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凡卡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凡卡原文范文1

关键词:喀什师范学院;舞蹈专业;芭蕾基训课学习现状;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对师范类学生进行芭蕾训练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协调性,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喀什师范学院舞蹈专业学生芭蕾基训课学习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地策略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够具备舞者的基本素质能力。

一、喀什师范学院舞蹈专业学生芭蕾基训课学习现状

1、训练中发力错误,基本功训练不扎实

发力就是力量的把握,舞者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实现肌肉、关节以及韧带力量的均衡分配,从而完成舞蹈动作,并保证舞蹈动作能够更加规范、标准、协调。正确的发力能够更充分的伸展学生的肌肉,肌肉伸展才能够正确的发力,发力正确才能够伸展肌肉[1]。但是目前舞蹈专业芭蕾基训课上,由于学生对芭蕾基础训练中发力的方法掌握不到位,不重视发力对肌肉所形成的美观,使得大腿与臀部的训练效果不理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基础薄弱

芭蕾舞基础训练时,要做到规范、科学、严谨,通过“开、绷、直、立”等训练时学生能够形成均匀、完美的体态[2],实现心与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气质的提升。芭蕾训练有比较完善、规范的训练要求和法则,也因此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舞蹈家,并形成了著名的流派。一直以泪,“开、绷、直、立”都是芭蕾训练中所要遵循的,学生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形成完美的动作。

3、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强

当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还比较滞后,而学生对学习已经形成了依赖性的心理,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不够灵活、也不够全面。只有反复思考、琢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这是目前学生所缺少的,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形象,不愿意主动动脑思考,新知识的学习需求不高,创新能力差。

4、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较差

每年喀什师范学院舞蹈专业的新学生中,有80%的学生是没有基本功训练的,而大学阶段的学生骨骼已经成型,对于一些柔韧性比较差的学生来将,在舞蹈训练中,遇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动作时,会使得他们身体中的某个部位或者全身有强烈的疼痛感,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软开度训练,学生的兴趣不足,学习的自觉性不强。

二、喀什师范学院舞蹈专业学生芭蕾基训课学习的策略

1、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芭蕾舞基础训练是舞蹈专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芭蕾舞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及速度等也逐渐广阔,对于南疆喀什地区,舞蹈有着一定的民族特色,要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进行传播,通过发展与传播将民族舞蹈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展现出来。应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媒体等,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扩宽舞蹈艺术的传播方位,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舞蹈,并不断创造出新型的舞蹈作品。

2、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对师范类学生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将舞蹈精神传播给学生,舞蹈有很强的愉悦性、想象力以及感染力,相比于传统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舞蹈艺术修养能够将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芭蕾教学中,应使用轻松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经典的芭蕾作品进行鉴赏,指导学生自由创作,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精神。芭蕾训练中也有需要团队合作的舞蹈形式,在训练中需要团队动作一致,通过舞蹈训练能够逐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舞蹈作为肢体运动,比较贴近生活,能够根据人们的生理特点,对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实现情感的表达,从而增强体质,娱乐身心。舞蹈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治疗的手段,芭蕾舞舞曲明亮、g快、活泼、跳跃感强,舞步比较轻盈、飘逸,能够展现人们的心情[3]。舞蹈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审美、想象等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感压抑、思想僵化、焦虑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4、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在芭蕾训练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舞蹈更加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学习。同时,要注意课堂教学要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舞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师应拉近课堂与舞台之间的距离,利用所学的动作编排一些剧目,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也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芭蕾舞基础课程训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探索出新的、有助于舞蹈专业学生发展的道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训练中掌握技巧,更好地促进南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静.民族地区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教学模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凡卡原文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超文本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3 孙双金.孙双金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凡卡原文范文3

