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评价方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评价方法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数学方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对同一学科及不同学科的不同班级的学习成绩进行定金分析,以客观、全面评价教与学的质量。
一、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极为关心的问题,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然而,由于“教学质量是软性的间题,无法直接定量分析”这一观点的影响,使得许多高校多年来缺乏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今高校已逐步走向市场,学生选择高校的自由度越来越大,这就对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如果不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将来就会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无情淘汰。因此,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已不再是泛泛之谈。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教学质量的评价应是多方面的评价,包括师资水平、教学水平、教学设施和教学组织管理等,其中人才(学生)培养质量是体现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数学方法
(一)平行班级的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其评价也应有动态的观点,我们不仅要考核学生现在的学生成绩,还需掌握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从而比较客观地分析该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例如,对学生的期初和期末成绩进行考察分析,将考试成绩分成不同分数段,即为等级。设共有N个等级(如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常见的5个等级),有L个平行班级,用aij。表示第i个班级属于第j等级的人数(i=1,2......,l;j=1,2,......,n)
现给各分数等级一个水平判定值tj,第i个班
还需说明的是:对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如果各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差异较大,因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所耗费的精力也各不相同,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针对学生人数的多少,考虑授课班级系数,构造教学评价函数
(二)不同学科间教学水平的评价
为了确保全校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能井然有序进行,高校还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定不同学科的教学水平。
现仍从分数等级水平判定值tj和教学评价函数Ki出发,由于各门学科自身特点不一,学生喜爱程度不等,市场导向不同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兴趣有着较大差异,所投人的时间和精力也不等,这就势必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有一定的主导影响。为了消除以上差异的影响,公正地评价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现引人课程难易系数(s=1,2,……,P),则教学评价函数为
三、应用举例
一般地,我们分优秀为1级、良好为2级、中等为3级、及格为4级、不及格为5级,各分数等级的水平判定值为
对4个学科班级的期初和期末成绩统计如下:
评价方法论文范文2
1.1刊前定性评价
对于科技论文质量的刊前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定性为主的同行评议模式。同行评议法制度始创于1752年的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刊物PhilosophicalTransaction,并主要以单盲、双盲和公开评审3种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法已广泛应用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并具有易于操作、结论直观明确等优势[3]。但由于评价结果以文字表达为主,从而容易带来主观性强、缺少量化指标等缺点,同时也存在着过程历时长、工作量大等问题。近年来,有关评审意见公正性的争议愈演愈烈,评审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的效应更容易通过同行定性为主的评议方法所放大。同时,评价结论模糊、不能做到对论文水平的准确定位,不利于将不同水平论文拉开档次[4]。
1.2刊后定量评价
对于后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热点。其中,基于单一被引指标及多项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的引文分析法均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及使用[5]。尤其是后者通过对各印证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应用程度。有研究人员建议将引用频次、网页点击量、下载量以及引用率等文献利用数据共同引入对论文的评判中,从而形成论文本身利用价值更为客观的评估[6]。引文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即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该方法虽然对科技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均可进行分析,但对于不同时间段发表的文献难以统一衡量,且未将引用质量的因素纳入考虑,因此也难免存在偏倚。虽然已有研究通过对论文-引文矩阵的推导,计算“历时影响因子”以消除对不同发表时间的论文引用报告中影响因子的偏倚[7]。但同时存在的包括学科间差异、引用质量等不同因素仍然影响着该方法对论文的评价质量。此外,h指数与Pagerank指数近年来也被认为是论文质量评价较为可靠的定量指标[8]。但该指标更适用于对个体研究人员绩效的评估。且进一步在对比两者适应范围时,Senanayake等[9]发现对于在大型组织从事研究而发表了影响力较低论文的人员使用h指数评价较好;而对于研究成果较少、针对交叉学科研究或就职于规模较小的研究团队人员评价使用Pagerank指数方法更为有效。利用Altmetric评价系统了解论文关注度的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并已应用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功能中。该法侧重于单篇论文或相关研究者的社会影响分析,通过对论文在不同社会化媒体中引用次数的统计评价其影响力水平,具有高灵活性、高关注度以及高社会认同度等优点。但该法当前只对英文文献具有指示作用,且结论的得出易在关注度和争议性之间混淆。此外,不同专业研究以及原文献在网络中的转移也会对分析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评价方法论文范文3
一、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评估方法
货币性评估方法是用货币单位计量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经济价值,以便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之中。
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是美国学者巴鲁克.列夫和阿巴.舒尔茨i于1971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按照经济学中价值的概念,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其未来收入的贴现总值。计算公式为:式中:Vn——一个n年龄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It——该员工第t年的预计年收入;R——适用于该员工的收益折现率;T——退休年龄。
