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右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额尔古纳右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额尔古纳右岸范文1

关键词:萨满教;迟子建;死亡观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文化核心――萨满文化,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萨满文化是无处不在的,狩猎、婚嫁、葬礼、治病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深切感受到萨满文化的深深烙印。

一、萨满祭祀文化对迟子建的文化积淀影响

迟子建的故乡黑龙江大兴安岭是多民族聚居地,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渔猎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文化是贯穿始终的,整个鄂温克族历史文化都与萨满教息息相关,直至消亡。

1、祭祀与崇尚自然

祭祀是萨满的主要职能,几乎每个宗教都有为氏族祈福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为迟子建的作品增色不少,作品中有一段描写萨满“春祭”的盛况文字:

记得五月春祭时,远远近近的萨满都来了,他们戴着镶有铁角的神帽,穿着怪异的服装,然后在一个空场地上跳神。参加的鄂伦春人骑着马赶来,马背上伏着完整的袍子和轩等祭品,将他们摆放在达子香枝条上,萨满在场地中央跳,而鄂伦春的百姓则在场地四周祈祷。祈祷的神有“太阳神”“月亮神”“火神”“萨满神”“男人神”“女人神”“孟姓神”“郭姓神”“狐仙神”“小孩神”“灶王神”等等,真是神气十足,无所不在……

这段文字详细记叙了萨满祭神时的盛大场面,在作品中处处可以感受“万物有灵”这种思想,这种纯真的思想,使得迟子建的笔触也带有了一种灵性。她透过这些死亡描写,向世人传递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让人们在死亡的阴影中也能找到象征着希望的光明力量。

2、治病招魂的传奇色彩

萨满的另一职责就是治病招魂,为部族的百姓排忧解难。萨满最为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此,他们不仅能使血淋淋的伤口迅速愈合,还能使游离在死亡之路上的灵魂回到肉体上。这种奇特的能力深深震撼着迟子建,也使得她的某些作品中增加了不少的神秘传奇色彩。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萨满教信奉者的灵魂观,这种文化的注入,为迟子建的作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犹如古埃及少女奇幻而美丽。

二、萨满教死亡观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

“死亡意识”对迟子建的影响颇深,她的大量小说文本都充斥着死亡,涉及到死亡的篇章有十之八九。她自己曾这样说道:“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了。它给我稚嫩的生命揉人了一丝苍凉的色彩,也催我早熟。”“这与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和经历有关。……东北乡村的葬礼很隆重,我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无数次葬礼,葬礼本身就是很热闹。那时候,感觉死亡既是很神秘的,也是经常发生的,好像死去的人也只是去了另外的地方。”萨满文化作为影响作家创造的重要地域文化传统,也是影响迟子建“死亡意识”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受着这种独特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迟子建的文学作品的死亡世界有着极其独特的风格。

1、披着神秘面纱的丧葬文化景观

迟子建的小说文本在很多地方都描写了带有萨满文化特征的丧葬习俗,《额尔古纳河右岸》《亲亲土豆》《白雪的墓园》等小说不同程度地描绘了各具特色的丧葬仪式。迟子建对死亡的描写并不仅仅局限于死亡物态文化的描写,她还将笔触伸向更幽深复杂的精神层面,展现出她对死亡的独特领悟和理解。

2、充满诗意的死亡

迟子建笔下的死亡被过滤掉了恐怖、狰狞、丑陋等阴暗色彩,换上一种带着诗意的笔调描绘着凡人的死亡。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尤其明显,列娜是因坐在驯鹿背上睡着了,静静地逝去了;林克虽是被雷电劈中了,但死得却很安详,他蜷缩在一颗大树下,像个婴儿一样安静的睡熟了……这些描写让人丝毫觉察不到死亡的恐怖阴深,这种独特的风格形成与萨满教文化有很大观念,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迟子建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豁达的,能启迪人们对于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反思。

3、“死亡意识”下的理性思考

迟子建的诸多小说中都有大量的死亡设置,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就有多达10位以上的人物死亡,但这一些列的死亡设置要传递给人们的并不是消极、绝望、阴暗的情绪,相反是在赋予宗教情怀下的带有理性光辉的思考,启迪人们反思生的意义与价值,去追寻生命的本质。迟子建长期受到萨满教文化传统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她看待事物的眼光具有了宗教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感召下,她以一种神圣、敬畏的情感和虔诚的态度去思考对待生命中的死亡,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用大量的死亡书写来彰显对人类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三、结语

虽然有人认为迟子建有美化现实的嫌疑,但她那固有的温暖质朴的语言一直深深的打动着这个有着苍凉悲观的世界。尽管和其他作家的深度与深刻有着不同,在这种特殊中我们看到迟子建从未停止的思考和对人生现实的反思,她的思想不偏激,情绪也没有大起大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不管外界的浮躁与喧哗。

注解:

额尔古纳右岸范文2

但是,我终于还是读了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初的原因是它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授奖辞中说它“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当然,并不是获奖的书就值得购买,对另外三本书我就毫无兴趣,因为它们达不到我的阅读要求。

我从一个阳光灿然的初春的上午开始阅读此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在第二天读完了“清晨”和“正午”两个部分。我得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在阅读中我有了基于文学本身的久违的沉浸。即使作为一个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由衷发出赞叹。

作品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和文化变迁。“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品开篇时的这些拟人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调。

