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落后的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落后的英文范文1
她是那样的淡定自若
她唯美中带着些许忧伤
她深邃中带着淳淳幻影
她从不畏惧
她仿佛注定离开
冥冥之中她如同天使般
落后的英文范文2
关键词 唯心主义影响及其克服 巴甫洛夫学说 形体动作法方法 意识与下意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我国传播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迷惑不解、质疑甚至反对的声浪。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斯氏体系的确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早期发展过程中。虽然其基本美学观点主要是俄国革命民主派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奉行的“美即生活,生活即美”、“面向人民”等美学原则的传承,但在一些方面也受到了唯心主义哲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影响。
20世纪初期,心理学的状况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这一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心理学从其总体说来是脱离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的一门学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上不很在行,但他又想利用当时的科学成就来给自己的体系打下基础,所以受到了迷惑和影响。有一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人用来作为断定斯氏体系是“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些主要依据。这就是“激情记忆”:“放光”与“受光”;“心理生活三动力”:下意识,超意识。我们可以探讨这些问题的性质及其在体系中的演变发展过程。
激情记忆是从法国实验心理学家里波的著作中借用来的一个术语。在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斯氏过高地估计了激情记忆在演员创作中的作用,他当时认为这是演员创作的基础,情感的主要“诱饵”:从这里他就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演员在舞台上的全部体验必定都带有重复的性质。这是受到了里波学说的影响一把机械的记忆和情绪的记忆对立起来。直接去追求情绪记忆或激情记忆。
我们戏剧界有些人把这一点固定化了,好像斯氏始终停留在这样的看法上,甚至把“情绪记忆”的提法叫做“情绪留住论”。
其实,后来斯氏已经把里波的学说加以改造了。他把对生活中所体验过的情感的记忆叫做情绪记忆:与视觉的、听觉的和别的记忆不同,他所记录的不是事实和环境本身,而是内心情感和伴随着这些情感的形体感觉。他认为,借助于情绪记忆,演员会在自己心里激起按剧情发展过程为他所需要的、某个时候曾在相应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过的体验。这样的手法会促使演员在探索他为创造舞台形象所需要的材料时始终求助于生活,求助于自己的体验,在其中寻找他所熟悉的与剧中人物的体验相类似的情感。因此。他要求演员在创造角色的工作中“从生活中出发”,而不是从舞台程式出发。在《情绪记忆》一章中,他号召演员要广泛地、多方面地接触生活和极其仔细而不是无所用心地观察生活。为自己的情绪记忆储备创作材料。这跟里波只强调抓取一时的印象。只强调这些印象对自己情感的强烈影响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
在重新唤起记忆方面。他后来跟里波所采取的途径也有很大的不同。他避免直接追求情绪,并没有企图用直接的方法在自己的记忆中唤起它,而是用间接的方法去影响情绪记忆。即把演员带到角色的行为逻辑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对以前所体验过的情绪的回忆。便会在创作过程中心理和形体方面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反射式地产生出来。
“放光”和“受光”。这是从里波的著作《注意的心理过程》里借用来的。这在体系发展早期。对于加强对手彼此之间的注意是有过一定作用的。但是,在教学工作中,采用这种没有具体动作,直接“深入对手的心灵”的练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然而《交流》这一章里还是以很大篇幅推荐了这一练习方法,甚至提出什么“放光的潜流”这个名词。主张用“眼睛无形的触角”去捉摸别人的心灵,还有所谓“自我交流”,就是要让大脑跟“靠近心脏的太阳神经丛”发生联系,这当然是比较“玄”的了,是不可能从现代唯物主义生理学那里得到科学论证的。在斯氏晚年,这种工作方法已经完全不采用了,但在书里还是留下了里波学说影响的痕迹。
“心理生活三动力”。这是由法国内省心理学家冯德首先提出来的。在冯德那里,智慧(理智)、意志、情感这三者是分立的,斯氏则认为这三种动力是分不开的“三位一体”;“说起其中的第一个,无意中就会牵涉到第二个和第三个……”(《全集》第2卷。第366页)
后来他又把智慧分为概念和判断,这揭示了思想过程的两个步骤:对对象产生一种多少是概括性的概念(这是艺术思维的特点):对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决定对思维对象的明确态度。
顺便说一句,过去有人认为瓦赫坦戈夫注意舞台态度,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好像是不注意舞台态度的。这完全是种误解。对形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正是为了形成对对象的态度。
