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文化范文1
关键词:T恤;情感;艺术;民族审美;时尚
一、情感审美特征
作为休闲服的一种,T恤设计应是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它所传递的也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愉悦自豪、目的明确的的良好情感。在此之外,T恤本身蕴藏着特有的个性和魅力,它可以直接了当地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是其它服饰所不能比拟的。在它单纯的面料上,不仅可以装饰艳丽的图案花纹。甚至可以直接把文字、标语、口号写在上面明确表达穿着者的观点、立场和目的,也可以将那些不便于说出的内心表白、感慨、甜言蜜语、肺腑之言等通过T恤委婉又明确地“说”出来,可以大胆表达你的思想(图一)。汶川地震期间,在成都市郊的许燎源博物馆,开展过一场赈灾主体的文化衫艺术展,其中,赈灾T恤以它独特的表现力成功的为爱代言(图二)。
二、民族审美特征
(一)民族图案与文字
图案是T恤的灵魂,富有艺术性的图案可以使一件普通的T恤灵动起来,增加其附加值。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外的T恤上装饰中国风元素如京剧上脸谱(图三)、民间剪纸类的图案已成为一种时尚;还有中华民族色彩浓厚的原始图腾、古朴的花纹和文字;代表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建筑;十二生肖等民族元素,运用现代制作工艺和技术技巧,被巧妙地运用到T恤上。小小的T恤变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成功的弘扬民族历史与文化,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
(二)民族传统艺术文化
民族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中华之国粹,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在T恤上晕开的中国的水墨画,被贴在胸前民间年画,以及民间的剪纸艺术和传统的书法等均是民俗艺术以T恤为载体的表现。图四白色T恤,设计师们将水墨画的元素融入服装当中,就像赋予了自己的艺术灵魂,展现出一个游动的画卷。有力的笔触,纯美的意境,完美的呈现在T恤上,让你似乎能感受到艺术家在作画时的挥毫泼墨,演绎出无限动力。
行云流水般的水墨画图案让人心旷神怡,让白色不再显得单调;低调感的灰色因为水墨画的存在,映衬出十足的华丽感充满艺术气质,白色T恤因为有了简单的笔触装饰,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第一眼便会彰显品味散发出优雅的艺术气息。
(三)民间工艺技法
将民间传统的蜡染、扎染工艺运用到现代T恤上,不仅能将传统工艺流传并发展下来,在现代T恤上表现返璞归真的民间风情。另外,在T恤上运用刺绣、镶嵌等工艺,既可提升服装的档次,又有利于体现个人的品味。
三、自由、随性的生活态度
作为“西风东渐”的舶来品,T恤不仅将舒适的面料、多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带到中国,更把西方文化中独立、反叛、自我标榜等意识也一并带入。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一种扫除时尚、解放身体、表现个性的朋克思潮,得到当时年轻人的追捧,随后出现了朋克音乐、朋克运动、朋克文化。“朋克之母”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以独特的T恤设计而闻名,将T恤作为朋克服饰中不可缺少的标志。把衣服撕破,剪出裂口,或者印上耸人听闻的图案或文字等等,T恤成为情绪宣泄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正如另一种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其与T恤产生的碰撞,形成的独特“T恤艺术”。T恤也成为波普艺术表现的舞台,传达大众化的、年轻的、即时性的、便宜的艺术情调。波普艺术的形态、精神、艺术风格,与T恤如出一辙,因而T恤也被称为披在身上的艺术品。艺术与服装的结合无形中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服装本身,蕴含着人类历史文化,体现着人们的智慧与思维模式,同时展示着人们的种种精神需求以及对美的渴望和向往。