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唯心”色彩,大自然中的树木、野兽、河流、天空、星月,有着和人一样的灵性,或者说是神性,这使它们超脱出我们当下的尘世经验,使它们显现出清新、原始的格调。奇怪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它常常引发我类似怀乡的忧愁――我会忽然想念已经远去的葱茏岁月。想念少年时代的田野,想念某个初春曾经去过的山林。想念起初恋或者倾心夜谈的朋友。

有不少评论说,这部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性挽歌,如果以一个读者身份看,这首挽歌并不单单是哪个民族的挽歌,抑或还可以说是一首关于某种美好生活的挽歌、关于人类某种价值观和生命方式的挽歌。人们仰望天空,沉醉于河流和山林之中,心中敬畏神明,唱着单纯的歌曲,生于“风声”中,最后又被埋葬于风中。作品中除了作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之外,更为动人的是变化的白云、闪烁的星星、能望见天空的希楞柱、驯鹿、月亮、萨满的舞蹈、桦树与松树、明亮的流水。它们既是人物的生活背景。也同样是书中的主角。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美好而又脆弱、欢乐与苦难交织、幸福中满含悲伤的生命景象。

“精神清冽,内心温暖。”我这样指认迟子建小说的特质,她的一系列以中国最北方为地理环境的小说。大多有着白雪墓园般的安静,空气寒冷,一尘不染,却又有着静静燃烧的火堆般的心情。在那里,人类有着美好的品行,似乎人类与社会、自然以及宿命已经和解,因此苦难和死亡不再是可怕的和痛苦的,而仅是生命的另一内容。如今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除了她一如既往的真挚、澄澈和温情脉脉,我从中读到了更多的哀伤和悲悯。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具有宽阔、深刻的悲悯情怀,才有可能走向伟大!那么这部作品是一个作家持续成长的结果,还是迟子建本人的生命历程获得了文学上的补偿?

作家王树增曾说,当年在北师大作家班同学时期,莫言和迟子建是两位最勤奋的作家。每天都是大量读书、写作,据称迟子建每天能写一万字。这点。我们从迟子建大量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天赋是靠不住的,出类拔萃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另外,作家的个人经历也会影响她的作品。大约在2002年,也就是创作这部作品的三年前,迟子建的丈夫因车祸离开人世。一对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的情侣从此天人永隔,可以想见,那种悲伤是如何让迟子建身心痛彻的,我们并不知道在以后数年她是如何从中走出来的,在她的生命中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但是我相信,《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有了以前所没有的东西,看看她对一个个死亡的描述,那里有多少沉重的叹息和无奈的泪水!

作为一个小说家,迟子建从来就不以塑造人物形象、讲故事、设计冲突和结构见长,而是以优美的语言、从容的节奏、丰富的意象取胜,她所做的不是描绘具体事物,而是倾诉,从内心向世界的倾诉。事物经过心灵的含蕴之后,再表达出来。那些文字就被赋予了精神意义。语言因此产生了内在的节奏和张力。品读一下某些段落,它们几乎可以咏唱,即使并不押韵,却有一种明显的音乐性。

我以为,中文之美包括了多个层面,每个字词在它有本来意义之外,还有着独特的形状,独特的色彩,独特的声响,甚至还有独特的味道和触感。从事写作的人,如果反复推敲过一万个以上的好句子,最好是你曾经有较长的诗歌写作经验,就一定会对文字的形状、色彩、明暗、声音和气味有所领会。

迟子建这部作品中的语言,可能是她目前作品中最好的语言,也可能是中国当代小说中最好的语言――比喻丰富,感情充沛,色彩绚烂,节奏感极强,就像那条闪光的额尔古纳河,丰盈、宽阔,伴随着风的歌吟,在夏日山谷中汤汤流动。当然,它述说的是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故事。一个关于美与哀伤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出现和消逝的故事。

这部小说尽管十分优秀,却远非完美。

我的所有关于“好”的感想,是基于本书的前两个部分(“清晨”和“正午”)。我认为“黄昏”一章的写作水准与另外的部分有着较大的差距,它显得驳杂、气短,就像一个奔跑者忽然力有不逮,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这不能归结于本章所要表达的时代内容。即使单从语言上看,它的节奏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

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对一个作家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即使作家有很充分的准备、很充沛的激情,也需要掌握合适的进度。在后面的“跋”中,作者说自己两个多月写成了它,而在第二卷之后回了哈尔滨,依我看,就是从那里,第三卷发生了松弛和溃散。

额尔古纳右岸范文3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 萨满文化 满―通古斯语族 禁忌文化

“禁忌”,国际学术界将其称为Taboo或Tabu,意思为避免遭到惩罚。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禁忌随着文化形态的不断转变,逐渐形成为一种有它自己特性的力量,同时也慢慢远离了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传统,而最后则变成了法律。”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禁忌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满-通古斯语族也不例外。

满―通古斯语族禁忌文化特征

当满―通古斯语族先民面对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时,其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着一切,于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和生存本能的驱使下,为了躲避灾难,保证生存繁衍,便根据生活经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祈求通过自我的约束控制,以避免可能遭受的惩罚和厄运,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并在其后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满―通古斯语族传统萨满文化中独特的禁忌文化。这些禁忌文化作为民族的独特精神原型和文化起点,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不过因为没有文字,满―通古斯语族只好用口耳传承的方式来接续民族的精神血脉,因此不仅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民间口承文学,也使民族的禁忌文化大量出现并存留在民间口承文学中。

