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1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效率 校本课程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范畴。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和问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一直是一线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探索和摸索,又请教了有关专家,我有如下感悟: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越来越低。在学习信息技术四年的过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学生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呢?经过对全校三百名学生的调查和问卷的反馈,我发现了一些主要原因。我们先来看一看调查问卷反馈:
认为“老师语言不够幽默,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7%、8.4%、12%、23%;认为“课堂秩序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25%、20.7%、21%、16%;认为“课本知识结构相对落后,渴望学习更多新知识”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2%、5%、4%、35%;认为“渴望能够加入游戏环节”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66%、65.9%、63%、2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激情。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所以要想吸引逐渐长大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自我提高,调查发现:谈吐幽默并能不断变化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
这就要求我们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来设计教案,同时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应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课本,根据知识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好奇,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趣并能辅助教学的课件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去讲授理论知识。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并充分交流讨论,以书本代替老师来完成课堂学习。
二、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习惯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其它学科课堂环境,学生从传统教室来到微机教室,有一种脱离控制的兴奋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多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说,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对电脑的好奇感大于求知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随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对电脑里的游戏更感兴趣。针对这个情况,教师不妨把自己在玩电脑游戏中的高招与学生分享,同时引导学生不能沉迷。这样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再渗入知识点时,学生就会抱着认同的态度主动去配合课堂教学。当你所传授的是学生们盼望已久的内容时,课堂纪律可想而知了。
三、结合实际开设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某些地区现在应用的信息技术课本,知识比较陈旧,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利用课本的前提下,系统地开设校本课程。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正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来二次开发教材,或者根据一些新发生的社会现象来二次开发课本,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电脑这一工具来服务教学。比如我们在讲五年级Word基础知识插入文本框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学校正在开展的活动,编一些宣传标语,用文本框的知识将这些标语制作成宣传卡,在学校张贴宣传,成为校园墙体文化的一个窗口。类似的活动不仅可以烘托出校园文化的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插入文本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3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观察。在众多公开课观摩活动中,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的基本流程包括:(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2 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是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杠杆,考察对象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形式和互动效果。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高低,一方面能够给予教师足够的借鉴。在二次反思中改进互动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适应性,了解授课教师通过何种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授课知识。
二、课堂观察背景资料
1 自然情况统计。
记录人:江苏省南京市**区**小学教师团队
观察样本:四年级一个班级
授课者:谢晓明
授课内容: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十五课《设置幻灯片背景》
观察地点: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观察时间:2012年2月28日上午
观察点:学生、教师 互动环节 观察维度: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互动项目
2 参考教案。
[任务一]情境导入,突出主题。
师:有所选择的展示,比较两份不同的幻灯片作品(一份带有背景,一份带有背景)。请同学们选择,并回答原因。
[任务二]自主探索,新授新学。
师:讲授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色后。学生操作并演示,评价。师总结:在选择模板主题方法。使用配合方案设置背景色后,学生观察发现。
[任务三]示范讲解,集中认知。
师:解释“使用配色方法设置背景色”后,学生操作。(演示)模板设计和配色方案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比较组员的作品后,修改一下自己的作品。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通过前面两种方法来给设置背景?学生回答(讲授背景对话框)
[任务四]拓展实践,巩固新知。
作业要求:请为每张幻灯片设置不同的背景。学生操作、展示。
三、课堂观察数据量表及分析
1 互动参与度。
[量表说明]
A&B:师生之间交流(个别生)B&B:生生之间交流A&NB:师生之间交流(集体生)。
统计结果(量表1):以学习小组为统计单位:参与度最高的是第三学习小组,四个学习任务中,参与度均达到了一半以上,最高的参与度达到了100%。参与度最低的是第一学习小组,四个任务中,参与度平均不超过62%,最低一次活动的参与度仅为37.5%。
统计结果(量表2):以学习任务为统计单位,在四个任务中,参与度最高的是第三、第四个任务,其中第三个任务有28个学生参与,参与度达到91%;第四个任务共有30个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达到97%;第一个任务参与度其次,共有22名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为71%;第二个任务参与度最低,共有16名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为50%。
2 教学目标达成度量表。
统计结果:就理答方式而言,四组任务的参与度均较高,并保持了较好的正确率,理答效果较好。就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在四组任务中,达成比率最好的是任务二,全班共有29人次完成了学习任务,完成比率为96%,达到了优秀级别,因此在“任务完成情况”统计中给予了“优秀”的级别;在任务达成中情况最不好的是第四个任务,即“拓展创意”环节,其中有8位同学展示了自我的作品,有25位同学完成了作品制作,完成率约为80%。究其原因,6位未完成任务的同学中,有2位是在任务二中没有及时完成任务,因而影响了后面的任务达成;有2位是任务三没有及时完成;另外2位是因为机器故障,导致作品被损,最终没有达成学习任务。
3 课堂氛围量表。
统计结果:就课堂氛围而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度较高,其中课堂气氛活跃的时间占到整个教学过程的37.5%,这其中包括理答过程、学生评价过程、制作作品并自我欣赏过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等。学生在教师的主题引导下,能够及时地参与活动。在课堂气氛较为中立和沉闷的环节中,多为学生制作作品的初级阶段、看书自学阶段,此环节中,学生多为自我内化知识的过程,安静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机会。总体而言,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情,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有层次有效率的。
4 课堂观察数据总体分析:根据以上四个量表集中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统计,根据课堂观察中。师生互动方式、任务达成比率、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发言效果等综合因素考察,四个学习小组在四个教学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三学习小组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良好互动效果,第一学习小组呈现出了较为弱势的互动效果,而第二、第四学习小组的互动效果居中。分析观察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本次教学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有效度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观察反思
