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1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霎(shà)时
大堤(dī)
盼(pàn)望
逐(zhú)渐
翻滚(gǔn)
顿(dùn)时
地震(zhèn)
稻穗(suì)
风俗(sú)
庄稼(jia)
跃(yuè)出
归巢(cháo)
霸占(zhàn)
睡眠(mián)
坠(zhuì)落
半明半昧(mèi)
人声鼎(dǐng)沸
山崩(bēng)地裂
二、易写错的字
犹:下边是“尤”,不是“龙”。
卵:左右两边里面都有一点,不要丢了。
稼: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
三、会写词语
潮水
据说
大堤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地震
霎时
余波
奇观
农历
依旧
淘洗
牵手
庄稼
风俗
跳跃
葡萄
水稻
成熟
柔和
满意
招待
传说
一堵墙
鹅卵石
山崩地裂
人山人海
齐头并进
坑坑洼洼
四、多音字
笼
号
假
间
尽
模
观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依旧—依然
顿时—立刻
霎时—刹那
犹如—仿佛
宽阔—广阔
笼罩—弥漫
屹立—耸立
颤动—震动
淘洗—清洗
柔和—轻柔
跃出—跳出
奇妙—美妙
新鲜—鲜嫩
霸占—强占
纳凉—乘凉
静寂—寂静
微小—细小
模糊—朦胧
漫天卷地—铺天盖地
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若隐若现—时隐时现
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七、反义词
宽阔—狭窄
明亮—黑暗
美丽—丑陋
奇妙—平常
新鲜—陈旧
静寂—喧闹
微小—巨大
模糊—清晰
风平浪静—风号浪涌
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摇摇欲坠—根深蒂固
八、词语搭配
(宽阔)的钱塘江
(柔和)的月光
(高高)的点苍山
(明亮)的月盘
(细细)的溪水
(灰白色)的鹅卵石
(可爱)的小水塘
(新鲜)的花瓣
(密密麻麻)的星星
(静寂)的夜
(星群密布)的蓝天
(半明半昧)的星
(洒满月光)的小路
(漫天卷地)般涌来
九、词语归类
1.
描写人多的四字词语: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车水马龙
万人空巷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人满为患
2.
震耳欲聋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锣鼓喧天
莺声燕语
婉转动听
3.
形容情况危急的四字词语:摇摇欲坠
迫在眉睫
十万火急
千钧一发
险象环生
四面楚歌
火烧眉毛
4.
AABB
式词语: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
隐隐约约
恍恍惚惚
十、句子积累
1.
比喻句:(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2.
拟人句
(1)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4)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3.
排比句
(1)……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2)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微信搜索:优秀教师之家,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
综合整理和编辑:优教之家团队
资料来之不易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2
关键词:珊珊可爱 珊珊 珊 释义
一
《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被多个版本的高中、大学语文教材以及相关著作收录。文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中的“珊珊”一词,有些教材与文选并未对其进行注释,而现有的几个版本的释义各不相同。
第一种观点将“珊珊”解释为“美好的样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华东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张子正编著的《<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注讲析》,均采用了这种释义。华东师大版的注释写明了本义“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认为此处引申义为“美好的样子”;张子正认为“珊珊”即“姗姗”,是美好可爱的样子,指摇曳状。此种释义多见语文教材。
第二种观点将“珊珊”解释为“树影摇曳的样子”,如郭豫衡所编《绝妙散文》、王治理选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散文选注(下)》等,均采用了这种释义。《辞海》将归有光散文中的“珊珊可爱”作为“摇曳多姿貌”释义的例证。
在众多的解释中,也有些人将第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糅合在一起解释,如张家英等人选注的《归有光散文选集》对“珊珊”的释义是“舒缓优美的样子,指树影轻微摇动的状态”。这两种观点看似没有较大的差别,但两者所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种观点强调了“风移影动”这种情境的美好,是作者内心的感受,第二种观点是对树影状态的描述,更倾向于景物的描写。
第三种观点认为“珊珊”是象声词,如方铭所著的《明清散文选析》,将“珊珊”解释为“风吹桂枝的声音”。
二
要探究“珊珊”的释义,可以从“珊”的字义入手。
“珊”在《说文解字·玉部》中指的是珊瑚:“珊,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广雅》:“珊瑚为珠类。”《字汇》:“珊珊,佩声。”
从“珊”的本义来看,只有“珊瑚”之义。而“珊珊”连用的时候作象声词,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大多表示玉佩撞击的声音。宋玉《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黄庭坚《杂吟》:“城中蛾眉女,珂佩响珊珊。”
《字源》对“珊珊”这一释义进行了扩展:“珊珊,象声词,形容玉、铃、钟、雨等发出的声音。”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碧笼烟幂幂,珠洒雨珊珊。”何中《游乐安穆山寺》:“道人一尊酒,时听风珊珊。”可见,随着语言的演变,“珊珊”作为象声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不仅局限于玉佩的撞击声。从这一点来看,将“珊珊可爱”中的“珊珊”理解为“风吹桂枝的声音”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辞海》《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中,“珊珊”的确含有“树影摇曳的样子”与“风吹桂枝的声音”这两种释义。但是前文第一种观点“美好的样子”显然太过笼统,即便是引申义,从“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或是“摇曳多姿貌”引申到“美好的样子”也略微牵强。《<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注讲析》中注释“珊珊”即“姗姗”,并解释为“美好可爱的样子”。从文献来看,“姗姗”与“珊珊”的通用仅仅在“姗姗来迟”一词中出现。根据《成语源流大词典》的表述,“姗姗来迟”出自《汉书·外戚传》:“及(李)夫人卒,上(汉武帝)以后礼葬焉……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此处“姗姗”是形容女子走路从容缓慢的样子,“姗姗来迟”又作“珊珊来迟”的原因是古代将玉系于衣带,行走时迈步稳重,佩玉相碰发出有节奏之声,因而也用以形容步履从容缓慢,与“美好可爱”之意相去甚远。因此,无论是从词义引申的角度还是成语源流的角度,“珊珊”都不应该解释为“美好的样子”。
三
张际元(2008:25)在论文中提出,原文“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前几句是绘形,“珊珊可爱”则应该是摹声。风移、影动、叶响,这样就使整个画面有形有声,形声兼备。因此“珊珊”在此处是象声词。然而对这几句进行分析可知,前面四句都是在描述客观的景物。夜月、高墙、桂影、风吹,这是一幅夜月树影图。想象一下作者描写的画面,绝不是只有形而没有声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全诗无一悲字,却字字像悲。同样的道理,描绘一幅形声兼备的画面,也不是必须要有声出现,若认为画面需要形声兼备就将“珊珊”认定为象声词,未免太过绝对。
“可爱”是“令人喜爱”之义,作者用“珊珊可爱”一词是在表达内心的喜爱。而前一句正好是“风移影动”,“珊珊”用来形容树影摇曳的样子,既是对“风移影动”状态的补写,也能传递出风吹叶响的听觉感受。因此,“珊珊”在此处的释义应该是“树影摇曳的样子”。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与“珊珊可爱”结构相似的四字词语来得出结论。如:姗姗来迟、亭亭玉立、孜孜以求等。“姗姗来迟”中的“姗姗”是形容女子走路姿态从容的样子,“亭亭玉立”中的“亭亭”是形容身材修长的样子,“孜孜以求”中的“孜孜”是形容勤勉的样子。这类“AABC式”四字词语通常是偏正式,前面二字是形容词,意为“……的样子”。这一点可以作为旁证。
综上所述,“珊珊可爱”中的“珊珊”应该解释为“摇曳多姿的样子”,在原文中形容风吹树叶,树影摇曳的样子。
参考文献:
[1]张际元.“珊珊”当为象声词[J].语文教学之友,2008,(3):25.