与此同时。斯氏通过实践发现意志与情感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现代心理学对此已作了证明:“……情绪表达着要求的积极方面,既然是这样,情绪就必然包含着对那种能吸引情感的东西的意向、意愿,而愿望正如意愿一样,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情绪……”(鲁宾斯坦《一般心理学基础》)
冯德的唯心主义的论点,斯氏根据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成就加以改造之后,实际上就只保持了用语,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
关于“超意识”与瑜伽学派影响问题。
“下意识”、“无意识”,这是与“意识”、“有意识”相对而言。心理学上的说法是“随意的”和“不随意的”(即受不受意识的指挥)。
“超意识”,这是斯氏从唯心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中不加批判地袭用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来源是瑜伽学派。瑜伽学派是公元前2世纪印度的一种宗教哲学学说,主张“纯粹不朽的精神”。追求逃离外在物质世界的“解脱”。从其哲学思想的实质来说,这是一种宗教的唯心主义。瑜伽派信徒学习那种足以刺激神经因而使注意力分散的动作。他们认为:“习惯可以做出一件事。而同时注意力却集中在另一件事上,自动的活动不会使注意力脱离开主要的东西。”这种想法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感到很大的兴趣:既然由于有意识的练习而获得的积极习惯是达到“解脱”的手段之一,那么通过有意识的手法就有可能达到无意识的领域。他的关于在当众创作的条件下注意力集中的论点,以及“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自然地激起有机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的论点,显然都受到了这种学说的启发。尽管瑜伽学派对许多心理现象的解释相当幼稚,但他们还是正确地推测到,当意识贯注在别的什么事情上的时候,思维活动的某一部分可以不被意识到。但不会停止。这可以从后来巴甫洛夫关于无意识活动的神经结构的学说中得到证实。
当然。唯心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影响的痕 迹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书里也留下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这样一种提法:“人的生活只有十分之一是在意识的范围内进行的,另外十分之九,也就是最崇高、需要和美丽的人的精神生活,都是在我们下意识或超意识中进行的。”《全集》(第四卷,第165页)类似的论述还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但这主要都写于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不久,如上引的一段就见于1916~1920年根据《智慧的痛苦》写成的有关创造角色问题的材料。在他去世前不久定稿的著作中。有些错误或不确切的提法还没有删除干净。然而我们不能据此就对体系的哲学美学基础遽下“唯心主义”的断语。
应该说。在体系发展的早期,唯心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的确是存在的,尽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依据他的艺术实践进行了一番改造,但到了晚期,随着体系各项原理的进一步完善。这些影响在他的体系的整个理论基础中已占不了多大的位置。
形体动作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期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使他的体系从只注重内心体验发展到强调心理与形体的有机统一的重要标志。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得以确立的这一演员创作方法。是与巴甫洛夫的生理学学说有着深刻联系的。
在三十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笔记本上,有一些关于谢勒诺夫《大脑的反射作用》一书和巴甫洛夫著作的摘录。此外,据尤・弗罗洛夫1949年的回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过巴甫洛夫的经典著作《客观研究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之二十年经验》中有关“条件反射”的部分,并读了谢勒诺夫著作的有关章节。
1934年,在排演《恐惧》时,演员列昂尼多夫曾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处理剧中人物鲍罗廷教授的形象时有巴甫洛夫学说的东西,斯氏回答说:“我们离巴甫洛夫还很远呢,但他的学说对我们的表演学是适用的。”
1933年,演员阿・席德洛夫斯基在全俄戏剧协会组织了研究表演创作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巴甫洛夫的亲密助手尼・波德柯帕耶夫和弗・巴甫洛夫领导。通过席德洛夫斯基,伊凡・巴甫洛夫表示想看看《演员自我修养》的手稿。为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34年10月27日写信给巴甫洛夫表示感谢。巴甫洛夫不久后的逝世中断了这一刚刚开始的联系。以上材料均见于1962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与神经生理学研究所巴・西蒙诺夫所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与情绪生理学》一书。
