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机已经成为每家每户必备的日常用品,并且大家茶余饭后也会凑在电视机前,看一些精彩的电视节目来消磨时间。
我觉得电视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利有弊,首先先说有利的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看到外边广大的世界。比如说很多人会因为时间、金钱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没有办法去外边景色优美的地区旅游,但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选择看一些和旅游相关的节目,这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到大千世界的美妙。同时,通过电视,人们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国家发生的大事,以及周边新闻等等,这都是看电视能够带来的好处。
但是看电视还有一些弊端。如果看电视的时间过多的话,就会耽误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如果我发现了一部很好看的电视剧的话,就会控制不住时间,一直坐在电视机面前追剧,这样就会耽误写作业。还有的家庭,因为看电视的时间过多,家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了。这些都是看电视所带来的弊端。
我想我们要掌握好分寸,处理好看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有利于我们的学校和生活。
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媒介文化;导演风格;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39-02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感知的延伸。”媒介文化牡生之日起就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老的留声机到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的转变突飞猛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追求更加重视,电影也及时做出了改变。电脑特技、拍摄技术、剪辑技术等大革新也表现出受众对于新媒介的需求和认可。媒介文化这个大家族正在衍生出新的事物,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对于电影等行业带来了冲击。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表现手法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慢慢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新媒介文化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电影市场究竟是利是弊,这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媒介决定着电影的发展与未来
日本媒介学者林雄二郎曾经提出“电视人”这个概念,在此之后又有“把关人”“容器人”等概念,这说明人类已经给予媒介作用自己的名称。所谓“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与发展,在电视的视觉刺激和声音刺激环境中长大的一类人。这一代人过分注重感觉,收看电视的时候过于孤僻、内向、孤独,缺乏和社会交流。之后媒介学者提出的“容器人”,更是说明这类人内心世界的狭小。这两个现象反映出媒介的更新换代是一把双刃剑。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借助影像、声音和承载的故事性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和不同的媒介进行相互融合,例如小说、网络剧、电子游戏、新闻报道等。电影的发展其实是基于媒介发展的,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推动或者威胁到电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入侵”到了电影媒介当中,我们应该站在媒介文化的高度来看待今日电影的种种优缺点。
归根结底,媒介文化其实就是电影文化、电影美学、电影思维的决定者。同时,媒介文化决定着电影文化的发展和未来。例如网络作为我们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它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改变,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消息等等。网络也给电影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微电影、网络剧等借助网络传播的电影开始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原来的DVD、VCD等观看电影方式,走进电影院或者在网络,就可以观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这些现象也让电影行业开始与网络这种媒介融合。同时网络的兴起给予人们一种“网络思维”,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接受新兴媒介而远离原始媒介。可以看出,媒介的改变决定着电影的发展和未来。假如在未来有一种媒介比现在的网络更真实更加便捷,电影会逐渐放弃网络这种媒介从而和新媒介融合的。
二、从电影风格转变(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看媒介文化发展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界地位举足轻重。张艺谋早期的影片,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影视作品,基本都归结于叙事电影。直到2002年后,张艺谋开始转向商业电影,例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利用了特技效果,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中国电影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这其中的利与弊也值得我们考虑与深思。