[2]张家英,徐治娴选注.归有光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张子正.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注讲析(上)[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4]郭豫衡主编.绝妙散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王治理选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6]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古代散文选注(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7]方铭.明清散文选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8]刘洁修.成语源流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9][明]梅膺祚.字汇[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10]傅东华.字源[Z].台湾: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5.
[1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3
饶勤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一文,以《马氏文通》为始将发表的有关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著作论文进行概述。论文将这些拟声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898~1949年、1950~1990年及1990年以后,认为前两阶段“拟声词经历了从附属于其他词类到独立列为一类的过程”,第三阶段以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和马庆株《拟声词研究》等三篇论文为代表,开拓了将汉语拟声词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分析的视角。
综述中围绕拟声词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的问题,认为拟声词的词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拟声词语法功能的认识。但事实上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讨论不仅局限于此。正如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方言系属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一开始就确立了某种方言系属权威性的作法,会导致其后的调查研究局限在某个框架内,从而限制方言研究的灵活性。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将精力放在汉语各方言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或者具有混和性质的方言特点的探讨上,构建新理论。拟声词研究也应如此,词性问题固然重要,但拟声词特殊性质的讨论更有意义,因此探讨拟声词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
就普通话拟声词自身结构特点的研究,目前探讨的范围主要有四方面:(1)词性问题;(2)构词方式;(3)语音形式结构;(4)修辞功能。而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多有异同。
二、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1.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总况。方言拟声词研究从80年代才刚起步,至近几年才逐渐展开,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由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系列共收集了全国四十多个方言点的词汇,其中也包括拟声词的材料,但并无专门的著作文章对这些方言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讨。
更多的文章将拟声词作为一种构词法平面描写,如《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歙县方言的AAB、BBA式结构》《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夏县话里“圪”的用法》《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武宁话的重叠式》《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宜昌话“AA神”式论析》《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等。这些论文仅介绍某一方言拟声词的构词形式,并未对该方言拟声词的整体特点深入探讨,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方言调查材料。
专门对方言拟声词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是从《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和《北京话的拟声词》两篇相呼应的文章开始。但这些研究并未被马上继承,直至《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潮阳方言的象声词》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君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的出现,使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2.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具体方面。(1)构词法描写。与普通话拟声词研究相似,大多数方言拟声词的研究都局限于特殊构词法的描写及语法功能的简单介绍:
例如山西大同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圪A”和“圪A圪A”两种构词法;闻喜方言以“古”作为词缀的“古A”“古里古A”“古古AA”等结构。吉林方言的“一AA”式和“一AB”两种格式中各字的声调是固定,为“一35A51A0”“一35A51B0”。安徽歙县方言主要结构为“拟声词A+动词性B/形容词性B”的“AAB”式和“动词性B/形容词性B+拟声词A”的“BAA”式。江西武宁方言为AA式、ABAB式和AABB式,仅作状语和定语。湖北宜昌方言的结构为双音拟声词加后缀“神”,主要充当补语和谓语;宜都方言也有“AAs?圮n”式的重叠式拟声词。湖南汩罗长乐方言主要以“哩”为后缀,结构为“AA哩”,语音为“中重轻”的格式。厦门方言的结构则分“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四字格”,等等。
这类文章对拟声词的讨论较拘泥,仅从字面构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未对这些拟声词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该方言拟声词在词法和语法的特殊功能。
(2)词汇化。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在语言学界的兴起,方言拟声词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化。在调查中发现某个方言中存在着几种不尽相同的拟声词格式,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异的拟声词格式,若将这些格式对比分析,往往可能发现不同拟声词之间亲疏关系,从而可揭示出某类拟声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属的阶段特征。这样,一些论文开始从这种动态研究的角度对拟声词构词特点进行解释。
江西赣语新余方言介绍了三种格式:重叠式、A沙式和AA叫式。文章指出AA叫式拟声词与普通话不同在于,“叫”在新余话中已语法化为一个词缀。通过对比赣语吴语中AA叫式拟声词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试图解决“AA叫”式语法化的历史过程。
北部吴语嘉善方言中的拟声词的状态标记是“-叫”,文中指出双音节拟声词与“叫一记”在组合的过程中日趋紧密词,并发生词汇化,“一”语音弱化读轻声,所有后附于拟声词的“叫”都可以用“叫一记”来替换,而语义没有变化。所以,文章认为,“叫”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状语标记,而“叫一记”则在使用中词汇化,也开始逐渐接近于一个状态标记。这些论述揭示出吴语中这两种拟声词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3)语音层面分析。拟声词最初表达的是要摹拟自然界某种声音的某些属性,本质上与声音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各方言拟声词在语音和韵律上的独特之处,这把对拟声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河南获嘉方言中的拟声词的词头是一种表音字,拟声词若以这类词头为第一音节的时候,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就会受到严格限制,但文中对这种限制并未进一步讨论。闽中闽北方言的拟声词中存在着一种分音词,将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自扩充为一个独立的音节,第一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双声叠韵,第二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叠韵。声母固定为1,并且新的两个音节均与原单音节词同调”。
