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数学必修二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1

关键词:双基教学;分式型不等式;指数型不等式;对数型不等式;三角形不等式

“双基”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落实“双基”的过程中,几类不等式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随着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与之结合的不等式问题更是困扰了一大批基础一般的学生,也是很多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原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四类基础不等式是值得关注的。

类型一 分式型不等式

类比整式问题,分式问题的限制约束多,给学生学习带来了难度,例如:解不等式

解决策略:对于分式型问题,建议将不等式通过移项转化为f(x)0),再转化为同解的整式不等式求解。若按照学生的思考,通过去分母转化为整式不等式,则帮助他们进行分类讨论,辨明正负号,得到正解,但分类讨论去分母的做法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适用于程度较好的学生。

类型二 指数型不等式

高一数学学习,将指数从整数拓展到了实数的范畴,让指数问题变得更加灵活。例如以一元二次不等式为背景的指数复合型问题等。通过指数复合后的不等式问题,例如:3x+2-32-x>80,学生就感到困难了。探究其原因发现,不能将该类问题通过指数运算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主要困难所在,换元后的二解指数不等式更让该类问题难度增大,综合性增强。但多知识点的交汇试题,特别是重点函数问题的交汇,常受到命题教师的青睐。

解决策略:课堂落实指数运算是基础保障,强化与二次函数的结合要得到课堂重视,特别要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将题中类似的指数部分转化为统一的部分,例如:3x和3-x,3x和9x,2x和4x等之间的关系。

类型三 对数型不等式

对数是高中阶段初学的新授内容,结合不等式的考查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例如:解不等式log2x

解决策略:对数不等式的解决要建立在扎实的对数基本运算上,类似于指数学习一样,一些特殊数字的关系要引起教学注意,例如:log24,log3等,公式N=alogaN 在课堂教学时也要得到关注。通过对数复合的二次问题也是教学需要强调的关键点,用好换元法,将不等式的难度降到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关键。例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3x-logx9

类型四 三角形不等式

三角不等式也是不等式家族中富有特色的一类。该类不等式涉及特殊角的正弦值的逆向转换,其次需要结合正弦曲线图像变化的规则,最后还需要考虑周期性问题。例如:sin(2x-)>等。然而,在三角函数板块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常规题型通过三角恒等变形转化为y=Asin(?Ax+φ)后,最后的不等关系解决落脚点都落到了基础的三角不等式上。

解决策略:三角函数灵活的变形转换,繁多的基础公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如果能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了解恒等变形的原则及方向,把握好“升角降次,升次降角”的平衡统一关系,还是有彰可循的。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脱掉三角函数符号,回归普通不等式,是主要途径,但需要注意三角函数是具有周期性的。单个周期考虑清楚之后,务必注意整个范围内的情况。

为何该四类不等式会引起笔者教学的关注呢?第一,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必修4,必修5三本书包含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板块,教学内容大,概念抽象性强,高一新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和转化过来,加之教学安排紧凑,教师和学生没有很多的精力去发现板块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导致综合能力无法很好的提升。第二,这四类基础不等式的顺利解决涉及转化归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几类数学思想,有些题型更涉及多个思想方法的多次串用,所以学生解决有困难,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不等式问题作为考试命题的试题交汇点,应该得到教师教学的重视。这四类不等式问题均可以和函数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求最值,求定义域,求函数问题里的参数范围等。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2

目前,我国初高中学生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有模块结构上的特点,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知识结构上多种多样,更加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的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初三到高一数学知识的无痕衔接。

二、初三学生在接受高一数学知识时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初三的教材内容相比较来看,高一的数学教材内容更加抽象,多是对于变量的研究,在计算和理论研究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知识体系发生了变动,使得数学学科的知识点难度加大,习题量变得繁重复杂,解题也更加注重于技巧性。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对初高中教材的难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相比较来看初中数学教材降低的程度较大,高中生由于受高考的影响即使教材中的内容难度降低,教师还是会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使得高中的习题难度依然较大,也因此导致了初三学生在接受高一数学课程时显得十分吃力。

(二)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安排上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的教学进度缓慢,能够有时间对教材中的重点难题或者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练习。而高中则不同,高中由于涉及到的学科增多,因此各学科在一周中所占的课程数量较少,而教学内容又相对较多,因此高中教师通常会提高教课的速度从而使知识点能够全部讲解完毕,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掌握薄弱之处也没有时间进行反复的强调,使得刚刚从初三升到高一的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够良好的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通常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于跟着老师学,不善于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对课程的重点和考试的要点通常也都是教师归纳完毕后交给学生的,使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得不到训练,进入高一学习之后,由于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而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管理较少,使得学生普遍有些应付不来,有些学生只能完成当天的作业量,而忽视了预习、复习等环节,使初三学生在高一数学学习时的压力增加。

