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为了孩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为了孩子范文1
我国有3亿多青少年,为少年儿童和青年写歌这是一个浩大而壮观的事业。所以,进行少儿歌词创作,是对前辈的呼应和对后辈的回答。是受天命、献爱心的功德之举,是为天使而歌唱。因此,我要讲:为孩子写好歌。
我们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就是说,我们去深入生活,构思作品,潜心创作,一切从孩子出发,想孩子所想,唱孩子所唱,题材的选择,作品的剪裁,此举的运用都应从孩子的心智和喜爱作为取舍的标准。
为了一切孩子就是说,既为城市孩子,又为广大的乡村孩子,既为孤儿,又为伤残孩子。凡是有孩子的地方,都应该有歌唱。我曾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之约,为全国的艾滋孤儿写过《流泪的呼唤》《爱心红丝带》歌词,前一首成了有关网站的名称。也曾为进城的农民工孩子写过《打工娃》的歌。
为了孩子的一切就是说,我们创作的歌词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映孩子的各种生活情趣,有亲情歌、有游戏歌、也有礼仪歌;有节日歌,也有生日歌;有知识歌、也有谜语歌。包括童谣神话、历史传说都能成为少儿歌词的选材。其形式包括独唱、齐唱、合唱、组合,以及音乐剧、歌舞剧等,只要孩子喜欢的形式都可以写作。
要出好歌,先要写好词。好词的标准,我归纳为:平白如话,寓意深刻。
所谓“平白如话”就是说,歌词是时间的听觉艺术,叫人一听就懂。而少儿歌词更应该让孩子能听懂能理解,所以要“平白如话”,像说话一样。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孩子就可听懂。这种“平白”不是平淡直白,而是童心童趣的表白,也应该努力开掘孩子童心的诗意和美感。
光有“平白如话”不一定是好词,还必须“寓意深刻”才是上品。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平白如话、寓意深刻的歌诗上品。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少儿歌词,也是平白如话,寓意深刻的一个佳作。
好的少儿歌词应该是一首能唱的儿童诗。歌词是音乐文学,它应具音乐性和文学性。少儿歌词要以生动形象的诗的语言,准确而简练的表达出要写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即:主题鲜明、内容深刻、形象集中、形式朴素,语言明白易懂,简练生动而又富有美感。
少儿歌词除上述一般特点外,还应具有以下几个独有的特征:
A、对象明确。写作时应注意幼儿、儿童、少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心理和心理特征。因为儿童的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发展的。因此,写作对象必须明确。否则,就会产生低的嫌深,高的嫌浅的现象,从而使儿童失去兴趣。
B、内容单纯。一首歌的容量有限,最好只说一个内容。这样形象集中,感情统一。为作曲者塑造音乐形象提供明确的依据。切忌杂乱无章,内容过多,罗列现象或把歌词当作介绍知识的课文来写。
C、结构短小。一般的成人歌曲长度在3-5分钟左右,而少儿歌曲就应该紧缩在1-3分钟左右为宜。因此,在结构上要求短小精悍为好。过长的歌词,对儿童是一个负担,难于演唱和记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可能使很好的选题失败。
为了孩子范文2
突然,外婆感叹道:“唉,现在的父母和读书的孩子一样辛苦啊!”“是啊!”妈妈接过了话匣子:“逗逗,你考进宁外还给妈妈省了几升汽油费呢!”妈妈对我眨了眨眼开起了玩笑:“哈哈哈哈!”全车人都笑了起来。
我回味着外婆刚刚说的那句话,我的思绪开始漂移,如果我没有考进宁外,今天早上可能我和我的家人6点不到就该起床奔赴蛟川、兴宁考试了。虽然今天我是舒适地坐在汽车里享受,但是,一闭上眼,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宁外特长生测试的那一幕……
那天同样很热,我们已经提前了45分钟向宁外(育才路校区)进发,离宁外 一公里开外就开始堵车了,密集的人流车流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挨到校门口,家长们一个个神情严肃,还不停地叮嘱自己的孩子考试前必说的话,我的妈妈也不例外:“逗逗,考试不要心慌,要认真仔细地审题,答题,千万仔细检查啊!快进去吧,等你胜利归来!”或许,我和近千名考生一样都是听着妈妈的唠叨声进考场的吧!
