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神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神话范文1
有人巧言善辩,总是习惯于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就好像邓紫棋曾经唱的那样,全都是泡沫。所有伤情的东西,都来自于人心。
因为喜欢,因为在意,所以才会痛苦。
那些遍及全身的故事,其实从来都不是让人喜欢,那些力量,贡献在你的身上,如果你从来都不是那么斤斤计较,那么未来的所有忘记,似乎都不需要人去提醒什么。
你的态度不好,没有人会认真对待。
可是对于圆滑的人,这样似乎更加痛苦。因为面对他们的甜言蜜语,你很有可能毫无招架之力。我知道,那不是在一个地方的谎言,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的处世之道。
那些爱情,再也不是你口头上经常挂着的言语。
我知道,那时候所有的情绪,都不是能忍则忍,也不是他们在说起来这个故事的时候,就突然觉得,人性纯良,真的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美丽神话范文2
“美瞳”可导致重度角膜炎
青岛大四女生小刘,最近由于戴不合适的“美瞳”住进了医院,经诊断为重度角膜炎,刚刚进行完手术。
“以后我再也不盲目跟风了。”术后的小刘非常后悔。她说,2月15日,她从一家饰品店购买了一副绿色的“美瞳”,刚开始戴时感觉有点不舒服,店主告诉她刚开始戴很可能不适应,属于正常现象,过段时间就好了。“因为以前没有戴过隐形眼镜,没有经验,我听了店主的话,放心地离开了。但是两天之后。眼睛出现红肿、分泌物多、刺痛等现象。刚开始我以为是在家看电视时间太长造成的眼部疲劳,只是滴了些眼药水,没想到2月21日早上。我一觉醒来,眼睛疼痛难忍,连睁开都困难,眼前一片黑暗。”小刘说。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马上去了医院。因为病情较严重,医院马上组织医生为她进行诊断治疗。诊断结果显示,她得的是重度角膜炎。需要马上进行手术。
16岁以下人群不宜佩戴
彩色隐形眼镜风靡,大都受到“80后”、“90后”的时尚达人追捧,但专家建议16岁以下的人群不要佩戴彩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视光中心副主任医师郭雷说,由于16岁以下人群眼球视轴尚未定形,过早佩戴会产生角膜缺氧和生理代谢障碍等副作用。另外,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彩片需要每天清洗消毒,他们往往无法坚持复杂的程序。他强调,“如果在佩戴过程中出现刺激性流泪、异物感明显、眼睛红肿等症状,应该将彩片取下 并及时就医。”
选择“美瞳”把关很重要
购买“美瞳”一定要进行严格把关,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消费者应到具有验配资质证明的单位进行眼部检查,看看自己是否适合佩戴“美瞳”,包括屈光度是否患有外眼疾病,并做角膜基弧计算,尽量不要选择自由基弧的“美瞳”。
第二,由于彩色隐形眼镜属于医疗器械,国家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在购买眼镜时一定要看清是否具有资质证明。
第三。尽量购买一些大品牌的“美瞳”,或者到正规的眼镜店、医院购买,不要随便到街头配饰店、网店购买。
另外。由于“美瞳”可以改变眼睛颜色,它的透氧性相对于普通隐形眼镜来说较差,并具备所有隐形眼镜的并发症。“美瞳”的特质决定了它比普通的隐形眼镜伤害更大,因为眼睛缺氧很有可能造成角膜水肿、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增生等问题。
佩戴“美瞳”不宜周期太长
“美瞳”与普通的隐形眼镜一样,佩戴周期分为日抛、半月抛、月抛、年抛等。到底选择哪种“美瞳”对于眼睛的健康更为有利呢?
