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枫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夜泊枫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夜泊枫桥范文1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While I watch the moon go down a crow caws through the frost.Under the shadows of maple-trees a fisherman moves with his torch.Spending the night on a boat I feel lonely and home sick.And I hear from beyond Suzhou 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Ringing for me here in my boat the midnight bell."

夜泊枫桥范文2

关键词 协奏曲 意境 特点 演奏 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1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古筝曲《枫桥夜泊》是在上世纪末由王建民老师创作完成的,其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古代淳朴自然的意蕴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此曲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将传统诗词之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叙述性的音乐语言与诗词的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古筝曲《枫桥夜泊》取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词,筝曲的变现主体与这首七绝诗词有着十分一致的地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首句写出了词人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二句描绘了词人在枫桥附近孤寂的情绪;三四句描写了在客船上听到钟声的情景。诗词给读者创造了一种意韵比较浓厚的情境,而古筝曲表现的主体也恰恰与诗词所表现的情愫有着同样的情绪基调,一首简单的诗词给曲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与表现空间。人们对于同样事物的看法以及联想会因为不同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类似于《枫桥夜泊》这类优秀的诗词作品就像是璀璨夺目的宝石一般,人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到其光芒四射的一面。作曲家利用音乐很好地表现了原诗词中所刻画的那种悲凉、孤寂的人物心境,使听者感受到了乐曲营造的立体而又空旷的空间,随着曲调的变化走进了那个深秋的冷夜,仿佛与词人一起进入了地域辽阔而又水天朦胧的凄美情境。

2《枫桥夜泊》的艺术特点

古筝曲《枫桥夜泊》韵含了山水情怀、艺术文化内涵,传承了古筝曲目作品中体现的自然意境,尤其是山水文化的延伸。中国古筝曲目中所韵含的山水文化由来已久远,在历史的积淀之中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就犹如一缕不绝的溪流一般缓缓流淌,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不绝于此。

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词曲作者都比较乐于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的山水情怀之中,《枫桥夜泊》就是作者体会到了山水情怀之后的一种艺术感悟方面的延伸创作。古筝曲名字为枫桥夜泊这四个字,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符合一般音乐逻辑的“起承转合”,所谓的“起”就是古筝的引子,虽然音并不是很多,但是却有着比较深远的意境,弹片的音色独具特色,其与泛音音色、古筝音色、钢琴音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奏的乐章构筑了词者一缕缕的乡愁,渲染了朦胧隽永的树、桥、水、舟,幽暗的光线以及幽静的环境使夜半时分的光景显得尤为凄凉,一桥一水、一船一寺都在这整体的环境之中凸显得尤为明显,漫天的霜华下在水中孤泛的小舟,渔船上灯火时隐时现,使人的思绪也跟随着漂浮不定,遥远的影像和潜伏在记忆中的场景似乎都被勾了起来,如何将诗词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更好地用乐器表现出来,这些对于古筝曲的演奏者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演奏者需要用更多的音乐感受力来演奏,使得演奏的音乐有张力来支持丰富的乐曲内涵,使得欣赏者在演奏者简单的旋律演奏中感受到丰富的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这首古筝协奏曲是具有现代化和古典音乐美的成功之作,它的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还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赋予了新的风格, 并且将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与现代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曲作者对于诗词做了深层次的剖析,还原了词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意境以及内心深处的感受,通过曼妙古筝,使听者置身于了诗词所营造的画面之中。从诗词的背景来分析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从古筝曲所抒发的山水情怀以及韵含的人文精神来分析其艺术特点,使得音乐得到了更加准确而深刻的演绎,古筝曲的艺术性也因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发挥,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独有的神韵以及古典魅力。给予了古筝音乐更广阔的发展之路。而这种新兴的演奏形式――古筝协奏曲,也受到更多古筝爱好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浅析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1(23).

[2] 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4).

[3] 张宏宇.谈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4] 樊艺凤.审美变化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2(12).