除了这些事实之外,还可以从原理方面去考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巴甫洛夫之间的联系。是体系具有科学根据的最重要的前提。使他们的观点在哲学上的共同性及其学说的唯物主义性质。在具体论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联系:
一、心理与形体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影响。谢勒诺夫在《大脑的反射作用》中提出了一个原理,就是“人的一切动作的最初动机,是来自外界的”,认为心理生活是由于感官获自外界和身体本身的那些刺激而形成并持续下来的,同时,一切大脑的、心理的活动的外部表现,都一定要在导向某种结果的某一部分肌肉运动中表现出来。
巴甫洛夫进一步论证: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大脑皮层所同时发生的两种兴奋中心存在着暂时的联系,根据这一点,动作和符合动作的情绪的发生,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可以找到解释的。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无数的外界因素可以成为神经系统各种生理过程中极其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刺激物,也可以成为决定情绪性质的各种过程和反应的刺激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所以注意巴甫洛夫的学说。注意条件反射的理论,并非出于偶然。他力求给体系提供科学根据,力求对演员创作的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以“真正的大脑生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的高级神经(心理)活动严格客观的研究为基础,使他有可能来实现这种分析。
在1911年的笔记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演员创作的实践中的体会出发,就已经认为表演艺术应该建立在“心理形体”的规律上,提出了“形体感觉与精神体验不可分割”的论点,但在后来由于唯心主义传统心理学的强烈影响,使他的这一想法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从1915年开始,虽然他开始注重外部技术的研究,强调形体器官的训练。然而只是在研究谢勒诺夫、巴甫洛夫的学说之后,才从理论上得到了明确。
根据这些原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识到:
1、任何内心体验都必定产生某种外部表达形式:
2、如果能够再现体验的外在形体标志。这种体验就比较容易加以固定和重复:
3、把过去某一情况中具有推动作用的成分加以再现时,也就部分地服从于演员情绪体验的再现;(“要传达角色的情感,就必须认识角色的情感,如要认识角色的情感。自己就必须作类似的体验。”)
4、语言是由于暂时的联系而再现某种情绪体验的基本要素之一,情感可以借语言而表现。所以。他说:“言语,这也是动作。”
以上这些,都是从心理与形体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影响这一角度,来看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斯氏体系中的运用。
二、意识与无意识(下意识)的关系。巴甫洛夫关于无意识活动的神经结构的论述,证明了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客观存在的。他把大脑皮层上具有最适宜的刺激感应能而产生了有意识的活动的区域。称为“大半球的创造区”。“而它周围的半球的其余所有空间则处于深浅不同的暗影中”:处于“暗影”中的空间是感应能降低了的区域,但也不是决无活动的,它们实现着“早先做过的、在相应的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又要一成不变地产生的反射。这些区域的活动,正是我们主观地称为无意识的、自动的活动的那些东西。”(《巴甫洛夫全集》第三卷,第1部,第248页。)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的精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演员创作的角度来考察意识与下意识的关系。他有几个论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强调下意识(无意识)在演员创作中的作用,是为了防范纯理性的表演。一个演员如果是在真诚地体验,而不是在做作,他的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等就会是不随意的,也就是自然的、下意识的流露。过于有意识地执行最细小的任务、活动和再现情感,会造成在创作中过分偏重理性的现象。这样一来,跟同台者活生生的联系将会失掉,动作和体验的有机性将受到破坏,而演员也将走上外在表现形象的道路。这也正是自然、真挚的表演与纯理性的表演的区别之所在。
2、强调下意识的作用,还为了使演员能把创作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创作目的上。在《关于创作中的意识和下意识》_-文中,他写道:“在演员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应该不被意识所照耀,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领域,在那里意识的工作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例如。剧本的主要标杆、基本的动作任务就应该被认识到,就应该确定下来而永不动摇……他们为的主要标杆、基本的动作任务就应该被认识到,就应该确定下来而永不动摇……他们为创作指明正确的方向。但怎样去执行已经确定的任务,在各基本标杆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可以每一次都有所变化并且由无意识来提示。”
