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霸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霸凌范文1
关键词:台湾地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友善校园
一、背景分析
“霸凌”音译于英文“bully”,意指故意、持续地以言语、文字、图画、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实施排挤、欺负或骚扰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劣势、弱势地位[1]。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前言第28条第2项指出,“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其身体自及人格权应受到尊重与保障,并且不受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侵害,包括肢体、言语、关系、网络及害或骚扰等霸凌行为。”霸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通常发生在力量不对称的学生间。此外,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且多次发生的事件。
近年来,台湾地区校园暴力事件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政策来规范校园秩序。据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统计,2006年台湾地区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偏差行为有1008件,2007年有1840件, 2008年有1977件,2011年达6277件,增长速度惊人[2]。另据2009年台湾教育部门委托台湾中山大学的调查,13.3%的初中生曾被霸凌。当年在校的初中生共有95万人,也就是说,相当于11.97万人受到了校园霸凌。霸凌事件存在于校园内外,霸凌行为若不及时遏止,将对受霸凌者、旁观者,甚至霸凌者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要求,各级学校应在加强法治教育、生命教育、人权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和教职工防制霸凌行为的教育及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委托,起草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并在台北、高雄、台中举行了公听会。在听取了社会各方的意见并对草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2012年7月26日正式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
二、主要内容
《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包括总则,校园安全与防制机制,校园霸凌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附则四个部分。
(一)总则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法律基础、主管机关、“霸凌”一词及相关概念如何理解及适用范围、教育主管机关及学校的职责等。该准则是基于台湾地区教育基本规定的第八条第二项制定的:“政府应给予学生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及人格发展权的保障,并保证学生不受任何体罚及霸凌行为的伤害;校园霸凌防制机制、处理程序及其他应遵行事项的准则,由台湾地区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制定。”《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主管机关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自治团体。《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要求主管机关及学校加强对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辅导工作、法治教育,提高教职人员的防制霸凌能力,倡导建设由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建立的校园霸凌防制体系。
(二)校园安全与防制机制
该部分内容要求各校构建校园规范防制机制,以确保校园安全。首先,各级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校园害或性骚扰防制准则,做好校园安全规划;其次,加强教职工对校园霸凌防制规定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对霸凌者的教育不以责罚为基础,而以优良品质感化为重要手段;再次,相关教职人员应该秉承与学生理性沟通的原则,尊重学生,帮助曾受到霸凌的学生,向曾有霸凌行为或该倾向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最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正义感,教导学生相互帮助、关心、照顾,使正能量得到普遍传递,进而减少校园霸凌行为。
(三)校园霸凌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校园霸凌的处理小组成员构成、小组成员培训、申请人和检举人注意事项、学校处理霸凌事件的程序、对霸凌或被霸凌人的救济措施等。
1.校园霸凌小组成员构成
校园霸凌小组成员的构成应该具有代表性,组成人员包括教师代表、学务处人员、辅导人员、家长代表、学者专家及学生代表。学校召开霸凌事件处理会议时,应该有法律专业人士,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警政、卫生福利、法务等部门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参加。校园霸凌处理小组成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与辅导。
2.申请人、检举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检举人在申请、调查或检举案件时,其身份信息应被详细备录;如果申请人或检举人委托人代为申请、检举,两方都应该提供详细的身份信息。
3.学校处理霸凌事件的程序
学校处理霸凌事件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校内工作人员发现霸凌事件后应立即向权责人员通报,并提供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详细的身份信息、霸凌事件的相关证据;第二,当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就读于不同学校时,两校应该积极配合调查;第三,在校园霸凌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障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及人格发展权;第四,学校应给予双方陈述意见的机会,未成年人应该有法定人监护;第五,学校确认校园霸凌事件成立后,应深刻反思霸凌事件的起因,检讨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教育措施,并立即进行改善,为当事人的负责教师提供辅导资源协助;第六,在调查结束后,学校应该向相关行政机关寻求帮助并根据相关规定对霸凌者做出处罚;第七,学校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霸凌者和被霸凌者。
4.对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救济措施
如果霸凌者或被霸凌者对处分不服,可以在接收到书面通知后20天内向学校申请复议,学校须在30天内做出回复。如果霸凌者或被霸凌者对学校处理霸凌事件的申复决定不服,或对因校园霸凌事件受学校惩处不服时,可依各级学校学生申诉的相关规定提起申诉,或依照诉愿规定、行政诉讼规定提起其他行政救济。
(四)附则
该部分内容要求各级学校依照《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制定霸凌防制细则,并将相关规定编入学生手册或教职工聘约当中,本文在此不加赘述。
三、对学校的影响