T恤的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穿衣习惯和着装观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如在一些正式场合,贵族雅士们不再局限于西装革履的正规装束,更倾向于朴素大方、轻便简洁但又工艺精良、具有品牌内涵的T恤装束,更能体现出成功人士的非凡的气质和亲和力。当然,一些运动风格的T恤同样也适合于非运动场合的穿着,如朋友聚会、外出郊游时穿一件连帽对襟针织T恤加上多袋牛仔裤,则能让你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T恤所倡导的穿衣理念的引导下,人们不再一味追求奢华、繁冗的高档服饰,而更注重人体的解放和自由的穿着,也渴望体验T恤所带来的舒适的感官刺激和放纵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真正的解放,个性、价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服装真正从属于人。
四、秒杀时尚
T恤是时尚的快速反应器,最火爆的流行元素会在第一秒内体现在T恤设计中,主要是图案设计。《头文字D》2005年6月19日在亚洲公映,在这部影片中主演周杰伦穿了一件印有ST.PAUL的白色T恤,影片公映后短短几天内日本和香港街头立即出现了很多翻版的“ST.PAUL”T恤(图五),香港一家影院将这款T恤作为门票发售给周杰伦的影迷,只有穿着这件T恤的人才可以入场观摩。动漫的形象T恤上的应用来得更为直接。迪斯尼经典卡通形象已是深入人心,例如,米奇造型在不同的时期或繁或简地作为T恤的图案,而穿着者也决不仅限于孩子,连老人也可能愉快地穿着来享受童趣。伴随每一部成功影片的热播,很快就会有包括T恤在内的大量周边产品面市,“海绵宝宝”、“奥特曼”、“蜘蛛侠”、“功夫熊猫”的图案在T恤上层出不穷,当然其中不乏盗版泛滥的现象。
五、体现大众艺术
(一)音乐艺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音乐一直是T恤图案的主题。常规的表现形式包括在T恤上印制乐队标志、歌手肖像、CD封套、歌曲名称等。对于很多FANS来说,穿着印有歌手头像的T恤,并在演唱会现场得到歌手在T恤上的签名,是足以令他们疯狂的。音乐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视觉艺术擅长空间上的表现,如何在T恤图案设计上跨越这种界限,历来是利用视觉元素排列组合上的节奏韵律来完成。从来没有一支乐队能像披头士乐队那样赢得如此众多的心。它在1964年以《A Hard Day′s Night》开始了他们的奇迹之旅,这张唱片的封面是在T恤图案中被采用最多的。至今还有无数歌迷收藏着印有John Lennon肖像的T恤,这种T恤已成为一种经典风格,超越了时尚的界限。朋克之母Vivian Westwood说:“时尚和音乐,音乐和时尚,他们都在诉说同一种需要:以音乐的名义为时尚说话,这是一种自然的回归。”嬉皮士运动中的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以红色的舌头为标志(图六),这红色的舌头也成为摇滚音乐T恤设计的经典之作。
(二)影视艺术
因为好莱坞电影对T恤利用的成功先例,影视文化便在T恤上不断花样翻新。海报、剧照、片名等元素成为T恤图案。伴随影视作品在其他媒体上宣传的升温,影视T恤也更多地在人潮中涌动。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率的高低可以在T恤流行程度上得到佐证。
《阿甘正传》T恤图案(图七),以“生命像一盒巧克力”为主题,是阿甘母亲对阿甘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的浓缩,也是阿甘人生的缩影。
(三)体育
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是以T恤作为自己的运动队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更多的人关注体育运动,也就有更的人穿T恤。Nike、Adidas、Kappa等品牌,通过对世界各大知名体育俱乐部的赞助,赚得满堂彩。这些品牌logo本身就具有了非凡的号召力,更不用说T恤图案上再出现俱乐部徽章和球星的名字了。
参考文献:
[1]包铭新.时髦辞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李丽芳.从T恤衫谈当代审美文化心态[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3).
