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制度范文1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劳动法》、《公司法》、《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企业发展,文秘资源网员工富裕"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条建立、完善和维护适应我矿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四条运用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等手段,调整好劳动关系,保护劳动主体双方的合法权益,使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健康。

第五条通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我矿发展。

第六条人力资源部对各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实行监督、指导与协调。

第二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七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需要和定员标准,制订出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长、中、短期规划。

第八条运用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向主管副矿长提出全矿长、中、短期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待批准后,报矿长最终审定。

第三章员工的招聘与录用

第九条根据矿长审定的员工数量和工作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择优录用选拔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新的岗位工作。

第十条对被录用员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合同期限从一年到五年,第一期合同期满,按照一定的条件续签第二期合同。

第四章干部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加强矿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建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用人机制。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优化我矿干部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十二条充分体现组织原则;公开选拔、平等竞争原则;注重实绩、择优原则。严格按照精干高效,科学合理地配备干部职数。

第十三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

(一)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对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素质和做出的成绩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使用、选拔、监督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包括思想觉悟、政策水平、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群众观念、事业心、文化理论知识、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等。

(三)为了保证考核结果准确,考核要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严格、全面、公开的原则。

第五章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的职称评聘制度

第十四条职称的评聘必须坚持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政策性和原则性。矿属各单位要根据上级下达的设岗编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各级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平等合理的竞争机制,不得因人设岗,搞平衡照顾,更不得乱开政策口子,突破评聘标准另搞一套,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六章领导干部的回避制度

第十五条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自身职务提升、工作调动、奖惩、工资晋升、住房等问题时,必须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不得参与具体业务工作,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指示、暗示他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十六条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直系亲属和近亲属的职务提升、工作调动、职称评聘、奖惩、工资晋升、招工、聘干、毕业生分配、军转干安置、培训、住房、入党等问题时,必须主动申明并实行回避,不得参与具体业务工作,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指示、暗示他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七章员工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员工档案要实行专业保管,专职负责。

第十八条档案必须做到"人档相符",卷内资料完整,分类明确。

第十九条档案的保管要遵循安全保密、便于查找使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档案要登记造册,编码入柜,以便查找。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员工档案查阅、借用制度。

第八章员工的培训

第二十二条工人的培训 (一)被录用的员工无论是一般工种还是特殊工种,上岗前都要经过人力资源部、生产技术安全部等部门组织的安全知识与业务技能操作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由公司有关部门分别发放《安全工作资格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持证上岗。

(二)根据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在职员工分别进行在岗培训和短期培训及业余培训,确保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不断适应我矿发展的需要。

第二十五条 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

(一)重点抓好现职领导干部资格培训。按照部下达的计划,及时做好参培人员的选送工作。在职六种领导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学制三个月。

(二)按照上级关于抓紧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要求,做好优秀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培训。优秀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学制四个半月。

(三)人力资源部要把领导干部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工作计划,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矿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优秀中青年干部可采取领导提名,组织人事部门考察的办法,确定参加培训人选。并据此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和使用要相结合,认真做好对培训人员的考核工作,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九章 员工的调整与流动

以定岗、包岗为基础,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调配人员,满足生产需要。

第二十三条 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调入,要求调入人员年龄男45岁以下、女40岁以下,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缴纳安置基金。

第二十四条 员工在矿内部流动时,首先由本人写出申请,调出调入双方的队、分线领导签署意见,并经矿务会研究批准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五条 为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从事采掘工作的、重要技术工作的、缺员岗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准调动。

第十章 员工的解雇与辞职

第二十六条 员工的解雇。员工违约、违纪,依据《劳动法》、《职工奖惩条例》等劳动法规的规定,对符合解雇条件的,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解雇。因经营状况不佳,需要实行经济性裁员时,按照《劳动法》、《公司法》、《工会法》的规定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 员工的辞职。员工自愿辞职,首先由员工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领导同意,经公司人力资源部批准,可办理辞职手续,并享受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未经批准,自行辞职的,不得享受经济补偿待遇。

第十一章薪酬管理

第二十八条年度工资总量基数按照当年我矿经营成果及预测工资增长幅度,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确定。实行总量控制,绝不超提。

第二十九条按照岗位测评、劳动成果大小、工作环境差异分别实行吨煤费用工资、销售额费用结算、经营承包等不同形式进行分配工资。详见《天安一矿效益工资分配办法》。

第三十条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度

(一)经营者年薪制度

矿长、副矿长、三总师等实行年薪制。年薪由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组成。基薪标准根据我矿资产净值、税利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我矿员工平均收入水平确定;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根据我矿生产经营成果、责任大小、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最高为基薪的1.5倍。

