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保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保教材

环保教材范文1

【关键词】新教材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培养

在新版的化学教材中,有两条线贯串全册教材:一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二是始终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下面就新教材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如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在讲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后,联系近来倡导的“低碳生活”,一方面解释“低碳生活”的含义,告诉学生“低碳生活”并不难,只要平时多留心、多动手就能实现。比如电脑、电视不用后,随手切断电源,将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少开一点空调可节省用电,这就属于“低碳生活”的范畴。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总之,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新教材渗透大量的环保知识,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高剑南,王祖浩主编. 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教育出版社,2001.

环保教材范文2

一、《条例》出台实施的意义

《条例》出台一是激活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极大促进了海洋环境管理事业。《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涉及海洋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性的环境法律。由于这部法律对海洋环境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涉及海洋环境管理的诸多内容,诸如对陆源河口及排污口、海洋石油平台、海洋倾废、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船舶及港口等六大主要污染源的控制,对海洋养殖业的合理规范,对珊瑚礁、红树林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等。但多是原则规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需要较多配套的行政法规对其中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予以明确具体的规范。而《条例》是自《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后出台的第一部配套的行政法规。这部法规的制定为具体、有效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二是更进一步实现以法规的强制力推广和强化人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一个时期以来,海洋工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无序、不科学建设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乱围填海、炸岛、违法设置排污口等,尤其是用垃圾填海,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隐患,随着污染物在海洋中的不断扩散和污染物化学反应的不断加剧,将严重影响未来我国的海洋环境。《条例》的出台,将有助于依法严格管理和控制不合理的海洋工程项目建设,有利于教育人们热爱海洋,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三是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而重要的基础。实践证明,不合理、不科学的海洋工程建设已经给我省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和破坏,直接影响着我省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例》的出台,有利于遏制违法的海洋工程建设,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相和谐。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中应当重视或解决的问题

《条例》共计八章59条,是在认真总结涉海工程环境污染防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海洋工程污染预防、海洋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污染控制到海洋工程的排污管理、海洋工程造成的污染事故的预警和控制,实行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事前评价(报告书编制内容、单位的相关资质、评价中的部门协作机制、环评权限、重新评价等),事中监视监测,事后监督(后评估、排污费征收、总量控制、三同时制度、排污报告制度、废弃拆除设施的报批制度),责任承担。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了对海洋工程建设、海洋工程运行过程中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监管,加大了对海洋工程运行后排污行为的监管,细化了有关海洋工程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从总体上讲,《条例》有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海洋与海岸工程界定(第三条内容);二是落实了“一条龙”管理原则。实现海洋工程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三是深化了监督检查的权限与范围。从操作层面上讲,将海洋工程环保管理的原则、内容都具体化、程序化了,可操作性很强。第一,关于海洋工程建设前的海洋影响评价制度。在海洋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控制和减轻海洋环境污染。《条例》规定,一是要求海洋工程必须做环境影响评价,并明确规定了评价的原则和要求;二是明确了海洋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核准的权限和期限;三是完善了海洋工程环境报告书重新核准的规定。第二,海洋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它的污染损害的监管措施。加强对海洋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污染损害的监管,是防止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条例》做了四项规定。一是明确海洋工程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二是对海洋工程环境的影响实行后评价制度。三是补充了对不同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特别管制措施,比如围填海工程的核准权限与听证要求等。四是明确凡是使用期满需要弃置、拆除或者改作他用的海洋工程要经过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第三,海洋工程运行后对它的排污行为要进行监管。这是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海洋环境中的一个关键,也是规范日常排污行为的需要。因此《条例》做了四方面的规定。一是明确要求海洋工程排污必须进行报告。二是海洋工程排污核定和排污费收支要实行严格的监管。三是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废物加强管理。四是对污染物的排放实行限排和禁排制度。第四,关于海洋工程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为了防止减少海洋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条例》做了三方面的具体规定。一是明确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二是规定了污染事故的报告制度。三是对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外,《条例》还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监督检查权,明确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了海洋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检查手段。为了有效的防止企业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民事责任,要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建设单位必须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要赔偿损失,以加大违法行为的成本。

但是回过来讲,尽管《条例》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问题做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仍有一些不足与应注重之处。如①《条例》中没有明确定义海岸线,而海岸线是划分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的基础,也是明确海洋工程主管部门和海岸工程主管部门职责划分的依据之一。②排污口的设置管理。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排污口应当深海设置、远距离达标排放。这样就涉及到离岸排放的管道,使得排污口的建设既涉及陆源污染控制也涉及海上污染控制,既涉及海岸工程管理的有关问题,也涉及海洋工程管理的有关问题,以及其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诸如海事、军队等的有关管理职责。③围填海、滩涂改造、海上堤坝等工程。这些工程建设一是可能造成对海岛、海岸线的破坏,使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的恶化;二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的严重损害,最突出的问题是破坏滨海湿地、红树林;三是可能造成对海洋环境或者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有些地方围填海工程使用的填海物质是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城市垃圾,使得潜在的污染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④挖沙、炸岛采石、海上水产加工船等问题。⑤公众参与、听证(对象、程序、内容、意见采信)制度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第十条第二款)。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所使用的调查监测资料应符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要求(我省海洋环保条例已有明确,要通过海洋计量认证的业务机构所采集的数据)。⑦《条例》实施初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核准的衔接。

