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情境
小学语文课堂肩负着为学生打好语言学习基础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把教材中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习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也收获知识。笔者结合多年来冀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经验,在此谈一点有关课堂上有效情境创设方面的体会以及思考。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语文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他们向往大人的生活,渴望成长,渴望参与成人的生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综合考虑教材的教学目标,让语文课堂生活化,通过再现生活画面创设出有效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我和春联》一文时,在课题引入时可以结合学生过年的经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中国过年贴春联的历史传统,并且以新的眼光去感受春联中承载的文化含义,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广泛应用,也为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准备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可以把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变得形象而具体,克服一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时,北方的学生没有见过水中生长的巨大榕树,城市中的孩子也很少看到鸟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手段,带领学生观看榕树和鸟群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
三、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尤其是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需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合理想象。古诗词一般通过简洁的几个字即勾勒出一幅画面,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语言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涵义以及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时候,通过明月惊鹊、半夜清风、蝉鸣、蛙声、稻花香等似乎可闻、可见、可嗅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稻田丰收的场景,进而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2
xx中心小学XXX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比如:用5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什么时候积最大,什么情况下积最小。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明白。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3
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40―01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品质的钥匙,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阅读品质才会有生长的肥沃土壤。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三种方法,大大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率。现总结如下。
一、使用多媒体,激发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
小学语文课本一般提供的至多是一幅彩色的画面,这个画面一方面是静态,另一方面显得太单调,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小学的多媒体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教学资源都基本够用,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勤动手、勤动脑,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运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上,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一文时,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气魄雄伟的长城,配上雄壮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诵,图文并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美中享受,在兴奋中全身心投入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再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一上课就出示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园景录像,让学生说说园中的景色怎样,然后告诉学生,圆明园曾是我国的一座皇家园林,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你想知道它本来的样子吗?那你就去认真读一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都争先恐后地翻开课文去自主寻找答案。
二、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我们最常用的或者最方便的,莫过于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好的导语可以奠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在指导学生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记得是上午最后一节课,学生十分疲倦,教室里死气沉沉。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指责学生,而是因势利导地指着窗外说:“现在已是初夏,山上的景色一定很迷人,我们不妨趁着大好时光,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风景区――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金华双龙洞圣地,但叶老先生优美的文笔,使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简单的几句导入语,学生的情绪由低沉转入高涨,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另外,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也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老师拿了在校园里摘的一枝爬山虎,问“大家认识吗?”虽然学生在校园里经常见爬山虎,没想到老师会拿到教室里来,一下子来了兴趣,本课的学习就是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课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十几年前,我们的老师,手拿粉笔,在塑料制黑板上挥斥方遒,声情并茂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那时最吸引学生目光的是老师偶尔画的某幅简笔画。那画尽管是那么的粗糙,但是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而如今的课堂,“班班通”在我们这江南小城早已普及多年,部分小学已经用上了电子白板,甚至于部分中学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老师们把精美的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完美地呈现在所有学生的眼前,课件包含着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旋律,有趣的flas,让同学们大饱眼福。现代教育技术完善了教学知识的结构,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音频篇)
一首好歌,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课前准备了天后级华语女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一曲。课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也沉浸在那动听的音乐之中。我恰如其分地引出了本文的故事内容: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过程,并通过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秋思念离别亲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信息技术中音频的播放,笔者习惯使用酷狗音乐播放器,它集音乐搜索、下载、播放、卡拉OK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音乐播放器。经过笔者精心的准备,通过音乐的播放,可以提升学生上课的热情,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巧设习题,自主探究(动画篇)
利用Flas技术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Flas中有趣而又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使任课教师大多钟情于利用它来进行日常教学。如笔者在教学苏教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利用flas设计了一道拼图题:预习课文,请把代表天安门广场的五个建筑物的序号分别填入示意图中的方格内,全部填写正确将会出现神秘礼物哦!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所有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课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文中准确找到表示建筑物方位的关键词语,并按照方位把五个建筑物的位置找对。
Flas色彩鲜艳,而又具有趣味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用。
三、 点拨启发,引导创新(网络篇)
网络,也是广大教师喜欢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这里的“网”当然指的是国际互联网。1987年自本金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现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带着所有学生来到学校的微机室。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感受互联网的魅力呢?当然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直接操作。课上,笔者随机找五名学生,让他们提了五个他们不知道但是想知道答案的疑问,如“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让所有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微型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涨,都在互联网中遨游,寻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间,学生们爱上了网络,爱上了科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兴趣,合理利用网络是其中一大有力手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5
【片断一】游戏导入,协调有序初显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学们就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明白了吗?
师:请你跟我摸摸脸。(师边讲,边示范动作)
生:我就跟你摸摸脸。
师:请你跟我跳个舞。
生:我就跟你跳个舞。
师:请你跟我向后转。
生:我就跟你向后转。
师:请你跟我弯个腰,
生:我就跟你弯个腰。
师:请你跟我说声老师好。
生:我就跟你说声老师好。
师:请你跟我向后转。
生:我就跟你向后转。
师:请你跟我坐下来。
生:我就跟你坐下来。
【赏评】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做游戏的方式演绎了“协调有序”,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协调有序”,在感受词语含义的同时,实现了与课文内容的对接,唤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片断二】品味揣摩,想象并感受动作协调有序之美
1.这篇课文就写了这四个画面,现在让我一起去看一看“走”搭石的画面吧。
2.用波浪线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
3.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把画面读给同桌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读一读描写声音的句子。
(1)指名读
(2)生读(师做动作)
(3)生学动作,读一读这句话。
(4)变成小诗,师生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改编小诗:踏踏踏踏
前面的抬起脚来
踏踏踏踏
踏踏踏踏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踏踏
踏踏踏踏
踏踏踏踏
踏踏踏踏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5)生生合作读
(6)师生合作读
5.师:这么多人做一个动作,用这段话中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呀?