迟子建的故乡大兴安岭是我国满―通古斯语族生活的核心区域,内置于民间口承文学中的禁忌文化对成长于其中的迟子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之一。检视迟子建近年来的创作,不难发现满-通古斯文化元素在她小说中的频繁出现,甚至可说每一部作品都浸透着对满―通古斯文化的思考,尤其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面对传统文化的转型危机而向内心深处的满―通古斯文化寻求自救方案的心路历程。这种为缓解现代性压迫而生成的自我澄清过程,迟子建是通过对满―通古斯文化的书写来完成的,所以其文本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神歌等民间口承文学资源,尤其是伴随满―通古斯语族从远古一路走来的内容丰富和内涵深远的禁忌文化,使我们有了就此进行某种文学主题以及文化主题研究的可能和空间。

满―通古斯语族的禁忌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独特性,历史和文化含蕴也十分丰富,所以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是借助对满―通古斯语族中有代表性的鄂温克族生活的描写来完成自己的文化检索和思考的。鄂温克族在历史上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禁忌文化正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民族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民族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般来说,禁忌文化可以分为信仰禁忌和世俗禁忌两大类,信仰禁忌主要包括自然禁忌、图腾禁忌、祖先禁忌、神灵禁忌和命运禁忌等,世俗禁忌则主要包括狩猎禁忌、生育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生活禁忌、饮食禁忌、居所禁忌和服饰禁忌等。可以说,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鄂温克族禁忌文化的描述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甚至有着民族历史和文化史诗的韵味。

满―通古斯语族禁忌文化的文学体现

萨满教信仰是中国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原始信仰,以泛神论和万物有灵论为哲学观念和思想基础,并衍生出丰富的禁忌文化。其中尤以自然禁忌和图腾禁忌更有代表性。在自然禁忌中,鄂温克族的先民们把自然力或自然物都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超凡能量的对象,形成了对日、月、星、风、雨、雷等物的自然崇拜,并赋予它们神异的灵性和超自然的力量,对其心存恐惧,进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唯恐由于对自然力或自然物不敬而招致祸患,从而产生了自然禁忌的诸多观念与行为。图腾禁忌渊源于图腾观念,是原始人把图腾当作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的一种表现。根据其内容,图腾禁忌又可分为行为禁忌、食物禁忌和言语禁忌三种类型。行为禁忌指对图腾物禁止伤害、禁止捕杀、禁止触摸甚至禁止注视,食物禁忌是指禁止食用图腾,而言语禁忌则是指禁止直接称呼图腾的名称。根据鄂温克族的分布地域,其图腾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比如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崇拜蛇图腾和熊图腾,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雅鲁河流域鄂温克族崇拜蛇图腾。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对人与熊的关系有许多描述,比如“熊的前世是人,只因犯了罪,上天才把它变成兽,用四条腿走路”等等。不过,鄂温克人一方面把熊作为图腾来崇拜、供奉,但生存所需却又猎杀熊和吃熊,所以捕猎熊后,鄂温克人为了释放心中的恐慌与不安,便以一种约定的仪式来延续这种图腾禁忌:“他们把熊抬回营地后,迎候的人都伫立着,假意垂泪,或者吃它的时候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上一刻,想让熊的魂灵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这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人关于熊的特殊的图腾崇拜和禁忌。

就世俗禁忌而言,迟子建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狩猎禁忌、生育禁忌和婚姻禁忌等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鄂温克族来说,狩猎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而狩猎的结果则关乎族群的生存发展,因此在将能否获得猎物视为神灵的奖赏或惩罚的信仰中,族人对狩猎者的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禁忌。小说中出现的多次关于狩猎禁忌的描述,如“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等等。其次,由于先民对人类的生殖繁衍充满了神秘感,加之狩猎生产和部落战争的需要等原因,于是形成了怀孕禁忌和分娩禁忌等各种生育禁忌。如小说中“不能让新娘睡熊皮褥子,那样会不生养的”等等,同时他们还把分娩过程中出现的血污看做是不洁之物,怕在家中分娩给家人带来灾祸,因此女人分娩时要搬进专门搭建的“亚塔珠”中,甚至“男人是绝对不能进亚塔珠的。女人也很忌讳帮别人助产,据说那样会使自己的丈夫早死”。

鄂温克族禁忌文化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有诸多禁忌。他们在礼仪、交往、行为以及语言等各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禁忌要求,并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格的遵守。如鄂温克人认为人间之所以会有各种灾祸与不幸,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冒犯了神灵。就像小说所描写的,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顺手在伊万的头上摸了一把,依芙琳斥责娜杰什卡“我们这个民族的女人,是不能随意摸男人的头的,认为男人的头上有神灵,摸了它,会惹恼神灵,加罪于我们”。

满―通古斯语族禁忌文化的文学内涵

通过对《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内部的禁忌文化进行文化密码的破译,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到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神秘性,而且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诸多禁忌是普遍存在于鄂温克人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上的。当然,产生如此众多禁忌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与鄂温克族的萨满教信仰和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鄂温克族为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不过,即便禁忌文化有着鲜明的不足,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考量,都能够发现禁忌文化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是多元性的,对鄂温克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额尔古纳右岸范文4

这首歌,乌兰托娅和黑骏马用不同风格演唱过,草原的歌不知道有多少,但从没有哪一首像这首歌一样如此打动我。

草原在哪里?在天边那片辽阔的土地――呼伦贝尔,那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首的绿色净土,那个充满云水柔情的人间仙境。

秋天来了,带着无限憧憬,整理行装,驾车启程,向北,一直向北……

DAY1 济南―赤峰(900公里)