从2010年3月16日邀集学者专家、民间团体、家长团体及教师会①代表召开“霸凌定义与防制作为”相关会议,初步确定校园霸凌的定义,到《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正式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但是至少能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校产生重要影响。
(一)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园霸凌,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霸凌行为一直是台湾地区甚至全世界各国和地区最担忧的问题之一。2010年,时任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吴清基坦言:“校园霸凌比想象中严重”[3]。毋庸置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及偏差行为数量的持续上升,在2001年7月成立了校园安全暨灾害防救通报处理中心,并连续多年了各级学校校园安全事件统计分析报告,为《校园霸凌防制准则》做了充分的前期调查准备工作。《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施行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法治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园霸凌的发展,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
2005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友善校园整体营造计划”,校园和谐发展、校风文明正义、以学生为本成为各级学校追求的目标,而校园暴力及偏差行为成为阻碍该目标实现的一大障碍。《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目的就是推动以“防制校园霸凌”为中心议题的安全学校的创建,整合学校行政、教学、空间环境、心理辅导、健康服务及社区合作等策略,完善校园霸凌的发现、处理及追踪辅导流程,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4]
注释:
①台湾教师会成立于1999年2月1日,是台湾地区的教师依照当地的相关规定而成立的职业团体。
参考文献:
[1]周志宏等.订定校园霸凌防制准则(草案)计划[R].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2011.
[2]校园安全暨灾害防救通报处理中心最新公告[EB\OL].https://csrc.edu.tw/Main.mvc/IndexTemp,2012-12-21.
校园霸凌范文2
1、校园霸凌和校园暴力其实就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区别。
2、校园霸凌和校园暴力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对别人的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外国则要受惩罚。
(来源:文章屋网 )
校园霸凌范文3
校园霸凌心得体会1
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维护和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根据丰城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明确目标
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并责任分工明确。具体如下:
(一)领导组成员
组长:熊国新
副组长:蒋爱群、游明发、熊军、熊玉崑、法制副校长(鄢绍平)
成员:胡建华、陈考军、王剑、孟胜国、班主任、各班班长
工作职责:
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负总责。审订《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对此次治理活动督查并评定实施情况。副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治理过程督促班主任、安保员、宣传员宣传教育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召开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成员:服从领导,各司其职。总务主任备好“三防”等相应防范器械;安保员做好门卫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对学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为学生保驾护航。电教处通过校讯通等网络平台向家长朋友宣传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知识,确保学生安全无事故。
三、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6月—7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一)完善制度。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了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二)开展教育。学校集中中对学生开展了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了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的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加强预防。学校加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了实施欺凌的学生。
第二阶段:20XX年9月—12月,学校自查,接受普查。
学校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对不足地方及时弥补。
四、制度齐全,措施得力
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防校园欺凌制度及措施。具体如下:
1、相关岗位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行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制,对玩忽职守,对学校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其责任。
2、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建设,如有丢失、损坏、不健全的相关器械总务处要及时配备。
3、班主任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者是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0795—6522007)。
4、当天值班教师要认真负责,对学生厕所、宿舍等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5、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6、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向政教处孟胜国主任汇报,政教处要及时到位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校园霸凌心得体会2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相当多,手段及其凶狠,行为及其恶劣,画面触目惊心,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让人感觉社会的黑暗似乎不会因为这些处在良好环境下的“太子”与“公主”们有所改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本不应发生的事情呢?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似乎不会因小小的新闻报道所杜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这本该单纯善良的孩子如此猖狂,一个号称拥有“5000年优秀传统美德的怏怏大国”,竟然无法制止如此恶劣的行为,似乎父辈的成就多么显著都只是徒劳,没有继承,也没有能力发扬,有点可悲吧!