美丽神话范文3
关键词 西美尔 审美现代性 审美主义 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的三大经典思想家之一,是审美现代性问题最早的研究者之一,被誉为“第一位审美现代性思想家”。他经常被冠以“印象主义大师”、“生命哲学家”头衔,其现代性的思考常常反应在对其审美体验上。其“审美现代性体验论”的基础是“生命哲学”,最终指向现代个体的心理体验与生命感觉。在这个基础上,审美主义、心理主义和感性论是一体的。
一、感觉超越灵魂的界限:“生命哲学”
按照西美尔对时代主导理念的划分,在所谓前现代社会,人是被确定的存在,人具有本质性,或言“实在的整体性”;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的自性观念被分裂:人实在的整体性也随之解体,现代人的形象因此变得相当模糊,其结果是“人的哲学被人的社会学取代了:人的科学成为人的社会的科学。”也就是说,现代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而存在,现代人与传统社会个体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反应。
其中,最为根本的转变表现为,人的本质由抽象的形而上意义的品质转向富有感情和感觉的个体生命本身。在现代生活的碎片中,一切都难以把握,只有自我的感觉是可以把握的,是最真实的,我们的“身体”重归本体论位置。如存在主义学者梅洛一庞蒂所言:“我的身体是所有物体的共通结构,至少对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体是我的‘理解力’的一般工具。”换言之,身体的理论就是一种关于感觉的理论。注重身体的现代人为此岸的、感性的、审美的存在性寻找证明。生命还原为一个感性范畴,以生命冲动反抗理性。因此,现代性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以身体感性反抗理性逻各斯。生命的意义问题是回答所有问题的根基所在,生命的价值问题应该只能潜回生命本身去追寻。
西美尔十分关注现代人的“生命感觉”,他细致入微的反思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经验,因为在他看来,“无论这些碎片如何具有现代性,如何是社会化的碎片,都与人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生命感觉相关。”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他所关心的,正是现代社会和文化机体中作为现代生活之最直接的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心性结构。“心理显微术”提供了一个关于世界的构想:“我们都是碎片”,过去只是以碎片的形式面对我们,甚至世界本身就是一地碎片。可见,个体的物化和碎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
西美尔对物化的个体以及碎片化的现代性的把握方式,表现出他对人类充沛的生命感觉的由衷赞叹。
现代性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微妙差别和独特性质不再能够作出感受同样细微的反应,而是用平泛一律的方式去感受一切。所谓西美尔社会哲学的印象主义的真正含义是一种生命哲学诉求:如何恢复对事物有差异的魅力的细腻感受,使主体灵魂仍然保持高雅、独特、内在。西美尔赞赏“纯粹的灵魂”,以享受的方式拥有自己,“依靠自己最本真的内在性来生存,而不是让感觉超越灵魂的界限”。西美尔的现代性理论显得像是一种贵族主义式的现代生活感觉学。
可见,西美尔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生命感觉,对现代性的把握,首先表现在对现代性生存感的把握。
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以生命涌动、感悟为特征的心理机制对抗封闭、僵死的制度、形式、技术宰制等。人在自己的生命体悟中不断超越自我。由此获得了本源性与非本源性的派生态的对立、非完结的东西与完结的东西的对立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的东西(生命)与自足的东西(文化)的对立。
“生命哲学”之于西美尔的意义,是现代生活的“神学”。现代社会,人们对上帝的信仰被置换成对生命本身的虔诚和膜拜。由此,建立在“生命感觉”上的审美成为现代性的“宗教”。把握“生命哲学”是理解现代性的关键。“只有生命才能理解生命”,逻辑和推理让位于生命直觉。西美尔前承尼采,后启舍勒和海德格尔,与狄尔泰并称为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描绘出现代哲学的精神品质:一切以生命意志为基准点。现代哲学的世俗化引入的新维度是哲学本能化、生命的本能冲动成为哲学的终极归宿。西美尔在世纪末的现代生活碎片中,捕捉到哲学的生命本能化的发展倾向,是超前于其时代的。
二、感性审美之维:审美心理主义
我们注意到,同为现代文化理论的三大经典思想家,西美尔既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对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公平愤愤不平,也没有像韦伯那样为资本主义精神“铁笼”的问题忧心忡忡,而是更专情于他的“生命感觉”,热衷于“把玩现代性中的个人生命感觉”,因此西美尔的现代_性思想也被称为“审美主义心理主义”的,或是“印象主义”的,与前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哈贝马斯评论,审美主义是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坚核”。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传统西方宗教性的世界图景土崩瓦解以及世俗化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其重要特征表现为现代个体放弃对彼岸生活的期望,重视自身在此岸生活的感觉。而自身在此岸的感觉引起心理主义的高扬,那么“审美乃是为了生命在失去彼岸支持后的此岸的支持。”就这一点而言,审美主义与心理主义是密切相关的。
