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童年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童年的诗范文1
1、小时候的快乐使我终生难忘,我的童年像一个彩色的梦,这场梦使我快乐无比。是个在天堂中的梦!我要将这个梦保留终生。
2、童年啊童年,有了你,使我一生更加精彩。
3、童年就像五彩斑斓的盒子,装满了糖果,装满了欢笑,也装满了笑声.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件事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连在一起就像一条美丽耀眼的项链,闪亮在记忆的长河。
4、童年的往事就像五光十色的贝壳,只要你打开它,就会发现它是那么可爱让你回味无穷。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童年的诗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7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本书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1]。在佐藤学教授看来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对话(认知性实践,即创造世界),是与自身的对话(伦理性实践,即自我探索),是与他人的对话(社会性实践,即形成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简单地看到了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单维的活动。“时间”、 “空间”、“人”、“知识”、“环境”等等在效率的压缩下,变得客观而失去了其原本丰富的内涵,机械而僵硬。课堂里同时发生着他与客体世界、与他人、与自我三位一体的实践,而且这种实践的发生是一次性的、特有的、瞬间的。
我读着佐藤学的书,内心不时充满着对教育无限的遐想,勾起美好的向往。掩卷沉思,在脑海里究竟留下哪些痕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话”实现观念建构与转变的教学?下面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教学为例作一阐述。
一、在问题驱动下走向“对话”,形成对浓度概念有效建构与浓度意义的深入思考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构成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在科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有必要搞清楚溶液中含有溶质微粒数有多少,也就是说,原来的质量分数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了,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衡量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这部分内容位于 《化学1》的第一章[2],在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本章又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本内容要使学生对于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一种使用更为方便、广泛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本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初中溶液知识的继续和延伸,又是对新学物质的量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巩固和应用。为便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可采用“类比式对话”的方法,通过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中表示组成的数据意义的理解,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能够提高溶液的组成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与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兼容性,有利于对“物质的量浓度”这个陌生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并将建构这样的基本观念:混合物的组成表示方法总是某种成分占总体的多少;表示溶质和溶液多少的物理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相同物理量时单位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将某些物质配成溶液是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常用的方法,人们首先要搞清标记溶液定量组成的方式有哪些,故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与之形成对话:(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2)天之蓝酒的酒精度为45%,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说出它的含义?(3)表示溶液组成的共性是什么?(溶质的量?溶液的量)
为了实现从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向用“物质的量浓度”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的转化,也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本质意义,初步建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分数、密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围绕浓度的本质意义开展对话,为学生体会物质的量浓度的价值意义进行铺垫,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获得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内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对有关知识进行深入研读和深刻思考把握其本质属性。
问题解决总是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为解决问题而思维。作为思维产物的观念跟问题和问题解决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发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从定义、符号、单位、表达式等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浓度的核心:就是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观念;由问题的提出而引发的对话,一是实现了对几种浓度表示方法的对比和表达的探究实践,理清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和质量分数概念的本质认识。二是巩固对溶液均一性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溶液浓度本质意义的暴露,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防止知识的混淆;三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入体验到物质的量浓度的核心价值,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发“对话”,建构不同浓度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思路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定量研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用定量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在课堂上,从浓度的意义出发,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制造更多的机会来充盈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发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对话,形成学生注意、好奇、质疑、愤悱等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更具体、更丰富地与生活、生产、科研进行更为亲密的接触,诠释了佐藤学的教学价值重建的意义。
在教授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时,应该明确配制的要求与目标,而不应将溶液的配制一味“精确化”,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和浓度要求出发,思考配制方式的选择,使学生理解粗配和精配的价值和方法,根据实际要求,按需配制才是最符合科学研究需要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教学,围绕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定义,从 c=n/V 的基本意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核心: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配制时确定溶液的体积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是确定溶液浓度的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凸显溶液配制的思考方法从浓度的内涵入手,结合浓度的要求或物质的性质,确定是粗略配制或是精确配制,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一是揭示溶液的精配、粗配与物质的量浓度内涵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将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核心知识(思路与方法的选择)结构化,形成“不同浓度溶液配制”的意义建构;三是促进学生对浓度配制思路与方法的理解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线索,进行归类、整理,创设将仪器、试剂的选择与溶液配制要求相结合的真实的情境,选择适当的仪器、步骤进行配制。
