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知识

科学小知识范文1

我校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在周日成立了科学知识活动小组,以增长学生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筹建小组

在全校各班宣传,形成一股踊跃报名、争入科普知识活动小组的热潮,在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挑选出一些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参加。

二、扎实工作,丰富内容

科普活动小组活动时间为:周日下午。每次活动大家都能按时参加,从不迟到、早退,学生们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参加,效果较好。

三、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活动中,我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

四、注重知识积累

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书籍,走进科学,认识科学。

五、观看科普视频,开阔学生视野

科学小知识范文2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科学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 综合素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8-01

一 前言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科学课担负着比其他科目更为复杂的任务,它不仅要启蒙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带领学生对大自然进行最早期的探索、认知,还要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够得到培养与提升。而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它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能够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策略

1.在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老师更多的只是引导者。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老师主要给予其配合与指导的作用,动手、动脑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如在《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花坛中观察土壤的情况,通过各种引导,带动学生对土壤产生好奇心理,为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学生对“土壤”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真正的进行自主思考,进而才能保证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正符合课改中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理能带动起来之后,老师便可以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实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老师要注意加强正确的引导,不能让学生进入“误区”,产生一些错误的科学认识。

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老师也就可以借助科学课实验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如在对实验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科学仪器,如弹簧、天平、刻度尺等,都可以作为锻炼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工具”。虽然在以往的科学课实验教学中,也使用到了这些仪器,但科学老师通常都未对学生的仪器操作进行培养与指导,这就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3.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虽说较为基础,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综合性,所以必须要通过科学实验,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分解与展示抽象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科学课实验当中,必须以准确的观察为前提,才能通过思考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可以说,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主观察能力,是其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础,因为对实验的观察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4.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被排在了重要位置,而科学课实验,正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所以,科学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他们进行团队合作,自行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但在实际的分组实验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难度是否适合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自主实验;(2)在分组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一致;(3)实验内容是否具有危险性;(4)应充分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等内容。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基础,实验不仅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科学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创造性,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个究竟,老师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当中,要想达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就必须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学生自主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胜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9(12):70~71

科学小知识范文4

一、 加强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科学确定数学教学任务。

数学是中职学校一门必修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二个方面作用。数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学生计算分析、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服务学科又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影响重大。因此对数学课的改革既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学科的服务专业课学习的特点,本着“适度、够用”原则,根据各专业对数学学习要求程度不同,在不失学科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数学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时数、考核方式等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地制定各专业数学课教学任务。

二、 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仅仅是知识的讲授,教师“统治课堂”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作业训练、加强记忆、巩固知识。采用这种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枯燥乏味,没有实用价值,甚至对数学产生畏惧、反感。若想改变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控制整个教学环节的方式,使教师职能由课堂主体向主导转化,通过激励帮助等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师生之间也不仅仅是“授受关系”,而是通过情感交流,建立平等、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自从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这使我们的教育也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时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融声、图、文字与一体的认知环境优势,通过各种网络信息的收集,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转变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近些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带给教学的便捷,导致许多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甚至有些老师在讲解习题时都应用课件去讲,根本没有任何板书。教师在进行讲授时,由于界面切换较快,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理解推理过程或解题过程,就开始新的知识点的学习,另外数学被称作是思维的体操,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想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但老师却通过多媒体手段使问题具体化后,而忽视了学生应独立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也影响较大。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应当合理,应该让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上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把教师表述较难、学生理解较难的教学内容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去处理。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要用生动逼真的模拟画面,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模糊的问题清晰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像、增强教学的互动,让学生角色发生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 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及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次教学目标大体如下: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知识技能 、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间类型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广大数学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反复钻研教材结构和知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五、 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

科学小知识范文5

论文摘 要: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传统弊端不仅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而且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英语厌学情绪。因此,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科学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结合平时教学、教研实际,我总结出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构建有效的职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突出语言实践,彰显课堂精讲 

