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最好的作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莫言最好的作品

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1

[关键词]童年经历;三代人;莫言

曾经有一位青年学者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和海明威一样,莫言也把自己苦难的童年经历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曾反复说过:“童年的印象特别深刻,终生难忘”,“苦难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学校”,“我近来的创作,不管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我个人认为,统领这些作品的思想核心,是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是一曲本质是忧悒的、埋葬童年的挽歌。我用这些作品,为我的童年修建了一座灰色的坟墓。”①

莫言小说的素材多来源于他童年生活辛酸感受的记忆,他的作品中除了经常写到饥饿、恐惧等生存环境的危机外,更多的还是写了童年时缺少关爱的孤独寂寞。

莫言出生在山东的农村,家庭成员很多,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后来莫言的婶婶又生了几个比莫言小的男孩。一家老小十几口,一直坚持到“”后期才分家。莫言的家庭是村子里人口最多的家庭,那时大人们都为生计而忙着干活,没人管他这个又丑又懒又馋、不讨人喜欢的孩子。莫言就在父母的漠视下悄悄地长大。

这样的童年经历使莫言一直是处于爱与关怀的缺失中。这种爱的缺失,影响了莫言写作的情感和基调,使他在小说中塑造了性格、命运迥然不同的三代人群像。

一、匪气祖辈

在莫言的笔下,祖父、祖母辈的主要人物,几乎人人都有不同凡响的传奇经历,人人都是性情剽悍、豪气冲天、血性钢骨、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草莽英雄。

《红高粱》中的爷爷余占鳌是个土匪,杀人越货,但他为了“奶奶”,杀了单家父子、杀了土匪白脖子;为了尊严,他又杀了与其母通奸的和尚;为恋儿母女则能率领村民伏击日寇。而《红高粱》中的“奶奶”则是一位敢爱敢恨、智勇双全、敢于追求自由的婚恋、敢于参加战斗的女英雄。《秋水》中的奶奶则能为情为爱,一把火烧了自己娘家的庄园。《老枪》中的奶奶,为了家业又能开枪打死滥赌成瘾的爷爷。

探寻莫言童年时的经历,我们就能发现:莫言小的时候,祖辈们是远没有父母繁忙的,他们在晚上经常会讲一些鬼故事和民间传说给孩子们听。祖辈们在讲述鬼故事和民间传说时是带着一种仰慕的情怀,把故事中的人物当成人中龙凤来看待的――虽然他们杀人越货、胆大妄为,但他们的行为毫无疑问是不同凡响的,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种情怀使莫言也深受感染,从小就对传奇人物充满了崇拜之情。而祖辈们在讲述时,仿佛他们自己也是身临其境,亲自参与了英雄们的抢、杀、夺、掠等事迹的,所以幼小的莫言就将祖辈们想象成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了。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在莫言的笔下,祖父、祖母辈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能人好汉、人人都有不同凡响的经历的原因了。

二、平庸父辈

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绝大多数形象,则是十分平庸的。父辈们在莫言笔下个个卑微贫困、苟且麻木、愚昧落后、自私残酷。他们从一出生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为了最基本、最起码的生存物资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

在《红高粱》中,“奶奶”戴凤莲的父亲为了换得一头骡子,而将“奶奶”嫁给麻风病人,根本不顾及女儿的幸福。《酒国》中的父母刻意将自己的孩子养成“肉孩”,卖给“肉孩”收购站赚钱糊口。孩子就是他们赚钱谋生存的物品,毫无亲情可言,更不会顾及孩子的死活了。《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继母,潦倒得只能让黑孩外出帮工,赚公分来贴补家用。《石磨》中的母亲用推磨来惩罚孩子。《枯河》里的父亲,为了讨好书记,不惜恶打自己的孩子小虎,在父亲“打死你也不解恨”的暴虐中,小虎丢掉了自己的生命。《爆炸》则在文章的开头就描写了“父亲打我的那厉害的一巴掌”,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暴戾、专制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罪过》中的父亲,自私、凶恶、野蛮、残忍。

《丰乳肥臀》中的父亲上官寿喜干活偷懒、身材矮小、无生育能力,打老婆却是一流的好手。而母亲上官鲁氏为了生男孩不惜到处借种,生下了一大堆的杂种。她除了溺爱上官金童,对其他子女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以至于她的孩子们的性格也都很怪异。