通过创设正确与错误、探究与建构,分享与独享、激发与抒发的真实情境,将情绪内容(到底怎么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啊?)与知识内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思路与方法)进行深度的融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良好载体;有利于学生产生化学认知兴趣的源泉;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世界的化学视角;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4]。
如,教师可以提出是否什么物质都能精确配制、能否精确配制0.400mol/L的NaOH溶液100mL 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NaOH 由于其在空气中易于吸收CO2 和水分等,因而不能精配。与 NaOH 类似不适合用作精确配制的物质还有浓硫酸、 盐酸等,而 NaCl、 Na2CO3等物质由于(1)在空气中稳定:不吸湿、不挥发、不与空气中物质反应、受热不易分 解;(2)纯度较高;(3)实际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符含;(4) 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便于减少称量误差而用作精确配制的物质。化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基准物质”。像NaOH、硫酸等不能精确配制的物质,即使采用精密的仪器,要配制所谓的 0.100mol/L等精确浓度也是完全达不到的,这些物质一般均采用先粗略配制,再采用基准物进行滴定标定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浓度。
三、在学习共同体中生成“对话”,建构溶液配制要求源于配制精度的认识观念
佐藤学认为:建设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把过去的个人主义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以多样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以实现多样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1]。边讲边实验集教师演示、学生实验于一体,既凸显了化学学科特点,也是创设课堂中“学习共同体 ”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由实验操作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生成的“对话”,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有关的思维活动,不仅思维过程合理、有效,而且能使学生增加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思路和方法的理解,丰富有关一定浓度溶液配制意义的认识。
由师生共同实验操作形成的“学习共同体”,顺应了化学教学由教室向实验室转移的改革趋势,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形式的变换,它蕴含着教师对步骤源于实践(实验过程),仪器源于步骤,操作和仪器的注意事项源于步骤和仪器的精度等认识观念的正确把握和建构。通过学生在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操作过程前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心动”;通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精确配制实验探究,引领学生“手动”; 通过在精确配制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对比分析、质疑、辩论,激发学生“脑动”;通过学生充分的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口动”;这样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形成对溶液配制意义的深刻理解。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唤醒,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的过程中[5],建构配制过程要求与仪器要求源于配制精度的核心观念。
关于童年的诗范文3
“养生专家”张悟本借助湖南卫视养生栏目《百科全说》迅速走红,然而,这位被称作“中医食疗第一人”的京城最贵中医又在一夜之间因涉嫌违规经营而由“神医”变成了“江湖骗子”。卫生部为此举行了专门的新闻会,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发表调查报道和评论,营养专家、养生专家纷纷撰文批判,一时之间,“张悟本现象”家喻户晓,其所引发的媒体、专家、行政管理部门和民众关注度堪称空前。
张悟本为何能引起如此大力度的关注,除了其食疗理念导致数百人进医院和涉嫌违规经营外,更多的恐怕还是人们对“生”与“健康”的期待,以及国人对“养生”极度信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且不说张悟本能否称得上“养生专家”,单就其引起的轩然大波即可透视出“养生学”的公众影响。华夏传人之于养生的热衷由来已久,可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养生家和养生对国人的影响力度
养生家在古代属于方技家的一支,方技家是研究医药和养生的“百家”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方技家的活动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但其称谓始于汉代。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列“方技略”,后者收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①,其数量相当可观,今大多数已亡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成为研究医药养生的宝贵资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宋史》、《金史》、《新元史》、《明史》等都专门载有“方技传”,其余各史也大都有关于方技的记载。可见,方技家是“百家”中很重要的一家,班固在《方技略》中又把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派,到后来“医经者”和“经方者”演变为医药养生家。方技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记载“大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其中以扁鹊最为知名。方技家在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班固指出其有“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的特点,即由治身及治国。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从广义上来说,整个中医学都可以看做养生学。通常人们所说的养生,是狭义上的养生学,即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和延长生命目的的学问。我国古代养生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成体系,流传下来的书籍有通论类、导引类、炼丹类和食养类四种,最有名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非常迷信于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召“方士欲炼以求奇药”②,充分反映出最高统治者对死亡的恐惧和期待生命不息的意识。现代人将养生分为“养身”和“养心”,“养身”即通过食疗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心即涵养心志,通过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健康长寿是历朝历代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养生文献也不仅限于医家著述,诸子百家均有涉及,养生学正是与中国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使得国人对“养生”趋之若鹜。
中国哲学影响下的养生观念形成