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难看出,电影首先与戏剧结缘。当时电影多为叙事电影,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同样也是叙事电影。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叙事电影十分常见。在电影作品中,叙述一般以故事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为特点,表明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一件事件与另一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某种内在联系,着重说明故事,交代情节,介绍人物。其作用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连贯动作,连接段落,转换场景,使未来影片成为条理清晰、叙述明白流畅的有机整体。例如《活着》《红高粱》等,利用一条或者多条故事的主线进行叙事,一般都是条理性清晰、故事完整。观众顺着故事的脉络和故事的情节就可以了解影片的内容与主旨。
看电视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个性发展;个案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
在我国,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而另一种即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即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1]隔代教育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幼儿跟父母不住在一起,在祖父母家里生活,生活学习完全由祖父母照顾。另一种情形是幼儿跟父母虽然住在一起,但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照顾子女,而让自己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家里,帮忙照顾孩子,即不完全隔代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后一种情形。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含义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2]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一)对象的选择与介绍
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某小区一名昵称叫“宝宝”的三周岁女童。小区孩子的父母或双方或单方都在某单位上班,中午不回家,于是孩子的祖父辈来此照顾家中尚未入小学的孩童。宝宝的父母周一至周五早七点半从家里出发去单位,下午六点回家,一整天的时间,宝宝都跟自己的外婆待在一起。小区其他孩子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外婆今年58岁,小学文化水平。
(二)亲情之惑
1.“狼爸虎妈”遇上“慈祥外婆”。宝宝今年三周岁,十分任性。吃饭时,必须看电视,否则就拒绝吃饭,甚至发脾气。外婆为了哄孩子吃饭,便端着饭从餐厅到客厅去吃。宝宝的父母为了训练孩子坐在餐桌前吃饭,自己动手拿筷子吃饭的能力,一开始并不同意将饭端到客厅。为此,跟孩子的外婆进行了沟通,跟外婆讲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重要性,可是沟通的结果每每是自己妥协。“孩子不吃饭,要饿死她吗?”;“不就是看个电视吗,有孩子吃饭重要吗?把孩子饿出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孩子哭闹不吃饭,你们看不见吗!”;“你们吃你们的,又不让你们喂(孩子)!”……外婆总有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碍于外婆的尊严,也碍于心疼孩子,并不敢跟外婆太过争辩。有时,孩子满屋子跑,外婆就端着碗跟着一口口的喂,宝宝的父母也想改变这种状况,可是却无计可施。
宝宝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有自己的一套育儿观念。坚信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对孩子特别严格。比如,不能破坏东西,饭钱便后必须洗手,不能没有礼貌,不能太晚睡觉……可是宝宝因为有外婆在身边护着,宠着,根本不能完成父母的要求。以睡觉为例,宝宝如果睡了午觉,晚上入睡就比较困难,有时到午夜还炯炯有神,父母因为明天要上班,也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会将宝宝放到床上给她讲故事,希望能哄其入睡。可是宝宝对故事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必须要玩自己的洋娃娃,玩具厨具等平常玩的玩具,并要坐在平时玩的地方玩(家里有一小块地方,放的全是她的玩具,她平常就在此玩耍)。父母当然不同意,一开始还各种好言相劝,劝到最后,宝宝的父亲是个急脾气,就直接上手打孩子。此时,外婆并不会直接出手相救,而是到自己的房间收拾行李,扬言要回老家,“你们这么能,你们就自己看(孩子)好了,打死了更好,就不用看了,我回老家了,以后你们也别回老家……”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了。外婆有时周末会回老家,宝宝一定要跟随,实在不行,没外婆的两天,就表现的特别好,判若俩人,因为她自己也知道再犯错没有人护着。宝宝的父母也想过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认为那里的老师最起码比外婆专业,懂得育儿知识,可是又担心孩子太小,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受委屈。前几天,宝宝进行体检,为入园做准备,视力检查低于正常值。晚饭时,宝宝还是边看电视边吃饭,父亲担心视力再下降,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把电视、机顶盒的电源、连接线统统拔了出来,遥控器也藏了起来。为此宝宝连续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到饭点就哭闹,外婆虽然心疼,但出于担心孩子的视力,并没有再把电视连接好。后来,宝宝竟把看电视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于是,困扰了宝宝家半年多的“吃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2.看书还是玩泥巴――这是个问题!父母上班时,宝宝一整天就跟外婆待在一起。外婆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教导宝宝看故事书,图画书等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解闷,外婆会带宝宝下楼玩耍。