一、 培养学生的怀疑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如《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这种蝴蝶”指代不清,有明显语病,为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文中“这种蝴蝶”指哪种蝴蝶?谁能帮我解答?话音刚落,有人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是指白蝴蝶。”“不对,是指黄蝴蝶。”“老师,我认为前面俩位同学的说法都不全面,‘这种蝴蝶’应指白蝴蝶和黄蝴蝶。”“哦,你能告诉老师你的理由吗?”“因为在‘这种蝴蝶’的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蝴蝶有白蝴蝶和黄蝴蝶。’后面用了句号,所以‘这种蝴蝶’应指白蝴蝶和黄蝴蝶。”“你真细心,能从一个标点符号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我的肯定,那位同学颇有成就感地坐下,而底下的大部分同学也点头表示认可, “不对,他说的是两种蝴蝶,与‘这种蝴蝶’矛盾”。“同学们,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有病。”班里的调皮大王不经意地回了一句,底下一阵哄堂大笑,“哦,既然有‘病’,我们替它把把脉,诊断、诊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高到了最高点,底下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这种’改成‘那种’原文就变成‘蝴蝶有白蝴蝶和黄蝴蝶。这两种蝴蝶不太好看。’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有的立马反驳:“还不行,文中‘大红蝴蝶’也是蝴蝶的一种,所以前面那句可以变成‘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和大红蝴蝶。’”“我赞成你的说法,不过,我们还应该把‘这种’改成‘前两种’,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对,就这样改。”看到学生已讨论出了结果,我趁机问:“你们诊断的结果是——”“它有语病,我们可以把原文改为‘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和大红蝴蝶。前两种蝴蝶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

听完学生的汇报结果,我竖起了大拇指,顿时,教室里欢呼声迭起。课堂到此,作为教者,我本应及时刹车,把学生引回课堂的教学目标上,但如果这样做,前面我费尽心思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只是一次为了完成任务的形式而已,没有从本质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需要细心,需要具备怀疑的能力,需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故此,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把脉,你有什么感受?”“老师,我知道了学习要爱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我还知道学习要大胆质疑。”“老师,我还懂得学习不要过于相信权威,因为权威也有错的时候,要大胆提出怀疑。”……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已经达到了目的,这节课虽没有按时完成教学目标,甚至跑题,但这又何妨呢?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容忽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不等同于让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或天马行空,教师要做到有目标,有要求,做到收放自如。例如:《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紧扣“惊心动魄”一词,通过对顶碗少年动作、神态描写,对观众的表情、言行描写和对碗的具体描写,表现了“顶碗”这项杂技的高难度和少年屡次面对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如果只把侧重点放在“惊心动魄”上解读,不足以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会“顶碗少年”由第二次失败的沮丧到再度振作的心理历程。文中出现的老者,虽然笔者只用寥寥数笔对其进行神态、动作描写,但是正是老者对少年的宽容与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者,你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别紧张,这次你能行。”;有的说:“孩子,‘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你平时的汗、泪不会白流的。”;有的则说:“孩子,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同学们,此时你是顶碗少年,听了老者的话,你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再紧张,信心十足。” “不再沮丧,振作精神。”“很自信,精神抖擞。”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已真正体会“顶碗少年”由第二次失败的沮丧到再度振作的心理历程,无须多言语,无须多讲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光体现在说,还应体现在写。记得教完《凡卡》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梦终究会醒,凡卡的命运将如何?请你为故事结尾。

第二天,我翻阅学生的作业,结果令我惊喜万分,学生续写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语言通顺,且最终的结果都没有脱离凡卡命运悲惨这个实际,续写忠于文本,忠于原著。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以读促读,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呢?是不是在课堂中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就可以了呢?事实证明,每次学生读后收获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教者应在“读”字上下功夫,应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内容浅显易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难体会,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诗人的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于是,我动起了标点的心思,看《泊船瓜洲》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涧,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后面是句号,按句号来读,那仅仅是平平淡淡的叙述,没有生气的读而已,我让学生把标点换掉,换成自己喜欢的符号,试着进行朗读。

有的说:“老师,我把它换成问号,这样能读出诗人离家很近却不能回的悲愤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的说:“老师,我把它换成感叹号,这样可以读出诗人面对离自已不远的家入乡却回不去的叹息和悠悠的思乡之情。”

有的说:“老师,我把它换省略号,这样可以读出诗人那种家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无奈、哀叹及言之不尽的思乡之情。”

