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关联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关联词语范文1
关键词:扩大就业战略;学习绩效;初次就业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
作者简介:殷宝庆(1975-),男,湖北云梦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颜青(1977-),女,江苏盐城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人才开发。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高职生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表现的关联性研究”(编号:2016SCG285),主持人:殷宝庆;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编号:2016C35055),主持人:颜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23-06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再创历史新高,扩大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依然是“十三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的战略导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大学扩招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冲击与压力,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能够直接进入职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能力。新常态下高职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探讨高职生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表现的关联,既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学生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掌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推动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还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更精准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推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化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在学成绩、工读经历、社团参与经历、资格证书取得等个人学习绩效对其就业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学习绩效与大学生就业两个方面的探讨:
1.P于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绩效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1)大学生学习绩效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探讨;(2)大学生学习绩效模型构建、学习绩效支持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研究[1];(3)大学生学习绩效的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及相应的对策或建议[2]。这些研究从多个层面剖析了目前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学习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学习绩效测评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3],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多以理论层面的定性探讨居多,真正从定量角度出发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为关注:(1)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2)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3)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模型、影响因素的探讨;(4)高等院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等等。而真正从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绩效出发,探讨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对于初次踏上社会进行求职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所获取的职业能力正是其在大学就读期间知识与能力不断积累的结果,并且,求职过程也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高职生的求职意向会依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市场对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发生改变,而劳动力市场上行业企业需要高职毕业生具备何种职业能力,也会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社会加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绩效与初次就业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联?高职生应着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实现高质量的初次就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与现实意义重大,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二、研究框架、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框架
主要研究旨在探讨高职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绩效对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其中,就业表现为被解释变量,主要指薪资差距与工作满意度;学习绩效为解释变量。大学阶段学习绩效对高职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包含毕业生的学习成绩、顶岗实习经验、社团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与否等因素,用以检验高职毕业生的学习绩效是否会影响其初次就业的表现?另外,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拟加入背景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包括就读学校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情况、学制情况、性别、学用相关、家庭背景等变量。本研究依据研究框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高职院校学生背景因素对其初次就业表现产生影响。
2.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效会影响其初次就业工资级距分布。
3.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效会影响其初次就业满意度。
(二)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探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绩效对其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分别将Ywage、Ysat代表受访者对其初次就业表现中工资级距与工作满意度的勾选,并构建如下二个多元回归模型作为统计检验工具模型以检验相关假设:
Ywage=f(学习绩效、顶岗实习经验、社团经验、资格证书取得、个人背景、学用相关与否、家庭背景)
Ysat=f(学习绩效、顶岗实习经验、社团经验、资格证书取得、个人背景、学用相关与否、家庭背景)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和度量情况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16年5月选取浙江省内4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1所)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贸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4所高职院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12份,符合本次调研要求的问卷704份。在704份有效样本中,女性样本552人,男性样本152人。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为了避免解释变量过多可能导致的多重共性问题,对两个回归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两次回归得到的最大VIF数值分别为3.35和4.17,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从统计检验的结果来看,两个回归模型的结果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显示这两个模型的自变量组合与两个因变量都存在显著的线性关联。回归结果见表2:
(一)背景因素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
对于初次就业表现中的工资级距这个模型而言,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3年制毕业生、男性、学用相关性高者,其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显著地高于非国家示范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年制、女性、学用相关性低的毕业生。而对于就业满意度这个模型而言,父亲教育程度与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就业满意度起到了正向作用。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在背景因素的四个变量中,仅有学用相关性这一自变量同时正向影响着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级距与工作满意度。从人力资本理论或筛选假说都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学以致用能够让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并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高满意感的获取[4]。因此,如何协助高职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值得高职院校、学生、行业企业乃至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学习绩效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