收回无尽的遐想,踏上漫漫征程路。这段路颇为艰苦,历时13个小时。承德到赤峰修路,200多公里颠簸了5个小时,第一天就考验人的耐性。

平静下来远远望去,山上的云海很美,落日余晖中的景色有种伤感的凄美,水塘、树木、云层……这就是野性的自然吗?真是无限风光在路上。

DAY2 赤峰―乌兰浩特(650公里)

传说中的内蒙省际大通道,从巴彦浩特(银川附近)到满洲里,全长3000多公里,大道穿沙漠、过草原、跨河湖、钻山岭,贯穿内蒙古9个盟,路况非常好,大部分路段都是半封闭的高速公路,收费约为高速的一半。

那漫长起伏的路,通向天边的呼伦贝尔。

沿途从山地、平原,过渡到草原。公路蜿蜒而洁净,山峦起伏而苍茫,极目远眺是无边的绿意,继而出现羊群、马群,还有风电,美不胜收。看那青青的草,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地飘,耳边仿佛响起了马头琴的深沉悠扬的旋律。

夜宿乌兰浩特(蒙语“红色的城市”),位于东部,大兴安岭南麓,是兴安盟的首府。宾馆看车人是位热心的蒙族老大爷,给我们介绍了当地蒙族老店――乳香飘饭店,手抓羊肉、奶皮子、奶豆腐、奶茶,吃得美美的!

DAY3 乌兰浩特―海拉尔(600公里)

到呼盟界了,天边的草原不远了。中午赶到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县级市扎兰屯吃饭。饭后,在扎兰屯吊桥公园漫步。吊桥1905年由俄罗斯人建造,两根巨大的铁索悬空而成,上面系有42根细铁索,下面铺有厚厚的木板,行人往来桥上,如轻舟泊于水面悠悠晃晃。吊桥历经百年沧桑,与园中庄严矗立的苏联烈士碑一起,坚固如昔。因急于赶路,依依不舍离开扎兰屯。

黄河九曲,而草原的河流却是9×N还多的弯曲。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不是敕勒川,远处也不是阴山,但呈现视野中的就是这诗中的意境!草原的河,草原的云,挥洒得如此肆意!

经过大兴安岭南部山区,中东铁路依然有趟趟火车奔驰,车轮滚滚,汽笛声声,仿佛淡化了历史的痕迹,飘渺了变革的气息。铁路隧道的外面还有保存完好的水泥碉堡,只是墙壁斑驳,显然已废弃很久了,孤独地矗立在路边,见证着一段历史的真实存在。

DAY4 海拉尔―额尔古纳―室韦镇(300公里)

接近室韦俄罗斯乡,五彩草原,渐入佳境。室韦(蒙语“森林”),这座美丽的边陲小镇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保持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居住着一族有中俄混血的面孔,但却能说地道的东北话,或者山东话的人。

室韦镇外就是黑龙江的源头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隔河相望。我不禁想起了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想起了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的那位女酋长。额尔古纳河对面的俄罗斯村庄好安静。住宿在室韦相距10公里的临江村热尼娅家,典型俄罗斯式的木格楞房。她和老公都有1/4俄族血统。据说奶奶当年在河对岸放牛,被爷爷在河边打渔时的口哨声吸引,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渡河过界再也没回去……额尔古纳河啊,演绎了多少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DAY5 室韦―临江休整一天

早餐:凌晨4点,就被热妮亚老公公邀去牛舍挤牛奶,煮开了仅加点糖,俄式面包列巴、蓝莓酱都是自己村里俄罗斯老妈妈现做的。

晚餐:下午,热妮亚爸爸打的野生河鱼,小鱼炸得香香的,大鱼和茄子炖了一锅。

室韦的夜晚手机无信号,电脑无网络,在房前小院里,荡起秋千看星星,看镶满钻石的天幕。人儿渺小了,心儿飘到银河系了,真想将那一刻定格!

DAY6 室韦―海拉尔―巴林―扎兰屯(650公里)

原计划回程直奔阿尔山,路上听说近期修路不适合轿车行驶,马上心里被扎兰屯小城的静谧充溢,回程决定走巴林,留宿扎兰屯。

为了更细致入微了解扎兰屯,一早就来到当地最大的早市。山里的姑捻儿果、野蘑,农家的黄瓜、西红柿,都是无公害纯天然的;当地百姓爱吃的酸菜、干豆腐、神仙(活蚕蛹)都是生意最好的摊子。煮了一夜的浓香羊杂汤,外焦里嫩的玉米面贴饼子,热气腾腾的发面卷,还有当地特色玉米面条,丰富的品种让我们直感叹,这里的老百姓好口福啊!

“打造生态城市”,这里很重视百姓文体活动,晚上在中心广场看老百姓扭大秧歌,早上有轮滑小朋友训练,姿态优美、动作敏捷,很认真很专业呢。

DAY7 扎兰屯―赤峰(1000公里)

广袤的科尔沁草原,有着草原特有的沙地风貌。今天路程较远,一路无停留。

赤峰北200公里处翁牛特旗,附近的草原沙化严重,京津沙尘估计是这儿刮起的,沿途已经有些路段开始治理改造,多年后这里的草原将还原绿色吗?