教师的课堂讲述一定要做到精准,集时间优势重点突破课堂中要求必须突破的疑点、难点、要点和考点。这无疑有赖于教师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需要评讲题目的反复构思和有效筛选。同时,教师在课时内能否实现精讲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课堂回归到以生为本。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愿意听教师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新课堂。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开展多种活动,“四会”能力均衡发展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多练,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用英语完成任务,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单元的听说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来讲问路、方位介词等。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具体任务,留出时间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会查杂志、上网。新教材每单元四课,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绝不能因为考试不考或考的不突出而放弃或忽视某项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加强各种能力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彻底扭转“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切忌死记硬背,而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我们要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炉,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训练造句能力,教师可以先提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根据各自的愿望做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 ,etc.”教者还可继续问:“why?”通过训练,学生不但可以巩固已学词语,而且能学会根据语境做出相应的反应、正确的应答,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再如,运用课件,创设问路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静景变为动景,将书本语言变为交际语言。在课堂上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归纳有关问路的说法,再用投影片展示下列句子:(1)excuse me, where’s the nearest...,please?(2)is there a...near here?(3)which is the way to...,please?(4)how can i get to...,please?(5)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6)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7)can you find the way to...?(8)i want to go to...?(9)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do you know?(10)i 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等及答语walk along this road/street. it’s about...meters from here.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 it’s 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 walk on and turn left/right.再进行一系列操练,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当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学生自然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会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虽然中职英语教学面临生源差的难题,新教材的使用也还处在探索和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开拓创新,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细致合理的安排,科学地构建英语课堂教学,也会使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得到很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1999. 

科学小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24-04

高职教育是区别于学科教育的高等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11年,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28所,除高专类124所外,职业类院校1104所,其中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共100所。从学校数量上来看,高职院校与2011年普通本科院校(有1112所)相当。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尚属年轻,在课程设置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笔者认为,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在高职院校中是必要的,并拟以“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学科——科学技术史为例,就该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做初步探讨。

科学技术史及其教育功能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涉及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所以,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而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意义的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一般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1957年,我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科学史为理学大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标志着科学史这一学科在我国正式被确立。

乔治·萨顿(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1884~1956)是使科学技术史成为一门现代的、独立的专业学科的奠基人,他认为科学史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指出: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对社会是一种损害和损失,他在《两种文化》中提出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对立的问题。他认为,作为西方整体文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正在被分割成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当代教育中构成了一种封闭的态势:两种文化各自培养出单面化甚至片面化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限于各自的专业训练背景,只了解一种文化,而很难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形成共识。如科学工作者只认公式、标准化和因果关系,而人文学者更在意一种诗意境界。由此导致他们对待同一问题的态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情感方面也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真正的后果是,人文学者不懂热力学第二定律或加速度的确切涵义,而科学家则对司马迁和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知识的片面造成了理解和信任的危机。知识分子内部的对立,是对人类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重大威胁。

20世纪初,随着科学史的发展和人们对其作用的认可,科学史教育先后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开展。我国的科技史研究稍晚一些,科技史教育于20世纪末期才在高校有所普及,一批科学史博士点、硕士点及本科教学在一些大学相继出现,我国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科学史选修课和通识课,并举办了相关论坛或讲座。

科学史的功能有很多,而且各家的看法大同小异,笔者可略举几个被普遍公认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功能。

(一)科学技术史对科学教学自身可以提供帮助

科学史的雏形只是简单地对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的记述,这类文章多见于科学专著的序言中,对了解及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很有帮助,因而这种序言至今仍屡见不鲜。科学史的这类作用被人们广泛认同。

早在1922年,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Paul.Langevin,1872~1946)在一次演讲中就专门论述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他发现,在教学中忽略课程历史的一面而仅注意到实用的一面,会使科学教学表现出一种“教条式畸形发展”的倾向。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即科学史教学方法——笔者注)才可以培养出继承科学事业的人们,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永恒运动和它的人道价值。这种需要对于将来创造新科学的人们是很明显的,对于教育家和对于各种事业的先导者们也是同样重要的,而对于广大群众,对于那些只能满足于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所获得的一点文化的人们则是更为重要的。”