为了孩子范文3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Q:如何“对付”2岁半的孩子?
我家儿子2岁半了,他很调皮。有时候他不听话了,骂他,他会顶嘴;打他,他会还手。真不知怎么办好,不打他怕宠了他,打他,又怕伤了他,我该怎么办呢?
A:2岁半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有了自己的主张,的确会让家长感觉难于控制。其实,孩子只不过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希望你意识到他是个独立的人。所以这时候,你想处处要孩子听话,就可能碰壁;孩子一不听话你就教训他,孩子未必会买账。你把孩子听不听话作为判断他行为好坏的标准,对孩子不公平,孩子也需要倾听和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问题,转变思路,也许会发现另一种声音。
你骂孩子,孩子会骂你;你打孩子,孩子会还手,这并不奇怪。因为孩子很善于模仿,在他眼里,打骂就是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也是值得效仿的,特别是父母打骂他后却没有让他明白错在哪,或者不能说服他时,孩子很可能会用这种方式解决困惑与委屈了。从这个意义上,我建议不要轻易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模仿,即使不用在你身上,也可能用来解决其他人际交往问题。
其实,只要掌握恰当的亲子沟通技巧,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不靠打骂也能把孩子引导好。推荐你看看《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亲子沟通类的经典读物。
Q:二宝出生后,如何摆平大宝?
我的孩子从小特别黏妈妈,在他快3岁时,我给他生了个弟弟。弟弟出生后,他倒是不像以前那样黏我,能自己玩,但问题是他总喜欢欺负弟弟,还老喜欢问“妈妈你喜欢我吗”,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A:一般来说,二宝出生后,习惯了独享的大宝突然多了一个人来分享母爱,眼看着母亲拿出更多的精力照顾二宝,很容易出现失落、嫉妒甚至怨恨的感觉,出现上述行为是很正常的,但可以引导和矫正。
首先,妈妈要对大宝进行情绪安抚,多向大宝表达自己的爱,一个确认了父母之爱的孩子,就不会想办法跟弟弟争宠了。
其次,想办法让大宝参与照顾二宝的工作,多让他给你做帮手。让他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做哥哥的自豪感、责任感。人对于自己投入心血的对象,总会多一分疼惜和包容。当大宝做得不错时,还可以多表扬他,比如:“知道让着弟弟了哦,真棒!妈妈真为你骄傲。”既可以强化他的好行为,还可以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处,积累内在力量。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会轻易怀疑自己不可爱。我相信大宝也会在付出中找到做哥哥的快乐。
再次,找些适合大宝阅读的绘本,如《汤姆的小妹妹》、《波力当大哥哥了》等,这都是不错的心理自助读物,可以借陪孩子看绘本的时机,让他明白妈妈对他的爱不会因为弟弟而改变,做哥哥也有做哥哥的乐趣。
Q:孩子突然不跟我亲了,怎么办?
我家儿子现在刚1岁,自从11个月由奶奶带他睡觉后,不跟我亲,老黏着奶奶,一刻也离开不了,而且对着奶奶叫“妈妈”,请求引导方法啊!
为了孩子范文4
关键词:惩罚 说服教育 学生成长
有位班主任说,他所带的班级中有位男生,十分让人头疼。一个月里旷课四五天不说,课堂上顶撞老师,大声喧哗,当着老师的面抽烟都是经常的事。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外号“耗子”的学生,还是个小帮派的头头,经常带领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混混在学校附近敲诈低年级同学。可是,作为学校,对这样的学生却无能为力,每次违纪被“捉”后,老师能做的只有罚写检查和批评教育。现在提倡的是赏识教育,不准惩罚学生,学校里的处分早已多年不见。但面对屡教不改的问题生,我们的教育究竟需要不需要惩罚?