审美文化范文2
关键词:审美文化;艺术;美学
一个全球经济化的时代,在强调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美学陈述:人文态度和文化信仰。源自于人类物质性生产过程的活动。文化的建构必须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价值立场。审美文化的建构,是当代寻求的一种新认识。
在当代社会中人的审美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则决定了审美文化研究在现实中。以特定的建设意识来审视当代大众生活的价值方向。它超出了经典美学的抽象概念,进入并开展一种新的文化进程,而形成一种审美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实践的审美形式。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实现目标来讲,文化,生产,消费一体化不仅产生了人的具体价值理想的转变,也完成商业的内在需求。联想的转变艺术活动的精神本质使得作为美学话语转型具体形式的审美文化研究更有魅力。审美文化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实践的具体形式,审美化是大众文化对价值追求在文化中是一个日益扩大的现象。审美文化强化自身与当代文化现实的联系以及对文化现实的具体关照。审美文化不再感性,具体生成于当代人以特定价值要求为根本的全部现实活动中,在现实层面上发展,而提出要求。
随着商品进入人的生活中,人文价值的不断体现,人的生活活动及其价值存在方式不断在原来的规范基础上遭遇巨大的挑战。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深度都成为当代生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反映到审美文化领域,使得艺术多元化。审美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反映大众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价值存在方式的具体性,使审美文化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体现了新的价值理想。
当代审美文化把具体生活活动的感性直观魅力理解成审美文化。反抗理性对人类生活的引诱,反抗理性将自我牺牲所换来的生活,捍卫基本人性,面对现实,以新的美学方式恢复人类崇高的理想,使感性真正实现人和自身生活的直接同一。审美文化使人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的形式来体验幸福。文化活动的审美创造性质以主体体验的形式,提升到精神层面中。
我们常认为人对世界的把握才是艺术,其意识形态力量又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不能仅凭审美的心理经验去把握,也不能通过主观来判断,只有借助艺术历史与艺术现实的运动关系来进行说明。必须首先理解意识形态的历史具体性,为了把握审美意识形态功能,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意识形态的历史具体性,为了把握审美意识形态功能,从中确认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的民族性特征,是与审美意识,审美实践的普遍性质和具体过程平行发生的,在理论上要考虑民族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的多种关系。从中了解民族审美活动的普遍本质,又要在更大程度上把理论焦点放在具有民族独特文化性质的审美理想转变中,考察其作为一种特定民族文化活动的过程意义。美学应该从民族文化心理内容和机制方面,探究民族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探究民族审美活动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制约性,包括民族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和显现,理解民族审美活动的历史规律,确定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的具体形态,从而在文化层面开掘民族美学的理论深度。
艺术不是模仿自然,因为它就是自然的体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是一种最完满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成了人类最高精神底的表现。艺术本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向外发展,贯注到自然的物质中,精神化,理想化。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想象和形象的统一,去想象则无以存形,唯有虚实相合,才能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直探生命的本源。艺术意境需要内在统一性。美学要求虚实结合,以便能够真实地反映世界。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意味,幽远的境界。艺术意境的创造基础落实在现实生活之上,而艺术家匠心的运用也就存在于艺术实践的过程之中。如此,艺术意境则表现了至动的对象生命和艺术家高尚的人格精神,成为一个鲜灵的神境。人的审美感受限制在心理过程中是片面的,人的审美感受实质是一种最丰富,最复杂的认识活动,其中直觉,知觉与概念是融会统一的。美感建筑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于人看到自己本质力量在对象身上那种肯定的喜悦,因此,美感发展通过人的劳动,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把艺术活动与人的日常活动的现实美学关系放在一个现实生存语境中加以把握,既是对当代艺术的美学追求的一种具体体会,也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体现自身当代性追问能力的内在依据。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索,从而建构一个能够包容人类审美精华,促进人类文化创造和人自身发展的完善而完善的理论体系。
艺术作为人们一种人们熟悉的文化形式,不仅承担为生活进行审美表现的功能,随着当代生活实践的日益扩大,当代艺术本身具有“技术本体化”趋势的不断蔓延和大众传播的持续泛化。和日常传统界限的界定已经相当模糊。日常生活情势下,艺术确立了它对于人的生存现实的心理补偿可能性,无论当时我们拥有的美学理想,精神期待引领艺术的方向,无论创造多少艺术瑰宝。现在,一个审美泛化的社会,艺术的绝对崇高的价值意图已不可能再唤起人们精神的无限向往和渴慕,以感性主义的夸张方式不断制造生活的“审美”包装的同时,又在人对生活的“审美”享受着不断刺激的感性要求。艺术本身是一种现实,一种把欲望的感动直接转变成审美形式的存在,具有,能提供人们一种心理安慰,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感激之情。美学来源于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本质。
美学着重强调人对自然存在的生命感受性,超越一般物资活动的占有关系,超越自然存在的“对象化”形式,进而张扬人以内在生命感受方式同自然存在相互联系的必然性。美学的旨趣显然不在于“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感受化”,即肯定非占有的自然感受过程的生命属性,从而在自然的美学价值层面肯定全部生态现象的审美本质。当然美感发生的现实前提,是美的客观存在特性,以及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生命情感的活跃性,审美活动就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交融,相流通,相统一的过程。
