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算法初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算法初步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32-01
算法与程序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为此,笔者精选了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电子计时器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电子计时器的制作?如图1
在一堂课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小时钟程序的制作算法思想,还要让学生掌握其程序的代码编写,的确难度不小?一般情况下,老师的讲解都是按正确的思路去执行的,而且在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中,通常教师是不会出错的?这次,在课堂上,笔者作出大胆尝试,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加以分析,讲解出错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并引入新的知识难点全局变量?
解题步骤:
1 任务分析
编写模拟“电子计时器”的程序?
功能描述:(1)重置时间:就是把时间变为0,电子计时器暂时停止计时;(2)开始计时:就是电子计时器开始工作计时;(3)暂停计时:就是电子计时器暂时停止计时,但下次计时的时候,要从先前停的时间继续计时?
2 算法分
说明:等待时间到达,计时器控件自动完成“时间的增加”?
3 编程三步曲
(1)设计界面?修改对象属性:
添加一标签,修改Caption属性=0修改名称:Min
修改字体?字号属性
添加两个标签,修改Caption属性=:
修改Caption属性=0,修改名称:Sec
添加一计时器控件,修改Interval=1000(表示时间间隔是一秒钟)
(2)编写代码
编写计时器事件:
分析:定义变量T代表时间,单位:秒
每过1秒钟,电子计时器显示就要加l,而计时器控件每秒执行一次,因此,可以使用累加:T=T+1,由于T是秒数,当T>60时,必须转换成分钟数?变量M代表分钟数,S代表秒数。
尝试:
双击计时器控件,并输入代码:
Dim t As Integer,m As Integer,s As Integer
(板书)T=T+l 每执行一次累加1
M=T\60 T整除60得出分钟数
S=T Mod 60 T取模60得出秒数
Min.Caption=m 在标签l输出变量M的值
Sec.Caption=s 在标签3输出变量S的值
(3)调试运行
失败:电子计时器只显示l,就停下来,不动了,这是什么原因?
调试:尝试增加Ptint t;发现变量T的值总是l;对比:跟我们以前利用循环进行累加求和有所区别,(演示《循环变量的变化》)
发现:变量的定义,放在循环语句的外面,循环的执行不会把变量T初始化。
分析:这是因为变量T是在计时器控件中定义的,计时器控件每执行一次都把变量T初始化(即:T=O)
(4)解决办法:讲解全局变量(PowerPoint)全局变量是指在程序开头的说明部分(通用一一声明)定义和说明的量,其作用域是整个窗体程序?
把变量T定义为全局变量(“通用一一声明”事件:Dim tAs Integer),这样就不会被初始化?它只是在程序执行开始时初始化一次,不受其他控件影响?实践证明,在仅仅的一堂课中,100%的学生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必做练习,8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选做题。经过老师的精心组织?巧妙安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于全局变量这一知识难点,完全掌握,并能理解?熟练运用?
参考文献
算法初步范文2
1.考点回顾
(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
①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
②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2)基本算法语句
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
2.命题趋势
在率先进行新课改的四个省中,算法初步在高考卷中基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1题,分值5分,相对比较稳定。
高考常见试题类型:(1)考查算法初步的基本知识:此类型试题考查算法初步的基本知识,如算法定义、程序框图功能、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基本算法语句,属于基础题型。(2)考查程序框图、语句的功能:此类题目有两种题型:一是给出程序框图或算法语句来说明其功能;二是求程序框图或算法语句输出的结果。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程序框图、算法语句的能力,此类题型是算法初步试题常见的题型。(3)完善程序框图中的条件或内容:给出不完整的程序框图或算法语句,填补一些条件或内容,要求考生有比较扎实的算法初步基础知识,对考生要求比较高。
预测今后的高考命题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算法作为新增内容,浙江省的高考卷将首次出现算法题型,对本章的考查应该还是以基础为主,主要考查算法的概念和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及对应的框图和基本算法语句;(2)熟悉算法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考查用程序框图来表达算法;(3)算法初步将更多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融合数学学科中其它的知识点。(4)试题常以填空、选择的题型出现。
【典例剖析】
例1:(2007高考广东卷)右边左图是某县参加2007年高考的学生身高条形统计图,从左到右的各条形表示的学生人数依次记为A1、A2、…、A10(如A2表示身高(单位:cm)[150,155)内的学生人数)。
右图是统计左图中身
高在一定范围内学生
人数的一个算法流程
图。现要统计身高在
160-180cm(含160cm,
不含180cm)的学生人
数,那么在流程图中的
判断框内应填写的条件
是( )
A.i
分析:本题考查应用循环结构求和,题型是在不完整的程序框图中补充条件。
解析:现要统计的是身高在160-180cm之间的学生的人数,即计算A4、A5、A6、A7的和,故流程图中空白框应是i
点评:需要耐心读题,理解直方图和框图之间的联系。
例2:(2007年高考宁夏卷)。如果执行下面左边的程序框图,那么输出的S=( )
A.2450 B.2500
C.2550 D.2652
分析:本题是已知程序框图求输出的结果,考查循环结构和等差数列的求和,属于常见题型。
解析:属于循环叠加的问题,当k≤50时进行循环叠加,S=0+2+4+6+…+100=2550,选C。
点评:关键是要清楚每循环一次S上叠加了什么,何时循环终止并输出结果。
例3:(2008年高考宁夏卷)下面右边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三个实数a、b、c,要求输出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那么在空白的判断框中,应该填入下面四个选项中的( )
A. c > x B. x > c C. c > b D. b > c
分析:考查条件结构知识,也是要求补充条件的题型。
解析:由选择语句知识来确定。 选A
点评:本题体现了冒泡法的算法思想,对这种算法的本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例3图
例题4:(2008高考广东卷)阅读右边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则输出 , 。
(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 ”也可以写成“”或“”)