惩罚,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包括对学生的体罚与批评。体罚是一种对身体的惩罚;批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惩罚。目的都是通过惩罚,促使学生改正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健康成长。如果体罚较重,效果可能胜过批评,如果批评较重,效果可能胜过体罚。教育是无私的,现行的教育理念也是崇高的。没有哪一个老师主观上想惩罚学生,但“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面对学生的错误,适当的惩罚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有一些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学生,积累了一身的恶习。他们在家里、在学校,怎么教育都没有效果。家长将他们送到了军事化管理学校,这些平时玩世不恭、用斜眼看人的学生,经过军事化管理以后,这些学生都能够坐得直,站得正,懂得了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都知道了要学习。无论是学生还是做人方面,都表现得很好。而该校的教师说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对于犯的错误,第一次可以原谅,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必须接受惩罚,这是他应该面对的责任!
如果没有了惩罚,教育只是一味地表扬、引导,那么学生的耐挫力如何培养,在学校没有经受过老师的惩罚,在家里没有经历过家长的惩罚,那么步入社会之后他经受得了社会的惩罚?在他今后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或者说各种媒体的不断曝光,老师的体罚行为正在逐渐减少,体罚也正悄悄地退出教育历史的舞台。
这里所说的惩罚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体罚,也不是很严厉的挖苦。凡事都有一个度,要因学生而异。当然,这个度很难把握,万一处理得不好,就会惹出一场风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时刻牢记的教育名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条教育的信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能是面对那些讲道理的学生,那些蛮横无理的学生又该怎样去面对呢?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具体情况,适当的加以惩罚,要以学生的承受力和家庭背景以及平时表现为准则。
在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邻国韩国。在韩国,法律允许学校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惩罚。反思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师不允许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作业不做,作为教师,也不得允许要求学生补做作业。因为,上课期间让学生补作业,会告你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如果课下留下来补作业,家长会找你,说“我家孩子还没有吃饭,你(教师)不吃饭不要紧,我家孩子小,他在长身体,不能不给他吃饭!”那就让学生吃过饭再来补吧,而有的学生趁吃饭之机,跑到外面游玩,快到上课时间才回来,让你一个人在办公室静静等待!为什么学生敢这么做?是因为今天的教育被捆绑了绳索,教师仅具有的是口头教育(而且不可批评!仅能够对学生讲道理),没有任何其他的惩罚手段。长此以往,还是良好的教育吗?如果你留学生下来补作业,出现意外(如回家路上出现安全问题等等),教师和学校将要承担一切后果!
这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无论普通学校,还是所谓的重点学校,很多老师都会选择沉默,作业布置了,学生爱做就做。如果学生不做,第一次教育学生作业对学习的意义,但是此之后还不做作业,大多教师都不在管这些学生的作业问题。教育了,学生不愿改,教师该怎么办?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已经降到最低要求――你可以不学习,只要你不影响他人学习就行了!
长此以往?我们国家的未来在何方?
因此说,教育学生是需要惩罚的,我们既要看到惩罚的坏处,又要认清惩罚的好处。也许未来的教育不需要惩罚,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惩罚还是有一定必要的。
教育中的惩罚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实施惩罚,让惩罚发挥良性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惩罚之前先警告。教师先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提出一两次警告,让孩子做到言出必行。如果警告过后学生再次犯错误,就要实行惩罚的诺言。否则,惩罚就成为吓唬的游戏了。次数一多,学生也知道对这样的警告不必较真,从而失去真正的意义。
惩罚时,要尊重学生的自尊,最好不要在公开场合惩罚孩子,也不宜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受惩罚,让学生明白,违规就可能受罚,这是社会的“游戏规则”,犯了错误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并不是对你个人的全盘否定,只是针对你的不良行为。
惩罚的目的是警示行为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有时候,如果不惩罚也能达到效果,也可以考虑不惩罚。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学生用泥块砸其他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去办公室。放学后,学生先到办公室。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励你。”学生惊疑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更疑惑了。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奖励给你。”这时,学生激动地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也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先生的这种“惩罚”,一定会让学生永远难忘。
为了孩子范文5
1 营造良好的进餐气氛