马庆株以北京话拟声词为案例,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音素的角度切入,把拟声词看成一个语音单位,根据北京话拟声词的发音机制,分析了各拟声词声母韵母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些拟声词的声母多以塞音边音塞擦音充当,韵母多为无韵尾,有韵尾则多以ng尾为主的客观情况,并通过对不同音节中各相应的语素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特点及各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从音素的角度看待重叠,得出变韵重叠(语素重叠)和变声重叠(音节重叠),这些变形重叠后的完全再重叠就发展至文字形式上的拟声词重叠。
张盛裕对粤东闽语潮阳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以音素为单位。他指出除了无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外,潮阳话主要有①A下叫,②AA叫,③IA叫,④IA1A2叫四种格式。其中,后三种格式在语音上各有规律,除去词缀“叫”,拟声词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有固定的音变规律,并重点论述④式拟声词的语音结构中声母与韵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章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到的所有拟声词的声韵调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比较,并联系人类发音机制特点进行解释。
王晓君通过170多个词条将调查所得的53个方言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方言的一般拟声词、摹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和使唤动物声的语音使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语音规律。此外,论文将拟声词的音节分为主音节和次音节(包括衬饰音节、衍生音节、前缀音节和后缀音节等),并运用主音节和次音节的概念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韵律构造。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方言;拟声词;构词法;词汇化;语音韵律。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注释:
①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第21页,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曹文安:“宜昌话‘AA神’式论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载《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载《方言》1980年第1期。
4.刘新友:“吉林方言里的一类象声词”,载《四平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5.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庆惠:“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7.孟淙:“北京话的拟声词”,见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饶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9.任林深:“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载《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阮绪和、陈建华:“武宁话的重叠式”,载《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邵敬敏:“拟声词初探”,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1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4
反观中高年级课文,亦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叙述的,为了生动而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使用了大量精彩、传神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抽丝剥茧,找到这些词形成词串,并借助词串,构筑词语之间、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使词与词之间互通经纬,就如同在美妙的文字中串起了一根“语之链”,彰显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词串教学与词语教学:由同一起点走向不同层面的课程资源
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多将解决词语的音形义作为起点,将运用词语说话作为终点。而词串教学,起步时尚需解决词语的音形义,随着教学的深入,将承载着情的生发、意的伸延、境的拓展。如何组建词串变得尤为重要。于作者而言,词串是他情思凝结的点、情感发展的线、故事铺陈的面,因此词串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骨架。对教者而言,其价值在于,词串可作语言训练的点、思维构架的线、情境创设的场。
1.求同让文本主旨更集中
(1)围绕同一情境形成词串
苏教版六上《夹竹桃》
一到春天这些花全都开了,这里一片红色的,那里一片黄色的,整个院子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这就叫——花团锦簇。
这么多花一齐开放,充满生机,这就叫——满院生辉,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呀!秋天到了,季先生家的院子里这些花开了:
大家看,一年三季,季老先生家里是——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令人神往。
让我们带着向往的感情把这一组词读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这篇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有“满院生辉”“美不胜收”,但是放进花名组成的词串中,并辅以图片的渲染,再和形容词组成的词串相串联,无需更多语言,便将季先生家院子里一年三季活色生香、满院生辉的热闹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词语理解迎刃而解。
(2)围绕同一主题形成词串
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
种类繁多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这一组词串是从全文中对秦兵马俑进行描绘和评价的语句提炼而来,它们指向的不是秦兵马俑某个方面的特点,而是兵马俑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读这些词串,能感受到的是秦兵马俑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苏教版教材中许多练习安排了读读背背学成语,许多成语的编排便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形成了词串。例如: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定不移
2.分层让文本对比更明显
苏教版四上《特殊的葬礼》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雄伟壮观 逐渐枯竭 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这两行词语中,第一行描绘的是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作为世界水量最大瀑布群之一的壮观情景,第二行则描绘的是如今瀑布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的情景。词串让同一瀑布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景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归类让文本主线更明晰
苏教版五上《二泉映月》 执教:孙双金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到了高年级,课文线索日趋复杂,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叙述各有铺陈又相互关联。例如《二泉映月》一课中,有对月光的描写,有对阿炳的介绍,有对《二泉映月》乐曲的描写。分三列归类后,既有利于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积累大量词汇,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文本主线的发展,情愫在月光中酝酿,在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积淀,在乐曲的委婉连绵中交织,复杂的、朦胧的、痛苦的,都借由这月光、这乐曲倾斜而出。
二、词串教学:握住这把钥匙,走进诗意的语文世界
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整合词语而形成的词串是微缩的文本,是开启文字大门的金钥匙。握住这把钥匙“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将带领孩子走进绮丽诗意的心灵栖居地。
1.用词串直击文本核心,还语言以灵性美
浙教版五上《在大熊猫的故乡》 执教:张祖庆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一组词语)
苍绿幽静 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