从度量学习绩效的几个指标来看,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高低、有无顶岗实习经验似乎与其初次就业工资级距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关联,两者对其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够显著。而社团经验与资格证书取得情况两个方面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与工作满意度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从衡量社团经验的两个变量社团活动参与次数与社团干部经验来分析,前者对高职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后者则与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高低存在显著的正向关。换而言之,真正影响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的是大学社团的干部经验,不是参c社团活动的频率,但对于初次就业满意度而言,这两个自变量的影响情形却刚好是相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社团干部经验代表着领导、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而这些正是高职生初入职场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因此社团干部经验正向影响其工资水平;反之,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或频率则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随和、随遇而安的参与相关活动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转移到职场中可能就是一种比较容易满足现状的人生观,进而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5]。
从衡量资格证书取得情况的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外语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却不影响就业满意度;计算机等级证书影响高职生就业满意度,但不影响工资水平高低;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颁证的英语水平测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应地外语等级证书水平的高低具有较明显的教育信号筛选功能,对于大多数职位来讲英语并非专业技能,而是基本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用人单位一般认为拥有外语等级证书高的毕业生进取心强、工作认真并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因此愿意为其支付较高水平薪资。而计算机等级证书不影响高职毕业生薪资水平却又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者已经拥有初入职场所需的专业能力,因此工作上比较得心应手,但缺乏积极性报考等级更高的计算机证书,从而难以证明其拥有更好的工作能力。至于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各类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名目繁多、良莠不齐、挂靠混乱,虽然很多大专院校要求高职学生考取一定的专业资格证书作为在校期间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考核的手段,但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改革措施、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存在但现在却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出现了真空期,加之政府对相关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举办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监管的缺位,很多高职生对职业资格考证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往往倾向于从省时、省力、省钱的角度选择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的种类,导致这些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与含金量大打折扣,难以有效起到筛选和甄别优秀人才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2016年浙江省高职毕业生704个有效样本所施测的问卷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哪些学生背景因素与就读大学期间的学习绩效会显著的影响其初次就业表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或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与否、学制、性别、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父亲教育程度与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作用;
2.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高低、有无工读经验等对高职生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都没有显著的解释力;
3.大学期间的社团干部经验虽然正向影响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但并不会影响高职生的就业满意度,而社团活动参与程度的影响情况则恰恰相反,与就业满意度正相关、却与就业薪资水平无关;
4.拥有外语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水平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却不影响就业满意度;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影响高职生就业满意度,却不影响就业薪资水平高低;而拥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对高职生初次就业工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在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以上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促进高职生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的提升。首先,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在高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中,一定要结合当下产业的调整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动趋势,提高专业的供给质量,以实现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6]。其次,加大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开发力度,以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要以“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结合企业需求,根据行业标准,依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设计、开发双向互动的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再次,构建有效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协同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六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多方合作平台,通过提供现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以及手机APP信息服务等举措,协助高职院校学生能尽量找到专业对口程度高的工作,以实现更理想化的初次就业表现[7]。
二是创新顶岗实习的形式与内容,促进高职生顶岗实习的效能提升。当前在高职生的顶岗实践环节中,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工学结合”缺乏设计,工学交替的频次较少,顶岗学习的内容、方式等较为含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效能的发挥,进而导致顶岗实习经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作用不够显著。为了加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首先,要充分依托行业、企业、学院、政府等多方联动的合作办学平台,多形式、多层次开发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并将其区分为紧密型、促进型、基本型与培育型四种类型,大力提升高职生校外顶岗实习岗位的数量和质量[8]。其次,依据课程教学进度、专业技能训练的重点、校外合作企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相应地将校外实训基地区分为认知型、生产型、毕业顶岗实习型三大类别,以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与毕业综合实践项目为主要载体,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认知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再次,从岗前、岗中、岗后三维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专任教师到企业实地走访与现场授课指导为主要形式,构建点线面三结合的实践育人综合服务体系[9]。
三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综合素质是影响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关键因素,要在加强高职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在品德意识、创新意识、社会实践、就业观念及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与培育[10]。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融入人文素质元素、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开办“国学讲坛竞赛”等方式着力推进高职生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发展。再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与兴趣,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或实践锻炼,并担任学生社团干部或干事,以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可迁移技能,进而达到提升初次就业表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斌,徐恩芹,张景生.国内学习绩效研究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3):53-58.
[2]董倩倩.大学生学习绩效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13.
[3]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19-21.
[4]岳昌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4):35-44.
[5]赖静莹,廖年淼.大学学习经验对科技院校职场新鲜人就业表现之影响[G].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2011年精选技职教育国际研讨会,2011:81-94.
[6]殷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67-71.
[7]王创.提供链条式服务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J].高教探索,2016(4):5-8.
[8]张红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18-23.
