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泊船瓜洲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1
关键词:诵读 理解 方法 多样化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可以说是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古诗教学从小学便开始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古诗教学可谓是大伤脑筋,烦恼有三:(1)学生极度厌烦,一怕学,二怕背。(2)小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薄弱,在理解古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3)古诗难讲,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师生来说,古诗教学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语文组成员几经商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彻底摆脱“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我们学习优秀的古诗,是要学生能从中华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愉悦氛围中发掘古诗中美的因素,据此,我们找到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最明白,“曰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
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节奏。这是基础。
紧接着高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品读”。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读出古诗的情味,才能品出古诗之美。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读,对比读,最后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尽情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我还采用了配乐朗读,如品读“雨如烟”,(课件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师:江南现在正值四月,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脸上,抚摸着我的额头,抚摸着你的脸,它就这样细细地斜织着,密密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生:烟)。正好配清新悠扬的音乐,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们的脑海里叠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沉浸其中,美不胜收。
二、理解诗意,方法多样
古诗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沿用至今的名言警句很多出自古诗,所以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之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教学时,结合古诗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作此诗时,是因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去广陵,李白亲自送行,船走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要求学生将“绿”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学生知道了作者曾试用过“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诗意
同语言、文字相比,画面更直观生动。所以在理解古诗诗意时,我会恰当选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时,我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一目了然,学生马上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句诗的意思也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除此之外,在理解古诗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结合书下注释自悟,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可在同学、老师的质疑、答疑中得到解决,为别人解答疑难后,学生会颇有成就感,兴趣岂不更浓。
三、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电化教学
多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彰显了古诗的魅力。
1.创设意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1 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2 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课件。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开心地摸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2.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感受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3
关键词:联系实际;情境;创设;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83-01
在夏饶正老师一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里,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没有枯燥的概念,也没有机械的运算符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笔者认为,这堂课有三个亮点。
一、导入新课别具一格
教师巧妙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夏饶正老师以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导入新课,意境深远的古诗为学生营造了高雅、宁静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一个简洁明快的“数”字与“一水间”的“一”字形成强烈的数据对比,巧妙地引出:像数重山的“数”这种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很自然地揭示课题。教师深挖古诗素材,寓中国传统文化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课堂
课中精彩片段
师: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前几天老师就到书店买了一些书。
课件出示例1: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0本。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们发现什么信息?
师:猜一猜老师买了几本故事书、几本科技书?
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概括出我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吗?
学生小组商量,然后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用a表示故事书的本数,那么科技书就是a+10本。
练习拓展精彩片段
1.填一填: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张嘴,4只眼睛8条腿,…..()只青蛙()张嘴,()只眼睛。
2、师: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一些事物吗?
生1:公交车上原有x人,下了5人,还有有x-5人。
生2:存钱罐里原有n元钱,又存了3元现在有n+3元。
生3:橘子每千克4元,买了m千克,一共需4m元钱。
数学本身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在保障知识成分的前提下,应给纯粹的数学理解和运算加以生活化的包装,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也就是说要把“机械计算”为“生活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王国的美妙神奇。上面的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实践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练习精彩片段:
师: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请教不说话的老师――书。
课件演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景图。
师:宇航员为什么跳着走路呢?
课件演示:(翻开百科全书)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谁能举个例子说说。
生:略。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让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写一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议一议:课本插图中的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多重?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4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反复强调过,他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还应该是语感训练。
要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语言文字,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深入理解感受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感受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理解,细致地揣摩、感受,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亲眼目睹云雾的飘渺,云雾的万千变化,云雾的变幻莫测……然后在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放飞想象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第一步,但光有读是不够的,还要能够通过读文,断字,解句,去放飞想象的翼翅,走进文本情境,与文本中的人物面对面,与文章作者面对面,去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用叶老的话来说,就叫做“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这样的启迪想象,让学生步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悟文章作者的心境,达到与文本心灵相融的境界。
譬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首先借助舒缓的音乐,平缓柔和的语调解说,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再结合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循着文字走进茅屋。闭上眼,一轮明月正从水面缓缓升起,月光如轻白绸般柔软,流泻满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先生指尖跳跃处,琴声如潺潺的流水,又像柔和的轻风,似乎在倾吐着对疾病与贫穷的同情与关怀,对美好与真诚的热爱与期盼……接着,再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升腾跌宕。此处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课文内容如同放电影一般,在孩子们脑海中——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