夜泊枫桥范文3

关键词:枫桥夜泊;演唱;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50-02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载体,它的特点是歌词来源于古典诗词。歌曲《枫桥夜泊》是1982年黎英海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所创作的,曾荣获“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的金奖。该作品将音乐与文学巧妙结合,乐与诗水融,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本文选择了《枫桥夜泊》来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研究。为了使该作品的演唱富有表现力,本文从词曲分析入手,了解词曲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演唱处理方案。

一、《枫桥夜泊》歌词的分析

古诗词《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惆怅不已,驾一叶小舟漂泊到姑苏城外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二十八个字,有十七个子是对景物的描绘―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借此抒发了诗人内心惆怅的情思。首句写出了枫桥入夜时船泊的整体环境,在此句中,“月落”为所见,“乌啼”为所闻, “霜天”为所感,三种感觉共同构成了一个水乡静夜幽静清冷的环境氛围,传达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惆怅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写诗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诗人抓住“江枫” 、“渔火”这两个极具特征的景物抒发了游子的感受。点点渔火在昏暗迷蒙、雾气茫茫的江面上,与枫叶面面相觑,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近一远,互相映衬。“对愁眠”作者用“对”字使上述的景物有了生命力,有了感彩,我们似乎能从中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的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后面两句着重表现诗人的听觉形象,寂静的深夜忽听到远方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令人更觉寂寞孤独,曲折的表达了舟中客子的缕缕思愁。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较大,短短十四字就写了六种景象,而后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夜半卧闻寒山寺的钟声。由此可见,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诗人在夜泊枫桥所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有诗意美的感受。

二、《枫桥夜泊》作曲特点分析

黎英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凭借对原诗词内涵的深刻理解,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生动形象的钢琴伴奏等音乐手法的运用,对原诗词的美学意蕴加以生动细腻的诠释和刻画。下面从旋律和钢琴伴奏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本曲的特点。

(一)鱼咬尾旋律创作手法

这首作品的旋律运用了我国民族音乐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即每一句的开头一个音是前一句的结束音。

谱例1:“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第一句结尾音升G,升A,第二句以这两个音开始。

谱例2: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第二句结尾音升F也是第三句的起音(只是高了八度)。

第四句又从第三句的高八度音开始,达到全曲的最高音A上,形成全曲的。歌曲旋律的每一句走向都是由上到下的,体现了作曲家准确把握了诗人所要表达忧愁的意图。

谱例3:“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第三句结尾音还原D,第四句起音也是还原D

(二)形象突出的钢琴伴奏创作手法

运用低声区的五度音程十分形象的模仿出寒山寺的钟声的效果。运用九连音、六连音这种密集的音型和装饰音中的短琶音表现江水的流动。

谱例4 :形象突出的钢琴伴奏

开始的低八度五度音程寒山寺的钟声,接着是九连音、六连音,之后是模仿筝的润饰,最后是短琶音。

运用了整体构思的方法通过钢琴低声部双持续音的“钟声”、中层装饰音型的“流水声”、上层旋律音型的“缕缕愁思”,与吟诵的,带有古典韵味的独唱旋律相结合,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原诗中那种无限愁情但又怀有某种希望的深刻意境。

三、《枫桥夜泊》的演唱要素

(一)表现《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空间美感的第一要素是“静”。作品的意境感受和音响效果都要求“静”。从诗的本体来看,诗人是在深秋子夜写下这首七言绝句的,已点明时间―子夜,夜深人静,偶尔听到几声乌鸦叫,并以乌啼与钟声衬托夜静,以无声写有声来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演唱中尤其要注意音量及吐字。

演唱技法中的音量表现为轻重即强弱,这首作品整体的基调是弱(P)的,分为四句力度大的走向是由弱(P)到渐强(mf)再到弱(P)的。如第一乐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弱(P)、“乌啼”中弱(mp)、“霜”中强(mf)、“满”中弱(mp)、“天”弱(P),线条很柔和。全曲的在第三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有些细微的处理,“钟声”的“声”强后渐弱,声音收住了,“到”字再放出来,“客”字注意从强到慢慢渐弱。尾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一种远去,渐渐消散的感觉,因此要唱得平静。本曲结束处“到客船”的“船”力度要加以控制,声音由响到渐弱至远去。