小学关联词语范文2
一、挖掘文本,牵一词而动全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为了表达得更清晰,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脉络,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中,尤以关联词为最具特征、最有效的表达形式。这些关联词语清楚地显示出作者的思维路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这些标志性的语言形式,那对于梳理全文脉络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为什么课文把恩科西称为“艾滋病小斗士”吗?
生1:因为他得了艾滋病,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坚持上学。
生2:因为他自己得了艾滋病,生活很痛苦,却还去帮助和他一样患病的人。
……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你们刚才的发言内容,充分地说明了恩科西被称为小斗士的原因。请你再次快速读课文,找到这句话,然后仔细读读,想想老师说的话。
生默读全文,画出句子。
生3:我找到了,在文章的第五节。
师: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4:这句话写了恩科西坦然面对病情,勇敢面对生活。
生5:我补充,这句话还写了他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师:这句话在形式上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6:这句话里用了两对关联词,“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师:把关联词去掉读读,说说关联词用得妙在哪儿。
生7:我发现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把文章中写的事情都归纳在里面了。
生8:用了这两对关联词,就把说的意思表达得清楚而又简洁。
生9:它们在全文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是……而是……”是承上,“一边……一边……”是启下。
师:智慧的发现呀!你们看,这两对关联词用得多巧妙呀!我们找到了它们,也就找到了全文的主要事件,真是牵出一个词,理解整篇文章呀!以后我们也可以学着使用关联词,把我们要说的事情串起来,使文章结构清晰。
在表达几个方面、几件事情的文章里,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关联词巧妙地运用在文章的重要句段里,串联起上下文,承启整篇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重要的句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对特征性关联词的敏感度,提升了对特殊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提升了语感。
二、匠心设计,借一词而学思辨
当文本中有显性而又有特征的关联词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它的价值,把握文本。但很多情况下,关联词的运用也可以是隐性的,是语文老师根据文本需要创造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隐性的关联词,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关联词这个特殊语言形式,积极思辨,掌握会话策略。
【案例】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你读了课文后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再快速读读课文,之后我们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生1:我读懂了因为水土流失,所以美丽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消失了。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用了个关联词就把文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表达出来了。哪个关联词呀?
生齐:因为……所以……
师:谁能也用这个关联词说说课文中的其他内容?
生2:因为大瀑布枯竭了,所以人们再也欣赏不到它雄伟壮观的样子了。
生3:因为大瀑布曾经是巴西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大家都到那里去旅游。
生4:因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不仅是巴西而且是全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所以曾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观赏。
生5:因为人们不注意环保,不节约水资源,还乱砍滥伐树木,所以大瀑布枯竭了。
生6:因为现在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已经枯竭了,所以全世界人民都感到很悲伤。
生7:因为大瀑布消失了,所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还为它举行葬礼。
生8:因为大瀑布的消失,所以让大家都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9:因为大家都为大瀑布的枯竭而难过,所以都来参加大瀑布的葬礼。
……
(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大概共有二十多名同学用“因为……所以……”这对关联词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悟,发言所说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文章的每个方面。)
师:大家真厉害呀,只用一个关联词就说出了那么多有道理的观点,还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巧妙地运用了隐性关联词“因为……所以……”,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个关联词,既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这对关联词,已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和运用了,而是把这一原本没有生命的词用“活”了,这样的“活”用正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三、现学活用,练一词而会概括
关联词与生俱来就有着凝练的特性和连接的功能。所以,运用关联词来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等于蹒跚学步时找到了一根雪中送炭的拐棍。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关联词,梳理事理、有序表达。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我们基本学完了,你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思考,面有难色。)
师:当很多内容出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理出思路来概括,可以用一些关联词,说不定你会觉得条理更清晰、表达更容易了。注意是选用哦。大家先练练看。
(老师出示几对供选择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即使……也……,因为……所以……)
(学生同桌练习概括。)
生1:织女见牛郎不仅心眼好,而且肯吃苦,所以决心做牛郎的妻子。尽管王母娘娘把织女抓回了天庭,还用一条天河把他们隔开,可是王母娘娘阻隔不断他们的忠贞爱情。
生2:织女虽然明知下嫁人间要受重罚,但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还是依然和牛郎结合。虽然幸福的日子因为王母娘娘的破坏而结束了,但他们的真爱感动了喜鹊,连喜鹊都愿意为他们牵线搭桥。
生3:织女虽然贵为仙女,但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毅然决然地来到人间和牛郎结合。即使王母娘娘百般阻挠,从中破坏,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全天下的人。所以这个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师:真是太奇妙了,运用了关联词语,你们不仅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从这些关联词的运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对牛郎和织女的喜爱,对王母娘娘的痛恨。这就是关联词语的魅力。以后当你概括有困难时,千万别忘了关联词这个好帮手哦!