西美尔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著名论述:“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甚至当作一个内心世界)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是固定内容在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一切实质性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滤掉,而心灵形式只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这表明,相对于外部世界,西美尔更加偏重于审美和内心体验的层面。审美性是一种心理主义、主体主义或内在性的心性品质,从而,审美主义和心理主义是一回事。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本质论的基础上提出,“审美方面的基本经验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审美知觉本质上是直觉,而不是观念。……正是借助这种与感性的内在联系,审美功能才获得了其核心的地位。”换言之,感性基础与审美心理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西美尔认为:
既然我们水远也不能直接观察到他人的灵魂,既然我们的一切知觉只不过就是外在的感觉印象而已,因此一切心理认识就是时我们自己的灵魂所感觉到的意识过程的阐释说明罢了。……灵魂若要成为它自身理解的客体,只有借助于空间过程的图像才有可能。当我们谈论着种种观念及其相互关系,谈论着观念上升为意识和沉没到意识闽限(threshold of consciousness)之下,谈论着内在的嗜好
和禁忌,谈论着欣喜和沮丧的心情之际,这些表现以及不胜枚举的更多表现,其中任何一个都清清楚楚地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事物产生感官印象时,我们总是根据我们的内心来阐释外部世界。审美主义对生命感觉的把握,重视感性冲动对理性枷锁的颠覆,身体感性获得解放和生命自由的诉求。可以说,“审美的现代性是人身上一切晦暗的、冲动性的本能的全面造反。审美的现代人反抗精神理念诸神的统辖,这场造反使身体之在及其感性冲动摆脱了精神情愫对生存品质的参与,表达了自然感性的生命诉求――反抗伦理性的生命法则,即反抗对身体之在的任何形式的归罪。”因此,所谓审美主义便是个体心性在自在中寻找宽慰和满足。审美主义在这个层面上属于一种审美心理主义。
现代艺术以及现代审美理念中,形式一直都是表现其特质之所在。西美尔认为艺术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所描绘的对象的意义,在于将其最清晰地表达出来的方式,在于使其形式及空间位置的饱满和内在契合以及它们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被充分地理解。艺术品就是各个形式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完美统一体。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使得艺术品获得了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和外在束缚的普遍的美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伟大艺术作品感受到比艺术品本身更为广泛的生命体验,形式赋予了艺术品更为崇高的完美统一性。然而不得不承认,现代艺术的形式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的形式突破传统的结构原则,寻求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极端化风格的体现,传统的艺术形式被打破,“曾为自己建造过乐园的旧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今生活的枷锁。”但形式的剧变并没有改变审美――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内在力量,审美现在依然是极其重要的现代性事件,这一点,并没有改变,甚至占据着现代性的中心。而西美尔沿袭了德国浪漫派美学的传统,是古典社会理论中惟一一位重视对现代艺术分析,以揭示现代生活心性结构的经典思想家。
三、现代美感的个体主义:审美个体化
西美尔对于其审美价值作过明确的注解:“审美价值在于这是一种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在个体性和超个人的集体性之间的独特游戏。”西美尔试图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普遍、个体与社会之间寻找平衡和默契。从这个层面理解,审美价值便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度,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平衡和默契,个体与现代社会之间达成一种融洽与和谐,“形成了一种介于个人的与超个人的生活内容之间的生活形态,人通过这样的生活形态勉强接受了他们的外界势力。”
然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有一个问题是清晰可见的,西美尔的审美心理主义从本质上是指向现代个体的。也就是说,审美心理主义是属于个体的审美心理主义。即在主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中追求个体的审美价值。基于此,现代审美主义从根本上应该属于审美个人主义。刘小枫先生总结得好:“作为一个审美主义式的社会理论家,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往往就是现代性情绪的表达。西美尔‘内心性’是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指个体生命的在性本身。”