莫言在回忆他的父母时说父亲是非常严厉的人,他跟儿女们从来都不苟言笑,儿女们在他面前也是不敢撒娇的。父亲是家族里特别有威严的人,不但莫言等儿女们怕他,就是家族中血缘较远的人也怕他。莫言小时候只要在干调皮捣蛋的事儿时有人喊:“你爹来了!”莫言就会吓出一身冷汗。

童年时期对父母的惧怕和父母对自己的漠视,让莫言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所以在莫言的笔下,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温情、没有爱、没有欢乐,有的只是严惩、折磨、凶狠。父母一辈的大多数人是碌碌无为、懦弱胆怯、卑贱麻木的平庸之辈。

三、无用平辈

在莫言的小说中,最复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形象,是和叙述者同辈的形象。同辈形象中,对“健全的残疾人”“残疾的健全人”的形象塑造得最多。这与莫言的童年缺少同伴、缺少关爱的孤独经历是紧密相连的。

莫言的童年是在大人们的漠视下悄悄长大的。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得莫言时刻不忘要夹着尾巴做人,能不说话尽量不说话,整天沉默寡言的;“”开始以后,家庭出身问题又让好学的莫言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被迫在家放牧。这种经历,不仅让莫言失去了童年的小伙伴,还让莫言养成了孤僻、内向、怕见人、在人面前不善于表达自己、遇事畏缩往后退的性格。

作品即是作家的心声。莫言在塑造和他同辈的人物形象时,也让大多数的人物和他一样沉默寡言或者根本不会说话。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不说话,《枯河》中的小虎像个哑巴,《白狗秋千架》中的男的是个哑巴,不但如此,如果算上基本不说话的形象那就更多了。

莫言小时候内向、爱哭、尿床、好吃懒做、怕见人等性格,也即是人们眼中的无用孩子的表现,所以莫言作品中也有许多的无用平辈。如《球状闪电》中的蝈蝈14岁了还尿床,每次高考一紧张就感觉想要尿尿。《红树林》中女市长的丈夫是一个尿床的低能儿。《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就更加无能:“我爱哭、胆小、懦弱,像一只被过的绵羊”,“我”遭别人围攻,竟要侄儿侄女来救,遭妻子抛弃,还要与其情敌握手言欢;长到十几岁时还除了母乳以外,不能吃任何东西,一吃就吐;成人时,对于性关系的理解还停留在婴儿水平;已经42岁了,却还像个婴儿一样,渴望喝奶。“我”是个一辈子离不开的恋乳狂,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这就是莫言对这个本应是优良人种的上官家族的继承人的描述。

此外还有和上官金童一样永远也长不大的大小孩赵小甲,他们都是“精神侏儒症”患者,也是不懂男女之事的缺失者(《檀香刑》)。

除上官金童外,莫言的作品中还有许多“恋母”的人物,这可能与莫言小时候父亲太严厉而想从母亲身上找到安慰有关。如《酒国》中的李一斗暗恋自己的岳母,《红耳朵》里的中学生王十千暗恋自己的老师姚惠,《爱情故事》中小弟暗恋比他大10岁的何丽萍,《欢乐》中的齐文栋爱恋比自己大7岁的鱼翠翠,《大风》中的未婚妻比“我”大6岁,《白棉花》中马成功暗恋比他大5岁的方碧玉,等等。这些故事中的男人们均比自己所喜爱的女人年龄小,他们的爱情均遵循“男小女大”的模式,男人需要在女人的呵护中成长,就像儿童需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一样。这也是莫言童年时期母爱的缺失,使他比一般人更想得到母爱,更加依赖母亲、“恋母”的本能反应。

从莫言的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令人惋惜的残缺人士,他们都有许多善良的品行,但命运的作弄使他们身体残疾。这大概是莫言因爱的缺失而造成的畸形心理的一种发泄,从对美好事物的摧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如《屠妇的女儿》中的小女孩没有腿,《模式与原型》中的张国梁面孔丑陋,而且还是个傻子,《野种》中智勇双全的队长余豆官少一个“蛋蛋”,《酒国》中传奇人物余一尺是个侏儒,《白狗秋千架》中美丽活泼的暧成了独眼;与肉体的残缺相对应的是肉体的过剩,如王十千有两只大得出奇的耳朵(《红耳朵》),同桌女孩有六个脚趾头(《初恋》)。