DAY8 赤峰―河北承德雾灵山(400公里)

昨夜奔至河北燕山山脉的雾灵山,朋友买的消夏山野小院,被大山环抱……旅行的最后一晚住这儿了。两个从小城市长大的人第一次打井水,用时40分钟才发现设备安装错误,哈哈,正确安装后1分钟就出水了。晚上,打开房檐下的灯,坐在院里山楂树下,山泉水泡茶,啃着玉米吃着果,聊神仙眷侣,听秋虫呢喃。这个秋夜,淡然了纷繁复杂的心灵,尘世的一切喧嚣归于平静。

DAY9 雾灵山―北京―济南(600公里)

额尔古纳右岸范文5

这里有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组成了一幅幅绚美多彩的画卷。秋天的大兴安岭是溢彩留香,硕果累累、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蒙古族的母亲河

根河湿地,地处根河林业局生态功能区根河源头及河流两岸,河谷宽阔,是我国北部比较典型的森林湿地之一,也是北方最美的河谷湿地之一。根河在其流经的区域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其湿地植被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生态质量极高,既是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湿地的缩影,也是大兴安岭林区寒温带湿地的典型。

根河过去叫“额尔古纳左旗”,根河的名称是来自流经该旗的一条河的名字。这条河也是一条历史名河,它是蒙古族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的一条主要的支流。《蒙古秘史》称其为刊沐涟,明代称其坚河。历史上,额尔古纳河流域哺育了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美丽的根河流域至今仍是呼伦贝尔最美丽的河谷草原,夏季时,芍药花、金莲花、山丹花遍地开放,成了一片花的原野。

大自然的馈赠

离开根河市区便立刻进入一片浩瀚无垠的林海,这里有一颗璀灿的明珠,那就是位于根河市牛耳河镇境内的汗玛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北部西坡,北与阿龙山林业局为邻,西同金河林业局毗连,东与黑龙江省呼中自然保护区接壤,南和甘河林业局相接,总面积为107.348公顷,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和保存较为完整的寒温带古北界生物地理群落地带。

它被喻为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奇丽罕见的自然风光,好似凌空抖落的一幅以绿色为底蕴的自然风貌画卷,使人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这片净土绿地辽阔壮美、山巅突兀、千峰陡峭、诸峰黛色、千沟凝碧、谷地宽坦、河谷开阔、大河奔泻、雨量充沛、林密草深,犹如绿色波涛汹涌、翻滚,势如绿浪大海。由于自然条件良好,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优越的繁衍生息的环境,保存蕴藏了大兴安岭各种动植物资源。其中用材林种有兴安落叶松、欧洲赤松变种樟子松,世界稀有树种沙地红皮云杉、四季常青的偃松,兴安特有的林木黑、白桦林及河柳、山杨等高大乔木。林中有东北黄芪、手掌参、贝母、金莲花等中草药材。秋天可以在高寒地区特有的偃松上采摘松果。

四景环绕的阿龙山

阿龙山镇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林地面积30多万公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特色的四处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有奥克里堆山、蛤蟆山、鹿鸣山、鄂温克岩画。

奥克里堆山

奥克里堆山位于根河市阿龙山镇东北30公里处,距根河市区177.5公里。海拔1520米,是大兴安岭北段最高峰,但因山顶发现了古冰川遗迹而闻名。整座山峰植被呈阶梯状分布,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兴安落叶松林、甜杨钻天柳林、柴桦灌丛、小叶章草甸、苔草沼泽。登临山顶,放眼望去,一览众山小,山连山,峰连峰,连绵起伏,一目百岭。奥山海拔虽不算高,但其温度却很低,即使在每年夏季,山顶常年积雪,成为游客夏季欣赏雪景的一大景区。看不到一处人为建筑和人为景点,也看不到一丝的环境污染,野生动物出入频繁,在这里你很容易就能看到驯鹿、狍子、野兔、飞龙等珍稀的野生动物。到了冬季,整个奥山千色归一,银装素裹,玉树琼枝,这里是纯而又纯的自然生态,是质朴纯真的自然,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圣地。

蛤蟆山

蛤蟆山又名隐景山、蛙鸣山。位于阿龙山镇东北13公里处,距离根河市区160、5公里。整座山峰秀美奇险,山中奇岩怪石林立,青松古柏参天。在一座20米高的锥形飞石上,有一石稳落其上,其状酷似青蛙蹲于石峰之顶,其颌下的“软组织”也好似因充气而鼓满,仰望天空,神情专注,使人仿佛听到它那激越山谷的蛙鸣。

鹿鸣山

鹿鸣山位于阿龙山林业局阿乌尼林场境内,距阿龙山镇58公里,距根河市区205.5公里。覆盖着茂密森林的缓缓群山上突兀一石山高耸入云,峭然凌立,巍峨险峻。沿着鹿道蜿蜒攀行而上,一路古木参天,野花争艳。到了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飞来石”,俗称风动石。它仿佛像一位天外来客,居于山巅之上,形如坐禅,高约3米,直径约2米。一人推之,左右动之;众人推之,则岿然不动。石坡之上,一樟一桦,一左一右,左边的樟子松大而婆娑,右边的白桦小而灵秀,一颦一笑,犹如梦中情人。

