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泊船瓜洲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1
关键词:诵读 理解 方法 多样化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可以说是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古诗教学从小学便开始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古诗教学可谓是大伤脑筋,烦恼有三:(1)学生极度厌烦,一怕学,二怕背。(2)小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薄弱,在理解古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3)古诗难讲,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师生来说,古诗教学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语文组成员几经商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彻底摆脱“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我们学习优秀的古诗,是要学生能从中华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愉悦氛围中发掘古诗中美的因素,据此,我们找到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最明白,“曰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
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节奏。这是基础。
紧接着高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品读”。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读出古诗的情味,才能品出古诗之美。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读,对比读,最后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尽情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我还采用了配乐朗读,如品读“雨如烟”,(课件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师:江南现在正值四月,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脸上,抚摸着我的额头,抚摸着你的脸,它就这样细细地斜织着,密密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生:烟)。正好配清新悠扬的音乐,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们的脑海里叠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沉浸其中,美不胜收。
二、理解诗意,方法多样
古诗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沿用至今的名言警句很多出自古诗,所以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之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教学时,结合古诗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作此诗时,是因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去广陵,李白亲自送行,船走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要求学生将“绿”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学生知道了作者曾试用过“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诗意
同语言、文字相比,画面更直观生动。所以在理解古诗诗意时,我会恰当选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时,我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一目了然,学生马上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句诗的意思也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除此之外,在理解古诗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结合书下注释自悟,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可在同学、老师的质疑、答疑中得到解决,为别人解答疑难后,学生会颇有成就感,兴趣岂不更浓。
三、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电化教学
多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彰显了古诗的魅力。
1.创设意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1 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2 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课件。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开心地摸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2.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感受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3
关键词:联系实际;情境;创设;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83-01
在夏饶正老师一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里,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没有枯燥的概念,也没有机械的运算符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笔者认为,这堂课有三个亮点。
一、导入新课别具一格
教师巧妙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夏饶正老师以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导入新课,意境深远的古诗为学生营造了高雅、宁静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一个简洁明快的“数”字与“一水间”的“一”字形成强烈的数据对比,巧妙地引出:像数重山的“数”这种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很自然地揭示课题。教师深挖古诗素材,寓中国传统文化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课堂
课中精彩片段
师: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前几天老师就到书店买了一些书。
课件出示例1: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0本。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们发现什么信息?
师:猜一猜老师买了几本故事书、几本科技书?
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概括出我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吗?
学生小组商量,然后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用a表示故事书的本数,那么科技书就是a+10本。
练习拓展精彩片段
1.填一填: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张嘴,4只眼睛8条腿,…..()只青蛙()张嘴,()只眼睛。
2、师: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一些事物吗?
生1:公交车上原有x人,下了5人,还有有x-5人。
生2:存钱罐里原有n元钱,又存了3元现在有n+3元。
生3:橘子每千克4元,买了m千克,一共需4m元钱。
数学本身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在保障知识成分的前提下,应给纯粹的数学理解和运算加以生活化的包装,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也就是说要把“机械计算”为“生活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王国的美妙神奇。上面的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实践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练习精彩片段:
师: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请教不说话的老师――书。
课件演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景图。
师:宇航员为什么跳着走路呢?
课件演示:(翻开百科全书)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谁能举个例子说说。
生:略。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让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写一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议一议:课本插图中的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多重?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4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反复强调过,他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还应该是语感训练。
要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语言文字,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深入理解感受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感受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理解,细致地揣摩、感受,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亲眼目睹云雾的飘渺,云雾的万千变化,云雾的变幻莫测……然后在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放飞想象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第一步,但光有读是不够的,还要能够通过读文,断字,解句,去放飞想象的翼翅,走进文本情境,与文本中的人物面对面,与文章作者面对面,去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用叶老的话来说,就叫做“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这样的启迪想象,让学生步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悟文章作者的心境,达到与文本心灵相融的境界。
譬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首先借助舒缓的音乐,平缓柔和的语调解说,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再结合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循着文字走进茅屋。闭上眼,一轮明月正从水面缓缓升起,月光如轻白绸般柔软,流泻满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先生指尖跳跃处,琴声如潺潺的流水,又像柔和的轻风,似乎在倾吐着对疾病与贫穷的同情与关怀,对美好与真诚的热爱与期盼……接着,再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升腾跌宕。此处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课文内容如同放电影一般,在孩子们脑海中——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
