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衰微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衰微的意思范文1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心肌酶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12-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增多的趋势。老年人AMI是指60岁以后发病的心肌梗死[1],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剧烈胸痛者相对较少,而以咳嗽、气急、呼吸困难以及左心衰竭为为首发症状者甚多,而且心力衰竭往往是死亡的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8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2例以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老年人AMI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3例(汉族8例,维吾尔族15例),女9例(汉族3例,维吾尔族6例)。年龄60~89岁,平均73.4岁。病程3天~3个月。AMI诊断诊断标准按WTO标准,AMI后的心功能状态按Killip分级标准[2]。
1.2 临床表现
1.2.1 症状:首发心悸31例,呼吸困难22例、胸闷23例、气急15例、咳嗽32例、烦躁14例。继之心前区持续疼痛19例、烦躁不安25例、情绪紧张31例、恐惧16例、失眠22例、出汗14例、濒死感20例。头晕12例、头痛13例、反应迟钝6例、神志不清4例、晕厥2例、休克15例、心力衰竭32例。白细胞增高30例、血沉加快19例。
1.2.2 体征:心率增快25例,血压轻度上升10例,血压降低10 例,期前收缩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心音减弱24例,心尖部闻及二级收缩期吹风样柔和杂音15例,体温轻度升高(38.5 ℃以下)22例。所有病例肺部均可闻及范围不等湿性音。
1.2.3 梗死图形及部位:透壁性(Q波)MI 20例,非透壁性(无Q波、r波改变或心内膜下)MI 12例。广泛前壁9例,下壁4例,高侧壁2例,下壁+前间壁4例,下壁+正后壁4例,前间壁6例,下壁+右室3例,下壁+前壁6例。复发性MI 5例。
1.3 误诊疾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支气管哮喘4例。冠心病2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误诊率56.25%。
1.4 心功能分级:本组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8例,Ⅳ级6例。
2 结果
确诊后给予综合治疗,24例症状缓解或消失,心电图好转出院。8例死亡(心功能Ⅲ~Ⅳ级),占25%。
3 讨论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泵功能衰竭)是老年人AMI的特殊类型:国内外报道,老年人AMI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者占20%~74%,国外学者检查370例75岁以上病人,发现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中48%有心肌梗死[1]。且高龄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增高。文献报道,70岁以上比70岁以下多10倍,且多由于AMI等危重心肌疾病所致[3]。其原因是,随年龄增大,老年人心脏在解剖与功能上逐渐发生变化而出现老年退行性心脏病。具体表现在:(1)心肌纤维化,心肌中ATP活性及内生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2)心肌收缩下降心脏增重,尤其是左室壁增厚增重,收缩不协调。(3)心肌硬度进行性增加,心肌顺应性下降,瓣膜和心包老化,妨碍心室舒张充盈,增加左室舒张未期压和左房压,进而增加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室射血阻抗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4)静息时心脏指数、心搏量减少,应激时心搏出量减少,心脏储存能力下降。另外,高龄人中有反复多次心肌梗死者为数也不少,在心脏受到严重创伤时(如AMI),则极易出现心衰。因此,要提高对心力衰竭型AMI的认识和警惕,当老年人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心悸等,应考虑肺水肿或肺淤血的可能,要注意除外AMI的存在。
由于心力衰竭(泵衰竭)是老年人AMI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贾大林等报道[3],高龄AMI泵衰竭明显高于低龄组,同时提示心功能Ⅲ~Ⅳ级病发率(58.8%)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者(22.7%)。广东地区AMI的首位死亡原因也是泵衰竭[4],本组中8例死亡(占有量25%)。说明泵衰竭已成为制约AMI(尤其高龄AMI)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提示多次心肌梗死势必导致心脏储能力的进一步下降,也就增加了其危险性。因此,提高对高龄AMI合并泵衰竭的认识,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改善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老年人心衰者常同时患有2种以上心脏病,据Pomerance观察,仅30.0%只患一种心脏病。除冠心病外肺心病是导致心衰的另一重要疾病,在诊断老年AMI并发泵衰竭时应高度注意,并认真加以鉴别。以咳嗽、咳痰、气喘发病者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AMI时,心肌收缩力减退,心室舒张终末期压升高,致使肺静脉瘀血,引起咳嗽、气急、呼吸困难,老年人这些症状常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还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凡高龄人突然出现持续或频繁的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均应想到AMI的可能,及时作心电图,心肌酶学动能监测,以免误诊和漏诊。另外,特别应把慢性阻塞肺疾患所引起咳嗽、气急、呼吸困难与老年人AMI所致的上述症状相区别。在高龄AMI病人与COPD同时并存时,诊断确有一定困难。但只要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地体格检查,及时作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监测,就能做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范 利.心肌梗死防治47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M].第十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2.