三、让初三学生在无痕中接受高一数学基础知识

(一)教师注重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过渡

初三学生在经过中考后到?_高中之后,将会信心满满的对待这个新的开始,但是高中数学学习中一开始接触到的集合与函数等问题将会使学生突然感到压力倍增,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中间发挥调节的作用,积极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心理过渡。例如,在面对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时,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之间互相谈一谈对于高一数学中函数部分知识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传授学生一些学习函数的小方法、小窍门等,并且对于学生在函数以及因式分解等方面的疑问,应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教师在课后可以寻找有关函数方面的典型例题,与同学共同思考解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缓解紧张和焦虑的心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能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对待高一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以“函数”方面知识为例

由于学生是刚由初三升到高一,对于初中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比较熟悉,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教材,教师应做好初高中教材课程的衔接研究,将高中教材初中化,才能够更好的让初三学生接受高一知识。初中的课堂比较生动灵活,而部分高中的教学课堂而过于规范严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立,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知识时,教师说:“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能够运用到函数。比如商场的促销活动,购买3只以上的茶壶则能够享受买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个茶杯)或者打九折的优惠活动,已知每个茶壶20元,每个茶杯5元,若想获得最大的实惠,则哪种优惠方法更加合算呢?”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生活相关内容十分感兴趣,纷纷跟上教师的思路,开始进行函数的学习。

(三)以“因式分解”知识为例

对于因式分解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项式乘法的逆思维的方式来探索因式分解中的新知识,“探索”的方式与“回忆”的方式正好相反,它是通过将多项式划分为几个整式的乘积方式进行运算,因此称为因式分解。例如[ma+mb+mc]中的每一项都具有[m],因此这里的[m]被称之为公因式,在将多项中式[ma+mb+mc]进行分解时,能够分解为[m]与[a+b+c]的乘积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被称为提公因式法。同时,在因式分解中还具有[a2-b2=(a+b)(a-b)]以及[a2+2ab+b2=(a+b)2],这两种因式分解的形式被称为是公式法。在学习高中函数时常常离不开因式分解的运用,例如,求函数[y=(x+1)(x-3)x+1]的定义域时,将可以通过初中因式分解的知识进行高中函数问题的解答,以此来更加良好深刻的学习高一数学知识。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3

关键词:高一数学 反思 自主 思维 应对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高中数学作了大量的调整。不少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表现出不适应,不能够尽快地进入到数学学习的状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有些同学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热情也在不断降低,现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本人一些初等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状况分析

1.主观因素分析

高中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来说,都比初中生较成熟,因此,自制力相对来说较强,在学习上相对主动。然而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客观因素分析

(1)教材间的变化

①初中教材偏重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②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机械性的印迹,而高一教材必修第一章就是抽象的集合语言、函数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必修二的立体几何,必修三第一章的算法,必修四的向量,必修五的数列等许多问题需要借助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2)思维方式的变化

高中阶段思维方式向理性层次跃迁,与初中阶段相比要求大大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常把许多问题的解决建立为统一固定的模式,注重的是解题方法的锻炼;高中则注重解题思维的锻炼。初中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封闭的、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科学、严谨、流畅的思维品质尚未完全开发,而高中数学知识要求在思维形式上产生变化,在灵活性、可拓展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高要求。

二、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施新课改以后,课本给学生留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增加,“减负增效”迫在眉睫。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不高,自觉性也比较差,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必要时也要靠教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每天布置一定量的预习作业,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读书。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能够“诚信学习”,感受独立思考的乐趣。

(2)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注重“双基”,稳打稳扎

在高中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现象。

(1)高一教学不能脱离课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课本为本,让学生用好课本。要以课本中的习题为主要素材,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拓宽、加深,以便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比如在学习了偶函数的对称性后,可加深研究满足条件的函数的对称性问题。

(2)高一教学速度不应过快。新高一开始要放慢进度,难度由低到高,过度要平稳,不易过难。如高一第二章函数部分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把握关键词语,分析得当,逐步把基本概念讲通。

3.适当改变教学手段,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一阶段是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有步骤地增强思维材料的抽象性和辩证性,提高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

(1)直观演示,在数学形象载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几何图形、图象、图表等直观材料,如在对函数图象平移、放缩、翻折等运动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动感中感受数学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形象的动态思维,加深学生感性印象。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展示函数等的图象,对研究周期、平移等性质有较直观的帮助。

(2)形象表述,如在教材中是用集合语言给映射、函数下定义的,而集合语言本身就极其抽象,加上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内涵比较隐晦,学生很难理解。为此应先从初中对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出发,对特殊函数y=8x+1,y=2x2中x的取值范围,y的取值范围,先用集合表示,再给定义域、值域下定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这些函数在定义域、值域上建立了怎么样的对应关系,进而利用集合语言给予函数下定义。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用特殊对象描述一般对象,形象思维得到提高。

(3)数学模型化,如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在教立体几何前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正方体立体几何模型,然后观察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与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总之,如果老师能在处理教材时做到:抽象结论具体化,抽象方法通俗化,给学生有一段适当的过渡适应缓冲期,学生就可以很快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消除学习障碍。