演唱技法中的吐字。本曲的语言非常讲究,在演唱当中要特别注意唱词的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要轻、快、准并且清晰;字腹是声音延长的载体,因此要求准确、圆润、松弛;字尾又称“归韵”或“收声”。字头在本曲的演唱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要第一要轻(P),重了就破坏了意境;第二要清晰,含糊不清让听众不知道唱的是什么;第三要快,慢了词义就会产生混乱,例如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字,字头是(j),唱慢了给人的听觉感是机(ji)。由此可见吐词咬字对歌曲意境的表达至关重要。

(二)演唱本曲的第二要素是“虚”。音乐中的“虚”的是与“实”相对的,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让人联想到灰蒙蒙的天空中,远近疏密相间地散布着点点灯火,微风拂来,船上的灯火摇曳忽明忽暗。在迷茫昏暗的背景下给人以虚无飘渺的境界感。在本曲演唱当中“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颤音、一是音色。

运用特殊的颤音表现“虚”的效果。即在每一句末的长音处理上,把通常的颤音变成频率较慢,振幅较宽的声音形象,并以此做渐弱渐慢处理。如上例1、例2、例3、例4。这样的声音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缠绕渐渐消散的感觉,这样的音响会让人感觉是脱离了声音的载体,独自在人感觉的空间意境中盘旋。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在于此。

演唱技法中音色要圆润、柔和同时还要有穿透力,控制得弱而不虚。达到这样的声音效果需要用半打哈欠的方法使喉头自然打开放下,并保持在这个位置,同时加以深气息的支持,用上小腹支持与横膈膜,使声音达到高位置。本曲适宜采用混合共鸣,即头腔、口咽腔、胸腔都用上,在不同的音区调整三者的比例。高音区时头腔共鸣多,声音圆润具有强的穿透力;中低声区则胸腔共鸣多,声音柔和、丰满,正符合了寒山寺钟声音响效果。

(三)内心视觉。内心视觉对表现该作品的意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心视觉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根据词和旋律所提供的信息,在脑海中闪现的图像。在该作品中主要突出在词上。演唱前先在脑中“画好图”:秋夜的霜天,天边的残月,老树上的栖鸦,树梢头还隐约出现寺宇的轮廓;在远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是停泊的客船。就这样一幅画面,在演唱当中设身处地的“看到”、“听到”,不仅会达到声音动人的效果,而且演唱时的表情展现和手势、身段也会运用得自然得体。如在唱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时,眼睛远望瞧见了落月(远望叫‘瞧’),视野应是开阔的。首先从心里得真的看到,然后‘眼睛’才能有,心里听到乌啼并且感受到寒霜。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此时的眼神与第一句是不一样的,“江枫”、“渔火”是近景。此时的眼神是集中明亮的,手势可以用“引”即左手或右手向前抬高,掌心朝上,随着眼神向前指向“江枫”、“渔火”。第三句及第四句这两句着重抒情,因此要唱得内在。不做手势,仅通过眼神来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到远方飘来的钟声,此时眼神应是若有所思般的看向远方。最后一句“到客船”又把景物拉近了,眼睛平视前方眼神略带迷茫来表现惆怅之感。这样一来听众会很快进入作品所表现的具体意境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与演唱者达到共鸣。因此,演唱者一旦形成该作品的内心视觉,会大大提高其表现力与感染力,从而完美的演绎出这首作品。

四、结论

本文是对演唱中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意境的探究。从词曲的分析入手,让大家对作品有基本的了解,而后对演唱此作品表现其意境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几方面对《枫桥夜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演唱好一首作品,须做到1、深入细致的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2、提高对歌词文学性的认识,深层挖掘诗词的内涵和意境;3、仔细推敲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各种艺术手法;最后根据词曲的风格特点来制定演唱方案。古人云:“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成高格”,意与境的水融,和谐渗透,才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来。正是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使这首诗广为流传,并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歌唱家节目单上的必选曲目。

参考文献:

[1]孟文庆.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丁蜀近.“神韵・意境”的咏唱―浅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J].音乐创作,2006(5).