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主旨为“效法自然”。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引导人们注重养生,即养身和养心。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守静、养气,做到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态,才能延年益寿,由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学派理论对养生学有很大启发;《庄子·养生主》篇专门谈养生的要领,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养生理论也广为流传;孔子所提倡的“仁”与“礼”与修身是分不开的,儒家哲学成为指导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修身”理论深深影响了国人的“养心”观念。另外,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自成体系的饮食理论涉及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都是很有用的养生原则;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养气要以精神意志为主导,神态安定,意志坚强,其养气法也颇具导引吐纳的特点,对养生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荀子曾言“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指出人类最大的欲望便是生存,最厌恶的事是死亡,贵生恶死可以说是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因而养生之道也成了整个社会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直接影响了养生学中的“天人相应”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与心、形与神、自然与人是一体贯通的。在“养心”方面,中国文人灵魂深处所共有的抗压哲学,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子乃至普通百姓。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的精神”开篇即论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③。无论是以“入世”为主的儒家哲学还是以“出世”为主的道家哲学都对养生学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使与中国哲学关系密切的养生学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通过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饮食养生法则,因为符合上下各个阶层的需要,日渐发展,深入人心,形成了华夏传人所共有的“养生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和信奉力度可谓强大,步入现代,加上信息化时代媒体传播的力量,全民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养生热潮”,张悟本们正是洞察了人们这种对养生信奉的心理乘机而入。
转贴于
“张悟本现象”对受众及媒体接受意识的启示
以“中医养生术”来忽悠民众,张悟本不是第一个,然而为何民众数度受骗还乐此不疲并期待养生“神话”的出现,随着张悟本养生“神话”的破灭,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接受意识的思 考。
“养生”本无错,怪就怪在人们对打着传统中医旗号的伪食疗养生的错误信奉上。随着公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张悟本敏锐地嗅到了当今时代的大众心理,带着他的“吉祥三宝”(绿豆、茄子、萝卜)登上了“养生”神坛,宣讲“万能”食疗理论,类似他的各种各样的养生专家,也都带着“求医不如求己”、“是药三分毒”等噱头理论著书立说。张悟本从“养生”神坛上跌下来的事实提醒人们在对“养生”信奉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类科学读物熟视无睹,而对铺天盖地大肆宣传的书籍和节目奉之若宝,充分反映出受众的接受意识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传统养生观念影响下,更容易产生盲从现象。同时,人们之所以对张悟本深信不疑,与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张悟本神乎其神的宣传,应当说人们还是有一定怀疑意识的,但在有影响力媒体的宣传下,人们开始接受甚至有些人深信不疑。
“张悟本现象”对媒体的接受意识也是一个拷问。台湾著名出版人廖志峰认为“一般民众多忌讳就医,这和相信偏方、秘方、自我处理也许有文化上的关联”,一语道破了受众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容易对养生类书籍和节目过度信奉。媒体本无意故意欺骗观众,然而面对高额利润,能否经得起考验是检验其公信力的有效尺度。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已经不是偶然现象,张悟本的出现,又一次给媒体敲响了警钟,如果媒体接受意识能经得起推敲,便不会产生“张悟本现象”。其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能通过审核出版,其“食疗养生”理论能在有较大影响力、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台宣传,充分反映出出版社、电视台等大众传媒机构鉴别接受程序的不完善。当前,在链条式经济利益驱动下,诞生了一批“养生明星”,然而,传媒市场在推崇“造星经济学”的同时,是否检验了“包装产品”的质量呢?不经严格检验,一味接受,只能带来媒体自身可信度的下降,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传媒作为一种公共性资源,其社会责任是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对事实进行报道,由于“受众在通过媒体接收信息前,往往没有具体的心理准备,随意性很强”④,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事关百姓健康的话题,更应当严谨、审慎,秉承科学的传播理念和态度,净化媒体环境,成为让受众放心的、值得信赖的媒体。
注 释:
①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72页。
②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8页。
关于童年的诗范文4
[关键词]空间观念;儿童数学;多元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68-01
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理念之一,是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转化、描述和想象,丰富学生空间表象,并在头脑中对图形的表象进行加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依托直观教具,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在头脑中建立物体的表象,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奠定基础。
如教学“观察图形”时,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4个小正方体学具,让学生通过搭建小正方体来观察图形。
师:请同学们先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如图1的图形,再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生1:从前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有4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有2个小正方形。
师:看来用画图的方法可以把立体图形的不同面记录下来。现在请同学们用手中的这4个小正方体自己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在练习纸上画出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小正方体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清晰、深刻的正面、上面和左面的表象,抽象出几何图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凭借比较变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标准图形能够促使学生抽象出物体的一般特征,而变式图形是为了帮助学生把这些特征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在第一学段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标准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在第二学段中,学生接触到了变式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比标准图形的过程中总结出变式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
如教学“认识梯形”时,为了说明梯形的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梯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你怎么能肯定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
生1: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就能肯定梯形的这组对边是平行的了。
师:那你又怎么知道梯形的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生1:把这组对边延长,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所以这组对边是不平行的。
该案例中,学生通过原有标准图形的经验认识新图形――梯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实现了概念守恒的目的。
三、借助多元活动,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因此,要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就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数学知识,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剪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立体图形结构和展开图之间的联系。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共得到了11种正方体的展开图(如图2)。现在请大家观察这11种展开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些展开图怎么分类呢?