如果说文章是大厦,那么,词句就是砖瓦。砖瓦的质量,直接决定大厦的坚固程度。同样,组成文章的词句,直接表达文章含义,尤其是那些重点词句,对于表达文章情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二泉映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禁不住拿起二胡……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倾吐”一词去品析,体会这位深处逆境的民间艺人不仅是在用二胡演奏,更是在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灵魂在演奏,在倾诉。他贫病交加却不屈不挠,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所有的情感都在“倾吐”这个词语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一边品读一边体会,走进阿炳的内心,才能感受他的哀怨,他的热爱,他的真诚,他的坚强。
再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以饱蘸浓情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堤的生机盎然的景致。如果换成原诗中的“到”、“过”等词,就无法把春天来临时动态的画面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与原来几个词进行比较,品析“绿“字之精妙乃无与伦比,任何字眼都无法替代。这样对重点词语的深入剖析,不但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5
一、利用多媒体拓展视听范围,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初级阶段,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小学生奠定良好的字、词、句学习基础,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方面的重要内容。
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现代课堂更提倡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活泼的课堂环节,其采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以唤起学生对生字的强烈印象,使得其了解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解放了学习思维,增强了记忆能力,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接受。
比如,在教授汉字“日”的时候,就可以制作一个视频动画,在动画中,一个火红的太阳高高挂在天空,夺目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然后,随着视频的播放,火红的太阳就变化成了一个“日”字。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就清楚地表达了天天说的太阳公公就是“日”字。此外,“日”字作为我们国家最早的象形字,可以制作其从夏商周的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过程。而“日”和“月”相结合成为“明”,也可以通过将太阳和月亮两者进行交融最后形成“明”来体现。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境
在小学语文字、词和句的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对古诗的学习,其是我们国家文学宝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种见证。但是,古诗的创作环境毕竟离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远,小学生面对古诗里面所要表达的人物思想、风土人情和社会百态等诸多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很多时候,小学生的古诗学习还是靠死记硬背、单调重复来解决,这不利于学生长远思维的培养。自从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到古诗的讲解中来,其通过声、光、色和形等诸多形式来很好地表达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所蕴含的含义。
比如,在学习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一个“绿”字非常传神,可以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绿”字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Flash课件,将江南的美景作为课件背景,将小燕子作为春风的使者。随着小燕子的飞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万紫千红、草长莺飞的生动画面,学生以后无论什么时候读到这句诗,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再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九月九的酒》这首歌,向学生讲解九月九重阳节是亲人团聚、饱含思念的节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的字、词、句教学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其要求将掌握的字、词和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差,词汇量有限,对事物的认知还有不小的差距,反映到习作能力方面,就表现在:文章内容空洞,甚至有些比较可笑,文笔不流畅,实例重复率非常高,对写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习作方面的课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其对习作的恐惧心理,在作文内容上,可以做到文笔流畅、声情并茂,内容丰富。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春游”“运动会”之类的集体活动的时候,可以先给他们播放春游、运动会采集下来的视频资料,引导他们回到那个热情洋溢的活动场面。然后可以结合视频资料,把活动介绍的几个方面在黑板上罗列,引导学生对这几个点进行描述和补充,要求既要将活动的整体情况交代清楚,又要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表达清楚,可以请别的学生补充发言,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要求学生把发言整理成文章。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是做好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小学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是学生永远喜欢的,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学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了很多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把它们做成课件。当讲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时,课件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着美妙的音乐,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被迷人的画面和我的激情所感染。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问“你们谁能带上想去的心情把桂林山水的美读出来?”然后,为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之中。通过这种朗读情境的创设,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想读、乐于读书了。
二、巧用示范,引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范读,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这一特点,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我先深入到教材,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其次,我再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如,在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范读前,对他们提出了问题:“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老师在哪里做了停顿,哪里做了重音处理?”这样的提问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七言古诗的朗读方法,从而学到了朗读的知识与技巧。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范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紧扣文眼,读中品味
S版语文教材选材新,文质兼美,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作者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张嘎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张嘎夺枪”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如,描写张嘎夺枪时的动作“扑”“压”“咬”“夺”等重点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四、特色朗读,活跃课堂
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的有效手段。好的朗读可以创造语言形象,把人带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再采用其他一些颇具特色的朗读形式,便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
1.导读
教师在学生仿读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家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如,在教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文,学生齐读时,静态描写处教师手势平柔缓慢,动态描写处则高扬跌宕,学生则随着教师变化的手势或轻缓道出,或急促高起。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把榕树的大和茂盛及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2.赛读
小学生的好胜心特强,针对这一点,运用赛读的方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在读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五彩池》一文描写五彩池神奇颜色一段时,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读出五彩池的神奇?”当一个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把她读下。”接下来读的几个同学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我便适时地给予肯定,在比赛中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得到肯定的喜悦感。人人都想超越对手,在比赛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被“读下”的几个同学输得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并感到了自己朗读水平的超越。这种朗读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竞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3.评读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朗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朗读能力。你要勇敢地站起来。“听我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实践后发现,评读,提升了大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