上述价值模型考虑了在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时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反应了企业利用人力资源的功能,可使人力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但该模型未考虑职工流失和在企业内部调动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并且忽略了“效率系数”这一复杂因素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忽略了人力资源创造的剩余价值部分。
2、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1964年,美国的霍曼逊提出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以评估人力资源价值。他主张以效率因素作为未来工资报酬的调整值,计算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根据企业之间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素质的不同所造成的这一理论依据,将员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一个效率系数,用该系数计量给定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效率。
3、随机报酬评价法
随机报酬模型是弗兰霍尔茨ii1971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对于组织的价值在于他能够提供未来的用途和服务,与他预期所处的职位或服务状态相联系。一个人未来时期在一个组织机构内担任某职位的可能性是随机的,在这种随机过程中人所提供的服务是对组织的报偿。其公式如下:式中:ERV——人力资源价值;i——系列服务职位(i=1,2,3,……,m);m——离开职位;Ri——组织从该员工可占据的各种职位i中得到的价值(Rm=0);P(Ri)——某人担任某种职位的概率;t——时间(从1到n)。
该模型较之前面模型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但是其各因素的计量也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并没有提出一个精确的计量方法。
4、内部竞标法
内部竞标法是赫奇棉和琼斯1967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一个组织中,只有那些稀有的人力资源才具有价值,是各部竞相争用罗致的对象,这些人力资源的价值,可由各部门或各利润中心的经理通过投标竞价来确定,这个最高竞价也就是该员工的价值。
5、成本法
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是从人力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确认和计量支出的计量模式,目的在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额进行计量,提供人力资源的成本信息。
二、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评估方法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除了货币性计量方法外,还应有非货币性的计量方法。非货币性计量方法就是通过编制人员实际工作业绩评价表,人员发展潜能的可塑性评价表,评价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带来的效果,判断人才流动率。
1、技能一览表
这是用非货币性的方法评估某一企业中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各个组织成员所具备的能力或技术详细地排列出来,以此作为企业分析考评人力资源价值的准备资料。
2、工作绩效评价法
评价工作绩效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影响职工工作绩效的各种因素分为不同等级,按重要程度的一定顺序排列号,给每个职工进行级别排列。这种级别排列可能是按一个标准尺度的排列,也可能是按多个标准尺度的排列。
3、潜力评估法
职工潜力是指个人将来可望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即某人在某企业中将会担任责任更重大的职务时的潜在能力。潜力评价法是用于确定企业某职工在工作中的成长和职务提升可能性的方法。
4、工作态度测定法
该方法主要用来评价企业职工工作态度。评估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可以分别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角度填写问卷,来了解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对于工作中的某些客观事物的认知差别。
5、主观期望效用评价法
主观期望效用这个概念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内容:主观效用和主观概率。这里所谓的主观效用指的就是经济意义上的主观价值,是使用某种资源的人所感知到的这种资源的价值。
评价方法论文范文4
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重点
(一)明确学术研究的价值
研究应该是一系列的活动:研究者设计全面的策略来挑选可能供解答问题的资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者的任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找到相关的资料。只不过同律师或者其他实务工作部门的人相比,学术研究者需要主动去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实务中很多问题无论如何必须解决。学术型的研究与其他工作者如律师商人之间的报告本质生只有程度的区别,其实只有侧重点不同。这个程度的区别就在于问题的提出的环节,实务中的问题不找自来,而学术研究需要寻找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而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因为学术研究需要立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属于识别问题转化问题的过程,然后再尝试搜集资料探讨从不同的路径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对于律师来说,高端的律师业务所面临的实务前沿问题也是可以转化为学术研究问题的。①
(二)重视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如今法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概念体系,价值体系,逻辑推理方式,也蕴涵了一系列涉及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体系。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体现法律人专业素养的核心竞争力。实务工作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业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摩擦碰撞。思维方式犹如“道”,掌握了“道”的层面,在面对错杂复综的问题时就会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王泽鉴老师提出,学习法律的最佳方式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释等,作成解体报告。实例研习的目的在于培养思考方法,去面对处理“未曾遇见”的法律问题。②法律思维方式可以在实例研习过程中形成,下文详述。
二、对学术型法学硕士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改革的建议
(一)应结合具体课程加入法学理论方法论教学内容