4.运用智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高中数学起始教学对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阶段至关重要。而一些学生一进入学校不久就可能对数学望而生畏,丧失信心,以至放弃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应当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用智慧,用我们智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提升课堂效率。

(1)贴近学生生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那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设置思维环境,进行思维式教学

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进行独立思考,他们就会保持4~5分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尽量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讲“倒数与微分”时可以直接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前提下了解新内容。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知识能力,在思考行为中发展思维,在做题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3)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与学生情感交流也是一种智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例如: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代数学之王――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4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高一新生感到数学学习难

“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力”是高一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一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所学的知识内容难度也远远高于初中数学.对于那些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而言,初中数学曾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科目,但因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出现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曾经的优秀学生有变成后进生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极少数学生会丧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2.高中数学发生迁移和扩展

和初中数学相比,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有以下明显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多维,从浅显到深奥,从平面到空间.初中数学的文字表达浅显易懂、语法结构单一,运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采用的大多都是四则运算.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自如.不同的是,高中数学有着语言表达简洁严谨、叙述抽象难懂,其概括性和理论性也较强的特点.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因素,教材将最难的“函数”部分安排在高一学习,这将成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时最大的“拦路虎”.

3.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在改变

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上课的内容少,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小,学习进度较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强调重点、难点,可以将不同类型习题的解法分别讲授给学生用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内容.对于每一道例题,教师均可以布置相似的习题让学生板演,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所学知识也可以熟练掌握.有些时候,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很多教师会把不同的题型分类归纳,让学生遇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均可以快速想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而高中教师的上课内容相对比较多、课堂容量比较大,要求学生完全理解每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深谙其数学思想及推理方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解题中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归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我们应该倡导的是高一教师在开学之初便通过一些摸底性质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然后再通过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行了解并且积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教师应该熟悉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概念和知识的要求了如指掌,在教授高中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从复习初中知识然后再导入新知识,从浅入深由易变难,温故知新逐步过渡.明确高一阶段对知识的要求,不应过早采用“题海战术”,而是着重于定义的理解以及数学基本思想的学习和应用.以下两点是我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的知识,降低两者之间的落差.

1.温故知新——利用初中知识,加深新知识的理解

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高中教学的时候,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入新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时候还可以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和归纳.在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低起点,小步子为指导思想,重视基础概念教学,利用旧定义新解释的形式深化学生的认识,便于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

2.循序渐进——抓准“衔接点”,搞定高考重点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5

关键词:高一数学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高一数学必修二范文6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最为深刻.

现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材的优点

1.强化了定理证明的可操作性

新课程注重的是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定理公式,所以在定理证明方面,新教材在老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更具有操作性.

2.注重情境创设

新教材设计与布局与旧教材不同,对新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都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更注重了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导数及其应用”的引言中,有的新教材给出了如下情境:4月19日与4月18日最高气温分别22.4℃和8.6℃,短短两天,气温陡增14.8℃,闷热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得太快了!”但是如果将该市3月18日与4月18日最高气温分别为18.6℃与32.7℃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温差为15.1℃,甚至超过了14.8℃,而人们却不会发出上述感叹,进而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会回答原来前者变化快,后者变化慢.那用怎样的数学模型刻画变量变化的快与慢?这样的数学模型有哪些应用?很自然地引出平均变化率的概念,那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概念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来了,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掌握了新的概念,而且印象深刻.

3.密切习题编制的针对性

老教材的习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明白,但是考试却比较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自己去寻找题目,教材的题目利用率不高.新教材在选题方面花了大量的功夫,其中不乏有精彩的例题出现.对习题精简了题量增加了难度,与高考更加接轨,在习题的安排上分了练习、感受与理解、思考与运用、探究与拓展等不同等级,难度层次性加强了,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选择.

4.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

新教材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如新教材中增加了用Excel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内容,如画函数的图象,既节省了教师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对函数的性质有了更深的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让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教学内容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5.教学模块格式设计新颖

必修模块的设计与结构的布局与旧教材存在很大差异,新教材中对于新知的呈现,通常采用适当的问题情境,然后再运用观察、探究、思考、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掌握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辅助措施,如合作探究、观察与发现、运用信息技术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教材中还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情发挥,凸显个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不足

1.习题的搭配不合理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 ,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主要表现在:(1)习题中有些涉及没有学过的内容是否需要添加.(2)课本例题与习题不够配套.(3)例题中有些题目设计不够严谨.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合理

初中数学压缩了部分教学内容,目前高一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这部分内容插入到相应的教材中间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

3.课时严重不足

跟以往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课程内容一下子太多了,学生负担太重,对知识的理解却如“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笔者认为,为了打好基础必修1~5至少需要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对于选修课应该重新思考.选修1、2应该抓好,选修3、4应该削减.即使如此,高中数学的内容也比过去多,要完成也不容易.

4.配套资源跟不上

上一篇爱是什么作文

下一篇梦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