分析:求程序框图的输出结果,计算程序循环的次数及叠乘的结果。
解析:要结束程序循环运算,就必须通过整除的条件运算,而同时也整除,那么的最小值应为和的最小公倍数12,即此时有。
点评:能较好地考查对于直到型的循环结构的理解,准确地对循环过程进行跟踪是解题的关键。
例题5:以下四个问题,①输入一个数x,输出它的相反数。②求面积为6的正方形的周长。③求三个数a,b,c中的最大数。④求函数的函数值。其中不需要用条件语句来描述其算法的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法中条件结构和语句功能的理解。
算法初步范文3
算法中的条件结构分两种,一般在遇到问题需分情况解决时使用,这两种结构分别是:
条件结构一: 对应的程序语句是:
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语句体A,然后执行END IF后的语句,否则执行语句体B,再执行END IF后的语句。
条件结构二: 对应的程序语句是:
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语句体A,然后执行END IF后的语句,否则直接执行END IF后的语句。
例1. 编写程序,求函数y= 的函数值。
解:用条件结构一: 用条件结构二:
例2.闰年是指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的年份。编写一个程序,判断输入的年份是否为闰年。
解: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种条件结构不但各有特点,而且可以通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下面我们介绍循环结构,算法中的循环结构也有两种,一般在解决问题需反复执行某个步骤时使用,两种循环结构分别是:
循环结构一: 对应的程序语句是:
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对UNTIL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符合,继续执行循环体,然后再判断条件,以此循环;如果条件满足,则直接执行UNTIL后的语句。此结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二: 对应的程序语句是:
当计算机执行上述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再判断条件,以此循环;如果条件不满足,则直接执行WEND后的语句。此结构称为当型循环结构。
例3.编写程序,求两个正整数m、n的最大公约数。
解: 求最大公约数一般有两种方法,如果用《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过程如下:
直到型: 当型:
可以看出,过程稍显繁琐,但如果用辗转相除法,即欧几里得算法求最大公约数,过程就相对简单了。下面把用辗转相除法的过程也写出来,以供比较。
直到型: 当型:
算法初步范文4
高中数学算法初步比较教学建议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行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全国范围内的高中普遍使用的数学教课书被分成A版和B版。
一、对A、B版教科书章节结构的比较
1.比较章节的结构
按照《标准》的指示,A、B版的教科书中都把“算法初步”列为必修3的重点内容,即为第一章,并划分成三小段,章节的开头一样,不同的为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第一张的小结之前根据内容需要,分为“数学探索”“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的文化”等学习内容,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则将“阅读和欣赏”安排在本章的结尾处,并设有两个附录,作为对本章学习内容的补充。
2.根据各章节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
教科书的A版在内容结构的分布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设定,包括的部分有:导入语的讲解,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进行问题分析,对常规题、开放题、探索题、实践题等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进行习题练习,用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科书B版则对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和研究,对数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将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对于A、B版教科书中有关算法初步的结构内容进行比较
1.对于课时的安排进行比较
在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有146页,算法初步的内容有51页,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4%以上;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有123页,算法初步的内容有45页,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6%以上,算法内容在两版科教书中的占有比例相当,然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比教科书的人教B版少一课时,并且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较多,这使学生在学习A版的教科书时,学习压力比较重,没有学习B版的教科书轻松。
2.对于组织内容进行比较
(1)对算法定义的讲述略有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探索研究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认为算法的求解是依据特定的要求解决某一种问题的有限步骤。教科书的人教B版在讲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对算法的理解为,按照要求规定的运算顺序完成解题的全部步骤。
(2)对算法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注重对知识的细致划分,对教科书中的各个知识点设计习题,并对例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注重对知识及思考方式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总结。
三、对算法初步的习题、例题配置进行比较
在对算法知识的习题归纳中,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是对单纯的算法知识归类,主要是对算法内容的考察;第二种是有关其它类别的数学知识,包含算术、几何、代数;第三种是有关实践的应用种类,以实际的生活为前提对题目和内容进行考察;第四种是数学感情的体验种类,主要体现在对算法的学习和体验及搜索资料等数学活动,
1.设计例题上的差异
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设计了21道例题,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设计了16道例题,在这些例题中,教科书的人教A版更注重对知识的考察,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2.习题设计上的差异