生1:可以把这些展开图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一四一”,一共有6种;第二类是“二三一”或者“一三二”,一共有3种;第三类是“二二二”,一共有1种;第四种是“三三”,一共有1种。
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元的活动设计加深了学生头脑中对三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互相转化,在想象、操作和思考中内化了正方体展开图的知识。
关于童年的诗范文5
“‘童话’这个美丽的词眼,标志着一个具有诱人魅力的世界。”(陈伯吹语)童话式情境导学,正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素材唤起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认知和情感相互交织,使课堂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理想境界。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关于低年级童话式情境导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素材选择导向化
案例:“认识人民币”
课始,教师通过一只调皮可爱的卡通兔创设童话情境:“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部分学生兴奋地喊道“彼得兔”,有的学生因为不认识则保持沉默,还有些胆大一点的学生不断问“彼得兔是谁?哪里来的”……教师稍感意外,但仍继续创设“彼得购物”情境,可是学生似乎不买账,仍在讨论:“你有没有看过这个童话?”“这个童话好看吗?”“你喜欢彼得免吗?”……
彼得兔是英国经典绘本童话故事书中的主角,很多学生对它的故事不熟悉,因而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课后交流时,上课教师说:“很多老师上课都用喜羊羊、孙悟空、米老鼠这些学生熟悉的角色创设情境,我担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用了一个新颖的角色。”这时,有位听课教师很幽默地问了一句:“英国兔就该用英镑,怎么用人民币啊?”虽然是句笑话,但言外之意就是素材的选取不要偏离学生的生活现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创设童话式情境的目的不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童话故事中人物或内容的关注上,而是要引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创设童话式情境要注重情境的导向化作用。
二、问题引领数学化
案例:“9加几”
多媒体出示一组美丽的图片,有小桥、流水、人家和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岸上还有4只小鸭。音乐响起,全体师生在动听的《数鸭子》声中边唱边舞,一曲终了,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从画面中发现了什么?”“有小桥。”“河水真清澈呀!”“有9只鸭子。”“河边还有很多花。”……学生说得不亦乐乎,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中。
纵然情境唯美绝伦、学生的兴趣盎然,但这绝不是数学课上所需要的情境创设。显然,上述教学中,众多非数学信息已经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因素。而且,教师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从画面中发现了什么”缺失了问题的导向,降低了思维含量,弱化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我们不妨重新思考,可以在情境图上设置3朵红花和5朵黄花,用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有几朵花吗?”生答:“3+5=8(朵)。”“你是怎样算的?”生答:“3和5合成8。”“你能用算式表示出小鸭一共有几只吗?”生答:“9+4。”“9+4怎么算?”学生感受到用10以内数分一分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新的方法。这样创设情境,既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又提出了有待解决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的探索有了方向。
创设情境是适于学生认知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一些童话式情境过于追求形式化、儿童化、故事化,显得花哨、热闹,导致课堂看似活跃,却没有立足现实,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后续的去情境化问题,重视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否则就背离了情境导学的初衷。具有引领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指引思维的方向,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童话式情境凸显数学味。
三、情境导学整体化
案例:“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同课异构
因为是计算练习课,为了避免枯燥呆板的重复训练,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创设了童话式情境进行教学。第一位教师在整节课中不断创设不同的童话式情境,一会儿是森林小动物开展口算比赛,一会儿是喜羊羊出题让学生智力大闯关,还有帮助卡通人物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境。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之间缺乏联系和情节过多,导致课堂练习忽视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沟通,无法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降低了练习的有效性。
第二位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创设懒羊羊帮羊村的4个伙伴去商店购物的情境:“买4个书包花了480元,买4个篮球花了408元,平均每个书包多少元?每个篮球多少元?懒羊羊算出一个书包120元,一个篮球也是120元。都买4个,总价不同,单价怎么会相同呢?”情境中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突出了练习的重难点。可遗憾的是,课始精彩的情境如昙花一现,后面依旧是枯燥乏味的练习。
通过对比、反思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们“去糟粕,取精华”,选用了第二节课的情境和第一节课的教学思路,将情境进行有效的整合,设计了“懒羊羊购物出现计算错误,引发问题学生帮懒羊羊找出原因,沟通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对算理进一步理解后,让学生帮助懒羊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整体性情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于童年的诗范文6
资金财务部
各部门:
根据集团2020年度决算工作安排,现将公司年终报销及付款时间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2020年报销及付款截止时间为12月29日;2020年12月30日-2020年1月6日期间暂停办理财务报销及付款等事宜(特殊事项除外)。
二、2020年度取得的发票应在本年报销,原则上不办理跨年报销。请各部门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安排。
三、各部门以及个人借的备用金借款需在30日前办理清账手续,原则上备用金借款不许跨年使用。
四、请下属子公司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