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钟山记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1

【关键词】风景园林 设计 问题 管理 原则

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景观环境建设应运而生的,是人们从主观上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迅猛,我国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经验又不足,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研究,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

(1)盲目模仿现象严重,设计相似性过大。一般意义上来讲不包括建筑物的用地,均为景观园林的范畴,它本应是现代城市中一种形象特征的真实体现。可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城市在进行绿化的过程中还依然存在些许盲目性,模仿现象严重,移植普遍存在,对于乡土树种和草种来说忽视地比较严重,而且还大面积对外地品种进行引进,贪大求洋甚至是直接照搬模仿的做法非常多,这样就使得城市园林的实际建设很容易就给人感觉相似性过大。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叶,我国遍布大江南北很多都以种植草坪为园林建设的时尚,于是对于名贵草种的引进投入过大力量,有的为了达到效果甚至将浓郁的树林砍伐掉,本身绿地理应成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但是由于后期维护草坪费用高昂,却不得以变成,禁止人们进一步亲近草坪;随后又流行过一阵种植大树的风气,在许多城市秃头树成为了新建绿地的骨干力量随处可见,有的北方城市甚至也用椰树的种植作为园林的作品之一。

(2)盲目拓宽道路,与城市的发展不符。“想要致富,先修马路”的理念由来以久。目前,国内的道路建设越来越好,城乡公路的建设也是四通八达,为居民的出行与运输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一味地加宽马路、不断地修建景观大道,也让城市变成了一个怪循环:第一是:马路越宽,环路就会越扩越大,第二是: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目前问题,为了能让大家都能看得到建设政绩,每个城市都不断的修建、拓宽马路,这反映了我国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出现了偏差,是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存在的一定缺陷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科学地建立设计干部考核体系,解决道路畅通的情况,提高交通效率指标。

(3)在利益的驱使下,园林设计的建筑单位的设计不具备专业,从而导致园林观赏性较差,缺乏合理性。现在很多园林设计都是由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设计师完成的,这样为了保证自己的方案能够被接受,设计者就不顾科学依据,向领导者推荐那些利润比较高的树种或者是现有的树种,这样就降低了园林的观赏性,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4)没有在设计时树立科学的态度,也不具备设计的立足点。现在很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园林绿化的设计时都不尊重科学,对已经设计出的方案也不进行科学的检验,这样就不能保证园林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导致修建出的园林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比如说,在有些设计中只考虑了设计的美观性,却没有考虑设计的可行性,这样在实际操作时就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设计方案的修改或者是放弃。还有的方案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土体情况和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这样在设计时就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所以这种设计是不可取的。

二、改善风景园林设计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合理的园林管理方法

园林工程的有关部门应该不断进行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整个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总部应当将园林绿化管理行政执法职权及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其中明确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别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了“如因工程施工或其他原因需修剪园林绿化植物的由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并组织修剪,所需费用由申报单位承担,各类工程管线交通设施施工时,确需砍伐、移植、修剪城市树木的,应当由绿化专业人员统一进行等”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传统园林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纯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如某风景园林工程,在景观廊架里能观赏到影壁墙,在影壁墙处又可观赏到廊架,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的造园手法为对景,应用对景的手法,丰富观景内容。

三、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1)注重功能性设计。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地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

(2)发挥艺术性设计。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准,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3)运用经济性设计。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尽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达到经济与审美的平衡。

(4)继承文脉性设计。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地方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具有中国园林设计的特色,继承中国人心理文脉的表现手法。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 医院财务管理 现存问题 完善

相较于普通企业,医院既要承受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制的竞争压力,只有像普通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方可在业内站稳脚跟,留下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医院还要肩负起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基础服务的重任,又不能像普通企业只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这也就要求医院务必要妥善处理其在自身成长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关系,而这就与新时期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关联,只有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才可帮助新时期医院将自身成长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这两者实现完美统一发展。因此,本文将以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现存问题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1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清晰