现代生活的质态是感觉性的,西美尔将这种感觉称为“现代美感的个体主义”,这种感性至上的意味可以描述为审美精神取向的“心理主义”、“印象主义”。即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能和情感冲动的体味完成对终极意义的探寻。这样审美这一带有普遍意味的世界观就与个体的感性体验结合起来。于是,在现代人那里,“个体的美”和“美的个体”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审美主义与感觉主义的关联,突显了生命的美学意义,而生命必然关乎个体。因为,“我们把生命想像成一股贯穿世世代代的洪流。只不过这些承担者(就是说,并非他们具有生命,而是他们即生命)都是些个人,即自成一统、自成中心、相互成为鲜明对照的人。生命之流一泻而过,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作为个体在奔流着。”
西美尔现代性思想中对于生命感觉的重视,使他在历史主义之外寻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态度――个体生命感觉,审美心理主义也因此与审美个体化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现代审美是不存在超越个体存在、感性体验的可能性。个体――感性构成了现代审美的基本层面。
美丽神话范文4
关键词:自然审美;心理距离;无利害;如画性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70-01
一
心理距离(Psychical Distance)是由心理学家布洛在20世纪提出的,意思是审美与实用和利害的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朱光潜先生在其《文艺心理学》中为“心理距离”提供的例证是“乘客在客轮遇险中欣赏大雾”的故事,这个典型的例子揭示的是保持一种无利害态度对审美的必要性。
如画是自然审美中的一个传统的欣赏模式,指的是美的自然风景看起来像一幅风景画,自然风景的欣赏何以要通过艺术(风景画)的框架的问题对于自然美学和美学本身都是一个挑战。而如画与审美心理距离有着本质性的关联,关于无利害与如画之间的关系卡尔松评论道: (Disinterestedness)之核心便是将审美体验解释为一种对日常功利——如实践与个人利益——的隔离而导致的无利害性概念。将景观作为审美欣赏的范例,并且在欣赏模式中极力推荐形式主义与如画性。
按照卡尔松的理解,无利害概念的生成是与人们对自然审美的痴迷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为如画的形成提供了空间。自然审美与无利害的心理距离上的要求是结合在一起的,而无利害的欣赏对风景的形式性因素(形式特征、色彩、线条、构图等)的关注,使得“自然风景在审美中看起来像画一样”(如画)成为可能,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一般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里,都像阿尔卑斯山下的汽车,趁着平路拼命向前跑,不过也有些比较幸运的人们偶尔能够听到'慢慢走'的劝告,驻足流连一会儿,来欣赏阿尔卑斯山的奇景,在这一驻足之间,他对于阿尔卑斯山的态度就已完全变过,他原来只把它当做一个很会的开车兜风的地方,现在却把它推远一点作为一幅画来看。”
二
康德说:“一个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一个美的表象。”与艺术的形象性存在相比,自然并不只是以外观形象示人的,作为实存之物其本身与我们生存的现实性地相关,在与自然遭遇中往往会牵涉着实用和利害性的考虑,这一点在对崇高的欣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海德格尔说“存在乃是自行遮蔽着的解蔽--这就是原初意义上的 ”。 即自然。从这种相通性出发,我们能够得到自然的一个普遍性的含义,即自然是万物在整体(即“一”)中的自由存在,这种存在是一种境域型的运化,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地境界”(“一”就是道或者逻各斯)。
自然的原初意义指的是人与万物在“一”整体中自由共存的境域,这个境域的整体具有生命有机体的存在状态,即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特征,这个意义上的自然指的是万物存在的境域化,即汉语里的“造化”或者海德格尔的“在场化”。
三
原初的自然概念生命有机体特征表现返回自身的运动,如道家的“道者反之动”、“道周行而不殆”,以及古希腊的作为生长、涌现的自然概念。这个返回自身的运动是时间的特性,因为本质的时间乃是于自身与自身的统一性关系,而不是时间点的机械地线性流逝。按海德格尔的理解,存在是统辖存在者存有的天命。英国如画美学的倡导者吉尔平相当推崇废墟的美学价值,无论是哥特式建筑的废墟还是自然中的衰朽破败的景象,作为自然界中的时间意象它们显示的是自然之手的运作。
虽然与艺术的虚构相比自然物在审美中更多地牵连着利害考虑,然而一旦在人类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下审视,自然物则更倾向于无利害性。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把农民对自然的爱慕推进到对自然和人为做出严格的区分,属于人为的被称为世内,而自然的则是“世外”,出世之人隐居的常所是自然的田园和山水之间,虽然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自然山水成为隐逸的理想场所,不仅因为“山水之中有清音”,“山川之气本静”,也因为田园山水远离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庙堂、城市、市井,这就使得自然的田园山水成为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的栖居之地。因此,由于自然存在物在人类历史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天生”的无利害性,这种特征不仅促进了自然审美,而且也无利害作为审美范畴的形成。
四
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存在物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原初自然的境域化存在、时间性、远离世俗三个方面,这些特征与无利害性的关联使得自然审美成为可能,可以说无利害是自然审美的一个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就是自然审美必然要求着无利害的心理距离。自然审美对心理距离的要求是如何促成了风景如画的呢?