审美文化范文3
关键词:双簧管 哨片 审美文化
一、双簧管的声带――哨片
(一)哨片对于双簧管的重要性
双簧管乐器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在18世纪得到广泛运用,并开始进入交响乐编制。
双簧管结构为管体、哨片和音键三部分,制造双簧管的材料一般使用紫檀木、乌木、红木等。管身分为三上、中、下三节。双簧管音域宽广,从小字组的bB音至小字三组G音,具有丰富而温情的音色,抒情性是它的音乐特性。
双簧管发声原理为气流振动发声,哨片相当于人的声带,哨片的品质特性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好坏。它决定着音色、音乐表达、音乐内涵演绎、音乐色彩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演奏家来说,对哨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哨片的选择就是对声音特性的选择。
(二)德式哨片特点:哨片由苇片、底座、缠线(丝线与铜线)等几个部分组成。德式哨片厚度一般在0.56-0.60mm左右,宽度在7.0mm左右,德式哨片底座一般比较厚实,长度约46mm左右。哨片振动部位较短,音色饱满、宽厚,有穿透力,稳定性好。
(三)美式哨片特点:美式哨片相对于德式哨片来讲,苇片更薄,一般在0.50mm左右,韦片的宽度更窄,在6.50mm,振动部开口更长,更薄,发音部加长,吹起来较德式哨片省力、轻松,音色相对更亮,个人表达更自由。
二、审美文化对双簧管哨片音色的影响
(一)审美文化与时代精神
“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它尤其指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谈审美文化不得不谈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个“颇有些玄妙的、带有浓厚黑格尔哲学色彩的概念范畴”。①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过程是绝对精神展开和实现它自身的过程,它通过不断否定自己将之前的环节包含于自身。“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它本身就像一粒种子,它蕴含着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就像一颗种子蕴涵着花朵和果实一样,“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②一切处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审美文化都是时代精神展开其自身的中介。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世界历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发展阶段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这些阶段的各种形态就是世界历史上各种的‘民族精神’,就是它们的道德生活、它们的政府、它们的艺术、宗教和科学的特殊性。”③
在审美文化的阐释中“时代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当然,这里的“时代精神”带有浓厚的黑格尔哲学的味道,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对时代精神与审美文化描述和谈论才得以可能。因为,时代精神作为绝对精神的外化,它的某些精神特质必然在艺术这种文化形式中有所浸入和渗透;时代精神的变迁也必然是绝对精神在不断否定自己并将自己展开的表现。
时代精神是理解审美文化所依据的“前提信念”④。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类型,必然受制于时代精神。任何处于时代中的或物质或精神的现象都无法摆脱时代的烙印。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艺术是和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旨趣联系在一起的”⑤;同时,音乐和其他人类精神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碰撞和互动也为时代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时代精神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如模子似的时代精神在一边,然后去影响另一边的好像时刻处于等待中的被塑造的艺术类型。相反,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层面相互影响和塑造。正如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所说的那样:“时代精神不仅反映在艺术中,也反映在人类活动从宗教礼仪到工程技术的每个领域中。但是,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存在某种统一的时代精神,它固定不变地表现在每门艺术中,并传达给我们相同的内容和意义。相反,我们发现,我们寻找的是各类不同艺术的意义总和,它们的综合才能构成时代的艺术精神本质。”⑥
因此,时代精神作为塑造和影响处于其中的精神现象的历史语境,从来都不是现成的、僵死的,也从来不是飞跃的、凭空的,毋宁说它是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既是蜕变的结果,却又永远处在蜕变的过程中。它在过去中不断地摆脱着过去,痛苦、挣扎、甚至血腥,却又厚重、新鲜、充满欢喜;它在当下不断地返回过去从而展望未来,迷茫、困惑、不断失望,却又坚定、憧憬、重获希望;它总是关涉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在三者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中找寻自身的重心,确定自己的价值。而这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失去了世俗的经验层面上的涵义,他们并不是一一排列、先来后到,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而这种交织本身已然就是时代精神。
而无论是时代精神还是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受,最终都落到了“人”身上,落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一方面,时代精神是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互动结果以及种方式与结果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这种受人与人相互关系塑造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塑造主体,使主体形成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受。而人们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又不断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果。互动的方式和结果“反映在艺术中,也反映在人类活动从宗教礼仪到工程技术的每个领域中。”⑦
(二)德国审美文化对德式哨片的影响
德国以璀璨的哲学、音乐、艺术、制造闻名于世,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灿若星辰,引领着世界的文化走向。德国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理解造诣很高,这与他们的哲学底蕴和文化积淀密不可分,因此德式哨片发出的音色如同这个民族的血液一样,厚重、沉稳,严谨。