这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演员创作中意识和无意识(下意识)的辩证关系。斯氏体系在后期始终要求心理生活三动力――智慧、意志和情感――统一起来,互相渗透,而同时保持意识(智慧、理智)的主导作用。所谓“剧本的基本标杆,基本的动作任务”,这在形体动作方法中就是构成“动作总谱”的东西,属于他所说的“重要而必要的”“意识的工作”。
3、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的含义及其具体途径。下意识的也就是自然的、真挚的创造,在演员创作中是最可宝贵的,但他必须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工作,既包括对剧本和角色的大量研究,也包括对演员内外部技术、内外部器官的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这就是他常说的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去自然地激起有机天性的下意识创作。
关于自然地激起体验和情感的问题,在原理上跟巴甫洛夫学说的联系究竟何在呢?
情感,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大脑皮层下构成物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不能由有意识的意志的努力直接引起。但是脑皮层下构成物是服从于脑皮层的,后者“指引着在身体上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巴甫洛夫语)。由于在皮层中有自己的控制机构。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就与两个信号系统的活动相联系。因此,人的任何情感都与引起了这种情感的具体情景的表象相联系,与对这一情境以及自己对它的态度的认识相联系。思维和想象的联合工作。可以使情绪记忆活跃起来,并从中取出所体验的情感的元素,按照演员心里出现的形象重新加以组织。使演员的思维和想象活动起来的最有力手段就是动作。
落后的英文范文3
6月21日下午,数学家曹怀东在北京友谊宾馆刚刚结束了有关庞加莱猜想的英语演讲,申爱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惹来听众一阵笑声和掌声。
曹怀东、朱熹平最近刚刚因为完成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而成为公众人物。那天是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安排的专场报告会,在霍金回答听众提问之后曹怀东、朱熹平出场。
申爱华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博士生,与会场里的许多听众一样,他主要是来“追星”的。由于报告均使用英文,且没有汉语翻译,他说:“估计除了搞微分几何的一小部分人,大多数听众跟我一样也没听懂多少。”
“也许因为我的提问,接下来朱熹平的演讲改用了汉语,虽然准备的讲稿还是英语的,但至少这样我能听懂一些。”申爱华说。
那可能是这次国际弦理论大会上唯一的一次半中文演讲。对此,有文章评论道:我们当然不能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且中国在向国际化迈进,需要更多无障碍的对话。但至少在本土,在同胞之间,对汉语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
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为什么要排斥汉语
其实,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当天,三位科学家(包括数学家丘成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6000多听众的演讲,也都未设同声传译,使用的都是英语,多数听众包括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听懂多少(这自然有英语水平问题,也有专业水平问题)。
从演讲到文本资料,全部使用英文,这在中国承办的同类科学学术会议中并不稀奇,而且似乎很少有人表示反对。
早在两年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乃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华裔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竟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那次会上,倒是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坚持用汉语作报告,成为唯一的“反潮流”者。
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也几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经验者在网上透露,在这种国际学术大会上如果你用汉语,会感到很难堪,因为那代表你水平不够。恼人的是,这些会议名称往往还一律冠以“华人”二字。
一个使用中国纳税人的钱财并在中国召开的会议,却要一律用英语进行交流,甚至,中国听众连翻译服务都无法享有,岂非咄咄怪事?