形象来说,不但“存形莫善于画”,而且“象”与画是互为本质的,因而观象即是观画,所以可以说对自然的无利害的欣赏成就了风景如画。如这首诗所云:“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映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宗白华先生认为,由于主人公与日常生活保持了适当的(心理)距离,所以能够将家园作为图画来欣赏。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卡尔松著 杨平译.《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四川人名出版社,2008年6月
[3]康德著 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4]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12年6月
美丽神话范文5
很多动画作品都以不同形态渗透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元素,显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神秘而崇高;也有很多动画取材于童话故事,充满了纯真与幻象。它们的突出特点是都包含着轻松愉快的笑料,能够引发生命里最本源的笑意,这些笑包含着对生命的同情感和对幻象世界的新奇感。这种充满童真的艺术风格所提供的是“率真的童趣化、情感表现的幻觉化、幽默的轻松化、愉悦的拟人化以及简洁的单纯化等几种人类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动画体验与动画幻觉”。[1]
审美前期:审美心理的共性与个性
审美主体在进行动画欣赏时都要受到旧有的审美意识系统的制约和激发,这种旧有的审美系统一般体现为民族审美心理和个人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心理的共性和个性。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这个民族在对其自身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长期审视中,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它源于民族的精粹文化,又长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儒家、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浸透民族心灵的是一种圣贤文化,在审美追求上注重人性中的至德至诚、以诚配天,总是企图从各种各样的事物中获得人性德行的诠释,并追求最终结果的圆满祥和。另一方面,作为动画题材的神话传说从远古时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童话故事从每个人的儿时便不停地被讲述,这些共性都存在于民众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民族心理的共性,从而使审美主体拥有了部分相同的审美潜意识。也正如荣格提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它们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受众即可得到强大而持久的审美感受。
个人的审美经验与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动画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重点和审美见解。另外,审美个体在欣赏同一动画艺术作品之前,也抱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充满着不同的幻想和动机,这种个体审美经验的差异性,使动画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呈现出多元化色彩。但是,动画自由的制作形式和充满幻想的艺术特点,又使其具有很大的艺术张力和超前的艺术想象空间。根据舒帕尔•卡格安所做的实验,只有那些不是与心中的形象完全雷同和完全无关的形式,即“只有与内在图式有一定差异性的图式,才能引起人的敏锐的一般知觉和审美知觉”。[2]对于动画观众而言,只有那些在我们熟悉的传统中经过创新的艺术形式才会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和敏锐的知觉;而那些与我们心中旧有的、传统的审美“图式”完全雷同的艺术造型,会使我们望而生厌;那些与我们心中审美“图式”完全无关或差距太大的审美对象则又使我们毫无兴趣。所以,动画所营造的新奇的审美幻象应该适于审美意识系统的“阈限”,不能太过夸张,若艺术夸张跳跃太大,超过限度,就不能同化对象,也就无法产生审美。
审美中期:从直觉到知觉再到无觉
动画审美主体抱着获取童趣的审美动机,以审美的经验为背景,首先以直觉的形式感受动画艺术作品。“正如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所说:‘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就马上看见美,认出秀雅与和谐’。”[3]作品欣赏的初期,欣赏者靠直觉对动画作品的画面效果、语言特点、情景状况进行接触,在这一阶段,由直觉引发的兴奋主要是感官的,它通过直觉的感悟、想象引绪波动,从而激起瞬间性的情感。这时欣赏者也在进行着一种判断,即直觉性的情感判断,这种判断更多的是涉及主体的个人兴趣、爱好、品位等,受众在这一瞬间对审美客体的感性外在实现了把握,同时从中获得了自己对动画艺术作品初步的审美评价,找到了动画作品与自己审美经验的结合点。审美主体欣赏的审美客体是他认为美的、可以给他一种感染力或精神愉悦感的东西,这些都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的欲望,形成审美的态度,从而标志着审美活动的正式开始。审美主体通过对对象的不断体会和认同,审美活动与情感愉悦相结合,形成了对审美客体的知觉印象。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它已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部分的整体的反映。此时审美开始完全展开,情感、想象、感知、理解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心理因素,同时伴随着更充分的审美判断。这种审美判断既不是知性判断,也不是逻辑判断,实质上还是一种情感判断,即它是在情感和想象产生的体验之后,对对象的美与不美或美丑程度进行的更深入的判断,它更多地联系于主体的情感。
随着审美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审美统觉便会形成,这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审美心理能力,它联系审美感知提供的表象和已有的审美经验,发现意蕴,并将自己的情感意绪融入其中,进入一种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状态,也就是“共鸣”与“物我合一”,这也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费舍尔所称的“移情”的过程。动画观众在观赏时,将自己的童真投射、灌注到作品形象之上,使之染上接受主体的生命色彩,仿佛有了与主体一样的思想、情感、意志,成为接受主体主观体验的情感表现。这种忽视自我知觉的情感状况,使审美主体与动画角色完全融合,从而实现个人情感的彻底释放。在从直觉到知觉再到无觉的整个过程中,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是因为动画作品隐含的民族审美特点与受众的民族审美心理相结合;其次,接受主体(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兴趣、思想情感、审美偏爱以及生命意义等,对所观艺术作品进行加工、补充和丰富,将个人情感投入创作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再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甚至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新的开拓、补充,凸显出艺术创造主体在创造此艺术形象时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更为丰富、鲜明和深刻。