(二)一般员工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在岗位劳动评价的基础上,对一般员工实行以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为基本劳动要素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并根据每年企业经济效益和当地生活费用价格上涨的指数变化,作适当调整。详见《天安公司岗位技能工资制度试行办法》。

第三十一条其它工资问题的处理规定

(一)被录用新员工工资处理

经过有关录用程序,对于新录用的员工根据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及对生产经营的重要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应有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满后执行定级工资标准;对于一般人员或技工学校毕业生原则上执行不少于半年的熟练期。熟练期满后,执行定级工资。

对于新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不再执行熟练期工资标准。根据其军龄的长短和岗位不同,自录用之日起,执行定级工资标准。

新录用员工的定级手续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办理。

对我矿特聘的技术拔尖人才或其他人员,其工资待遇分别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二)员工岗位变动的工资处理

矿属各单位因员工的正常流动引起岗位(职位)变动的,其工资标准执行新岗位的岗位工资标准。其技能工资标准的处理为:

(1)井上下员工岗位变动,由地面调到井下从事辅助工作的,技能工资增加一级,调到井下从事采掘工作的,技能工资增加两级;由井下辅助调到采掘岗位的,技能工资增加一级。

井下员工非因工负伤或其它原因调到地面工作的,采掘员工实际工作满10年(工龄部折算)保留原技能工资不变,满5年不满10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不满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两级。井下辅助员工在井下实际工作满15年的,调到地面工作以后,技能工资不变;不满1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

从事采掘的员工调到井下辅助的,从事采掘工作实际年限满5年的,技能工资不变;不满5年的,技能工资降低一级。

从事地面工作员工调到井下工作,从事井下辅助工作的员工调到采掘工作,只能享受一次高定技能工资待遇。

(2)从事地面工作的员工变动岗位的,其技能标准不作变动。

(3)员工因工负伤(包括职业病)需要岗位变动的,按照劳部发[1996]266号文件规定处理。

(4)对所有变动岗位的员工,都给予一定的学习熟练期,学习熟练期满经考核后方可上岗。否则,安排到员工再就业中心或劳务市场重新培训学习,其工资待遇按相应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津(补)贴的管理

津(补)贴,仍按照现行的平天安人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有关假期及加班加点工资支付

员工在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的工资支付,其日工资标准均以岗位工资加技能工资作为计算基数;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员工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工资支付标准,按照《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部发[1994]28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员工工资增长机制

为维护员工的长远利益,充分发挥工资对促进生产和提高效益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矿将根据经济效益情况和公司的统一安排,每隔一定时期对员工档案内技能工资适当调整。

第十二章员工的社会保障

第三十五条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认真贯彻职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十六条矿所属各单位及员工个人,要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各项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七条对符合离(退)休条件的人员,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合格后上报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审批。凡经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认符合退休者,自确认之次月起退出生产工作岗位,享受退(离)休待遇。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如有未尽事宜,参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相关文件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之日施行。

人力资源制度范文2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力系统由传统的垄断行业及计划经济环境向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电力企业需以市场经济的运营方式作为运作准则,因此以市场竞争机制为核心的电力企业激励制度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任务。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机制经营管理者,机制的张力作用是企业活力的表现形式,机制需要依靠管理者的设计及调整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企业的机制体系是以效益为主导、激励为核心的有机统一体系,其中激励机制的正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机制体系以及企业活力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之中,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竞争,而在人力资源前提下的竞争则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中激励机制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激励机制的构建以及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阐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并着重探讨激励制度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内涵及作用

第一,激励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激励是指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即在企业内外部条件下,通过相关的激励措施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热情、挖掘员工潜力的理性化制度。企业的激励制度分为内在与外在激励制度,内在激励是指通过精神的满足来强化个人的行为,主要有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等;外在激励则是通过物质形式来体现,主要有职工福利激励、薪金激励等。激励制度的特征为公平性、及时性、针对性以及一致性,公平性即在企业的利益面前坚持公平公正地给予奖惩;及时性即管理者需及时地对员工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与反馈,并及时地对员工给予鼓励或者鞭策;针对性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论精神或是物质激励都需针对员工具体表现而定;一致性即在统一企业目标的前提下,激励员工一致为企业的目标而奋斗。

