用作军事活动,一旦有战争需要,贸易活动就要适当让位,广州地区的运河与岭道要为行军提供通道,同时进行军事所需的粮草运输。

(四) 有人力的支持

人力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了人力的支持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行,并取得健康的发展。在古代通过广州地区进行的贸易往来其商品大多是奢侈品,供给皇上或者权贵重臣,因此在商品的销售中可以取得客观的高额利润。在利润的驱使下,很多商贩甚至官员都很热衷与商品的运输与销售。同时频繁的贸易往来又会促进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发展,在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我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

二、 古代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历史作用

(一) 促进政治中心的转移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都有一定程度的变更,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迁都的现象,这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都城通常都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的设置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都城的变迁同通常都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缺乏必要的交通物流条件的支持,那么迁都活动就很难完成。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发展为一些朝代都城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便捷的交通条件。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对政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秦汉时期来说,它是连接首都与其他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塞。秦始皇南巡与刘邦入关时都经过了广州地区。以秦始皇的南巡路线为例,他向西渡过了淮水,再经过衡山与南郡地区,有经历了湘江等地,最后到达南郡从武关归来。

隋朝的政治发展虽然不够昌明,但是隋朝运河的开凿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与范围。一个朝代都城的建设多半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是经济的中心或者靠近经济中心。唐代建都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些史书中记载长安与广州的距离为4210里,也有说是5210里,但无论哪一个都可以看出就古代的交通条件来说,其距离相差不是很远。唐朝末期,关中地区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粮食的补给出现困难,因此对东南地区的粮食供应有着极大的需求,汴河等广州的地区的交通物流成为支撑朝代的延续的重要依托。

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都朝,大多衰败更替,但是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一代的都朝由于经济与交通上的支持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明朝时期,政府对大庾岭道进行了多次的修缮与维护,主要是为了起初的建都与后来都城的转移。大庾岭道在古代对于政治中心的变迁与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会影响政治活动的展开。而交通物流正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地区交通物流发展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隋唐、明代等众多朝代对都城地址的选择,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可以促进粮草的运输、还能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朝代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交通是经济活动展开的必要保证,交通可以为经济贸易提供基本的支持,原料的运输,产品引入与输出无疑不需要交通的支持。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在经济贸易活动上的影响最为明显。首先,便捷的交通可以促进产品的运进与输出,广州地区临海是历史上重要的贸易口岸,周边有很多江河要塞,历史上也建设过众多的运河与岭道给予支持;其次,当地经济可以通过交流贸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另外广州地区还可以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支持。

自先秦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就开始通过广州进行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在广州的水运与陆运的支持下,南北方开始了经济上的贸易与交流。当时的经济贸易活动所交换的往往是象牙、犀角一类的珍贵物品。通常是番邦向王侯进贡这些珍贵的物品。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扫除了障碍,而汉代又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东汉时期,广州地区的经济贸易优势凸显,其交通物流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象牙、珠宝等珍贵物品可以实现由南向北的运输,而四周等南方稀有的货物也可以开始在地区间流通。这样的南北贸易互通使很多人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利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再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都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但是人们的南迁使我国东南地区的造船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促使了交通与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吴国对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极为重视,水军曾两次在沿海地区展开大型活动。由于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因此沿海地区出现了很多的商埠。南方的珠玑与香料开始通过广州进入北方地区,而北方的名马流入东吴地区,蜀汉的蜀锦流传到魏国。但是,在晋朝南迁后南北的贸易往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很多朝代的政治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上却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隋朝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隋朝运河的建立在主观上并不是为了促进经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但是绝不能忽视运河开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隋朝建立了永济渠、通济渠、江南运河这些运河的修建使地区间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范围扩大,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唐朝时期还建设了大庾岭路,这条路的修建促进了海外产品的流通,除了之前提到的珍贵物品外,像毛、革、鱼、蜃等内地不常见的货物也可以通过大庾岭路进入到北方内陆地区。唐朝时期有很多阿拉伯人进入中国进行商业贸易获取利润。