按理说,在第一次的校园欺凌发生时,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也定会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反思。但是事情似乎没有想像的那么完美与简单,反而将这种暴力色彩笼罩在育贤才、为师表的校园,一些充满江湖暴力、哥们义气的思想压力,让更多的学子心有余悸,把清静、和谐的学府弄的糟糕、洄荡!为什么人们没有从中得到教训呢?为什么让这种风气继续延续下去?试问:究竟要发生多少案例才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究竟让多少祖国的花朵香消玉损才后悔莫及呢?如果说,祖国的发展必然要牺牲许多无私的奉献者,教育的发展要以孩子之间的相互摧残作为代价,似乎这个代价有点昂贵。
校园欺凌问题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一次生命的郑重承诺。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举步艰难,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选择,是一次对人生的不断完美。
谨慎做出每一个选择,让我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灿烂。
校园霸凌心得体会3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你们学知识,还要教你们做个好人。”班会上马校长这样说道。对啊,学校就是一个让学子进步、完善和发展的地方,它将一切坏念头扼杀在萌芽阶段。读书以明理,明理方可成人。
这次班会围绕“拒绝校园霸凌,做品学兼优学生”展开。班会中几段学生打架斗殴、欺凌弱小的校园霸凌事件视频,使观看的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平日里念着文明友善的莘莘学子竟也成了对他人恶语相向、棍棒相加的人。如法制副校长谢所长说,13亿人,安康280多万,我们彼此相遇,并将同窗3年是多大的缘分,平常同学之间的一些小摩擦,我们该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毕竟有的人、有的事都要我们去珍惜。再者,这样的青涩年华,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逝去的日子就不会重来,做过的决定也不会轻易更改。若有天我们成了施暴者,即使发肤无损伤,心理留下的阴影将是无法抹去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为何又要再做些令他们操劳费心的事。即便不是很优秀,不闯祸惹事就挺好。同样是不友善待人,不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受害者也是有可能的。心灵与肢体的创伤想要彻底消去,终究是困难的,血肉源于父母,无论伤害或深或浅,都会给父母带来苦楚与懊恼。其三,站在衡量个人健康的角度来说,道德健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若因小事就与人争执不下,又何谈大度与宽容。嫉妒他人植下祸根的种子,又怎样前往光明的方向。整日纠结于利益名誉,人性本善也终将被摧毁。
校园霸凌范文4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学发展;实践路径;基本策略
一、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现状
应用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身和发展自身并对这种知识加以应用的一门重要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心理学列为21世界重点发展的一门学科,理由是因为心理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人类心理现象的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学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用心理学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而且它的发展的趋势也日益迅猛。应用心理学是21世界下心理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虽然它的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由于应用心理学广泛作用于社会生活,不仅关系到心理学的健康与发展,也影响到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所以,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路径与时间策略问题一直备受心理学界的关注。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心理学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那个生活中,它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的质量,由于心理学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对其关注度也非常高.现阶段我国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真正地让应用心理学走向社会,更好地帮助人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应该更加科学地结合社会现实,来寻求更加能适应我国发展需求的新型的应用心理学发展道路,要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应用心理学真正应用到社会服务当中,并且能够积极健康的快速发展。
(一)走向社会服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标,也是一门服务社会的学科。与基础心理学相比,应用心理学更多的是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在众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应用心理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也比其他方面的心理学更加受到大众的青睐。同时,作为世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的学科,应用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心理学的只是运用到实际应用当中,比如教育,工农业,商业,军事等不同的领域。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开始有应用心理学这一学科,并且在校内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心理老师,通过开展一些基础的应用心理学课程,让广大的师生都能够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在对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奉献的同时进行心理学知识传播,默默地加深应用心理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仰等领域的影响。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心理学还没有真正的适应我们这个社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并未被这个社会完全的理解,所以,应用心理学界不应当为个别的杰出的研究成果得到推广而感到心满意足,我们要立足当下,但是却要眼光高远,看到我国应用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努力突破,需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道。