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1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 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2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3

一、 根据注意的特点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根据儿童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我认为小学音乐课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拍节奏、奏乐器、做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以音乐或歌曲为背景,做律动初步体验音乐或歌曲的情绪和节奏,起到安定学生情绪,为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吸引学生注意力等作用。在学习歌曲《雁群飞》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成大雁的队形随着音乐时高时低的在课室里飞行歌舞,老师扮演雁妈妈,学生扮演小雁,老师动作飞得高,学生也飞得高,老师动作飞得低,学生也飞得低,通过师生的互动,体验歌曲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模仿大雁这种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学习《哈里啰》歌曲时,通过音乐游戏活动,根据歌曲的旋律进行律动,让学生拉起手围成圆圈跳起来,或同时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如:拍手、跺脚、敲桌子、运用打击乐器等,来参与音乐的表现和学习歌曲等,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激动而兴奋起来,在获得音乐的愉悦和快乐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达到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根据想象的特点开展综合课教学

儿童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综合课型。如现行新的音乐教材,在内容上、音乐曲目的数量上都明显增多,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有些教师可能觉得教材内容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并且认为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不然,相反这样既能给教师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又满足了学生们好奇、接受力快、模仿力强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巧巧手》这一课中,可以把聆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演唱表演《粉刷匠》、《理发师》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通过让学生进行理发师、粉刷匠等角色模仿,使学生对歌词内容以及角色得以简单的再现,上课时自然精力集中、投入,始终保持一种新奇、兴奋的状态来接受知识。有人也许会问,这样多的内容学生一节课能学会吗。千万不要低估和漠视学生们的能力,他们接受和模仿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当然这也要看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其实只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自觉的在课下对所学内容加以复习和巩固。并且教师在下一节课复习巩固的同时还可以再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进去。如让学生聆听《劳动最光荣》、《洗手绢》等新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巧巧手》这一课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根据意志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学习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教学中学生一旦长时间参与一项音乐活动,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常常会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对他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教师这时候应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应将活泼和有序结合起来,如选出部分控制能力强的学生,指导他们按照教学思路活动,从而带动全体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组织的活动,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秩序井然。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慢慢的教育,给予合理引导。应认识到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不断修养锻炼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视儿童自制力差为一种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呵斥、责骂学生,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已不如别人,挫伤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音乐的热情。在教学中,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在师生共同营造出的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中,突然出现对自制力差学生的指指点点和批评会使得创造出来的这种氛围功亏一篑。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我经常是在课前认真做好课堂设计,对整个课堂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有较强的预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调节和引导,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灵活处理,不因一些特殊情况使教学受到干扰。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当我发现有学生故意唱错歌词用以捣乱影响课堂学习氛围时,我会请他聆听老师的范唱后立刻进行模仿以及时纠正他的演唱错误。有的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坐不到5分钟便开始和旁边的同座位讲话,还有的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的真正的意思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为此,在教学中每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我都会使用一些手势、形体语言如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拍拍他的肩膀以及音乐口令来规范学生们的言行,使课堂气氛向着好的既定的目标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4

音乐教育 心理发展 心理素质

一、音乐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音乐,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有关的专家研究表明,经常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一些音乐还能调动儿童认知新事物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探知未知世界的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儿童音乐情操的培养。

音乐艺术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学习中来。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音乐的娱乐性来教导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边学边玩,既可以增进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这种快乐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并满足其精神成长的需求,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发展,以音乐教学为起点,可以提高儿童对各种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促进其不断地追求新的发展。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练就坚强的心理素质,为成为国家栋梁奠定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变得稳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好儿童心理的特点,使其充分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儿童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激发出儿童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培养儿童优良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音乐情操。

1.儿童的想象力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对现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一种新的形象的能力。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但由于儿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多,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会用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这些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的音乐题材,使他们能够尽快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聆听的儿歌以及欢快的民族歌曲等,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其他的音乐作品就能要很快了领悟到音乐的精髓所在。

2.儿童的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是儿童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好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儿童较容易接受单纯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情景能够被儿童接受,选择一些适和儿童欣赏的音乐,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好感。例如,一些会令人的情绪起伏较大或者比较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不适合儿童。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儿童较为耐心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增进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要求。