鄂温克岩画

鄂温克岩画位于阿龙山林业局南娘娘河林场55公里处,距镇区60公里,距根河市区207.5公里。“南娘娘”是鄂温克语“阿鸟尼”的转音,意为“有画的山岩”。 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故鲜为人知,现在一条新修的公路就在岩画旁经过。从南娘河林场乘车行约两个小时就能到达。走下公路前行不远,几座六七米高的悬崖立在绿树丛中,显得庄严肃穆。在崖壁上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一些符号,线条粗犷奔放,以暗红色为主,不知用什么颜料画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以动物的血掺进石头研成的细粉末的可能性较大。经漫长岁月风雨侵蚀,虽有的已不太清晰,但还是能看出大致轮廓。或三角形或四方形图案,还有一些人形和动物图形。这些岩画给我们展示了鄂温克这个游猎民族的先民的社会风情和民族文化。

tips

行程推荐

海拉尔―根河―金河―阿龙山―满归―莫尔道嘎―得耳布尔

一、在阿龙山探寻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鄂温克族真正的居所,但记得千万不要打扰他们安静的生活。

二、清晨到最佳拍摄点去遥望北大兴安岭的第一高峰――奥克里堆山。然后驱车前往满归镇,沿着盘山道登上1409高峰,俯瞰绵延的大兴安岭。下山后穿越中国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欣赏植被最自然的状态,幸运的话可以遇到狍子、雪兔、棒鸡等珍稀的野生动物。

三、夏季去根河漂流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地美味:

额尔古纳右岸范文6

夏天上大兴安岭,最美的景致莫过于待驯鹿归家,看几百只鹿“沐在夕阳下”,鹿角珊瑚礁般错落,烧“拉不卡”的白色烟雾慢慢升腾,背后是宁静和悦的森林。顾桃正住在玛利亚·索老人的猎民点上,望着眼前如此和谐的一幕,他的内心如鄂温克人一样愉悦不已。

顾桃是个豪爽又平易近人的内蒙古爷们儿。受父亲的影响,他开始进山拍摄鄂温克人的生活。冬天来、春天来,他进猎民点已经多次。前后六年时间,连营地里的小孩都认得他,逢到他来,小孩子扑腾上来喊着顾桃大爷,让他的心底一阵温暖。

眼前这么些鹿要归功于春天驯鹿的繁衍。那时候大兴安岭的天还透着寒,远山透着青,深棕色的激流两岸残存大块的白色冰排,但天气的冷清却不影响营地上的热闹。每年这个时候,鄂温克人要给他们的驯鹿接羔。散养在外的驯鹿要找回来,营地里的男人就都出发去找鹿。“这个季节的驯鹿分帮的跑在支线,沟塘子,很难找,但也有自己回来的,昨晚吃饭的时候跑回来了一大帮”,这样,找回来的鹿,女人就用绳把他们拴着,帮它们生产。小驯鹿出生了,瞧着绵软,眼底纯净至极,白的、花的、黑的,几十只在一处给这个猎民点增添了暖意。

接羔那天晚上聚在张丹处喝酒。棒鸡炖草蘑,顾桃和几个男人呼呼喝着白酒,大兴安岭春寒料峭的夜晚也抵不过酒精的温暖。撮罗子生着火,暖融融的,火塘上头有弯曲的“烟囱”伸出去。脚下就是大地,草木碎渣一地都是,躺在床上看撮罗子的骨架——十几根剥了皮的落木松杆伞一样撑开,顶端尖尖的汇集处能看到深蓝的天空。这就是鄂温克人传统的住处,从外面看,锥形的撮罗子就像林地的伞。夏天伞面是大块的桦树皮,冬天就是兽皮。

第二天下了雨,到第三天清早外面居然已是白雪覆盖,但到上午九点,又是阳光明媚的天气,白雪已无,想起芭姨的一句话形容此时最为贴切,“大自然就是这么随性。”下午顾桃去看德克莎(玛利亚·索的女儿)给小鹿挂铃铛,这是鄂温克驯鹿的规矩,为的是叮铃的铃铛声能吓走狼群。生产完的母鹿不用自己去寻“恩靠”,鄂温克人会去树林里找这些苔藓给它们吃。平常驯鹿自己在林子里找吃的,苔藓、蘑菇、桦树叶、嫩草,它们自己懂得挑。鄂温克人和驯鹿做了不知道几辈子的朋友了,驯鹿的足迹就是他们的足迹,驯鹿的历史就像他们的历史。几百年前,鄂温克人的祖先通古斯人还在贝加尔湖畔放养驯鹿,而后俄军入侵领地,鄂温克人就带着驯鹿从勒拿河渡过额尔古纳河,从此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森林便有了鄂温克人和驯鹿的足迹。驯鹿之于鄂温克人,是形影不离的伙伴,故而鄂温克人的生活,大到打猎、迁徙,小到生活用品,无一不和鹿有关。用桦树皮做的针线包、装碗筷的盒子,这些从前的物什都是额尼(大家对玛利亚·索老人的亲昵称呼)的宝贝。精致的外表上还有用骨头一点一点砸出来的花纹,细看,正是驯鹿的模样。这些都是额尼20岁时出嫁的嫁妆,到现在还能用。

大兴安岭的雨季,泥土路处处泥泞,时不时就有雨水浇注,顾桃时常待在帐篷里听着吧啦吧啦打在帐篷布上的雨声。待在山上的日子就像那条激流河哗哗而过,扎鱼、找鹿、担水、砍落木杆子……或许再加上打猎和迁徙,就和过去的鄂温克生活有六七分相似了吧。