[3] 贾大林,李延富,齐国先.7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8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22(2):123.
衰微的意思范文2
关键词:现代城市;传统孝文化;衰微;原因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城市化也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孝文化也必然受到冲击,其走向衰微是必然趋势。探寻现代城市传统孝文化衰微的原因,可以说明构建现代城市新型文化的必要性。
一、现代城市没有传统孝文化产生的条件
根据伦理学的观点,孝道和人类的其它道德观一样,都源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恩格斯也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任何意识和思想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个民族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该民族的观念形态。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孝道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现代城市正是缺乏孝文化产生的条件,才导致孝文化在城市中日渐衰微。
建立在血缘氏族基础之上的牢固的宗法制社会是孝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整个氏族只有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到西周时期,虽然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国家行政组织,人们却始终是以氏族群体的形式聚族而居。人们生活在狭隘的氏族、部落范围内,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而自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涉及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在协调氏族成员的关系,尤其是晚辈与长辈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逐渐发展成为氏族或者部落成员所必须遵循的道德传统,其中主要是孝道。
现代城市则与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完全相反,生产力高度发展,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不断汇入到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庞大的群体。在城市中,一个人与城市里的其他人可能没有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也可能不相识,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依靠的是高度发达的国家行政系统和社会群体组织。陌生人之间打交道讲求的是公平、平等,人们交往是一种利益关系,城市里这种生活环境及交往方式,反映到观念领域,“就是很强的自我意识和权利观念,而对自己在原有氏族团体中的亲属身份,却可以看得很淡。”城市人既没有血亲的依赖,也不需要依赖血亲,而是只能将自己融入陌生人的社会系统中,依赖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过自我奋斗走过自己的一生。城市里失去了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也就没有了传统孝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现代城市没有传统孝文化存在的条件
孝文化产生后,也需要有合适的土壤才能拙壮成长。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是传统孝文化存在的社会条件,没有了农业社会这样的土壤,传统孝文化就会走向衰微甚至死亡。
现代城市恰恰是对传统农业社会的背离。
首先,农业社会文明传播客观上需要孝文化,城市文明传播脱离孝文化。在那种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周期性很强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年长者,尤其是老年人在这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年轻人要向长辈、老者学习基本的生产技能和经验,又要学习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公认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等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只能是这样一个样子:“在家庭,由于长辈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子辈必然会对他尊敬,仰赖有加,父母是绝对的权威。”
在现代城市中,人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这些信息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父母能给的经验,也远远优于父母能给的信息。年轻人的生产知识、生活经验基本上是离开了父母的传授而得来。因此,年轻人对年长者少了一份依赖,也就少了一份敬畏,父母也就失去了权威。
其次,孝是农业社会稳定的需要,工业社会的稳定则是建立在现代政治制度上。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生活、卫生条件极其落后,人们养育后代非常艰难,这就加重了父辈对儿女的责任。但随着岁月流逝,父辈逐渐成为家庭中部分家务劳动的承担者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被赡养者,原先的儿女们则逐渐成为家庭劳动的主力军和父辈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赡养者。如果子孙不孝,长辈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将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与安宁,将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政府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来发展老年人事业,作为“孝”的基本任务“赡养父母”已经由政府和社会机构来完成了。另外,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由子女来赡养父母成为子女沉重的负担。
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的稳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基础上的。政府在社会稳定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和社会团体起着重要作用,离开子女的赡养父母就无法生存的情况在我国城市中已成为历史了,孝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土壤了。
三、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冲击传统孝文化
现代城市是对传统农村的背叛,因为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农村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城市人的道德是由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首先,城市生产方式对传统孝文化产生冲击。在农业社会,人们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家人一年到头在一起生产劳动,抬头低头都相见,子女对父母行孝既很自然、必要,也有可能。