第二,激励制度的原则与作用。

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建立需要坚持引导性原则、时效性原则、目标结合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明确性原则、目标结合原则以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激励制度的作用有: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而为企业的创造研发项目;能够激发员工热情积极的态度,有效地提升企业效率;能够提供挖掘员工潜在能力的机会,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能够创造公平竞争、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从而令企业焕发新活力;能够端正员工的工作心态,增强其企业的归属感。总而言之,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二、建立健全电企人力资源激励制度

第一,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电力企业文化是其在长期的经营时间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体,是熏陶电力企业各个成员的精神所在并代表了企业整体的质量水平,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观念以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以及激励的作用。培养合理的企业文化则要求电力企业转变落后的所谓企业至上的观念,将“以人为本”贯彻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阶段之中,建立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并且摒弃家族连带关系进而善于发掘人才重用人才,有效地设立公平公正的聘用人才机制,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及培养其归属感,树立人尽其才的企业文化以及形成良好的电力企业工作氛围。

第二,因人而异,发挥专长。

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具有其长处,企业的管理者应善于从中挖掘人才,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建立要求电力企业引入现代人才管理机制, 即在专业技术、管理以及技能等方面制定严格的选人标准与程序,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开展各类人才的选拔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拟晋升的员工则应对其进行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评估,注重专业能力的考查,扩宽用人的渠道。人才选拔之后还应根据员工的性格特质来安排工作内容,人类性格特质主要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以及抑郁质等,企业管理者需要从员工个人自信程度、高风险挑战或规避方向等各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工作范围划分。员工只有在适合的位置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充分地发挥自身特长,更游刃有余地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岗位培训。

激励即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是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电力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效益情况来制定合理完善的考核指标与绩效机制,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需兼顾精神层面的激励,适当地为员工创造培训机会是企业焕发生命力的有效方式。员工是电力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学习型的组织无疑具有强大的潜力与发展力,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员工培训制度,加强员工的学习力度与再教育,从而提升其行业技能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此外,电力企业员工的培训激励机制还应制定分层次岗位的培养计划,以员工潜能的开发作为切入点,将员工个人的专业与岗位的设置加强联系,促进其职业能力与岗位素质的有效提升,再通过奖惩制度的合理使用,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从而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新契机。

第四,薪酬机制。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势之下,物质激励仍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人类的五种层次的需求是基本生活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地位和尊重以及自我的实现,只有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才向更高的需求迈进,因而薪水是员工生存的保证以及能力的重要证明。笔者认为,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中,应将薪酬机制作为主要内容。薪酬机制并非单纯的加薪,而是设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加薪条件,由员工自身对于企业的价值贡献来确定薪酬的标准,还可将假期的选择纳入薪酬机制之中,例如,对于为电力企业开发创新赢利新项目、创造高收益的核心人才应予以加薪的激励或是休假的时间与空间。电力企业因人而异地设置合理规范的薪酬机制,让员工能够在宽阔的发展空间里尽情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结语

人力资源制度范文3

关键词:监狱;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

公务员制度作为科学的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仍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当前,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趋势是绩效导向型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其宗旨在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实施绩效导向型公务员制度。监狱人民警察是一支特殊的公务员队伍,其警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应是适应绩效导向型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但又必须紧密地结合监狱自身的特色。因此,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结合公务员的特性又要结合企业管理者的某些特征,才能设计出具有监狱特色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 本文便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和理论背景下,结合鲁中监狱系统现有考评制度的现状,对监狱人民警察的考评引入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提出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贯彻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提高监狱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的目的。

一、绩效管理概述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为提高工作绩效所实施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作为首先在企业兴起和应用的管理模式,其首次被引入政府管理是在美国,并取得较好效果。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美国总审计署把绩效管理归纳为:“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相互补充的三大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包括确定战略方向、制定年度目标和测度体系、报告绩效水平。”依据此观点,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战略规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绩效管理,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向什么方向提高”和“怎么提高”的问题。因此,战略规划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工作绩效“向什么方向提高”。提高工作绩效必须以实现组织使命为最终目的。但是,由于使命是一个相对较笼统的概念,要保证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还需要确立相应的目标体系。

2.工作绩效“怎么提高”。工作绩效的提高,既有赖于组织内部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运行,又会受制于一些外部因素。因此,战略规划的第二步,是要对影响绩效提高的内、外因素,设定针对性措施。

(二)年度绩效计划

总体来说,战略规划更多地体现为思路。而要把这种思路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就在于规划内的每个年度。因此,年度绩效计划是战略规划在年度内的细化,是绩效管理的主体部分。