数学家朱熹平改用汉语演讲后,引起现场一片掌声。为什么?中国人当然是听汉语舒服,在中国土地上面向中国听众演讲,能讲汉语为什么不讲汉语呢?不错,会场中还有部分国外学者,但完全可以向他们提供翻译讲稿和翻译服务嘛!
是不是所有的参会者英语都特别好,不需要汉语呢?当然不是。除了那些在国外长期定居者,国内研究人员完全使用外语交流很难做到随心所欲,自然会影响交流和研讨的深度。
假设直接参加研讨的大多数人英语都没问题,但这些科学大会难道只是少数参会科学家的事吗?像这样的科学大会当应同时发挥面向公众的科普功能,尽可能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而不只是让圈外人凑凑热闹。倒不是说科学家的报告一定要用汉语或迁就一般公众的理解力,但会议组织者完全可以通过网站、出版物、展览等多种方式提供公众接近科学议题的可能。
也许就在这些会议的普通听众中会成长起中国将来的大科学家。
那么,是不是用汉语便不能表达会议议题呢?也不是。除了少数最新名词需要直接借用外语外,当代汉语足以表达大多数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内容。
对于这种科学会议上不使用汉语的现象,有一种惯常的解释:在这些领域领先的工作主要是外国人(常常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做的,所以外语(常常是英语)几乎成了前沿工作者的通用语言,不用外语便无法进入最前沿。
落后的英文范文4
本人从事农村英语教育20年多,经过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参加英语教学工作,感触很深,就如何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继而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我做出以下总结:
一、英语课堂要具有亲和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薄弱,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既要正视现实,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对待学生应该保持民主、 热情、关爱、宽容的心态,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用名人轶事,滴水穿石来鼓励学生勤奋苦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
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盲目追求全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讲得热烈,学生不来气,云里雾里坐飞机。如果我们英汉结合,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乐学。记得有一次上课,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我把peace wall found 这几个英语单词连在一起,要同学们大声说出来,然后告诉他们,你们刚刚道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开始很多同学摸不着头脑,之后我说peace wall found的谐音:屁是我放的。话音刚落,他们就笑得合不拢嘴。因此,课堂语言的使用要适当使用母语,从英汉交叉,到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让学生能接受,又有所提高,要讲求实效。
三、适当应用一些速记方法
语法往往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事,太枯燥,太乏味。为了让学生能轻松、牢固的记住这些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我们可以适当应用一些速记方法。如在讲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则时,有些以f/fe结尾的词要变f/fe为v再加es,有些又不变。这时我就叫学生记住要变的这些词:thief,wife,knife,1eaf,wolf,half,life,shelf。但学生怎么也记不好,于是我就叫学生这样记:“小偷的妻子用刀子和叶子把狼砍成两半,结束了它的生命,把它放在架子上”。又如在讲解用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时,可以让学生这样记:“让迈克看一看听一听这块表有啥感觉,主动不带‘土’”。 let,make,see,hear,watch,have,feel 这里“迈克”是代表 make 的,“土”是代表to的,学生觉得好玩,很容易就记住了。再如,在讲感叹句时给学生讲 what 修饰名词,how 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当一个句子中既有形容词又有名词时,很多学生就不知道该用哪一个了,这时可让学生记住这么一条规律,即看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无限定词,有则用 how,如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无则用what,如What a beautiful girl!学生可能容易搞混淆,就叫学生注意一下“无”的汉语拼音是“wu ”,其声母与what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学生记住这个规律后就很少犯错误。
四、运用简笔画,美化教学
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特征是简单、快捷且达意传神。教师用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要教学的内容,以最小的教学代价(一枝笔,一块黑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展示事物的变化,生动直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实践证明,简笔画教学既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又使课堂活而不乱,变而有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段。
五、巧设游戏,巩固教学
游戏教学通常用于对所学知识巩固,帮助教师将单调乏味的复习巩固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游戏涉及学生的面越宽越好,不要一两个人做,其他学生仅当观众,使一些平常不爱说、不好动的学生得不到机会。如在教学巩固rainbow,rain,squirrel,snake,tiger,taxi这几个生词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黑板上贴上这些生词卡片或写上生词)找三位学生上台,其中一个学生做画彩虹、下雨、松鼠跳、蛇爬行等动作,全班学生根据学生的动作说出单词,台上另外两个学生比谁指得准、指得快。这个游戏的覆盖面就很广,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游戏的形式,设计,次数都要适中,不能多,也不能没有,要经常翻新,不能太单调。
六、听英语歌,看英语电影
Take me to your heart, take me to your soul, give me your hand and hold me.单纯要学生记住这一句话,恐怕有点难,但如果我告诉他们,歌神张学友唱了一首《吻别》,估计大家都可以哼上几句;如果我再告诉学生们,这就是《吻别》的英文版中的几句歌词,我只要稍微给同学们教上两遍,以后想忘记都难了。这就是充分利用大家唱歌这个爱好,把它跟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最终一举两得,同学们何乐而不为呢!在英语课堂上,能够把某些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编上动听的曲子,或者联系英语歌曲中的歌词把他们唱出来,这要比将他们死记硬背记下来的效果好上几倍。比如,我在教同学们hold 这个单词的时候,大家知道它有1.组织,2.持,拿,抱住,3.容纳的意思,于是我给他们唱了《李小龙传奇》主题曲《呐喊》当中的一句歌词:Let your spirit be brave, always fihgr to hold your names. 以勇猛顽强的精神. 永远为捍卫你的光荣而战。同学们就很容易地记住hold 这个单词还有“捍卫”这层意思。而且会唱这句就等于会用这个单词造句了。同样的道理,看英语电影也有助于英语学习,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 中出现了In style这个短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我把成龙大哥主演的《邻家特工》中的那对母女在上学前就穿衣服的经典对白用上了。女儿:What, it's in style. 母亲:It's inappropriate, go and put on some jeans.联系上电影的情节,同学们不但更有兴趣记这些短语,而且印象会更加深刻。