方法论类课程在研究生阶段没有受到普遍重视。本科阶段法学方法论类的课程属于选修课,研究生阶段在公共课程中设置了法理学课程,而且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法硕士研究生为例)。而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非常重要的课程大多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研究生阶段方法论课程不宜单独开设。最好在学生构建了相应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进阶课程如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方法论的课程,与课程论文相辅。因为课程论文的写作往往是由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出发,为解决相应法律问题同学自然会运用相应的法律方法,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了某一类法律方法。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对不同同学的法律方法的运用加以评价,并配合相应的专著,效果会比单独开设法学方法论的课程要好。因为这样结合某一部门法的方法论辅导,可以在同学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方法论的学习,印象深刻。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毋庸赘述,学生已然厌倦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得到重视。讲师提供了对原材料不同的评价的知识,或者是示范了批判的技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本人的批判性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1.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背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一个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头脑风暴中解放思想,一切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问题设计的原则:(1)问题必须能够引出计划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问题应该尽量开放并且真实有争论价值(3)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4)问题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③这个过程可能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远比按照教科书的体系传授知识要耗费精力。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倡导案例学习模式
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实例研习考察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例多偏重特殊或个别问题,为避免知识体系不健全,实例研习应该与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就现代法学教育而言,实例研习与课堂讲义及研讨会应该鼎足而立,不宜偏颇。④这是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霍姆斯法官说:“一般的命题不能处理具体的案件。“大量判例和事实图案的印记可以改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水平思考是指解决问题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固定的一个方面思考。”⑤
笔者在听过台湾学者王泽鉴的讲座后曾组织过小范围的案例研习活动。但是因为没有教师指引,目标不明确,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非常期待老师能够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不是指由老师来分析案例展示给同学们,而是指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组成小组讨论而由教师引导。何美欢老师结合法学教育的特点将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布卢姆分类学⑥与判例法体系的特征相协调,可以认定判例阅读所需要的特定技能。⑦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分类层次设计案例研习课程并对学生的案例研习加以评价。如果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掌握阅读判决书的技巧并通过阅读判决积累一定的社会常识,再去组织案例研习小组讨论就会事半功倍。但是事实上很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这个引导学生阅读判决书的意识,他们的理念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我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引导他们,可以给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重视对作业的设置-教师加强对作业的设计
设计作业的方案:为好奇心创造基础
(1)重视过程大于重视结果
首先教师要做的不是将教师认为重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这样就错过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的能力。好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提出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注意这里作者用的是“或”,并将“问题”与“难题”并列,这都是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的。
(2)设计相应的情境-设定有兴趣的读者
具有效果的作业会要求学生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我的理解是,这种设计作业的思路也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注意到读者的感受,在写作伊始就明确自己的文章的潜在的读者群。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帮助读者明确他们的读者群,激励他们想象特定的读者群。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班上的同学变成自己的读者群,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界定出他们感兴趣的难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⑧
(3)作业设计与学生成绩考核关联
研究生阶段老师大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论文考核学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这和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脱节。笔者很不赞同一次考核定成绩的做法。笔者认为应该通过课程进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多次考核来确定最终的成绩才比较公平。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评判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反馈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到其希望学生学习的技能。但是这样假设是建立在任课教师对学生能够达到何种水平有所期待的前提下。如果老师上课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顾着把课上完,那么在学生没有选课自主权的情况下学生们只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决定是否上课,抑或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上课。
(4)作业设计与课程大纲的提前公开
研究生是没有指定教材的,有的课会由几名老师共同任教,这样子同学们对每个老师要讲的内容及课程安排在课前并不清楚。建议每门课在第一节课就由一个老师负责将课程设置大纲及课程考核标准公布,并给同学提出对课程安排疑问的机会。这种做法在网易公开课中美国大学的公开课中很常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一门课的重视。如果学生发现老师对课程安排都不明确,就很容易逃课。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精力投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5.小组分工与课堂展示