(三)绩效考核

要准确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需要运用考核这一手段。考核的方式包括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

1.日常考核。即对日常绩效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改进,以此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年度考核。即对组织的年度绩效状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并予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年度考核通常采用的是年度绩效报告的方式。

二、实施监狱绩效管理的原因

绩效管理和其他管理模式一样,同属于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之所以要实施监狱绩效管理,是由于以下原因:

1.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狱的管理水平。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监狱押犯构成日益复杂,思想不稳定因素增多,为监狱安全和改造罪犯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新问题,亟需进一步提高监狱管理水平。而监狱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监狱各级领导的管理能力。

2.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狱的工作精细化水平。当今社会是“细节定成败”的社会。特别是对监狱机关来说,其面临的各种变量因素更多,不关注细节,后果往往会更加严重。因此,做好监狱工作,必须提高监狱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3.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狱警队的凝聚力。监狱工作做得好坏,取决于监狱警队,首要影响因素是监狱警队的凝聚力问题。绩效管理是以使命为核心,而使命是一种很好的正面导向,可引导警察实现从行使权力到履行职责的转变,并确保警察把个人工作融入到监狱的发展目标中,使个人努力与监狱发展相协同。这种广泛参与的结果,无疑会增强绩效目标的广泛认可性,从而增强警队凝聚力。

4.实施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狱警队的执行力。就当前监狱工作而言,工作制度和规范是完备、健全的,关键在于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绩效管理设立有量化的目标体系。

三、监狱绩效管理对策

第一阶段:战略规划阶段

目前,政府绩效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实践千差万别。这一现状也直接反映到监狱机关。综合当前我国监狱情况,监狱绩效管理仍属于新事务。因此,实施监狱绩效管理,首先需要厘清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

问题一:影响监狱工作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包括哪些?在警队建设方面,要因岗选人,保证每个警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要善于做好沟通工作,凝聚思想共识,保证每个警察都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要加强警队培训,以工作能力的提升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要实施必要的管理约束,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推进工作。问题二:监狱目标体系包括哪些目标体系包括战略目标和绩效目标两部分。对监狱工作来说,战略目标具有共同性,而绩效目标由于受客观因素制约,需要根据各监狱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具体实施阶段也就是年度绩效计划的实施。由于各监狱的具体情况不同,该阶段的具体措施会不尽相同。但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设立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全面的数据监测体系、建立问题反馈和改进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丰富奖惩手段等。

四、监狱绩效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目标设立要确保与使命相一致。目标与使命不一致的现象在监狱系统同样存在。比如在教育改造工作方面,就设立了考试通过率、获证率等考核指标。而监狱要提升罪犯改造质量,关键在于更丰富的教育内容。罪犯能否改好,还有赖于罪犯主观意愿、接受能力等方面因素。这种考核指标也导致了假数据的出现。。

2. 要善于抓好具体事务,更要善于统筹规划。针对上级机关而言,监狱机关是执行者,抓好各种具体事务理所当然。就监狱自身工作而言,监狱机关又是决策者,因此要善于统筹规划。

人力资源制度范文4

第1条为规范公司和员工的行为,维护公司和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2条公司简介(用一两句话简单说明公司的投资者、主要产品和生产规模即可)

第3条公司机构(用一两句话简单说明公司的部门划分、治理层次和主要治理人员即可)

第4条本制度所称的公司是指有限公司;员工是指有限公司招用的所有人员(包括治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

第5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治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包括试用工和正式工;对非凡职位的员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6条员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劳动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公司制度和职业道德等劳动义务。

第7条公司负有支付员工劳动报酬、为员工提供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员工合法劳动权益等义务,同时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和人事治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依法制定制度权等权利。

第二章员工招用与培训教育

第8条公司招用员工实行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非凡工种或岗位对性别、民族有非凡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9条公司招用员工实行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任人唯贤、先内部选用后对外招聘的原则,不招用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

第10条员工应聘公司职位时,一般应当年满18周岁(必须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现实表现良好。

第11条员工应聘公司职位时,必须是与其他用人单位合法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关系,必须如实正确填写入职《登记表》,不得填写任何虚假内容。

第12条员工应聘时提供的身份证、毕业证、计生证等证件必须是本人的真实证件,不得借用或伪造证件欺骗公司。

公司录用员工,不收取员工的押金(物),不扣留员工的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

第13条公司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根据员工素质和岗位要求,实行职前培训、职业教育或在岗深造培训教育,培养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第14条公司用于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费用的支付和员工违约时培训费用的赔偿问题由劳动合同另行约定。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和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员工不用支付培训费用;员工无过错而由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不用支付培训费用。