总之,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形势是严峻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我们抓好课堂教学,善于思考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就会找到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到那时,英语教学的春天就真正来到了。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教学法与交际法之差异》(上、下),《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1999.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2.
落后的英文范文5
一、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
1. 教学评价手段落后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手段主要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给学生的感觉就是除了考试还是考试,给人形式上的呆板和枯燥。而且这样的评价手段已经沿用了很多年,明显已经跟英语教学发展不相适应。
2. 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只注重试卷的硬性目标,不能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也不注重关于英语相关能力的发展,比如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等。
3. 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对于现行英语教学的目标有一定的阻碍。现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 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
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就是对单一、落后的中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落后现状进行改革,让教学评价体系变成既适应中学英语教育改革后的英语教学目的,又对中学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另外,改革后的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一定要与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相适应。
三、 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措施
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就是要改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引入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能全面对学生做出评价。随着教育的改革,形成性评价逐渐被师生接受,并且推广开来。形成性评价方法多样、灵活,在日常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的主要评价方法有:
1. 以教师评价作为主体
教师评价的主要手段有:描述性评价、个人发展评价、值日生评价报告、课堂讨论、兴趣学习评估、日常小测验、课堂提问和口语回答等。描述性评价即给每一个学生的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分为A、 B、 C三个等级,作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掌握程度的具体的评价。个人发展评价就是教师根据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几个关于学生对以后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值日生评价就是对每个学生做出相应评价,教师提前给出具体的题目。
2.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己对英语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利用日记、作文、作业等若干形式来锻炼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通过课文阅读、自己录音、听力练习、听广播、读杂志、看电视、收集新词等档案记录来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英语学习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3. 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的英语文艺类节目,比如节日文艺表演、新年晚会、圣诞晚会等,提高每个参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语言类节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发现自己在日常的英语课程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到学习效果最佳。
4. 师生共同评价
(1) 问卷调查(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2) 访谈(就某一专题进行访谈,此方法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3) 任务学习: ① 学生自已编辑、出版一期英文报刊或版报,注意创意、设计色彩、板式和内容。 ② 学生分小组归类、总结本学期所学的语法、词汇和对话。最后由学生进行口头简述。 ③ 任务成果报告。以英文报告形式反映学生阅读爱好以及学生早恋、校园文化、吸烟、上网等题材。
5. 家长参与评价
(1) 问卷调查:教师应该从家长的角度来设置问卷调查的细节,让家长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真实的回答,以此来促进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2) 家长评语:家长评语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家人的关心,又能使日常的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 在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时需注意的问题
1. 新的教学评价,应该以学习型评价体系为标准,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进来,并且注重在不同的评价方法中学生参与进来的角色转换。
2. 学生参与完成学习任务要有选择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要有自,避免全班学生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避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模式单一。
落后的英文范文6
一、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甘肃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除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外,特有民族文化以及以花儿、道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最为典型。(二)品牌优势。甘肃民族地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外还有较好的文化品牌认知度。甘肃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服饰等孕育了甘肃特有的民族风情。在甘肃现有的45个民族中,世袭长居的就有11个,独有民族3个。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砖雕、木雕、石刻、皮影、剪纸、刺绣、器乐、曲艺、民间舞蹈、“花儿”对唱、宗教音乐等民间民俗文化,都将被精心保护、扶持发展。(三)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落实到甘肃具体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支持甘肃的发展总体要求等重大问题上突出了文化因素,而且在《意见》中,就甘肃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指导措施,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意识不强。