笔者修习过的法律英语(下)课堂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老师在开学就明确告知大家每次课都会提前发给大家一单元的英文课文资料,并会在下一次课由指定的小组负责用展示PPT的方法帮助大家理解英文课文。课堂展示的情况是,虽然分了小组,但是课下大家并没有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堂上也是每位小组成员单独展示,因为老师的评分标准是每个人的个人表现。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问题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包括1.组织小组2.教师课前布置问题3.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老师货学生回答问题5.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6.老师归纳和总结问题7.老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其特点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老师传授的外在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转化并融入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就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笔者非常赞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回顾以往的法学课堂的上课经历。韩龙老师任教的国际经济法课堂就会在每节课将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提纲发给大家,这样子非常方便大家为预习课程做好准备。
三、学生自我努力的方向
(一)通过讲座获取学术动态
有关学术动态的信息大多可以到法学院网站上看到相关讲座通知。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听讲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记尝试总结归纳讲座所传递出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法学院的讲座都会围绕热点话题或者某位学者的专长来展开。去听学术讲座应该事先做好预习,否则动辄两三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往往会打水漂,那些抱着一睹名师风采的心态去听讲座的同学大可不必浪费宝贵的自习时间。
(二)通过法学核心期刊获取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也可以通过法学核心期刊的目录来获取。尤其推荐的是人大复印资料,其门类覆盖了全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能够代表学科研究前沿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很多老师都推荐同学多阅读复印资料的内容。
(三)通过年会主题获取学术动态,消除对年会的误解
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多关注年会信息,年会的主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术动态。因为年会都是分不同的部门法依托相应的法学会来举办,所以年会更加适合研究生撰写论文后参会学习,参加年会可以帮助同学们从年会的论文集中发现同龄人所关注的焦点。年会也会吸引一些社会实务人事参加,也会有报告人,认真听他们在年会上的发言也可以挖掘到相应的学术研究点。同时为了年会撰写的学术论文往往会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与实务部门的沟通-从了解商业思维对法律学习帮助的角度出发
从学习商法的角度出发,多接触实务可以增进对商业交易流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把商业交易框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就是法律风险所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企业法务及公司法律顾问来说都很重要。
实习是接触法律事务的好方法。实习也可以帮助增强法学基本功。笔者在广州实习时发现律师事务所非常重视北大法宝等数据库的使用,法律检索技能在实习期间大大提高。实务中常用的工具有“无讼案例检索”、北大法宝等,随着互联网发展微信上也涌现出很多有实务价值的文章供大家学习,比如“高杉legal”等,都是良好的学习资源。
5.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往往更侧重阅读而忽略写作。但是研究生阶段的阅读更应该倾向于一种主题阅读。写作活动本身与“构建”法律活动密切相关,构建法律是指描述并归纳适用法律适用法律规则,进行类推区分事实展开法律论证。法律写作是法律推理及分析的培训的中心部分。学术论文有专题研究论文,综述,评论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不同的题材。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困难的。遵循这个原理,初学者可以在学习和研究之初先写一些学术动态,研究简报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肖老师介绍的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写专题论文不失一种好的建议。⑨结合本人的学习经历,在论文写作及法学方法论在我校研究生课堂中缺位的现象,学术型硕士应该加强自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多动笔写作,然后主动邀请老师修改。
评价方法论文范文5
欣喜的同时,笔者也深为当前幼儿园教师方法论素养整体不太高这一突出现实问题而忧心。甚至,毫不夸张地讲,方法论素养的缺失或缺陷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绊脚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第30条要求幼儿园教师应“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53条要求幼儿园教师能“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基于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科学保教和游戏,应该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共有的核心要义。具体而言,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对儿童发展、学习、保教和游戏的特点规律及其潜在机制进行探究和解释,是进行科学保教和有效游戏的基础和前提,进而也是幼儿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从笔者评阅的这些论文和参与的这些研讨来看,标准的要求与现实的水平之间依然相距较甚。至少,从方法论角度来讲,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也包括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都亟待提升。即使对于诸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这些常用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老师们使用起来也往往是捉襟见肘或力不从心,甚至会面临邯郸学步或张冠李戴的尴尬之局。就如观察不等于观看、谈话不等于聊天一样,任何一个被称为方法的事件,都有其约定俗成的构成要素、操作程序、科学指标、分析技术和表述语系,不能被随意制造,也不能被任意删减,更不能被乱用瞎扯。然而,就笔者所体验而言,这些“不能”似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实然困境。
方法论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是国际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通用目标,也是我国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内在追求。所谓方法论素养,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学识涵养、操作技能和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方法论通常包含三个层面的维度结构。一是研究范式,二是研究方法,三是研究技术。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范式通常可分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大类。研究方法是一套针对具体问题而采取的具有独自特征的可操作性问题解决程序,通常包括目的、取样、工具、过程等具体要素与标准。研究技术通常是指资料、样本和数据等的采集、编码、统计、分析等所依托的硬件和软件,如用于数据采集的音像设备,用于脑电研究的ERP、EEG、fMRI等设备和软件,用于质性分析的NVivo软件以及用于量化分析的SPSS软件等。此外,广义的方法论素养还包括问题提出、批判论证等更综合的能力。
评价方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程观;工程方法论;工程哲学;李伯聪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1)06-0057-04
一、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