但是,我们知道开拓创新总是不那么简单的,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心理学发展之路我们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科学应对,特别是要合理的处理应用心理学全球化与中国化的问题。所以,在把心理学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创新,不能直接照搬他国的研究成果,而要结合实际走本土化的道路,只有这样应用心理学才能够自主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体系才能够成功的建立,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促进社会心理和谐。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学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多次强调了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认可了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必要性,于是鼓励政府的施政和舆论的引导的重要作用已将成为心理学迅猛发展的目的之一。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达到社会人民的心理和谐,所以,对心理和谐的重视,也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产生良好的影响:在社会之上,人与自然、人与人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只有合理妥善的应用心理学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种矛盾与心理纠葛,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和谐发展,都要求我们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并且积极引导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才能更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社会各个行业的行为与发展,达到个人和社会之间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事业化的大融合。纵观心理学发展的最初和漫长的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学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坎坷。心理学最初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些排斥,这些都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和对应用心理学所具有的科学性还认识得不够深刻,把握不到位,以及社会对心理学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造成了心理学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用心理学未来发展中,应加大心理学理论应用重要性的宣传,并注重人文关怀、人性提升、个性发展和人格现代化,坚持人文性和科学性,并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将应用心理学从科学核心出发,在探索中发展,在前进中走向生活本位,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的道路,为政府的施政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有效推进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逐步推动社会和商业健康发展,促进更加积极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形成。
(二)职业化制度的健全。心理学的职业化是心理学广泛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是应用心理学推广和普及的关键,这已经被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所证实。大量研究成果显示应用心理学将是心理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推动力,要推进中国心理学的职业化的大力发展,需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就是要明确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家的定义,取得社会对心理学这一职业的认同。其二就是要建立职业心理学的资格证制度和许可证制度,要明确的界定心理学的职业范围、责任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提高从业者服务质量,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市场化的高效运作。近年来。我国心理学产业化发展已经有所进步。单就一些简单的职业来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试等,这些都已经逐步市场化,而不再是义务性的社会奉献,同时大量的与想理学相关的书籍,影视,教育物资等也都有了一定的市场,另外一些心理服务中介机构、心理服务热线和心理专业网站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被社会公众接受,并进入到商业化运作模式当中,开始市场化经营。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更应强调服务质量、特色,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能够使心理服务市场空间更加有活力,也能够更加旺盛激发市场发展潜能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规范化。
(四)产业化拓展的实现。从国际层面上来看,我国作为第四产业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稍显滞后,还未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国外的心理学产业却发展势头迅猛,并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在人才测评和心理咨询方面。所以,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应积极采取新兴产业化发展形式,逐渐形成新的产业化结构,拓展自身发展产业领域,并从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行业化服务的规范。当下社会中,心理学咨询应用机构普遍设立,这些机构集心理学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应用实践于一体,逐渐形成一种面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综合性心理学应用实体,并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同时应用心理学的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强化自身能力,提升自身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突显出应用心理学实践性及服务性的显著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认识心理学理论,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使心理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磊.浅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基本策略[J].科技展,2015(32)