甘肃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诸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以长期的封闭性为代价的,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水平低,在发展甘肃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人们将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事业,只看到其公益性而看不到文化的商品性和产业属性,对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发展潜力缺乏认识,基层政府在看不清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更是缺乏积极主动性,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由于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多以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旅游业等表现形式为主,规模小、范围小,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链,基础还比较薄弱。加之甘肃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处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贫困地区,贫困是产业发展的阻滞。因此,大多数文化企业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投入,且资金有限,根本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文化产业人才匿乏。甘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持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民族技艺传承采用的是父子传承,师徒传承。而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年轻一带的远走他乡,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后继无人,是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迫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甘肃虽然具有很多民间工艺人,能工巧匠,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将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这也阻碍了甘肃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一)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对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在金融、教育、财政科技方面都有巨大的投入,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政策倾斜、战略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强化对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二)西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推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南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临夏州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建设等几个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相继提出,为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甘肃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路段,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举足轻重,甘肃将从过去相对封闭落后的后方变成面向西部欧亚各国的一个前沿。借此良机,甘肃省政府陆续出台了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方案,着力发展招商引资,推动本地文化企业走出去。
四、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一)其他省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挑战。甘肃的民族文化产业与邻近的青海、宁夏、等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竞争压力。而在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陕西、四川等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对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冲击和威胁。(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甘肃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不断变迁。汉族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趋势,而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民族习俗和禁忌也不断打破,民族文化传统面临流失,少数民族的文化开始失去它固有的特色。
五、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SWOT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民族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因此笔者对于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突破形成了几点策略思考。(一)处理好传承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甘肃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开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使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回归传统,回归民间,扎根生活,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二)处理好公益性利用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对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中,往往会过于追求产业性经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公益性利用。面对这种问题,甘肃政府在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应当将公益性利用与产业性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规制实现文化产业化的有序发展。(三)处理好原生态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文化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甘肃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既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还要通过延长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实现文化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以打造富有深厚民俗内涵与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
作者:薛磊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J],开发研究,2009.06
[2]白嘉菀,民族文化产业SWOT分析研究——以平凉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03
[3]孙杏花,解亚萍,陆怀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以甘南、临夏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7
[4]谭伊茗,王国兴,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