在城市,生活节奏快,一家人基本上无法在一起工作。一般的情况是父母与子女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妻子与丈夫工作单位也不同,更多的是子女在学校读书,父母在工厂劳动。城市的生产方式带给每个人是忙碌的生活,为了生活,每个家庭成员在外奔波,奔波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奔波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生产方式使父母与子女相见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孝行也很难有机会去做。
其次,城市生活方式对传统孝文化产生冲击。在传统农业社会,一大家子人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也许是四世同堂,也许是三世同堂。这样的大家庭,少则五六口人,多则几十口人甚至上百口人,和睦稳定的基础就是孝,行孝不仅可能,而且必须。
在城市,除了极少数人住在别墅,绝大多数人只能住在单独的小房间里,以至于多数家庭不可能三代及三代以上的家庭成员住在一起。更多的情况是参加工作的子女与父母住在不同的楼栋,住在不同的城市,甚至父母住在农村,子女在城市里工作。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公共空间就没有了。
由于居住空间太小,加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中更多的是核心家庭――父母和一个还未结婚的孩子。三代及三代以上的家庭成员住在一起是孝道存在的条件,现代城市则将这个条件加以摧毁。
城市人生活的快节奏,生活的狭小空间和少有的个人支配的时间,使子女与父母的接触少了,两者的关系也就逐渐淡化了。
再次,市场经济冲击传统孝文化。城市的职业生活要求从业者全力打拼,职业生活和事业的成功越来越成为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和人生目标。城市的快速运转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社会物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化的服务来完成过去由家庭成员承担的家务劳动,而不必亲身躬行。家中有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病人,请保姆、钟点工成了最常见的解决方式。城市化带来社会职业的再次大分工,服务业的广泛兴起是一个标志。家庭责任的社会转移无疑使传统的亲情更加淡漠,家庭关系更加疏远,冲击了子女对父母行孝。
还有一个就是城市文化的侵蚀,市场规律、利益追求等等,它肯定要发挥作用,会在人的思想行为中反映出来。“所以'孝'这种曾经的温情脉脉的东西,在此时显得很苍白,很无奈。”
四、现代城市西化排挤传统孝文化
中国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在高速与国际接轨。在引进西方的商业运作模式的时候,同时也引进了西方文化。随着西风东进,欧美商业文化在中国城市大行其道,西方文化对东方传统孝文化的排挤越来越严重,孝文化日益衰微也就不足为怪了。
首先,平等观念冲击孝文化等级观念。传统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子女的言行要合乎“礼”,做好子女的本份,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孝”与“敬”是连在一起的,称为“孝敬”;“孝”与“顺”是连在一起的,称为“孝顺”。无论是“孝敬”还是“孝顺”,都要求子女维护父母的威严,顺从父母的意志,服从父母的决定。孔子认为“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一个人有了对君主的“忠”和对父母的“顺”,才不失为孝。孔子还提出“孝”即“无违。”孟子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要求子女不违背而是顺从父母的意志。
西方文化中更多地强调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主张子女与父母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母不能干涉子女的决定,子女也不必服从父母的意志。在家庭中,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力,重要事务平等协商。成员之间不是主奴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相互之间平起平坐。家庭成员间的爱,是一种朋友间的爱。小孩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具有较强的平等观念和自主意识,加上城市一胎化的生育政策,小孩成了家庭里的“小皇帝”,一家人以小孩为中心,围绕着小孩转,虽然说小孩的要求和意见不是“圣旨”,起码能得到父母的尊重。在西方平等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怎么可能去遵从有上下尊卑的孝道的规范呢?
其次,创新求异的自主意识冲击孝文化主张的因循守旧、服从权威。传统孝文化要求子女服从父母的权威,遵循前人的经验。孔子就主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意思是只要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礼法服制就不敢穿戴,只要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法度语言就不敢去说,只要不是先代圣贤明王所规定的道德标准就不敢去做。
西方文化中不服权威、怀疑权威、突破权威的精神被城市青年接受并从各方面体现出来。如果要他们回到孝道所提倡的遵守圣贤之道、遵循父辈的法则,是绝无可能的。城市职场竞争十分激烈,新的职业也不断涌现,这些职业大多是他们的父辈没有做过的,子女不可能去继承父业。城市是创新求异的地方,西方文化包含创新求异的精神,致使青年成为创新求异的人群。在此面前,传统孝道显得不合时宜,不合时势,只有走向衰微的命运。
在现代城市中,传统孝文化既没有生长的土壤,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其衰微之势不可避免。人们现在能够做的,一种是将传统孝文化彻底改造,惕除其既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又不符合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容,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城市孝文化,一种是让传统孝文化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衰微,从而构建新的城市道德体系。这两种做法在实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要求去构建新的现代城市道德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韩德民.孝亲的情怀[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春秋)曾参.孝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衰微的意思范文3
女七男八的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即女子的生理状况每隔七年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男子是每隔八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
四季轮转有周期,人的衰老也有周期。这个周期在很早之前就被中医肯定,《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