第15条劳动合同对培训费用的支付没有约定时,假如试用期满在合同期内,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则公司有权要求员工支付培训费用,具体支付办法是:约定服务期的,按服务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员工已履行的服务期限递减支付;没有约定服务期的,按劳动合同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员工已履行的合同期限递减支付;没有约定合同期的,按5年服务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员工已履行的服务期限递减支付。

第16条公司对新录用的员工实行试用期制度,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试用期为15天至6个月:合同期限不满6个月的,试用期15天;合同期限满6个月不满一年的,试用期30天;合同期限满一年不满两年的,试用期60天;合同期限满两年以上的,试用期3至6个月。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并算作本公司的工作年限。

第三章劳动合同治理

第17条公司招用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自员工入职之日起30日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由双方各执一份。

第18条劳动合同统一使用劳动局印制的劳动合同文本,劳动合同必须经员工本人、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的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公章方能生效。

第19条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时成立并生效;劳动合同对合同生效时间或条件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20条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但公司不同意续延的除外。

深圳户口的员工,男性连续工龄满25年、女性连续工龄满20年,且在本公司连续工龄满5年的,可以与公司签订无固期限的劳动合同,但公司不同意续延的除外。

第21条公司与员工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由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法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按本规定第31条支付);由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

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变更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劳动报酬、违约责任等。

第22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内被证实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公司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被劳动教养的;

(6)、公司依法制定的惩罚制度中规定可以辞退的;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公司依本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可以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

第23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公司提前30天书面通知员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公司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的(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

(2)、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

(4)、公司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公司依本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按国家及本省、市有关规定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按本规定第31条支付);未提前30天通知员工的,另多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代通知金);

依本条第一款第(1)项解除劳动合同,除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外,同时支付员工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50,患绝症的增加100。

第24条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公司不得依据本规定第23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但可以依据本规定第22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1)、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应征入伍,在义务服兵役期间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25条公司与员工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违约金的约定,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

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应赔偿公司下列损失:

(1)、公司录用员工所支付的费用;

(2)、公司为员工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第26条非公司过错,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

知悉公司商业秘密的员工,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对提前通知期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不超过6个月)。

员工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的,不得依前两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员工自动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本规定第25条第二款的规定赔偿公司的损失。

第27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合同终止:

(1)、劳动合同期满,双方不再续订的;

(2)、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的;

(3)、员工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

(4)、公司依法解散、破产或者被撤销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终止劳动合同,公司可以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法律、法规、有非凡规定的从其规定。

人力资源制度范文5

充分认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盲目追求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更重要。文章总结出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就一些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研究;对策

现代企业的制度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管理,而人力资源作为与其他资源不同的一项资源,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的使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

1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存在较多的情感因素,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与企业自身特点不相符等。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整体较为滞后。虽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企业也有着迅猛的发展,但是正因为注重企业利益的发展,使得企业往往更看重利润,重视销售与生产环节,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内部行政工作,并不能对企业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成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阻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也是一大趋势,然而,对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一项需要投入的工程,而其效果并不显而易见,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变得举步维艰,这也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障碍。

第二,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动作过程中,会出现较多不可预测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力的管理是一项需要很强技巧的工作,而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因此,这个过程中能够娴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巧的人才极为匮乏。这也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原始的行政管理阶段,并没能上升到足够的层次,不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三,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衔接不足。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是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而企业在战略制定时,经常出现脱离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或者不将人力资源管理囊括入发展战略中,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起步阶段就只能被动的处于服务工作,而缺乏了相应的主观作用。

第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弱。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原本员工素质相对较低的企业更需要注重人才的培训工作。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培训在形式上表现得极为花俏,林林总总的培训方式,应接不暇的培训花样,从形式上来讲,的确做得很优秀,而实质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往往在培训之后,员工只是回味于过程的快乐,却没能体会培训的本质。通过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慢慢成为现代企业中极为宝贵的资源财富,而企业的短期行为,对人才的忽视以及不尊重等问题,都将成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制约企业长足进步的关键因素。