科学史教学除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外,还可以从中学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这方面尤其体现在近代科学技术的教学中。例如,将天文学革命放到当时神学宗教的大环境中,就更能体现它的革命性。这样将科技的发展放入历史的框架中,既可以加深对科技革命的全方位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判断的头脑,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学习真正的科学精神。

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从多个角度理解一件事情显然要好于单向思维。对科学有立体丰富的认识不论从科学知识本身还是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都是有益的。简言之,科学史就是要使科学变得丰满、真实、立体化,而不是孤立、片面地被人迷信追随,就像研究历史人物,要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处于当时复杂社会大背景中的人,而不单单是有某一项成就的职业化的人。

(二)科学技术史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科技的伟大作用,这样就难免出现一个极端:“科技宗教化”。一方面,认为科学技术是最伟大的,无所不能的,它可以解决人类任何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将社会问题机械地套用自然科学规律加以说明,这种现象类似于牛顿力学之后,近代物理学家之间形成了“把一切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的狂热”(恩格斯语),认为科学的万能性、技术的完美性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认为科学发展有其独立的规律性,不受社会、经济、文化、哲学等因素的影响,某一科学定律的出现、技术的发明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单一性。显然,这两种片面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人们会了解到科学的发展不仅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更受社会各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加认识到某项技术的发明需要经历很多历史的与社会的选择,包括技术多样性、延续性和选择性的因素,例如军事、经济、文化、人的心理、兴趣等各种条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在相当阶段对西方的影响就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的汉字符号比26个字母要多得多,另外中国人对文字的艺术性即书法美的鉴赏要比西方人更为热衷。

不仅社会的发展会影响科技的发展,同样科技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变革,人们利用科学的口号对社会进行变革的史例比比皆是。例如,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阐述社会变革,用物理学史中打破“元素不可变、原子不可破”的事实为陈旧的社会体制提供思想来源等等。

总之,科学与社会是联系紧密的,学生应该对二者有正确的认识,而科学史的教学会对此有重要的帮助。

(三)科学技术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了解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就更要深入理解诸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问题。科学技术本身没有是非,关键要看人类怎样利用,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掌握了科学技术之后,如何利用它,这更是至关重要的。原子能既可为人类造福,亦可能成为毁灭人类的武器。科技发展带来的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生态的破坏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恶劣、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下降、克隆技术的泛滥使用、病毒的变异等等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所以,正确合理地利用科技造福人类,不仅是技术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应该长期伴随学习与掌握科技的整个过程。就这一点而言,如何利用科技要比如何掌握科技对人类而言更为重要。

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教育的一切共性。高职院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一般的“培训班”。“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而“培训”是指培养与训练。教育与培训的核心都是一种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等于培训。培训是社会机构面向特定的受众,针对社会发展所特有的专门性问题,通过实践性的训练方式所采取的旨在缩小目标与现状间潜在差距的措施,重点是提高受众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教育是教育机构面向广泛的受众,针对个性成长所特有的普适性问题,通过引导性的传授方式所采取的旨在夯实现实与未来发展基础的措施,重点是培养受众满足个性需求的能力,强调人类文明的传递与转化。教育是长期的、关注系统理论和人类普遍价值的活动,而培训是短期的、关注具体技术和组织自身文化认同的活动。培训更多地发挥着改善和提高个体具体的技能、知识、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作用;而教育则更多地发挥传承和提升普适的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更强调的是对从业者长期的、全面的教育,不仅使之学会技能,还要使之具有文化素质。

然而,现在众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断章取义之嫌,曲解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涵义,忽略了该理念提出的背景,导致了“纯粹职业教育”的极端。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一段话: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这段话是针对办学思想而言的。不难看出,“以就业为导向”是针对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针对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驱动”是针对原先的计划培养。整体理解这段话之后,便可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办学理念,而不是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更不是高职高专课程安排的准绳。