虽然医院在承担其社会公共基础服务责任时也会得到一部分的经济效益,但公立医院资金来源的一大部分都是由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统一下发的,其自身营业过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则主要用于医院基础设备的建设。现如今人们对医院财务管理体制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公立医院虽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部门的拨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制在全国各行业的广泛普及,在财政管理改革和市场竞争体制的共同压力下,新时期医院的财务管理经常出现实际执行与利益要求相冲突的局面,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清晰明确,还会因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兼顾医院的社会责任和竞争优势,而使得两个管理目标都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比如,如若医院在执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市场竞争优势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要通过降低医疗投资费用来节省资金投入,就极有可能造成医院的医疗水平大幅下滑;但如若医院过分重视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会引发医院财务管理体系运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则极有可能给医院带来债务危机。

1.2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现如今,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内,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个人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他们大多都还保留着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并未及时认清新时期医院是处于财政管理改革和市场竞争体制的共同压力之下的,再加上大多数的财务管理领导者都是从医院其他管理层借调过来的,他们不但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就连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内容都不是十分清楚,这样一来,就使得医院财务管理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不会根据医院现实财务状况来制定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案,严重的甚至还会给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阻碍。其次,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医院里,财务工作和管理工作还是分开进行的,并未将二者实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这样一来不仅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真实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还会给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最后,由于财务管理领导者的个人专业素养不够,使得其无法得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经常在工作过程中引发矛盾冲突,但财务管理员工自身专业素养不足才是影响财务管理执行效果的直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型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进程。

2完善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2.1解放思想、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新时期、新的背景条件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现如今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除此之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科学新颖的经营策略不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切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部门是医院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在不降低公共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可以对现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加大赢取市场竞争力取得经济效益的比例,但无论在任何时候,医院都应将为民众提供公共基础服务作为其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

2.2逐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完善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层一定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专业素养,并积极制定考核制度,以此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专业技术能力。与此同时,医院还可公开招聘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并通过岗前专业培训、知识技能考核等程序选择真正有实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入职。与此同时,医院还应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帮助其构建正确的管理目标,以此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保障医院公共基础设施健全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其个人工作价值。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加强对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加深其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程度,并积极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利用电子计算机完成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以此使得财务管理员工的专业素养得到整体提升,进而保障新型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按期落实到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之中。

3总结

由此可见,医院财务管理作为新时期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对于新时期医院能否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否肩负起为民众提供公共基础服务的重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提高新时期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利益,还有助于了解医院的真实收支状况、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不断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为民众提供的公共基础服务的质量等。参考文献:

[1]范明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9):36-37.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3

1.1培训的师资力量匮乏

电厂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企业内部培训师的作用就更加关键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很多的电厂都是在最近几年才建设完成的新电厂,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风电厂、水电厂以及热电厂等综合类的电厂,其核心的技术力量较为匮乏,并且人员的数量也不多,所以企业内部更不会有一些专业的培训师了。

1.2无法准确的评估培训的效果

培训开发工作也无法与绩效挂钩,因此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要想一个培训计划是合理完整的,那么就必须具备培训需求的调研、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价等多个阶段,同时还要形成所谓的“PDTA”闭环管理的模式,而对于培训课程所取得效果也应与被培训人员的绩效挂钩,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培训的质量,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电厂在检测培训质量时只是安排单一的笔试,上岗的培训就单纯的为了上岗,进级的培训也就是单纯的为了进级,培训结果并不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因此很多员工在培训中对于考试只是疲于应付,也就很难真正的提高员工的能力了。

1.3不够重视对电厂企业高层的培训工作

我国大部分电厂企业的领导层都会这样认为:培训工作的安排与制定都只是针对一般的员工的,而对于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以及操作层的人员,对其的培训工作往往是不够重视的,并且也缺乏对其的统筹规划。这样就导致了企业领导层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生产营销计划等内容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管理层对组织、规划、激励以及协调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也不能熟练的掌握,操作人员更是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自身的能力水平都没有清晰的了解,整个企业都将发展的期望寄托在了企业的最高经营者身上,自身的本职工作以及应发挥的作用都无法清晰的定位,所以员工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2电厂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的解决方案