1.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快乐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学习;其次,针对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懂得体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最后,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激励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师在步入教堂时可以带着微笑,把愉悦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音乐教学状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儿童敏锐地感觉到,使他们能够从老师愉悦的外表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是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音乐。这有助于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日渐成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无限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案。这样才既能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提供他们的音乐素养,对于儿童其他情操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亚楠.浅析音乐教育中如何培育儿童良好的心理素养\[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2\]李杰.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5).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5

但目前,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教学体系结构庞杂。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教材版本偏少,教学内容枯操、滞后、零碎、缺少系统性,缺乏内在整合。第二,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发展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实际应用性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无法针对具体的内容,也无法针对具体的学生,学生学起来抽象、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由于教学内容的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在以往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尽管教师也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讲授,使得课堂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师讲授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理论上,对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应用重视不够;对如何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上,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鉴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度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我们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性知识,兼顾辅内容。发展心理学的课时只有54学时,而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教材中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解决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我们采取了提炼基础性知识和兼顾辅内容的方法。即一方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结构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把大量繁琐的、细节性的知识放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并批阅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经过两轮的教学,我们发现,这一做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2.注重吸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发展心理学的教材知识较陈旧,我们通过读研究生、外出进修、大量阅读研究性论文、自己做研究性课题等方式,不断吸取新知识,吸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理论上我们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依恋理论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引进课堂;在实际应用方面,把科学的育儿方法、早期智力开发、儿童个性培养、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亲社会行为养成、现代大众传媒对个体发展提出的挑战等内容带入课堂讨论。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含金量。

3.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过去的发展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儿童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种现象使得有些学生发现:学了发展心理学,连自己的心理特点都不了解;一些家长提出的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自己没法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自己生了小孩,搜遍自己所学到的发展心理学知识,竟然无法解释婴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死板、陈旧。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第三,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四,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未来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去。在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在某些内容上,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除常规的讲授法以外,还增加了读写故事、自我白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让学生读写故事,自我白描学生的心态,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以确定讲课的重点及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进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发展心理学课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单纯的理论传授为参与式教学,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幼儿园、儿童心理干预中心(如早教中心、学习障碍指导中心、注意力培训中心、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心)、小学、中学等场所,让学生深入实际,观察幼儿或中小学生在活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分析、总结出个性特点或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写出观察报告,并组织一次报告会,进行全班交流,以巩固观察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作业、考试外,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调查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占60分。教学实践采取开卷方式,占40分,主要包括:

1.观察报告:学习了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两章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撰写观察计划或访谈计划,明确到幼儿园、小学的观察目的,选择具体的观察或访谈内容和工具,然后进行实地观察或个别访谈,最后撰写观察报告。该项考核占20分。

儿童发展心理学范文6

一、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至为重要。为了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激发其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兴趣,我在教“绪论”部分时,采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的方法。“同学们,街上广告牌中的霓虹灯为什么要一闪一亮?军人为什么要着迷彩服?生活中给人取绰号为什么越看越像?老年人和我们女同学为什么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一听到这样的提问,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对这些现象都很熟悉,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但其中原因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接着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将给大家讲授你们在初中从未接触过,而生活中又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学科——心理学。”这样耳目一新、恰到好处的新课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同时借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从心底里想要竭尽全力去学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学,弄清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等。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漂亮的“头”,还要有个绚丽的“尾”。我在讲授“幼儿情绪和情感”一章有关挫折的内容时,针对我校幼师学生情绪变化快,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极端愤怒、悲观,尤其稍遇挫折,表现为“我要发泄”,心理承受力差等特点,在课快结束时,送给学生“害怕黑暗就不能走向光明”这句警语,为诠释其深刻哲理,还播放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领悟到歌词的蕴涵。这节课在十分浓厚的激情感染的气氛中结束,情和理有机融合,学生在审美中领悟到对待挫折应持有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这样,使学生在收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的同时,提高了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锤炼教学语言,注重学生的职业引领

