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将心比心的故事

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1

在我们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这么两个小故事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

故事一: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年轻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松开手。当母亲向她道谢时,那位妇女对母亲说:“我的妈妈也和你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母亲说的这件小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故事二:一日,我患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连续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我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女儿。于是我安慰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该感谢你让我扎了三针。我是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不敢给你扎了。”我告诉她,我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与鼓励。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多一点“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计较与猜疑,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

有位作家说过:一个班主任就是一个园丁,班级就是你的自留地,学生就是自留地里的幼苗,地里的每棵幼苗都值得你精心呵护。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责任心,成橐桓瞿芪他人着想的人,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教完“将心比心”这一课后,我将班级的工作作了这样一个尝试,即实行组长轮换制。

班主任与每个学生都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班主任应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班主任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锻炼机会。所以,开学初,我在班级实行了“组长轮换制”,即每个学生都轮流当两个星期的组长,小组长在小组内有绝对发号施令的权利,但小组长要负责督促自己小组所有同学完成作业、佩戴红领巾、讲卫生、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每天所有工作完成的小组放学前由组长到老师处画“星”,两个星期后“星”最多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过一把当组长的“瘾”,让他们都尝试一下当组长的苦与乐,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行列中来,以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让他们学会了“将心比心”地去做事、做人。

我们班有一个最让人头疼的学生,他不爱做作业、不爱劳动、不讲卫生……随便老师怎么讲他都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在我实行“组长轮换制”后,刚开始他依旧如此,不交作业、不打扫卫生、不佩戴红领巾……因此拖了他们组的后退,两个星期后他们小组一颗“星”都没有得到,班会课上看到其他几个小组都得到了奖励而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们小组的孩子眼红了,纷纷批评、指责他,要求把他调出他们小组。乘此机会,我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以“将心比心”为主题的班队会,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应该替别人设想,不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之前想想会造成什么后果。在接下来的两周,我就让他当他们组的组长,可刚当了两天,他就哭着找到我说:“老师,我再也不当这个组长了,您找别人当吧!”我笑着问他:“为什么不当组长了?当组长多威风啊!你们组的每个人都得听你的。”他更委屈了,边擦眼泪边说:“我让他们赶快交作业,他们说我都不交,他们干嘛要交;我让他们戴红领巾,他们看看我就走开了;最可恶的是我安排他们打扫卫生,他们都不理我,背起书包就跑了,我只得一个人把地扫了……”这下,我更乐了,心想:呵呵,终于尝到苦头了吧!但我还是不动声色,想了想,生气地说:“哎呀,真是可怜的孩子,你们小组的那些家伙也太可恶了,居然敢不交作业、不打扫卫生,明天看我怎么收拾他们,让他们都不要来读书了!”他并没有因我的话而雀跃,只是小声地说道:“老师,老师,其实不用这么重处罚他们的,您只要跟他们将让他们听我的话就好了。”“噢,让他们听你的话就好了?”我意味深长地重复了一遍他的话。“是的,是的,让他们听我的话就好了。”他不住地点头。“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吗?”见时机成熟,我轻轻地问道。他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他低着头,躲躲闪闪地说:“我也不知道?”“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连声追问。他结结巴巴地说道:“可能是他们觉得他们当组长的时候我都不听他们的话,不交作业,也不打扫卫生,让我们小组没有得到奖励,还让他们丢脸了,他们报复我吧!”我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严肃地说道:“你这么聪明,凡事都明白,那你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才能让同学们听你的话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孩子!让大家以你为荣。”“真的吗?我会成为最棒的孩子?会让大家以我为荣吗?大家都那么讨厌我,还要驱逐我。”他轻声地自言自语着。“会的!老师相信你!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我肯定地说道。他抬起头看了我一会儿,像是下了什么决心似的说道:“老师,我试试看吧!”