在《标准》中“算法初步”的规定课时为12节,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将课时定位12节,教科书的人教B版讲课时定为13节。并且在习题的数目上,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习题的数目上明显少于教科书的人教B版,并且两版教科书在题目的设定上都很少有数学感性类题目,而且有关几何类方面的题目也过少。
3.教科书的人教A版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科书的人教B版侧重对知识内容的讲解
例如,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讲解“程序构图时”引用“求二分式方程x2-5=10(x>0)的近似解”的教课形式。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应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算法思想。
四、对高中数学算法的几点建议
1.掌握对算法的思想,加强对思考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标的提出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通过增设不同种类的科学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控制课堂上的知识学习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对科学知识探讨能力的要求,教学时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程度。有些教科书在某一节课的设计上,加入过多的知识内容,习题和例题的数量远远超过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并且在两版教科书中关于几何类型的习题都太少,然而借助几何的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所以两版教科书应该增加几何类型的数学题目。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两版不同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然而B版教科书相对于A版教科书而言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学习、掌握,但是B版教科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对人教B版教科书的学习,教课老师可以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课书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编写B版教课书的工作人员,根据我国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设计出更符合我国学生学习特点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形式、多内容的优质教科书,让我国的教科书变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白改平.正确认识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数学目标——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1,(4).
算法初步范文5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形成了“满堂灌”的模式,老师累、学生苦,结果却是高分低能或无分无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为此,我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初步确立了五步教学的结构。这里五步是指“导、读、作、议、用”五个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
1 导
导是指上课伊始,注重用新颖的方式导入正题,激发学习兴趣。基本方式有:或提一个带启发性的问题;或做有趣的小实验;或讲科学家的小故事;或讲本课在计算机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讲鼠标使用方法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有趣的小球碰撞实验,在游戏趣味中引导鼠标的使用;又如在准备讲解五笔字型输入法前,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致,特地安排同学们到多媒体教室,给大家演示录入几分钟文字,在静得出奇的教室里,只听见清脆的击键声,一行行文字刷刷显示在屏幕上,一双双一眨不眨的眼睛看得入神;在讲解QBASIC课程里作图一节时,首先演示在物理课程中难懂的小球碰撞现象,一方面让学生贯通学科学习;另一方面激起他们想知道怎样才能编出这样的程序……这样,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万事开头难,找好了开头,知识的泉流就会潺潺流出。
2 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是会“读”,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材料,它是计算机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计算机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出发点,按阅读教材的深度,可分为泛读、细读、精读和回读四种。
(1)泛读――自学一本书。假期中,我布置学生自学下学期的内容,把握大致结构。每章写一个知识提要,分类归纳概念、操作、应用等几部分。对下学期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每位同学可尽自己能力自学到相应的程度。
(2)细读――自学一节内容。上新课前,按老师列出的阅读提纲仔细阅读,回答提纲中的问题,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3)精读――突破重点、难点。在细读的基础上,关键的字词要罗列出来,深入理解其含义。例如:在Photoshop和Flash教材中,对“层”的概念理解和运用,Photoshop中通道的内涵等等,须细细琢磨方能运用自如。
(4)回读――课后阅读。这是一个反馈学习的过程,指学生在上完新课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课后再阅读、消化,与课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比较。这一环节往往不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认为课堂内容知晓了,没必要进行回读,事实则不然,它是前面三个环节“读”的深化和拓展。通过这一过程能利于课堂知识的“头脑再现”,利于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利于教材的识记,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泛读和细读一般指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进行。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在强调预习解读教材,但不少教师只强调预读的具体内容,未提出具体要求;有的教师只有布置,没有检查,让预读流于形式。课堂上的读,可安排精读(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安排细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老师就略讲或不讲,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3 作