总之,在平辈的描写当中,无论是“健全的残疾人”还是“残疾的健全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几乎都是惊人的贫瘠,他们的一生都在冷酷的人世上苦熬,使得他们个个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复杂的消沉感、沧桑感和忧郁感。这些性情忧郁的乡村青少年,几乎本能地厌恶父辈的人生,渴望着另一种更温暖、更明朗、更富有魅力的人生。这也许是童年莫言的真实心境的流露。

纵观莫言笔下的三代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莫言对智勇双全、野蛮残忍的祖辈的钦佩、羡慕,对自私冷漠、懦弱苟且的父辈的厌烦、惧怕,对忧郁无能、胆小怕事的平辈的痛心、惋惜。这正是童年时期莫言对祖辈的爱、父辈的怕、平辈的厌的最好写照。可见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感受一直影响莫言的情绪与创作,使他无时不刻不在回忆他童年的缺失、不幸、苦难,诚然这使人感到痛苦,但却又能激发作家的想象力,鼓舞作家的创作热情。

注释:

① 杨扬:《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参考文献]

[1] 杨扬.莫言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 张文颖.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莫言.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

[4] 莫言.莫言中篇小说集(上、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5] 莫言.莫言中短篇小说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6] 莫言.酒国[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7] 莫言.檀香刑、四十一炮、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EB/OL].超星电子书(网络下载).

[8]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04).

[9] 薄刚,王金城.从崇拜到亵渎:莫言小说的母性言说[J].北方论丛,2000(03).

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2

【关键词】快速阅读; 教学; 应用; 能力; 培养

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阅读者。快速阅读是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快读、乐读、善读,在速度中积累,在数量中升华语文学习。快速阅读是解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瓶颈的关键。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中的快速阅读是很好的平台。

1 快速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1.1 现代教育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学生阅读面临严峻的挑战:无限的书籍,有限的时间,急剧膨胀的信息,大量的新知,读图削弱读文,应试阅读、浅阅读……面临挑战,肩负培养跨世纪人才阅读能力重任的语文教育阵地,面临着“教师无奈,学生浮躁,负担重,效率低”等问题, “需要”与“现实”撞击出矛盾,快速高效阅读成为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需要,更成为语文教学的需要。

1.2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快速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同等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而文字材料是信息的载体,要吸收有效的信息,要提早获得信息,就必须具备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正是培养开拓型人材的需要。快速阅读是获取信息知识的加速器。能快速阅读得人适应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正是培养开拓型人材的需要。

1.3 语文考试的能力的需要。 同时语文测评、高考、中考语文试卷的数字、信息量有上升的趋势,需要学生阅读加快。例如: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大纲卷是6887字,新课标卷:8918字;因为新课标全国卷考两个现代文阅读,任选其一考,这就要学生在快速阅读后判断并选择自己容易掌握的文段考试。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阅读速度在每分钟200字以内的学生35分钟,经验告诉我们,阅读速度慢意味着理解能力也跟不上来,那么学生如何在这两个半小时里把一份试卷做完,拿上高分?所以学生没有一定量、一定阅读速度的能力,如何与别的学生竞争。

2 纵横快速阅读,激发兴趣,提升阅读的欲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

2.1 激发兴趣,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纵横学习带给学生快乐,学生愿意学。老师的教学切入点一定要扣住能激发学生兴趣来设计。如有榜样的名人榜样、故事激励、现实意义事例等。例如: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莫言热现象入手:莫言的书“卖疯了”,某知名图书销售网站推出的莫言折扣书,几乎全部标注着“暂时缺货”的字样;一个以1000元注册的“莫言醉”白酒商标,在几天之内飙升到1000万元;莫言家乡要种万亩红高粱、打造莫言体验区建旅游大县;“消费莫言”的形式花样百出等等现象,引出学生对莫言,对莫言文学的关注,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对阅读的关注。告诉学生莫言获奖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及时雨,是当代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盛事。期盼中国文学迎来另一个春天!希望学生由阅读莫言的作品后多多阅读文学。有现实出发,学生急迫需要阅读这位中国式的文学英雄莫言的作品。

