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昌龄从军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范文1
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来源:文章屋网 )
王昌龄从军行范文2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2、《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范文3
一、烽火台上的侠骨柔情
高适《燕歌行》展示了隔山隔水,两两相望,挡得住的是彼此的身影,挡不住的是思念的深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写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旷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浓浓,羌笛传来,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想来久别的妻子也在深闺里思念我吧!
唐诗里的勇士们,抛家别子而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他们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夜中,冷月的清辉里,才能想起家的温暖。这份深情的牵挂,犹如风筝的长线,虽然飘出很远很远,但一切都是为着最后的团圆。
二、狼烟点燃的壮志豪情
王维的《陇西行》是十万火急的军情、风驰电掣的军书:匈奴围困酒泉,关山飞雪阻碍了军情的传递,后面的故事,引人遐想。王昌龄的《从军行》写青海上空,长云漫卷,遮住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玉门关,不禁想家思亲。但辛劳与责任,光荣与梦想,是战士们的铮铮誓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花犹如梨花怒放,胡琴琵琶羌笛,更添诗情画意,是唐代诗人的浪漫与豪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时代,因为强大,也因为壮美。大唐的自信与豪情,就融化在一幅幅边塞诗的壮丽美景之中。
三、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王维《少年行》表达男儿责无旁贷的使命:投笔从戎,策马扬鞭,鼓角争鸣,烽火边城,青春的渴慕与热盼是诗人战死沙场报效家国的梦想。崔颢《赠梁州张都督》表达了虽然风霜雨雪令将士们吃尽苦头,而能够杀敌报国,便是男儿的一种荣幸。杨炯《从军行》写军情如火,心中的英雄气概层层激荡,金戈铁马,奔赴沙场。军旗褪色,鼓角争鸣。宁做小军吏,胜过一书生。王翰《凉州词》中甘甜的美酒,通透的夜光杯,断断续续的琵琶声,汇成了塞外独特的记忆。
功名利禄不重要,封侯拜相不计较,只有开怀豪饮,醉卧沙场,才是人生珍贵的经历。
四、深埋心底的夫妻挚情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堪称最为简短又精致的情书。白居易《赠内子》描写与妻子苦乐相伴,也算是一种精神安慰吧。李白的《赠内》中满是撒娇和淘气,很像做错了事向家长检讨的孩子,让人又气又爱。
无论是李商隐巴山夜雨的相思,白居易荣辱与共的流年,还是李太白酒后猛醒的倾诉,都记录了相濡以沫、与子偕老的深情,见证了苦乐与共的婚姻。不管如何曾经沧海,如何激情澎湃,最终都要回到一粥一饭总关情的日常生活,这就是爱的真谛。
五、魂牵梦萦的苦乐相思
刘禹锡的《望夫山》让人心扉滴血。苦苦的相思之情,使故事的主人公在后人心中化为永恒的坚不可摧的磐石。王维的《红豆》把相思之情寄托在定情信物之上,任凭山河斗转,心中情怀依旧。
无论是望夫山还是红豆,都是表达相思的一种媒介。是矢志不渝的誓言,是重若千金的承诺,无论在爱情生活里,还是在艺术世界里,这样的执著始终令人神往。
王昌龄从军行范文4
1、指孤立无援的城。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独守,六年不下。"
晋潘岳《马汧督诔》:" 敦 固守孤城,独当羣寇,以少御众,载离寒暑。"
2、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唐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范文5
关键词:意象 情感 情感形成原因 艺术手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燕歌行》,大家在听的同时要注意在书上标出诗歌中与战争有关的景、物、人。(学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熟练,不过“校尉”(xiào wèi)他读成了jiào wèi。
师:听得很仔细。大家还能举出“校”读“xiào”的例子吗?
生(七嘴八舌):上校、少校、学校、校长……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刚才的问题,等一下我们进行交流。(生思考整理)
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生:我找的是景,有瀚海、萧条的山川、深秋大漠、边塞衰草、孤城、落日。
师:找的很准确,哪位同学再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物”,有烟尘、金、鼓、旌旆、羽书、铁衣、刁斗、 白刃、沙场。
生:我不同意,“铁衣”不应是物。
师:“铁衣”是金属铠甲,为何不属于物呢?
生:在这一句中“铁衣”是主语,它应是“远戍辛勤久”动作得发出者,如果指铠甲,又怎么能戍边呢?可见在这里用“铁衣”代之将士们,只有他们才能长期镇守边关。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表示同意)那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这种手法?