[4]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夜泊枫桥范文4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出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枫桥边,感悟了整个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体描写是作者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看到的景物,然后追忆夜晚的景色以及听到的钟声,这是诗有的一种时空景,而正是这种时空景才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凝重惆怅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往往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给老师毫无准备的意外。这个“意外”就是课堂的生成。面对新的生成,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这就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面对“意外”,我抓住并有效的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适度的“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正因为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人,看成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和“生成潜能”的人,所以学生的对话是活泼、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对话过程中,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引导的职责。此时教师的引导更重要。因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师巧妙地引导必然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对话”。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辨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的读书、思考、辩论,使学生对文本的画面、文字、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对话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夜泊枫桥范文5

古诗是美的,古诗美,美在它的简约,美在它的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却蕴涵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古诗教学也应当是美的――简约明晰而又灵动智慧的美。

古诗“言约而意丰”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疏通文句”时不能停留于“面面俱到”式的“翻译”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教学“散而不乱、细而不碎”呢?

一句话――抓诗眼!

我们说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诗眼”是全诗中最精彩是最传神,最能表现诗文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是“诗人眼睛看大千”,是“诗人的视角”。往往一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若能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显得大气智慧,避免了单调的逐句逐句的讲解,致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有“中国诗诗眼”的美誉。安史之乱后,中原百姓沦入深重灾难之中,已中几年进士的张继还没来得及被任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来江南游历,足迹遍布会稽、吴郡一带,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没有官职,生活艰难。就在这种国难身贫的困境中,张继那漂泊无依的小船来到了枫桥之地。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边,感物伤怀,残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他提笔写下这首《枫桥夜泊》。一个“愁”字乃全篇诗眼所在,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一位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在教学《枫桥夜泊》一文时,笔者始终围绕这个“愁”字作文章:

1.抓住“愁”字,初悟诗情。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此时情感的字(愁)――开课伊始,便先抓住诗眼。.

(2)诗人为什么愁,我们来看看诗题。

(3)泊”是什么意思?为何夜泊枫桥?(适时的穿插介绍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游子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让学生走进张继的内心之中。)

(4)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全诗。

2.从“愁”字引出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张继的生活,看看哪些词句你体会到愁?

(2)读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时,你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描述你脑中的“江枫渔火”。

(3)读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夜半钟声到客船”,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你们看到月落乌啼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但是在作者的家乡,他和亲人,他和朋友却有过怎样温馨的画面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看到的情景写下来。(生写话并描述想象的场景)

(5)师引: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但此时这样美好的一切却全被这钟声敲碎了。这里没有鸟语花香的美景,有的只是――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这里没有亲人熟悉的面容欢乐的笑声,有的只是――

生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里没有家乡的畅快,有的只是游子的满腹愁绪啊。一个字:愁!

生齐读全诗

……

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通过想象,训练了语言,让学生感受家乡生活的温馨美好,理解诗人的游子的愁绪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从“愁”字出发,课外延伸,学习《泊船瓜洲》。

(1)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请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学这首诗。(出示《泊船瓜洲》)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提供作者生平简介。

(3)在理解诗意基础上,思考:这一首诗与《枫桥夜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4)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诗。

夜泊枫桥范文6

唐代诗人张继一次秋日里乘船出行,走到晚上,月黑天冷,决定把船停靠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在那里休息一下。离家多日了,想念家人们。夜里睡不着,坐在船边,看着近处的江边渔火,听到远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张继写诗消愁,于是一首意境清远、脍炙人口的小诗――《枫桥夜泊》诞生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写完后,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可是到了宋代,这首非常著名的诗却受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质疑。欧阳修认为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与事实不符,他的理由是晨钟暮鼓是众所周知的事,寺庙里自古都是早晨撞钟,晚上敲鼓,寒山寺怎么能半夜敲钟呢?除非和尚有毛病。由此,他总结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大文学家这么一说,后人也多有跟着指责张继的,说他为了写诗,凭空臆造,不尊重事实。

实际上,他们的质疑是错的。事实上,唐代时寺庙里经常是半夜敲钟,这是分夜钟。所谓分夜,就是说夜与昼相交的时刻敲钟,在响钟之后便是次日了。这个时候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半夜零点。因为欧阳修等人不了解那个时候的风俗,所以才质疑的。

诗词大意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鸣,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满腹旅愁让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我们的船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