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他变了――每天都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的,作业准时交上来,红领巾也每天按时佩戴,教室中打扫卫生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两周后,他们小组的记录本上有了7颗“星”,跟前两周的“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班会课上,我特意对他们小组进行了特别的进步奖,他们小组的同学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我乘热打铁,就他的变化再一次进行了“将心比心”的教育,让孩子们都知道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做任何事的时候都应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别人这样对我,我会怎样?想过后再去做事。

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2

一位阿姨生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 她突然想到了她的女儿,于是阿姨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的感谢您让我扎了三针。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阿姨告诉小护士,阿姨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个患者,她希望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是啊!将心比心学会关爱,我们都爱自已的亲人,我们也希望亲人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关爱。不是只我们爱亲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样都是深厚的。他们也爱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人。可是如果人们都只想让自己以及家人困难时候得到关爱,而自己却不去关爱别人,如果人们都这样想,何来关爱他人呢?我们不能只奢求别人给予关爱,而自己却不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关爱。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当别人遇到了困惑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关怀像流水一样流进她的心田。我们都曾有美好的童年,也将会有白发苍苍的暮年。难道你希望像幼年时就算跌倒了,坐在那里哭哭啼啼也没人理你吗?难道你不希望在你白发苍苍的时候,几乎走不动路,有人扶你过马路吗?文明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不是靠个人完成的。不是有一首歌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一份关爱,让我们共同手拉手走向美好的明天,我相信,在爱心的世界里,有你、有我、有她(他)。

指导教师:闫华然

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3

最近读了《三个“虎崽”的故事》,很想写一写自己的的读后感,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这本名着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湖南一个小山村。“虎崽”原本是一个瘦弱、胆小的小朋友,他家一条猎犬也叫“虎崽”。当时湖南全省在开展一场猎杀华南虎的行动,这两个“虎崽”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一只真小虎崽,小虎崽的妈妈被人杀死,成了一个“孤儿”。他们在山村小学明旺老师的指导下,决定采取“秘密行动”,就这只小虎崽,救这只小虎崽的过程中,小朋友虎崽懂得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成为了一个勇敢善良的小朋友。

这个故事是为了纪念已经被人类灭绝了的野生华南虎。读完这个故事我有几个问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类要捕杀动物,为什么人和动物不能和睦相处,人类和动物难道不是一个家庭,是不是因为人类上辈子和动物有仇?人类为了吃动物、捕杀动物伤害了多少无辜动物脆弱的心灵。人类吃动物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动物也有父母也有自己的家,为什么人类不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呢?

希望读者们记住,地球不是人类的私有财产,是生活在这颗已经很脆弱的星球上所以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不要让包括小虎崽在内的华南虎的悲剧重演!

广州市天河区元岗小学五年级:吴梓楷

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4

——读《木偶的森林》有感

黄楠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木偶的森林》的书,主要讲了在一个发生在寒冷冬天里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木匠来到森林里,他看中一棵会说话的橡树想砍下它,橡树苦苦地哀求他不要砍下自己,但木匠还是无情地把橡树砍倒并做成了木偶人罗里。后来,木偶人罗里来到城市里,但他却日夜思念着大森林,他决定报复人类肆意砍伐的不良行为,于是招募各种动物成立了马戏团,企图把人类赶出城市……可能你们听了大致的内容会认为木偶人罗里很坏,但是你们再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使木偶人罗里的心这么寒冷,使他变得跟人类做对呢?我想罪魁祸首应该是可恶的木匠。还好木匠后来在日记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忏悔,要不然就是“不知悔改”了。

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5

走进人物的生活

深入采访的第一步是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因为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我们才可能了解主人公的真实情感,找到心中能够与主人公共鸣的部分。