[2]王东方.关于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基本策略探析[J].才智,2015(15)
[3]崔景贵.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基本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校园霸凌范文5
巴斯夫作物保护业务领域总裁 Markus Heldt 先生表示:“过去几年作物保护实现了长足发展,销售额和收益都出现了可持续增长,我们有信心保持这一良好势头。作物保护业务领域始终致力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帮助全球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足的优质食物,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源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服务作物保护以及更广泛的产品组合,以整合的技术帮助种植户提高耕作效率。”
增加创新解决方案的投资
2013~2017 年期间,巴斯夫对作物保护业务领域的生产装置年投资额将增长一倍,从目前的每年约1.5亿欧元增加到超过3亿欧元,这一数字包括计划用于扩大在德国生产的畅销杀菌剂 F500?和 Xemium?、以及在美国生产的主要除草剂dicamba(麦草畏)和 Kixor?的产能。巴斯夫还计划在全球多地新建或扩建制剂装置,亚洲将成为此次布局的重点。
巴斯夫 2010~2020 年推出的作物保护产品线的最高销售潜力预计将达到 17 亿欧元,比去年的估计值增加 5亿欧元,这主要得益于各种新产品上市的巨大成功。预计 Xemium和其它新型除草剂、耐除草剂解决方案以及功能性作物保护领域产品将为销售额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为了实现目标,巴斯夫作物保护业务领域将保持对研发的承诺,把每年销售额的9%用于研发活动,以开发作物保护领域以外的新活性成分、制剂和解决方案。
通过功能性作物保护部门扩大产品组合
功能性作物保护部门是巴斯夫新成立的一个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开发传统作物保护产品以外的解决方案,它将极大地拓展巴斯夫面向种植户的解决方案组合。在成功完成对美国公司Becker Underwood 的结构整合后,巴斯夫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种子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涵盖生物方案等领域,可进一步帮助种植户提高产量。
功能性作物保护部门高级副总裁 Jürgen Huff 先生表示:“凭借巴斯夫的研发实力和创新产品组合,功能性作物保护部门定位独特,将通过利用跨学科的化学和生物研究成果,引领行业发展。这些将有助于释放土壤管理等新领域的农业潜力,巴斯夫在此领域寻求产品加强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管理。”
除种子强化产品和土壤管理创新方案以外,功能性作物保护部门还将提供技术帮助作物更好地耐受高温、寒冷和养分缺乏等不良因素,从而增强其健康。通过建立广受欢迎的AgCelence?(施乐健?)产品组合,巴斯夫将进一步帮助种植户提高作物的整体质量和生产力,实现高产、高质、高效。
扩大种植户参与行动
校园霸凌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爱;培养
爱是人存在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有关于爱的问题就会始终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和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当代青少年比以往更早,更频繁着接触着这个社会大环境。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需要让青少年,建立起对社会的爱和基本信赖,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社会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标准,才能形成关键的社会能力。
一、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缺乏的具体表现
当校园霸凌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在此彰显了青少年在初级的社会化过程中爱的能力不足。他们大部分可以做到爱自己爱父母,却做不到爱他人爱社会。
(一)校园霸凌层出不穷
目前关于“霸凌”概念的分析主要依据 Olweus 的定义: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受到霸凌。〔1〕校园霸凌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本应该充满爱和关怀的校园内被霸凌者或受到孤立敌对或被拳打脚踢遭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的伤害,这对人格还在形成期的青少年来说受到的伤害将是长期难以消除甚至是永久性的。“安徽小学生被副班长逼吃屎喝尿,事后被威胁弄死你”、“广东海丰女中学生遭脱衣殴打拍摄”等这些事件中霸凌者都是青少年,他们漠视生命的态度让社会震惊。校园霸凌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更会营造一种恐怖的校园气氛,给其他孩子带来伤害。针对校园霸凌事件国家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长、教职员工与家长和当地居民结成合作联盟,形成反校园霸凌的网络。〔2〕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依旧屡禁不止并且引发了巨大的负面社会反响。我们要在青少年思想认识的根源上来构筑起霸凌的拦截网才能够有效遏制这种行为。造成校园霸凌现象的根源是霸凌者缺乏爱,缺乏爱他人爱社会之心,所以我们要从根源去解决霸凌问题就得从对青少年爱的教育入手。
(二)青少年犯罪事件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主要是指年满14周岁且不满16周岁的少年或者已经满 16周岁但还不满18周岁的青年实施的行为,该行为触犯刑事法律、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应该依照我国刑事法律对其行为给予处罚的行为。〔3〕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复杂化和多变化等突出特点。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花季少年抢劫”、“政法学校大学生砍死自己的老师”以及“某高校宿舍投毒事件”等血淋淋的事件摆到我们面前触目惊心。在这些犯罪少年中一些人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爱的缺失导致了他们人格不健全,不被爱的人何以谈爱社会。一些青少年确实因为家庭优越一心追逐物质享受,他们的世界观中只有个人享乐主义,根本没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此外当代青少年收到社会文化垃圾的荼害也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对于激发青少年爱的需求,树立他们爱的信仰的培育始终没有具体的开展。
