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1

一、巧妙的课堂设计

余映潮老师将这堂课分为五大块: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一堂语文课以一场音乐会的形式展开,让人耳目一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序曲简单介绍了作者;第一乐章:读诗歌《假入生活欺骗了你》;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生活》;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兼写诗);尾声给出几句积极向上生活的美好祝福。在此不得不称赞余老师选择有效材料的过人之处,三首诗歌谈论的主题大同小异,逻辑十分紧密,在学习两首诗后还穿插了创作写作环节,这无疑又让课堂在不动声色间由欣赏过渡到创作这个更高的层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够使课堂内容丰富精彩,而且能够有效地达成本课诗歌教学目标。

二、问题简洁明确

课堂的问题设置对于学生学习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的恰到好处会使得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映潮老师在整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就抓住了设置问题的关键要领:明确、简洁、连贯、有目的。每每在布置一个任务时,余老师都会着重向同学们强调接下来的任务,如在进行第一乐章时他说:“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又如在学习第二首诗歌时,他强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像这样的要求简洁明确,让学生带着要求去学习,就是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其快速为达到这一要求而采取应有的学习手段。

三、巧妙的诵读指导

语文课,不能缺少读书声。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以精练、形象、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构成的艺术作品。所以诗歌教学更少不了“读”的艺术。

在余老师这一课的教学中,朗读表现出的形式和姿态丰富多彩,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是让人惊喜的。

我们来看教学过程的几个朗读片段:

(1)“大家各自根据自己的感受读这首诗。”这是了解学情的一个好办法。为后面的朗读指导作铺垫。

(2)“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及时给予指正,提出诗歌应“吟诵”而非“念书”,学生再读时就会自然加入情感。

(3)“我们再换一种方式……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给邻居小姑娘的劝慰,也是谈心。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可以用谈心的方式、说话的方式来读的(示范)”。巧妙地穿插介绍背景,结合背景可以更好地读出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心里,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

(4)“这首诗还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鼓励自己的方式来读……用细微的声音来读(示范)。”此处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朗读。既是对主旨的把握,也有朗读技巧如声音的大小的点拨。

(5)“刚才读的这种‘沙沙’声,激荡在你们的心里,激荡在我的心里,激荡在我们大家的心里。好,自由背读。”由读到背,顺利地有第一个任务要求引入第二个,因为前面已经铺垫和积累的多次朗读,背诵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整个教学板块的第一乐章中,学生的朗读因为教师的有方法的指导而呈现出很丰富、很灵动的艺术美。朗读层次由外而内,即由外在的形式上的读出诗歌旋律到内在的内涵上的读出心声、读出诗歌的主旨;朗读的形式有个体朗读,有集体朗读;朗读要求从诗歌吟诵到最后的背读;教师通过自己优秀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在台阶式的朗读中(自由地读、明确感情基调地读、谈心方式地读、内心独白式地读)逐渐熟悉文本,理解文本,体验情感。这个朗读教学设计的角度是精细的,过程是生动的。

四、有效材料巧妙选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笔者认为余老师本堂课的成功之处除了在朗读方面的恰当指导,其材料的有效选取也是其一大亮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及《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三首诗歌实则都在向我们发起了一个问题:面对未来,我们该怎么做?余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恰当地选择了材料,并通过分析,得出第一首诗歌给我们的启迪是:要乐观坚强。接着得出第二首诗歌寓意是:要诚实、要踏实。在学习第三首诗歌之前,余老师转而先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这一要求无疑是对学生前两首诗歌学习效果的考察,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也看到了效果,在诗歌创作中,学生的回答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方向都是在回答:我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在学生结束创作后,幻灯篇播放第三首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得出启迪:要自信自强。这与学生之前所学所写的诗歌相呼应,完美结束本课教学。

在这3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余老师的一个特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第一首诗歌他以多样化朗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入门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自我感受”。第二首诗歌以两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从词句中快速体会诗歌情感,而第三首则是由创作引入,一带而过。这里对于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安排都非常巧妙,多角度地进行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教学内容主次关系也安排的恰到好处。

五、教师的素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2

哲理如下:

希望人们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这首诗使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生活的真谛,因而得到广泛的流传。尤其是当生活遇到挫折时,它可以使你走出困境,看到光明。正如诗中唱到的那样,“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爱情也不例外,虽然爱情是那么的幸福、迷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爱情和爱情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没有缺陷。 正如生活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一样,有相爱也会有分手,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然而,生活往往是有曲折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失去了,才能知道拥有的可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生活中总会出现。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坚持美好的信念和进取的态度,让“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才能更好的把握住现实。

(来源:文章屋网 )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3

不要抱怨,不要生气!

被愚弄的时间里需要努力:

心中绝不能想要放弃;

现在虽然是被愚弄。

一切都是注定,

一切都努力度过;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4

为了自己——请给别人一颗爱心!

为了自己——请给别人一个谅解!

为了自己——请给别人一次帮助!

为了自己——请给别人让一条路!

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关爱!

与人方便——自己才能更加方便!

为了生命

为了生命——请你珍惜每一滴水!

为了生命——请你珍惜每一粒米!

为了生命——请你节约每一张纸!