说起打猎,驯鹿也是猎人的好帮手。无论多远的路,驯鹿都能安稳地把猎物送达。顾桃也曾跟着猎人走过猎民小道。那次是为了去碱场寻犴。一夜醒来,窗户里居然飘进了雪,外面的雪下得绵软,又是白茫茫的景象。毛谢和维佳陪他去,怎奈一夜雪把计划全打乱。毛谢和维佳都是玛利亚·索老人的亲眷,毛谢清瘦些,维佳则顶着一头乱发。下雪了,维佳甚是高兴,这个可爱的艺术家又可以喝酒了,于是几个爷们儿又在营地喝起了酒。酒到酣处,维佳讲起犴的传奇。猎熊也有意思,老辈人猎熊,头不能打,剥皮、割熊掌都要念念叨叨,意思是告诉熊不是有意伤害,冬天来了我们需要你的皮毛过冬。就是吃肉大家也要围成一圈模仿乌鸦“嘎嘎”的叫声,意思是是乌鸦吃你的肉啊。这个情节在迟子建的书《额尔古纳河右岸》里也有见着,生动传神,很有画面感。伴着火塘噼里啪啦的声音入眠,第二天几个爷们上路了。去寻犴的首要任务是去找鹿,一则把鹿召回家去,二则需要几只大公鹿驮东西。打猎、寻鹿,他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寻鹿的过程比想象的艰苦,但在返程时顾桃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毛谢、维佳进入林子召唤驯鹿,整个森林里回荡“欧欧”的声响。一会,大群驯鹿在雪地里疾奔,“从林中气势磅礴地奔向公路,有如千军万马之势,壮观非常”,顾桃回忆起来还激动,多年守候,这样的画面进入镜头还是头一次。

鹿找到了,第二天就要去找犴。出发前先洗头,维佳科普说这是为了去掉人味,否则鼻子灵敏的犴闻到人味就不会靠前了。走了一天的荆棘、树毛子、塔头甸子和沼泽地,夜晚就露宿在冰冷夜空下,顾桃都已经在崩溃的边缘。维佳和毛谢在前面开道,维佳拿砍刀做路标,这是老传统了,过去,鄂温克人打到猎物后都立刻剥皮,把猎物用“闹考问”(一种挂猎物的木杆)插着,由女性和孩子牵驯鹿沿路标来取猎物。走了两天,碱场到了,这里布满偷猎者下的套子,犴的踪影已荡然无存。就这样回去,快到家时,维佳举起大枪冲天空开火,突突的火光扯破幽蓝的天空,这是信号,他们要到家了。遗憾的是在这片猎物几无的森林里,狩猎的记忆越来越远。

时光追溯七八十年,大兴安岭的林子里还有猎可打。从“别日丹克”枪到“九,九”、“七,九”,再到“七,六二”、“半自动”,猎枪从没有离开过鄂温克人的手。玛利亚·索老人回忆过去,小孩子从10岁起就跟着大人去打猎,能打到灰鼠就特别高兴。打来的灰鼠皮可以做衣领和袖口,又柔软又耐磨。大人去打猎,小孩就负责背肉。不用枪的时候鄂温克人就在碱场下地箭,野兽来添碱就会被地箭射中。打回来的猎物要肢解,做成肉条,挂肉条的是木杆,一长排挂过去,甚是壮观。除了捕猎鄂温克人也用叉子抓鱼。最有意思的是冬天,“你一凿开冰,鱼就一条一条往上蹦。”

这些都远去了,连同整个民族的记忆。

消失的萨满与迁徒的民族

下雪了,预示大兴安岭最漫长的季节来临。这个季节鄂温克人最重要的事是找鹿和整袢子。袢子要用站杆做,于是何协带着顾桃、维佳去河套放树。雪已经齐腰深,把站杆放倒,截成段,再慢慢扛回营地去,不过三百米的路程很费劲。顾桃的鞋子里进了雪,挪步更加难受。木段扛回来要统一劈成袢子,再分配到每家。这也是不变的传统,营地的活大家统一干,即使打猎,猎回的猎物也同样均分。年轻人在雪地里干活热火朝天,额尼看着安心,便给大家烤了列巴,几个男人就又喝上了酒。诗人维佳来了兴致,念起他写的诗,关于萨满,鄂温克人的巫师。基调是一贯的忧伤,“我真的老了/我也跳不动了/我的神衣进入了博物馆……从此以后/没有人怀念萨满/怀念我/色仁达女神只能孤独地在熄灭的篝火旁……”其实维佳的外婆就是鄂温克最后一任萨满,13岁那年她一觉睡了几天不起,醒来张口就说自己睡了三年,这是当萨满的前奏,一开始像疯癫的状态,其他萨满会过来教授唱歌跳神等等,后来就有了异乎常人的能力。萨满穿的神服非常讲究,按规矩做神服就要做三年。神服用皮子和铁做,有鸟、熊、狼等图案,上面最重要的神的图案还是当年的老萨满留下的。从前谁家有了急事需要萨满,就拿杆子放一块白布,萨满就知这家人的麻烦事。维佳的妈妈芭姨看过萨满跳神,那次是为了给芭姨的哥哥治病,萨满在树间来回绕圈,成宿地唱、跳,还用了各样的布料和线。鄂温克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萨满有一天也离世而去,走的那天天黑压压的,狂风大作,萨满离开了,族群中却没有如从前诞生出新萨满,守护这个民族的神,大约只留在鄂温克人的心中吧。

萨满的故事让这个夜晚静默无声,这一夜很长,长得“把炉子里最后挣扎的炭火都熬得睡着了”。在帐篷里睡觉,前半夜暖得闷热,后半夜又凉如冰窖。被冻醒是常有的事。顾桃早上起来又被何协招呼去放站杆,维佳和雨果去找鹿。今年的大雪让鹿群走得更远,维佳他们在雪里跋涉了一上午,回来时头上的汗水都结了冰,累得不行却无任何收获。除了找鹿和整袢子,背冰也是必不可少的活。用斧子把冰砍成块再背回去,营地里的吃水问题才有了着落。