小学关联词语范文3
关键词: 中段学生 人教版中段教材 言语学习 语言表达能力
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体现。”[1]口头语言的听、说及书面语言的读、写都是言语的学习,学生的言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学习言语要通过动态的语文实践,把文本语言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举一反三地领悟语言的内在规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现有言语发展区不断前移。
笔者以小学中段学生的中段教材为例,是因为小学中段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转折期,这告诉我们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笔者这两年来任教三、四年级,对中段学生和教材比较熟悉和关注,根据中段学生的言语发展特点和中段教材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两年来在课堂上关注和培养学生言语学习的探索。
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表达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实,只有当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信任时,才会感受到心理自由,展开积极思维,从而产生表达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多表达,提高他们对语言的使用频率,帮助学生主动使用语言。营造宽松环境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是教师的语言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2]课堂是学生学习言语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他们乐于表达、畅所欲言。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鼓励性。当观察到学生想要表达看法,但又缺乏勇气时,教师要以鼓励性的语言给他(她)机会表达。在教学《去年的树》,问小鸟可能会对灯火说什么时,笔者看到有一个女生把手举起来又放下去,于是紧紧抓住这个机会,鼓励她说:“你来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大家都是来学习的。”她站起来说:“虽然你就要燃完了,但我们的友谊之火却永远燃不完。”笔者听了不由得跷起大拇指夸她:“你真是一个小诗人!”从此,她上课发言积极,常常一语惊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得很快。
2.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创设情境,唤起激情;创设悬念,激发好奇心。有时候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不会发散思维,这时老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进行适当引导,比如说:“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入情入境,语言表达欲望被激发。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备以上两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关心、尊重,受到启发,从面迸发出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学习力量,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言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客观方面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段小学生和低段相比抽象逻辑思维渐强,但对直观形象的事物还是很感兴趣。他们大多好动好奇,有趣的动画、动听的音乐等都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在观看、倾听时触动脑部神经活动,促进言语发展。
比如,笔者在教《火烧云》时出示图片请学生观赏。学生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真美啊!”笔者接着说:“除了一个‘美’字,你们还会用更精彩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感受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五彩缤纷、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等。从“美”到“流光溢彩”这是言语发展的直观过程。
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精神上处于愉悦放松的状态,不仅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言语,表达的欲望更强烈。
二、品味文本语言,寻找语言规律
中段学生的言语发展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顺应学生的言语发展,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感悟体验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和差异,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在听说读写中建构相应的言语知识和技能。结合小学中段学生的言语发展特点和语文教材特点,笔者从品味文本语言、寻找语言规律这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言语学习能力。
(一)品味文本语言
如第八册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中写母鸡的叫声:“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在交流对这句话的感受时有一学生说:“起疙瘩是很不舒服的,所以从‘疙瘩’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母鸡。”另一学生听了,马上补充说:“疙瘩一般是起在皮肤表面的,而这里是说心中起疙瘩,说明作者开始是发自内心的讨厌母鸡。”由此可见,学生能够抓住这“心”字发现问题,剖析作者用字的秘妙。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品味运用语言的妙处,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言语发展必定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寻找语言规律
在小学课内阅读中,学习语言应重于学习阅读,且各年级有不同的侧重。低年级学生的口语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其口语大多带有方言色彩,因此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规范的书面语,寻找学习语言的规律,同时进行语言表达和语感的训练,使其内部言语得到发展。这里举两个例子以抛砖引玉。
1.进行句式转换学习语言的规律。如第七册《蜜蜂》里就有这样一句: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让学生试着把这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提炼句式转换的方法。再读读比较一下,课文中为什么用反问句?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学会句式转换的方法,还感受到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感情更丰富,从而明白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表达更准确,可以运用表达得更好的句式。
2.抓住关联词语学习语言的规律。以《蜜蜂》为例,课文中有许多句子中都运用关联词语,我请学生先给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再根据提供的关联词语给括号里的词语换一对合适的关联词。