(三)美国审美文化对美式哨片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建国仅二百多年历史,人口结构以世界各国的移民为主,自由、民主是其文化特征。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其美式哨片发出的音色也是与其审美文化相传承的,美式哨片音色更个性化,更柔美,表达起来更自由。
三、双簧管德式哨片与美式哨片与音乐风格
(一)德式哨片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早期以三和弦为基础,以各种大小调和声来表现音乐的个性,强调数量与弦律的对比。古典时期的作曲家遵循调性之间平衡的把控,让听众明确能跟随音乐的走向,注重音乐段落的均衡,观众能准确地感知音乐的运行。因此,双簧管在演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作品时候,由于此时期作品的特点极高音区和极低音区较少,需要平稳、饱满、醇厚的音色表现,这也恰好是德式哨片的音色特点。它的稳定性、音色醇美、宽厚相对美式哨片更适合演绎此时期的音乐作品。
(二)美式哨片与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的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创作风格更倾向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幻想。音乐表现形式焕然一新。它传承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的音乐传统,更是开拓一种综合艺术;创立标题音乐;强调个情感的表现。作品富于幻想性,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浪漫主义音乐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个人主义、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规则、严谨、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说古典主义时期是形式与内容匹配,浪漫主义时期是内容溢出了形式,现代主义时期就是内容颠覆了形式。
现代主义时期是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艺术完全以个人意志为主导。
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在音乐从严谨走向自由,更自由的征程中,美式哨片轻柔的音色、自由的个人表达,自如的演绎风格无疑符合此时代精神的音乐特征。
外物的展衍取决于内涵的呈现,哨片作为双簧管音乐传播的媒介之一,它的形制、特点等本质上是由所处环境的群体审美情趣决定的,不同群体的音乐审美情趣的差异又导致了对哨片音色的不同要求,正如德式的宽厚、稳定,美式的透亮、自由。总之,双簧管德式哨片和美式哨片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征背后来源于不同的审美文化,而时代的变迁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观念的转变,因此,哨片特色的差异性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发展的外在体现,对它剖析的目的在于观摩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点滴,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CY2014043。
注释:
①同上,第3页。
②易德生:《“绝对精神”的展开与“上帝的自传”―――对黑格尔的评议》,《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3-54页。
④[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者序),杨燕迪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8页。
⑥[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者序),杨燕迪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⑦[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者序),杨燕迪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页
参考文献:
[1]谢岳.西方管乐演奏艺术与技巧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审美文化范文4
一、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应用研究
从美术的角度认识磁州窑文化,主要从磁州窑的造型、纹饰如磁州窑的绘制(铁锈花)、磁州窑书法艺术、艺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磁州窑审美文化具备鲜明的艺术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论从造型学艺术规律还是构成因素等方面对中国画的教学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及创作思维的拓展具有积极意义。磁州窑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白地黑花即“铁锈花”,铁锈花是磁州窑特有的传统技法,其特点是:“由单色拓画而成,以生动的笔法和黑影轮廓表现物象”1,具有黑白反差强烈、明快、生动的装饰效果以及潇洒、豪放的画风。其造型古朴优美,形制丰富多样。釉下瓷绘重写意性,以线为主,既率真洗炼,又神采毕现,尤其“铁锈花”具有水墨在宣纸上洇渍晕散的笔墨韵味,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见笔见性”的笔墨情趣是相通的。宋代书法美学精神对磁州窑的书法装饰审美产生重要影响,董其昌云“宋人书取意”2,宋人书的“意兴”是一种兴会飚举的审美感兴。磁州窑书风多雄强豪放,有强烈的艺术表现主体意识。磁州窑书法的审美特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往自由之境的通道,其体势气息以及生趣盎然的运笔节奏,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书法用笔的变化和意趣,经过实践必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传承研究及其意义
目前我省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了中西结合的美术教育体系,而中国画与西画的精神适应模式及教学传承体系有很多具体的差异,中国画传统认识的开放性与教学中的封闭性不相适应,在学院的美术教育中未形成一个与时展相适应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为使我省国画艺术教育能够更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如何促进我省学院中国画教育课程的改革,成为一个已待解决的课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民族文化本源出发。在当前“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语言失语现象严重的状况下,传统的民间艺术,可以带我们回归到民族本源文化的深处,探寻新的传统文化艺术复兴之路。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融入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因素,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创作思路、以及提高艺术素养和文化归属感的具有创造性和现实意义的尝试。