审美后期:审美余味沉淀
“马尔库塞认为:在艺术中那种远离变更实践的成分,应该被视为未来解放实践中的必要成分——视为‘美的科学’、‘补偿和满足的科学’,艺术不能直接变革世界,但它可以为变更那些可能变革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作出贡献。”[4]当对动画审美对象的鉴赏完成之后,受众的审美心理会得到某种满足而产生对审美经验的沉淀,从而使审美的心理作用得以留传、扩散。随着审美经验的积聚,受众的审美理想又得以充实和提升。在动画艺术的受众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少年儿童,培养和提高接受主体的审美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培养、丰富受众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才能使艺术的审美接受真正有助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文以载道”的思想,使“寓教于乐”融入中国动画作品之中,这就赋予了我国的动画艺术作品以更深的内涵,其审美艺术价值也因此被传播得更加深远和广泛。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创作成功,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以鲜明的动画形象和中国风格开创了“中国学派”。在“水墨化”的小蝌蚪身影背后,与其说展现的是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不如说是展现的一道意境深远的人文景观,和一种传统悠厚的文化深蕴。婴儿是喝母乳长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所有从事艺术创作,包括从事动画创作的“母乳”。有了这个“母乳”,我们才能在每一个微细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以中国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动画的“母乳”,她对于动画艺术创作来说,是向传统文化找寻动画艺术发展的能量源泉,可以说是当今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动画艺术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逻辑地找寻建构,寻找未来的生长点。传统文化应是中国动画生存、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也成为艺术境界的旨归。我们要摆脱动漫文化的殖民心态,重视自己的动漫文化建设,摈弃长期的西方动漫文化中心观念制约下的对本土动漫文化的认同视角和心态。继而守望本民族的动画文化精神,文化最重要的不是其表面化的形式与样式,而是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境界。要积极对我国动画文化精神内涵进行缔造,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技术,还要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更深层面上认识人性、人本化的问题。应该通过一个全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进行超凡脱俗,从而开拓动画文化的新境界、新视点。如果我们不从文化根源上进行思考、调整和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策略,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动画业面临的问题。只有建设好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的中国动画特有的文化精神,才能使中国动漫在竞争中胜出。#p#分页标题#e#
美丽神话范文6
省城寻梦,打工妹想当洋保姆
今年22岁的杨玉娟是辽宁省朝阳人,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她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因为家里穷,2003年7月,16岁的杨玉娟初中毕业后,无奈放弃了学业。9月里的一天,她与几位同乡一起偷偷地踏上了开往沈阳的长途客车。
杨玉娟来到沈阳后,先是进了一家饭店当了一名服务员,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作上的苦和累还能忍一忍,可饭店老板娘的小气与蛮横实在令人受不了。在那里干了4个多月,她也没赚到什么钱。
一天下班后,杨玉娟去看望一位老乡,向老乡讲述了自己在饭店打工的苦闷,表示换份工作。在一户人家做保姆的老乡安慰她说:“我刚来时也是这样的,竟受人欺负,城里人就这样,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的。”一起吃饭的时候,老乡忽然发现杨玉娟的手有些红肿,而且局部的皮肤也开始溃烂,关切地问她:“哎呀,你的手怎么了?明天你请个假吧,我陪你一起去医院看医生。”
第二天一大早,杨玉娟就和热心的老乡一起来到了皇姑区的一家皮肤病医院。经诊断,医生说只是皮肤严重过敏而已,两人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从医院看完病出来,看看天色尚早,老乡就热情地邀请杨玉娟一起到自己做保姆的那户人家去坐坐,“走,开开眼界。娟子,说不定将来哪天你也会做起保姆呢!”
两人边走边聊,过了一阵,她们来到了一片高档住宅区。参观完了主人的住宅,老乡又带着杨玉娟一起一起来到了小区东边的开放式大广场。广场里人很多,令人惊奇的是,人群中还夹杂着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他们有的由保姆牵着在蹒跚学步,有的坐在学步车里横冲直撞,有的躺在婴儿车里东张西望……看到这一幕,杨玉娟顿时被吸引住了,于是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原来你这里还住着这么多外国人呀?”“是呀,在沈阳工作的很多老外都住这里。前些天,还有个老外委托我替他们家找个保姆呢!”老乡的话让杨玉娟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给老外当保姆?可真是个新鲜事儿。跟老外打交道一定很有意思吧!”就这样,杨玉娟第一次知道了“洋保姆”这个职业。
杨玉娟很羡慕那些“洋保姆”的工作,回去不久,她就给老乡打去电话说:“你上次说的那个老外要找个保姆,是不是必须得会外语啊?你能不能帮我介绍介绍呀?”老乡介绍说,“外语会多会少倒不怎么重要。只是这个那家的保姆已换了10多个了,在那里干过的人都说那家人不好伺候,眼下他们正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而发愁。娟子,如果你有信心,不怕吃苦,我可以带你去见见。”听了对方的话,杨玉娟好一阵犹豫……
苦乐相伴,成功征服了“刺头老外”
第二天晚上,在老乡的介绍下,杨玉娟被带到了居住在沈阳和平北大街别墅区的保罗家。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三口之家,有个男主人叫保罗的英国家庭,他家里保罗夫妇和一个淘气顽皮的3岁小男孩乔治。乍一看,男主人保罗文质彬彬,绅士风度十足;保罗的太太丽莎也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知识女性,优雅迷人;小乔治呢,金发碧眼,聪明活泼,样子十分可爱。看到这一切,杨玉娟心里直犯嘀咕:这样一个颇有素养的家庭一连换了10多个保姆,难道他们真的像刺头一样难以相处吗?
