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1
1、 唐僧西天取经——九死一生;
2、 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难;
3、 唐僧西天取经——馋坏了妖魔鬼怪;
4、 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吃亏、佛祖占便宜;
5、 唐僧西天取经——旅游考察两不误;
6、 猪八戒摔爬子——————不侍后猴了、
7、 孙悟空打闹天宫————翻天了
8、 二郎神斗孙悟空 ——你变我也垄
9、 二郎神斗孙悟空 ——以变应变
10、 白骨精见了孙悟空 ——现原形了
11、 孙悟空进了八卦炉 ——炼结实了
12、 孙悟空上天 ——忘了自己从哪块石头蹦出来的
13、 掖着个孙悟空 ——憋出个猴来
14、 不负责任 孙悟空坐金銮殿——————毛手毛脚
15、 敢想敢干 孙悟空赴蟠桃会——————自己闯进去
16、 机动,灵活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17、 骄傲自大 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
18、 满意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19、 心乱 孙悟空大闹天空——————慌了神
20、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21、 孙悟空的毫毛——随便(变)
22、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23、 孙悟空守蟠桃园——坏事
24、 孙悟空赴蟠桃会——不请自来
25、 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
26、 唐三藏的徒弟——一个比一个强
27、 猪八戒做梦娶媳妇——想得美
28、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29、 猪八戒初进高老庄——装好汉
30、 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
31) 水里的蚂蟥---粘上便难脱
32) 水桶上安铁箍---难分难解
33) 十二月种竽头---外行
34) 田坎上栽竽头---外行
35) 现钱不抓---不是行家
36) 和尚拜堂---全是外行
37) 剃头的挖耳朵---外行
38) 二下五去三---一个不留
39) 蛇吃棒子---直了脖子
40、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41、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42、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43、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44、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45、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46、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47、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48、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49、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50、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51、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52、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53、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54、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55、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56、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57、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58、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59、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60、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61、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62、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63、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64、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65、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6、 八仙聚会——神聊
67、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68、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69、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70、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71、 猪八戒吞钥匙——忧心忡忡
72、 「猪八戒吃猪蹄——骨肉相残
73、 沙和尚——老实本分
74、 猪八戒——幽默滑稽;真实;
75、 孙悟空——本领高
76、 唐僧——志向坚定
77、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8、 观音菩萨进澡堂——左右为难!(男身女像去哪边好?)
79、 猪八戒读书——竟冲识字的
80、 如来观音——假夫妇
相关文章:
1.2020年短小风趣的小学生歇后语集锦
2.2020年有趣的小学生的歇后语集锦
3.2020年风趣的小学四年级谚语集锦
4.2020年有趣的小学四年级歇后语集锦
5.2020年有趣的小学生三年级的歇后语合集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2
No.1 猪八戒的后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No.2 白痴的葫芦——傻瓜一个
No.3 百年的瓜子千年的树——根深蒂固
No.4 白骨精装新娘——妖里妖气
No.5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No.6 白骨精开曰——不讲人话(十二生肖运势)
No.7 白骨精装袋新娘——妖里妖气
No.8 白玻璃瓶装清水——看透了
No.9 百岁养儿——难得(比喻不容易得到或办到。或比喻不常常遇到。)
No.10 白水煮冬瓜——没啥滋味
No.11 白水锅里揭豆腐皮(十二星座运势)——办不到
No.12 白菜长心——老了
No.13 白骨精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No.14 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
No.15 百年鸟龟下臭卵——老坏蛋
No.16 百米短跑——有始有终
No.17 白眼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No.18 猪八戒戴花——自美
No.19 白骨精的饭食——碰也不要碰
No.20 启娘娘斗法海——精打光
No.21 百里长的公路不用拐弯——太直了
No.22 如来佛治孙悟空——强中还有强中手
No.23 白水煮冬瓜——没啥滋味(比喻门路不对。)
No.24 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No.25 二郎神斗孙悟空——以变应变;你变我也变
No.26 百万雄狮过大江——势不可当
No.27 观音菩萨进澡堂——左右为难!(男身女像去哪边好?)