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了中国画教育体系和教学思路,并为学院艺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文化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我们首先整理研究磁州窑可用于教学的文化点,使之更加系统、明晰。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如威权的文献资料、博物馆的藏品资料以及典型的民间精品,力求整理的内容能够直观全面地代表磁州窑的精髓和文化精神。通过观摩磁州窑瓷片及古代磁州窑制品,了解其传统工艺及绘画风格,参观窑厂了解具体工艺流程。安排学生进行绘瓷艺术实践,接受专家的指导,深入学习传统技法,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及磁州窑的工具材料和传统技法,辅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重点深化学生对磁州窑的认知,身临其境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型、线条的认识和掌控能力。拓宽思路,丰富学养,以多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明确学生学习传统美术文化的目的,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学与用的关系,以继承其本质的、有现实意义的元素。通过“以人为本,尊重传统,请进来,走出去”的有效而多元的美术教育方式,进行立体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从美术和教育的视角研究、寻释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从中提炼其形态、材质、色彩乃至其殊的审美品质和绘画语言符号,并确定其美学意义,汲取其中可用于教学的与国画相得益彰的美学基因和材料技法进行研究,确定每项内容的教育功能,通过实践研究其可行性、难点以及与国画专业特点的吻合度。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磁州窑具备丰富我省国画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客观条件,教学效果比较可观,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对传统磁州窑绘画的临习研究及创作,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把握、经营位置以及器形、内容与形式感的谐调统一能力得到加强;对画面中黑白关系的处理以及散点透视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通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及艺术实践,使磁州窑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应用研究,是具备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实践。
作者:倪春林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审美文化范文5
关键词:传统审美文化;视觉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76-01
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艺术形式本身并非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是人民介入生活的一种方式,旨在消除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将人全面的融入其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人们不是在创造当代生活环境形的成,特别是电子视像媒介技术环境的形成,以往建立在现实经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传统审美文化表现为物质形态,而视觉文化则是由信息技术构成的非物质形态。前者强调人和自然世界之间的身体体验关系,而后者则强调人对世界的对象直观,以人为主、以世界为对象,不同于以人与自然、身心统一与现实世界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当代视觉文化突出技术性和工具性,把承担传统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基础放弃,结果使审美活动从“成一种教化助人伦”演变成了一种满足人类欲念的工具。
传统的审美世界一旦被视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世界,就丧失了它现实存在的本体性。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现代视觉文化以一种形式上的强烈视觉张力来吸引大众眼球,如各种色彩庞杂的装饰图片、各色精心设计的包装和炫目惹眼的广告招贴等等,均呈现出一种“艳俗”的倾向,已经成为“大众的、廉价的、短暂的、消费的、诙谐的、有风趣的”,极近于波普艺术的“艺术”。在这种大众追求的感性直接刺激的行为方式中,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正逐渐消失,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失落了。
一、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中的独特性
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表述的一种方式。从审美态度讲,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丑,以审美态度加之自己内心的“度量衡”来“观”此世界,那么世界就出现了美丑,这种行为“观”,可视为一种审美的需求和自我肯定。这种“观”是一种积极审美感受,由积淀着理性内容的审美感受经过知觉、想象而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对象的美,达到“神与物游之境界”。美学是认识体验性学科,传统思维方式贯穿在美学中:通过“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并通过“观”获得独特的韵味。
中国古人把人之观照自然山水和人之创作同欣赏山水画联系起来,石涛云:“搜遍奇峰打草稿”,由观察自然之美而升华到观察自然之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之高境界。当然,不仅是观,而且味、游、悟都是传统的审美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归于道这个本体,观比其他的审美方式更能洞察道之本体。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道的核心是“无为”,而又“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之本,天地之美源于道,圣人观于天地之美而达到至高的美的境界。道作为宇宙本体“其中有象”“其中有精”,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感性理性统一,正因为道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观”,要得“道”。道在万象中,万象需“观”,观而察道,融汇目观、心观两重性的“观”是得美之道的最好途径。中国审美的最高旨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视觉文化时代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意向的转变
