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立秋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立秋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立秋的诗句

描写立秋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描写立秋的诗句范文2

按照分类,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野生鸟类的通称。据野生鸟类学家统计,全世界共有72种伯劳,我国有11种。常见的有红尾伯劳、荒漠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等。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种犹如戴着黑色眼罩,个性独特且美丽的野生鸟类。它们特立独行,并发出孤独的鸣叫声。在高出草丛的枯枝上,时常会发现它们那自信的身影。

大家知道:雀形目作为鸟纲中种类最庞大的一个目,通常都是些体型较小,性情温和,善于鸣叫的野生鸟类,故称为鸣禽。如山雀、百灵、八哥等。但是,也归属于鸣禽类的伯劳,却显得比较“另类”。因为,它们身上不仅缺少一般鸣禽的多姿体态,艳丽羽色,悦耳鸣声等特征,相反,却具有近似猛禽的凶残狰狞,性情残暴的生活习性。它们的眼神,以及从容的姿态,都与猛禽神似。

再看它们的嘴巴,不仅短粗,而且上嘴的尖端呈钩状。脚爪尖利,强壮有力,并有敏锐的视觉。勇猛强悍的它们,常栖息于树梢,俯视四周,伺机而动。一旦发现猎物,便高速俯 荒漠伯劳多栖于枝头

冲而下,将其制服。它们特别喜欢捕食昆虫、蜥蜴、蛙类、雏鸟等活体动物。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们身体还大得多的野生鸟类,故有“雀中猛禽”之称。

正因为如此,它们还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习性――将猎物曝尸。伯劳常将捕获的猎物,悬挂在荆棘或树杈,甚至是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再用嘴撕食。过去,有人认为伯劳的这种举动是在为过冬储存食物,但野生鸟类学者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伯劳并不喜欢吃那些风干的小动物。此外,其他地区的伯劳种群,也同样喜欢把猎物挂在枝头上。如此看来,把捕获的猎物挂在枝头上,这只是伯劳的一种习性罢了。 荒漠伯劳的雏鸟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用相机拍下过一只红尾伯劳捕食蜥蜴,将之挂在树刺上,再慢慢地撕食享用的全过程。这种将猎物“曝尸示众”的恶作剧,确实有点残忍,也使它得到了“屠夫鸟”的恶名。

在我国古代,伯劳就被看作是一种恶鸟。因其独来独往,高高在上,且有掠食青蛙等小动物的习性,便成了“恶鸟”的代名词。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其《令禽恶鸟论》中,还曾专门为其正名:禽鸟鸣声出于天性,无关善恶。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但终究是难以改变人们对伯劳的看法。 荒漠伯劳

伯劳虽然臭名昭著,但它们的身上,也不乏具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美德。比如在孵卵期间,为了让雌伯劳吃得好些,安心孵卵,雄伯劳会整天不停地去捕捉食物给“娇妻”享用。甚至,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忍饥挨饿,极尽“丈夫”的义务,可谓鸟中“模范”。

同时,伯劳也和其他野生鸟类一样,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也就是说,当一对伯劳选址筑巢后,周围的地域便成了它们的领地,而且,不会随季节转变而更换,终年共同守卫着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一旦发现入侵者,雌鸟便会鸣叫恐吓,一旁助威。而雄鸟会毫不犹豫地奋起攻击,直到对方离开。尤其在产卵和育雏期,这种捍卫领地的警惕性和攻击性更强,即使是人类靠近也难以幸免。 红尾伯劳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里,也常能见到伯劳的身影,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左传》记载,作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就非常注重节令与气候。他们以鸟为图腾,用5种候鸟不同的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凤鸟”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称为“历正”,位列百官之首。其余的四种,则为历正的属官。分别是“玄鸟”(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掌管立春立夏;“丹鸟”(锦鸡),立秋鸣,立冬止,掌管立秋立冬。“凤鸟”究竟为何种鸟类,现已难以考证。但“伯劳”,却因我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传承而同样青史留名。

此外,伯劳也常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中来。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有“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临池曲》)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那种亲人的思念之情。不过,最为著名的当数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成语“劳燕分飞”便是典出于此,伯劳便又有了“生离死别”的象征。 楔尾伯劳

这里的“劳”是伯劳,“燕”就是燕子。因为伯劳和燕子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候鸟,燕子于春暖花开出现,秋天离开;而伯劳却是秋天出现,而春天离去。二者只在夏末秋初有短暂的相遇,且一往南飞,一往北去。对于这不可知的神秘,难免古人会产生“劳燕分飞”的感慨。于是,在古典诗歌中,伯劳和燕子,通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亲人朋友的别离之苦,思念之痛。“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也只是表达离愁别绪,后被引申为“各奔东西”。

描写立秋的诗句范文3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