No.28 白娘子压在雷锋塔下——总有人搭救
No.29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No.30 百岁老人过生日——难得有一回
No.31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No.32 百家姓不念第一个字——开曰就是钱(比喻眼睛里只有钱。)
No.33 白水锅里揭豆腐皮——办不到
No.34 白娘子救许仙——层心尽力
No.35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No.36 猴子爬竹竿---上窜下跳
No.37 孙大圣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
No.38 百家姓上少了第二姓——缺钱
No.39 百灵子碰到鹦鹉——会唱的遇上会说的
No.40 百丈高竿挂红灯——外面看见里面红(比喻表面上有错,实际上不行。)
No.41 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现原形了
No.42 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正宗的牛头马面
No.43 如来观音----假夫妇
No.44 白娘娘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No.45 百家姓里的老四——说的是理(李)
No.46 猪八戒读书----竟冲识字的
No.47 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No.48 白骨精开曰——不讲人话
No.49 白眼狼戴眼镜——冒充好了
No.50 哮天犬过了独木桥就不会叫了——过目(木)不忘(汪)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语文园地 实践探索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语文园地”中关于日积月累的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学习资料。它针对每单元的主体和内容,罗列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字、词、句、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余,用这个渠道来扩充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园地”不仅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养料”,更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学习园地”的作用,笔者分析了小学“语文园地”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园地”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园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库,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外还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语文园地”中语文知识丰富,包括很多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谜语、歇后语、绕口令、儿歌等各种非常有趣的语文知识。学生对此感兴趣,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主动地就将这些小知识背诵了下来,使孩子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掌握了语文知识。除此之外,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涉及知识广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时代和国家,简单的课文学习可能会束缚小学生对语文本身的理解。“语文园地”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语文这个科目。
二、如何高效利用“语文园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1.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因为“语文园地”是安排在每个单元之后的学习板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语文园地”中所涉及的内容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还要将课文中需要学生积累的东西集中到“语文园地”环节中进行系统学习。“分散”就是利用教学的渗透性,将“语文园地”中所涉及的内容分解到课文学习中。“集中”就是在日常学习课文时也适当地进行积累,再与“语文园地”中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学习与应用,使学生们将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语文园地”中所要求掌握的内容相结合,实现语文学习之路的小步走、不停走,日日积,月月累。
2.将“听说”与“读写”相结合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要想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程度,是没有捷径的。语文的积累,最基本的就是听、说、读、写。语文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听说”与“读写”的结合。比如在“语文园地”歇后语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要先读给学生听:“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将这句歇后语的意思解释给学生,再让学生们读熟后根据其含义进行应用,让孩子们勇敢地说出来。这时学生们就会将自己所想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在进行适当的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后,学生们不仅会读会写,也明白了其含义,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应用。这样一来,“语文园地”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学生不仅努力学习记忆,也享受其中。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在教学中涉及到成语故事、谚语等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些交流互动的时间,让学生来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成语故事,使学生在一个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无限知识的掌握。
3.开展“语文园地”应用活动
“语文园地”这个学习板块被安排到每个单元之后,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后有一个比较轻松开阔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语文园地”教学课堂中设置一些小活动,可以以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比如在成语积累环节,教师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这个游戏并不是玩过就完成了,教师要安排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游戏结束后大家一起进行整理。除此之外,像对联的学习,让学生对比起来听无疑是一个更好的办法。教师在讲解完对对联的要求和技巧后,就应该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的上联,让他们来对下联,或者说出一个主题,一个学生说上联,其他同学对下联。这样一来,课堂内容不仅丰富有趣,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小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园地”的安排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的。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园地”的实践探索,笔者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分析与探究。为了更好地利用“语文园地”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和语文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将“听说”与“读写”相结合的原则,并适当地开展“语文园地”应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自由翱翔在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