1 教案先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在本次观察中,先做出了观察量表,并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互动为观察点,结果在拿到教案后发现,小组合作在本节课中并没有突出的体现,而是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因此,设计者及时调整了方案,将观察点中的“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形式”改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观察,更新了观察纬度。给我们的启示,在今后的课堂观察中,要做到教案先行。根据教案来设计量表,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以便科学有效地进行统计。
2 特色观察,关注特色细节。课堂观察共有64个方向二百多个观察点,想要在一节课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可以在教案先行的基础上。研究教学流程之后,针对其中的教学特色点,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观察点进行观察。比如本课的授课中,教师设计的导游路线就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小导游们参加竞聘,成为贯穿内容的主题。在教学观察设计中,可以设计采用竞聘过关情况的记录量表。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是题中之义。本文针对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展开研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相关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探究了一些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 优质高效 新课程 方法
一、历练自己的教育思想
及时发掘记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的情境,故事,把从中获得经验写成案例,故事论文等等,进行博客交流,教师应该是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唯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景导入,创设情景,借助媒体等手段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得课程内容丰富、立体、活泼、生动。让学生产生思想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不时以学生为例,创设他们感同身受英文课本中的情境,如在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第一课《where’sthelibrary》的教学中,我这样告诉大家:假设你现在是一个国外的留学生,因为在国外人生地不熟,所以经常要问路,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课的句型:where’sthe…,根据询问地点不断地创设情景,我会说,假如你要取钱时,你要问where’sthebank?;如果你生病了,要去医院,可是因为身处在陌生的城市,所以你要问:where’sthehospital?等等。学生讯速进入角色,沉浸在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中,一节课的课堂活跃与否,不在于形式上有多热闹,而在于学生思维上的参与度。
二、加强教科研,形成一定的学术能力
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英语课应该能忠于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水平,基于此基础上进行备课资料、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具体细节等多方面的准备。立足教材、把握教材,超越教材。在教学设计上,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调控的好,放射形思维,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能迅速集中起来。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相连。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
三、校本研发
多创编任务型活动,注重校本研发,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努力提高与成长,与教师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内化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丰富的教育血脉、
四、课后反思
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进行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的收集与整理,课堂中的问题应及时发现并及时思考,这是成长的关键步骤。
五、同行交流
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制定读书时间表,定时定量阅读,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并写出阅读心得,进行泛读与精读,多在网上与专家学者通过BBS,电子邮件,QQ,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形成有效的读书方法,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内涵。
六、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5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热点。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形式的不同,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ing About IT)。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在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过程中,还要培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因此,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个任务不拘泥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word操作中,可围绕怎样用计算机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并要求图文并茂,在文章输入、修饰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学会word操作,同时,还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2、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其他学科教学(Learning From IT)。在这种整合模式下,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分别进行教学或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决定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并以演示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进行查找资料,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协作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自主研究学习有关问题(Learning With IT)。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上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并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目标,形成研究成果。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不是教材中现成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或者是社会热点课题,如对美国遭受恐怖组织袭击的认识、环境问题、中国入世等。课题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小学阶段可以在四年级以后实施,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对学生研究成果要求不必过高,只需将自己的观点及支撑材料合理组合,形成电子作品即可。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信息,在教师和同伴的协助下,不断地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借助信息技术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减轻后期的工作量,并可以各种手段充分表达观点,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1、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
2、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可以用Word完成,演示文稿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另外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Frontpage集成,在网上,供学生浏览,成绩统计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方便了资料的查找、积累与保存。事实上,教师掌握了常用软硬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6
据调查,参加南疆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专业参训学员85%以上为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也没有担任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专业知识薄弱,除了offfice和系统自带的简易软件以外,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其他软件,甚至少数年龄大点的教师连office都不会操作。再有,农村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和教案设计没有统一的要求,这就导致任课教师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随意备课、自己不会的内容随意跳过,甚至不用教材只讲office,不讲其他内容的现象。另外,由于授课教师汉语水平有限,对汉文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研读,还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任课教师带来了重重困难与挑战。