2.1企业应采取强化内部培训管理、部分培训外包的措施,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由于我国很多的电厂都是在近几年才建设完成的,所以电厂员工的技术能力也较为薄弱,就必须通过对其的培训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然而新电厂的定员又比较少,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是很匮乏的,要想通过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来解决内部的培训的开发管理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应采取将一部分培训内容外包的措施。通常情况下,电厂所有专业的培训内容都应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部分,而理论基础知识又都是为实践操作技能来服务的,因此我国的很多电厂企业的内部培训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在技能方面很强,但是在理论知识方面却是较为薄弱的,而采取将理论知识内容的培训外包这一措施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电厂之间,他们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可能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电厂内部的培训师可以通过采取考问讲解、技术比武、规程考试、技术授课、建立短期培训班、事故预想、新员工仿真设备培训、默画系统图以及技术学习笔记等培训形式来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并且采取每一中培训方法时都应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完成,从而保证培训课程的整体质量。

2.2健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同时日常管理

工作中也应包含培训管理因为电厂企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并且不同专业之间的专业特点以及专业需求也是有着较大差异的,而电厂的培训管理工作又具备了周期时间长的特点,我国的很多电厂由于是在近几年才建设完成的,所以其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很多的电厂培训管理工作很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将培训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与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工作是分离开来的,所以也就无法段时间内真正的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因此,我们应将培训管理纳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生产经营也要管培训,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分析电厂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健全的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管理体系,保证各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2.3重视对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培训工作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4

一、 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等。

二、 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惠”的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004年湖北卷)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 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转折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 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四、 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全国卷)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五、 成语验证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

①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六、 课文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全国卷),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出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七、 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1996年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的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八、 代入检验法

即把选项所给的义项代入原文,推断词义。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北京卷)

选项中给的义项是“诛:杀掉”。我们把这个义项代入原文,就会发现:后文中庆封还带着他的部下反抗,失败后逃到鲁国了。因此,该义项是错误的。

九、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 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信,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 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在判断词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下面的规律:

1. 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2. 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当做动词解释。

3. 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当做动词解释,通常是第一个词。

十、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实例探究】

一、 语境分析法

1. 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 )(1999年全国卷)

2.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2003年全国卷)

3. 轨遂投城遁走。( )(2004年辽宁卷)

4. 益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山东卷)

5.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曰“服”。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

二、 代入检验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02年全国卷)

A. 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三、 结构分析法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0年湖北卷)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出入。

四、 课文迁移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年江西卷)

A. 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 臣请妇节,伏矫治之罪 矫:假托

C. 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 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五、 综合运用各种推断实词义项方法

及之而后知,履( )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 )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 )客之一瞥( );疏( )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小试牛刀】

一、 语境分析法

1. 士类益以此多( )之。

2.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3.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 )人。

4.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5. 视( )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6. 恨(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7. 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

江河。

二、 结构分析法

1. 不念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

2.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通五经,贯( )六艺。

4. 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6.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7.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8. 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 语法分析法

1. 据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 亦以明(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 沛公军( )霸上。

4. 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

5. 不意( )乃在朝列。

6.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7. 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

8. 吾得兄( )事之。

四、 联想推断法

1. 单父人吕公善( )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

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安得广厦千万间

3. 引次( )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 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非攻

5. 将军身被( )坚执锐

(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6.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7.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 )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8.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

无乃尔是过与

五、 邻字帮助法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2. 昼夜勤作息( )。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 )与非常也。

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5. 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6. 去来( )江口守空船。

7. 即具以北虚实( )告东西二阃。

8. 死生( ),昼夜事也。

六、 成语对应法

1.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短兵相接

2.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欲盖弥彰

3. 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4. 臣以供养无主,辞( )不赴命。

在所不辞

5. 匪来贸丝,来即( )我谋。

若即若离

6. 轲自知事不就( )。

一蹴而就

7. 然微以自文( )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文过饰非

七、 古今比照法

1. 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

2. 明年:古义是第二年。

3.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

4. 颜色憔悴:古义是脸色,面容。

5. 形容枯槁:古义是形体,容貌。

6.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用兵。

7. 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是访求,盘查的意思。

8.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古义是心腹,亲信的意思。

八、 字音推断法

1.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zhài)。

2. 无内(nà)诸侯军。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4.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