2.2 分词系统教学容易使学生快读,保证阅读的数量: 收集莫言著名散文20篇,导入纵横码的分词系统,开始快速阅读。利用分词系统可以帮学生很快地扩大视觉广度,增大识别间距,手眼脑协同阅读。达到训练快速阅读入门快,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分词系统有效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能够集中注意力,就能够快速记忆。要求学生做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调整呼吸,扩大识别间距,口诀记忆,联想记忆等。

要进行计时阅读训练,最关键的一条,是实现训练的量化。没有量化,就难以竞赛。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在这时间里开始3天里要阅读1万字以上,后面就要求1.5万字以上,文章就是每位学生推荐5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导入到分词系统里训练。同时实验学生进行定期的阅读比赛,激发阅读竞争欲望。

2.3 快速理解,快速记忆: 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的过程,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对中等难度的书籍,如果以每分钟500字以上的速度阅读,可以使视力和思维同时积极活动,在大脑中留存的信息可达90%,若以每分钟200字的速度阅读,却仅能在大脑中留有信息的10%,这是因为慢速阅读向大脑传递信息是慢镜头式的,但镜头会使大脑潜在意识密度小,间隙大,因而会渗透进别的因素的影响,降低大脑的记忆效果。而快速阅读实质上是一种强化学习法、强化活动能够巩固和促进快速记忆的效果。

快速阅读还能促进快速理解。由于高效阅读时必须注意力集中,能按阅读的要求抓住中心,猎取精华,写出心得体会,所以能加深理解,变成高效阅读。

3 让阅读提升思维辨析能力、鉴赏能力,为终身发展准备

如何让快速阅读直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辨析能力、鉴赏能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1)运用高考阅读题进行训练,教师培训鉴赏技巧,答题技巧,批改作业。对中学生应有的阅读能力分解为若干种能力点,使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都进行量化处理。这样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就实现了高效阅读的量化训练。如快速归纳段意训练、快速提炼中心思想训练、快速辨析思路训练等,都是可以实现准确量化的。在计时的全过程中,通过“读”(计时阅读)、“答”(笔答测试题)、“判”(根据统一标准判分数)、“算”(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四个步骤,严密而精确地掌握每个参训者的有关数据,效率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进步的幅度,在全体成员中的位次等都一目了然。

(2)专题阅读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阅读不应该杂乱无章、漫无目的,不应该没有高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后,就应该脱离分词阅读而进入到书本的快速阅读。那么进入到书本阅读也要有系列,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有顺序有厚度。如:莫言的文学作品是当下热门的阅读,要深度地解读莫言作品,不能不读他的小说,从《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代表作开始阅读,而后对莫言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培养探究能力,为终身发展服务,写出“浅论莫言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论文。

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3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要布置一定地阅读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该做些什么呢?寻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导航,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我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榜样引领阅读之路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上学生模仿性强,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骨勤读书,匡衡凿壁借光好读书;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神童"巧读书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莫言幼小失学在家就反复阅读家兄用过的《文学》课本,感受非常大,他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就在那几本《文学》课本里培养起来的。莫言大量阅读的时候,反复品读金典句子,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二零一二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学生知晓并欣赏,有助于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勇攀世界文化高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为了满足他们看书愿望,我还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各类书籍供班里的同学选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2.推荐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学生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3.寓教于乐,以活动促阅读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 。

3.1 说一说。 我班坚持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训练,即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可以是国内外的一则新闻,可以是一件趣事,也可以是新学会的一首古诗,还可以是一段佳作……仔细观察,真是说者神采飞扬,听者兴趣盎然。

3.2 赛一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持之以恒,每月定期举办故事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4

1995年前后,我没记错的话,余华已经为我们贡献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莫言写出了《丰乳肥臀》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系列;王安忆完成了《长恨歌》;苏童创作了《我的帝王生涯》及一批中短篇;贾平凹的《废都》让人慢慢体会到它的经典性;格非写出了一批精致的中短篇后,着手构思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三部曲,马原开始被认识,被称之为“作家中的作家”,还有北村、韩少功、阿城、叶兆言、皮皮、李锐、张炜、迟子建、王朔、阿来、王小波等实力派作家,这些文坛精英,我的良师益友,从上世纪80年代伊始,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小说全盛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主编了《中国新潮小说选》。我在这本小说集的后记中写道:“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大作品将在五年、十年后出现。”我不是一个预言家,只是作为文学工作者,直觉告诉我,大家将在这些人中间诞生。