一帮看孩子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聊一些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小女孩们喜欢玩过家家,每人都有一套玩具炊具,用来挖花园里的泥巴。外婆(奶奶)们只会口头警告孩子们说土里有“大虫虫”,可是并不会制止孩子玩泥巴的行为。对于这件事,一开始宝宝的父母并不知情,一个周末的下午,宝宝要下楼玩泥巴,父母出于卫生考虑,也是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多待一会,并不同意下楼,一阵哭闹后,父母妥协。晚饭后,父母跟外婆沟通,告诉外婆泥土里细菌多,不卫生。外婆显然都明白这些道理,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高兴,这些道理都可以放下。“她(指宝宝)再玩,你就把她领回家!”“把她领回家,发邪(山东方言,指孩子哭闹)怎么办!”“发邪就让她发,哭一会就好了,土里那么多细菌,得了皮肤病就晚了”“哪来那么多皮肤病,你小时候我下地干活,就把你扔在泥地里,你也没得病。玩完土,回来用香皂洗洗就行了!”说完,回到自己的房间,母女不太融洽的对话也戛然而止。宝宝一开始还只是在楼下玩泥巴,后来发现阳台的花盆里也有泥土,于是回到家,在阳台上接着玩,用她的那些玩具炊具做着一盘盘的“食物”。阳台上,客厅里,甚至卧室到处都有泥土。父母生气,打也打了,用其他东西诱惑也诱惑了,可是宝宝依旧喜欢玩泥土。或许,孩子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结束调研的前俩天,宝宝已经不玩泥巴了,而是拿着一个坏掉的耳机,把耳机插头当成注射针头,到处给家里的那些布玩偶打针,当然外婆也成了“病人”。
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是宝宝最喜欢的一首儿歌,也是她唯一会的儿歌;事实上,这是外婆唯一会唱的儿歌(也只会唱前半段),也是教给宝宝唯一的一首儿歌。宝宝家里有很多会唱歌的故事机、玩具,宝宝妈妈也在晚饭后,尽量陪她看书,教儿歌。但是,往往是晚上教一两句,经过一天的时间,第二天晚上或者更久的时间再唱,基本就忘光了。由于外婆文化水平低,这些儿歌自己也不会,就不能在一整天的时间再教导宝宝,失去了强化的作用。不仅如此,学诗歌也比较困难,一首诗,往往只能背诵前一两句。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上,外婆有很多时间,但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电视机拔掉之前(本人离开之前,宝宝家的电视也没有再打开过),中午吃过午饭,祖孙二人会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宝宝很多行为,都是从电视机里学到的。宝宝的父母,在晚饭后,会陪孩子看一会儿书或学儿歌,但出于孩子的耐心,也因为上班劳累,十几分钟之后便放弃。
在语言的习得问题上,也存在问题。宝宝父母在家都是讲普通话,但宝宝却说着一口日照(山东另一地级市)方言,显然,是跟外婆学的,外婆是日照人,不会讲普通话。而小区里的孩子大都存在这种情况,操着各地的方言。虽然讲方言并不会影响在家的日常生活,但父母比较担心宝宝这口“纯正的”日照方言会影响日后的幼儿园生活及普通话的习得。比如说,“喝(hē)水”,日照方言说成“喝(hā)水”;“别碰(pèng)我”,说成“别碰(guāi)我”……像这种词汇,假设幼儿园老师不能理解的话,和宝宝交流就存在困难。
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问宝宝“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宝宝回答“最喜欢姥姥。”因为妈妈的健康问题,宝宝从未喝过一滴母乳。宝宝是外婆用奶瓶喂养长大的,跟外婆感情深厚。宝宝妈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外婆因为老家有事,回去两天,以前都是外婆负责冲泡奶粉,然后喂给宝宝喝。外婆回家后,妈妈接过任务,但宝宝却死活不张口,也不哭闹,就这样饿了两天,直到外婆回来,一下哭了出来。相较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孩子获得父母陪伴时间更少,获得父母的直接关爱也少许多,但祖父母弥补了这个空缺,甚至给与其比父母更浓烈的爱,跟祖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特别是完全隔代教育的孩子,明显与自己的祖父母更亲。同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孩子们独立性,受挫能力变得较差,自私,任性,懒惰等坏习惯也难以纠正。
三、总结建议
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自愿或被迫地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此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3]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认识到隔代教育利弊的同时,发挥其教育优势,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有以下建议:
1.寻求教育的合力。老一辈和年轻父母,由于成长生活的年代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难免观念不同,两代人应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互相看到对方教育方式中的闪光点,寻求教育的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
2.年轻父母多学习育儿知识。年老一代由于年纪和文化水平以及生活圈子狭窄的关系,几乎接触不到新的育儿知识。虽然经验丰富,但育儿方式陈旧。此时,年轻父母要通过阅读书籍、上网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等方式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并父母交流,使其能与时俱进,改善老旧不合理的育儿观念。
3.年轻父母多陪伴孩子。再好的隔代教育也不能代替亲子教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工作,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
4.祖父母掌握爱的尺度。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的适度。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即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长此以往他们可能没有能力面对社会。[4](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2] 宋加杰.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