2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分析考证。

第一,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早已满城风雨,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免的遭遇到全球经济的冲击,并且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不断涌入,并且企业还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依旧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企业在竞争中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了保障,是企业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二,企业面临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式也产生重要的不同,甚至可能发生一些根本性地转变。比如,从生产消费到定制消费,从产品到服务,从实体到虚拟等,这些经营方式的转变都是跟随时代的步伐,企业不断地自我挑战的结果,正是企业经营方式的重要转变,使得企业更需要相关的人才进行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不断扩宽。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简单的重复工作,相反,它需要不断扩宽管理职能,为企业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管理职能的扩宽可以考虑与组织战略相结合,当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相结合时,会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一个高度,使得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而是作为一种战略实现手段,作为战略参与者参加到组织管理活动中。同时也需要注重知识型人员的开发,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现阶段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实现对象,对该类人才进行有效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挑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提升。

第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时代在发展,企业在进步,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需要建立网络型组织,在网络型组织下,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型、互惠型与自主型的结合,同时,要实施个性化管理,对于不同的员工,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员工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作用与习惯,采用不同的权变管理模式。

3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得以提升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先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说明书,对于每一个职位的基本标准进行界定,因事设岗,因岗设人,才能提高人才的选拔效率,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为有章可依。然后需要提高培训的效率,在保证培训形式与质量之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案,针对员工进行定制式的培训服务,或者可以选择与合适的机构合作,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与培训设计。

第二,改进相应的外部条件。所谓需要完善的外部相关条件,主要从政府、国家以及各企业之间进行完善与改进。政府方面,我们需要从宣传与执行两个方面进行着手,通过企业或者政府的网站,对最新最快的人力资源相关信息进行传递,并且从不同层级的政府出发,对于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国家方面,国家应该建立相应的人才信用评价系统,从思想观念上对人才信用的问题进行有效评价,防止出现人才的不道德行为,信用问题不能光从大的方面着手,更应该从人才个人的角度进行着手,要从个人抓起,才能使人才不仅能做事还要会做人;企业层面,应该建立不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平台,使得企业之间对于人才的信息可以互相交流,要建立标杆企业的带头作用,使得各样的企业都有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协会或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建立人才交流的平台,或者举办交流会,使企业之间能够互相借助平台,找到更为合适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第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维。企业最基本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作为一种极为不同的资源形式,企业应从不同角度满足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的自我价值最大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时应该更具有创新性,在人才最为合适的身体与心理阶段,尽量及时地进行开发与共同使用,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企业环境,使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人才更好的发展,企业可以尝试建立更为有锻炼性的竞争机制,让人才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只有在竞争中依旧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才,方能在企业快速发展中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有必要进一步的强化作用。

第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薄弱是企业无法很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有必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力调整,特别是对部门的结构性方面进行有效布局,尽管不出现繁杂冗余的职能部门,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体系的有效构建,才能克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才能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我国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经济上、企业上以及人力资源部本身等方面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提高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完善相应的外部条件、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以及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机制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现在企业制度,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提升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邱利平,白国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J].经济问题,1998,9.

人力资源制度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3-0079-05

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特别是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并实施,很多领域和市场逐步开放,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处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国企依旧可以保持其优势地位,如石油、通信、电力等行业。但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发展面临三大困境,如水泥、玻璃、钢铁、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一是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格局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技”,面临成本上升、销售难的“双重压力”,竞争态势加剧。二是产品“同质化”。大多数企业产品的技术参数、质量标准等相似,产业技术创新动力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差,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传统思维的惯性、国有企业的“外部性”,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职工工资低、待遇差、职业发展空间小、晋升通道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技术、管理、营销等关键岗位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建立提高员工收入的长效机制,如何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如何构建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对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而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实现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拴心、留人”,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主要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事管理。多年来,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引进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以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但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过程中,企业尚未形成涵盖薪酬激励、职业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

2000年11月,原劳动部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在全国推广普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维护劳动者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旨在实现两大功能:一是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但是,当前《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表述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工资集体协商内容过于关注工资本身,集中在协议期限、分配制度、标准、分配形式、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和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及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协议的程序、协议终止条件、协议违约责任等方面。而与此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保险与福利等内容涉及较少,多功能、多目标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尚未形成。同时,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企业岗位工资进行细化区分,易陷入“平均主义”误区,特别是对于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没有特殊激励,不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将工资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没有将企业年金作为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制度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计划。西方私人退休历史已有100多年,发达国家1/4的老年人和1/3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将年金计划作为吸引留住人才、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老年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撑[1-3]。而中国企业年金出现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今后,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企业薪酬福利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吸引、留住、稳定优秀人才的重要“筹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二)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