第一天上班,为了给保罗一家留下一个勤劳肯干的好印象,杨玉娟起了个大早。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好意非但没被对方认可,相反还招来了对方一顿训斥。原来,保罗一家都习惯了享受城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休息得很晚,因此不愿意大清早就被人搅了美梦。这样,杨玉娟的“勤劳”自然得不到对方的认可。
当看到披着睡衣的保罗夫妇咆哮着小跑过来,杨玉娟吓坏了,她还以为自己迟到了而惹得他们如此生气呢!然而,对方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杨玉娟一句也没听懂。
因为杨玉娟只是初中毕业,所学的那点英语根本派不上用场,口语几乎为零,而保罗太太也只是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双方的交流也就很困难。没办法,他们便只能借助纸和笔以及手势来交流了。因此,他们常常弄得口干舌燥,而一方仍不知对方所云。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眼看保罗太太大摇其头差点要失去信心时,杨玉娟突然灵光一闪,我何不画出实物来让对方选择呢?于是,她猜测对方大概说的是什么时,就在纸上画出几个相近的实物,然后让对方挑选。比如在纸上画出一只鸡和一只蛋,同时再画出一只鸭子和一只蛋,对方选中了鸡就表示买鸡蛋,选中了鸭子就表示买鸭蛋……就这样,杨玉娟总算磕磕巴巴地弄懂了洗衣、拖地、擦家具、买菜等指示,哑巴似的度过了第一天。
要过语言关,惟一的办法就是多练习,其他保姆建议杨玉娟最好去买个复读机,还有《求职面谈英语会话》等教材,有空闲时就随时拿出来练习。接下来,她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将平时最常用的一些英语口语教给了杨玉娟。
翌日一上班,杨玉娟壮起胆子用英语跟保罗一家打起了招呼。保罗太太见杨玉娟竟然一夜之间就学会了英语,惊喜之余,于是主动给杨玉娟制定了学习英语的计划,给她当起了“免费外教”。因为有了保罗太太的亲身施教,再加上杨玉娟又买来了复读机和英语教材,而且又有老乡的指点,仅仅过了3个多月,杨玉娟就基本上突破语言关了。
一天,闲不住的杨玉娟突发奇想,姐妹们大多都会做西餐,为什么自己不学会这一手艺呢?于是她试探着问保罗太太能否教她做西餐。保罗太太眼睛一亮,立即把杨玉娟领进厨房,手把手地教了起来……半个小时后,香喷喷的三明治就端了出来。一品尝,味道虽比不上西餐厅的纯正,但也蛮像那回事。为此,保罗太太大大夸奖了杨玉娟一番,说她很聪明。保罗太太的表扬,虽说在外国人看来也许只是出于礼貌,但还是给了杨玉娟很大的信心。第二天,杨玉娟在保罗太太的指点下,又学会了做沙拉。
为了将西餐做得更为纯正,做出更多的花样,杨玉娟又去书店买回了好几本西餐菜谱,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对照着反复去练习。一段时间后,杨玉娟做的三明治、汉堡、炸薯条、沙拉和牛排等西餐已与西餐厅里出售的不相上下了,有的甚至味道更纯正。这可让小乔治高兴坏了,以前他想吃炸薯条、炸鸡腿必须要上西餐厅才能吃到,而现在只要缠住杨玉娟,在家里就可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味了。从此,淘气的小乔治像一条尾巴一样整天跟在了杨玉娟的后面,开口闭口叫她阿姨,这让身处异乡的杨玉娟觉得很温馨。
可真正让保罗一家赞不绝口的还是杨玉娟做的东北菜。一天晚上,保罗应酬完回来,竟然兴奋地在客厅里嚷嚷了起来:“杨,你知道我今天吃了什么菜吗?猪肉顿粉条,你们地地道道的东北菜!味道好极了!”原来,保罗跟一帮朋友在一家民俗餐馆用餐了。当下,杨玉娟就饶有兴趣地对保罗夫妇说:“如果你们有兴趣,我明天中午做几样家乡的菜给你们尝尝如何?”一听这话,保罗夫妇顿时高兴得两眼放光了。
第二天中午,杨玉娟在厨房一阵叮叮当当忙活后,色香味俱全的几样炒菜就变戏法似的一一端上了餐桌。保罗夫妇吃得大汗淋漓,胃口大开,一个劲地夸道:“真是人间美味呀!”从此,保罗夫妇时不时就要杨玉娟给他们做一顿东北菜解解馋。就这样,杨玉娟用她的出色厨艺彻底征服了“刺头老外”保罗一家。
终成正果,乡下妹子成了“五星级保姆”