可见,高职教育应该是对学生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全方位的教育。高职院校不应办成“培训班”,应该有也必须有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作为一个地域性的高校甚至是当地的“最高学府”,除了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之外,引领当地先进文化也责无旁贷。教育是终身的,“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习的本领才是教育的本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此之外,让学生以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技术、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并与社会相结合,是教育与培训的根本区别。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其实有些综合性大学也有类似情况)偏重于“技术”教育,喊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口号,删减人文科学课程。就业和服务固然重要,但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亦是教育的悲剧。学生学会了开锁技术就会乱开锁,就技术本身而言,开任何一把锁的技术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打开未经允许的锁和打开允许打开的锁的后果显然大相径庭,这就不是技术的问题了。这当然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时,往往忽略了技术的两面性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简单地迷信技术。这是对科技缺乏全面了解的表现。

爱因斯坦曾于1931年2月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有过如下讲话:

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力度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厌倦地工作着,他们在劳动中毫无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些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爱因斯坦提出关心人的本身要比懂得科学更为重要,这一点应为我们学习职业技术的学生认真体会。关心人自身、关心社会、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都是科学史探讨的问题,而目前的教育正存在这样的问题。科学史不仅关注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更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另外,科学史除有以上三点功能外,其科技普及功能也是被大家普遍认同的。由于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面更浅、更窄。文科生不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不了解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理科生不懂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甚至搞不懂“唐宋元明清”的顺序。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简单的天文历法、公元纪年法的原理和来源更是“听之任之”,不去管它。多数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还是按阴历划分的,既不懂“年”和“月”的天文意义,更说不出“夏至”、“冬至”、“秋分”、“春分”的天文意义乃至时间。笔者就曾遇见一位高职专业教师搞不懂“为什么秦始皇要把自己的立国时间定在公元前一个不是特殊数字的年份”。这绝不是个案。

由此看来,在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之类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课程的困难与可操作性

随着科学史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以及人们对科学史及其功能的进一步认识,科学史教学已在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展开。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相继成立科学史系。之后,又有多所院校成立了科学史研究与教学机构,并在师资上做了必要的调整。在中学教材上,也适当地增加了相应学科的科学史内容。相对于综合性高校,高职院校各方面的资源要差一些,有的高职院校由职业中专升格而来,有的则是从无到有。之前,由于我国高职几乎忽略科学史的教学,所以无论从师资上还是从教材上或是观念上,都在科学史教学方面不能和综合性高校相比。

在课程设置方面,因为科学史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几乎没有关系,所以很少有学校将科学史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在师资方面,由于教育体系、观念等原因,高职院校基本没有科学史专业教师;在教材方面,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专门为高职高专院校编写的科学史教材。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比较系统的科学内容,可以接受科学史教学而不会存在太大的知识障碍。其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存在高中时期的升学压力,有条件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

在课程规划方面,尽管职业教育课程中要求有更多的实践课时,但以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做科学史教学还是很具有可操作性的。我们不可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科学史有多深的理解和研究,实际在本科生中这也是很难实现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科学史教学不必追求系统化,只要讲授一些大众的科普知识和科学史上的典型人物和经典实例即可,一方面,可普及当前的科学前沿,另一方面,可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在师资方面,随着高校培养的科学史专业学生越来越多,虽然不能全部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但可以通过培训、外聘、兼职等方式进行授课。由于科学史课程不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需要大量的固定课时,所以一座城市内的几所学校可以共享师资资源。这样既可节省人才资源,又有利于学校间的交流。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做讲座,既可普及科学史知识,提升科学史教学水准,也可丰富校园生活。

在教材方面,现有的科学史教材大多是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编写的,有学科史如物理学史、数学史、技术史等,也有通史如中国科学技术史,但这些教材都不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笔者认为,专题形式的教材适合于高职教学,内容一是偏于技术,二是涉及普通常识即可。笔者曾于两年前与一位资深科学史家探讨编写高职教材问题,答曰“给我一年时间,就可以编一本满意的教材”。可见关键是导向问题,如果相关部门予以考虑,设置“课题”之类,适合于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史教材定能及时出炉。

由此看来,开设科学史课程主要在于人的观念和认识问题,而不是其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设科学史课程是有益的、必要的、可行的。用人文科学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营养不良做补药是必需的;对于已掌握了技术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用科学技术史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13-14.

[2]郎之万.思想与行动[M].何理路,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13-124.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9.

[4]爱因斯坦.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M].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4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