在岗位设计及发展空间上,仅有行政和职称两大类目标,即行政职位的提升和技术职称的评聘。受企业职工总规模影响,行政职位、技术职称的总数有限,晋升通道较窄,大多数人难以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4],存在“官本位”思想普遍、“玻璃天花板”效应、职工忠诚度低等问题[5]。同时,企业尚未形成集入职遴选、岗位安置、职业培训、监督考核于一体的系统性职业生涯制度体系:首先,受“自上而下”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员工入职选拔机制流于形式,对专业技术背景要求不严格,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优化;其次,岗位安置与个人胜任特征不契合,难以发挥职工的优势,职工个人目标难以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结合,难以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第三,职业培训以企业内生产实践为主,没有构建企业内外的技术培训、项目培训、高校培训等多元化体系,跟不上个人岗位需求、职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

随着安全意识、生命意识的提升,国家、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日渐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也日益完善,如生产环境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安全管理、职业危害防护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病防治等制度体系的构建[6]。但当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存在明显的重身体、轻心理倾向,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与措施较为全面,但与职工心理健康相关的制度较少:一是对影响职工心理变化的因素缺乏足够重视,尚未建立相应疏导安抚机制;二是职工进入工作状态后的严肃性、积极性、主动性需强化,“生产无小事、安全无小事”理念需深入普及。对企业而言,要多举措确保生产安全“万无一失”,要让职工及时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融入环境,更要清楚设备操作程序的严肃性、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作业心理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安全生产会面临“一失万无”的险境,任何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生产事故,甚至是大的财产、生命损失。