参考文献
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范文4
[关键词] 习语 语义 对比 文化差异 民族特性
1 习语、语义、文化
习语(Idiom)在《英语习语分类词典》(2001年)中是这样界定的:“习语是指英语中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习语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成语、还有歇后语(平洪,张国扬 2000)。习语是语言宝库中绚丽多姿的瑰宝,其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总之,习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
语言不是词的简单集合体,习语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习语的语义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习语语义不能或基本上不能从其独立的词语来判定,即从习语的组成词里根本看不出该习语的含义,因此,分析习语语义时要将其当作一个整体看待,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不是其组成部分含义的总和。例如:汉语的“翘辫子”、“开夜车”、“临时抱佛脚”。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不是“踢桶子”而是表达“死”的含义;the skeleton in the closet不是“壁橱里的骷髅”而是指“家丑”;as fit as a fiddle不是“像小提琴一样强健”而是“神采奕奕”。这是人们长期使用而约定俗成的意思,无法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中去推测。可以看出,习语语义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和特异性。所谓习语语义的整体性是指习语语义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语义无法从其各组成词的单独词义中推出;特异性是指习语语义不符合逻辑,习语各组成词的含义和习语语义之间明显地背离思维逻辑,但其独特的内涵约定俗成,并沿袭至今。
历史悠久的英语和汉语都包含着丰富的习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沿远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独特意义的词语,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现(平洪,张国扬 2000)。大量的习语不仅承载着明确的民俗文化信息,更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涵义,揭示英汉习语的内涵,就犹如打开一本民族历史的画卷,展现出英汉两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化给两种语言留下的深刻烙印。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究英汉习语,以生动具体的语言实例阐明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同时对英汉习语语义进行归类分析,准确把握习语的文化内涵,跨越文化的屏障。
2 语义重合的英汉习语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共享一个大自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或生活体验,同时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也存在种种共性,不同民族的经历和意识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在人类思维中,以人所共知共有的概念,凭借相似的认知经验,形象地比喻、描述某事物或现象具有广泛的共性。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习语也不少,即表达形式相同或相似,字面和内涵意义相同或相似的习语,也就是语义重合的英汉习语。例如:
英语习语
汉语习语
safe and sound
安然无恙
to talk black into white
颠倒黑白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以上的这些英汉习语的语义整体上是相同的。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义重合的英汉习语体现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即文化重合,进一步反映了人类文化思维具有一定的相同性。
3 表达不同,语义相同
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习语是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同一事物或现象的,其习语中的词语字面含义不同,但习语所表达的内涵相同。习语常常运用不同修辞手法,并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英汉习语中常借助比喻,通过具体的形象来生动地说明人或事物的特性。实际上,在用比喻义进行表达时,习语所指称的不是词所指称的事物本身,而是同这一事物在某方面有关联的另一事物,也就是言外之意。习语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导致对同一事物和现象不同的认识,形成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同一事物和现象的英汉习语,这些习语的表达形式不同,却具有相同联想或褒贬感彩的内涵义。本文分析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英汉习语,探讨其所折射出的英汉民族不同文化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文化的价值在于使人适应自然环境。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等,都是为了利用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的心理认知、语言形式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位置影响一个词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自然环境对思维的影响。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也正是因为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才有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的文化。