到五代十国时,尽管政治上不统一,但是在南北地区在经济上是相互依存的,即使是在战争时期经济贸易往来也在频繁的进行。

到了宋朝时期,大庾岭路成为主要的对内交通线路,经济贸易与基本建设运输都通过这条线路来完成。由于大庾岭路险峻曲折,宋朝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整修,用砖石对其进行固定。宋朝的通过广州箱内输入的商品一般都是舶来品。这些商品中一部分由政府管理出售,一部分有商人自己出售。珍贵管理的销售的商品大多是较为珍贵的商品,像象牙、玛瑙、珊瑚等,这些商品主要提供给皇上或者级别较高的官员使用。由商人自己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普通的珠宝与香料等,全国各地都可以销售。除此之外,南宋时期政府还会用这些舶来品与金人进行贸易往来。

元朝时期广州已经不再是主要港口,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与自身的经济基础,仍有很多香料与珠宝是从广州运入到内地的。

明代虽然都城从南京转移到了北京,但是粮食的供应还是要依靠运河的支持,海运的风险极大不适合粮草这类物品的运输。由此看出广州地区的运河发展对明代南北经济的沟通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在经济的发展程度上来看,明代广州发展较为繁荣,府城两次被扩建,但是由于后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广州地区在经济上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活跃,外国商品的传入只能依靠对朝廷的进贡,在贸易市场上很难看到外国商品的影子。直到明清后期,外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了我国大部分的沿海港口,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发展,因此对外贸易十分频繁,交通物流发展迅速。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广州地区交通物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几乎没有间断。这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重大的突破。海运、水运与岭道的相互配合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交通优势,在古代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持,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

(三) 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

从掀起时期出图的陶器就可以看出,南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流与往来,在货币产生之前,南北之间的交流就算不上是经济贸易,而应该算作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从陶器上的图样与花纹可以看出,陶器不仅有北方的民族特色也有南方沿海城市的特色,这种文化交流没有语言作为基础,因此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总的来说社会的各项建设都要依托交通物流来完成,如果交通闭塞,那么各项活动就只能在自己所处的地区进行活动,如果自身的文化发展长期无法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文化就会衰退并且最终消亡。

文化传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才能够促进社会创新,促进经济与政治上的繁荣。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进行着这样的文化交流,在交通物流的基础上,文化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先秦时期番邦地区会向王侯进贡珍贵的贡品。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间的文化随着经济贸易与政治交流的展开而发生碰撞与交流。

广州交通物流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在唐朝的表现最为突出。开元年间,张九龄前去广州祭奠南海神,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众多著名的诗篇,如《商洛山行怀古》等。大诗人韩愈被贬之时也经过了广州,也同样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到了明朝的后期,很多外国人都通过大庾岭道或者通过运河北上进行传教,促进外国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与船舶,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在中国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社会对世界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促进的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明清后期,虽然外国侵略者从广州侵入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我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使外国的很多文化流入了中国社会,我国终于开始面向全世界,很多人开始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还是积极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虽然这个过程是被动且漫长的,但是作用是突出的。

文化交流、诗词创作、传教等活动离不开交通物流的支持。人们要想到其他的地方去就必须借助交通运输方式。外国人要进入中国需要经过广州、南方与北方的交流互动也需要经过广州。因此可以说,广州不仅仅是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它同时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在历史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优势。

(四) 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总会经历碰撞与融合,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族融合的必然路径。在交通闭塞的时期,各民族间总是独立发展,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广州交通与物流的发展为民族间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与条件。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经历着从分裂到统一,再由统一到分裂的一系列过程。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在进行民族的融合,其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民族融合的程度。民族融合的形势有经济贸易交往、文化技术传播、战争与联姻等。实质上,一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文化得以保留与发展,糟粕文化或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或是经过改造成为崭新的文化。

交通物流对民族团结与交流方面的作用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显现。虽然这个时期我国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但是汉民族的南迁却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开始了融合,这种文化的碰撞,促使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分裂,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交通物流上的联系与发展,各民族的联系逐渐紧密。例如南宋时期,政府就与金人展开了贸易活动,这对于长期对峙的宋、金两国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