为了生命——请你节约每一度电!

我们是地球人哦!我们的资源很有限!!!

如果你能

如果你能——请你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如果你能——请你为他人修出一条路!

如果你能——请你为他人建造一座桥!

如果你能——请你为他人撑起一片天!

如果你热爱生活

如果你热爱生活——请你过好眼前的每一天!

如果你热爱生活——就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

如果你热爱生活——请在路边捡起一片垃圾!

如果你热爱生活——请你耐得住眼前的寂寞!

假如命运虐待了你

假如命运虐待了你——请你不要哭泣、要学会在困境中生存、找回勇气、和命运抗争到底!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范文5

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给他们上杜甫的诗歌时说,在简要地讲解词语以后,他的先生开始朗读或朗吟,读或吟到妙处就停下来,说一声“妙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尽管先生没有明说妙在哪里,但是学生却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诗歌的韵味。无独有偶:苏教版七年级(上)中于漪的《往事依依》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晃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语文教师用入情的大声范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到深情朗读的状态中,让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切身感悟言语的规律和意蕴。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像当年的于漪一样,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深情地吟出:“模糊的村庄已在眼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这些语文名师都凭借接续传统的诵读、涵泳式诗歌传统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进入诗歌文本中去进行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朗读诗歌的乐趣,感受到诗歌的可爱,让学习诗歌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

语文教师在朗诵指导的实际操作中,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教授诗歌从节奏、韵律、语调、感情上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共七节,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又格式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学生在语文教师的点拨下,读出与挚爱告别般的轻轻软语,读出与挚友道别时的殷殷深情,读出对赋予了自己灵性的康河的恋恋不舍。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一定会读得酣畅淋漓。学生对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的感知也就水到渠成了。

然而不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范读都具有这样的感染力。反复地读同一首诗歌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疲倦感。我们既要注重语文教师诗歌的朗读,也要采取多样性的朗读或者背诵方式。如教余光中的《乡愁》,可以采用《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请朗读出色的男女两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合适的配乐营造出优美而典雅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容易沉浸到诗歌文本的特有氛围中,有助于他们读出诗歌的特有韵味。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可以请几个学生用自己的家乡话来进行朗诵,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诗歌教学中的有声朗诵已为大家所认可并实践,但是一堂诗歌课的教学不可能一读到底,诗歌需要想象与联想,读者应该静下心来进行鉴赏,品味。我们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宋人朱熹说:“观书必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诗歌的阅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也要留给学生静默、思考、拓展的时间,开辟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

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小小的邮票”,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对于这四个意象的理解,学生不可能仅仅通过几遍朗读就透彻地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诵读后,给予学生一个静默的时间段,让个体有自己解读的空间,有自己审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个体的交流,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从而真正参透四个意象的内涵: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的骨肉之情,船票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的恋人之情,坟墓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的生死之情,而浅浅的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语文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揭示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随着四个意象的更迭,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在不断地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些思考需要一个相对宁静的氛围,否则在一片喧闹的读书声中,尤其是理解能力稍逊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体会到这种深情。

诗歌教学中静默拓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诗歌的比较阅读。如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以和他的另一首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来比较阅读。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思考,学生对郭沫若诗歌文字风格的清新俊逸与豪放洒脱,描叙方式的虚实相生,心灵世界的复杂与深邃,会有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对郭沫若诗歌的认识也就不局限在某个狭窄的领域,学生从郭沫若诗歌感性、具体的层面,转入到潜隐在言语直觉之后的深层次理解。学生从郭沫若诗歌中得到的独特发现和“意外”收获,主要是通过静默拓展,经过师生的理性思考归纳提炼而来,这些是响亮的齐声共性朗读无法比拟的。那样的方式,学生不太容易全面深入体验郭沫若诗歌的风格和内涵。诗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纯朗读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要重视在静静的思考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和个性经验的提升。

此种诗歌中的静默延伸方式,余映潮老师运用得很是得心应手。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许多语文教师通常都觉得它是没有华丽语言、没有曲折情节的诗歌,只会让学生泛泛地朗读,一背了事。而余映潮老师没有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这首诗歌的诵读上,而是给予学生静默思考的空间。他采用诗歌联读的设计思路,“短诗长教”,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的另外两首诗歌: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充实了这堂诗歌课的教学内容。一首诗歌,如同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可以把它与其他的优秀诗歌连缀起来,寻找适宜的比较点,以诗解诗,以诗证诗,以已有的经验来获得更多的新的体验,使诗歌教学走向,让学生获得最美的享受。事实证明:余映潮老师的这堂诗歌联读课,得到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诗歌教学的静默拓展,还表现在学生在理解这些优秀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是否创造产生了新的意义,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诗歌中作者那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能够开拓出无限审美空间的艺术境界,往往呈现出一种或蒙漾模糊或飘逸灵动、不能一语道破的境界。仅凭流于表面的诵读,是不可能领会到作品的意境的,读者自己也不会有独特的审美与创作体验。有位教师在教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用诗歌化的语言描述一下望月时的意境。学生在拓展想象、动笔创作中,回忆起曾经在中秋之夜赏月的经历与体验,来重新构建作者笔下的意境,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创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