一转眼,杨玉娟在保罗一家干了2年多。2006年3月初,保罗因工作需要,需调往韩国工作。临走前,保罗夫妇极力劝说杨玉娟跟他们一道去韩国,承诺出国手续由他们办理,出国费用也不用她掏,另外薪水也将翻一番。保罗夫妇还特别强调,他们已将杨玉娟当成自己家的成员了,尤其是小乔治,他不能没有杨玉娟。见保罗一家如此看重自己,杨玉娟很受感动,也有些心动。
听说杨玉娟要跟雇主一家一起出国,姐妹们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了反对。考虑再三,杨玉娟最终还是拒绝了保罗夫妇的盛情邀请。听说杨玉娟不能跟他们一起前往韩国,保罗夫妇深为遗憾,惋惜之余,郑重地写了一封推荐信,把她介绍给了他们的一位美国好朋友。
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杨玉娟又先后在加拿大、德国、日本家庭干过保姆,尽管每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但杨玉娟每到一个新的家庭,她都会尽心尽力地干好每一件事。因此,她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相处得很融洽。也因此,她不但有机会了解到了各国不同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也学会了日语、德语等日常简单的用语。
2008年5月,杨玉娟在德国雇主的介绍下,来到了居住在沈阳棋盘山别墅区的澳大利亚人麦德伟家当保姆。麦德伟是澳大利亚一家跨国钻石公司驻沈阳分公司的一位外办经理,一家四口人,麦德伟夫妇和两个天使般的小男孩。
那天,杨玉娟刚一进门,就迎面碰上了名叫杰克的哥哥跟弟弟在玩耍。杰克放下手中的玩具狗熊,闪着一双碧蓝的大眼睛仰脸问道:“你是来我家的杨妈妈吗?”杨玉娟的脸立即变得绯红,她怎么也没想到面前的小男孩会叫她“妈妈”。真是太有意思了,做了这么多年的洋保姆,还没见过这么有趣的小家伙!
因为高兴,杨玉娟第一天上班就将她的西餐厨艺展示得淋漓尽致。麦德伟一家吃着口味纯正的蛋糕、三明治、牛排等西式大餐,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趁着对方高兴,杨玉娟问麦德伟夫妇是否喜欢吃中国菜,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杨玉娟在晚餐又做出了一桌让人馋涎欲滴的辽菜。麦德伟一家还从来没有品尝过这么正宗地道的中国菜,禁不住连连夸奖道“杨,果然名不虚传!能请到你,真让我们捡了个大便宜。”
因为与雇主家投缘,杨玉娟感觉做事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麦德伟家的花园里有个大游泳池,每隔一天就要清洗一次,每一次清洗下来,要是换成一般的人,非累得趴下不可。可杨玉娟不是这样,因为可爱的杰克兄弟俩每次都会站在旁边,一边不停地叫她“杨妈妈”,一边帮她拿这递那,让她觉得温馨幸福极了。而在修剪草坪和花园时,兄弟俩又会像两只飞的蝴蝶,嬉戏其间,发出一串串脆生生的笑声,让杨玉娟所有的苦和累顷刻间烟消云散了。
一天,杨玉娟在清洗刚刚买回的玻璃杯时,不小心打烂了一只,于是壮着胆子跟麦太太说了。没想到麦太太拿起杨玉娟的手仔细查看,一再询问她伤着了没有,而对打碎的玻璃杯只字未提。事情虽小,但在杨玉娟看来,麦太太已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了。顿时,杨玉娟的心里涌过一阵暖流。渐渐地,杨玉娟也把自己融入了麦德伟一家,以至在采买食品或做其他事时都会自觉地为这个家考虑,能节约的尽量节约。
2008年10月里的一天,麦太太要杨玉娟陪她出去买花。她们在一家花店看中了一束玫瑰,问价时,店员一张口就要25块钱,杨玉娟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于是马上站出来砍价,结果以8块钱成交了。等她们转身离去时,这位店员低声骂道:“一心讨好外国人,有钱不让自己人赚,真是傻!”杨玉娟听了,随即翻译给麦太太,两个人笑得好不开心……
时间一长,麦德伟一家已把杨玉娟完全当成自家人了。2008年圣诞节前夕,麦德伟一年一度的假期到了,于是夫妇俩经过商量,热情地邀请杨玉娟前往澳洲旅游,费用全免。考虑到杨玉娟从没坐过飞机,在办理签证时,麦德伟一家亲自陪杨玉娟从沈阳坐飞机飞到了北京,作为这次澳洲之行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