元朝对交通物流的管理十分重视,为了将各个地区联系起来,建立了驿站的制度。同时元朝的行省制度将我国划分为了十二个不同的行省。最特别要数江西行省,它不仅仅指现代意义上的江西省,除了江西省外还包含了广东省的很多地方,这种行省划分的依据就是大庾岭道。

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活动的展开,战争与联姻等都是民族融合的具体形式。因此可以说,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因为交通物流是社会各项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托。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民族与民族之间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展开合作与交流,即使是战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以清朝来说,清军入关,从表面上看是对汉民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实际上,满族人民也在积极的学习汉文化,将汉文化发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五) 促进军事活动的展开

朝代的更迭与政治的巩固都离不开军事活动,军事活动为国家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保障。军事活动的进行同样要依托一定的条件,而交通物流就是影响军事活动展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军队的行军速度要有基本的保证,有力的交通条件可以提高军队的行军速度,战争的紧迫性要求军队或者是援军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战场,进而可以及时的保卫疆土、维护国家的繁荣统一。另一方面,军需的粮食粮草输送要及时,充足的粮草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如果交通物流条件不够便利,就很容易导致粮草运送不及时、粮草丢失或者粮草变质,进而致使军队的战斗力降低,战况发生变化。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战况的传递也要迅速及时,如果战况传递受阻,那么就很容易延误战机,给敌人可趁之机。

利用广州的交通物流从事的军事上的一系列活动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就开始了。广州在秦汉时期被称为番禹,秦始皇若想派兵攻打南越就必须利用番禹地区的湘江与桂江等江流。为了占领番禹这个地方,秦始皇所派的军队就极有可能是从连江进入的。汉武帝时也曾采取了与秦始皇相似的进攻路线。但是当时汉武帝占领番禹也就是广州时所用的路线并非只有水路,还利用了一条通商的路线,但是这条路线由于地势、地形太过曲折,在之后就很少被使用了。总的来说,秦汉时期对广州交通物流的利用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古代交通物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以唐代为例,从长安至广州的信息传递最快需要一个月,最慢则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在黄巢进贡岭南时,利用广州交通物流传递的军情,仅用18日就达到长安。

广州地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对于信息的传递与粮草的补给有着重要的作用。秦汉的统一、唐宋时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广州地区运河与大庾岭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军事活动离不开交通物流的发展。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常会有战事发生,因此军情的传递与军队和粮草的传递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州最为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必须具有这样的功能。事实上,很多史书与古籍上都记载着都城与广州之间的距离,大概都是将交通信息运输的重点放在了广州的交通物流上,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结语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转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民族的繁荣与团结以及军事活动的有效展开。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自陶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被利用,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交通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交通物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古代交通建设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广州交通物流却盛久不衰,其运河与岭道的利用,深受各朝代统治者的重视。总的来说,交通物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应当重视交通物流的独特作用。(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课题《广州地区古代交通物流研究》(编号:2013GZW05)阶段性成果之三。

参考文献:

[1]刘文雯.明清时期广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万众,方贵州.广东省货运物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2).

[3]张亚红.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4]潘建非.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5]董毅.当代广州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陈卫.广东省物流产业与交通相关性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7]田鹏,黄穗,范明月.我国交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及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 中国外资,2013(16).

[8]关菲凡.广州城六脉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邓颖贤.羊城八景与广州市城市形态演变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10]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J]. 历史研究,2002(02).

[11]荣朝和.交通-物流时间价值及其在经济时空分析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1(08).

[12]梁国昭.广州港:从石门到虎门――历史时期广州港口地理变化及其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8(03).

[13]宋姝瑶.北宋北方地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3.

[14]丁金学,金凤君,王成金,王姣娥,刘东.交通枢纽的空间演进与发展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2012(04).

[15]邓颖贤,刘业.历次羊城八景演变特征及其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21).

[16]李厚强.广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0.

[17]林春大.水环境与广州城市史[J].岭南文史,2013(04).

[18]孙翔,田银生.宋代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10(01).

[19]刘海年.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与法制[J].东方法学,2010(02).

[20]S.M. Pathak,A.K. Jindal,A.K. Verma,A. Mahen.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cases admitted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Medical Journal Armed Forces India,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