郭初辉这个人物被宣传出来以后,很多媒体蜂拥而至采访他,关于他的新闻报道也开始大量呈现于荧屏与报端。人们以诧异的目光打量着他,心中感叹着原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和事。现实往往有着幽默的一面,当这个人还只是个生活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人时,他做的事情竟并不使我们如何惊奇;可是当这个人物有一天走出我们的视野,在社会公众的目光中加冕,我们却感到了陌生,甚至不确定人们所说的是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人。艺术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的真实,所以,对于观众来说真正认识一个人是如此之难,对于编导者来说真实反映一个人也是如此之难。在反复思索了很久之后,我们不得不痛下决心,把一切既有的媒体报道通通“忘却”,把我们对人物的认识还原到“出厂状态”,从头开始去走近郭初辉、观察郭初辉。

因此,我们开始了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行,在前后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完全成了郭初辉家庭生活中的一员,和他一起生活、工作,听他回忆当年的往事,慢慢走进他的内心、聆听他的心声。时间长了,媒体加持给他的光环在我们的眼中逐渐淡化,我们面前呈现出的是一个在平常岁月中用心生活的老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了一座烈士墓上。

体验人物的工作

真实是党教片的生命,作为拍摄者我们不但要真实地再现我们所看到的、所了解的,而且要适度代入主人公的角色,从而更加了解主人公所面对的环境,将心比心地揣摩主人公的心境,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主人公最真实的本质。这样的采访和拍摄才是最为深入的,所呈现出的事实才是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

与郭初辉一起扫墓,不仅是拍摄的需要,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必要功课。清理纪念碑周围的杂草,细扫地上的落叶,擦去碑身的尘灰,这是老人每次去烈士墓必做的“功课”。这些“功课”看似简单容易,可要坚持64年就不简单、不容易了。我们和老人一起做这些事时感受最深:扛着扫墓的工具沿着村路拾级而上,走到山头上面的烈士墓碑前,这段路虽不算长,但却蜿蜒曲折、湿滑难行,尤其在雨天,一不小心就会跌倒。一路上我们小心地擎着摄像机,生怕一个闪失把摄像机甩飞出去。来到墓碑前,开始打扫,打扫后要用细麻布擦掉墓碑上的灰尘,用力既不能重也不能轻,要保证擦得干净,但又不致磨去碑上的字迹。所有这些事都需要细致耐心,做上一两次还没什么,但六十多年中每周重复做一次,却让人很难想象。跟随郭初辉去过几次后,我们心里非常感慨:他怎么沉得住气、耐得了心啊?

在我们看来这枯燥得难受,可对于郭初辉来说却习以为常。他平静如水,不动声色地默默做着这些事,每一个动作中都带着一种生怕惊扰的谨慎;尽管六十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看过碑上的字迹,但每次审视仍然充满崇敬。由此我们发现郭初辉身上那份我们所没有的超脱,怀抱着我们所缺乏的那种纯粹的信仰超脱于世俗。

探寻人物的内心

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作为就没有充分的合理性,观众也无从去了解人物,即使我们堆砌了大量的事实,片子也不会显得真实。所以要反映真实,关键还是要展示真实的心灵,让观众在理解之余,感到世上应有其事、应有其人。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出现了郭初辉这样一个人,群众的第一反应并非赞叹,而是怀疑:这是真的吗?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片中阐明郭初辉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能坚持做了这么多年。郭初辉12岁的时候,定南解放。在解放定南的战斗中,战士赵俊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躲在一个裁缝店里的郭初辉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心中受到强烈震撼,从此决心守护他与村民们亲手埋葬的赵俊烈士的坟墓。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个英雄情结,郭初辉肯定也有过。世迁,郭初辉不可能成为英雄,但对解放定南的英雄的感激和崇敬使他成了“红色守陵人”。后来的数十年风雨中,郭初辉一直持之以恒,这座烈士墓俨然已成为他的英雄梦的化身,寄托着他无限的情思。即使儿女们在城里买了房子要接他去住,他也不舍得离开,因为烈士墓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守墓,就是守住初心,守住漫漫人生路上最深挚的向往。