教学语言是知识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注重学生的职业引领,把幽默搬进课堂,坚持而不乏幽默地举实例、打比喻,把鲜活的典型生活现象带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有关于幼儿思维发展表面性特点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一个5岁的孩子注视着阿姨给小婴儿喂奶,看到奶水从阿姨的里流出来,于是,他认真地问:‘阿姨,那里面会有咖啡吗?’”又如,为了向学生说明幼儿的思维总是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我给学生举例说:“一个幼儿把热水倒入鱼缸中,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老师说了,喝开水才不易生病,小鱼也应该多喝开水。”再如,根据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浅显层面,对于事物更深层的含义往往难以理解透彻,不能理解事物内部的真正含义,我举例说:“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跟着去,教师生气地说‘去,去,去,都去!’,结果,幼儿因为不理解教师的真正意思,一个个相拥而去。但实际上,这些幼儿中,真想上厕所的人寥寥无几,而大多数是去厕所‘参观’的”。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合谐音符”,如果教师善于用幽默性语言去化解,就能避免师生间的尴尬或是不愉悦的场景。如一次上课时,发现有人在黑板上画了我的肖像,我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仔细观摩了一番,然后说:“画得不错,下次要是可以将其画在纸上送给老师,并带上画家的亲笔签名,那就更好了!”这种处理方式,体现的是老师豁达开朗、乐观大度,同时也更能赢得学生们的敬意。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学生,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予以暗示提醒,将学生唤回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做,既能有效地处理违规行为,又能避免了对正常教学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如针对个别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我风趣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孩,上课睡觉容易导致身体横向发展” ;针对个别学生上课迟到,不喊报告,还趁我不备,从后门偷偷溜进教室的情况,我诙谐地说,“只许走前门,不准开后门” ;针对个别学生上课时间偷偷地看小说的情况,我会提醒他们“要注意用眼卫生” ;针对个别学生边听课,边拿棒针织围巾的情况,我就打趣“班上出了些山寨版的孙悟空” ;有时个别学生边听课,边吃东西,或化妆,或玩手机,发短信,我就称赞他们“个别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很强”……听到这些风趣幽默的话语后,同学们都会开怀大笑,变得乐观、阳光起来,而那些上课违规的学生也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撇开了严厉训斥的老套,通过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在和谐包容氛围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的引导。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古人云:“学贵有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具有专业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探讨。当我向他们提出 “为什么幼儿记得快也忘得快?”“孩子为什么总爱听故事?”“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为什么具有相同的遗传条件,相同的生活背景的双胞胎,甚至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时,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过去的经验被激活,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还会产生增值效应,成为推动后阶段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讲解“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这个内容时,我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一所幼儿园内要搞基建。为了不影响幼儿出入大门,就在另一侧破了一段围墙,便于工程车出入。一个中班孩子却回家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围墙倒了,压了许多小朋友,送医院去了。”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提问:“你们怎样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不少学生回答这是小朋友在说谎。我又问:“幼儿到底是不是在说谎?”“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朋友那样描述?”“幼儿园破了一截围墙的目的是什么?”“搞基建与围墙倒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回答说:“围墙倒了是事实,是搞基建的需要。”接着我又问:“围墙倒了是否压了许多小朋友且送医院去了?”“小朋友为什么会这么说?”最后学生回答说:“那是因为小朋友看到那截缺口产生的想象,被说成是上面的‘事实’。”经过一番思考后,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在幼儿想象发展中常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事当作真实的事情。这种混淆想象和现实的情况,常被人误认为是孩子在说谎。事实上,这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由于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引入所创设问题情境中去,触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了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创设问题情景的作用在本堂课上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特点”这一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职业相关认知的拓展与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有所用。而理论联系实际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的全部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尽量把新知识的传授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挂钩,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和说明幼儿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对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幼儿感知觉发展规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上课时说话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则要注意“对比”规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面贴黑色的图纹,使图纹更突出;在讲课、板书、板画、制作挂图、运用教具时都应当遵循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的规律,使幼儿对知觉对象能够明确认知,容易掌握。这样,在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广泛迁移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理论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源于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它所涉及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因此,为了突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尽量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感性认识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从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日程,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把自己或同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感情、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分析,从而主动地、正确地去调适自己的心态,装点亮丽人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上一篇最美女教师

下一篇铁杵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