(1)(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2)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上以上的一对或别的关联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课堂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语言规律的方法就是把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先让学生填关联词语体会一个句子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再进行换词语练习,寻找到类似的关联词语,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使学生的语言发展更准确、更规范、更有条理,再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用上关联词语说一句话,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三、挖掘教材资源,培养表达能力。
人教版中段的教材中有很多文本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有很多是优质资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就能使学生不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此从补白和创作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给留白处补白
如教第八册《去年的树》结尾时请学生补白:鸟对灯火会说些什么?学生回答:“虽然我们要分别了,但你永远在我心中。”“虽然你就要燃完了,但我们的友谊之火却永远燃不完。”“虽然我和你就要永别了,但我们的友谊纽带却会永远也不会断裂!”学生表达得很精彩,语言富有哲理又充满诗意。如果第一种语言是很真实平常地表达对树的深厚情谊的话,那么第二种则更进一层地显示出学生言语思考的痕迹,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相似的内容,在思考过程中关注“燃”字品味语言的特点,展现一个言语思考过程。而第三种表达更有深度,把燃字内化为一种无形的感情纽带,从另一个高度使言语的思考过程得到提升。
(二)发挥想象创作
教材中除留空白的地方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话或练笔进行补白,还有一些地方作者留待读者去创作的。如教学第八册《电脑住宅》后,笔者请学生自己想象创作:未来你的家里的哪一个地方的是怎样利用电脑生活或工作?举例学生的创作:
你瞧,电脑还是我家辛勤的园丁呢!我家的花园里安装了一个“保护”开关。在花开的季节,如果有台风来袭,我只要按一下“保护”按钮,立刻就会弹出一张很大的佑护膜来保护我的花,使花儿们安然无恙。若是……
从以上学生的创作可以看出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有条理地、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言语创作的一个高度。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中,学生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言语实践和言语个案体现出来的。教师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创作契机,既能帮助学生运用言语解决问题,又能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除上述几点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言语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的方法,今后还需要不断探索发现。这两年的关注和实践,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唤醒并挖掘出来,加以培养,使言语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需要和自觉追求,促进言语发展,从而绽放精彩的言语之花。
参考文献:
小学关联词语范文4
关键词:二年级 关联词 逻辑语义 渗透教学 策略
在人教版语文课堂教学中,关联词蕴含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的失位和错位现象有些普遍。众所周知,如果不增加关联词,学生原有的语感可以支撑其进行正常的书面语、口头语的较规范地表达;而一旦增加了关联词,原有的语感被重新解构,语感因对关联词逻辑语义的不理解而产生了误感。因此从低段开始加强关联词逻辑语义渗透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关联词逻辑语义渗透教学必要性分析
二年级语文教材已逐步增加关联词出现的频率。如第一单元就有好几处关联词,分别是“尤其”、“更”(第三课《黄山奇石》);“只要……就……”、“更”(《植物妈妈有办法》);“坐(因为)”(《山行》)。从二年级开始加强关联词逻辑语义渗透教学,为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奠基,为语言积累铺路。作为语文老师,不能绕开更不能忽视关联词在课文句段中存在的现实地位及其语用教学价值。
二、关联词逻辑语义渗透教学的理论支撑
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及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上下文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在组合结构中受制于前后成分的情境或地位,包括上下文句以及说话时的前言后语。脱离了特定的上下文语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低段课文当中的关联词的认识与理解,主要应通过情景语境与上下文语境来体现,句段的语境是关联词逻辑语义理解的支撑。
三、例谈关联词逻辑语义渗透教学策略
由于关联词语在汉语中的使用相当广泛,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鉴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自不必深入研究逻辑学的理论知识,只需贴合学生实际在语言教学中渗透逻辑语义的感知、了解、体验学习即可。因此,从二年级识字与学文的教学开始,关联词的学习也成为学习的一大重点问题。
(一)基于文本细读的转折结构逻辑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已然为大家所熟悉。文本细读除了关注明显摆在读者面前的文本内容之外,重点还应去发现该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一位合格的细读者,他细读文本的角度自然会弱化对内容的分析,转而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以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笔者以二年级上册《父亲和鸟》为例,谈谈对文本的结构逻辑的解读是如何实现的。
1.细读文本是基础
在整体观照的细读视角下,能够细读出文本的语境。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了解文本的具体语境是理解逻辑语义的重要做法。
在解读《父亲和鸟》的文本结构时,笔者写下这样的细读分析――
从全文来看,《父亲和鸟》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在分述中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耐心寻味的情节展开故事。第一自然段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木,还有爱唱歌的鸟”一句话点明父亲的喜好,总领全文。第二部分为故事情节的描述,重点写了父亲知鸟爱鸟的表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鸟儿的活动情况,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父亲真是“神了”。在关注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这里就要特别指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和第四自然段的一句话(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初看这二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细细品味,是否可以发现这其中蕴含着的转折关系?也即,课文从第三四自然段开始就有转折――这是文本结构的逻辑语义。