而对这一切,郭初辉认为没什么可说的,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小事。“我只是做了一件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郭初辉如是说。

发现人物的亮点

专题片的制作者经常从主观出发,认为自己拍摄的人物是与众不同的。但实际上专题片却很容易千人一面,观众从客观角度观察看不出什么不同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人物身上最具个性的闪光点。深入采访的目的之一就是梳理人物的众多事迹和作为,将一切外在表象剥离,发现那最有意义的闪光点,从而找到角度组织素材。

就郭初辉这个人物来说,他义务为烈士守墓一辈子,即使年事已高、子女远游仍不离不弃,这些事迹固然感人,但若找不准这感人事迹背后隐藏的某种人物精神,那么这事迹也只能成为表象。所以,在创作该片时,即使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把郭初辉塑造为英模人物,但需对人物事迹进行某种程度的“符号化”分解,从而在碎片中发现一条能贯穿事实、深化形象的线索,也就是人物最闪光的精神内核所在。

郭初辉一辈子的经历,用一部片子是展现不完的。但在他一辈子的经历中,最不寻常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扫墓,二是讲红色故事。郭初辉对定南革命和解放的那一段红色历史耳熟能详,从中选取了若干片段编成故事,在村里给村民讲,到学校给学生讲,赵俊烈士的故事更是被他讲了不知多少遍。每次有学校组织学生来为烈士扫墓,都会请郭初辉在烈士墓前讲故事。周围几个村的人,几乎没有人没听过郭初辉讲的故事。如今已经走上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很多龙塘镇人,小时候也听过他讲的故事。郭初辉的儿女更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所以儿女们对烈士墓也充满敬仰,每年清明节都会回老家与父亲一起扫墓。

由这些事实我们仿佛一下就梳理出了郭初辉的人生主线:他在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让人们牢记那些为了脚下这片土地献身的英雄烈士。明白了这一点,再联想起郭初辉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过的“良心”这个词,我们感到自己真正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将心比心的故事范文6

我记得,这是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猴子捞月”故事之前的开场白。当时,我觉得老师这话特有诗意。可是,听完故事,诗意就淡了。因为我们都忙着笑那群蠢猴子去了,不再关心月亮的死活。

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看到月亮,我都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猴子,然后再把猴子笑一遍。后来,后来,就很少看月亮了,也懒得笑猴子了。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是我一夜之间长大了。我觉得,这一夜,太长。

偶然的机会,我再次看到了这个故事,跟老师讲得很不一样。我也第一次察觉,讲这故事的,不是小学的老师,而是唐朝的法师。

法师说,在古老的伽尸国里,曾有座波罗奈城。城中有片树林,林中有五百猕猴。这群猴子与世无争,乐陶陶享尽天真。一日,它们在一株尼俱律树上玩耍,发现树下有井,井中有个月影。然后,“猴子捞月”的主角就登场了,它是猕猴王。猴王忧伤又坚定地说:“月亮今日死落在井中。我们应当一起把它救出来,不要让世间的长夜陷入黑暗。”

读到这儿,我觉得猴王根本就是个济世为怀的好汉,单是这份心胸就够我们汗颜了。在如何救月亮的问题上,猴王也豪气冲天,说:“我抓住树枝,你们抓住我的尾巴,辗转相连,把月亮捞上来。”

当初我们笑它,大概因为它没有想出救月亮的好主意。但将心比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每只猴子不也贡献出一条尾巴,用来扯得生疼吗?尤其是猴王,难为它一条尾巴担了499只猴子。有谁有勇气担起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要不是树枝断了,说不定它们也能想到好办法。当年笑猴子的我,真是有点无地自容:猴子们带着一片好心救月亮,落水了,我还笑,这不是落井下石吗?是该狠狠鄙视一下自己的。可是,当年笑过猴子的孩子,少吗?

哲人曾苦口婆心地劝我们,要诗意地栖居。可我们的诗意都丢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