5.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bèi)德也。

6.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liǎn),涂(tú)有饿莩而不知发。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5

[内容]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我看首句最为重要:字惟能求其的训,句方能得其确诂。今天,我们在古文训释中,对句中一些关键字更应特别注意,力求作出确诂,否则就会似是而非,有悖文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瞻前顾后,纵横联系,精心选择其义项,切不可望文生义,等闲视之。下面举例以明之:

一、一字之训,有关人品(1)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译文:

A.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竟·宽·宏·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B.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胸·怀·宽·宏到这样的地步啊!

(3)分析:例句中的“宽”是关键字,“之”的训释亦不容忽视。译文A“宽”训“宽容”,当然可以。“之”训“我”亦可,“之”表自称课本中即有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亲数存之”课本译为“屡次亲自来慰问我”,“之”正训“我”。译文B“宽”训“胸怀宽容”。《汉语大词典》“宽”的第二义项为“度量宽宏”,又释“度量”为“器量”,释“器量”为“胸怀”,故“宽”可训“胸怀宽宏”。“之”字视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未译。

孤立起来看,两句译文似均无不可;联系上文看,则优劣可见。须知廉颇是因为听到了蔺相如的这番话——“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为蔺相如胸怀赵国,放眼强秦,不计荣辱的爱国情操和人格力量所强烈震撼,在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巨大反响,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这才说出了“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句肺腑之言。如果将蔺相如对廉颇的退让仅理解为对廉颇个人的宽容,廉颇也正因此而幡然悔悟,负荆请罪,那对廉、蔺二人的人品、人格均大为贬损,亦有悖太史公的文旨文心了。

二、一字之训,有关文理(1)例句: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译文:

A.我·固·执·地笑笑,不相信。

B.我·仍·旧笑笑不相信。

(3)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为“固”。译文A训“固执”,“固”有此义项,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固”皆“固执”之意。译文B训“仍旧”,“固”亦有此义项,《汉语大词典》“固”(13):通故。①旧,仍旧。课本“故”训“仍然”的,如《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课本注:故,仍然。“仍然”与“仍旧”同义。

仅就两句译文来看,则轩轾难分,故须从文理上揣摩。此句与首段“是说也,余尤疑之”句一脉相承,文理相通。苏轼对李渤以击石所发出的“激越”之声来证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尚且“疑之”,更何况小童击石所发出的乃“石空石空”之钝响,与钟声大相径庭呢?他当然仍旧“笑而不信”了。这“不信”乃因其确不可信,更不可信,并非可信而不信,应信而不信,有何“固执”可言?苏轼又怎会用“固执”这样的贬词来糟塌自己呢?可见译文A不可取,译文B庶乎近之。

例句中的“固”虽为常用文言虚词,但“仍旧”却非其常用义,众多词书亦无此义项,故对例句有多种误译,如译为“我坚持原先的看法,笑笑不相信”(此为“增字求训”),译为“我本来就不相信,于是笑了笑”(此为“绕曲求解”),译为“我姑且笑一笑,并不相信”(译文“扌干格难通”),以上译文“固”分别训“坚持”“本来”“姑且”,这些义项虽为“固”所有,但均不适用于例句中的“固”,张冠李戴,削足适履,岂能无疵?笔者惟见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选读》)将此“固”注为“仍然,还是”,甚是。可见一字之训,确非易事。

三、一字之训,有关分寸(1)例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2)译文:

A.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啊!

B.不能说·没·有五个人的·一·份功劳啊!