如果说文章是大厦,那么,词句就是砖瓦。砖瓦的质量,直接决定大厦的坚固程度。同样,组成文章的词句,直接表达文章含义,尤其是那些重点词句,对于表达文章情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二泉映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禁不住拿起二胡……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倾吐”一词去品析,体会这位深处逆境的民间艺人不仅是在用二胡演奏,更是在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灵魂在演奏,在倾诉。他贫病交加却不屈不挠,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所有的情感都在“倾吐”这个词语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一边品读一边体会,走进阿炳的内心,才能感受他的哀怨,他的热爱,他的真诚,他的坚强。
再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以饱蘸浓情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堤的生机盎然的景致。如果换成原诗中的“到”、“过”等词,就无法把春天来临时动态的画面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与原来几个词进行比较,品析“绿“字之精妙乃无与伦比,任何字眼都无法替代。这样对重点词语的深入剖析,不但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5
一、利用多媒体拓展视听范围,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初级阶段,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小学生奠定良好的字、词、句学习基础,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方面的重要内容。
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现代课堂更提倡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活泼的课堂环节,其采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以唤起学生对生字的强烈印象,使得其了解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解放了学习思维,增强了记忆能力,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接受。
比如,在教授汉字“日”的时候,就可以制作一个视频动画,在动画中,一个火红的太阳高高挂在天空,夺目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然后,随着视频的播放,火红的太阳就变化成了一个“日”字。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就清楚地表达了天天说的太阳公公就是“日”字。此外,“日”字作为我们国家最早的象形字,可以制作其从夏商周的象形文字演变过来的过程。而“日”和“月”相结合成为“明”,也可以通过将太阳和月亮两者进行交融最后形成“明”来体现。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境
在小学语文字、词和句的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对古诗的学习,其是我们国家文学宝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种见证。但是,古诗的创作环境毕竟离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远,小学生面对古诗里面所要表达的人物思想、风土人情和社会百态等诸多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很多时候,小学生的古诗学习还是靠死记硬背、单调重复来解决,这不利于学生长远思维的培养。自从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到古诗的讲解中来,其通过声、光、色和形等诸多形式来很好地表达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所蕴含的含义。
比如,在学习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一个“绿”字非常传神,可以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绿”字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Flash课件,将江南的美景作为课件背景,将小燕子作为春风的使者。随着小燕子的飞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万紫千红、草长莺飞的生动画面,学生以后无论什么时候读到这句诗,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再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九月九的酒》这首歌,向学生讲解九月九重阳节是亲人团聚、饱含思念的节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的字、词、句教学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其要求将掌握的字、词和句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差,词汇量有限,对事物的认知还有不小的差距,反映到习作能力方面,就表现在:文章内容空洞,甚至有些比较可笑,文笔不流畅,实例重复率非常高,对写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习作方面的课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其对习作的恐惧心理,在作文内容上,可以做到文笔流畅、声情并茂,内容丰富。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春游”“运动会”之类的集体活动的时候,可以先给他们播放春游、运动会采集下来的视频资料,引导他们回到那个热情洋溢的活动场面。然后可以结合视频资料,把活动介绍的几个方面在黑板上罗列,引导学生对这几个点进行描述和补充,要求既要将活动的整体情况交代清楚,又要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表达清楚,可以请别的学生补充发言,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要求学生把发言整理成文章。
泊船瓜洲课件范文6
(一)精心准备了,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了。教师在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多是进行了“精心制作”,提什么问题,板书什么答案,显现什么图像,播放什么视频,都课前设计好了,力求运用图、文、音充实自己的课堂。可事实上,课堂教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少语文教师为了用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靠,有的干脆生硬地搬出“正确答案”。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的大门,根本难以发表自己独特而有新意的见解。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束缚了课堂教学的创新。
(二)吃苦受累了,师生的互动却被削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大力提倡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看上去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教师就忙着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既无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学生们眼睛看的是屏幕,耳朵听的是音响,思考的是屏幕上的问题,师生间交流自然就少了,甚至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地位已变得无足轻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操作者,学生俨然成了多媒体观看者。多媒体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地削弱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三)声形并茂了,学生的主体却被扼杀了。“课标”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不能相机灵活地调整多媒体的内容和演示程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都受制于多媒体,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角色的转换,学生的主体更无从谈起。课堂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主角,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去讨论,最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不到发挥。
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提高教学实效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六是《为卡通人物编故事》。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进行大胆想象。能在老师帮助下,回顾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主要卡通人物,并在回顾中认识到这些形象在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通过完整的情节塑造卡通人物鲜明的个性,可借多媒体进行如下设计:
一、借用多媒体,激发创作热情。课前,我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再出示媒体对这部动画片的评价和印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银行卡和其他物品,将学生带入普遍熟悉和感兴趣的动画片里,大家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谈话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接着出示编剧说的“创意方面有点累了,感觉有点腻味”。这句话,则是虚拟了一个“征集创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编故事的热情,激活了相关的习作素材准备,点燃了学生表达欲望。
二、情境再现,强化写作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这些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采用猜谜的方式,用多媒体把描述主要卡通形象的语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猜哪个人物,学生很快从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角度抓住人物特征,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又将写作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一举两得。人物、时间、地点和情节是构成故事的几个关键要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第一集的开头到屏幕出现“狼来了”为止,再现了这些要素,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无声为有声。同学们浮想联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雏形已然在他们的心泉自然流淌。
三、提供投稿信箱,升华写作热情。本节课上完成的这块“璞玉”还要再经过第二课时的雕琢、修改,提供信箱是为了更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写作热情得以升华。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感受着母亲胸怀的宽广、博大,体会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富有磁性的声音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用心去读”的强烈欲望。在教学快结束时候,我还运用了《烛光里的妈妈》多媒体课件,将生活中母亲关爱儿女的场景与深情激荡的歌曲交融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母亲的距离,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课堂里学生尽情表白,倾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