(一)视觉文化语境下传统审美意识的转变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传统的颠覆和艺术多元化反战趋势,生活进入艺术的许多限制也随之消失,艺术自身的诸多规则和限制在生活进入艺术的同时被无情地瓦解掉了,艺术走向世俗化、大众化。同时向生活广泛渗透,而生活本身的追求也必然向一种“有意味的生活”或“高质量的生活”看齐。审美不但改变了生活方式,它还演变成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在艺术进入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边缘文化人才,反过来对艺术和审美文化构成巨大的推动力,不断消解着传统精英主义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使得传统的审美意识发生改变。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努力,到当前审美文化中形成的共享的大众文化,这个新的文化群体或阶层的出现对于改变传统的审美文化格局,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样改变的同时,审美文化也正随着这些文化人把更多的世俗因素带入。一些文化人中的嬉皮士成为一种新的对大众极具吸引力的“消费偶像”,这样的“消费偶像”传递世俗生活的观念及方式,同时消解审美本身就具有的社会文化批判力。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文化大众,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条件,成为日常生活中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各种“流行时尚”的真正追随者。
(二)视觉文化时代传统审美意象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一种“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传统,所以说,“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转向一种视觉文化,视觉的因素和影像的比重已经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意象正面临着现代影像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的审美文化正面临深刻的危机,传统艺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着自己的领地,在当代中国文化的新格局中,已经被大众文化排挤到“边缘文化”的境地。
“传神写照”、“六法”、“三远法”在人们视觉文化意识中,渐渐模糊与消亡。同于传统民间艺术之命运,摆脱不了它的“自然发展规律”。那是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艺术市场突飞猛进的当代,谁也不愿放弃那奔腾的“轿车”,改骑自行车,或坐徒步“轿”一样。传统审美意象也只有随着时代的脚步,随时作出调整才能继续前进。当代视觉文化,可以制作出现实中没有的影响,人们不必铜过真是职务来理解这个世界,而是通过影响。
三、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
视觉文化的兴起需要在现代以及后现代时期予以界定,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视觉文化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一切视觉影像,也包括日常生活所见的一切有美学意义的事物的发现和感知。视觉文化的发展始终和视觉技术联系在一起,有模仿文化、复制文化和虚拟文化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视觉文化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即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体和事物的一切外观都趋向于美或风格化,“美学化”似乎成为共同的追求。
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首先是要实现视觉文化与传统艺术形态的融合。当艺术进入当代,一切以笔墨为评判标准的单一艺术状况已不复存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下现代性的需求也切断了人与自然、笔墨和人的精神的辩证关系。陈逸飞先生认为:“过去的绘画是记载功能,照相术的出现使视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科技视觉多媒体的出现,美学元素也随着各种载体变化而发生革命。”
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另一个重要点就是注重在艺术设计中的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融合。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世界,通过视觉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注入了人类情感取向和精神价值,因此在运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进行本土化设计尝试时,要重新理性地思考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文化本体属性问题。
四、结语
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与现代元素的不断交融、碰撞和磨合中,已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长远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视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没有消亡,它与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不断进行着冲突和融合,通过种种形式,向我们传达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彰显着视觉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融合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审美文化范文6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气质;审美传统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主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审美传统。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并底蕴深厚,美国文学年轻活力并追求自由,英美文学都为世界文学增添丰富的色彩。英美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的传统,在历史进程中,许多作品被创造,这些作品影响深远,同时在英美历史上也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家。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最为显著。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创作的作品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是英美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不灭的星星。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是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只有把握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才能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所以我们要探究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一、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