女七男八的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即女子的生理状况每隔七年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男子是每隔八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人们可以按照这个周期,做合适的养生保健,调节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男子与女子的发育节律相差1年,随着年龄增长,相差越来越多,这种生命节律,对发育、生育都有不同的意义。
女性28岁到达顶峰,35岁逐渐衰老。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以7的倍数为准,女性一七,也就是7岁时,牙齿头发开始茂密生长,肾气,也就是生长之气旺盛;二七即14岁时,女孩逐渐成熟,开始有月经,这也会给女性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变化,要学会调整;三七即21岁,属于成长平稳期,肾气平衡,发育基本完成,心理也较为平和;四七即28岁,这时候女性的生理状况达到顶峰状态,生殖系统、内分泌都是最为和谐的阶段,筋骨强健,精力也较为旺盛,在此之前的两三年,应生育宝宝,这个年龄段生育的宝宝先天禀赋也更好;五七即为35岁,女性从这个阶段开始衰老,肾气衰退后,最明显的表现是面容开始憔悴,头发掉落,这时女子要注意补养气血,适当吃些大枣、阿胶,不要瘦身减肥,这个阶段瘦身减肥,更容易肾气不足,衰老更为明显。此外,女子衰老期,心态容易不平和,此时女子要有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工作中找成就感;六七即为42岁,衰老进一步明显,皮肤会感觉松弛缺乏水分,鬓角头发有变白迹象;七七49岁前后,女性开始进入绝经期,这时钙流失严重,患骨质疏松的几率增大,因此要注重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奶制品,有必要的话吃些钙剂。至于是否需要补雌激素,要听从医生的指导。
男性32岁身体最好,40岁走下坡路。男性8岁时,与女性7岁的状态相差无几,肾气充实,头发茂盛,牙齿更换;二八16岁时,生殖系统开始发育,拥有生殖能力;三八24岁时,肾气平和,身高达到极限;四八32岁是男性生命力的顶峰状态,此时肌肉强健,肾气充盈,精力旺盛,也是男性发展事业的最佳拼搏期;男性的衰老比女性晚,40岁开始,有体力不支、头顶脱发的症状;男人要注重养肝。因为男人爱吃肉、爱喝酒、爱熬夜,这种生活方式对肝的伤害很大。因此要加强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六八48岁时,衰老进一步明显,脸色黯淡,肾气不足,性能力下降,心理极易出现烦躁的情绪,应注意调整;56岁的男性开始出现肝气衰微,精气不足的状态,此时重点养肾,多吃黑色食物。八八64岁时,男性牙齿头发开始大幅度脱落,生殖能力也将逐渐丧失。
衰微的意思范文4
与细脉相类的脉象尚有濡、弱、微、短脉。
1 濡脉《濒湖脉学》说:“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棉力不禁。”说明濡脉的特点是浮、细、无力,要从位、形、势三方面去体认。“水面浮棉”是形容其轻按可得,重按不显的特点,故又称为“软脉”。
濡脉主虚证与湿证,两者有虚实之分。虚者主要指精血亏损,如女子崩漏、男子梦遗等病变可见濡脉。其形成的机理,一是精血虚不能充实于脉道,故细而无力:一是气虚无力鼓脉,以致脉管松弛而软。若因湿邪弥漫,阻遏阳气,也可以见到濡脉,但濡中有紧束之象。其形成机理则主要为阳气不能外达之故。
2 微脉微是轻微细弱的意思。微脉的特点是浮取极细极软,稍用力按则似有似无,隐隐约约,如细丝欲断的感觉。故说:“微脉轻微澈(音辟)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脉主要见于气血亏损,阳气微弱之证,即所谓“气血微兮脉亦微”。血虚则脉细,气虚则脉轻软无力,故微脉从位、从势去体认,表明其形成的机理在于气血衰微。临床以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虚脱及心肾阳衰的危重患者可见微脉。
3 弱脉沉而细软,搏动无力,是弱脉的特征,故《濒湖脉学》说:“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下见浮。”宜从位、形、势三方面去体认,即浮取不应,沉取方得,形细势软,重按如绝。
弱脉主气血两虚,阳气虚衰之证。精血虚故脉细小:阳气衰故脉无力而沉伏。
4 短脉不及者为短,短脉的特点是脉体短缩,尺、寸俱沉下而不显,只显见于关部,所谓“不满本位”。故有“两头缩缩名为短”的描述。
衰微的意思范文5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名词作动词,穿丝绸衣服)
B.既而归,其妻请去(离去)
C.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即小看的意思)
D.其夫为相御,拥大盖(印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解左骖赎之/久之,越石父请绝
C.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其夫为相御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明晏子“求贤”“礼贤”和“荐贤”的一项是( )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及帛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③晏之于是延入为上客④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⑤晏之荐以为大夫⑥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私。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耀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
B.作者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荐为大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的国相风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
衰微的意思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81-02
诗言志,歌咏情,分析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笔者就这一问题有关方面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辨别古典诗词题材类型,分析其思想感情类别
学习古典诗词,首先辨明其题材类型。古典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行旅诗、思乡诗、闺怨诗、咏事诗、边塞诗等,也有行旅诗、边塞诗与思乡诗相互兼属的情况。读古诗词应认真把握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其题材类别和主题类型。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就所表达的情感而言,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别:1.抒写个人际遇、感怀,宣泄伤时、离乱之情,如杜甫《春望》、杜牧《题木兰庙》;2.抒写作者报国之志,表现忧国忧民之情,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陆游《示儿》;3.描述人物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情,如刘禹锡《秋风引》、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咏史怀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感,如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5.描摹事物独特风貌,寄托诗人个性情志,如李商隐《蝉》、杜荀鹤《小松》、储光羲《咏山泉》;6.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诗人缅怀之情,如苏轼《江城子》、陆游《沈园二首》、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7.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诗人依依别情,如李白《赠汪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别董大二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最常见还有一类古典诗歌,即景生情,抒发诗人生活杂感。这类古典诗词以描写景色为主,流露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水田园生活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3.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借古讽今的感叹,如杜牧《泊秦淮》《赤壁》。