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学生读,语气平淡)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品味一下,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自由读词语后纷纷举手)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记牢。请你把自己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课文里,那关键的几个词是“文之眼”“文之骨”,找出这些词,便能拥有穿透文本的力量,文章的意境、文章的厚度、文章的情感借此生发,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场”,引生入胜。张祖庆老师说:“我一直以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这样的词语,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片枯萎的叶子。我们要想尽办法通过词语教学,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2.用词串创设文本情境的场,营造语言意境美
苏教版三上《庐山的云雾》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流连忘返
变化多端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1)读词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说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孩子们不禁想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因此对庐山的云雾萦绕身边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了解云雾,接近云雾。
(2)画云雾,品味云雾奇妙姿态。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拿出画笔,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画一画,画白色绒帽,画一条条玉带,画天幕,画大海。像这样姿态万千,变幻无穷,就叫“千姿百态”。再运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将云雾随意改变形状,让学生想象“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会变成哪些样子。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云雾也变得真实可感,学生体会到那种仙境般的神秘感和变化多端的壮美感。词串教学,把奇丽壮美的庐山云雾,浓缩成似梦似幻的童趣,在课堂上随着画笔流淌。在这里,词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方块字,它被赋予了画面和情趣,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词串产生关联,学生在语境中反复体悟,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
3.用词串挖掘文本内在联系,品味文本结构美
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 执教:孙双金
师: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认识吗?谁来读读?(出示词串)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双目失明 热爱音乐 卖艺度日 经历坎坷 向往光明
静影沉璧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委婉连绵 舒缓起伏
第一个读的学生是按照常规横着读的,孙老师不急于点破词语排列的奥妙,而是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横着读的,你还可以怎么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还可以竖着读,老师进一步问:“你为什么竖着读?”学生理由很充分:“因为第一行是讲月亮、月光的,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在一步步的发现中,学生深情地读起了三行词语。
这节课中,孙双金老师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并分成三类,短短的几分钟的教学,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积累了描写月光的、描写人的身世的、描写乐曲的词语,又初步领略了月光的幽静、阿炳身世的凄凉、乐曲的跌宕,把长课文读短,厚文本读薄,文本的主线不知不觉中凸显出来。
4.用词串锤炼语言,展现语言丰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教师精心研读文本,提炼出来的词串,恰似源头活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汹涌而来。
苏教版三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执教:薛法根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逐组出示四组词语: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一生用了这几组词语,基本上说清楚了“我”是怎样钓鱼的,但用词还不够灵活,说话不连贯)
师:这位同学钓鱼的动作有点生硬,有点像木偶。最后也是说钓到大鲈鱼的,最好有点变化,因为野生的鲈鱼是很难钓到的。谁再来说?(又有两个学生说,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
生(信心满满):会!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将文本提炼成词串,让学生运用这些词串,组合成新的、学生“自己的文本”。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让词串最大限度地增值。
三、词串教学:透过“言”的表象体察“意”的实质
词串与文本的“意”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关联往往能使读者管中窥豹、由表及里走进文本。王尚文教授说:“言语形式就是这样一个期待着你去参与其中,参与创造的召唤结构,吁请你的全部内存与之发生一问一答,来来往往的对话活动。”词串以其短小精悍吸引学生的眼球,教者切莫将其当做单一的“是什么”进行词语教学,而要从表象的词语象征找寻文本的深意,发掘读者的共鸣点,用词串营造丰富的意象、丰厚的情感、丰满的形象,温润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语感。
浙教版五上《我盼春天的荠菜》 执教:张祖庆
师: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荠菜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很好,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词串)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词串)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齐读词串)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5
“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教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坚持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坚持到儿童中去――教师发挥应有的导学作用;坚持在儿童中长――让儿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生长。这四大坚持也就是“童真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童真课堂”里,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和儿童必须手拉手平衡向前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自己导学的职责。走进课堂,在儿童展开“真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蹲下身子到儿童中去,在儿童“真学”出现状况的时候,“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可以说,教师的精准导学是促进儿童“真学”更上台阶的重要保障。
【教学目标】
1.通过互帮互助,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示意图的辅助,厘清文章脉络,自主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略读课文,自主捕捉文本动作描写的相关信息,在阅读比较中真正理解语言,培养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反复阅读,试着读懂麻雀的心,感受麻雀“强大的力量”,自由表达真切感受,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预热激趣,真学启航
(课件出示)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围绕这句话展开自由的交流,营造安全、舒适的课堂氛围。
1.猜想汉字,渗透文化
课件出示“隹”的字形演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并理解“隹”的意思。
课件出示“雀”的字形演变:■,继续让学生猜字,并理解“雀”的本义。
2.猜想结果,直入课题
(出示狗和麻雀的图片)
师:如果这只小小的麻雀落到了庞大的猎狗面前,你猜想,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麻雀被狗给吃掉了。
生:麻雀妈妈飞下来保护它。
师:这是课文中的结果。你们都读过课文了吗?读过几遍?
