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月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秋月的诗句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1

2、关于秋天景物描写的诗句有: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2

一、忌答非所问

犯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考生审题意识淡薄,做题时一味图快,尚未审清题意就匆忙作答造成的。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6题的第(1)小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考生只要答出“绕”和“晓”哪一个更恰当,并说出理由即可,如果考生大谈整首词怎么怎么好,而不分析那一个字用得好,即使说得再多也不会得分。强化审题意识,培养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就能避免“答非所问”的错误。

二、忌脱离文本

这里的“文本”就是所给的诗歌或问题涉及的诗句。犯这种错误的考生,主要是没读懂或没完全读懂诗歌原文,在答题时抛开诗歌,只凭感觉进行分析。任何诗歌鉴赏题都离不开诗歌原文,脱离原文的鉴赏只能算隔靴搔痒。有的题目明确告诉考生要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如2004年全国卷Ⅳ第16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诉考生从哪里入手,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的第(2)小题:“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分析诗句体现的思想情趣,必须结合“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两句诗的诗意,来分析作者感受到的情趣,若脱离原诗,就不能准确地作答。

三、忌繁简不当

不少考生在答题时语言不简练准确,以致造成“该繁却简”或“该简却繁”。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该题给出了对前三句的分析,让考生分析第四句。考生写出的字数就应和前三句差不多,若字数过少,肯定不能较好地完成赏析要求。又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第(1)小题:“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在解答该题时就可结合诗句内容,直接写出“一挥手”和“万壑松”表现了什么,没有必要用过多文字。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把“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辨证统一起来,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四、忌滥用术语

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不少考生喜欢滥用术语。究其原因有三:(1)考生不明白某些术语的具体含义,没有系统梳理与诗歌鉴赏有关术语的知识,以致考试时想到什么写什么;(2)考生在整体阅读和审题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读懂诗歌,没有审清题意,答题时滥用术语来凑字数,想侥幸得分。殊不知,诗歌术语都有特定含义,用得准,以一当十,用不准,则适得其反。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第(2)小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在答该题时考生应该很容易联想到《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都是写景,都是侧面描写音乐效果的。答题时,一般考生都能写出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写景,但有的考生用“托物寓意”“以动写静”等术语来搪塞,却遗漏了“侧面描写”这个术语,造成了答题不准确,字数多得分少的情况。

五、忌以今律古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3

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下去玩。我走到操场上,望着也空,不禁感叹道:“今天的月亮真圆。真亮呀!”我望着天上的明月,她时而露面,时而遮脸,好象一位害羞的仙女,又酷似一位慈祥的母亲,把皎洁的月光洒想大地。这时,大地像披了一层银色的外衣,更漂亮了。

在月光下跟小伙伴玩游戏,受到了月光的沐浴,我们玩的更欢了。

中秋的月,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米人。而此时的月儿,活泼了起来,在跟我玩躲迷藏呢!她一会儿躲进云层里,一会又探出脑袋;她累了,静静地靠在天幕上,这时大地又沉静在如水的月色里,大地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4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谓是咏月诗中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里,何处春洒不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天一碧,平湖秋月作者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出这融入秋水的月夜,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壮观景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深刻的描写到观望着流泻的月光,乡情波动,牵挂故乡的亲人,思乡的情愫一齐涌来,只有如霜的月亮知道诗人内心的乡愁。这一份乡愁让人夜深难寐,遥望远方,惟有情寄明月才慰藉心中的乡思之苦。月是思乡的魂。月是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最永恒的寄托!

咏月诗中要数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最多。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秋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挂念、思念、关切同情与这朗朗明月一起,伴随着朋友远行,明月是友爱的使者,友情的见证,也因为这有情的明月,使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情谊达到升华,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再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写出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情,就明月下酒,借明月抒情,豪情奔涌,在这样的月夜,不得不显露出诗人郁郁寡欢,愤世嫉俗而又无可奈何的俗态,那种被政治抛弃,被世界遗忘,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无奈,那种失意悲情与这清冷的明月,一同相映……

李商隐的“晓镜旧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象一潭幽静的水,又盛满忧伤的爱情。皎皎的月光照着如霜秋露,冷冷生辉,情人离别,刻骨相思之情无法排解,在月光下徘徊,踯躅夜深不归,为情所困为情所苦,古人用自己独特,丰富、优美、多情的清词丽句,隐晦地表达离别之痛,思念之苦。

今夜,月光如水,到处是闪耀着清澈光辉,多少乡情也便的愈发清晰。此时,在月光下徜徉,水银一样的月光,铺洒在我的身上,是那样的亲切与祥和。思乡的情愫,如同月光长出的翅膀,在月圆的夜晚。向着家乡的方向飞翔。徜徉在月光下,那种魂牵梦萦的乡情愈发的明亮,每当抬头望月,月光里就有一份属于你的心语,那思念经年不改,每当那轮圆月升起,它便踏着月色而来。都说思念是一种温馨的痛苦,那是因为有了痛苦才显得特别温馨。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想念,才会有今夜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念的人儿泪常流的忧伤;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的思念,人的感情才对昨日有了悠长的沉湎和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也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思念,人的心灵才在深深的思念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一番滋味在心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词句。同样的秋凉,同样的秋月,给人凄惨,给人哀伤,给人以无限的悲苦。每每读到这里,有多少人感时伤怀,涕泪横流。亡国之痛,失国之恨,人生失意,命途多舛,都随一轮清月,漂流而去。