基本现状和重要意义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是科技哲学学科前沿――工程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外国学者创建起来的,但在创建工程哲学的时候,中国学者走在了欧美学者的前面。即2002年中国出版《工程哲学引论》[1](李伯聪),2003年欧美出版《工程哲学》[2](L.L.Bucciarelli)等。近几年来,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英国工程院都在关注和促进工程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工程哲学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出现了明显加强的趋势,研究进展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显然,工程哲学及其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和兴起,为当代科技哲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我国学者对工程哲学关于当代工程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路甬祥将上述《工程哲学引论》誉为“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陈昌曙称赞该书为“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李伯聪提出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三元论”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与工程是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的,并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在《工程哲学》[3]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三元论”观点,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知识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社会观、工程伦理观、工程文化观等思想。随后,黄顺基的《的开拓与创新》[4]、远德玉的《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工程哲学》[5]、徐匡迪的《发展工程哲学,落实科学发展观》[6]、汪应洛的《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7]等论文,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当代工程观的研究内容和工程哲学的研究视域。诚然,目前对工程哲学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其中关于当代工程观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同时,对工程哲学关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以往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如上述《工程哲学》专著,介绍了我国的一些标志性工程,从工程思维、工程管理、工程创新、工程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程构建都需要经过“工程立项的论证―决策”与“工程建造的设计―施工”两个重要环节等方法论思想,并结合“实践的―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阐发。陈子辰、许为民在《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8]一书中,论述了“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其研究过程、预测评估、发明创造、设计实验和系统方法;虽然在该书中尚未把工程方法论与技术方法论明确地区别开来,但在内容上广泛探讨了工程方法论问题。谢寿生、杨秉政在《工程方法论案例》[9]专著中,选择和剖析了工程技术研究中的诸多实际案例等。目前,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真正属于工程哲学层面上的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仍不多见。
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视角看,有助于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通过深入探讨工程本质论、工程观的基本理论、工程活动论、工程的社会评价等当代工程观,以及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和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等工程方法论,对于进一步促进当代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次,从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视角看,有助于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服务。目前,国内现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学科发展主流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部组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10],但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尚缺少“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对此,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无疑将弥补目前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及其教学体系的一大缺失。显然,这项研究对于开展工程教育和培养新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最后,从加强哲学界与工程界联盟的研究视角看,有助于强化为工程实践服务。工程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哲学界与工程界的联盟关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多次强调:我们应该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要提高工程师的哲学思维水平。[11]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对它的研究和普及有助于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
二、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工程本质论。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关系,注重探讨工程理念、工程的本质及其特征、当代工程的发展趋势等。
工程观的基本思想。基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学科链,注重研究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文化观,形成系统化的基本理论。
工程活动论。主要包括:工程活动共同体――主体构成、伦理规范、社会责任、内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关系等;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即结合案例分析工程理念创新、系统集成创新、项目管理创新、风险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等。
工程的社会评价。即注重研究其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的阶段性(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专家评价、公众评价)。
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注重结合案例分析研究:三维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模型化方法及其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模糊评价模型等。