生:协调有序。
【赏评】“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走搭石”的句子想象画面,并边做动作边朗读,学生跟学,改编小诗配合读等方式,来细细品读揣摩“协调有序”,使学生在想象中感悟有序、发现有序,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片断三】美读成诵,彰显协调有序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去刘章爷爷的家乡,去领略那协调有序的走搭石画面吧。(课件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配乐范读这个句子。)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你们的掌声引来了邻村的人们,他们也要来走搭石了。师用手指向课件出示的句子,让学生生美美地朗诵。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教师示意可以学着刚才的动作来诵读)好,那就请你带上动作来读一读吧,学生再读句子……
师:你的动作表演与朗读水平,把我们带入那协调有序的村庄。让我们一起把这美丽的画面牢牢记在脑海中吧。
(学生自由背诵,同桌互背)
师:刘章爷爷的这份爱家乡之情让我们感动,把这画面记在心里。
课件出示:每当_____,一行人_____,动作是_____!前面的_____,后面的_____,踏踏的声音,_____;清波漾漾,_____,给人_____
(学生根据课件,复述这部分句子)
师:这是一幅多么协调有序的画面啊!
【赏评】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以创设情境、带上动作表演读、抓关键词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成诵,学生兴致极高,一次比一次读得精彩,最后都能熟读成诵了,真的像叶圣陶所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范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和线段的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为接下来角的度量打下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一、情境再现与反思
学科整合一: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交流预习文案,认识射线)
师:我们来看预习提示第一题,你画的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那么,射线有多长呢?
生1:很长很长。
生2:5厘米。
生3:无限长。
师:你同意谁的说法?
(多数同学同意生3的说法,一部分同意生2的说法。)
(生2举手很疑惑地提问:我画的射线用直尺量就是5厘米啊。)
生4:不对,应该是无限长的,如果我们的预习纸足够大,那我们的射线也可以画得无限长。
学生中有一半人的眼神比较迷茫,不太明白生4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接着他的发言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可以看作是射线,那么探照灯从地面射出射向哪里呢?
生:天空很远处。
出示课件,在茫茫的宇宙中,从地球射出了一道激光。
生通过课件演示后,集体闭眼感受射出的光线在宇宙中的无限长,从而引出“无限长”这一概念,接下来教学射线的特点。
(经过一点起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师:跟着老师在练习本上点一个点,你看看经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什么叫经过?
课件演示几种错误的解释:①直线在点上,②直线在点下……
生动手画。
生1:可以画无数条。
生2:可以画一条。
生3:可以画4条。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经过一点究竟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课件演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反思】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无限长”这个概念是第一次接触,要让学生感知无限长是教学时需要精心考虑的地方,而对于这样的抽象概念只依靠概念的叙述是达不到效果的,也无法体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借助于课件演示,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演示了一束激光从地面射向宇宙,课件的背景即是浩瀚无比的宇宙。这样,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从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的过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以及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精彩与美丽。
对于学生来说经过一点的意思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避免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错误,首先通过课件呈现几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正确的思维上来,在生画后出现的不同答案,我并没有给予判断,而是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经过一点究竟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之后再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这一段将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较形象较快地展示知识,教师不需要将课堂中的宝贵时间用在画线以及分析由于小概念引起的错误。通过学生的观察与自我修正达到了解决本节课需要重视和注意的知识点。
学科整合二:数学与语文的整合
(探究发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异同点)
师:小组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回答,师板书,形成简单表格
师:我这里有三个成语,你们看看它们说的是谁呢?
(只见学生用惊奇的眼神注视着我,轻声地说:三个成语?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的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究竟与哪三个成语有关)
师:分别是有始无终、有始有终、无始无终,你知道它们是说谁吗?
生1:噢,太简单了。
生2:有始有终指线段,有始无终指射线,无始无终指直线。
师:那看到有始无终你想到射线有哪些特点?
生: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长的。
接下来再反问你看到有始有终又想到线段有哪些特点?看到无始无终又想到直线有哪些特点呢?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来。
【反思】都说语文这门学科是感受美的学科,是体现韵味的学科。语言文字的功效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在语文学科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某个人的品格,可以用某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我们的数学是以数字与图形为主,似乎文字在数学中的用处并不大,而且数学中一些知识之间的关系或特点需要我们很快地理解并记忆并不容易,那么是否可以将我们巧妙而简短的语言文字在数学中加以应用呢,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正是采用这样的学科间的整合,通过三个成语与线段、射线和直线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在快乐中、在简洁中来学习我们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出了数学的内在魅力。
二、思考与分析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练习与综合,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有助于将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近乎生活实际的“对象”,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其他学科的知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适度的联系可以突出数学学习“由已知引出未知”的本质,在已知的学习中更快地理解未知的知识,从而可以丰富学生未知知识的背景。