……
2.选择内容是关键
有了这种对文本的整体观照和定位,对于接下去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会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和构思的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学生填写一个词:课件呈现: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显然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会比较容易地填写出表示转折逻辑语义的关联词。这样,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二)基于篇章衔接需要的递进语义渗透教学
我们从递进范畴角度来看递进关系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语用层面的表述需要,如语义的跳跃、语气的跌宕、逻辑的递进、篇章衔接的需要等等。二是句法层面的结构体现,如小句的衔接、非常态形式的标记、表述者主观性的体现等等。三是语义的关联,如客观的语义范畴、不同范畴之间的过渡、语义的衔接、语义的递进等等。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最终都要体现为一种递进范畴。那么递进范畴的基础应该有逻辑语义依据:语义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对语义起制约作用。
(三)基于隐性关系的因果语义外显教学探析
在低段语文教材中,不乏隐藏关联词的句子。通过增加关联词,将句子进行还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前后分句的关系,为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比如,句子当中增加了“因为……所以……”,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不言自明;句子当中增加了“虽然……但是……”,前后分钟的转折关系不点自通。凡此种种,将隐性的关联词,通过还原的办法,不失为帮助低段孩子了解语言内在逻辑关系的好办法。
三、结语
我们的语文课堂立足语言表达形式教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归,而是朝着更为本真,更为智慧,更为“语文”的方向给学生更全面的“语言习得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兼获益”的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军.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97-101.
小学关联词语范文5
毁坏的反义词以及造句
中文发音:毁坏[huǐ huài]
词语解释:损坏;破坏。
反义词:保护、建造、爱护
用毁坏造句
由于长年的战火和盗贼的劫掠,这座千年古寺被毁坏得特别严重。
用毁坏的反义词造句
保护:保护地球,就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建造:正是因为有了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才能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屋中
爱护:爱护公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扩展阅读:造句的方法与使用】
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造句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造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该如何学会造句呢?
一、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
三、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四、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五、“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关联词语范文6
【关键词】修改病句; 注意方面
什么是病句?顾名思义,就是不符合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和组合习惯。
新课标与教材对修改病句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修改病句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因,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常以选择题和辨析并修改两种题型出现。正确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中考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四方面的语病。
1 病因与例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嗦、语序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用词不当、句子杂糅、关联词不当等。
1.1 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就是句子不完整,常见的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中心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缺少必要的定语、状语等,使句子不完整。
例句:
(1)经过这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主语残缺)
修改:删去“经过”或“对”,因介词滥用而造成主语残缺。
(2)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乡音。(谓语残缺)
修改:在“那熟悉的乡音”前面补上谓语动词“听到”。
(3)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宾语残缺)
修改:在“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后面,补上宾语中心语“的精神”。
(4)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定语残缺)
修改:在“劳动”前面补上“艰苦的”。
(5)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和农作物栽培等课程,使数学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修改:在“开设”前面补上“分别”。
1.2 搭配不当。搭配不当就是词语与词语间搭配不当,常见的搭配不当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句:
(1)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主谓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水稻”后面的“生产”。
(2)为了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强与提高科学技术。(动宾搭配不当)
修改:在“科学技术”后面补上“水平”。
(3)她的家乡是湖北省黄冈市人。(主语和宾语意义上的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人”。
(4)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定语与宾语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聪明”。
(5)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们照顾得太不周全了。(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改:补语“周全”换“周到”。
(6)学习成绩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一面与两面不呼应)
修改:删去“是否”,加“的”。
(7)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非常渺茫。(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没有”。