工程决策与设计方法。注重结合案例分析研究: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如常规设计、系统设计、功能设计、可靠性设计、最优化设计等。
工程综合集成方法。注重结合案例分析研究:综合集成方法及其特点;综合集成方法的基本功能;综合集成方法的一般程序及应用――定性集成、定量集成、系统综合集成。
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结合案例分析:矩阵技术法、效果分析法、多目标评估法、环境评估法、技术再评估法等。
其中,主要研究重点包括: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活动共同体、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工程社会评价过程的阶段性、三维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研究等。主要难点包括:工程本质论、工程价值观、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化方法及其应用、工程决策方法、综合集成方法、技术再评估法等。三、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
重要观点和突破口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
工程的本质是造物。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则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能动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工程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
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学科链看,当代工程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而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性质。它是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当代工程观不仅开拓了从自然观到历史观的通道,而且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本质论;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文化观等工程观的基本理论;工程活动共同体、工程实践论和工程创新论等工程活动论;以及工程的社会评价理论等。
同时,相对而言,当代工程方法论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论、技术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它同样为其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这主要包括: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和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等。
在现代社会,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复杂,工程与工程、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经济社会之间以及工程自身内部等都具有极其复杂的关系,需要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特别需要从宏观层面、以哲学思维把握工程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要求工程教育适应工程实践的时代特点,实现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当代工程活动特点的工程创新人才,工程教育要体现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和重要内容。
目前对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一些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下:
首先,从总体上看,这项研究要着眼于注重探索如何把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同中国工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促进中国技术哲学学派的成长与壮大。
其次,这项研究要着眼于推进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如前所述,目前在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及其教学体系中,仍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然而,通过这项研究将弥补这一理论缺失,即形成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系统观与系统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基本理论单元构成的完整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及其教学体系,并为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重要内容。
再次,这项研究要着眼于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通过深入探讨工程理念、工程的本质及其特征等工程本质论,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工程社会观、工程文化观等工程观的基本思想,工程共同体、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等工程活动论,以及工程的社会评价等问题,努力做出系统化的理论梳理、总结、探讨和创新,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与发展。
最后,这项研究要着眼于直接为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服务。通过对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工程决策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和工程价值评价方法等理论研究,其中尤其是通过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钱学森倡导的工程综合集成方法,并把它纳入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促进工程方法论的深化与发展。同时,通过对某些工程方法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模糊评价模型等案例研究,既可望做出一些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52.
[2]LouisL.Buccirell.Engineering Philosophy[M].Delft University Press,2003:236.
[3]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
[4]黄顺基.《工程哲学》的开拓与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24.
[5]远德玉.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23.
[6]徐匡迪.发展工程哲学,落实科学发展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90-92.
[7]汪应洛.当代工程观与工程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8]陈子辰,许为民.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7-239.
[9]谢寿生,杨秉政.工程方法论案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84.
[10]教育部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8.
[11]赵建军.工程界与哲学界联盟,大力推进工程哲学发展[J].哲学研究,2004(9):93-94.(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
A Probe into Modern Engineering Concepts and Engineering Methodologies
YANG Shui-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