二、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程内容的建议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重要来源。分析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教材分析课程是少数民族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必修专业课。要求各专业自选一套教材进行研读。学时较为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具体讲什么内容,让很多新手很困惑。培养课堂上可以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与分册分析,明确教材整体编写思路与栏目体例,每册教材整体内容与每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因素、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在课堂上教给学员的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的内容安排和建议。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依据和目的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教材分析,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示范分析,使培训学员明确教材分析的重要性和教材分析的依据、内容和方法,使培训学员对其所任的教学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有个整体和全面的掌握,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教材分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虽然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因此,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模式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还必须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年龄特征相应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1.知识分析法。
是指以分析教材知识内容为主的方法,它涉及教材的整体分析,单元、章节分析、一课一时的分析以及教材结构的分析。通过分析弄清教材的栏目体例或基本结构,认真钻研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每一册、每单元、每一课在该教学阶段的地位,一般知识、重要知识、重点、难点知识和扩展、应用性知识等,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必要时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对整套教材的知识与技术体系形成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的掌握。从而让参训学员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2.心理分析法。
就是要分析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尽可能让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每一节课如何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时刻重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信息道德素养。还要分析编著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安排,教材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等方面是如何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
3.方法分析法。
就是学员明确在教材整体内容和每一节课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总结采用哪种或哪几种教学方法,最适合本课教学,最能体现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
1.钻研课程标准
这部分可以给学员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课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选择原则以及各阶段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教材的整体分析
这部分可以对各阶段的整套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如,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彩色版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本套教材分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每个学段内容相互衔接。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使用一册,共14册,每一册均按模块编写,知识体系科学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套教材以科学的体例结构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各栏目的设置使学习层层深入,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上,以小学为例,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初识计算机和画图软件,以文字处理(Word)为主线,巩固汉字输,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Flas的基本方法,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方法,初步了解logo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编程方法和机器人仿真软件及使用方法。
3.分册分析
就是把各阶段的教材顺序渐进地对每一册教材按单元、章节进行分析。明确每册教材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其总体教学策略。有利于学员掌握每个年级上下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内容组织以及各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在该教学阶段的地位并提供总体的教法建议。
4.一课一时的分析
这是教材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细致、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的这一步骤涉及到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具体软件操作技术以及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和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的补充。
三、适合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的教学模式探析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要有主题、目标、实现条件和明确的教学活动程序以及评价标准。
(二)适合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的教学模式探析
1.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两年制双语培训各专业的教学对象为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总结能力、区分辨别和很强的观察能力。课堂上先提出任务,然后让他们自己分组学习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为:(1)创设学习情景→(2)描述学习任务→(3)把学生归并到各小组中提供学习资料→(4)各小组合作学习→(5)监控学生的学习互动→(6)必要时给予学生支持或干预→(7)评价小组的学习情况。就对教材分析这门课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标准的钻研,教材的整体分析与分册分析。比如,分析某一册教材时,先创设与本册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让学员拿出本册教材按小组写出教材内容安排与栏目体例,然后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后让各小组派代表总结与评价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先上后析教学模式
南疆两年制信息技术专业双语培训参训学员多数为非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受语言障碍影响,自学教材能力有限。在这种现状下,分析各教学阶段高年级教材的一课一时分析时,如果一上来就分析教材,学员就难以接受,任课教师授课费力,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阶段的flash,会声会影,logo程序设计,初中阶段的Photo-shop,vb,Dreamweaver等内容对大多数学员来说都很陌生。而学会操作这些都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参训学员自己都不会操作,教材分析从何说起,教法从何说起?因此,到了教材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课一时分析时,任课教师不得不先给学员讲授教学内容,让他们快速掌握有关技术技巧,再跟学员一起分析教材。也就是先上课后分析教材。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教师组织学员分析教材中的某一课,学员独立探索,发现无法进行分析,找出个人难点。教师上课———教师根据学员的实际基础快速上课,讲解知识和技术点;学生尝试操作———学生模仿教师尝试操作并完成作品;教师组织分析———教师再次组织学员分析教材,学员自己找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并给出一个上法方案;互评与自评———教师和学员对上法方案给予评价与补充,学员进行自我评价。
3.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新疆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要求一个学期每周6课时的时间,分别对小学8册教材和初中6册教材进行全面分析与研读。根据学员现状而不得不采取的先上后分析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容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但是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承训院校软硬件条件,学员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使得最近在欧洲国家最流行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并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时间紧缺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事先创建讲解每一课知识和技术点的视频课程,组织学员课外时间也可以利用晚自习完成此课内容的学习,回到课堂学员直接尝试操作步骤,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教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学员随时随地拿出视频课件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和巩固教材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主体-互动-探索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