二、抓住诗词内容的六要素,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以王昌龄《送魏二》为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仔细推敲,从“橘柚香”看出,这首诗所写时间是清秋,地点是江边的楼上,人物是诗人和魏二,事件是送别,景物先是江边楼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接着江风吹雨进入渡船,使人心境感受凄凉。即使学生不知道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龙标尉时,从字面信息也可以看出诗人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要仔细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掌握分析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笔者认为,学生在考场上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找出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很多古典诗词往往有一些句子集中表达思想感情,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志趣愿望的告白。一般而言,集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往往在诗词的最后,所谓卒章显志。如王维《山居秋瞑》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直接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第二,抓住古典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古典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那些描写动作或心情从而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往往就是“诗眼”,是分析该诗词思想感情的钥匙。当然,从“诗眼”入手,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而应全面审视诗词所表达的诗人最主要的、核心的思想感情。
第三,抓住小序、注释中有关信息。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常以小序、注释的形式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缘起与经过,以及解释词语,提示解题思路等,是考生分析诗词思想感情的抓手。利用小序、注释解读诗词文本,不可胶柱鼓瑟、生搬硬套,应当结合平时备考积累的一些知识。如南宋的诗词会涉及到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或抗战到底等方面情感。
以《春日》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运用以上三个步骤及方法。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要理解“幽情”内涵,先找到相关的句子,再从字眼上推断,首联“韶光匆匆”“落花风”暗示惜春之情,尾联“无赋招魂”“且排春句”暗示诗人的忧虑,从本诗后两联可以确认诗人的核心情感,是针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所抒发的情感。然后结合注解加以确认,其中注解①暗示本诗对南宋衰微的感叹。由此可以确定,“幽情”在本诗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诗人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除了以上三个步骤之外,描写景物“冷”“暖”色调、选取的意象、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引用典故的含义等,都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不可忽视。在高三学年复习训练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记住常见的古诗词典故的含义,分析古典诗词所用典故的情感内涵,应注意联系全篇内容来理解。
三、比较两首诗词不同情感,注意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这类题往往是两首诗词中的情感相同,但成因不同;有时看似情感相同,实则不同。所以,答这类题时应认真分析感情或感情变化的成因。例如: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要认真比较两首诗歌不同情感,应研究诗人情感因何而起。第一首诗的情感是由水、陂田、竹篱、榆钱落、无人卧、寒鸦等触发的,描写的是一幅由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景物构成的秋日村居图,表达了诗人悠闲、平静又略带清愁的心境。第二首的情感是由草长、莺飞、杨柳、儿童、纸鸢等春天景物引起的,描绘的是一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的“乐春图”,全诗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要求学生分析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时,应注意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几个特点:1.多为含蓄表达,很少直白表达。我国古典诗词大多数通过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运用比喻、借用典故等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很少不加修饰地直接抒发思想感情。
2.情感多为复杂丰富,很少单一。一个诗人有大体稳定的创作趋向和风格,也不排除个别作品有特殊风格。例如: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他青年时期创作的《望岳》体现了“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又如: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之词。
3.情感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要分析古典诗词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过程,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感情就经历了由幻想游仙超脱凡尘而转为热爱人世生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