三、《条例》实施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贯彻实施好《条例》中,应坚持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②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③体现连续性、提倡开创性④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等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

1、注意处理好《条例》和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关系,深化理解,搞好衔接。《条例》是根据1999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来制定的,对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专门做了一章,海洋工程这个概念在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之后作为法律的概念提出来的。但是和老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配套条例,比如1990年出台的《海岸工程条例》正在修改尚未公布。因此,这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海洋工程条例和海岸工程条例之间可能有些条文不一致。而《海洋环境保护法》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比较,有些地方表述也不尽相同,如海岸工程项目的审核,在《海环法》中要有海洋主管部门审核的意见,而在《环评法》中只说了海洋工程项目的环评按《海环法》规定执行,没有提涉到海岸工程环评的程序,等等。因此,在贯彻实施《条例》过程中必须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专业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新的法规和旧的法规规定不一致时应该适用新的法规的要求来执行实施。

2、注意处理好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协同合作,服务经济。海洋工程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广,影响因素也比较广,涉海管理部门也比较广,有环保、海事、渔业、军队等,这就更需要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陆海联动,军民共管,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3、注意处理好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即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条例》对海洋工程项目环评的许可监督、执法部门赋予了很大的管理执法权,同时也对其的管理执法行为或者说行政行为做了很多规范,如核准内容、核准时间、环保设施验收、污染事故的报告与处理、排污费征收等等,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工程的监督管理,有效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规定了很多行政审批,要加强管理,同时又要求行政实施人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以,我们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遵循依法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当前需要做的工作

1、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贯彻。一是《条例》与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海洋工程环评技术导则》与有关环评规程、监测规范等。

2、加强配套制度的修改完善与调研建设。如:《浙江省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程》、《浙江省海洋工程环保设施验收办法》和《海洋环保听证管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海洋工程设施弃置拆除管理》等。

3、加强海洋工程监控技术设备与人才建设。建设一个环评技术专家库和一支“三同时”监测、验收、监督的专家技术队伍;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台站调查监测仪器设备的改造、提升,加快业务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

五、加强“行政安全”。

环保教材范文3

一、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潜在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工艺中,大多都要经过原料粉碎、热处理、成型和干燥等工段。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1.大气污染。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工艺中,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燃料所产生的烟尘和物料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二是燃料燃烧或矿石分解所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有毒气体;三是物料在高温反应时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和尘粒,包括氟、镉、铅、砷等及它们的化合物。大气污染危害甚大。1952年12月5日清晨,英国伦敦城市上空一带为高气压所控制,地面处于完全无风状态,雾很大,从工厂和家庭排出的烟尘和二氧化硫与雾滴结合形成污染物浓度很高的烟雾,致使数千人生病死亡,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型烟雾。当代世界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洛杉矶烟雾等都是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超标引起。大气污染已经严重的危害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2.水污染。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工艺中,水既是生产原料,也是溶剂、洗涤剂、冷却介质和传递介质。在使用过程中,水中会混入各种各样的杂质或者温度升高,成为废水。如果不进行相关的处理,含有酚、砷、氟等有害物质和粉尘、泥砂、煤灰渣等悬浮物的废水排入水体,会危害水中的生物,淤塞河道,极大的降低水的使用价值。水体污染会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的健康,破坏生态环境。3.噪音污染。伴随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过程的噪声污染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公害之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过程的噪声主要产生于风机、机械设备和电机等运行之中,它们强度大,连续不断。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持续不断的噪声刺激会损伤人的听觉导致耳聋,影响人体的睡眠导致神经衰弱症,此外噪声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也十分严重。

二、了解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学习污染控制的各种技术手段

环境保护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研究:一是改善环境,降低环境负荷;二是制造环境负荷低的制品或研究环境负荷低的制品生产工艺。环境负荷大致分为污染型环境负荷和消耗型环境负荷两种。污染型环境负荷是指向水、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是传统的环境问题。消耗型环境负荷主要是指能源、资源的消耗,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等。环保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传播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在1962年颁布了工业企业设计的卫生标准,首次对居民区内大气中的12种有害物质规定了最高允许浓度。后于1982年颁布了国标GB3095-8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996年颁布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用以替代GB3095-82。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的评价给予了定量的指标。国家颁布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对各种工业废水的排放、噪音的控制等进行了限制。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环保行政部门的事,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要在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治理的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环保技术。防治空气中的烟尘污染可以改革燃料组成,采用灰分少的优质煤、油或者天然气等洁净燃料,改进燃烧设备和燃烧方法,减少烟气中碳尘的含量。防治粉尘要尽量减少粉料的运输,采用相应的收尘设备并对不同的污染物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废水的防治和处理应该根据污染物的类别分别采取净化处理措施。如对于固体悬浮物一般采用沉淀法,利用悬浮物的沉降特性使其与水体分离,对于含砷的废水可以采用硫化物沉淀法等利用砷与其他物质形成稳定的沉淀物除去水中的砷,而对于含铬的废水则利用六价铬的氧化作用,加入适当的还原剂使其还原为低价的铬离子再用沉淀法除去。对于噪音污染首先要从声源上减少噪声的产生,设计和选用低噪音的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当声源控制受到限制时就应当考虑从噪音的传播途径上采取措施,有效的利用建筑物、绿化带等地形地物使噪声衰减,等等。