十多年过去了,我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可是近年来,我显得惶恐不安。种种迹象在提示我:一个辉煌和伟大的文学复兴时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重量级的作家似乎都写出了其个人最好的作品,写作和出版丧失了早先的严肃性,变得异常地随意和商业,在精心策划的操作下,文学和企业生产的物品,没有精神内涵的本质不同,读者在价值标准混乱的信息的海洋中失去了方向。大多数批评家们注重个人经营,他们不再关注作品本身。年轻人不再尊崇历史和过往的价值体系,“韩白”之争就是一个信号。岁月在咕咕地流动,时代在悄悄地渡过,未来的世界扑朔迷离,是好是坏只有天知道。

我有些按捺不住了,再不把我封存已久的手稿修改出来,它将被岁月掩埋。我深深知道,我的手稿无论好坏,它都毫无疑义地属于那个远去的令人怀恋的时代。着手修改的时候恰逢妻子怀孕,所以一切就变得异常地喜气和愉悦。我这个业余作者在业余时间里,尝到了写作的快乐。我的第一部长篇和我的女儿一起诞生。

稿子改完了,我有些忐忑。毕竟十多年了,就像待字闺中的女人,她还年轻水灵吗,还有人看得上她吗?感谢最初阅读我作品的两位朋友:林建法和宗仁发。建法深夜给我打电话,激动地说他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我的小说,并说这是他一段时间内所看到的最好的长篇之一。

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5

一、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在该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对“作品”进行了界定,其第四类为“美术、建筑作品”,第五类为“摄影作品”;这就说明,同美术作品一样,摄影作品的著作权是受到法律保护、依法享有相关权利的。在这些权利中,“改编权”和“汇编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之所以强调这两条,是因为以摄影作品为底本绘制出一幅与之在造型上高度相似的绘画作品就相当于一个“改编”或“汇编”的过程,虽然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艺术门类上不同于原作,且其中也融人了再创作者自己的艺术加工,但这仍然对摄影作品的著作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因为该部法律第二章第二节“著作权归属”中的第十二条明文指出:“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看出其合理性。例如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从艺术门类上说,小说属于文学、电影属于影视艺术;但是,如果影视艺术在情节、结构、人物等方面都取之于小说,则就属于对小说的改编,编剧就必须经过小说作者的同意或获得其授权。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分别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则制片方就必须获得莫言与苏童的授权,并且在影片中注明二位原作者的名字。同理,如果绘画在内容、形式方面与摄影作品高度一致,则亦应属于对摄影原作的一种改编或汇编,需获得摄影作者的授权并加以注明。像案例中提及的油画家李跃亮使用摄影家胡武功的摄影作品为底本进行创作,未经原作者同意并未注明其所依据的原作出处及版权,便构成了对摄影家著作权的侵害;尤其是对方早已将作品公开发表,更使得事实清晰,铁证如山。因此事件宣扬出来后画家受到几乎一边倒的批判并最终公开道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虽然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但是,如果在绘画作品中大量使用甚至原封不动地“复制”摄影作品的基本画面元素,就会构成对摄影作品著作权的侵犯。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绘画工作者又经常会利用照片进行绘画创作;那么,如何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侵权”问题呢?笔者在此给出几点基本的对策与建议。

二、对策与建议

只使用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进行绘画创作这一点很好理解,既然所描绘的摄影底本原本就是自己拍摄的,则自己就是该摄影作品的著作权所有人,自己使用本人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当然不会构成侵权。获得摄影作品创作者的授权对于那些非画家本人拍摄的摄影作品,如果画家确实非常喜爱,想将其创作成造型相仿的绘画作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获得摄影作品创作者的授权。这些照片如果是自己身边熟识的人拍摄的,那么相对就比较简单: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意图,得到对方的同意就行了。通常说来,许多人都是乐意让自己的摄影作品变成绘画作品“底本”的,通常不需要支付报酬便可获得授权。当然,这种授权可以是口头的,但以书面的最佳。对于那些公开发表的摄影作品,画家也应该积极与原作者进行联系,获得其书面授权。可是,对于那些无法联系上原作者或根本不知原作者为何人的摄影作品,应如何处理呢?这便涉及到第三条对策了。注明所依据的摄影作品的来源。当今时代,许多报纸、杂志上都会刊登大量的摄影作品,互联网上更是充斥着海量的摄影图片,这些都为画家进行绘画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但是,如何获得图片作者的授权也成了一大难题。因为有些作者根本联系不上,甚至大量照片根本就不知道作者是谁;在这种情况下,画家见到自己喜爱的可以做创作素材的照片该怎么办呢9我觉得不应该因为可能会侵犯照片的著作权而果断舍弃,可采取在绘画作品创作完成后以附注的形式标明所依据的摄影作品来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原作者的著作权的尊重对膨作品进行必要的改造,杜绝照搬许多时候,摄影作品对画家所起的不过是一个触发灵感、提供素材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绘画工作者不必要对摄影作品进行生硬的全盘照搬,而应该对相关画面元素进行分解、改换、变形、重组,使绘画作品与摄影作品的相似度大大下降,甚至不能再辨识出绘画所依据的是哪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创作的,这样也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