(3)分析:例句中关键字“非”,译文A训“不是”,此乃其常用义,人所习知。译文B训“没有”,“非”的这一义项,众多辞书皆有,课本中亦屡见,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非异也”课本译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非”即训“没有”。

乍一看,似乎两句译文相似,细一推敲便可发现问题了。译文A说“不能说不是五个人的功劳”,岂不等于说“就是五个人的功劳”吗?显然夸大失实,分寸不当。从文后所录《明史·周顺昌传》可知:苏州人民这次的反阉斗争“不期而集者数万人”,规模十分宏大,五人不过是斗争洪流中的几朵浪花。再看这个完整的长句:“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分明指出:斗争成果之所以取得,乃由“吾郡之发愤一击”,即由于全体苏州人民的英勇斗争,怎么会出尔反尔,又说全是五人之功呢?再说大阉之有所收敛及“投缳道路”,乃由于生者之伟力,而非死者之亡灵。当然,五人生前“蹈死不顾”,临难从容壮烈,自有其震慑阉党、激励吴民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所以“不能说没有五人的一份功劳”,这才实是求事,恰如其分。

“非”乃极常用的文言虚词,其“没有”义亦为众多辞书所有,却为许多人心中所无,故许多书册皆望文生义,将例句误译为类似译文A。可见即使对极常用字的训释,亦不可掉以轻心。

四、一字之训,有关史实(1)例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2)译文:

A.荆轲拿来地图·捧·着,随即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B.荆轲拿来地图后·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3)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奉”,译文A释为“捧”,译文B释为“献”。此二义项课本中皆有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本注:奉,通“捧”。又“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课本注:奉,献。

“奉”异训,则“发图者”不同:“奉”训“捧”则图未献,发图者当然是“荆轲”了;“奉”训“献”,图既已献,则发图者当然是“秦王”了。这有关一段史实。

众多辞书在解释“图穷匕见”时对“发图者”也说法不一:《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都说是荆轲展图,《辞源》则明确指出是“秦王展图”,而《汉语大词典》则说“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七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展图者未明确指出,有歧义。

笔者认为“展图者”是秦王而非荆轲。若是荆轲展图,则原文当表述为“轲既取图,发之,图穷而匕首见”,毋庸再加“奉之”二字。另外,荆轲取图后应即献给秦王,展图实属多此一举,岂不会引起秦王的疑心?这是一。秦王令轲取舞阳所持图是为了审视之。荆轲展图,秦王能允许否?能审视否?这是二。秦王展图于案,图穷匕见,轲攫而取之,岂不比他自己展图于手更为方便迅捷?这是三。故愚以为展图者为秦王,“奉”当训“献”。《战国策》鲍彪注本“发图”前有“秦王”二字。

源于《国策》这段文字的《史记·刺客列传》为:“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司马迁亦训“奉”为“献”(“奏”即“献”),亦以发图者为“秦王”。

“轲既取图奉之”句,《教学参考书(必修)》译为“荆轲拿来地图捧送给秦王”,既训“奉”为“捧”,则“奉之”当译为“捧着它”(“它”指“地图”),不应译为“捧送给秦王”,且以“捧”“送”二字合译“奉”字,增字求解,亦有未当,似亦不明“奉”字之意。可见一字之训,不可不慎!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6

【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轻松、快速和精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学问,不只能够明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精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办法能够愈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学问,停止古今句式比拟,正确了解句意,现代汉语中常式句普通表达方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能够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规范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停止比拟,能够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辨认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办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义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好的意义,需求进一步陈说,阐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巨大”,是要陈说,阐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方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契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气,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能够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好,“利”似乎多出来了。但根据词类学问,“利”是形容词,意义为“尖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尖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尖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而,“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构造),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学问剖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普通作状语。实践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拟、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需把介宾短语提早,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方式。不论哪一种方式的宾语前置,都能够用现代汉语的句法学问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说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原本要表达的意义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言语现象时,我们能够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停止比拟:“在哪里”与“安在”的意义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一样,学生容易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诈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停止句法剖析,如“他不诈骗我”,“他”是主语,“诈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诈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言语表达的习气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应用现代汉语语法学问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烦琐又适用的办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学问相分离,快速解读句子,全面了解文意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认识地与现代汉语停止比拟,并用现代汉语语法学问加以剖析。这段文字绝大局部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分歧,只要“鼓”、“是”、“鸣”、“名”用法比拟特殊。我们能够用词法学问停止剖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说“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煽动”。“是”现代是判别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义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好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依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剖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能够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能够判别“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剖析法能够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根据现代汉语的词类学问名词普通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