1.3 重复嗦。 重复嗦就是成分累赘,避免重复嗦,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常见的语病有:同一句内的字面重复,同一句内的词义重复,堆砌成语等。
例句:
(1)课业负担和娱乐负担造成用眼过度,影响危害了视力健康。
修改:删去“影响”。
(2)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
修改:删去“的局面”。
1.4 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有:词序不当和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例句:
(1)学生、领导和老师参加了开学典礼。(词序不当)
修改:领导、老师和学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2)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修改: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3)我们要及时的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修改:“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互换。
(4)对我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一种教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修改:“一种”与“深刻”位置互换。
注意:定语中数量词组应该放在形容词的前面。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前面,才不致于发生歧义。
(5)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蹂躏和掠夺的国家了。(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修改:将“任意”与“被帝国主义列强”位置调换。
1.5 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常见的语病有:自相矛盾、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否定不当等。
前后矛盾就是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自相矛盾。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自相矛盾)
修改:在“没有”前面补上“其他国家所”。
(2)老王师傅自己生活很节约,可是看到厂里有些学徒工衣服单薄,就买了一件新绒衣送给他。(自相矛盾)
修改:把“有些”换成“一位”。
(3)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自相矛盾)
修改:删去“一定”。
(4)我将要在这所全市闻名的学校里度过了有意义的三年。(自相矛盾)
修改:删去“了”。
(5)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分类不当)
修改:把“棉花”删去。
(6)谁也不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否定不当)
修改:删去第二个“不”。
1.6 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使人误导。
表意不明常见的语病有:歧义和指代不明。
例句“
(1)自行车没锁。(歧义)
(两种意思:一是自行车没安装锁子,二是自行车有锁子没有锁。)
(2)小明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修改:小明收到了许多位朋友送来的礼物。
(究竟是朋友多还是礼物多,不清楚。)
(3)她有个姐姐,在医院工作,是个护士。
修改:“在医院工作”前面补上“她”或者是“姐姐”。
(4)我亲眼看见张师傅扶着一位老人走过来,身上挎着一个黑皮包。
修改:在“身上挎着一个黑皮包”前面补上“张师傅”或者是“老人”。
1.7 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就是近义词用错。
例句:
(1)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修改:“完善”换成“完美”。
(2)张文涛努力学习,老师经常夸耀他。
修改:“夸耀”换成“夸奖”。
(3)我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大家纷纷附和。
修改:“附和”换成“赞同”。
1.8 句子杂糅。
有两种:
两句杂糅: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
例句:
(1)听了张连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把单句表达法和复句表达法混杂在一起。)
修改:①张连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②听了张连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
前后牵连: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
例句:
(2)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叫倒叙。
(此句把“它是… …经过”和“把… …叫倒叙”硬连在一块,应该去掉“它是”。)
1.9 关联词不当。关联词不当一般指关联词误用、滥用或缺少以及关联词位置不对等。
例句:
(1)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关联词误用)
修改:把“尽管”换成“无论”。
(2)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滥用关联词语)
修改:删去“由于”和“所以”。(此分句中没有因果关系)
(3)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缺少关系词)
此句中两个分句明显是转折关系,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
(4)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关联词位置不对)
修改:把“不管”放在“鸟的翅膀前面”。
2 辨析病句的方法
2.1 主干枝叶梳理法。 从语法入手,抓住句子主干,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
如: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
错误:“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
2.2 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毛病。
按习惯说法看是否别扭,找出原因,加以修改。
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符合习惯:不管… …都极端不利。
2.3 造句类比法。 有些句子一下子不容易看出其毛病所在,可以仿照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造一个常见的类似形式的句子,进行比较。
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首先:将原句压缩为“这值得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模仿造句:“这值得中小学教师重视。”
修改方法:将原句中的“的”去掉。
2.4 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结构上检查不出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
看看句子在判断、推理过程中,有没有犯不合逻辑的毛病,找出不符合事实情理的地方。
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
不合事理:产品可以仿造,但谁会去仿造伪劣的产品呢?
3 修改病句的方法
常见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增、删、调(移)、换。
(1)增:增补残缺的成分。
(2)删:删除赘余的成分。
(3)调:调整不当的词序。
(4)换:换掉不恰当的词语。
口诀:
先借助语感体会,再提主干查枝叶。
主干枝叶没问题,要看语序当不当。
句首出现了介词,警惕主语会残缺。
自相矛盾与重复,删去调换要简洁。
是否能否关键词,一面两面要对应。
增删调换灵活用,句子毛病定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