作者:杨宏鹏单位:河南大学

莫言最好的作品范文6

【摘要】记者的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调查工作,在调查工作中,记者的提问是采访最主要的信息采集方式,提问的语言是记者与采访者之间的桥梁。很好地应用提问技巧和语言艺术,才能让被采访者打开心扉。

关键词 记者提问技巧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①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门艺术,才能通过现场采访的问题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一、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提问的技巧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相对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要严格得多。因为电视新闻的报道伴随着采访对象真实回答的声音与神态,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采访技巧:

1、提问要有镜头意识

现在的电视新闻越来越重视对采访对象的镜头捕捉,记者不仅要面对采访对象,还要面对镜头后的观众。所以,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时要有镜头意识,提问时必须保持与镜头展示内容以及同期声之间的配合,把握好提问内容与镜头画面的关系。

2、要精心选择好提问的问题

记者提问的问题,是采访的焦点,问题提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深入进行和采访的质量。新闻记者在一线提的问题,不仅是记者感兴趣的问题,也应该是采访对象感兴趣的问题,更应该是受众感兴趣的话题。采访中提的问题,最好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例如笔者在“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采访“沐荼”茶企的董事长康丽云时,首先问康董事长:“我们沐荼主要是为80、90 后的年轻游客提供‘私人定制’的茶文化旅游服务,您是怎么样把传统茶企衍生为茶旅文化企业?”这样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话题,常常会收到谈话投机的好效果。在采访之前,要对采访对象做出尽可能的了解,根据访问对象的生活阅历、专业和文化程度、性格和兴趣爱好等,选择采访对象最熟悉、最喜爱、最容易谈吐的话题进入提问。②

3、采访的提问要“因人而异”

由于万能式的采访提问笼统而没有针对性,达不到采访目的和节目效果。所以,电视记者在采访时要努力从采访对象身上去寻求独特之处,从提问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针对不同采访对象提出独特的问题。③这种独特性的提问,保证了所采访到的事实的唯一性,从而能获得较大的新闻价值,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挖掘到独家新闻。

4、提问与观察相结合

电视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观察,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必须注重非语言的交流,用眼睛来采访,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分析采访对象身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号,根据这些细节进行提问,这样就能采访出最鲜活的内容。如果只注重提问,那么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提问必须与观察相结合,只有观察得细、观察得深,才能帮助记者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

5、提问要有的放矢

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提问,应具备很强的目的性,所有的问题要针对采访活动达成的目标进行,并始终处于采访活动的主导地位,引导采访对象的思路。同时,记者要控制采访对象的回答。不要让采访对象仅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简单词语来敷衍作答。一些彰显智慧的成功采访,记者不但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

二、电视新闻记者提问的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对于采访来说十分重要,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的好坏。④所以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能否运用语言艺术去打动、感染采访对象,对于采访活动能否获得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1、语言要有规范性

第一、提问时发音应准确、规范。作为新闻记者,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语言交流是采访活动的主要桥梁,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信息传递是否准确,与新闻记者的发音是否规范息息相关。尤其像福建,地处“闽方言”区,发音与普通话的距离较远,我们周边的记者,应该更加重视发音的练习。

第二、提问语言应该遵循语法法则。

电视记者的新闻采访语言,既要口语化、又要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所以,电视记者应注意将平时随意的生活口语与规范的语法要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避免口头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比如“啊、然后、这个、那么”等等。如果电视记者把这些口头禅挂在口边,节目内容就要大打折扣的。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很好的拿捏采访用语,避免口头禅。