英美文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气质,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宗教文化气质是最浓厚的。我们知道,西方文学从很早起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宗教文化影响集中体现在英美文学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上。我们通过品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强烈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如弥尔顿的《失乐园》,霍桑的《红字》,赫尔曼的《白鲸》,英美文学深刻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大多是宗教文化所赐。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在语言观念、文学形式、道德观念、创作主题和风格、内涵、价值判断和人物塑造形式上都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例如莎士比亚、拜伦等等都十分擅长以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传说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且英美文学作品中大多体现自由的魅力,这些文化气质都是受到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英美文化是表现这两种文化的载体。
我们上面说了英美文学作品大多表现出强烈的自由意志,特别是美国文学作品,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出为追求自由、人生而勇于抗争、斗争,这类精神是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创作主题的核心。
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呈现多元化,英美文学多元化的文化气质是其的重要特色。首先,英美文学追求对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多追求对人性的解放,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其次,英美文学还勇于反思现实并批判现实,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文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学之一,美国文学尤其充满战斗性,强烈对自由的追求,对残酷现实的批判等等,如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美国悲剧》和《珍妮姑娘》等作品都强烈的批判了残酷的社会。
二、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
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奠定了英美文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英美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这充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在英美文学发展进程中,英美文学中早期的宗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现当代世界的英美文学虽然在文学形式、内容上都有所发展与变化,但都有还是受到了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审美传统的影响。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了解到英美文学作品善于歌颂和赞美人性美,人性美是英美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取向,作者善于通过丰富的情节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向读者展现人性的美好,同时赞美自由,赞美为自由为人生而斗争,讴歌生命的坚毅,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人生。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都极大地表现了人性的大胆、坚韧,充分表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英美文学反映英美文化,英美文化是追求自由,追求开拓创新与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体现在英美文学创作中。
结束语:
英美文学文学形式内容丰富,文学价值成就高,凭借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学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本文只是从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两个方面,大致了解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古典的审美传统,探究了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问题,如英美文学哪些文化气质和哪些审美传统。英美文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经过不断的发展,日益丰富,形成了当今我们所看到的英美文学奇观。众多伟大的作品被传读、品味和研究,随之而来的对伟大的文学家们的研究,这些对我们了解英美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们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英美文学的文学形式、文学内容和文学内涵都是不可替代的,以人文主义、追求自由、批判现实为核心的文化气质与审美传统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孔来信.浅谈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115-116.
[2]孔来信.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7-18.
[3]申彩云.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7:44.
[4]汪阳.谈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区别及其背景原因[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