生:三遍。
师:老师以为你们都没读过课文,看来你们已经先行一步了。除了刚才的两种结果以外,还可不可以有另外的结果?
……
第二板块:厘清脉络,读懂猎狗
1.比较阅读,读懂猎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课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三遍了,那现在我们就到课文中看看,那只小小的麻雀落到庞大的猎狗面前结果怎么样。
生(读第六自然段):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去。
师:是的,这是课文中的描写。谁会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猎狗被吓到了,它正在往后退。
师:老麻雀竟然把猎狗吓跑了。再来看看,前面猎狗可不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师:请你读读这三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一开始猎狗是很凶的,后来它居然被老麻雀吓跑了。
师:好的,你看出了其中的变化。同学们请注意,当几句话集中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比较。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句话是写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第三句话是写猎狗慢慢地向后退。
师:他发现了,在第二、第三句话中猎狗的动作都是“慢慢地”,但第二句话中是“慢慢地走近”,猎狗是想――
生:猎狗是想吃掉小麻雀。
师:慢慢地后退是――
生:是被老麻雀吓到了。
师:其实这“慢慢地”,除了二、三两句话里有,第一句话里有吗?
生:也有。
师:我们发现猎狗那个时候的动作都非常慢,它走近猎物是――(生:放慢脚步,悄悄地)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猎狗?
生:这是一只聪明的猎狗。
师:很聪明,训练有素。当它接近猎物的时候呢?“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我们看到的是一只――
生:凶猛的猎狗。
师:是啊,同样是“慢慢地”,我们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含义。到了第三句,出现了两个“慢慢地”,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要不拿掉一个吧。
生:我觉得两个“慢慢地”显得猎狗更加害怕。
生:猎狗更加害怕,它被怔住了。
师:实际上这三句话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我们一起看。第一句:放慢脚步、向前走;第二句:走近、嗅了嗅、张开、露出;第三句:愣住、慢慢地向后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它们写的都是猎狗的动作。
师:你的发现真有价值,这三句话描写的都是猎狗的动作。我们通过对猎狗的动作描写,读懂了猎狗。它前面是想――(生:吃小麻雀)后来是――(生:被吓退了)课文中除了写到猎狗以外,还写到了谁?
生:小麻雀。
生:老麻雀。
2.巧用导图,厘清脉络
师:那么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在学生浏览、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板画思维导图,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自己说说这个故事)
生:一开始,猎狗想要吃小麻雀,但是老麻雀落下来救小麻雀,把猎狗吓退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图进行补充,写上圆圈里的字,完成思维导图)
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我们就非常容易地了解了整个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对猎狗的动作描写读懂了猎狗,那这篇文章我们更要读懂的是谁的心呢?
生:老麻雀的心。
第三板块:略读课文,读懂麻雀
1.捕捉信息,交流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默读的时候,一定要拿起笔,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细细体会,等会儿试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感受。
师:交流好的小朋友可以转过来了,没交流好的继续。如果交流有困难的话,可以借用这个句式。
(课件出示)
老麻雀明明知道 ,可是 。
师:我们的学习已经进行到了一半,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小朋友,举手的时候享有特权,你把手举得高高的,手掌心朝前,五指张开,如果这样我还没有看到你,你就向我发信息,晃动你的手掌。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参与学习。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有危险,但还是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生:我有补充,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害怕猎狗,可还是勇敢地飞下来保护幼儿。
生:老麻雀明明知道落下去跟猎狗展开搏斗的话会被猎狗咬死,但它还是奋不顾身地飞下去,保护小麻雀。
……
师:这么危险的时候,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危机四伏。
师:在这样危在旦夕的时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那么小的麻雀,怎么就像石头呢?
生:因为麻雀落下来的速度很快。
生:因为它是很坚定地落下来的。
师:没有丝毫的犹豫。
生:因为它是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的。
生:因为母爱的力量很伟大。
师:母爱的力量很伟大,当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略作思考):因为它充满了母爱,所以它落下来时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生:它落下来的时候还扇着翅膀。
师:扇着翅膀还像石头吗?