2、语言要有交流性

记者的采访语言是新闻工作者与受访者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记者本身的采访态度和语言会影响到被采访对象的态度,同时也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电视记者应根据采访对象的自身情况交流。比如笔者于2011年11月做的一档节目“从‘轻吟浅唱’到‘引吭高歌’”中,采访的主题是在闽北吟唱了两百多年的南词,采访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词曲艺的传承人肖向丽,面对这么严肃的主题和专业的采访对象,在采访的间隙,记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出向肖向丽学唱。这一语言交流和采访活动,让采访对象从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互动感,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还有电视新闻具有纪实性,记者采访时的态度、语气等都会直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其语言还要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总之,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与被采访对象保持平等的关系,在语言使用和交流上使双方具有平等的话语权。

3、语言要有“人情味”

在采访中,面对记者的镜头,采访对象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如果电视记者设法把采访提问语言变成与采访对象的聊天,使其充满人情味和轻松感,往往就会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2013年3 月以“‘单独二孩’并非人人买账”为题的报道中,面对单独二胎政策施行后,不少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对“单独二孩”并不十分“领情”的情况,对市民做了采访调查。在采访市民李女士时,笔者和李女士拉起家常,从国家的二胎政策,谈到自身孩子的教育,最后将话题转到李女士是否愿意生二胎。此时李女士给笔者详细的算了一笔账,“剖腹产花了8000 多块钱,平常的体检、产检花4000~5000 元钱,生孩子怀孕期间单位奖金享受不到,平均一个月要花1000~2000 给宝宝买玩具、营养品、服装等,父母亲四个老人的赡养费,自己本身的房贷”。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再负担一个小朋友就觉得有点不够”。笔者在采访中,站在李女士的立场,才使得李女士敞开胸怀,在轻松中交流,获得了更加真实的信息。

三、新闻记者采访提问的意义

提问是记者的天职,也是电视采访最重要的流程之一,没有高质量的提问,就无法实现电视采访的意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材料、观点,组织完整的电视作品,记者的采访提问,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掌握真实的信息

提问是电视记者掌握真实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记者获得线索的手段越来越多,有的是热心观众提供的;有的是从间接材料中获取的;有的是从网络世界搜寻的。但无论何种手段,都必须经过记者的核实确认,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这一核实的过程,就是通过记者直接与当事人、目击者、参与者进行谈话沟通实现的。

2、展现人物的个性

提问以语言交流为本质,具有极为丰富的感染力,能够展现人物的个性、观点和态度,尤其在进行人物的专访时,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以语言为载体,沟通思想和意念,通过提问与回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场,不仅可以向观众传递谈话内容的概念信息、情感信息、功能信息,而且还包含采访对象的人格信息。

如白岩松电话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

白岩松:莫言先生,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是不是很兴奋?

莫言:没什么可兴奋的。这半个多月来,炒来炒去,我挺麻木的,已经无所谓了。

白岩松:您回到高密,是在躲吗?

莫言:一个月前就回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回来,现在是秋收季节,与父老父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

白岩松:听到获奖消息时,你就在这块让你走上文坛、给了你声誉的红高粱的土地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莫言:这是偶然的巧合,没有任何提前的预想。

白岩松:比奖金更早到的是新闻记者,会不会对他们有些烦了?

莫言:记者待了好几天了。跟他们简单地聊了几句,觉得他们很辛苦,我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

白岩松:您今年57 岁,诺贝尔奖在您创作的中间阶段来到,会不会打乱您之前的创作计划?

莫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接受记者的采访,会有很多社会活动,但很快就会过去,主要是自己的心态,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我要尽快地从这个态度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这短短的几句答问,把莫言先生的谦虚为人以及对故土乡亲的感恩表现的淋漓尽致。

3、引发观众的情感

由电视记者提问所构成的对话具有真切的现场感,能够调动观众的深层参与,引发观众的情感。精彩的谈话内容可以使观众与采访者、被访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让观众得到思想的启迪,达到感情的共鸣,去积极探讨所讨论的问题,去体会人生的艰辛和世事的无常,从而对社会、对生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不同的提问技巧会取得不同的采访效果,许多的新闻作品都是“问”出来的,记者必须灵活运用、融会贯通⑤。

参考文献

①沈慧萍、彭华:《电视采访与写作》[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6

②徐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性》[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③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2010(12)

④高文平,《采访提问要讲求艺术》[J].《记者摇篮》,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