凡卡原文范文4

一、句段模仿式

小学生是天生的模仿者,指导学生进行句段模仿式的读写结合,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借助课文这个范例,针对课文的重点段,或是有特点的句段,引导学生仿写,这样不仅降低了作文的难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兴趣。比如《匆匆》中的语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盘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仿写,这样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美,还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本课的言语表达方式。

当然也可以对那些在结构上具有显著特点的课文进行整篇仿写。如课文《秋天的雨》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课文的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写《夏天的雨》和《美丽的家乡四季》。作为三年级写作的起始阶段,你若告诉学生写文章如何成段、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能首尾呼应等作文技能,学生肯定不懂。但如果引导学生对着课文进行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初步形成布局谋篇的能力,这比空讲理论要强得多。

句段模仿式的读写结合,主要目的是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能够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二、空白补充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可引导学生进行空白补充式的读写结合训练。“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技巧,是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体悟文本所表现的情感。让学生进行补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挖掘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探索和表达。教学《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结尾处的省略号时,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补课文的空白,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还提升了其言语的能力。

三、情节增减式

情节增减式即对课文情节扩充或缩减。情节扩充的读写结合,最常见的是将语言高度简洁和缺少具体叙事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具有一定具体情节的现代白话文。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诗人送朋友远行时,当时酒店周围情况是怎样的?两人又是怎样把酒叙友情的?他们又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指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致的刻画,这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情节缩减的读写结合就是将叙事性强、篇幅较长的课文情节进行缩减,即平常所说的缩写。对课文进行缩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锤炼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精炼度。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对原文缩写。

四、文尾后续式

这种读写结合式就是针对一些课文文尾没有进一步交代的内容进行“狗尾续貂”。如《穷人》和《凡卡》这两篇课文在结束时,都没有交代主人公的最终生活结局。所以教学时,我们可以挖掘这一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 理的想象进行续写,但要要求学生续写内容所表现的主旨与课文保持一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文体变换式

凡卡原文范文5

一、营造氛围,鼓励想象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大胆的想象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据文绘图,展开想象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小小识字,调动想象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国的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固定的读音和字义,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揣摩理解,多积累,天长日久对字义理解就会精准。中国汉字多,字形千变万化,对小学生、外国人来说,记中国汉字的字形很让人头痛,这时候在教学中如果多问一问“这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这种问题,就给孩子提出了需要他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处存在着想象力激发的机会,让我们抓住时机,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如在识记生字“灭”时,学生说的记字方法很有趣,有学生说,在火上一压就灭了,有学生运用自己在消防小画册上看到的,锅里的油着火了,用锅盖盖上,地上汽油着火了撒一层沙子,若是床上棉被着火了,就泼一盆水,把火压住。学生结合自己的见识,想象得多么丰富,说得多好啊。

四、情感训练,深化想象

对一些课文朗读时理解抽象的词语,要求学生用讲故事或具体描述的形式进行理解,把文中略写的部分加以详细叙述,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应指导学生明确朗读,读小女孩的痛苦生活时应用较慢、较低的语调读,读出同情的思想感情,读后再想象一下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卖火柴的艰难情景;在朗读小女孩擦火柴时出现美好幻觉时用欢快的语调读,读中想象和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向往;读小女孩悲惨结局时,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示对小女孩的同情和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读写练习也是训练想象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穷人》《凡卡》等文章所写的情节虽然完整,但事情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践,来想象新的局面,构想新的情节,使其合理地延续下去。

五、情境教学,唤起想象

凡卡原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社会对于教师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如今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优秀小学教师的基地,它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也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江西省颁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语文教育专业作为高职的重要专业,毫无疑问要扛起改革之大旗。外国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资格的考试及认定,还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要。但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普遍存在着目标不清晰、缺乏实践、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

一、教学目标

外国文学教学长期肩负着多种任务,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新背景下,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知识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可概括为:掌握世界文学史发展过程及规律,识记重要知识点。高职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找准定位,应该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主要外国文学相关的思潮、流派、文学创作,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知识要求”这一栏中有“通识性知识”,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国文学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也要承担起扩展教学对象知识面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业院校也要密切关注就业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识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识记要在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脉络之上,不可本末倒置。