生(马上回应):哦,应该是没扇翅膀,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
生:它是这样冲下来的。
师: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这样下来了。
生:它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
师:是的,就算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师:这么强大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力量,来体现这种急切,来体现这种速度。
(生集体朗读)
师:后面说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绝望就是――(生:没有希望)什么是没有希望的?
生:救出小麻雀,没有希望。
师:救出小麻雀是没有希望的,但它还是绝望地尖叫着,它用自己的动作告诉猎狗――
生:不许伤害我的孩子。
生:别靠近我的孩子,不然我就跟你拼了。
生:只要我还在,我是不会让你碰我孩子的一根羽毛的。
生:别碰我的孩子,你有什么事冲我来。
师:你看,它就这样义无反顾地飞下来,想拯救自己的孩子。你还找到另外的动作描写了吗?
生:“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从老麻雀的动作中感到它非常紧张。但它仍准备着,跟猎狗战斗。
生:它就算自己牺牲了,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
2.比较阅读,整合信息
(课件集中呈现)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了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师: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四个句子都呈现在屏幕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先写了老麻雀――(生:落下来的动作)接着写老麻雀――(生:扎煞羽毛,绝望地尖叫)然后写老麻雀――(生: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最后写老麻雀――(生:呆立着不动)如果重新排序,先写后面的三句话,然后再写第一句,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如果第一句排在最后,那样的话,麻雀是怎么出现的呢?
师:如果老麻雀不出现,作者怎么看得到后面的这一切呢?实际上这位同学是在提醒大家,观察是有顺序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
生:如果它“扎煞羽毛”这些动作是在树上做的话,那猎狗早就把小麻雀吃掉了。
生:如果先直接写它扎煞起羽毛,那你怎么知道是谁扎煞起羽毛呢?
师:对呀,如果先写它扎煞起羽毛,这个“它”,我们就不知道是谁了,这个观察非常细致。
生:如果老麻雀想救小麻雀的话,应该立马就飞下去。
师:对啊,哪有那么多思考,哪有那么多另外的动作。
生:而且它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在树上待着。
生:它怎么可能在树上准备着一场搏斗呢?
生:它很爱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树上犹豫。
师:所以必须是按这样的顺序。你再看看这四句动作描写,你会看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的话。
生:勇敢。
生:母爱。
生:坚强。
师:每一处动作描写传递出的都是老麻雀的勇敢,是老麻雀的母爱,是老麻雀爱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爱的力量传递出来。
(生分组朗读)
第四板块:直击感受,真情表达
1.聚焦个性感受,理解“强大的力量”
师:在课文中,除了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之外,还有一位猎人,就是“我”。他看到了这一切,忍不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啊!这种力量让猎狗――(生:愣住了)这种力量把“我”――(生:感动了)这种力量也会让我们深有感触。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抒写感受)
师:写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读。还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抓住机会,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高高举起你的小手,张开你的五指,向我发出信息。
生:这是一种奋不顾身的母爱,老麻雀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心里只想着孩子。
生:母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生:这种强大的力量是母爱的力量,老麻雀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师:请每个小朋友把自己写的读出来,让你的声音传递你的情感。
2.链接原文结尾,深化“强大的力量”
师:课文原来是有结尾的。
