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塘江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塘江的诗句

钱塘江的诗句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钱塘江的诗句范文2

在我家几公里外的地方,就能见到层层叠叠的大山,远远望去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好山就有好水,那两岸青山之间有一个碧绿的水库,这个水库叫峡口水库,在浙江地图上,还有她的身影呢!一阵风吹过,静静的水面上波起层层小浪,那水可干净了,要知道她可是钱塘江的源头呢!

在我们那里还有江郎山,那里风景独特,鬼斧神工,美不胜数,你可知道连陆游.徐霞客等名人都到此一游了,他们还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碑文。

江郎山俗称“三爿石”。三爿石屹立干半山之上,拔地而起,数十里外可见。三块石头看上去像个“川”字,因为她们各自独立的。一块体型庞大,像个城堡,中间一块拔地而起,她上大下小,还有一块形状像倒着的陀螺,顶尖朝天。

三爿石头之间有大弄小弄出入,从山底到山顶建有云梯,在小弄朝天看,只能看到一线天,这可是全国之最的一线天,这可是全国之最的一线天。诗人辛弃疾在游览了江郎山后留下这样的诗句: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三爿石”有“神州丹霞第一峰”的称号。如果你想领略她的美景,请到我们家乡做客,你如果上网的话,就输入“”,就能看到江山。

钱塘江的诗句范文3

他在浙江一带做官期间,要到台州去巡察,路经杭州的清风岭。此时正是秋季,秋高气爽,风景宜人。傍晚时分,高适缓步出游,只见岭上松柏青青,苍翠欲滴。那红墙黄瓦的寺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格外幽静。他迎着扑面的秋风,抚摩着被露水沾湿的衣衫,顿时感到些许凉意。他转眼一看,只见寺庙前竹房的石凳上一些僧人正在闲谈。

高适缓缓迈步,尽情欣赏着这山间的景色,一轮秋月高挂,银光遍地。登高远眺,只见山峰高峙,树影婆娑,一条江水环转回绕,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洁白的玉带。他徘徊四顾,流连忘返,于是回到下榻的僧房,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提起笔就在墙壁上写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第二天,高适离开了清风岭,乘船来到了钱塘江。那天正赶上月落之时,江水退了许多,江面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了。高适看到这景象才悟出潮水涨落的规律来:当月亮升起时,江水随着潮头涌来,江面就会变得宽阔起来;月落时,江水又随着退潮而下降,江面就又窄了许多。想到这里,他不安起来,因为昨日壁上的题诗中“前村月落一江水”显然不够妥当。

巡察台州的任务结束后,高适又特意返回了清风岭。他回寺庙后向僧人索要笔墨,打算修改那墙上的诗句,不料僧人却告诉他,诗句已被人改动过。高适一听大吃一惊,忙问:“谁改动的?”原来,他走后不久,寺庙内也住进了一位路过的官吏,他看到壁上的题诗后连声称赞!但吟诵一会后,又觉得某些地方需要改动,于是便提笔把“一”江水改成了“半”江水。

高适听罢,非常高兴,因为他想要改的也正是这个字。

钱塘江的诗句范文4

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月上中天时,江水盈涨,才有“一江”;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半江”了。诗人第二天清早乘船离开清风岭,看到了“半江”这一事实,发现了诗中的错误。但因行色匆匆,未及改成。

后来,高适巡察返回恰巧又经清风岭,想起了那首有错误的诗。他走进大庙,驻足墙前,不觉一惊,原来庙墙上的“一”字已改成了“半”字。经询问寺中老僧,才知是一不知名的过路客人改的。高适捋着胡须连声道:“改得好!改得好啊!”

二、一字之工源于虚心

据宋代陶岳《五代史补》卷三载:唐代诗僧齐己作《早梅》诗一首,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当时的诗人郑谷读到“昨夜数枝开”句时,觉得似有不妥之处:既为早梅,数枝已开,何以见其早?于是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听闻,见郑谷而下拜。当时人因此而称郑谷为“一字师”。

作为诗人,虚心接受著名诗人甚至是普通民众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诗作,已传为诗苑美谈。他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手稿上写的是“原驰腊象”。据说他是接受了臧克家的意见而修改的。因为改成“蜡象”恰好与上句中的“银蛇”在色彩上保持一致。他的《七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初稿写为“金沙浪拍悬崖暖”,据说也是接受了别人的意见而修改的,改成“水拍”避免了与上句的“浪”重复,不违背律诗中不允许出现重复字的要求;“悬”改为“云”,富有诗意。

三、一字之工源于推敲

“推敲”的故事由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而传扬开来,这为众人皆知,不再赘述。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极富表现力的“绿”字就是精心筛选出来的。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用通感手法把只可感触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这正是诗人推敲频改所致。难怪《彦周诗话》赞誉本诗为“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四、一字之工源于功力

据南宋魏庆之的诗话集《诗人玉屑》记载:一天,陈舍人得到一本杜甫的诗集,可惜的是因年长月久,诗集破损,有些诗句也残缺不全,其中“身轻一鸟”一句的最后一字不知为何字。于是,他就请来了许多秀才,想补上这个字。秀才们竞相比试:“身轻一鸟疾”“身轻一鸟落”“身轻一鸟起”“身轻一鸟下”……可谓众说纷纭,到底哪位补的字妥帖,一时难有结果。

钱塘江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23-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并运用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多媒体的这种优点,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尤为突出。

一、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声像集合的特点制作许多优美的画面,选取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积极努力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融入一个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乐来打动学生,从心理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从美学看,音乐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例如在教授《明月几时有》一课时,(大屏幕画面引入情境)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接着播放《但愿人长久》,学生都凝神静听,既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歌打下基础。 通过图画和视频来再现诗歌的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词动人之处。

二、结合各种信息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难点,对意境的感悟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历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恰恰是语言很难以弥补的。如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它是一首描绘杭州西湖美丽初春景色的诗歌,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是很难体会诗歌中如同仙境的美丽情境,更无法体会作者游览时的细腻情感。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副伴有此情此景的画面与轻音乐伴奏的诗歌朗读,接着从多方位展现出这首诗歌所体现出的春天仙境之美的图画:那青翠的青山,与湖水相连的白云,如茵的青草,如烟如雾的柳枝,堤岸灿烂的春花,上空的莺歌燕舞,马蹄的轻快,牧笛的悠扬,荡漾的碧绿……将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西湖畔,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蓬蓬勃勃的早春之中,使学生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像在梦境、在仙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歌描画出适合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虚实相称,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踏入古诗歌的美丽意境中。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学古诗,应多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想象去感受、领悟诗人的感情;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我们用视频影片来展示千山层峦叠嶂、万径蜿蜒纵横的远景、近景图,让学生去体味一个意境苍茫辽阔而荒寒冷漠的人物活动环境,领悟简洁凝练的诗句中所包蕴的社会悲凉与朦胧清淡的画境的高度统一,让学生欣赏国画的传统美,增进学生对诗歌艺术的多层面理解。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课例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总之,合理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学习情境,让作者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并接受刺激,能促进学生思维集中,积极学习。它以无穷的魅力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开拓了学生视野,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让我们教育者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钱塘江的诗句范文6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