环保教材范文4

书本里的实验报告要重新复印

六年级的吴禄玲同学说,上学期,他们的调查小组在北部新区部分小学进行了调查,涉及到400多名同学、近百位家长,以及数十名相关科目的老师。有八成的家长和九成的学生赞成循环使用教科书,没有开始循环使用的学校里,九成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循环使用。

参与调查的同学韩迪聪介绍说,调查发现同学们在循环使用教科书时,因为不能在上面写字填空了,就需要准备一个本子,抄写教科书上需要填写的内容。比如说《科学》,里面就有一些实验报告,同学们或者把报告填写部分抄下来,或者是自己复印,要不就是只听课,不做题了。

同学们反映,这样影响了教学的进度。老师们也发现,这也制约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调查小组的指导老师刘老师分析说,循环教材的使用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学习习惯,但影响了学生融入教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建议重新编循环教材

环保教材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室内设计 环保

1 当前室内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铁、水泥产量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逐年提升,甚至跃居世界第一。化工、塑料、陶瓷、玻璃、木材、纺织等行业也随着室内装饰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多年来室内设计逐步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铺张浪费现象,居室装修的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加,以及设计方案缺乏远景目标,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投资等问题。室内设计中存在的资源和能源浪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已经上升到了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1.1 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当前室内设计普遍存在一种铺张浪费的倾向。无论在装修材质还是装修风格上都在追求高贵奢华,时尚、新潮、豪奢的装修主题正在成为装修热点。人们普遍追求奢华精致,殊不知奢华不一定是最好的。过度追求富贵奢华会会忽视装饰最基本的实用性。尤其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追求会造成资源濒临枯竭的严重后果,违背了最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化工材料的应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人工合成化学材料的广泛应用,室内装修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甲醛病”和“新房病”屡屡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建筑物中存在的一些化学物质会滋生大量细菌和病菌,而这些病毒会传染给居住者,导致房主患障碍性贫血病等疾病。这些案例时时提醒我们要注意室内装修的安全性。

1.3 室内设计缺少前瞻性

室内设计者应该有长远的眼光,要有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简单地跟随潮流。当前很多设计者往往不具备长远的眼光,使室内装修要不断进行更新,但好多材料都不可以重复利用。所以一旦重新进行装修,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更造成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2 低碳经济下室内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注重室内设计的实用性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发展和延伸。主要内容为平面设计和空间组织。室内设计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房间结构的处理,自然光和照明的应用,以及室内家具和灯具的造型与设置等各项环节都要遵循经济适用原则,同时尽可能地选择低碳环保材料为原则。

2.2 注重室内设计的科学性

要注重气候因素对空间布局的影响。气候是影响家居设计的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朝向以及通风等因素制约着设计师的着眼点,要充分解决好这些关键因素才能提供出更为舒适科学的设计方案。

2.3 充分注重室内设计的艺术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因此室内设计还要体现出它的艺术性。既要重视设计的艺术性同时也要注重低碳和环保,就必须要抓住色彩这一重要的视觉元素,在设计中利用色彩变换的物理效应形成色彩的冷暖变化来调节空间结构。形成既有色彩的艺术效果,同时还有实际的视觉空间的作用。

3 低碳经济下室内设计环保材料的应用

我们已经说过生态设计最关键的是重视人的健康安全,为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选择环保材料。当前有很多家具都含有有毒物质,这正是我们所反对的。在家具装饰和选择中,要尽可能的选择木质及玻璃制品的家居材料,尽量减少含有化学材料的人造革等产品。家居装饰不要追求奢华而要追求绿色环保的健康理念。

在保温环节上,要积极采用单位厚度热阻值高的产品。如挤塑聚丙乙烯板、玻璃棉等无毒性、无放射性、无污染性等材料,更好地防寒保暖。在隔热环节上,尽量采取自然通风、建筑遮阳等措施隔热。例如目前已经研制的太阳能遮光板,在有效阻隔太阳照射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很好地遵循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的光设计环节上,自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尽量减少人工采光。当然,自然光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还需要采取一定的人工照明。

结语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生活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室内设计应该怎么进行作出的思考,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当前室内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低碳经济下室内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低碳经济下室内设计的环保材料的应用等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笔者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尽善尽美的回答,只希望其中的认识和观点有些许值得大家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振怀.低碳经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环保教材范文6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化石吟》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紫藤萝瀑布》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当然,还有一些像《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纯人文风光的文章,其课后练习也无一不是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知识性挖掘的同时认真寻找人文环境教育素材,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上,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