师(朗诵):是啊,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老麻雀,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
生(集体朗诵):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在思维导图中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范文6
一、从“情感词汇”到“动情表达”
有些词语放在你的面前,一定能勾起你的一些回忆。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最触动你的,或者自选一个词语,将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词语:怦然心动、恍然大悟、妙不可言、美不胜收、雾里看花、莫名其妙、魂不守舍、进退两难、怒不可遏、潸然泪下、痛不欲生、拍案而起、潜流暗涌……
尝试:看到这个词,我想到……
譬如,看到“怦然心动”这个词你想到什么了?难得一见的美丽风景?心仪已久的物件?还是令你产生情感波动的人?只要你愿意联想,就一定会发现心灵深处潜藏着的难以言说的情感。“犹豫不决”的感觉相信大家一定有过,看看这些同学想到了什么:
1.语文课上,当老师让我们选取词语时,心中泛起了波澜。“选什么词好呢?”对着黑板上四字词语,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来回扫视。选“怦然心动”吧。提起笔准备写,这时老师便拿“怦然心动”举例。心中一紧,“怎么跟我想的是同一个词啊”。嘀咕道:“还选不选这个词语呢?选了,和老师的相同。班门弄斧?换一个,不甘心放弃自己做的选择。”盖上笔套,放下了笔。(李威克)
2.举起一只手,高高地举着。手里夹着一棋子,待要落下,又停在半空中。手僵在那儿,左移右晃,点这点那,迟迟不肯落下。半空中挥久了,手有些僵直,直直落下一子,似乎终已心领神会。可一落下,又把棋子往前滑了一滑,从中央移向了两边。(朱启奥)
3.坐在座位上,一手提笔悬空,一手在脸上摸来摸去,从头发摸到脸颊,又从脸颊把手放在下巴下搓来搓去。目光在试卷的四个选项间游离着,时不时还会对试卷上某一处看得出神。笔尖几次向卷面靠近了些又缩回去。抬头看了看钟,从一开始就不自主地抖动的腿也抖得愈发快了。突然,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手迅速在纸上写下一个答案,整个人放松了一般瘫在座位上。而当目光又对准这题时,手又把答案涂掉了,目光又回到了游离的状态。(孔令宣)
4.在路上偶遇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腿已不由自主地迈出,眼睛紧紧盯着对方的身影。但走了两步,却又不得不停下。“她是否不认识我?我们见了面能说些什么?这样打招呼是不是太突兀了?还是算了吧。如果她没想起来,就太丢脸了。”随即装作没事人一样往前走去,眼睛却不时瞄向对方,期盼对方能注意。擦肩而过后,又停下来回头看,纠结着要不要把握住这次良机。(石荃)
下面是班级其他学生的一些作品,大家可以一起品读:
1.失意落魄:他进了教室,过门槛时,他的腿几乎没有弯。头垂得很低,仿佛地上有东西会绊倒他一样。外面下着雨,他也忘记卷起过长的裤脚。潮湿的裤脚在地上拖行,划出一道黯淡的水迹,就像是下雨天的一只蜗牛。(邵俊)
2.心如死灰:对面的那家烤肉店罪恶地用肉油飞溅的“嘶嘶啦”声蚕食着我脆弱的神经和不多的理智。当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胡椒汁从调味杯倾泻而出时,我的大脑完全地被僵尸吃掉了。在对全身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后,仅是悲壮地集出了一块二的毛票。看着又一对同伴进馆就座,优雅地摊开菜单时,我只能仰天长啸,告诉自己:“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朱点钰)
3.怅然若失:多年以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顺着村子外高高的引水渠缓缓地向前。同一片风景,十年之间,已天翻地覆。那矮矮的篱笆何时生出了高墙,打谷场上的栀子花怎么闻不见香味了,小伙伴的橡皮筋又拴在哪条树干上?静默中,迎面一阵风涌进胸膛,似乎要带走些什么。我一降隍恐,因为感觉到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在翻涌、在流动。我拼命抓住每一个画面,却总是握不紧。那些模糊的人终究记不起。那些许许多多的空白如黑洞般,我跌落进去,寻寻觅觅,一无所获。像小时候舍不得吃的冰棒一样,最后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化掉,徒留一丝悔意。似有欢笑声传来,猛然抬头间,一阵眩晕。(朱雅倩)
4.心急如焚:盛夏,数学考试。还剩15分钟,却还有两道大题,估摸着每题要10分钟,再赶一赶也许来得及,心底的小算盘噼里啪啦地打着。倒数第二题迎刃而解,计划似乎顺利。最后一题看着眼生,就像疯人的癔语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要么是话中有话,而我未能参透;要么是出题人真的在癔语。而此刻我深知只可能是前者。电风扇吱吱悠悠地响着,分明是盛夏,背后却有一阵凉意。刚沁出的汗珠又被风连同热量一起带走,腹部忽然有如刀绞一般,时间还剩下5分钟。背后的凉意忽然消失,汗珠再次挂满额头,分不清是因为天热,还是流的冷汗。电扇仍然自顾自地聒噪,秒针依旧不知疲倦地转着圈。肚子里搅动着的刀子仿佛又变成了电钻,摩擦产生了热量,从腹部往上烧到了胃,接着烧到了心,终于烧到了脸上。手上却是“冰泉冷涩笔凝绝,凝绝不通字暂歇”。分针依旧缓慢而稳定地逼近着那个数字。(洪梓铭)