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航海、渔业、造船、海运业非常有利,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英语习语与海洋、捕鱼、航海有关。例如:to clear the deck(准备战斗);to be in the same boat (处于同样的困境);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 trim one’s sail(见风使舵)。起初水手使用这些习语,后来逐渐被人们用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了。然而,中国以陆地为主,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经济活动依附于土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反映在语言上自然就以陆地上的人和事物为主。汉语习语中反映土地、农耕生活的较多,如:拔苗助长、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瓜田李下、瑞雪兆丰年、五谷丰登、春天一刻值千金,农事季节不饶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习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的缩影,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语言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在交际中不断发展,习语中的大部分就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英汉两个民族的人民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不同,习语中的用词也就各不相同。这些特征在两种语言的习语中得到了较完整的反映。例如,同样是引申指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时,英语习语为“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lean and the water is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汉语则为“疾风知劲草”;同是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英语为“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汉语为“小庙里的大和尚”;同样指“平时做好准备”的联想意义,英语习语为“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而汉语用“未雨绸缪”;同是指“犹豫不决”,英语是“hang in the wind”,汉语为“举棋不定”; 同是指“在内行者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之意,英语习语为“teach fish to swim”,汉语为“班门弄斧”。从这些例子不难发现,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才造成英汉两个民族的人民在使用语言时的不同思维与概念系统。每一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一些习语的产生便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山川物产密切相关。所以,在英汉习语中语义相似而用词却完全不同正是由于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导致的。
4 表达相同,语义不同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观察事物、认知外部世界的视角也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情感依附,因此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褒贬好恶、情感评价和文化心态就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拥有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近年来,学者们对不同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文化词汇”、“联想意义”、“国俗语义”等的概念,指出语言中有些词汇直接或间接地承载民族文化信息,隐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它们的字面义相同,但各自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例如,英汉两个民族的色彩取向不同,英汉颜色词的国俗语义也不同。在中国红色具有的象征意义比西方国家要强烈的多。在汉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幸福、喜庆、欢乐、吉祥、热烈、顺利和成功。例如:开门红、满堂红、红光满面、红红火火、万紫千红等等。西方人从斗牛的文化传统中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因此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rag/red-flag)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
与动物有关的英汉习语中,两种文化对动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动物习语中动物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差异是很明显的。例如,在表达同一种意思的英汉习语中所指称的动物不同,老黄牛(work like a horse)汉语中的“牛”对应英语中的“马”,露马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汉语中的“马”对应英语中的“猫”,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汉语中的“鸡”对应英语中的“鹅”。又比如,经常被大家引用的“龙、凤”在英汉习语中含义相去甚远。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许多与“龙”有关的习语如:生龙活虎、藏龙卧虎、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都有积极向上、吉祥美满的文化涵义;dragon(龙)在西方神话中是嘴里能喷火的怪兽,是邪恶、凶恶、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把撒旦称作“the great dragon”,而“the old dragon”就是魔王。虽然老虎和狮子都被称为兽中之王,但汉语习语中“狮”的构词能力远不及“虎”。汉语中“虎”的文化象征意义很丰富,既有褒义,也有贬义。常见的习语有虎背熊腰、虎踞龙盘、狼吞虎咽、如狼似虎、虎将、英雄虎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在英语中,lion(狮子)是百兽之王而不是老虎,“狮”在英语中的象征意义是威武雄壮,如:勇士用“lion heart”、狮心王查理一世被称为“Richard I, the lion-hearted”。很显然,英语中有关狮子的习语多于老虎,由于狮和虎在英汉民族中象征意义相似,因此,英语习语译成汉语时常用“虎”来代替“狮”。例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老虎头上搔痒,捋虎须)、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等。在英汉习语中,由不同动物名称构成的习语还很多,都是英汉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总之,研究英汉习语所反映的英汉民族心理异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英汉习语不同的文化内涵。
5 表达相同,语义空缺
英汉习语存在着语义空缺的现象,即一种语言中的习语语义,在另一种语言的习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义。语言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源于古典名著、寓言神话、形成的习语,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反映了英汉民族灿烂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这类习语语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