(二)能力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开阔文化视野,培养现代思维,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鼓励不同的视角与观念,所以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吸收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精华,提高鉴赏能力成为外国文学课程重要的目标。另外,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目标为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应成为开设外国文学课程的重要能力目标之一;教学中应利用世界经典名著的阅读,学习作品写作意义与特色,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新形势下,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求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外国文学教学的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通过作品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高尚的意志和品质。例如在讲到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卢梭《爱弥儿》等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主题进行升华,让学生理解爱心与责任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师风师德。讲到重点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的时候,可重点介绍作家生平经历,展现作家奋斗不息的人生道路,敦促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

(一)联系《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和考试评价体系引领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申请教师资格证者,不仅要通过《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科笔试科目;还要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所以在教授语文专业主干课外国文学时,也要有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提供展现的平台,例如在讲解希腊神话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借此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希腊神话的内容与特色,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端正仪表仪态。

(二)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又会要求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及时收到反馈、与时俱进。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小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语文课上加强外国文学的学习,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以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学普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多达四十余篇,文章选择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不仅有儿童文学家瓦•奥谢叶娃的《小伙伴》、《蓝色树叶》、《三个儿子》,还有自然学家法布尔的《蜜蜂》和《蟋蟀的住宅》,乔伊•亚当逊的《小狮子爱尔莎》,甚至有服装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编剧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包括名家名篇: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伊索寓言》,亚米契斯的《争吵》、《小抄写员》、《卡罗纳》,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穷人》,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屠格涅夫的《麻雀》,马克•吐温的《金钱的魔力》、《威尼斯的小艇》,等等。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上,还专门开设了外国文学单元,着力安排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契科夫的《凡卡》,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并且在“回顾拓展”环节里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新课标还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提出建议包含了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等在内的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小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已成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甚至造成其理解上的障碍。这就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提出了要求,讲到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家时,如契科夫、马克•吐温等,一定要联系小学教材,让学生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为踏上小学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基础。

(三)融会《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为中小学教师,江西省从2011年开始实行全省教师编制统一考试,《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从此成为高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其中《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对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中,外国文学部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考纲涉及重点作家、作品广泛:从上古文学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二十世纪的卡夫卡、艾略特,不仅有欧美名家歌德、巴尔扎克等,还涉及东方著名作家泰戈尔、川端康成等;不仅有人物形象分析,还有艺术特色研究。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与脉络,让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理解与识记知识点融汇贯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涉及大量课外知识,有些甚至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传统的讲授方法早已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保证学科内容的丰富完整,新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包括PPT展示、音像资料播放等多种形式,可根据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文学的产生背景时,可以通过PPT展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从而引出古希腊的社会背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讲授雨果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悲惨世界》时,可以播放相关影片的经典片段,可以让学生将电影与文本相对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第二课堂的延伸

以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的延伸,不同文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例如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表演,学生在选择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一定会阅读相关文本;在进行角色分配和台词背诵的时候,又要求学生了解人物性格,领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特点;在布置戏剧场景时,又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写作的背景。类似活动的开展,可以巩固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效果。再例如,学习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时候,可以组织相关的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在对雪莱、济慈、海涅等著名诗人的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大力辅助第一课堂的目的。

(三)中外比较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外国文学作品比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更难理解,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外国文学不仅在时间上跨度巨大,从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以后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时间跨越千年,而且在地域上涉及欧洲、北美、东亚、拉美等广大国家与地区,社会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给理解作品意义带来一定困难。例如在讲到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19世纪俄国专制农奴制度等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们作品表现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心理涉及人文风俗、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非常抽象。在学习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霍桑《红字》等涉及西方信仰与精神的作品时,由于文化心理不同,会削弱对作品的理解。三是翻译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外国文学作品涉及多种语言,不同国家语言习惯不同,尤其是诗歌这一特殊体材,翻译文本可能更难体会到原文的语言结构与韵味。对于这些偏差,中外比较学习无非是一种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通过中外文学的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更能牢固掌握中外文学史知识点,树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和中国古代神话相比较;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在学习马尔克斯作品时可与莫言的作品相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拉近与这些作家作品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观念,掌握中外文学史脉络。总之,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不仅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一次挑战,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外国文学,也必须根据新形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1.

[2]李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上一篇群发广告

下一篇感恩老师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