古往今来,人们留下了不知有多少数不清寄语中秋,赞美月亮的绚丽诗文。“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词句几乎成了千古的绝唱。“转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千年一怨,幽怨明月,为何月圆人不圆。月亮本为是没恨事的,却常常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团圆的样子,它是有意嘲弄人,还是同情人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但月圆人未圆,而且连月亮也难以长圆。大自然的事物也有缺陷,人的悲欢离就更不为奇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难道一向都是如此,无法两全其美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无知,明月有情,愿天下有情人共浴明月之光,享受着美丽多情的精魂带给人间最美好的祝福,愿浓浓的乡情,汩汩的友情,绵绵的爱情天长地久。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5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万物萌生的季节,背诵着这样的诗句,伴着歌声和笑声,我们上路了。

每天清晨,我带着孩子们读儿歌、童谣,读古诗和儿童诗,浸润在诗人对春风、夏雨、秋月、冬雪的描写中,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同时,伴着诗情、诗境,我们与千百位古代优秀作家一道观赏名山秀水,陶醉于田园风光,在体察和涵咏中学着感悟大自然。吟诵着那些万古流芳的佳句,感受着华夏先民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情感和机敏的智慧,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

“散作满河星”是我们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为孩子们编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的题目。在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蒙学范本《三字经》,然后是40首绝句。那真是一段令孩子们骄傲的时光,每有来校听课或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在正式上课前必要把这本小书递于客人手中,骄傲地说:“请您抽查,您选择任何一页、任何一句,我们就能把后面的悉数背诵出来。”接下来的展示当然会赢得老师们的掌声和赞叹。孩子们背诵积累的热情很高,如果说这样的激励太过肤浅,那么品味诗情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古诗内在的源泉了。

我们非常喜欢《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孩子们问我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为什么选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呢?我告诉他们这来自于诗的意境,在诗人善于发现美的眼中,那微弱的一盏渔灯在风中散落成满河的星光,是一种静谧的美。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哦,孩子们明白了。于是,一株小草开始引起他们的怜爱,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他们开始体会夜的幽静,因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始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还变换着方式读翁格的《暮春》,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男孩、女孩互相读一读,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读一读......“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互相劝慰,不要有太多抱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振作起来,希望就在前方。春游时,在鸟语花香的郊外,我们吟诵“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与林中的鸟儿应和,与温柔的春风对话,给诗句扎根的土壤,让游玩多一份感怀。

“情”是“诗”的灵魂,有了对诗情的体味和感悟,我们的诗词之旅就不会苍白无力,寻“美”之路就不会枯燥无味。

白居易和张九龄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但却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喜欢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与张九龄的《答陆澧》放在一起来诵读,说前者正好在问友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后者恰好在答“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不管山高路远、大雪飘飘都要去拜访,这该是怎样的一份友情,而夜幕下、雪纷飞,红泥小火炉旁的一对朋友推杯换盏那又该是多么欢乐与温暖的画面。

描写秋月的诗句范文6

一、慈父心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有浪漫洒脱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李白更有一颗慈父的心肠。天宝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权贵的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寄东鲁二稚子》就是诗人漫游金陵时候写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抒写了一个父亲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歌以写景开头,展示江南的春色,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的农事、酒楼、桃树,“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诗人托春风带去自己对家的思念,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让人唏嘘,尤其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充满了人世间共同的慈父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诗人流浪于江南,想象着儿女在桃树下玩耍。在玩耍中张望着父亲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谁来摩挲其背,爱怜他们呢?即使在漂泊流浪的行程中,诗人李白仍不失一个父亲的慈爱之心。

二、忧愁心

李白的忧愁之心,有时源于对权贵的愤恨,有时缘于自己的壮志未酬,更有的是对朋友的牵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到:“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诗人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之后写下的诗作,尤其是后两句的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多情的月亮把自己的心愿带给远方的朋友。托明月而捎愁心,不仅说明忧愁无处可诉,也说明了明月分照两地,而朋友却不能相见。彼此都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该寄托了诗人多少的情肠?诗人依靠丰富的想象,把无情的月亮写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个不幸的迁谪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却是诗人对权贵的憎恨。

三、苦心

759年,李白在江夏逗留的时候,遇到了长安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异地重逢,使流浪中的李白欣喜异常,他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漂泊的身世、难酬的壮志、炎凉的世态……不禁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江下赠韦南陵冰》的诗歌。诗歌以倒叙的形式追忆“安史之乱”后诗人与韦冰的遭遇,“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是被贬的官员,在相逢的宴会上,彼此的遭遇又怎能说得清呢?“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这恍如梦境的惊喜,蕴涵着痛心的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宏图,都在“不得申长句”中被痛苦地压抑了。也由于“不得申长句”,内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清心

一生寄情山水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诗心浸泡在明月山泉之中,细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月华雨露。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览池州时,写下了《清溪行》的诗歌,首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作为一生游览过千山万水的李白,在面对清溪水的时候,却一下子情有独钟。诗人首先创造了一个宁静又清寂的情调,让水清如镜的清溪,洗濯心灵的尘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着力描绘的清新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不正折射出诗人心灵不沾尘埃的那种空灵吗?

五、壮心

上一篇美国政治论文

下一篇麦兜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