顾桃在山上从不用手机,连手表也没有使用的必要。玛利亚·索看天象就知道时间和节气变化,“月亮要是带头巾(四周的光晕)就是告诉人们最冷的时候到了,要多整袢子好过冬。”顾桃想起昨晚朦胧的月,想来大兴安岭的春天还脚步姗姗。

雪大,看眼前的形势似乎不用迁徙。迁徙,是鄂温克人的传统,随着驯鹿和猎物,哪里适合就在哪里安家。玛利亚·索是大家的额尼,鄂温克人的事她自然知道的比谁都多。“以前搬家,都是看哪里猎场好,主要是找灰鼠多的地方搬,还要有水,有烧柴”,迁徙时“人骑的鹿打头”,剩下的驯鹿驮着家什和老幼,叮铃叮铃跟着人,穿越一个又一个丛林,才择地扎下营地。每走一段就要用斧子砍出“树号”,以免迷路。冬天是打灰鼠的季节,所以大家边搬家边打灰鼠。额尼八岁时有一回搬迁赶上雪灾,雪厚的有人高,驯鹿走在里面都像被淹没了。大家都穿樟松、桦木做的雪板走,一边砍树把苔藓喂给驯鹿吃。这次迁徙没有损失一只鹿,大家都平安抵达。额尼的故事很有画面感,让人的思绪一直停留在白雪皑皑的森林。

选新营地要考虑,尤其是夏天。额尼说夏天搬家一定要有“拉布卡”,这种苔藓点着时可以防蚊虫,还可以灭火。鄂温克人用火是非常小心的,无论何时总有人看着火,即使着起来,用“拉布卡”一压也就下去了。说及蚊虫,顾桃想起07年在营地,有天早上何协请大伙吃鱼,那是他昨晚的奋斗成果,顾桃看他脸上的包就知道。何协说蚊子太多,他用纸堵住耳朵和鼻子蚊子才没有飞进去。这就是大兴安岭的蚊虫,大概夏天来过这里的人都深有体会。

林子里最美丽的树当然是白桦树。亮堂堂的白色树干挺拔,毛谢曾把它们比作“妩媚的女兵”。桦树皮划下来,鄂温克人还用它做“佳鸟”(船)。佳鸟两头尖,很轻,每家每户都会备有两三只。

森林里的悲欢

现在山上的鄂温克人跳舞跳得少了。从前部族里有喜事时他们就会跳舞,围着篝火手拉手,女的在圈里跳,男的在外圈跳,女的往右转男的就往左。还要有声音,女的发“给——”,男的发“咕——”这是天鹅的叫声,“给咕给咕”,曾保护了鄂温克的先民。跳舞伴着美酒,酣畅淋漓,人尽皆欢。以夜晚浅黑的静谧为背景,热烈的红色火焰晃动双眼,那是只属于鄂温克人和森林的美好记忆。

有欢就有悲。最简单也最悲痛的莫过于人和驯J鹿的离开。有一年夏天顾桃和雨果、王瑛去采都柿,在山脚下就听见乌鸦叫声,寻声过去,发现一只驯鹿被偷猎者下的套套住,死状凄惨。大家很悲愤,又无可奈何。老猎人安道别着两把猎刀去解鹿,大家忍痛烧掉鹿的头和脏器,以免腐肉把野兽引来。在过去鹿是要风葬的,在高高的树上拉一个四角,鹿就挂在上面风葬。人离世也是如此,风葬能让人的灵魂接近天堂。

从古到今,鄂温克人绝不会离开他们的驯鹿。03年国家组织鄂温克人迁出森林,他们把驯鹿也带下山去。在新居漂亮的房子里,驯鹿却纷纷倒下。驯鹿离不开森林,人就能离开吗?于是一些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回到了森林,但城市和森林的纠葛却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年轻人不喜欢城市也不那么适应森林,像柳芭,那一年她倒下了,喝了酒浸倒在森林膝盖深的河水里。

酒,本是森林里暖身的东西。但现在,酗酒是额尼最痛恨的事之一。从柳芭到英刚到毛谢,这些离开的人无一不和酒有关。那天何协和维佳唱歌,唱着唱着就哭了,泪如雨下,喃喃说这些年人走的太快。但年轻人喝烈酒还是像喝水,顾桃已经眼见许多酗酒干仗的事。好在打完架亲人还是亲人,亲密如初,从没有见过这样友爱的暴力。但他们的悲伤有来由。迁出森林的他们不能再打猎,猎枪也被没收。原有的生活方式几乎被颠覆,而乱砍乱伐、偷猎、破坏森林的“现代文明”就是始作俑者。森林没有野兽,他们无猎可打;驯鹿没有“恩靠”,它们离家越来越远。鄂温克人想搬家,都无处可去。尘世的人又怎么会理解森林就是他们人生的底子,而驯鹿就像是他们的现实图腾。没有驯鹿和森林,精神也就无处可依。不必再问,没有猎枪的猎人,悲伤吗?

城市和森林,最坚定的抵制者是额尼。额尼已经年过九十,她不愿离开森林。她是这个民族活着的记忆,但民族的记忆与文化唯有在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它才能活下去。

风中仿佛传来铃铛声,驯鹿要回家了,老人的眼睛亮起来。

走吧,我说,他们需要宁静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