二、国有企业M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M公司为省属国有企业,作为国内知名建材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为水泥生产与销售,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依托管理、成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已成为很多大型重点工程的供应商。近年来,该公司为应对人才流失困境,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薪酬管理制度创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契约,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和义务[7]。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中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及发展机会三个维度均与工作满意维度存在正相关,环境支持与发展机会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大[8]。M公司提出“员工争岗位第一、企业争行业第一”的目标,将职工努力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多渠道、多举措保障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同步,重视提高员工对企业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以实际行动保障职工权益,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1.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细化。继2008年下半年调工资、2009年执行员工带薪休假制度之后,公司于2011年开始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控股企业职工收入涨幅高达30%,一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6万—42万元,大幅度高于本地区同行业工资平均水平。同时,公司根据物价水平和经营业绩,结合本地区和同行水平,及时调整薪酬分配方案,以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为基础,按一定比例上浮,强化地方工资指导线的约束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细化:一是明确收入向一线工人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一线工人界定为技师、中高级工及技术标兵等,协商制定技师津贴、技术标兵津贴、首席技师津贴等分配办法,对具有技术职称的一线技工发放职称津贴,给予相应待遇。重点对生产一线倒班运行工人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整,引导收入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二是明确收入向技术岗位倾斜。公司方和职工方将技术岗位界定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协商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三是明确收入向关键岗位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关键岗位界定为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根据不同销售业绩给予相应的提成,原先销售提成不足的,进一步提高提成标准。2.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2011年开始,公司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为符合条件的1780名员工办理企业年金,共缴纳年金509万元。由此,企业年金成为薪酬激励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成为稳定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职工的有效手段,为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国企人力资源报告显示,超过85%的国有企业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调查数据证实,驱动中国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已由薪酬转向职业发展机会[9]。职业锚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施恩提出了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新型、独立自主型、安全稳定型五种职业锚类型,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7]。M公司基于职业锚理论,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系统性,设计多元化员工发展通道。基于职业发展的系统性考虑,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经验,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建设职业生涯管理支持与服务体系[10]。1.“逢进必考”,严把职工入职水平与质量。在进人上,公司坚持“逢进必考”原则,不论是相关行业人员转入,还是新进大学生,都要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考试,择优录取。新进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大幅度提高。2.“逢晋必考”,严控干部提拔程序与质量。在晋升上,公司坚持“逢晋必考”原则,以业绩、能力为基础,在公司系统内公开竞聘,为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打造平台,确保业务素质高、业绩好、能力强的人可以得到重用,避免人才流失,实现对人才的“拴心、留人”。3.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确保岗位工作质量可持续。公司建立了“后备干部制度”,即在岗位公开竞聘选定第一名之后,将第二名确定为“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第一名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到规定期限或试用期截止时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替代第一名上岗,如果第一名因工作原因调离或出差暂离,则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接替岗位。“后备干部制度”为公司培养人才、建设人才梯队奠定良好的基础,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了企业的活力,保障了岗位工作质量的可持续发展。4.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后备干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出现某个岗位只有几个人报,公司领导层知道第二名或许难以胜任“后备干部”人选,或者选定的第二名(后备干部)接替岗位后,难以开展工作,但为了体现制度的“刚性”,公司领导层坚持“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的原则,让“后备干部”继续接替岗位,让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用实际工作业绩来选拔人、淘汰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制度的刚性、公平性、公正性得到很大体现,使得干部、群众和谐共处。5.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实现每个人都有上升渠道。在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形势下,M公司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核心,实施按需激励和差异化管理,采取多元化激励策略,构建独特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职工个体成长及其职业生涯管理[11]。企业的管理岗位有限,不可能有能力、有业绩的职工都得到提拔。M公司多渠道设计职工发展方向,确定职称导向、级别导向、岗位导向等目标,以职称晋升、级别提升、岗位转换等规划设计发展空间:一是建立职称评聘机制,让职工申报对应的职称;二是依据个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设立“总经理级员工”“副总级员工”“高管级员工”等岗位;三是在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员工,由一线生产岗位转向服务岗位。这些虽然不是实际领导岗位,但工资、福利待遇等同于甚至超过同级别管理岗。职工发展空间的多元化设计,激励了员工,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6.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让职工与企业共成长。为让职工分享公司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同成长,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公司设计了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一是企业内部多渠道开展培训。借助国家、省、市工会开展的“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技术比武、技能培训、知识竞赛;控股企业间组织开展培训与交流会,以生产现场为平台,对控股企业的“亮点”、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缩小企业间差距;控股企业内部班组之间开展培训,由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等对员工开展培训,以“员工争岗位第一”为导向,建立内部竞争激励机制,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二是借助高校开展培训。公司先后与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开展员工技术培训与指导,让员工参与研发,集成、移植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鼓励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公司专门出台《鼓励职工在职教育规定》,鼓励员工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明确规定对于参加在职高等教育,取得国家认可的在职学历教育证书的,全额报销学费,按学历层次给予学习时间照顾和资金奖励。由此,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脱产、自学、岗位培训等多种职工培训与再教育形式,专业涵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从目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学历来看,大多数人已取得本科学历,部分人取得研究生学历,逐步形成以本科学历为主导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大多数职工享受到再教育优惠政策,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职工的知识层次得到很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激励理理论认为激励应遵循其范式,即“需要-目标-动机-行为-绩效-奖励-满足-积极性”,强调培育人的主体精神、激发人的内在潜能[10]。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M公司对职工的心态变化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调动职工积极心理状态,让职工保持愉快工作心情,筑牢安全生产大堤。1.关注影响职工心态变化的因素。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职工能力的充分发挥搭建平台,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弘扬企业安全文化:一是加强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公司强调,规章制度是刚性的,但执行方式确实灵活的,同样的制度、规定,生硬地去执行与带着感情实施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不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而且极易造成职工的反感心理,取得相反效果;而后者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执行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二是倡导合理调配工作时间,避免疲劳作业。长时间工作会导致职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公司倡导职工合理调配工作时间,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避免疲劳作业。三是针对主要问题,做心理疏导工作。生产企业职工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压力、安全压力。公司领导及时给予员工关心和帮助,定期找其谈话,帮助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其轻装上阵。及时发现职工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给予公开的表扬和鼓励,提升其应对工作的自信心。2.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坚持通过尊重劳动发明创造、增加福利等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上升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评选月度、季度、年度岗位标兵,给予现金奖励;每年开展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等“明星员工”评选,对在技术应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重奖,制作“荣誉墙”,对做出重大贡献员工的业绩展示一年,大力弘扬“员工争岗位第一”导向,激励优秀员工,树立先进典型。

三、主要结论

当前,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严重、产品竞争“同质化”、人才流失严重等难题,人力资本作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以国内知名建材企业M公司为例,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进行了深入总结:一是薪酬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工资协商制度细化,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二是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逢进必考”,“逢晋必考”,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关注职工心态变化影响因素,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征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190-192.

[2]梁欣如,葛海娟.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进和热点[J].经济与管理,2013(1):118-120.

[3]张捷,吴建成,周曾海.中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比较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3(3):252-256.

[4]陈晓华.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91,122.

[5]李丽,张力.我国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探析———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多重职业生涯规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1)86-90.

[6]邓予焓.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33-37.

[7]E•H•施恩.职业锚理论[J].刘磊,译介.中国人才,2002(9):25-27.

[8]周莉.心理契约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14(6):140-144.

[9]张榕芬.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探讨[J].时代金融,2009(12):144-145.

[10]陈智锟.英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83-86.

上一篇维生素e

下一篇音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