文学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文学艺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一些精彩语句进入了大众的普通语言,经过反复使用,脍炙人口,成为习语。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作家及文学表现形式各有特色,英汉习语表达和内涵各不相同。英语里这类习语主要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例如:out of joint(乱了套)出自Hamlet(《哈姆雷特》);a pound of flesh(欺诈或高利贷)出自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a plague on both your houses(双方都受到伤害)出自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to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s(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出自Othello(《奥塞罗》);That’s all Greek to me. (我对此一窍不通)出自Julius Caesar(《裘力斯•凯撒》);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出自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皆大欢喜》)等。这类习语也出自其它英美文学名著,如:a nine days’wonder(轰动一时的事物,一现的昙花)出自Geoffrey Chaucer的诗歌Troilus and Gressid(《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an Uncle Tom,指逆来顺受的人,出自Harriet Beecher Stowe的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a Catch-22 situation 出自美国当代小说家Joseph Heller的小说Catch-22(《第22条军规》),指不可摆脱的困境。汉语文化源远流长,习语繁多,意蕴深远。这类习语多出自《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人物和事件。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智多星;逼上梁山;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猪八戒倒打一耙等。出于其它作品名句的也很多,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水调歌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劝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论语》);世外桃源(陶渊明 《桃花源记》);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 《后出师表》);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 《爱莲说》)等。
神话寓言是原始人的重要艺术创作之一。神话不仅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描绘,也有对事物起源的解释。神话寓言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寓言神话,一个民族的寓言神话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浸透着该民族神话寓言的影响,习语更是这样。英语习语中所反映的寓言神话传说主要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而汉语中所反映的神话寓言来源则要广泛得多,有的来自上古关于众神的传说,有的来自《封神演义》、《世语新说》、《聊斋志异》等古书。由于神话寓言的来源不同,英汉习语语义空缺尤为明显。英语中来自神话的习语有:the Achilles’ heel指致命弱点,薄弱环节;an apple of discord指不和之因,祸根;the Trojan horse指暗藏的危险,奸细;Greek gifts指阴谋害人的礼物;a Herculean task指艰巨的任务;a Penelope’s web指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缓兵之计;Aladdin’s lamp指魔法无边的万能武器。。来自寓言的有:sour grapes指聊以;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指姑息养奸;a fly on the wheel指妄自尊大;a lion’s skin指假装聪明的懦夫或傻瓜;汉语中源于寓言神话故事的习语尤其丰富,如:精卫填海、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滥竽充数、削足适履、刻舟求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枕黄粱、女娲补天等。不同民族的神话寓言既承载着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又融入各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中,推动各自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勿庸置疑,源于神话寓言习语在某种程度上大大丰富了该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习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西方文化受基督教(Christianity)影响颇深,基督教经典《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对西方的语言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圣经》中的习语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据统计源于《圣经》的习语被收入词典的就达700余条,如:garden of Eden(伊甸园,比喻乐土或人间天堂);bear one’s cross(忍受苦难);Judas’s kiss(出卖、背叛);the Tower of Babel(空想的计划);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想受人尊敬,必须尊敬别人);a soft answer turned away wrath(婉言可以释怒); 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违背的盟约);to turn the other cheek(宽大为怀);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等。佛教(Buddhism)传入中国已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十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很多,例如:四大皆空、五体投地、六根清净、现身说法、借花献佛、慈悲为怀、清规戒律、普渡众生、不见真佛不烧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英汉习语语义空缺现象主要是由于文化渊源差异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古典名著、神话寓言和等方面。
6 结语
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期和广泛的使用形成的,它们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浓缩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存在于每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说明不同民族语言具有共同性,但每个民族语言的产生、发展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造成语言差异。英汉语言中都有丰富多彩的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缩影,习语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英汉习语语义的对比研究表明,习语语义的相同与不同交织在一起,有语义重合,更有语义差异和文化差异,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是导致英汉习语语义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对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英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同样,透过文化背景,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包含在习语中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习语的了解,提高文化的敏感性,跨越文化的屏障。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胡文仲. 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谭颖. 中英动物语汇及其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2002(1).
[5]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