二、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稀释了青少年对社会的爱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青少年这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享受家庭所有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这种溺爱养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使得他们进入学校与社会中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不愿意分享的冷漠性格。此外,在家庭中父母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父母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和社会的黑暗就会将负面信息和能量间接的传递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对社会的印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地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稀释了他们对社会的爱,父母的负面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对社会的善恶。
(二)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青少年阶段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承担了主要的教化引导作用。学校学习不仅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当今的教育却患上“功利症”,我们的中学A段一切瞄准了分数,无数个补习压缩着孩子们彼此亲近交流的时间,他们被老师一再告诫着分数能够改变命运,升学是他们命运的唯一出路。稍微有点集体性质,能够激发学生爱的情感的课程成为了包装学校素质教育的外壳。而来到大学阶段这种情况依然改善不大,大学本应该是进入社会的最近一站,应该对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态度把好最后一关。实际情况是各大学纷纷忙着搞科研搞排名,学校在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学校爱的教育的缺席。
(三)社会复杂环境的消解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得青少年的可以做到爱自己和家人,却做不到爱社会。本应属于人类情感中最广博的爱被自私与冷漠挤丢了,当然当代青年并不是不变真假善恶,而是社会复杂的环境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在面对在“让不让座”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让当代青少年无所适从,老年人们精力旺盛要不要让、道德绑架被迫让座等问题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不敢施展自己的爱心,久而久之这种爱心就会被冷漠取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在无声无息的消解着青少年们对这个社会的爱,这同时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强化当代青少年社会爱培育的途经
(一)把爱的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应该把对青少年爱的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中。立德树人这个高度的任务使得我们更要抓住青少年对社会爱的情感的培育。充分利用学校课堂这个主要渠道、主阵地,开设爱的教育的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结合时代主题和案例提升爱的课堂吸引力和亲和力,激发学生成长发展对爱的需求和满足他们对爱的期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认知和把握爱是一门学问,一种智慧,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的课堂的开设能够引导当代青少年爱他人、爱社会,让他们明白爱让社会和谐,让生活美满幸福。”。
(二)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实践出真知,对青少年社会爱的培育应该实现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在行动教育中才能对爱有更深的体悟,才能够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对当代青少年社会爱的培养中我们可以增加社会实践,在学校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公益,通过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劳动体验等途径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去感受社会正能量的一面,并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加入进去感受付出爱后所获得肯定与愉悦,进而形成尊重他人,热爱社会的真挚情感。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育青少年的社会爱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努力就能培育出来,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沉淀下来并固化为一种对社会稳定的态度。只有将助人爱人亲自付诸行动,才能感受来心灵深处的满足和幸福,才能收到来自他人来自社会的善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学生,学校除了开设课程还应该创新德育载体,如通过军训、拔河、宿舍评比等集体活动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他人对社会要树立起友爱的态度。家庭方面,父母要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要彻底地反思和自我约束,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孩子应当如何友善与人相处。同时学校工作者应该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在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下,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起对社会深厚的爱。
(四)加强榜样的示范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爱也需要榜样的引领,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来强化当代青少年对社会的情感。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效应,大学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行为示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时候,学生从老师本人的故事分享和行为示范中所汲取的向上力量,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大的多。〔5〕其次是身边榜样的引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缺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汶川地震的八方相互、快递员徒手接高楼掉落小女孩、美丽女老师留守贫困山区等社会正能量事件就可以成为案例用来向青少年宣扬社会爱的正能量。再次是让青少年们真正走些模范,他们近距离感受爱带给每一个人的幸福是金钱买不到的,借此培育他们深厚的社会爱。
参考文献:
[1]Olweus.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M〕Washington DC:Hemisphere,1978.
[2]孙晓冰.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3]张轩.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N].人民日报,20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