作是指操作实验。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还得眼见为实。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抓住了实验,就抓住了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本质,实际操作教学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它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全身心地进行观察和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它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好。讲计算机不如操作计算机。“作”分为:
(1)学生试作――个别学生尝试操作。对某个教学要点,在老师讲解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对本知识点的“读”的掌握情况,请个别学生尝试性的操作本知识点,一般情况请三个档次(好、一般、较差)的同学分别演示,通过他们的演示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在下面的讲授中予以重视。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想法和实际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个别学生的演示中,其他同学也可对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找到自身存在的差异,加深印象。
(2)演示操作――老师做,教师在做中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老师动作要熟练、简捷,操作过程要清晰,可见度大。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突破难点。例如:学生对Photoshop中纯理论的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通道概念的难以理解,教师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很快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自己操作起来也就轻松自如了。其它可演示的还有高级语言程序关键行演示、电脑硬件的安装演示等,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理论从实践中展现出来,这样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尽量直观呈现,避免空说无凭。
(3)学生操作――学生做,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我要求学生操作时不能带书,只能带好自己预习的笔记。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做好预习写笔记的好习惯(笔记中理清对本内容的理解,注明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在实验中验证),另一方面让学生不要养成对课本的依赖性,不要盲目崇拜。主要是让学生认真预习,对操作目的、组件、步骤要心中有数,这样,经过自己的预习理解再操作,印象会更深刻。要提高操作技能,必须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尽可能将演示操作变成学生操作,因为在演示操作中,往往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演示能领会,但是一旦自己动手时,有时就显得很不适应。而且从学生“好动”的天性来讲,动手操作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技能能力。
4 议
议是指老师把易混淆、易忽略、易出错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老师适时点拨,去伪存真。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老师在安排讨论时,要注意讨论的范围,一般说来,前后桌的四人小组讨论参与率比集体讨论参与率要高,效果也好。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可适时加入到讨论当中去,师生之间的讨论使疑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思维方向得以及时校正。学生之间的讨论使之思维得以相互启发,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帮助。同时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合谐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5 用
计算机是现实世界的微观反应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切入点。包括以下几点。
(1)当堂处理书上的练习和习题,减轻课余负担。
(2)实现生活中的现象。比如通过编制程序实现滚动小球碰撞,通过Flash软件实现卡通画的制作,利用Photoshop实现精美图片的修饰,在母亲节由同学们自己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一幅送给母亲的画……能实现与生活惜惜相关的现象,大大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3)展示:给大家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甚至在网络上展现,给学生以自信。例如:利用Photoshop修饰个人照片,同学们全身心投入,通过投影展示优秀成果,同学们鼓掌庆贺,课堂气氛活跃。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成就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竞赛,展示自己的才能,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每堂课,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学生的活动时间要占一半以上,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及外来的一切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有意义。
在五个教学步骤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如何“导演”导得如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同时着重要做到:
(1)准备好阅读提纲和议论的问题,演示适可而止。中学生阅读教材常常抓不住重点。老师就要拟出提纲,让学生在寻纲求答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提纲要由浅入深并能在书上找到答案;议论的问题一般没有现存答案,是为了突破重、难点而设的“陷阱”,深度上要加深理解,广度上要与相关知识相比较,设的问题要准、要巧,演示的操作要精,要点评得恰到好处,不能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留下一部分给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的空间,
算法初步范文6
1、在除法算式中,零不能做除数,但可以做商。
2、除数的意思是商与除数相乘得被除数。
3、在除法算式中,一旦除数是0,商不管是多少,被除数是零以外的任何数,都无法得解。
4、在除法算式中,商可以为0,被除数为0时,商是0。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