生:还有“烟尘”,用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生:“玉”本指用玉制的筷子,这里的玉实际上是指思妇。就是说,用“玉”比喻思妇的眼泪, 又用眼泪代指思妇。
师:同学们分析很到位。可见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很有帮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有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征人。
师: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现的这些景、物、人外,其他边塞诗中还有哪些常见意象呢?(PPT出示李益《从军北征》)
师:请同学齐读诗歌,找出诗歌中提到的意象。
生:有天山、雪、风、横笛、碛里、 征人、月。
师:哪位同学有补充?(师提示)既然有笛子,就一定要有……
生:音乐。还有《行路难》。
师:许多古代诗歌都是可以用来演唱的,“行路难”是古乐府歌名,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写过诗。
生: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师:对诗歌记得很牢呀。大家还记得以此为题的诗歌多用来表达那些情感?
生(七嘴八舌):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不能建功立业……
师:不错,征夫们长期在外戍边,归家无期,看不到希望,吹奏这首曲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但高兴了可以唱歌,忧伤时音乐也可以疗伤。这就提示我们,读边塞诗也要注意通过其中的音乐描写来体悟人物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边塞诗中常见意象。(PPT出示意象,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见地名)
三.体悟边塞诗中复杂的情感
师:在《燕歌行》中,高适从朝廷写到边土,从士卒写到将帅,从“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到“死节从来岂顾勋”,整体风格雄浑豪壮,风骨凛然,被称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确实是实至名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我分析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写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将领们不爱护士兵,不关心战事。
师:是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不顾战士死活,只顾自己享乐呢?
生(齐答):不是。
师:从诗歌哪句看出来?
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写道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确实是这样,李广体恤下属,使士卒“咸乐为之死”,是位名副其实的好将军。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中作者对士兵是何种情感呢?
生:充满同情,他们没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好上司。
师:这句虽无任何议论,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却表露无遗。作者的同情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士兵呢?
生:还有思妇。“玉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都是写思妇思念征人,作者也很同情她们。
师:杜甫《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看来,只要有战争,不论男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哪位同学再来交流?
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士兵努力作战,人数逐渐减少,但却不能冲出包围。用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出战事的惨烈,战士们伤亡惨重。作者对战士们充满了同情。
师:对拼死作战的英雄们只有同情吗?
生:还有赞美。虽然敌人凶猛,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
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战士们的赞美?
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难道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赞美了将士们不顾私利,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师:“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些将领眼中只有官爵,而真正保家卫国的却是最底层的士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对战士赞美,对思妇同情,对将领批判,都是因为有战争,作者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师:那么谁又是战争的发动者呢?
生(齐答):统治者。
师:有人说:“战争是统治者之间的游戏。”而老百姓永远是这场游戏中的炮灰!
师:这样看来《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复杂,有对士兵的,对思妇的,对将领的,对统治者的,还有对战争本身的。不过这还不能涵盖所有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学过王维的《使至塞上》,哪两句非常有名呢?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生:对边塞雄奇景色的赞美。
师:很准确。杨炯《从军行》中哪两句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呢?
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者想建功立业。
师:下面我们结合一首诗歌,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PPT出示严武的《军城早秋》)
三.探讨情感的形成原因
师: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颂扬士兵浴血奋战,又对战士苦战无限同情;既厌恶战争,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生:我觉得和时代有关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军事力量强盛,战事频繁,这样在战场上立功机会多,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战争又很残酷,所以才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师:你的历史知识不错呀。
生:我们历史正学与此有关的知识呢。
师:事物确实是普遍联系的呀。哪位还有补充?
生:和作家的经历有关系。很多诗人,如高适,也到过边塞,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对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描摹。
师:可见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其实唐代的边塞诗是风格不一的。请大家比较以下两首诗歌,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晚唐陈陶的《陇西行》)
生:第一首意境壮阔,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种悲凉之感。
师:从哪里看出悲凉来的?
生:“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两句写战士都战死了,全军覆没。
师:为何会有此不同呢?
生: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国力衰微,频吃败仗,自然也就没了自信满满的盛唐气象。
师:边塞诗不仅在中晚唐风格大变,到了宋代,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陆游《书愤》的颔联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怀?(PPT出示陆游《书愤》)
生(齐答):报国无门的忧愤。
师:为何会有此之愤呢?
生:南宋半壁江山沦落,统治者不思收复山河,诗人热爱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感情。
师:确实是这样。诗人们虽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就像辛弃疾感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四.明确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
师:文学作品中只有真挚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手法来为其增姿添彩。请同学们找一找《燕歌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对比。
生:借景抒情。
生:用典。
生:对偶。
生:反问,借代。
师:边塞诗歌或慷慨高歌,令人热血沸腾;或低回浅唱,让人愁肠寸断。我们只有对诗歌的字句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诗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五.小结:
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这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蓝夜幕之下,一轮圆月高悬,不知何人正站在长城下抬头仰望。可以是他,建功立业,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虽戎马一生,但却从未封侯的李广;还可以是他们,思乡不得归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轮明月亘古不变,光照古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照耀边塞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因为边塞更需要它来诉说这撩乱之愁。就让我们齐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来结束今天的课吧。(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
王昌龄从军行范文6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