我们希望孩子吃饭时能集中注意力,不挑食,“吃得干净吃得饱”。可我们自己曾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当孩子开始与我们同桌进餐后,这个习惯就很快影响了孩子。她会只看电视不吃饭,甚至由于大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电视上而忽略了她,她便会玩起其他东西来。我们管教她时。她会反问:“爸爸、妈妈边吃饭边看电视,我为什么不能边吃边玩?”时间长了。孩子吃饭时很难集中注意力,一顿饭要吃近1个小时,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消化功能。后来,我们在吃饭时“忍痛割爱”,关上电视,孩子便慢慢改掉了边吃边玩的习惯,吃饭时间大大缩短,身体也渐渐结实起来。
当然,吃饭时不是一句话不能说。我们体会到,在吃饭时,可与孩子谈些轻松的话题,谈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我们常问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在幼儿园吃午饭吃了什么等等。还时常谈一些有关桌上饭菜的话题,比如蔬菜维生素含量高,多吃蔬菜身体好;荤菜蛋白质含量高,多吃鱼可以更加聪明,多吃肉可以长得更健壮等等,这样既启发了孩子吃饭的兴趣,又能让孩子懂得一些科学道理。
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们希望孩子在外出或从幼儿园回家后,进门先换鞋、洗手。可我们自己回家往往会先换鞋,但却忘了洗手而做起其他事情来。大人责任编辑:杨小石不以为然,孩子却看在眼里,回家后便不愿先洗手,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习惯。
我们希望孩子有健康的牙齿,这就需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但在提醒孩子的同时,我们父母也要做到。此外,我们还要求自己做到看书、看报后先洗手再进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换衣服;睡前不吃东西;茶杯盖、锅盖等开口向上放;不吃弄脏了的食物等等,并提醒孩子养成上述习惯。
3 待人接物要诚实
孩子和父母接触很多,自然对父母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平时孩子很容易判断出父母的诚实与否。如一次我接到一个找我爱人的电话,由于怕影响她休息便说她不盎,可孩子知道妈妈此时就在卧室里睡觉,这样在孩子心中就产生了爸爸不诚实的感觉,既影响了父亲的美好形象,又为孩子以后养成撒谎的毛病留下了口实。所以,以后遇到此类情况,我就说清情况,注意给身边的孩子树立一个诚实、礼貌的好榜样。
4 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孩子范文6
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空间的无限拓展和生活形态的日趋多样化,使孩子被包围在诸多有序和无序混杂的信息中。而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和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教育却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性: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严重脱节,教条、刻板和权威话语的独白,孩子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其爱好、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等等。现今的图书市场虽日益热闹,却不能不让人表示担心,因为许多图书根本无法满足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当我轻轻翻开这套从日本翻译引进、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百科图鉴系列”时,却如沐浴春风,骤然感到一股愉悦和欣慰。它包括了《实用生活图鉴》、《实用游戏图鉴》、《实用手工图鉴》、《实用趣味实验图鉴》和《实用探险图鉴》五册图书。和以往的青少年图书不同的是,这套书不仅在内容方面充实丰富,形式上也新颖别致,非常适合孩子。
首先它是一个庞大、系统且功能齐全的资料库。这些资料丰富、贴近生活并分门别类,孩子总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并能熟练、便捷地获取这些信息。全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插图简单、直观、形象生动,文字简洁、平实。图文的安排针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营造了一个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生活实践方面的一些传统观念,引发孩子将自己作为研究者,深入地观察生活环境和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如在《实用游戏图鉴》中有一项花草游戏,教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如野花、野草的叶、根、茎等部位做成指环、项链等装饰物品和养虫子的笼子等。
其次,这套书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身临其境。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手工、探险和实验则是传授知识的最好桥梁,知识就是在与孩子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传递给他们。这样既增加了知识的形象性,又使书籍具有更鲜明的可读性。
由此,我想到了日本的教育改革。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着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升学压力沉重,孩子由于学习忙碌紧张从而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的体验,也失去了应有的轻松和快乐等。1996年,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提出要把“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这份报告里,“生存能力”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丰富的情感;与他人协作的社会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生活的智慧,即社会生活的实际运用能力;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顽强地生存下去的健康的身体和适应繁重工作的体力。
生存能力是新时代一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希望在我们的青少年出版物中,像“实用百科图鉴系列”这类体现上述精神实质的图书能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