5.瞠目结舌:第一天,逸飞问我借了10块大洋。第二天,他来还钱。我瞪大眼睛,看着一个又一个一元的硬币,从他的指缝中挤出来,落在我手心,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死死地盯住那一个个硬币,又瞪大眼睛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恨不得把他吞下去。当李之行告诉我,要庆幸他没有100个一角硬币时,我终于有了一种下巴脱臼的感觉。(张睿)
6.难过:我望着这双紧紧抓住我手臂的外婆的手,心里隐约泛起一股酸水,外婆真的老去了。这双手瘦骨嶙峋,手背上的青筋如虬枝般肆意地挣扎着突起,鹌鹑蛋壳上的图案般的老人斑贪婪地占领着每一寸肌肤。皱纹像无数密集的沟壑,填满它们的是外婆所经历的沧桑岁月。脚下这一级级台阶,每一级都像一个深渊。外婆侧身朝向我,一步一挪,只有两只脚都确保稳稳地踏上同一级台阶,外婆才轻舒口气,继续下一级台阶的征程。我反手,也紧紧地握住了外婆的手。(刘娜)
7.心急如焚:要迟到了!我拔上鞋子,一个旋身,重重甩上门,脚底像擦着了火,拔腿跑向学校。半长的头发张扬地描述着晨风的形状。我真切地感受到腹部因狂奔而消化不良的疼痛感,却丝毫不敢停下风火轮般转动的腿。我一边掐了掐手表,一边恨这五分钟的路程太长。(刘娜)
8.茫然:盯着桌上白白的小纸片,眼神发直,脑中一片混乱。片刻,眨了眨有些花的眼睛,顺便东张西望了一下,突然瞅见旁边台子上花花绿绿的杂志,于是翘起椅子拎了几本过来,又抓起几包零食拆开,悠闲地翻起杂志。不知多久。当桌上又干干净净时,我不由愣了,刚要写什么来着?(尹旭航)
9.自鸣得意:暑假看了一本数学竞赛书,经过一个月的奋斗,怀着一种兴奋而又自豪的心情,打开电脑,在微博上写到:“哎!这本书还是挺简单的,没什么难度,一个月被我攻克了!”我满面微笑地幻想追随而来的评论:“太神了!”“学霸”……突然,有叮叮的声响。我立刻凑到电脑前,发现有一条评论:“嘿,确实简单。不过,你初三没学过?”(王逸飞)
10.急:他把表横在左手边,头近乎贴在了纸面上,笔尖飞也似的划了几行,看了几眼题干,又瞥了一眼表,握紧笔,仅剩的空白区域很快就多了几个黑乎乎的斑点,仿佛就要吞噬掉旁边“软弱的”歪歪扭扭的字。又瞄了眼手表,努力地往下咽了口气,他屏住呼吸,以免不安分的心脏“跳出来”。他还能勉强听到翻卷声,收拾文具的声音,还有打哈欠的……突然,一切都消失了。(毕钧)
一定有部分同学写得不理想,觉得没有将自己的情绪感觉写出来。那么,就对照下面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品吧:
①请将所写语段中表示情感的词语转换成符合情境的描写语句。
②删去一些不必要的语句,让情绪表达更准确、干练。
③有些隋绪的确难以表达,能不能换一换表述的方法呢?譬如,比喻、类比等。
④最好是某一次真实的经历,尽可能不要虚指或概括。
请阅读张乘运同学第一次写的内容和修改后的内容,看看有哪些进步。
初稿
坐立不安:某次坐公交车,看见一位老人上来站我旁边,让不让座呢?太累了,不让了吧?不过别人也很累啊,不让不太好吧?但是车上人太多了,背着书包站着很不舒服啊。但我穿着南师附中校服,不让座怎么行呢?那不是败坏学校优良形象么?真是非常纠结。
修改稿
坐立不安:随着“嘀”的一声老人卡响起,我的神经立马紧张了起来,扭头望向窗外,一面用余光观察车内的动静。如烧卖中的米饭一般的人群缓缓移动。再望向我身边的空隙,我知道我的“好日子”快到头了,一位老人站在了我的身旁。随着“请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的提示音响起,我的心已提到嗓子眼。让座,或者不让?我瞥了瞥车上黑压压的人群,再瞅瞅脚下的书包,感觉肩膀瞬间没了力气,一背上书包就会被压趴下。车子开动起来了,人群不由得往后倾斜,老人的手抓住了前方的扶手,要是老人跌倒了怎么办?会不会怪到我头上?我咳嗽了两声,趁机瞟了老人一眼,头发并没有全白,脸上皱纹也不是特别多。嗯,让他站两站应该没事。便心安理得地靠窗装睡了。还没闭眼,我感到又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我穿的是附中校服啊!这要是给别人看见了,不是败坏学校优良形象么?我又一次望向窗外,期盼目的地快快到来。
二、借助想象和联想表达内心的感觉
强烈的感觉往往会让我们一瞬间联想或想象到很多,只要我们不刻意压抑自己:
感觉来了,你就索性打开心灵闸门自由挥洒:你就哭,你就笑;你就跑,你就跳;你就喊,你就叫;你就上天,你就入地;你就卷狂风,你就驾乌云;你就回到古代,你就穿越未来……教室太小,学校太小,南京太小,中国太小,地球太小,宇宙也不过轻轻一跳!
感觉来了,你就关闭一切可能泄露的阀门,把自己和情绪关起来:摁它、压它;踢它、掐它;卷起它、挂起它;揉圆它、拍扁它;抚摸它、凝视它;锁进抽屉里、关进保险柜里;冷冻在冰箱里、抛弃在南极;焚烧在烈火里、熔化在火山底;流淌在石缝间、垂挂在藤蔓里……宇宙太大,中国太大,学校太大,教室太大,不如将它化成葡萄、露珠、沙粒和粉尘!
感觉来了,你就……
写一写:有一种感觉,就像――
下面是南师附中部分学生的作品:
1.有一种感觉,就像油炸冰激凌,冰与火的精灵在舌尖舞动,刺激着每一个味蕾,跳动着,交融着,中和成一股暖流,甜甜的,流到心底,回味在嘴中。(谢晨曦)
2.错过的感觉,好像草芽刚破土,才发现白雪已先他一步融入地下,两条函数线从起点相约,才发现,相互是对平行线。(赵杰)
3.一想到春天,心里一阵酥瘁,不知是阳光钻进去了,还是草正从里面萌发。(傅瑞得)
4.开学的时候,我们的期待很多。但渐渐的,就好像有一只外表华丽的手,把希望一个个捏碎,让富有的人一下子变穷。(金依婷)
5.有一种感觉,就像睡觉,明知道存在,就是不愿睁开双眼。(宋鼎)
6.有一种感觉,就像置身带刺的玫瑰丛,心软软的,却逐渐被刺得僵硬。(陈相宁)
7.有一种被时间玩弄的感觉,就像猫玩弄老鼠一样,一会儿松,一会儿紧,但总感觉自己永远逃不出它的爪子(卢哲邈)
8.有一种感觉,就像坐在一列永不停止的火车上,身不累,心累;还有一种感觉,就像被马车拖过很远的距离,身心俱乏。(庄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